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都市人,那管是大人或小孩,甚至連幼兒都機不離手,時常在社交平台上瀏覽「無厘頭」內容,又或是不停打遊戲,實在,一不小心沉迷或令大腦遭「腐蝕」。經公開投票和專家討論,牛津大學出版社周一宣布「Brain Rot」,中文即大腦腐蝕)榮登二○二四年度字,意指過度瀏覽社交媒體的低質素內容,或形容沉迷有關內容後對精神的影響。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大腦腐蝕」被定義為「一個人的精神或智力狀態據信出現惡化,尤其被視為過度消費被認為不重要或缺乏挑戰的內容所致」。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表示,這個字在今年變得相當知名,「用以表達對過度消費大量低品質網路內容所帶來影響的擔憂,尤其是社群媒體」。
追本溯源,「brain rot」一詞的出現時代相當早,是在一八五四年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知名散文集《湖濱散記》(Walden)一書中,批判當時人們輕視複雜思維、偏好簡單概念的傾向,並認為這種傾向將令社會整體的心智努力程度下滑,為何沒有任何人努力治療大腦腐蝕的病症?」
《牛津字典》官方也指出一項有趣的事實,儘管「brain rot」可能是社群重度使用者遭遇的嚴重問題,尤以從小生長在這種環境下的Z世代和阿法世代(Gen Alpha,二○一三年後出生者)更需注意,而他們近來也開始注意此現象,年輕族群最愛的斗音上就有愈來愈多關於「brain rot」的討論。而為了改善大腦腐蝕危機,澳洲國會已領先全球、在今年十一月底通過法案,禁止十六歲以下兒童使用社群媒體。
根據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在《資訊科技與網絡世代下 社工的助人温度的反思2023》研討會的報告指出,澳門6-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有67%使用微信,而13-34歲的成人有98%使用微信,更有35歲至54歲的成人100%使用微信。為在都市雙職父母而言,對手機或平板電腦既愛又恨,因為,這些電子設備簡直是高效褓姆,一機在手,孩子就很安靜,絕不再打擾父母。可是,這些電子設備亦讓成人及孩子雙雙沉迷,甚至陷入大腦腐蝕的劣態,嚴重影響父母的情緒、親子關係、孩子的正常生活及健康發展,當中尤以影響正常課業及吸收知識為最嚴重。聰明的父母,到底如何引導孩子善用電子設備,也許是刻不容緩的教養任務。
大腦腐蝕對家庭生活的腐蝕影響
很多學術研究及精神科醫生的臨床經驗,發現大腦過載及雜訊入侵大腦,會造成情緒和心理健康惡化,尤其家長比孩子大腦腐蝕更嚴重,家長變得更易怒,對孩子的日常行為缺乏耐心,導致親子衝突增加。再者,家長的焦慮與壓力感更甚,容易力不從心,長期下來會出現嚴重倦怠症。由於各顧各,認知疲勞或情緒低落,家長可能忽視與孩子的互動,削弱親子關係。家長在工作和家庭決策上可能出現判斷力下降或記憶力衰退,影響效率和質量,無法合理安排家庭時間或教育計劃,導致家庭生活混亂。歸根究柢,長期大腦壓力會影響睡眠質量,進一步加重疲勞和免疫力下降,身體健康惡化可能導致無法履行家庭和工作的雙重責任。
頻繁使用社交媒體會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因為大腦需要不斷在不同的任務之間切換,會影響大腦的神經通路,削弱深入思考和記憶的能力,降低學習效率。長時間使用社交媒體可能會增加焦慮和倦怠感,進而影響學習動力和效果。美國著名親職教育學者柯羅奇(Andy Crouch)在他的名著《科技時代的聰明教養指男》(The Tech-Wise Family)一書中,針對現代家庭在科技泛濫的時代面臨的挑戰,提出了一系列智慧且實用的建議,幫助父母在使用科技時保持平衡,並營造一個積極、正面、親和的家庭生活。
柯羅奇強調,科技本身並非壞事,但它應該成為家庭生活的工具,而非褓姆,甚或電子奶嘴,更不應該成為奴役我們的武器。家庭需要有意識地管理科技的使用,讓它服務於家庭的核心價值,而不是讓科技支配家庭生活。
家庭應把時間花在增進彼此關係的活動上,比如一起煮吃飯,這個年代,許多家庭連石油器及爐具都沒有,餐餐叫外賣,又或是出街食。賀特首說要留一餐在澳門吃,筆者建議一週起碼有一餐在家吃,讓全家人共同參與,由想吃甚麼菜式,到一起去菜市場購買,回家一同洗切煮,再一起享用。
其實,澳門政府近年設置了很多公園、臨時悠閒設施及步行徑等,都可以用來增進親子關係。四百多年前,天主教就有一個修會發明了一種飯後散步。很簡單,兩個人可以,兩排人都可以,面對面,一邊散步一邊聊天,對方向前走時我方就倒後走,然後是我方向前走而對方倒後走。聽中醫說,倒退走由於會運用股四頭肌,伸直腿、支撐背部,更能加強雙腿與下背力量,有助雙腿更好地支撐膝蓋,再加上倒退走不僅對膝關節、髕骨的壓力較少,便能緩解膝關節炎疼痛。其次,由於向後退時,膝蓋會在腳落地前伸直,若是因受傷、疾病而無法完全伸展膝蓋的民眾能藉此改善活動範圍,並增強腳踝、大腿後腿筋的靈活性。更有研究說倒後走對臟腑很好,尤其腎臟。
真正有價值的家庭生活需要「努力」而非「便利」。再者,必須嚴格設定科技使用的明確界限,制定明確的「科技自由時間段」,如睡前一小時、飯桌上或周末某些時段不使用科技。明確家中科技的使用區域,例如在臥室中禁止電子設備,保護孩子的睡眠和注意力。目標是讓科技不再「無所不在」,而是成為一種選擇性的工具。
父母要身教先行,讓發展全家人的創造力優先於各種借助科技進行消費活動,孩子應更多地參與創造性活動,而不是單純地消費科技內容。這包括繪畫、音樂、寫作或動手製作等活動。柯羅奇認為,家庭應儘可能提供工具和空間,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而不是依賴屏幕來填補空閒時間。不管家庭有沒有宗教信仰,提倡在家庭生活中恢復「安息日」的概念,即每週有一天減少科技使用,專注於靈性反思、家庭互動和個人充電。這不僅能幫助父母和孩子遠離過度刺激,還能重新聚焦於生命的核心價值和目標。父母是榜樣對孩子有深遠影響。如果父母總是埋頭於手機或電腦,孩子自然也會模仿。父母需要主動調整自己的科技使用習慣,以樹立健康的榜樣。家庭的物理空間設計應促進實體互動。例如,把屏幕設備移到不顯眼的位置,而在顯眼處放置棋盤遊戲、樂器或書籍,鼓勵成員選擇更多元的活動。讓孩子參與家庭科技決策,與孩子討論科技的優點和缺點,讓他們參與設定家規,從而幫助他們發展批判性思維。這種合作的方式也能增強孩子的責任感,減少父母的壓力。
大腦腐蝕對學習的影響
毫無疑問,大腦腐蝕對孩子的學習弊多於利,造成的負面影響非常深遠。首先,孩子的學業表現明顯受損,注意力下降,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降低。再來是記憶力衰退,在課堂上吸收知識的能力減弱,影響成績。最關鍵的是,資訊過於發達,手到拿來,動腦的機會大幅下降,更容易缺乏創造力,在面對需要解決問題或批判性思考的任務時顯得力不從心。凡此種種,都會導向情緒與行為問題多多,長期大腦壓力可能導致孩子更容易感到焦慮、挫折或沮喪。孩子可能變得孤僻、不願意與同齡人互動,影響同儕關係。再來是行為偏差,如注意力缺陷或過度活躍,甚至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行為問題。最終,腦部發育受阻,孩子的身體與發育延遲,影響長遠的認知和情緒能力發展。長期不運動只看手機的孩子,免疫力下降,使孩子更容易患病,造成身心靈的惡性循環。
澳洲政府近日通過一項劃時代的法律,全面禁止十六歲以下青少年、兒童使用社群媒體,這項法案被視為全球最嚴格的數位保護措施之一。家是塑造人健康成長的首要搖籃,互愛、互助、喜樂與共本是家應有的美好時光,別讓電子產品腐蝕我們的家庭生活,理應善用其成為增進個人成長與家庭幸福的好幫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