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水圍的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自九月開始,取消中英文科默書。校長劉鐵梅說,該校原要求各級每學年中英默書達32次,包括上學年16次、下學期16次;但校方發現即使學生默書高分,寫作或考試時仍執筆忘字,亦有學生反映溫默書耗時,看課外書時間大減,故校方盼釋放空間讓學生看書,相信亦有助識字。該校新措施旨在為學生「減磅」,學校取消默書,增加閱讀及背誦,學生的語文能力反而顯著提升。
重返熟讀唐詩三百首的年代
記得讀中小學時,學校設有班長及行長,每天要一般同學去行長背書,行長要去班長背書,班長要去科任老師背書,每次背書最多只可以提三個字,三次都背不好就要放學留堂,向值日老師背好才能回家。兒時的我,經常留堂到夕陽西下,想起來仍然餘悸猶存。學校通常會安排經過背書之後,才會要求堂上默書。不知何故,這種好制度竟消聲匿跡。
翻開古老的教育史,從孔子到近代私塾老師,無不要求學生不斷熟讀詩書經典,更揚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時也會偷。」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就算不擅長寫詩,只要熟讀《唐詩三百首》這本經典詩集,也能夠透過反覆朗誦和學習,進而提升對詩歌的鑑賞能力,也能夠自然地吟詠詩歌,甚至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詩歌的規律,進而也能夠創作詩歌。試看從古至今,傳統儒家追隨者,無不手捧經典,像撰寫《中國哲學史新編》的馮友蘭,到當代學者唐君毅、方東美、牟宗三及徐復觀等,都是從死記硬背開始,就算不明所讀的內容,只要熟讀,銘記於心,總有一天會學以致用,了然於心的。今天,兩岸的語文學習又再次掀起背誦詩文之風,重拾當中的好處。
一直以來,我們都深信先理解後背誦的教育原理,才能讓學生明白及掌握該學的知識。但是,誠如上週本欄文章《「認識自己」是科普教育未上的一堂課》所介紹的「基底神經節」,將大腦學會的知識,從前額葉主導的「刻意練習」後,逐漸過渡到基底神經節主導的「自動化流程」,就如我們一直走路一邊背乘數口訣般駕輕就熟。
《道德經》教會學生熟能生巧的能力
《道德經》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一句,早已揭示了「學習」的玄機。道是普遍的原理,是人人可尋可證的學問之路;而德,是個人行於其中、由體驗而得的智慧與直覺。道如一張無形的譜,指引行為的軌跡;德則是演奏者的手感與風格。從教育的角度看,「道」像知識與能力的原理,「德」則是實踐時的心得與感悟。學生的學習歷程,正是從「明理」到「成德」的過程,而所謂「熟能生巧」,正是這條由知入行、由行生悟的修煉之路。
《道德經》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裡的「聞道」,正如學生初學新知。上士者,一聽到學習的道理,就能身體力行;中士者,半信半疑;下士者,反以為笑。其實,這三種人不止存在於修行之路,也存在於學習現場。
我們在學校裡常見三類學生:第一類聽到老師講的原理,立即實踐、反覆練習,不怕枯燥;第二類似懂非懂,學習有時熱、有時冷;第三類則輕視規矩,嫌理論無趣,只追求速成。結果,能真正熟練乃至創新的,多半出於「勤而行之」的那一群。
《道德經》所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說真正的德行並非外在規範,而是內化為一種自然的習慣。學習的歷程亦然。初學書法者,須遵循筆法之道:中鋒行筆,藏鋒收筆,起止分明。初時手僵筆重,形似而神不似;但若每日臨帖,年復一年,筆隨心轉,氣脈貫通,那時的書寫,已非「照葫蘆畫瓢」,而是一種內化的自然之美。這種內化,就是德。
「熟能生巧」的關鍵,在「熟」。熟不只是反覆的動作,而是一種身心的統一,是「知行合一」的體現。當學生從機械模仿走向心手相應,當原理化為肌肉記憶與直覺反應,學習的「德」便生焉。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孔子重積累,老子重減法;一增一損,看似相反,實則互補。
《道德經》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熟能生巧的過程,往往不是直線上升,而是曲折回環。學習者若總是照舊路走,終將止步不前。唯有不斷去「反」,就是反思、反省、反向操作,才能突破慣性,化熟為巧。譬如學籃球的學生,初學時重基本功:運球、投籃、腳步、防守,皆循規蹈矩。當熟練之後,便需學會「反」,不再只是照本宣科,而要依情境變化。對手封右,就從左突圍;速度受限,就用假動作。這時的反應不再是思考後的選擇,而是直覺式的流動。
「弱者道之用」,在教育上也極具啟發。弱,不是無力,而是柔順。當學生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願意在挫敗中學習,願意以柔克剛,他便能持續進步。反之,若一味逞強,急於求成,反而遠離「道」。老子提醒我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不是消極,而是懂得順勢、守中,讓力量在柔中積蓄。熟能生巧的過程,正需要這樣的「反」與「弱」。只有在柔中練膽、在靜中養力、在失敗中省思,才能讓「熟」昇華為「巧」,讓技巧轉化為藝術。
知其白守其黑:學習的邊界智慧
《道德經》又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白,是明理;守黑,是謙遜。教育最大的失敗,往往不在學生不知,而在於太早自以為知。現代教育強調「理解」,老師上課問:「明唔明?」學生多半回答:「明!」其實,那只是為了避免尷尬的社交答覆。真正的理解,不是嘴上說明白,而是在黑暗中仍能摸索前行。那些在學習中「若存若亡」的時刻,似懂非懂、半明半昧,正是知識內化的關鍵期。
「守黑」就是給自己空間,允許不完美、不即時懂、不立刻成功。正是在這種黑暗中,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感覺,從模仿走向創造。書法家在無數次落筆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筆勢;籃球員在失誤與嘗試之間,摸索出個人風格。這種黑中孕白、暗裡生明的歷程,就是「道」運行的節奏,也是教育最動人的部分。
由「規矩」到「自如」:從道而入德的教育之路
老子說:「有道者不處,處者不久。」真正懂道的人,不會固守形式。學習之初,學生必須遵守規矩,那是「道」的框架;但當規矩融入血液,行為自然而然,那就是「德」的展現。出家人守戒律以修道,學生守紀律以養心。若不守規矩,談不上修道;但若終日拘於規矩,也無法達到自由。
教育者的任務,正是引導學生從「外在的規矩」走向「內在的自覺」。熟能生巧的「巧」,不是取巧,而是「巧於心手之間」,是規矩化為直覺、理性融入情感的結果。當學生能在學習中體驗這種心手合一的境界,教育便不只是傳知,而是傳道。
《道德經》的「道」與「德」,不只是修行的概念,也可視為教育的雙翼。道是方向,德是方法;道給予學生知識的結構,德培養學生面對世界的態度。若只重「道」而忽略「德」,教育容易變得冰冷、技術化;若只重「德」而不講「道」,又會陷於感性而缺乏深度。
「熟能生巧」的能力,其實不止於技能層面,更是人格養成的象徵。當學生在千錘百煉中養成耐性、在反覆失敗中學會謙遜、在不斷練習中領悟道理,他的心性也隨之穩定。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真正的高手,往往不以滿自矜,而以不斷修持為樂。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養「能做事的人」,更是培養「能安於道的人」。當學生理解「道」的原理、體驗「德」的實踐、並在熟中悟「巧」,他就能在任何學科與人生情境中,找到內在的秩序與力量。當中小學語文教科書裡的範文越來越少是古代先師偉人的名著,真是非常讓人憂心。期盼教育者不盡信教科書,多給予有助學生熟能生巧的補充讀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