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三十日,《正報》一篇題為〈自殺死亡數字說不得?〉引來多方的關注,筆者一向非常關心這個議題,在這個欄目上也寫了很多相關主題的文章。深信公開正面看待總有施政的良好效果。
在剛過去的十月初,澳廣視葡文新聞報導指出,衛生局未有如期公佈「自殺死亡監測結果」,而只能根據保安部門短訊估算出,今年四月至十月間,至少有四十人自殺。葡文報章《澳門今日》(Hoje Macau)亦有類似報導。自二○一八年起,衛生局每季發佈自殺死亡監測數據,但自今年第二季起遲遲未見新報告。傳媒多次查詢原因,衛生局的唯一回覆是:「收到你的查詢。謝謝!」這樣大眾非常疑惑及更加關心自殺。
表面上,數據公佈的延誤似乎只是行政程序的遲滯;但在公共衛生的語境中,它反映的其實是政府對「生命議題」的態度。自殺,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社會的鏡像。當政府選擇不說、媒體難以報導、有自殺傾向的個人及家人無從獲知有用的信息、社會大眾更認定這是敏感且不宜談論的議題,自殺便成為一個「說不得」的數字,一種被隱藏的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報導同時提及,今年上半年,五至十四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已有十四宗企圖自殺個案,較去年同期的七宗倍增。若非葡文新聞部記者追查,這一組令人震驚的數字恐怕難以進入公共討論。
沉默的數字會說話
衛生局的「自殺死亡監測結果」原為一項值得正面肯定的制度。它代表着官方願意以統計方式,監測社會心理健康的變化。過去數年,這份季度報告為學者、社工、精神科醫生、心理諮商師、教育界、甚至是為政府提供施政的最好參考。然而,今年第二季報告至今未出,外界只能從保安部門零散的訊息推算死亡人數。這樣的資訊真空,使自殺成為一個模糊的、無法被社會正面關心的社會現象。
「不公佈」或「延後公佈」的理由,衛生局沒有交代。或許是為了避免引起恐慌,又或是增加模仿個案,甚或是出於數據核實的技術原因。然而,越是敏感的議題,越需要透明的制度來維持信任。當官方選擇沉默,社會便失去對問題規模與走向的掌握,也削弱了及早干預的可能性。
先進國家用透明正視問題看待自殺
不少先進國家,自殺數據的公佈早已制度化、常態化。以日本為例,警察廳每月都會公佈全國自殺統計,厚生勞動省則在每年出版《自殺對策白書》,分析性別、年齡、職業、地區等細項。這些資料不僅是統計,更是政策依據。二○二一年,日本女性自殺率上升,政府即時調整支援策略,加強對單親母親與年輕女性的輔導服務。透明的數據,使問題得以被「看見」,進而產生行動。
英國亦同樣重視數據公開。英國國家統計局每年定期發布自殺死亡率報告,並提供地區及社會群體分佈。這些資料被用於評估各地區心理健康政策的成效,也為媒體提供客觀依據。英國政府強調,「數據不是用來恐嚇公眾,而是提醒決策者」。
澳洲聯邦政府於二○一九年成立「自殺監測與預防系統」,每季度更新全國自殺率及自殘行為趨勢。更重要的是,數據並非鎖在政府櫃檯,而是向公眾開放。學者、非政府組織、記者都可使用,以促進跨部門研究與公共教育。
至於北歐國家芬蘭,其政府長期以「開放數據」策略推動心理健康政策。芬蘭統計局會公布自殺率,並附帶說明、趨勢分析及求助途徑。政府相信,開放資訊並不會增加自殺,而是讓社會能更理性地討論,減少污名與誤解。這些例子顯示:數據公開並非危險,而是預防的一部分。透明是面對問題的第一步,也是建立信任的起點。
數據透明的四大意義
政府準時、持續、主動地公布數據,並以專業方式解釋趨勢,便能顯示其對公民心理健康的重視。衛生局過去每季公佈的做法,其實是與社會「保持對話」的姿態。當制度中斷,不僅削弱了監測功能,也損及了信任基礎。社會的信任來自誠實,誠實不只是說好消息,更要有勇氣說壞消息。
讓問題「可見化」,創造早期干預的可能,這是施政常道。自殺不是突發事件,而是長期壓力與心理困境的結果。只有透過連續的數據監測,才能察覺哪個群體、哪個階段出現風險上升。例如日本在疫情期間發現青少年自殺率攀升後,立即推動「學校心理支援計劃」,結果翌年該年齡層自殺率下降約一成。澳門上半年兒童企圖自殺人數翻倍,若能早於七月公布,相信學校及社工機構可提早介入,進行輔導與宣導。當數據延遲三、四個月,這段空窗期可能意味著更多無聲的危機。
爭分奪秒去救人是施政的重中之重,關鍵在於支援政策與資源配置。世界衛生組織(WHO)一再指出:「良好的自殺監測系統,是防治政策的基礎。」沒有準確數據,就無法制定針對性措施。公開的統計能協助政府了解,哪個年齡層最脆弱、哪個地區需要更多支援、哪項措施成效最顯著。此外,透明的數據也能吸引跨部門合作。教育、社福、警政、衛生等部門可根據同一套資料進行策略協調。反之,若資訊被鎖在單一部門,防治工作容易變成各自為政。
社會進步有賴打破禁忌,去除污名化。自殺在許多文化中是禁語,家屬避談、學校迴避、社會恐懼。然而,正如芬蘭與澳洲的經驗所示,公開討論反而能降低恐懼。當媒體與政府以負責任的方式談論自殺數據,社會能逐漸理解,這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的議題。
定期準確公佈自殺數據,讓數據公布與行動產生優良的連結效果,真正的關鍵在於數據如何轉化為行動。一個完善的自殺監測制度,應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持續追蹤,確保資料的準確與連貫;二是公開解讀,以易懂方式向公眾解釋趨勢與原因;三是政策回應,根據數據進行實際行動,如增設輔導服務、培訓前線人員、加強學校心理教育等。
澳洲的「自殺預防策略」便是以此為基礎。政府每季度公布數據後,衛生部會舉行簡報會,邀請心理學家及社會學者分析趨勢,並即時提出政策建議。這樣的制度讓數據成為「行動引擎」,而非「冷冰冰的統計」。衛生局不僅要公佈數據,更應同時提出專業分析與政策方向。例如,若青少年自殺企圖增加,是否與學業壓力或社交媒體使用有關?若中年男性自殺率偏高,是否與失業、家庭壓力或社會孤立有關?這些問題若無資料基礎,就無從討論。
沉默的代價
當一個社會對自殺保持沉默,代價往往是沉重的。首先,公眾失去對現實的感知。當數據不再公佈,自殺似乎「消失」了,但實際上,只是被藏在報表之外。缺乏官方數據,媒體與學者只能依靠零星新聞或警察資料,難以進行長期趨勢分析。再者,社會失去對話空間。沒有數據,就沒有議題;沒有議題,就沒有政策;沒有政策,問題便在沉默中惡化。
從「說不得」到「能對話」
正視數據,不代表宣傳悲觀,而是尊重生命。政府的責任不只是防止死亡,更在於建立一個讓人敢於求助的社會氛圍。澳門應重新啟動每季自殺監測報告的發佈機制,並加以完善,其中包括固定發佈時間,如每季結束後三個月內公佈;詳盡統計內容,包含年齡、性別、職業、地區、手段等;趨勢比較與分析,說明變化原因、提出預防方向;配套宣導,公佈同時提供求助熱線與心理健康資訊;跨部門合作,教育、社工、衛生三方協調,針對高風險群體制定行動計畫。
自殺是可以預防的,關鍵在於資訊的流通、問題的可見與及時行動。數字本身不會挽救生命,但它能指引我們看見哪裡需要幫助。澳門是一個富裕、教育水平高的城市,但在心理健康議題上,仍然存在深層的沉默與保守。若我們連「數據」都不敢說,何談「關懷」與「防治」?政府的沉默,也許出於謹慎;但過度的謹慎,有時就是另一種逃避。正面公佈、誠實面對,是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唯有讓數字發聲,讓社會看見那些被忽略的痛楚,我們才能真正走向一個懂得珍惜、懂得傾聽的城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