2019年2月15日 星期五

從香港特首選戰看候選人的領導素質


        文章刊出時,香港特首選舉正在投票,晚上就知花落誰家,觀戰者如我們澳門人,還有沒有投票權的香港人,除了一地花生殼外,好像甚麼都做不了。其實,都可以在整個選戰過程中看到候選人的領導素質。不管是民望負淨值高的林鄭月娥高票當選,還是眾望所歸逆轉勝的曾俊華贏當選。顯然,兩人誰是政治領袖之材,誰是只會奉主子行事的伙計之流,深信在候選人答問大會已高下立見。
        早在選舉戰幔徐徐升起之初,林鄭率先打出「同行We-Connect」做為選舉口號,就是與群眾同行的意思,而曾俊華就選用華康字型藍色字體「信任、團結、希望」為口號。本來,We-Connect都不錯,但就給網民在社交媒體找到We-Connect是一個情趣App,情侶可透過手機遙控操作震動自慰器,此App還有聊天、語音及視頻功能,可以透過接觸屏幕控制自慰器震動或強度,故情侶即使分隔兩地亦可享魚水之歡。頓時,全城笑爆,林鄭競選團隊慌忙四出解畫,但就越描越黑。反之,曾俊華的六字口號完完全全道出香港人的心聲及願景。甚且,曾的智囊團隊不乏設計人才,字型與顏色剛柔並重,穩打又不失進取的風格,給當下香港人窩心安頓的感覺。當然,林鄭與曾生都不懂口號與字體設計,深信是幕後團隊的第一場較勁,高下立見,顯然曾生勝林鄭敗。
        享譽中外的華人著名作家兼翻譯專家林語堂先生,有次出席一個教育論壇時打趣說:「只有最笨的人才會拼命考第一及保住第一名。」林鄭讀書時,是聖心女中的高才生,年年考第一,中英文俱佳,就真的是個上所施下所效,言聽計從的乖學生,除了讀書以外,沒甚專長。相反,曾俊華雖然自嘲從未考過第一名,但就興趣廣泛,通識能力強,即應變能力高。自林鄭辭職參選,必須搬離政務司官邸,但就因為沒有廁紙,又不知道7-11沒有賣,最後,狼狽地坐計程車回政務司官邸。更離地的是林鄭當高官多年,出入有司機專車接送,已經很久沒搭巴士地鐵,所以,連用八達通入閘都不會,真是「堅離地城」的女皇。
        參選期間,四個參選人出席財金座談會,林鄭自恃有財金官員如任志剛等靠山撐場,挑機曾俊華。可是,弄巧反拙,在座談會上被問及有關美國加息及聯繫匯率等問題均啞口無言,被狠批財金知識零雞蛋。曾俊華雖然是讀建築,但財金知識及經歷底子厚,但仍然謙遜說會找到專業人士加入團隊,讓香港繼續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林鄭在一場候選人論壇中,揶揄曾俊華自己沒本事,完全靠背後的團隊,甚至點名其政治助理羅永聰是曾俊華宣傳成功的建將,聲言競選成功會挖角。但是,曾俊華妙語說其團隊不是用錢可以買到的。翌日,一夜爆紅的羅永聰拍了一段動人的短片,訴說多年跟著一個好老闆,既放權亦能廣納意見,甚至被臭罵都不會發脾氣,這樣的老闆實在很難找。相反,林鄭出名對下屬要求苛薄,是個很不受歡迎的惡上司,許多政務官私下聲言,一旦林鄭當選,或提早退休,或離職他去。
         3月19日,最後一場特首候選人答問大會,意料之外,一向能言善辯的林鄭竟然敗給一向予人「口窒窒」感覺的鬍鬚曾。答問大會上,有一位選委發了一個非常「刁鑽」的難題說:「請問兩位候選人都曾經共事過,選戰過程中只看到互相攻擊,非常不堪,可以說說對方值得欣賞的地方嗎?」林鄭語帶揶揄鬍鬚曾地說:「我也曾是曾俊華的下屬,我非常努力工作,經常一桌面都是文件。但是,經常看到曾生的桌面空空如也……」林鄭始料未及,曾俊華氣地神閒,來一個直線抽擊,林鄭無絲毫還擊之力,兵敗如山倒,臉書直播網民給的「嬲嬲豬」堆到上眼。曾俊華說:「我們工作不但是要work hard,更要懂得work smart,一個好領袖,他不會死做爛做,而會懂得知人善用,會放權給手下。」
        曾俊華秒殺林鄭後,除了獲得雷動般的掌聲外,更引起傳媒及專家的關注,到底桌面上堆滿文件還是簡約俐落才是有為老闆。中國政治評論員呂秉權瞬間在臉書上貼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辦公桌,非常簡潔,有三台電話,據說一台是與外國領袖通話用的,一台是內部通訊用,一台是機密通話用的。其餘就只有一個文件夾。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及現任總統特朗普的桌面都是空空的。當然,也有例外,就是已故蘋果電腦領袖喬布斯一桌亂七八糟。根據心理學家研究,辦公桌簡約有條理的人比較懂得領袖及賦權,而一桌面都是文件且亂糟糟的極其量是親力親為的好員工。
        林鄭在競選過程中最致命錯誤的宣示說:「如果港人的主流意見,令自己無法再擔任特首,就會辭職。」全場嘩然。的確,林鄭是個好打得的政務官,但就欠缺領導才華,其中重中之重就是賦權及納言。當然,誠信亦是非常重要,《端傳媒》引引進即時fact check即時檢核候選人發言是否屬實,就好比驗屍一樣。經查找三位候選人的言論,發現了17項「你─呃─人」的證據,驗屍報告結果:曾俊華有2條,林鄭有12條,胡國興有3條,林鄭大勝。曾俊華近日狠批林鄭說,就算當選,低民望、低能量、低認受性,是三低特首,擔心由她帶領三低政府,港人未來五年很難受。更有批評說:「如果曾俊華做不了特首,那麼香港只能出現三類人,順民、暴民和移民,是新的三民主義呀!」是多無奈的慨嘆。
        香港1200名選委選特首,澳門400名選委選特首,無可置疑是小圈子選舉。但是,更讓港澳普羅市民不快的是,很可能連1200名及400名都敵不過習大人的「一人一票」。
        今天,大家都非常欣賞曾俊華的領袖素質,亦非常憤慨林鄭很可能躺著都贏。澳門九月十七日選立法議員,雖然有30萬選民,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議席是一人一票選出。手握神聖一票的澳門選民,不要以為你手上一票不重要,不要以為沒有普選立法議員及行政長官就乖乖做順民,又或移民,當然澳門人很和諧,斷言不會成為暴民。但是,我們深信,只要我們堅持普選的普世價值,勇於爭取,甚或透過種種理性和平抗爭,一人一票選有領導素質的代議士及行政長官,指日可待。

後真相時期的澳門立法會選舉

   
 香港特首選舉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後真相現象」
        「後真相」Post-truth)一詞自美國總統特朗普選舉以後,竟然再次在西方社會炒得火熱,已收入二一六年度的牛津字典內。「後真相」意指民眾已厭倦憑真知灼見去理解真相,再不依賴理性的思考,而是憑主觀直覺的感情去做側面的感知。換句話說,真相再不是真實面貌的同義詞,真相只是從個人感覺出發,把符合自己個人目的和利益視作真相。「後真相」是網絡時代所衍生的社會新觀念,社會大眾對於「真相」是否符合事實,已不再感興趣,相反地,只是著眼於「真相」「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或有助於達到自己的目的。」
        
回顧香港特首選舉,廣大市民不再是以理性的態度、實事求是對候選人的政綱論述進行比較分析,然後審慎決定投票取向,而是以個人喜好看待候選人,喜歡的就非常喜歡,不喜愛的就予以排斥惡貶,以致流言蜚語滿天飛,加上不少媒體煽風點火,挑釁群情緒推向極端,加速社會的碎片化,真相越來越遠離開人群。
       特首選戰,人們只記得林鄭的選舉口號是WeConect,而曾俊華的選舉口號是信任希望團結。至於兩人的競選政綱,其實差異不顯著。但是,群眾一旦看到林鄭就給她嬲嬲豬」,而曾俊華就like。民望高的曾俊華卻輸給負民望的林鄭,更加劇市民對理性看待事情的無奈,堅持真相並無助於真理公義當道,只會讓「後真相」文化充斥現代都市社會。

明星效應凌駕政綱論述
        香港市民常說,甚至連黃之鋒自己都說過,如果十八歲可以選立法議員,去年,黃之鋒就可以憑著前幾年反國教時帶領同學衝進立法會的餘威,肯定高票當選成為議員。坊間長年盛行劉德華及周潤發是民間特首,給一點想像,假如他們真的去選特首,勝券在握。
        也許,人們都健忘了,許多今天的天王巨星都是從臨記開始,有趣的是當大家看重播舊電視劇時,才驚奇地發現站在一旁的衙差就是今天的周潤發。從政亦如是,當年的李柱銘不是頭一天就街知巷聞,沒有提出佔領中環,然後倡議雷動計劃的戴耀廷,或許只有他大學的學生認識他,甚至崇拜他。今天,戴教授被稱為佔中三子」,再度因為被警方預約起訴而成為政治明星。說真的,有多少市民真的用心了解戴教授的佔中原理及策略,有多少選民真的知道如何配合雷動計劃,讓更多的泛民候選人當選,有多少的泛民選委成功當選。
    回到澳門政界,已經宣佈不再競逐連任的立法議員關翠杏,原來是基層出身,是一名道地的工廠妹。沒有亮麗的學歷,亦沒有出眾的出身,但就憑其實幹,為民發聲爭權,逐步建立親民為民的形象。今天,不得不承認,人稱「關姐」的關翠杏要退下火線,不再當議會裡振臂高呼的草根議員,但是,其明星效應仍然可以化作許多的政治正能量,指導年輕人步其芳蹤,承其為草根爭權的志業。

政綱造英雄還是英雄就是政綱
               觀乎人類的民主選舉歷史,早於古希臘雅典已開始,可是,到今天,理性選民仍然是少眾,能言善辯而不落入語言偽術的更是鳳毛麟角。古希臘的雅典,群雄聚首,無不以舌劍唇槍,引經據典,雄辯滔滔力壓對手。只要打開柏拉圖的《理想國》,其老師蘇格拉底與對手激辯的故事多不勝數,而且都非常引人入勝。就算蘇格拉底在聖殿裡問神誰最聰明的一段,亦教人五體投地。原來,神就要告訴蘇格拉底,正因為他持續認清自己的無知,從無知中不斷增益自己,所以,神不得不稱蘇格拉底為最聰明的人。這段話流傳後世,「認識你自己」竟成為許多人的生活座右銘。
                 本來,所有從政者,皆應飽讀詩書,品德高尚,更應具備靈活的辯才,才能周旋於不同的對手之間,且能輕易取勝。所以,有理有據的政綱,及能言善道的辯術,是為政者起碼的兩個本領。惟是,在「後真相」時期,普羅大眾對於政綱及論述都覺得高深莫測,但對於押韻容易記住的選舉口號卻無任歡迎。所以,很多競選團隊攪盡腦汁都要作一句易記亮麗的口號,如曾俊華選舉時愛說的話:「相信一個人,不如相信每一個人。」簡單概括了信任與團結的力量。雖然如此,政綱論述雖然在競選過程中並未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力,但是,完整有力的論述及政綱實在不可或缺,尤其在選舉成功後,要逐一兌現選舉承諾。又或者賴皮的說,很多參選人競選時講到天下無敵,當選後就有心無力,跳票走數的政客比比皆是。有心有力的參選人,除了競逐議員席位外,更負有建立政綱論述的文化底蘊之職。
               筆者深信,政綱論述能把寂寂無聞的議會小子造就成議會英雄,試看當年的吳國昌,一介書生,就憑其系統化政綱及精湛論述,舌戰群雄,甚至與狼共舞,表現出眾,深得市民愛戴,才會連續多屆成為票王,力壓大社團及大財團,為澳門廉潔民主政治揭開新的一頁。

世代傳承,政綱論述抗後真相時期
                 兩年前,崔特首及時任行政法務司陳麗敏聯手泡製了高官離補法案,趕緊在立法會通過,高官自肥法案一旦通過,肥上瘦下歪風嚴重打擊中低層公務員士氣,更為普羅市民所齒冷。沒料到,一個名不經傳的青年蘇嘉豪,有份發起一個反離補的遊行,炎炎夏日,從四方八面踴躍站出來的人群,竟擠滿了塔石廣場,到包圍立法會的人數竟高達兩萬,是回歸以後的最大型集會。一夜爆紅的蘇嘉豪,有多少人知道其已經參加過上屆立法會選舉呢?
               蘇嘉豪成為新世代的政治明星,可是,他並沒有因為如此而驕恣,反而努力學習,不斷撰寫專欄強化個人的論述能力,依然走上街頭,吸收更多社運的經歷,讓公義正氣更充盈。如果明星靠演藝,政治明星只能靠讀書論述。今天,「後真相」的確很吸引大眾的眼球,亦會贏來很多迷人的掌聲。但是,讚譽過後,掌聲過後,理性論述,果敢抗命,仍然是最重要的政治資本。
        歷年以來,除了個別很用心經營論述辯才的參選人或議員外,大部份的參選人過度依賴傳統鐵票,可以說是躺著都能進議會。所以,當大家看到電視直播立法會辯論時,真的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歪理處處,帶議員遊花園的虛論更污染了莊嚴的議會殿堂。

        何時,澳門公民民智大開,擺脫「後真相」的羈絆,不再給明星效應左右,而能睜開眼精,心思敞開,選岀政綱論述卓越的議員,將是澳門之福。不要怕,如果其只能光說不練,下一回,還能用選票踢走他。

重拾交談

      
        閒話家常本來就是每一個家,甚至是左鄰右里的基本生活方式。但是,在今天的城市森林世界,閒話已經變成奢侈享受。我們不但生活在一個繁忙的年代,更好說是生活在匆忙的年代,數碼手機的誕生,極速推動我們成為低頭一族。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演化成鍵盤戰士。曾經在《讀者文摘》看過四格漫畫。版面標題是浮世繪,第一格是丈夫下班回到家,妻子埋怨他不跟兒子溝通。第二格是丈夫進了房間,低頭撥手機。第三格是妻子痛罵丈夫。第四格是丈夫辯解說正撥手機打字與隔壁房間的兒子溝通。很諷刺的故事,但真的是現代人的浮世繪。
        交談是現代人最稀缺的奢侈品,但原來又是心理學家說是健康人生的必需品。曾以《第二自我》、《虛擬化身》及《群體性孤獨》三書揚名社會學界的知名社會學者雪麗特克爾(Sherry Turkle),是專門研究手機低頭一族的交談學者,雪麗是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與自我創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學社會學和人格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哈佛百年紀念獎章獲得者,其研究涵蓋科技、社會、人工智慧、自我、心理等領域。數十年來針對人與技術關係的深入研究為特克爾贏得了「網路文化領域的瑪格麗特德,及「技術領域的佛洛伊德技術界的良心」等美譽。
雪麗新書《重拾交談》劈頭就說:「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科技包圍的世界,我們時刻都在交流。為了『永遠在線』,我們犧牲了面對面的交談。我們彼此背離,卻去親近手機,我們的心永遠都在別處。若要感同身受,要成長,要愛人與被愛,要獲得衡量自己或他人的能力,要完全瞭解並融入周圍的世界,我們必須交談。交談是我們所做的最具人性,也是最通人情的事。我們因為對科技的熱情而遠離面對面的交談。
第一篇 以交談之名,數位時代為甚麼更需要對話?在第一章裡,雪麗關切同理心,不停注視螢幕已使我們陷入一種困境,科技對同理心產生了衝擊。即使一部靜音手機都會阻礙我們的交談,特別是那種面對面的開放式交談。我們因技術變得沉默無聲,同時也在遠離自省、同理心和良師益友。我們沒有評估數字媒體給人類帶來的所有後果,而是試圖與我們建立的「人工自然」交談。那種「永遠在線」的感覺真的是我們所渴望的嗎?第二章講遠離交談,開啟一場交談為何更難越來越多的人寧可發短信,也不願意交談。人們彼此間所談論的內容往往由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決定。技術的可供性在讓我們得以應對生活中的「無聊瞬間」的同時,是否也在阻止我們奪回那些已經渙散的注意力?
        
第二篇是一把椅子,講獨處與自省。裡頭第三章講獨處,學會獨處才不會孤獨,語言創造了「獨」來表達一個人無聊等著時的痛苦,又創造了「處」來表達一個人待著時的自得。獨處的能力讓人學會傾聽,這也是培養同理心必不可少的因素。獨自思考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想法——獨處時,我們學會了信任自己的想像力。技術牢牢地吸引著我們,讓我們走向它,而不是轉向自己的內心。重拾交談從重拾獨處開始,獨處為自省敞開了大門。第四章講自省,自省的定義變窄了。獨處的回報之一便是自省能力的增強,人們在與自己的交談中,獲得更加深刻的洞察力。自省能幫助我們一路排除紛擾的內部雜音,最終看見更為真實的自己,同時培養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自省的回報需要時間來實現,而我們並沒有給自己留下多少時間。技術的介入或許能讓增強自省變得更有效率,然而程式和演算法可以給出數位,唯有人能講述故事。
        
第三篇講兩把椅子,講親情、友情與愛情。技術進入人們最親密的圈子後,對親密關係形成了挑戰。孩子們從小就抱怨自己必須和智慧手機爭奪父母的注意力。家庭生活比原來擴展了不少,我們可以與家人共處方式和分享的東西太多。遠離交談導致了一種指導危機,被手機搶走的注意力,正是建立關係的基礎。面對家庭生活中出現的新的沉默狀態,年輕人的不滿令人鼓舞。第六章講友情,被拉扯的同理心。第七章講愛情,到底是什麼掩蓋了親密感的消失?愛情中,發短信時沉默回應在面對面的對話中事實上並不存在,這時,保存尊嚴的唯一方式便是假裝這一切都沒有發生,沉默也從一個時刻變成一種手段。技術賦予的全新交流方式會對戀愛過程的每一個階段產生影響,然而這並不是技術的設計初衷。線上的交談真的為戀愛關係注入了效率、秩序與冷靜嗎?
        
第四篇講教育和工作,其中第八章談教育,即技術的引力到底多麼難以抵抗?技術的引力讓學生把不間斷的連接看成必需品。多工處理已變為課堂上和生活中的常態,它帶來了一種新興的過度注意力,將其與深度注意力相結合是我們的教育目標。網路成為學生的資訊假體,放養式學習很難搭建起事件的框架。慕課引發了許多遐想,卻也無法改變老師和學生面對面的課堂是一個有生氣的地方這一事實,交談是知識的引擎。第九章講工作,面對面交談是最有力的武器,
                技術塑造了一種企業文化,告訴員工交談並不重要。螢幕阻礙了社交和禮儀。交談時間和交際能力對公司和員工有著真真切切的影響。儘管障礙重重,但職場需要交談——見個面,聊一聊,喝杯酒,握握手,坐下來分享彼此的經驗。交談的設計也正是從文化開始的。
        
第五篇談前方的路,重拾交談,前進兩步再後退一步。第十章講公共領域, 關於技術、隱私與民主的對話。你與陌生人之間形成的聯結極具局限性,這樣的聯結足以引發人們的討論,卻不足以激勵他們真正行動起來。當通過機器進行交流時,我們很容易忘記面對面交談的重要性。我們慢慢習慣了生活在電子陰影之下,甚至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數位化交談最大的悖論是,儘管你身處台前,卻依然覺得自己的對話是隱秘的。第十一章講時間的印記,過去和未來交匯成起點。
              如今的我們正經歷著難以獨處,也難以同他人相處的危機。每一項技術都要求我們直面人類的價值,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這讓我們能夠再一次確定人類的價值究竟是什麼。人生是一段對話,而你需要場所來進行這段對話。虛擬空間為我們提供了更多對話的場所,然而現實之所以如此珍貴,是因為它以一種全然不同的方式令對話獲得延續,將人們連接在一起。
        
第六篇講第四把椅子,梭羅無法預見的空間。第十二章談不再遺忘,在機器人時刻尋找自我。如今,技術的發展邀請我們加入一種全新的對話。在同機器交談時,我們遺忘了生而為人的特別之處和真實交談的意義。對於一段不以彼此之間共同的人生經歷為基礎,也對解釋人類存在的意義沒有任何貢獻的互動而言,其存在的價值又是什麼呢?這是一個機器人時刻,更是一個尋找自我的時刻。我們需要交談,直率的、大膽的面對面交談。


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

  
        小時候,住在議事亭前地,經常與鄰家小孩在門前的「騎樓」玩耍,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不過,也有一個很難忘的負面記憶,就是一個經常出沒的「拐子佬」,他的長像比較猙獰,尤其眼睛明顯凸出,拿著一把讓我們覺得是武器的雨傘,邊走邊東張西望,我們一看到他就會鳥獸散,迅速躲到家裡或成人背後,待他遠離後才跑出來玩耍。長大後,再次碰到他時,已不覺得他有多可怕,亦不是大人所污名化的所謂「拐子佬」。心想其實只是他的長像有點醜陋,亦在思索兒時的社群為何會如此沒有同理心,願意理性客觀告訴我們他只是一個不會拐走小孩的路人。
       同理心,在現代社會中似乎成為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名詞,甚至是許多家長及教師責難學生,教導學生道德品格的慣常手段,例如當我們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時,父母師長大興問罪之師時總愛站在道德高地說:「要是別人這樣對你時,你會有甚麼感覺?」其實,說到同理心,兩千三百多年前,孟子就已經提到過同理心這個概念。
       
孟子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種「不忍人之心」,其實指的就是同理心。後來,孟子更努力宣示不忍心的具體表現,包括「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者的組合。如果仔細推敲孟子的論述,不難發現惻隱、羞惡偏向先天的道德情操,而辭讓、是非必須經過後天教育方能習得的理性判斷。到了現代,同理心有另一個代名詞,即大陸很喜歡用的「換位思考」,即要走出自我,具體做到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行動。因為更清楚易懂,所以這樣的概念就更易被眾人接受。在21世紀的今天,指控一個人沒有同理心,不懂得換位思考,簡直就像是指控此人毫無人性。
       
也許,現代社會已經過度高舉同理心價值,甚至到達失控的地步。存在主義哲學家尼采曾振臂高呼要有「重估一切的價值」,胡適先生亦警示世人必須擁有「在不疑處存疑」的精神。換言之,同理心是否已經太過氾濫,甚至背道而馳。
        為了好好認識同理心的長處及短處,知所限制及進退,那麼,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保羅布倫Paul Bloom的暢銷名著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名著》(Against Empathy: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一書,真的非常顛覆我們對同理心的正面評價。許多次被問到最近研究甚麼主題時,布倫說研究同理心,即得到稱讚,但頑皮的布倫補充說是研究反對同理心,甚或嚴厲批判同理心的禍害時,馬上換來嗤之以鼻的回應。布倫說:「人往往依偏好選擇同理對象、用暴力發洩同理情緒,你以為同理心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事實也許沒有那麼簡單!
               布倫不是一位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偽學者,只要瀏覽他的介紹,就知道他是學術界非常顯赫的大人物。布倫在網絡開課選課人數突破30萬人次。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大西洋雜誌》及《自然》等媒體。著有︰《兒童如何學習字義》(How Children Learn the Meaning of Words)、《笛卡爾的寶寶:從兒童發展學解讀人性奧祕》(Descartes' Baby: How the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Explains What Makes Us Human)等。作品曾獲頒美國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優等獎,以及美國心理學會伊蓮娜麥考比獎(Eleanor Maccoby Award)「發展心理學最佳書籍」。
         第一章講都是同理心惹的禍? 布倫說同理心只是聚光燈,光束範圍十分狹窄,將我們喜愛在意的人事物照得熠熠生輝,也將陌生、相異和遭到排斥的人事物捨棄在無法察知的昏暗中。人與人之間的確存在親疏有別的情意結,我們會對親密的人有同理感受,但就對世界邊端的人所受的苦難毫無感覺。同理心並不是那顆拯救蒼生的萬靈丹,相反,很多時候同理心窄化及扭曲了該有的道德判斷。
       
第二章講同理心的魔法,布倫說同理心本身無法自動轉化為善心,可是同理心能夠觸動既存的善念。它使原本就善良的人更善良,因為善人不樂見苦痛,同理心卻突顯苦痛。我們的整個大腦神經迴路都會以本位利益為出發,即進攻、守候或逃離。當一個公正另一個欺負你的人,你比較容易同理前者;當一個競爭對手與一個合作伙伴,你亦會比較同理後者。顯然,同理心經常被情緒左右,而真能客觀同理的確很不容易。
       第三章講做好事,也要做對事。若要避免自以為是的行善,追求真正有效的善舉,首先得願意處理複雜糾結的議題,再者必須面對阻力,有些阻力背後是邪惡及貪慾,結論不是呼籲大家別再付出,而是希望付出得更有智慧,能夠瞻前顧後。很現實的如果一個親愛的人死亡,會帶來一個家庭悲劇,但是,一百萬人的死可能僅僅是個大數據。所以,千萬別輕易掉入同理心的陷阱,仔細看看自己為什麼做好事,尤其當我們的理智被同情心蓋過時,家庭中的溺愛及政治中的縱容,就會造成難以收拾的災難。
       第四章講人際關係與同理心。布倫認為,任何親密關係能「增進幸福、減輕苦難,因為快樂倍增,但悲痛減半」。但當我身陷恐慌時,我希望關心我的人能夠鎮定,當自己陰鬱時他們能帶來活力。問題是同理心常常變成同病相憐,雙雙陷溺於痛苦之中。布倫提醒真正的同理是少點同理,多些慈愛,以理解和關懷取代同理心。所以,一定程度上讓對方在痛苦中學會沉澱反思,遠比馬上拯救對方於苦海更有同理心的道德代價。
       
第五章講暴力和惡意。同理心配置在刑法上亦有其理性考量的必要。法官量刑的根據是公正的法理邏輯,而不是建基在同理受害者的苦痛上。乞兒來討錢,我們若確定了給錢只是造成更多問題,就要克制自己的情緒。這麼做不是否定世上的痛楚和苦難,也並非值得憂慮的非人化思維,而是為大局著想才有所取捨。同樣,去年,德國總理默克爾被反對黨狠批在無計劃的情況下給30萬難民進入德國,雖然可以補充勞動力,但亦衍生許多隨時引爆的社會問題,諸如接著發生的難民強姦案。換言之,不當的同理心是罪惡與道德缺口,引發暴力與其他傷害。
       第六章講一個理性越多越好的時代。一旦人意識到自己進入了真正的決策過程就開始運用理性思考,做出論述、表達意見、也接納別人的想法,有時候還願意改變立場。我們的心智與大腦是允許人類能夠批判自己,因此才有無窮可能性,經過思考、表述、接受與改變,真正的同理心才能產生雙贏的幸福。

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

如何養出一個成人


        我最小的女兒文音上大一了,轉眼已去了一個月,我在電話裡問她可有思鄉病,她斬釘截鐵說沒有。頓時,我有點失落,我才發現,她沒有思鄉病,是我有思念女兒的病。靜下來後,我回憶當年去台灣讀書,真的患了很嚴重的思鄉病,歸根究底,那時代只能寫信回家,遇到急事亦只能到電訊局打長途電話打電報回澳。更重要的原因,我是一個「群腳仔」,一直到高三那年,才第一次離家去香港畢業旅行,突然間,遠赴台灣讀書,要一年才能回家,那有不思鄉的道理。也許是因為如此,我的思鄉病過了,就好像老人家說小孩發燒是發骨節一般,痊癒後就快高長大了。
                 世界真的變了,無論是大中小學,總有戰戰兢兢的直升機父母過度保護孩子,甚至參與本來只是給孩子的活動,如開學禮及新生訓練等。顯然,過去,我們如野孩子般的成長,今天,孩子卻像是被過度控養的溫室小花。到底當中是一回怎樣的事,如果你很想深入了解,並且想還孩子該有的成長空間,特意為大家介紹一本新書,名為《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別因為愛與恐懼,落入過度教養的陷阱,讓孩子一直活在延長的青春期》(How to Raise an Adult: Break Free of the Overparenting Trap and Prepare Your Kid for Success作者是 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李斯寇特畢業於史丹佛大學文學院,同時也是哈佛法學院法律博士,曾在史丹佛大學擔任新生與大學部輔導主任。李斯寇特批評父母過多的保護、指導與期待,是否阻擋了這些自由,讓孩子失去學習做個「成年人」的機會?我們是否懂得太多、做得太滿、放手得太少?我們是在幫助孩子進入人生,還是變成保護他們遠離人生?許多高教育程度的現代父母,對於孩子大多呵護備至,經常過度積極地涉入孩子的生活與學習,甚至將此視為理所當然的父母職責。而曾為名校史丹佛大學新生主任的李斯寇特-漢姆斯,則嚴正地指出,這樣的教養方式恐怕大有問題。年復一年,她發現入學的大一新鮮人愈來愈仰賴父母,也有愈來愈多的父母干預處理孩子的學校作業、課外活動和職業選擇,不願孩子冒上失敗或失望的風險。然而,在如此照拂下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更可能因少有機會培養自立的生活技能和解決問題的實力,而面臨工作、人際與生活上的適應困難,甚至因承擔外界的高度期許而引發心理疾創。最重要的是,他們失去了自己的人生。
      在本書中,李斯寇特將深入發掘、探察這個問題,希望向世人宣告過度教養對孩子身心的深遠損害、以及對父母本身的負面效應,更有甚者將可能對社會發展的前景造成不良後果。書中根據她的校務輔導經驗,加以各種理論例證與父母師長的訪談,並揉合現實生活的觀察與通識建議,引領父母如何循序漸進養出真正的成年人,並培育成熟開明的親子關係,同時也鼓勵父母先照顧好自己、不隨波逐流,朝更理想的教養方向堅定前進。李斯寇特以專家學者與教育現場工作者的角度點出問題,同時也以身為人母的角色自我反思,同理著現今父母因集體焦慮而導致過度教養的無能為力之感,細膩舉例、詳實鋪陳,一步步堆疊出想要改變的力道。
       本書特色包括三方面1.「過度教養」的影響,不只是教養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現代父母對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顧與教導,正面回饋卻似乎不如預期,究竟我們的教養出了什麼問題?過度的保護、指導與關愛,不僅是個別家庭的教養問題,更是影響整體發展的社會問題,值得我們一起反思與警惕。2.我們都忘了,我們該養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養最終的目標,應該是養出一個心智、情感、能力都與年齡並進相襯的「成年人」。本書以此為中心思想,希望幫助父母平撫擔憂與恐懼,先放下亟欲為孩子鋪設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緒,而以更穩健的心態、更明智的愛,創造真實永續的教養效果。3. 在教養孩子之前,父母請先照顧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換言之,為孩子犧牲自己的幸福的價值觀已經過時且沒有價值可言了。李斯寇特懇切提醒父母別為了教養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當你能好好生活、工作與愛人,孩子就會以你的身影為榜樣,找到自己實踐成功、創造幸福的方法
       李斯寇特一開始就引用著名哲學家安東尼奧.馬查多(Antonio Machado, 1875-1939)的名言說:「旅行者,前面是沒有路的,路是走出來的。提醒父母切勿越俎代庖。根據研究結果、李斯寇特對一百多人做過的訪談,加上自己的親身經驗,得出的結論是:我們對成功的定義過於狹窄。更糟糕的是,這種狹隘而誤導的成功定義,已經致使我們傷害了這一代的年輕人──也就是我們的孩子。最主要的恐懼也許是:擔心孩子無法出人頭地。舉目望去,李斯寇特身邊盡是過度教養的證據,甚至在她自己的家裡也是。我們之中有太多人過度指導、過度保護,或過度涉入孩子的生活。我們對待孩子有如稀有珍貴的植物標本,除了阻擋他們可能面臨的一切考驗與損害,也提供審慎且精密度量的照顧和餵養。但人類需要一定程度的風吹雨打,才能應付人生不時拋出的更大挑戰。沒有體驗過人生現實的粗糙面,我們的孩子會像蘭花一樣,變得精緻,但缺乏能力,有時匱乏得嚇人,無法在現實世界中自力更生。為什麼教養這份工作,會從讓孩子準備進入人生,變成保護他們遠離人生,使他們無法自立生活?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我們需要停止因恐懼而教養,並且以更健康──更明智的愛──的方式,回到我們的社區、學校和家庭。藉由各種研究、並揉合現實生活的觀察與通識建議,本書將告訴你,如何將我們的孩子養育為成年人,以及如何蓄積這樣去做的勇氣。
       
李斯寇特劈頭就振臂高呼所有父母都不要再以作「直升機父母」為榮,這樣只會製造親子雙輸且孩子長不大的壞局面。李斯寇特強烈譴責「直升機父母」只會讓孩子缺乏基本生活技能,大家不是看到很多孩子連煮開水及炒蛋都不會嗎後面的原因是很多父母怕孩子的身體及心靈受創,以為這樣是失職。但是,很多父母卻帶著極高的期望逼迫孩子專心讀書,成為讀書的奴隸。為了讓孩子全神貫注讀書,甚麼家務事及生活技能通通拋到九霄雲外,漸漸,孩子只會往高分低能的敗局走。再者,我們毒害了孩子的工作前景,因為一切都掌控於父母手上,孩子只是一個執行父母期望的機器。到最後,父母自己也精疲力盡,何來有生氣活力與孩子同步成長,共同面對成長的挑戰。
       
李斯寇特認為要給孩子自由的時間,教授生活技能,教他們如何思考,讓他們能吃苦耐勞,讓他們規畫自己的路,才會讓自己及孩子免於成長的恐懼。
雖然,我曾經父母,親子教育工作者,教育學者,監督著過度干預的父母所做所為,但在思索這個議題的幾年裡,我慢慢地接受,自己和那些我曾經輕聲譴責的父母,其實沒有太大不同。在許多方面,我就是自己所寫的那些問題父母。別在停滯不前,快與孩子走上親子共成長的路上。  

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別因為愛與恐懼,落入過度教養的陷阱,讓孩子一直活在延長的青春期

喜悅的腦︰大腦神經學與冥想的整合運用


        認識多年的友人病倒了,住進醫院,情況危急,接到消息後馬上飛奔到醫院探望,真的嚇了一跳,原來得了紅斑狼瘡(以下簡稱紅病),而且是會引起腎衰竭的那一型。眼前的她似是一個素未謀面、歷盡滄桑及久病缺愛的孤獨老人。其實,算起來也已經闊別多時,這顯然也是都市人的通病,大家都很忙,無必要時一年才偶聚一趟,其餘時間,只會在網絡上問候,又或是過年過節送個電子貼圖而已。
        友人的病不單號召了失蹤多年的朋輩一一歸隊,更召喚了我們對於這個近年常聽但不會深究的病高度關注。有一天,在探望期間剛好主診醫師巡房,再次請醫生解說紅斑狼瘡的病因及危害。原來,今天連西醫講話都很心理學化,甚至帶有濃厚的哲學味道。紅病是一個情緒病,病人長期陷於負面思維,心情異常鬱結造成。當然,不當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會加速病情,最後,身體內的死細胞長期排不走,導致血管閉塞,形成可怕的血管炎。從神經學角度來說,友人長年生活緊張,負責勇往直前的交感神經過度活躍,不但停不下來,也波及負責煞車的副交感神經啟動不起來,於是,自身的免疫力非常混亂,即會攻擊自己的免疫力。紅病會導致身體多個器官受損,皮膚呈現蝴蝶紅斑,體內供給活動的蛋白質大量流失。醫生說這是一個危疾病,無法根治,只能控制,要長期服食抗生素及類固醇,還要補充蛋白,而眾所周知這些藥物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副作用及後遺症。
        有一天,正在探望友人,剛好有中醫會診,中醫說這是一個血熱病,病人常年吃了許多熱毒的食物引致。當然,如同西醫的說法,不良的生活習慣及心情不佳亦是原因。中醫並沒有說此病無法根治,只是說要徹底清除身體內的熱毒顯然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工程,恆心與毅力是此病能否痊癒的關鍵力量。
        聽了中西醫對於紅病的說法,亦非常好奇,於是,請教「高高老師」(Google),的確,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世界裡,為我們解說了紅病的根源及治法,當然亦出現莫衷一是的情況。不過,總的來說,紅病是一個長年不快樂累積出來的病。換言之,不管是病人的腦思維,還是心感受,都已被痛苦憂鬱打敗,要治好這個病,要學會重新愛自己,重新學習快樂生活。
        到底澳門人快不快樂?讓我們先看看具國際權威的報告。2016年聯合國的《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世上十大最快樂民族均來自富裕社會:瑞士、丹麥、芬蘭、以色列、挪威、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新西蘭和哥斯達黎加。香港排名75位,澳門沒有加入排名。但是,澳門與香港比鄰,雖然很不科學,亦不難推斷說澳門人亦不會太快樂。當然,本地的幸福研究很多,且報告出的成績非常亮麗,如用已經不採用的GDP計算,澳門的確很前,應該很幸福。理工學院及其他機構亦做過相關調查研究,一般說如果快樂指數是100分,澳門人通常處於70分左右。要是說澳門人快樂嗎?好像非常見人見智,眾說紛紛。
        若是從澳門人的教育來看,很難得出澳門人快樂的結論。近年澳門教育不斷改革,亦通過了一大批號稱可以發展出優質能力的法規及措施。可是,總體而言,仍然予人新瓶舊酒的觀感。傳統教育通常以3R代表,即閱讀(Reading)、寫字(Writing)及算術(Rithmetic)。無庸置疑,今天澳門的基礎教育,萬變不離這三個R,甚至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及家長抱怨說,這些教育改革不但沒有讓孩子輕鬆學習,變得快樂起來,相反,看到小孩背著的書包更重,更無精打彩,學生留在補習社的時間越長,怎能快樂呢?
        說到這裡,要介紹一本書名很嚇人的書,但看起來卻輕鬆易懂。這本書名為《喜悅的腦︰大腦神經學與冥想的整合運用》(The Mindful Brain: reflection and attunement in the cultivation of well-being),作者是世界著名的精神科教授 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在這本書的第12章,標題是〈培育教化「心智」〉,就非常嚴厲批評傳統教育只顧教導孩子獲取外界的技巧與知識,是非常功利的教育訓練。但是,就一直缺乏自蘇格拉底及孔子以來的重要教導,即第4個R反思能力(Reflection)。蘇格拉底不是說過「沒有反省的生活是無意義」嗎?孔子說得更多,如「吾日三省吾身」及「學而不思則罔」嗎?我們一直視小孩的大腦前額葉作知識貨倉,拼命把各種有用無用的知識技能狂塞進去,卻一直忘記小孩的心靈教育更為重要。
        現在的腦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有更密切的整合,我們的心臟不單會跳會供血,更是打開或關閉人們的快樂之門。腦袋會說謊,心不會說謊;腦袋可以透過語言假裝很快樂,但心只會如實呈現快樂與痛苦。專家說,心的敏感接收能力是腦袋的5000倍。可是,我們的教育及工作,只投資在腦,而嚴重疏忽及虐待我們的心,憂鬱症、焦慮症、各樣的精神病,甚至紅病就是不懂得如何反思,更不懂得放空放下,堆積無數解決不了的困苦而得出來的病。
        新加坡是一個非常著重解難能力培養的國家,這個國家有許多擺明用孔子問題教學法為主軸的學校,週一到週五,每天上一個科目或領域,不斷透
  過問題與反省,刺激學生思考與反思,增強他們的專注力,專注力好的學生,會進入「福流」(Flow)狀態,喜悅、慈悲、寬恕、專注等等的能力、修養及養生能力,都一一展現出來,這些能力不是教育當局、家長及學校夢寐以求學生該有的能力嗎?為何我們的教育總是捨近求遠、捨本逐末,原來
        尼爾•席格在這本書裡告訴我們,我們自出生以來就具備這些能力,只待後天的啟蒙與開發。有趣的是,無論是蘇格拉底的產婆說,講到人出生時大哭,忘掉一切本有的知識能力,教育只是一門回憶的學問。中文的「育」字不是正正描繪一個倒過來的孩子生出來的過程嗎?
        前說傳統教育要大力發展大腦的前額葉部份,務要堆積如山的學問擠滿腦袋瓜不可。這本書的作者所倡導剛好相反,要我們丟棄大腦前額葉的追逐遊戲,唯有透過呼吸、打坐、冥想,才能關閉大腦,拋棄對一切人事物不滿的評斷,回到內在,學會愛自己,與自己的內在自我好好相處,一切充滿生命的感覺及彈性才會重生。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訊息醫學及量子醫學的年代,既新穎但又古老。出家人盤膝敲打木魚,既能讓身心平靜,但亦能夠提升無窮的學習專注力,更能促進身心靈的健康。都市人的交感神經已到了失控的境地,何來快樂!理想的工作,亮麗的學位及高升的GDP,都不能讓人快樂及健康。
        來!邀請大家,閱讀這本好書,學習放下一切重擔,來到主的跟前來,慢慢放下,學習默想,活出當下的快樂,一切心病皆不藥而好!

為甚麼缺點多的人反而受歡迎

       小時候,住在議事亭前地,經常看到鄰家小孩在門前的「騎樓」玩耍,很想加入到他們的團伙裡,只可惜母親生下我的時候,額外送了一份小禮物給我,就是長在左臉上的先紅斑痣,我還沒有懂事以前,左鄰右舍,不管是大人抑或是小孩,都叫我「鍾無艷」,都把我視作怪人,不願意「侵埋」我玩。母親也許多少有點愧疚,很不想我受到傷害,所以,除了上學以外,都一直「圈養」我在家,免受其他人嘲笑。就這樣,我本來已經相當內向的性格更添內斂。所以,我從小就不愛照鏡子,討厭及害怕看到鏡中的我,負面形象記憶使我更加妄自菲薄,自我設限,總認為自己樣樣不如人,缺點多多,甚至誤判我的斑痣是最大的缺點。
    直到一天,我在家看了一齣古裝粵語長片,名字就是「鍾無艷」,由余麗珍演東宮皇后,原來是個有勇有謀的女中豪傑,可恨貪圖美色的皇帝卻憐愛貌美如花但愛爭寵的西宮夏迎春,這角色當然由李香琴飾演,這齣電影教會我甚麼是「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看後,我恍然大悟,鍾無艷雖然貌醜及臉上長了斑痣,但總能為家國社稷化干戈為玉帛。自此,我慢慢淡忘了我的斑痣,甚至慢慢孕育出「有『痣』無恐」的氣慨來。我不斷努力,如跑得很快,成為兵捉賊遊戲裡的寵兒,融入朋輩後,我仍然覺得自己缺點多多,但有趣的是反而越來越受歡迎。
        一天,逛書店時,偶爾發現田坂廣志著的《為什麼缺點多的人反而受歡迎?讓你自信做自己,又能贏得人心、無往不利的七個心靈技法》,非常雀躍,隨意打開第一章,作者用「琢磨自我」的視角來看待如何面對缺點,這樣以人為本的觀點我非常認同。真的,人是一塊天然的玉石,必須久經琢磨,才能磨去缺點,或者讓缺點成為缺憾美。田坂廣志在書末另闢一章,再論述「琢磨自我」,他認為每一個人心都有一面「內心的鏡子」,可能開始的時候模糊不清,但是,假如我們願意直面心中的「小自我」,既不扔掉它,也不消滅它,而是靜心看待其在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包括其建設面及破壞面,然後學會接受及調整,自我的琢磨就日見成效。
        先介紹這本書的特點,第一是作者提出的心靈技法,方法相當明確,並且隨時隨地都能執行。第二是作者以自身或他人例子來佐證,用淺白語言講述高深的人生哲學,有深意卻不唱高調。第三是書中有許多現代人會遭遇的人際困擾,並提供解決方法,能貼近讀者,真正解決問題。
        若論整本書的金句,吸引大家去買來看,例如:真正的好人緣,不是不得罪人,而是懂得賠罪。最深獲人心的態度,不是讚美討好,而是感謝。最自信有魅力的人,不是變完美,而是懂「圓融」。成熟大人的人際關係,不做表面功夫,重視自我修練。
        在這本書裡頭,作者問了幾個重要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裡會碰到的。如為甚麼那個人明明做了蠢事,卻沒人因此討厭他?為甚麼一位主管動不動就生氣,依舊能贏得屬下的心?為甚麼自己努力不犯錯,但還是無法討人喜歡?田坂廣志如是回應說:「事實上,能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人,絕對不是因為他們腦袋聰明或完美無瑕;真正吸引身邊人的,是他們由內而外,自然散發出令人安心、願意親近的人品。每個人心中都住著「小自我」,它代表人的負面情緒,會有私慾、會嫉妒、會吹噓,以及不想認錯。而人們心裡所想,會自然表現於表情、眼神、動作、態度與氣氛,讓別人感受到你到底是善意、惡意,以及到底有沒有誠意。因此,一個優等生,若為了保持完美形象而逞強、貶抑別人,便常常讓人覺得不討喜。愛面子總是死不認錯的人,也讓人退避三舍。」
         田坂廣志認為,會犯錯、缺點很多、不成熟的人,仍然能夠贏得人心,與人保持良好關係,關鍵在於戰勝自己的「小自我」。因此,一個脾氣不好的主管,只要發現自己錯怪別人,願意放下驕傲、承認錯誤,一樣能帶領團隊、受人愛戴。與人爭執衝突後,總是試著克服心中的不自在,主動尋求和解的人,就能一再化敵為友,左右逢源。能夠自在做自己,不需奉承就擁有好人緣的方法,在於不斷琢磨鍛練自己的心性。作者提出七個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心靈技法:
     第一個技法  在心中承認自己的過錯:認錯,比不犯錯更難能可貴。願意認錯的人,很難讓人討厭。
  第二個技法是主動開口,讓視線交會:人際衝突在所難免,願意主動搭話,對方的心也會跟著軟化,不僅「修復」更是「深化」彼此的關係。
  第三個技法是凝視心中的「小自我」:小自我會讓人覺得「我是對的!」這時要靜靜地凝視它,以免被捲入負面情緒之中。
  第四個技法是試著喜歡對方:不要輕易把人列為「討厭」的人,這是自以為了解對方。把所有人當作獨立個體,帶著敬意與對方接觸,人際關係自然而然就會變好。
  第五個技法是了解言語的可畏,善用語言的力量:言語會對心產生影響,一直說嫌惡的話,這種意念就會逐漸浸透內心。
  第六個技法是離別之後也要維繫心的關係:人心會隨時間而改變,無論如何在心中維繫與對方的關係,讓未來有和解的可能性。
  第七個技法是深思相遇的意義:對人生有正確的解釋,會讓不幸的相遇,轉化為難能可貴的相遇。
  這七個技法能幫助我們清楚地看見自己、別人及事物的姿態。透過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點,也就能原諒他人的缺點;自己成長了,獲得真正的堅強與自信,也就能謙虛與感謝他人,自然會受周遭人們喜愛。
        田坂廣志的個人體會,堅決要戰勝不成熟的「小自我」,提升做人的能力,改善你的人際關係!現在就介紹可以落實於日常的實踐方法:
1.就算無法馬上改正自己的缺點,也要願意先承認它,培養一顆柔軟的心。
2.無法開口道歉時,選擇用表情等無言的訊息,也能將歉意傳達給對方。
3.發生爭執後,主動向對方搭話,就能讓對方跟著敞開心胸。
4.思考「遇見那個人,我能有什麼成長」,來扭轉這場相遇是不幸的想法。
5.在日記寫下稱讚「原本無法喜歡的人」的言語,就能慢慢改變對他的反感。
6.開會前,在心中對每個人說「謝謝」,散發正向的意念,減緩因意見對立所
 造成的心煩意亂。
7.分手也別說出殘忍的話,替未來留餘地,有時和解會出現在十年後。
        其實,每一個人心中都寄住著兩個「小自我」,一個是每天打拼的鍾無艷,一個是好逸惡勞的夏迎春,兩個都有其優缺點,懂得取長補短,就能突破缺點的限制,讓缺點轉化積極正面親和受歡迎的亮點。

 

放軟手腳的台灣軟實力

   
        如果拳擊是硬實力,瑜珈便是軟實力;如果一個國家的武器精良是硬實力,那麼,優良國民素質便是軟實力。軟實力(soft power)是哈佛大學學者奈伊(Joseph Nye)於蘇聯解體後提出的全球化新概念,指出一個國家並非透過軍事動武威逼、或金錢收買等方式,仍然可以對其他國家構成吸引力與影響力。軟實力是經濟、軍事以外的第三方實力,主要是教育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
        一直以來,台灣都重視基礎教育,著力孕育國民的人文素質。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後,亦致力推動大學生的通識文化軟實力。所以,台灣的軟實力曾經在亞洲,甚至全球名列前茅。不過,根據美國南加州大學外交研究中心聯合英國波特蘭公關公司共同發布的《2018年全球軟實力研究報告》(The Soft Power 30),自2015年開始,有系統建構國家軟實力的六個客觀依據,包括政府、文化、教育、全球參與度、企業和數位化與全球民意調查。報告針對30個國家進行評分,結果英國是最具軟實力影響力的國家。儘管「脫歐」為英國內部帶來了政治經濟動盪,但報告認為,英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動盪,還未給英國軟實力帶來負面影響。法國、德國、美國和日本分別位列第二至第五位。日本是首度擠進前五強,政治和經濟成長穩定,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讓日本藉由其軟實力,持續在全球發揮相當大的影響力。讓人驚訝的是台灣竟然榜上無名,顯示台灣的軟實力正走下坡。

放軟手腳的台灣軟實力
        年二十八與家人再赴台灣渡假,踏進台灣國門,即出入境大廳,已經是晚上十一點半鐘,嚇然發現「打蛇餅」情況嚴峻,我透過自動過關瞬間就入境了,然而,女兒孫子卻在人龍中,找不到蹤影。我在場目測估算人龍約有六百人,而且有旅客陸陸續續加入隊伍,真是門庭若市。現場只開了五個櫃位,每個櫃位只有一位官員執勤,每辦一次入境手續需時約四十五秒,換言之,要辦理六百人的入境手續,每個櫃位要辦理一百二十人次,每位旅客可能要等候九十分鐘才能通關入境。果然不出所料,女兒孫子幾近凌晨一點才過關。另一邊廂,有三個負責中華民國國民的櫃位,但就門可羅雀,有的官員撥手機,或的隔櫃閒聊。要知道一般台灣國民都已辦理電子過關手續,所以,櫃位才顯得如此疏落冷清。最讓人氣結的是,值日官經常來往巡視,有旅客善意建言中華民國櫃位是否可以幫忙其他繁忙櫃位的工作壓力,卻遭到有禮無理拒絕。結果就是很多旅客帶著憤懣的心情走進一個號稱美麗島的國度。沒料到袖手旁觀竟然會讓台灣在國門敗陣,為何一向予人友善且樂於助人的軟實力正放軟手角腳呢?
       台灣另一軟實力是一人一票選總統,已經成熟到有多次政黨輪替,這在眾多華人地區遙遙領先。尤記得2012年我們都被蔡英文的敗選演說所感動,2016年我們也被蔡英文的勝選演說所打動,以為台灣可以在民主政治更上層樓。那知道只兩年的執政,民望插水,管治罵聲喧天。聖誕假期到了高雄,新年假期到了台南,都是民進黨的根據地及票倉。多位在高雄退休的大學同學說,並不是對韓國瑜特別有好感,而是對民進黨的劣政深痛惡絕,尤其是大力削減少軍教人員的退休金,所以要好好利用手上一票把民進黨踢下台。這次在台南及花蓮,所有坐過的計程車司機,一邊咬著檳榔,一邊開罵民進黨是騙子,揚言於2020年總統大選時要好好教訓民進黨。本來,蔡英文應該乘著當選的好勢頭好好建設台灣,但就終日陷於權鬥,不斷挑起爭端,玩弄政治卻輕忽民生,置公民社會建設於腦後。一旦權力在手,一切皆放軟手腳。尚幸,台灣人民還可以用選票這最後的軟實力武器教訓不務正業的執政黨。

以客為尊背後的高自殺及低兇殺
        台灣便利店林立,遠至高山荒野總有一家為你服務,賣的不僅僅是各式各樣商品,更熱銷台灣的以客為尊,笑面迎人的優質軟實力,真的很容易誤會台灣雖然經濟低迷,但人人知足常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指出,每4秒鐘就有一個人自殺未遂,每40秒鐘就有一個人自殺身亡,全球每年約有80萬人口死於自殺。2004年台灣成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以來,自殺率自逐年下降。雖然如此,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台灣仍為自殺率的高盛行區,台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2017年的自殺高風險個案通報資料分析顯示,自殺原因以情感/人際關係(51.9%)與精神健康/物質濫用(48.5%)佔最高,讓民眾不禁懷疑台灣人的感情及精神為何如斯脆弱?
        其實根據警政署資料統計,2011年故意殺人案共計1072件,此後幾乎逐年降低,直到2017年只剩下399件。除了兇殺案件逐年降低外,案件破案率更是逐年增加。自2010年起,未破獲的故意殺人案件皆少於10宗,之後的故意殺人案破獲率直達100%。很諷刺的是,破案率高也算是軟實力嗎?可是,社群中的孤獨者一旦精神崩潰,隨意或暗算殺人案就發生,1980年我讀大一時的搶劫殺人犯李師科,平常就很愛小孩,樂於修理孩子的玩具,鄰舍大讚特讚的好先生。2014年在捷運隨機殺人的鄭捷,大家該記憶猶新,也是個沉默的乖孩子。
        有研究服務態度良好與背後辛酸孤獨的學者認為,這是台灣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必須努力正視的要害。從小,台灣小朋友都被要求有聽話,以禮待人,卻就很少教導孩子坦率地把心事找一個窗口處理。似乎,這種EQ正是台灣今天仍然非常欠缺的軟實力。

大師兄的啟示  
        聖誕假期,偶爾在誠品買了一本自稱大師兄的朋友寫了一本叫《你好!我是接體員》,講一個從事搬運屍體的接體員的所見所聞,亦道出台灣自殺、病逝及他殺的悲涼故事。沒料到,在不出名的出版社出版的書,竟然一個月間再版九次,暢銷程度引來熱烈討論,勾起人們對生老病死的高度關注,這又是必須放軟手腳,好好思量才能獲得的人生價值軟實力。

直昇機機家長何其多

       我們身處的社會很兩極化,其中包括家長這個社群,有嚴重疏忽照顧甚至虐殺的家長,直教人誤以為與孩子有仇;有被號稱為直昇機家長的,事無大了通通管亦通通包辦,比歌影視紅星的經理人表現有過之而無不及。  
        近日,有港媽在臉書貼文指,女兒不幸在跳舞比賽前一日患上流感,發高燒至四十度,依然堅持參加比賽,並努力比賽兩分鐘,最後獲得亞軍。貼文附上女兒參加跳舞比賽的照片,又Hashtag「好勝的女兒」、「你咁辛苦都完成左」、「好叻女」。有不少網民轟那港媽是直昇機家長,女兒流感高燒仍要其參加跳舞比賽,既自私又神經。
        幾十年前,筆者初出茅廬不久,已領教過直昇機家長的不可理喻,但當時並未有直昇機家長或怪獸家長這個名詞。記得一天,我班有個學生被同學狠狠打了一個耳光,臉上留有紫黑色的手指痕。翌日放學後,對方家長來「找晦氣」,要我抓這學生給他打一個耳光才公平。嘩!擺明是「大蝦細」,以暴易暴。
        有一年,我在一所學校任行政工作,行開學禮那天,有一位家長氣急敗壞趕來學校,跟我說兒子不來了,要她代替來參加開學禮,然後有事情記下回家再轉告給他。頓時,我只覺得眼前的家長就是一位徹頭徹尾的直昇機家長。

甚麼是直昇機家長(Helicopter parents)
        直昇機家長首次出現是在美國Foster W Cline 與Jim Fay 二位在一九九○年出版的一本書,書名是《以愛與邏輯教養小孩:教育小孩應有責任感》。直昇機家長指的是過度關注及保護孩子,包括過度介入操控、不懂得適可而止、過度恐懼焦慮及過度參與等。種種行為並不是以孩子的需要作出發點,而是源自家長的恐懼及無意識,導致凡事不放心,變成凡事操心,執意包辦一切,無微不至,就像直昇機一樣經常在孩子頭頂上盤旋監視,不讓孩子去解決難題,甚至代替孩子解決問題,且樂此不疲。在美國、中國及日本,甚至許多發達富庶的國家,直昇機家長甚至干預成年兒女的求職過程,這類家長又被稱為「黑鷹直昇機家長」(Black Hawk Parents),以顯示直昇機的戰鬥力所向披靡。
        直昇機家長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就連號稱全球最講獨立紀律教育的德國,亦陸陸續續出現很多直昇機家長,所以,才有明鏡週刊著名編輯Lena Greiner及Carola Padtberg收集了很多直昇機家長的案例,寫成一本書,書名為《老師情把考試延期,我兒子要過生日──德國直昇機父母毀滅教育現場實錄》,道盡德國家長的光怪陸離現象,誠如兩位週刊編輯說,昇機家長的教養態度將成為有史以來最漫長且不捨分割的臍帶。
 
直昇機家長的類型
        第一種就是「經理人型」:直昇機家長都恐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打從懷孕開始,就給腹中塊肉聽貝多芬音樂。出生後,就給最好的奶粉,但就不知道最好是母乳。漸長,找收費最昂貴的托兒所,然後是名校幼稚園、繼而小學至大學。孩子長大後,「經理人型」直昇機家長會參加各種就業博覽會,甚至跟子女的上司談判升遷或加薪。如此,直到孩子成家立室仍千方百計介入其生活。
        第二種是「保鑣型」:如果你發現這類直昇機家長的家一塵不染,無時無刻在消毒致家居零細菌,這就是「保鑣型」直昇機家長,直像保護證人組裡的G4,全天候保護自己的孩子,絕不允許其出絲毫差錯。這類家長可以完全犧牲個人的一切,雖然有一技之專但仍然甘於當個全職家長。其實,這類家長又稱為「冰壺選手家長」,就是把個人的期望全押在孩子順利成長的道路上,所以,必須如冰壺選手一樣掃除賽道上的阻礙,讓賽道達致最平滑,始能盡快讓冰壺滑到目標地。
        第三種是「黑鷹型」(取自美軍「黑鷹直升機」):這種父母最讓學校教師甚至校方頭痛,因為他們是非不分,事無大小都會第一時間跑到學為子女出頭,直到學校讓步為止。還有,這類家長從保母車司機到補習老師一把抓,有本事搜羅全校各級的測驗考卷作完整的分析,遇有自己都不會的題目會四出找人解答,務要孩子能百份之百做好所有讀書測驗的準備,亦要求孩子要拿好成績方休。
        第四種是「銀行家型」:這種父母通常很「闊卓」,為了孩子能有好的人際關係,天天派零食給孩子的同學,甚至夠膽過年過節送紅包禮物給老師。遇到學校有籌款一定慷慨解囊,遇上學校旅行又會送食物等。這樣長大的孩子,慢慢學會用銀行的經營方式去生活,如給錢同學買友誼,遇事給錢同學作「掩口費」,甚至貸款給同學,有免息亦有放高利貸的。這類直昇機家長及孩子,深信財可通神。

直昇機家長對子女行為的不良影響
        直昇機家長由於過度介入與保護孩子,讓孩子喪失獨立求生的能力,凡事都由父母出頭,自然天不怕地不怕。受過度保護的孩子,就難以有機會從錯誤中反省及學習,就不知道改過遷善,亦不懂甚麼是同情理解。紐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的精神病學助理教授Steven Kurtz博士說:「如果孩子沒有自己處事奮鬥的空間,他們不會學到如何解決問題。」
        過度焦慮恐懼的直昇機家長很容易教養出焦躁的小孩。孩子或許樂於有人為他安排張羅,但長遠而言,缺乏挫折的磨練,會令孩子處事不知所措,面對逆境難以自處,缺乏應有的耐性與恆毅力,事事要立竿見影,自然養成焦躁的習性。
若不及早輔導「成熟緩慢」的學童,他們長大後會出現「社交低能」、「情緒低能」、「自我管理低能」或「親密關係低能」等徵狀,

        有親子專家說,這個年頭,犧牲不再是美德啊!直昇機總有起飛亦有降落休息的時候。直昇機家長與孩子分不開,原因是兩者間仍然繫著一條還沒有剪掉的臍帶,要大人小孩都有一個共同的決心及目標,就是能狠下心砍掉臍帶,親子才能真的當起大人。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