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從家庭、學校與法規的三重兩難看禁手機有用嗎?

 


    智能手機已滲透人類日常的肌理,從通訊、社交、娛樂到學習,手機彷彿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標配」。然而,當手機走進兒童的世界,這份便利也迅速轉化為焦慮的源頭。眾多家長、老師正面對一個教育重大課題,究竟該引導孩子善用手機,還是乾脆禁用?在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預計在下學年推出手機管理指引,要求學生在上課和休息時間限制使用手機,並將手機存放在指定位置,但有教師指導的教育活動或特殊情況除外。局方將為學校提供資助,支持學校添購手機儲物櫃等集中管理設備,同時會與電信商合作,為學生提供可過濾不良訊息的綠色上網環境。

    聖公會在二二二年起已開展青少年網絡素養調查,發現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越多,精神狀況或越差,同時經常留意自身社交媒體的消息,易影響情緒及產生焦慮。也發現網絡成癮呈年輕化趨勢,接觸家長求助的最年輕個案,涉及六至八歲子女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當局已透過學校運作指南向學校提供資訊科技及網絡使用相關指引,供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參照,讓學生適當應用網絡時間圍繞每日平均一小時,使用電子產品二十分鐘後亦應休息。他並引述國際測試數據,指學生在適當時間內使用資訊產品,有助提升數學及創造性思維表現。

早熟的Z世代家長及後Z世代的孩子,手機是奶媽是朋友是毒藥

    根據香港由家長發起的非牟利組織「Look Up Hong Kong」的調查:超過七成中小學生擁有智能手機,其中六至十歲年段的擁有率為52%,平均首次擁有年齡僅為九歲。並發現有25%兒童曾在網上被陌生人聯繫,12%接觸不當成人內容。家長亦普遍因手機使用與孩子發生衝突。

    如此數據令人不安。孩子在尚未具備有效自我控制、識別網絡危險的年齡,就進入了一個無邊界的數碼世界。社交媒體平台的演算法與上癮機制,更讓孩子難以自拔,也令家庭承受重大壓力。

    矛盾的是,家長一邊禁止孩子用手機,卻一邊在忙碌時把手機視作奶媽扔給孩子。更諷刺是,連家長自己也機不離手,無論是工作、娛樂、甚至交友都時刻在撥手機。這種矛盾顯示教育上的尷尬,家長要求孩子自律,卻難以以身作則。當孩子看到父母時不停滑手機、睡前仍在回訊息,他們會認為大家平等,「我不管你=你亦不要管我」,這已經是眾多家庭的生活常態。

    當家長惱羞成怒,以命令式的語氣要求孩子放下手機,而背後卻缺乏一致的行為示範。教育心理學指出,若家長不能展現「有意識使用」手機的態度,那麼單純發出脆弱的「禁令」,極有可能會演變成一場不流血的權力鬥爭,而非真正的善意教化。

    在家庭中,比起嚴格監控孩子手機使用,更重要的是建立親子間的信任與對話。聰明的家長會平心靜氣地與孩子一起制定使用手機協定,例如每晚某段時間不看手機、進餐時間手機歸位、課後指定休息為面對面互動時間。亦有更開明的家長帶領親子共用手機活動,與孩子一起使用教育應用程式、拍攝短片、查找資訊,讓科技成為共同語言,而非隔閡。更有家長示範自律使用,率先定時擺放手機、限定上社交媒體,以行動給孩子正確示範。

為何歐美先進國家(或地區)會立法限制青少年及兒童使用手機

    確實,濫用手機反映出一個日益受到關注的公共衛生、心理與精神健康議題。所以,歐美先進國家爭相立法禁止青少年及兒童使用手機。主要論據有:1.睡眠干擾與生理節奏破壞有研究指出,使用手機或其他螢幕裝置,其睡前會干擾褪黑激素分泌,影響入睡時間、睡眠品質與睡眠時長。睡眠不足、入睡困難、夜間醒來多,對於兒童及青少年的認知功能、情緒調節、學習能力都有負面影響。無休止看螢幕、使用次數過多,較可能出現晚睡、不規律睡眠、與身體活動減少相關。 

2.減少身體活動、增加坐臥時間、體態健康等風險長時間使用手機、平板或螢幕裝置,會減少戶外活動與身體運動時間,可能導致體能下降、肥胖風險增加、代謝及心血管風險提升。 一些系統性分析指出,二到十二歲兒童長時間接觸數位裝置,其體力活動下降、肥胖或體脂肪參數較高。 

3.心理健康與社交、認知發展受影響多項研究指出,兒童及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或智慧型裝置,可能與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行為問題如衝動、情緒不穩相關。裝置使用也可能影響認知-情緒調節能力、社交互動、面對面交流與同儕互動品質。例如,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分部指出,青少年中「問題性社交媒體使用」比例正在上升,與心理社會福祉有負面關係。 

4.注意力、學習與學校環境干擾在校園情境中,手機可能成為課堂上注意力分散、社交媒體、網路遊戲誘惑、甚至霸凌及社交壓力的來源。部分研究發現,限制手機使用的學校,其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心理健康指標較佳。雖然手機本身可能有教育用途,但經常「私人使用 + 課堂/休息時段自由使用」情況下,學習環境與老師監控會變得更困難。

5.生理及輻射風險與長期未知效應曾有論據提出,兒童的大腦、頭骨、吸收電磁輻射的比率與成人不同,可能對手機使用所產生的射頻電磁場較為敏感。不過,目前主流監管機構,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為:「在目前手機使用量與標準範圍內,沒有證據顯示手機使用會造成廣泛的健康風險,例如癌症」。從以上論據,可以理解為什麼歐美開始對兒童及青少年手機使用、特定場域如學校,手機使用進行嚴格的立法限制或規範。

澳門法規新動向:學校「限制使用」而非完全禁止

    在澳門,教青及青年局已明確表示,將於2025/2026學年推出「參考指引」,規範學生在校攜帶及使用手機與電子裝置。具體而言,學生除在教師指示下於教學活動中使用手機,或在特殊情況下,其餘時間,包括課堂及校內休息時間需限制使用此類裝置。此外,消息顯示,教青局將協助學校採購手機收納櫃,以實現裝置集中管理。可見澳門並非完全禁止學生帶手機入校,而是在「使用時段」與「用途情境」上設限。這反映一種中間路線,既承認科技在學習中的必要性,又希望減少其對孩子注意力、社交、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禁用與善用手機的確進退維谷,教育過程中存在難以一刀切的灰色地帶。「禁手機」聽上去是個乾脆的措施,但教育現場往往比黑白還複雜。完全禁止手機,雖能暫時減少接觸風險,但也可能造成兩個副作用:首先,數碼素養機會流失,現代學習環境與科技深度融合,電子教材、線上作業、即時查找資訊常需手機或平板電腦,完全禁用可能令學生被排除在新學習模式之外。再者,地下使用與反彈情況嚴重,當手機成為「被禁止物」,學生可能選擇偷偷使用,導致監控成本上升、信任下降。事實上,有學生指出:「即使學校禁止,我仍可能在課間偷偷用手機」。因此,真正的挑戰並非「禁」或「不禁」,而是如何教孩子「怎樣善用」。正如教青局所述:「我們不能逃避網絡世界,而應以正確態度與價值觀迎接它」。

    對學校而言,「禁止攜帶手機」過去是最直接的管理工具。然而,在科技滲入教學的今天,學校逐漸轉型為「數碼素養教導者」。其實,已經有學校開設「數碼公民與媒體素養」課程,讓學生了解演算法、網絡操控、資訊識別與隱私保護;亦有學校制定「手機使用公約,明確哪些時段可用,如教師指令時、課堂查找資料時,哪些時段須禁用,如課堂正式教學、休息自由交流時間除外。當然,亦已經有學校提供手機集中保管設備,如教青局協助學校設立的手機收納櫃,以保障無干擾、專注的學習環境。這些方式,使學校不只是「禁止裝置的場所」,而是「裝置與學習共生」的教育空間。這樣的教導不只培養孩子的數位素養,也加強親子關係的連結與信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正面公佈及看待自殺數字

      十月三十日, 《正報》 一篇題為 〈 自殺死亡數字說不得? 〉引來多方的關注,筆者一向非常關心這個議題,在這個欄目上也寫了很多相關主題的文章。深信公開正面看待總有施政的良好效果。     在剛過去的十月初,澳廣視葡文新聞報導指出,衛生局未有如期公佈「自殺死亡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