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我們正身陷懼胖社會,點算好?


    我家有四女三男,四個女的都是對壓力很敏感的。沒想到,這些壓力會釋放皮質醇,壓力越大,皮質醇釋放越猛。慢慢,當其中一個女月經來潮時,其他三個女的很快就被傳染,亦出現月經來潮。過去,筆者以為是巧合,近日,讀了塔拉.史瓦特(Dr. Tara Swart)的名著《潛能之源:用大腦的力量過你想要的生活》(The Source: Open Your Mind, Change Your Life)。書中她結合神經科學和心理學,探討大腦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健康和人際關係。史瓦特指出壓力會導致體內皮質醇(壓力荷爾蒙)水平升高,進而影響新陳代謝和脂肪儲存。皮質醇升高可能促使脂肪更傾向於堆積在腹部,而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加劇這種現象,最終導致肥胖。至於壓力和肥胖如何「傳染」給別人,史瓦特提到了一種社交傳染的概念。人在群體中會彼此影響,尤其是行為和情緒。例如,如果一個家庭或團體中的人壓力大且飲食習慣不健康,我們的腦袋裡主導學習的鏡像神經元會模仿對方,進而形成類似的身體狀況,如肥胖或差不多同時月經來潮。如果說社會是由人與人的互相影響組成,現代都市人因為壓力造成的肥胖,一個傳一個,形成一個肥胖的社會;一個又一個害怕肥胖而又苦無辦法的人相互影響傳然,於是,懼胖社會就這樣誕生了。

    美國康乃爾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凱特‧曼恩(Kate Manne)在她剛出版的新書《Unshrinking: How to Face Fatphobia》中,深入探討已經很多人染上肥胖恐懼症(fatphobia)的根源和影響,並挑戰了社會對體型的偏見。她認為肥胖恐懼並非出於健康考量,而是一種系統性的壓迫,導致對胖人的歧視,包括醫療忽視、教育期望降低、就業歧視,以及公共空間設計的不友善等壓力造成。換句話說,狂造運動及狂節食無助於減肥,真正的良方是要與壓力和平共存。


我們地球人越來越恐懼肥胖

    在過去幾百萬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我們祖先的生存依賴於在有食物的時候盡可能多地消耗食物,並在食物匱乏時將多餘的能量儲存起來。今天在發達國家,很容易買到高熱量的食物,但儲存脂肪的傾向是人類物種特點的一部分,這使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易於肥胖。在食物豐富的環境中,我們在結構生理、新陳代謝和行為上都難以避免增重。根據最新的全球肥胖數據,肥胖已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全球健康問題。二○二二年的統計顯示,全球超過25億成年人屬於超重,其中約8.9億人達到肥胖標準。同年,有1.6億5至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屬於肥胖,總數達到3.9億名兒童和青少年被歸類為超重或肥胖。

    肥胖的問題已不再僅限於高收入國家。到二○三五年,估計將有79%的超重和肥胖成年人,有88%的超重和肥胖兒童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肥胖導致的健康問題,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對低收入國家的影響尤為顯著,因為醫療資源有限且公共健康教育不足。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牽著胖孩子的瘦父母上街,會被假設飲食起居照顧不周,而受到歧視,甚至指責和羞辱。曼恩指出,肥胖恐懼源於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的歷史根基。啟蒙時期,肥胖與「野蠻」和「黑色身體」相聯繫,而瘦削的體型則成為「文明」的象徵,進一步鞏固了種族與階級的優越性。

    在校園裡,教師及同學經常常誤以為肥胖同學在一定有學習困難,成績不好,從而容易被嘲笑、欺凌,造成拒絕上學的社交障礙。在職場上,所有條件相約,肥胖的求職者較難獲得僱用,甚且,肥胖女性工資受到壓低的情況高於肥胖的男性。在社會上,肥胖人士背負耗費更多莫名其妙的偏見與嘲笑;在醫療上,肥胖病患較容易背負在公共醫療方面浪費更多資源的汙名。曼恩引用科學研究指出,肥胖本身未必等同於健康風險,而體重反覆變化(weight cycling)可能對身體造成更大傷害。她強調,體型與健康的相關性常被誇大,實際上肥胖者面臨的壓力和歧視才是健康問題的重要成因。

    更荒謬的是,在司法上,肥胖女性不會遭到性侵的迷思和隱形歧視,可能使加害人被輕判,甚而脫罪。曼恩特別提到,肥胖恐懼與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交織,尤其對於胖黑人女性來說,這種歧視和厭惡尤為嚴重。她呼籲社會正視這些交疊的壓迫形式整體而言,這個理論將生理和社會因素結合起來,解釋了壓力如何通過荷爾蒙和行為影響,不僅影響個人,也可能在群體中擴散。曼恩探討了「厭惡情緒」如何被道德化,導致胖人被視為不自律、不道德的象徵。她認為這種偏見並無邏輯基礎,而是對胖人存在的單純厭惡感加以合理化的結果。


如何免於「肥胖恐懼」

    在過去幾百萬年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祖先時刻面對毒蛇猛獸及天然災害的攻擊,隨時沒命。於是,腦袋練就出一套生存的策略,就是有食物的時候盡吃,並在食物匱乏時將多餘的能量儲存起來。今天除了原始部落人群仍然時刻靠體力覓食,又或是躲避危險。一般人都生活在食物及資源且安全的國度,很容易買到高熱量的食物,但儲存脂肪的傾向是人類演化的特點,這使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易於肥胖。在食物豐富的環境中,我們依然拼命吃,於是,新陳代謝和行為上都難以避免不斷增重。換句話說,人類生活真的很弔詭, 捱飢抵餓會恐懼,吃過飽引致肥胖亦會恐懼。

    往往與不實的社會期待和健康誤解相關。因此,消除這種恐懼的核心在於改變對肥胖的認知,最明顯的誤解必須破障。首先,現代都市人肥胖的根本原因是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很多人用吃來緩解壓力,結果是越吃越肥,壓力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增加,導致皮質醇分泌過多,引發身體各種炎症,炎症又引發各種身體疼痛與疾病,於是,我們一直陷於懼胖的惡性循環裡。

    都市人人壓力山大,忙中都要做適量運動,除了燃燒熱量脂肪外,更能分泌多巴胺,讓人心境愉快。壓力舒緩,皮質醇得以在運動過程中散發,炎症少了,人都健康一點。都市人睡眠不足是個難題,但是,充足且深度睡眠人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拿破崙說自己睡四個小時已經很充裕。須知道,充裕睡眠,腦脊液才能如花灑猛烈噴射整個大腦,清洗掉大腦的垃圾,讓大腦神經元再度發揮積極的認知及學習作用,有效避免老人癡呆症。再來就是寫日記及與人深度交談,都是有效減壓從而不致肥胖的好方法。史瓦特教授在書中,建議夜夜跟最親密的伴侶同睡就能睡得酣睡得飽滿,自然就能清洗乾淨大腦的垃圾。當然,最好的方法是基督的祈禱默想,又或是佛教的冥想,但要練習到有深厚的能力是要日積月累下苦功才行。不過,科學已足證冥想是最高級減壓甚至解壓的工具。


專家教情緒減重的步驟

    要減肥,先要做好情緒減重,首要從表面層級的進食行為入手,如慢慢戒除暴飲暴食、狂吃豪飲、節食;使用減肥藥、利尿劑、或瀉藥。這些都是激烈的減重減肥行為,短時間收到表面的成果,長遠卻很傷害身體。再來,很多人的肥胖是情緒受傷,走出情緒傷痛是根本之道。要有效驅動減肥,必須找出未治癒的老舊內在創傷,傷口一旦得到治療,就不再需要增肥減壓了。當身體開始療癒來自過去的傷痛、創傷、虐待的地方,身體不斷地提供你明智的反饋,你需要學習和練習,了解更多如何辨認何種食物、何種運動、何種社交活動對身體真的好。我們很容易被自己很軟弱、很愚蠢、或是很胖就沒有人會愛等這些腐朽觀念左右,唯有創建新的核心信念,相信自己會靠正念擺脫肥胖。最後,當人生出現問題或當想要慶祝某事的時候,人很容易想到大吃大喝,可是,當建立新信念,養成新習慣,找到滿足靈魂的方式,自然就不再需要食物的慰藉,減肥不再可怕,我們就不會深陷懼胖的社會氛圍裡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陪伴孩子渡過《混沌少年時》

      串流平台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爆紅,筆者似是未看過如此多的評論,其中包括每集一個鏡頭直落,故事比真實還要逼真,是學校與家庭都必須好好欣賞及吸納教訓的好影片等等。就連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議院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期間,都呼籲學校或者家長與學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