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住在議事亭前地,經常與鄰家小孩在門前的「騎樓」玩耍,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不過,也有一個很難忘的負面記憶,就是一個經常出沒的「拐子佬」,他的長像比較猙獰,尤其眼睛明顯凸出,拿著一把讓我們覺得是武器的雨傘,邊走邊東張西望,我們一看到他就會鳥獸散,迅速躲到家裡或成人背後,待他遠離後才跑出來玩耍。長大後,再次碰到他時,已不覺得他有多可怕,亦不是大人所污名化的所謂「拐子佬」。心想其實只是他的長像有點醜陋,亦在思索兒時的社群為何會如此沒有同理心,願意理性客觀告訴我們他只是一個不會拐走小孩的路人。
同理心,在現代社會中似乎成為人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名詞,甚至是許多家長及教師責難學生,教導學生道德品格的慣常手段,例如當我們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時,父母師長大興問罪之師時總愛站在道德高地說:「要是別人這樣對你時,你會有甚麼感覺?」其實,說到同理心,兩千三百多年前,孟子就已經提到過同理心這個概念。
孟子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種「不忍人之心」,其實指的就是同理心。後來,孟子更努力宣示不忍心的具體表現,包括「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者的組合。如果仔細推敲孟子的論述,不難發現惻隱、羞惡偏向先天的道德情操,而辭讓、是非必須經過後天教育方能習得的理性判斷。到了現代,同理心有另一個代名詞,即大陸很喜歡用的「換位思考」,即要走出自我,具體做到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行動。因為更清楚易懂,所以這樣的概念就更易被眾人接受。在21世紀的今天,指控一個人沒有同理心,不懂得換位思考,簡直就像是指控此人毫無人性。
也許,現代社會已經過度高舉同理心價值,甚至到達失控的地步。存在主義哲學家尼采曾振臂高呼要有「重估一切的價值」,胡適先生亦警示世人必須擁有「在不疑處存疑」的精神。換言之,同理心是否已經太過氾濫,甚至背道而馳。
孟子說:「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種「不忍人之心」,其實指的就是同理心。後來,孟子更努力宣示不忍心的具體表現,包括「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者的組合。如果仔細推敲孟子的論述,不難發現惻隱、羞惡偏向先天的道德情操,而辭讓、是非必須經過後天教育方能習得的理性判斷。到了現代,同理心有另一個代名詞,即大陸很喜歡用的「換位思考」,即要走出自我,具體做到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行動。因為更清楚易懂,所以這樣的概念就更易被眾人接受。在21世紀的今天,指控一個人沒有同理心,不懂得換位思考,簡直就像是指控此人毫無人性。
也許,現代社會已經過度高舉同理心價值,甚至到達失控的地步。存在主義哲學家尼采曾振臂高呼要有「重估一切的價值」,胡適先生亦警示世人必須擁有「在不疑處存疑」的精神。換言之,同理心是否已經太過氾濫,甚至背道而馳。
為了好好認識同理心的長處及短處,知所限制及進退,那麼,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保羅•布倫Paul Bloom的暢銷名著《失控的同理心︰道德判斷的偏誤與理性思考的價值名著》(Against Empathy: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一書,真的非常顛覆我們對同理心的正面評價。許多次被問到最近研究甚麼主題時,布倫說研究同理心,即得到稱讚,但頑皮的布倫補充說是研究反對同理心,甚或嚴厲批判同理心的禍害時,馬上換來嗤之以鼻的回應。布倫說:「人往往依偏好選擇同理對象、用暴力發洩同理情緒,你以為同理心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事實也許沒有那麼簡單!」
布倫不是一位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偽學者,只要瀏覽他的介紹,就知道他是學術界非常顯赫的大人物。布倫在網絡開課,選課人數突破30萬人次。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大西洋雜誌》及《自然》等媒體。著有︰《兒童如何學習字義》(How
Children Learn the Meaning of Words)、《笛卡爾的寶寶:從兒童發展學解讀人性奧祕》(Descartes'
Baby: How the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Explains What Makes Us Human)等。作品曾獲頒美國出版商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優等獎,以及美國心理學會伊蓮娜•麥考比獎(Eleanor
Maccoby Award)「發展心理學最佳書籍」。
第一章講都是同理心惹的禍? 布倫說同理心只是聚光燈,光束範圍十分狹窄,將我們喜愛在意的人事物照得熠熠生輝,也將陌生、相異和遭到排斥的人事物捨棄在無法察知的昏暗中。人與人之間的確存在親疏有別的情意結,我們會對親密的人有同理感受,但就對世界邊端的人所受的苦難毫無感覺。同理心並不是那顆拯救蒼生的萬靈丹,相反,很多時候同理心窄化及扭曲了該有的道德判斷。
第二章講同理心的魔法,布倫說同理心本身無法自動轉化為善心,可是同理心能夠觸動既存的善念。它使原本就善良的人更善良,因為善人不樂見苦痛,同理心卻突顯苦痛。我們的整個大腦神經迴路都會以本位利益為出發,即進攻、守候或逃離。當一個公正另一個欺負你的人,你比較容易同理前者;當一個競爭對手與一個合作伙伴,你亦會比較同理後者。顯然,同理心經常被情緒左右,而真能客觀同理的確很不容易。
第三章講做好事,也要做對事。若要避免自以為是的行善,追求真正有效的善舉,首先得願意處理複雜糾結的議題,再者必須面對阻力,有些阻力背後是邪惡及貪慾,結論不是呼籲大家別再付出,而是希望付出得更有智慧,能夠瞻前顧後。很現實的如果一個親愛的人死亡,會帶來一個家庭悲劇,但是,一百萬人的死可能僅僅是個大數據。所以,千萬別輕易掉入同理心的陷阱,仔細看看自己為什麼做好事,尤其當我們的理智被同情心蓋過時,家庭中的溺愛及政治中的縱容,就會造成難以收拾的災難。
第一章講都是同理心惹的禍? 布倫說同理心只是聚光燈,光束範圍十分狹窄,將我們喜愛在意的人事物照得熠熠生輝,也將陌生、相異和遭到排斥的人事物捨棄在無法察知的昏暗中。人與人之間的確存在親疏有別的情意結,我們會對親密的人有同理感受,但就對世界邊端的人所受的苦難毫無感覺。同理心並不是那顆拯救蒼生的萬靈丹,相反,很多時候同理心窄化及扭曲了該有的道德判斷。
第二章講同理心的魔法,布倫說同理心本身無法自動轉化為善心,可是同理心能夠觸動既存的善念。它使原本就善良的人更善良,因為善人不樂見苦痛,同理心卻突顯苦痛。我們的整個大腦神經迴路都會以本位利益為出發,即進攻、守候或逃離。當一個公正另一個欺負你的人,你比較容易同理前者;當一個競爭對手與一個合作伙伴,你亦會比較同理後者。顯然,同理心經常被情緒左右,而真能客觀同理的確很不容易。
第三章講做好事,也要做對事。若要避免自以為是的行善,追求真正有效的善舉,首先得願意處理複雜糾結的議題,再者必須面對阻力,有些阻力背後是邪惡及貪慾,結論不是呼籲大家別再付出,而是希望付出得更有智慧,能夠瞻前顧後。很現實的如果一個親愛的人死亡,會帶來一個家庭悲劇,但是,一百萬人的死可能僅僅是個大數據。所以,千萬別輕易掉入同理心的陷阱,仔細看看自己為什麼做好事,尤其當我們的理智被同情心蓋過時,家庭中的溺愛及政治中的縱容,就會造成難以收拾的災難。
第四章講人際關係與同理心。布倫認為,任何親密關係能「增進幸福、減輕苦難,因為快樂倍增,但悲痛減半」。但當我身陷恐慌時,我希望關心我的人能夠鎮定,當自己陰鬱時他們能帶來活力。問題是同理心常常變成同病相憐,雙雙陷溺於痛苦之中。布倫提醒真正的同理是少點同理,多些慈愛,以理解和關懷取代同理心。所以,一定程度上讓對方在痛苦中學會沉澱反思,遠比馬上拯救對方於苦海更有同理心的道德代價。
第五章講暴力和惡意。同理心配置在刑法上亦有其理性考量的必要。法官量刑的根據是公正的法理邏輯,而不是建基在同理受害者的苦痛上。乞兒來討錢,我們若確定了給錢只是造成更多問題,就要克制自己的情緒。這麼做不是否定世上的痛楚和苦難,也並非值得憂慮的非人化思維,而是為大局著想才有所取捨。同樣,去年,德國總理默克爾被反對黨狠批在無計劃的情況下給30萬難民進入德國,雖然可以補充勞動力,但亦衍生許多隨時引爆的社會問題,諸如接著發生的難民強姦案。換言之,不當的同理心是罪惡與道德缺口,引發暴力與其他傷害。
第五章講暴力和惡意。同理心配置在刑法上亦有其理性考量的必要。法官量刑的根據是公正的法理邏輯,而不是建基在同理受害者的苦痛上。乞兒來討錢,我們若確定了給錢只是造成更多問題,就要克制自己的情緒。這麼做不是否定世上的痛楚和苦難,也並非值得憂慮的非人化思維,而是為大局著想才有所取捨。同樣,去年,德國總理默克爾被反對黨狠批在無計劃的情況下給30萬難民進入德國,雖然可以補充勞動力,但亦衍生許多隨時引爆的社會問題,諸如接著發生的難民強姦案。換言之,不當的同理心是罪惡與道德缺口,引發暴力與其他傷害。
第六章講一個理性越多越好的時代。一旦人意識到自己進入了真正的決策過程就開始運用理性思考,做出論述、表達意見、也接納別人的想法,有時候還願意改變立場。我們的心智與大腦是允許人類能夠批判自己,因此才有無窮可能性,經過思考、表述、接受與改變,真正的同理心才能產生雙贏的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