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書展買了一本新書,名為《懸崖邊的學霸:為甚麼好學生會崩壞?》(英文書名:Never Enough: When Achievement Culture Becomes Toxic—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自出版以來,獲得了廣泛的國際關注和積極評價。該書在Goodreads上獲得了4.5分(滿分5分)的高評價;讀者普遍認為該書深入探討了當今社會對青少年的過度壓力,並提供了實用的建議來應對這一問題。總的來說,《懸崖邊的學霸》因其對當代教育問題的深刻洞察和實用建議,獲得了國際媒體、專家和讀者的廣泛讚譽。筆者一邊看,一邊勾起多年教過的學霸經歷,啟迪良多。
有身心健全的學霸,亦有心靈脆弱的學霸
從事前線教育工作經年,遇過很多學霸,當中只有少數成為人生勝利組,反而有不少學霸反被學霸誤;許多學霸經常身陷懸崖邊緣,心靈異常脆弱,甚至崩壞。
讀大學時,同寢室有一位來自香港的學霸,中英文俱佳的他,過目不忘,不需要溫習,大一英文就拿滿分。夜夜,我跟其他同寢室的同學都要挑燈夜讀時,他就坐在自己的座椅上,邊彈結他,邊寫英文情書給香港的女友。大一完了,他是全系第一名,拿到的獎學金足以寄錢回家給母親補貼家用。大二上學期,他突然消聲匿跡,原來已經退學,拿著優異的成績轉讀美國一所名牌大學。畢業回香港後,教了幾年書,發現自己更喜歡法律,又背起書包,跑到倫敦讀法律,幾年後畢業回香港,當起大律師,後轉成壓力較輕的事務律師,賺得盆滿缽滿,還當上多所基督教學校的校董。與大一晚晚寫英文情書的女友共諧連理,育有兩子一女,以非常虔誠的基督徒信仰過著優渥的人生。
在我眼中,學霸簡直是人生勝利組,得天獨厚。可是,踏入職場,才發現許多教過的學霸,尤起自以為是的學生,一個又一個倒下來。筆者初出茅廬,在一所小學教書,班上有一位女同學年年考第一,堪稱全級學霸。不幸,考試期間,她突然得了盲腸炎,要進醫院做手術,只能補考,分數八折計算,變成考第二名,拿到我認為仍然很厲害的成績表,她嚎啕大哭,從此,成績一落千丈。另一個我教過的男學霸,是整個初中成績最優異的。有一次期末考,被老師抓到作弊,原因竟是懷疑自己保不住第一名,以為作弊可以確保拿到最高分數,要力保全級第一。當一眾師生知道後,都替他可惜。這位學霸無地自容,連課都不上,在家「自閉」了一整年。離開家門,再也不上學,去當廚房學徒去了。
《懸崖邊的學霸:為甚麼好學生會崩壞?》一書到底在說甚麼?
這本暢銷書由美國多次獲獎的記者兼社會評論員珍妮佛.華萊士(Jennifer Wallace)撰寫,她經常為《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撰稿,並定期出現在電視上討論她的文章和其他新聞話題。她透過對美國六千個菁英家庭的第一手調查,深入分析了當今社會對學術成就過度重視的問題,並探討如何幫助孩子在高壓競爭中保有韌性與幸福感。這本書對當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價值,因為它不僅揭示了成績至上的教育文化對學生身心健康的深遠影響,還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幫助家長、教師和教育政策制定者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以下將從幾個角度深入探討此書對教育改革的意義。
一、對「成績至上文化」的深刻批判
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成績和排名往往被視為衡量學校、家長及孩子成功的唯一標準。華萊士透過翔實的數據和案例,展示了這種「成績至上文化」如何使學校、家長、尤其學生感到持續的壓力和焦慮。她指出,當孩子的價值與成績獎項直接掛鉤時,很容易失去內在的學習動機,並對自我價值產生極度的懷疑。換句話說,當我們一味追求學術成就時,很可能忽視了教育的本質,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學校成為功利主義的推手,家長及孩子終日受「成績至上文化」的煎熬。
華萊士的研究特別強調,當孩子的學業壓力過大時,他們往往面臨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症、抑鬱症,甚至自殺傾向。這不僅影響孩子的幸福感,也對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這些現象警示我們,當前教育體系中的競爭文化已經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亟需改革。近年,澳門青少年自殺非常嚴重,日前,東望洋新街一所學校又發生學生墮樓事件,萬幸的是不致於死亡。但是,事件屢屢發生,但各教育持份者仍束手無策。
二、從「外部驅動」到「內部驅動」的轉變
華萊士在書中提出的一個核心觀點,學生應該從「外部驅動」(如成績、榮譽)轉向「內部驅動」(如志趣、熱情)。這一觀點對當前教育改革具有深遠意義。過度依賴外部評價容易讓學生感到疲憊和失去方向,而內部驅動則有助於學生找到真正的學習動力,成為樂於學習的主人。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更多啟發式課程,幫助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天賦,而不是單純追求標準化測試的高分。家長也應改變對成功的刻板定義,鼓勵孩子發展多方面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和內在韌性。
三、重新定義成功的標準
華萊士指出,當前社會對「成功」的定義過於狹隘,往往局限於學業和職業成就。她呼籲教育改革者重新定義成功,將精神健康、社交能力和道德價值納入衡量標準。這一觀點與當前全球教育改革的趨勢相吻合,如芬蘭的「全面素質教育」和美國部分地區推行的「社會情感學習」(SEL)就是明顯的例證。
教育改革應從單一的成績導向轉向全面發展。例如,學校可以設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涵蓋學術表現、創造力、合作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從而培養學生成為有責任感的全球公民。
四、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華萊士在書中對家長角色的分析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強調家長的期望和行為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深遠。過高的期望和不合理的比較往往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倍增,甚至成為走上絕路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教育改革不僅需要在學校層面進行變革,還需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雖然,近年政府在多層面大力推廣家庭教育,但仍流於表面。政府和教育機構可以開展更多親子教育課程,幫助家長了解如何為孩子創造健康的成長環境。家長應學會欣賞孩子的努力,而不僅僅關注結果,並與孩子努力建構積極的人生觀。
五、建立支持性的學校環境
華萊士在書中強調,學校應該成為支持學生身心健康的場所,而非競爭的戰場。這一理念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例如,學校可以推行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將心理健康成為必修學科;再者,廣設心理諮詢機構,落實全校參與輔導模式(Whole School Approach),為學生提供精神、情感及學業支持,比遠水救不了近火的四級聯防有效得多。此外,減少「切香腸」的零碎測驗,減省不必要的考試壓力,增加體育、藝術和社會服務等課程,也有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把茶壺從火源上移開
華萊士走訪了六千個美國家庭,見證了學霸的成敗,發現成也家長,敗也家長。她誠邀請家長思考以下問題:1.進入名校是獲得幸福的重要因素?2.
孩子學業上的成功,意味著家長教養的成功?3.童年不該有那麼多壓力?還是要提早培養孩子的抗壓性?為了對抗孩子日益嚴重的焦慮、憂鬱和孤立感,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誠實地審視自身的焦慮,我們是想透過孩子實現自己未竟之夢,還是希望為孩子不可預測的未來先搭建出諾厄方舟?或者擔心孩子沒辦法獲得與自己相當的身分地位?同樣的勸諫都適用給學校及教育行政當局。
《懸崖邊的學霸》一書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實用的建議,為當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它提醒我們,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培養健康、幸福、有韌性的人,而非僅僅是追求分數和排名的「學霸」。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對成功的定義,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並構建更支持性的教育環境。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初心,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