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是什麼壓垮了澳門全球最低出生率的最後一根稻草?

 


    五月二日,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在立法會發出了明確警告:僅僅五年內,澳門將正式進入「超少子化」階段。目前生育率已是全球最低,每名婦女僅生育0.58名孩子。與此同時,長者人口將急劇攀升,到2041年,每四位居民中就有一位超過六十五歲。這一重大的人口轉變不僅僅是一個令人警惕的數據,更是一顆無聲的「計時炸彈」,勢必徹底改變勞動市場。在生育率只有0.58和迅速老化的社會下,進入勞動市場的年輕人會越來越少。每月1,500澳門元的補貼無法扭轉這一趨勢,事實上任何生育鼓勵政策亦難以及時解決問題。

    言猶在耳,聯合國公佈《2024年世界生育報告》,澳門以每名女性僅生0.68名子女,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區。澳門出生率全球墊底,確實令政府及學者專家百思不得其解,更讓大家搲爆頭的是,澳門竟然比壓力超爆的香港、韓國、台灣及日本的出生率還低。據澳門統計局數據,2025年上半年出生率僅6.1%,全年新生嬰兒人數預計將跌破2024年的3,607人,創下近代新低。如無意外,明年,澳門仍然大有可能會蟬聯出生率最低冠軍。這不僅對澳門的未來人口結構構成嚴重威脅,也將深刻影響其教育、經濟、社會、文化、體育的永續發展與創新。

Z世代與低生育意願的成長根源

    今天,不想生或只生一個小孩的群體被稱為Z世代(Generation Z),大概在1990年末期至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群,也被稱為「數碼原住民」或「千禧世代的尾巴」。 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已經熟悉科技、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他們通常在核心家庭長大,即是說家裡只有父母及一兩個兄弟姊妹,由於居住環境狹窄及需要更多自由空間,所以,都不與祖父輩同住。在這樣環境成長大的孩子,家中多數聘請傭人,父母就把所有的愛與期待全傾注在孩子身上,慢慢,孩子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被照顧者,鮮少機會學習成為照顧者」。由此推論,他們很多都在溫室長大的小花,但卻又因為父母的過高期望而成為只管好學業的書呆子。

    他們看見父母為了孩子放棄個人生活、長期疲於奔命,於是潛意識地將「成為父母」與「失去自由」畫上等號。對他們而言,育兒不再是幸福的象徵,而是沉重的責任。此外,由於少了祖父母或親戚的長期協助,Z世代親眼見到父母在育兒過程中孤立無援,一切都要靠自己扛。這種印象深植於他們心中,使他們相信「有了孩子就等於一切壓力都落在夫妻身上」,從而對生育產生退卻心理。

    上一代人多半把結婚生子視為人生的必經階段,但Z世代成長於個人主義盛行的時代,教育與媒體都強調「活出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這使他們更重視自我成長與生活品質,不願為傳統觀念而犧牲自由。對他們而言,婚姻與生育不再是義務,而是一種需要謹慎衡量的選擇。

    對女性而言,性別角色觀念的變化更加明顯。Z世代女性普遍受過高等教育,擁有職業抱負與獨立意識。然而現實中,育兒負擔仍然主要落在女性身上,這讓許多女性認為「一旦生育就得放棄自我」。因此,她們選擇延後甚至放棄生育,以維持生活與工作的自主權。同時,Z世代對未來的世界也抱持悲觀態度。他們成長於氣候變遷、戰爭、AI導致失業等全球危機頻發的時代,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強烈。許多人甚至認為「不想讓孩子受苦」,成為拒絕生育的情感理由。

     Z世代普遍面臨高房價、低薪資與就業競爭的現實。對他們而言,生活本身已不易維持,更難想像要再多養一個孩子。當基本生存都需要付出極大努力,生育自然被視為一種風險與負擔,而非幸福的延伸。另一方面,他們從小經歷「投資型育兒」的環境,諸如補習、比賽、升學競爭不斷。這使他們深知養育孩子不僅昂貴,更是漫長的壓力來源。因此,許多人選擇「不開始就不會後悔」,避免重複父母那種為孩子犧牲整個人生的模式。

     Z世代是第一個在網絡與社交媒體中成長的世代。他們習慣在線上社交、重視個人空間與獨立生活。這種生活方式讓他們對「家庭責任」與「長期共處」的適應力下降,反而更享受單身與自由。同時,媒體上對婚姻與育兒的描述也大多偏向負面,如「媽媽好累」、「婚姻是陷阱」、「孩子毀了自由」等說法頻繁出現,讓Z世代潛意識地對生育產生抗拒感。他們的文化環境不再讚美「成家立業」,而更強調「好好愛自己」。

    城市化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也使人際關係趨向淡薄。許多年輕人以旅遊、興趣或養寵物來取代傳統的家庭角色,形成一種新的「替代性親密關係」。這樣的生活模式雖然孤獨,卻自由、輕盈,因而對許多人更具吸引力。

    最後,不得不說政治環境也是一個因素。今天,當他們看到不談政治,只談風月消費,這樣,就能保有若干的自由。澳門人並不熱衷政治,但政治的影響力會牽動市民的情緒,更會增加市民是否生育的憂慮

    有鑑於香港生育率跌至歷史新低,香港民研於2024年發表首個民調專題「香港下一代?」,透過網上組群民調探討港人生育意願、考慮因素、不同群體的意向差異,共收到2,496 個有效回應。調查發現,受訪的1839歲女性中,八成人表示不希望生育;而在不願生育的被訪者中,43%考慮的是政治環境,僅次於對教育制度的憂慮(58%),居住空間為43%;這些考慮因素遠高於成家意願或事業發展。其實,許多地方的Z世代都懼怕政治干擾生活,更不想下一大生活在各種政治地雷的險境中。別再以為增加生育津貼及推出各種家庭友善政策就可以推高生育率了。

     總體來說,Z世代的低生育意願並非單一原因造成,而是由「家庭結構的變遷」、「價值觀的轉型」、「政治經濟不安」等相互作用的結果。核心小家庭讓他們體驗到育兒的孤立與壓力,而個人主義教育又強化了他們對自由與自我實現的追求。當這些心理因素再與高壓的政治經濟環境與媒體文化疊加,最終形成了集體性的「不想生」態度。

Z世代養成「un-child-friendly」的生活態度亦是導致生育率奇低

    誠如前述,Z世代在萬千寵愛的家庭長大,進了學校,美其名多了群育及德育學習,但是,功利主義的學習環境仍然戰勝一切正向教育舉措。雖然,學校多了很多合作學習,分組報告等,但最終,所有學生都知道,學業成績是單打獨鬥的惡性競爭產物。因為,第一名只有一個,保送名額及考進大學的名額的確有限,在競爭入名校好科系的非友善競爭下,孩子一直生活在種種都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生態下,那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近年,社會學流行所謂「不友善對孩子或不喜歡與孩子相處」的文化,並不一定是討厭孩子,而是指對「孩子的存在與需求」缺乏耐性、興趣或情感連結。在都市化社會中,商場、餐廳、地鐵等公共空間往往充滿「安靜」與「秩序」的要求。孩子的哭鬧或奔跑被視為「干擾」,成年人對孩子的容忍度越來越低。Z世代在這種文化中長大,自然內化了「孩子麻煩」「公共空間不屬於小孩」的觀念,形成潛在的不友善態度。

    在社交媒體影響下的「理想化生活」想像,在眾多社交媒體的審美文化中,Z世代追求乾淨、精緻、可控的生活美學。而孩子的存在往往象徵混亂、髒亂、失序。因此,「有孩子」被視為與「理想生活」相矛盾的狀態。這種審美與心理傾向讓他們在潛意識中更排斥生育。

    這樣的特徵不僅影響他們個人的婚育選擇,也對整體社會結構產生深遠影響。首先,生育率下降會使整體人口老化問題惡化;其次,社會的「兒童可見度」下降,導致公共空間、媒體與政策都愈來愈少關注孩子的需要;最後,社會的代際理解被削弱,當年輕人對孩子缺乏同理心,也更難理解長輩的育兒經驗,形成「代際冷感社會」,生育率只會不斷下滑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正面公佈及看待自殺數字

      十月三十日, 《正報》 一篇題為 〈 自殺死亡數字說不得? 〉引來多方的關注,筆者一向非常關心這個議題,在這個欄目上也寫了很多相關主題的文章。深信公開正面看待總有施政的良好效果。     在剛過去的十月初,澳廣視葡文新聞報導指出,衛生局未有如期公佈「自殺死亡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