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認識自己」是科普教育未上的一堂課

 


「人啊,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

    在古希臘德爾菲神殿門前,這句話像一面鏡子,千年來映照著無數思想家的心靈。然而,這項看似哲學性的追問,其實也有一門我們從未真正修過的課:神經科學中的「自我認識」。

    我們很少問:「那個會害怕的我、會決定的我、會記得過去的我,到底住在哪裡?」從來,學校總是把認識外在世界的知識硬塞進學生的腦袋裡,卻很少從孩子的內心出發,去教導孩子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然後好好愛己愛人。於是,充滿功利主義的教育佔據了教育場域裡的絕大部份版圖,那剩下的少許空間,就是學校勉為其難地提供的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甚或是靈性教育。

    隨著腦神經科學的飛速發展,今天的小孩都會說,左腦管理性思考,右腦管感性情緒。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哈佛大學教育學者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他的理論挑戰了傳統的智能觀點,並提出至少八種不同的智能,包括語文、數學邏輯、音樂、空間、肢體動覺、人際、內省和自然等智能。到了二○○○年,又陸續增加「靈性智能」與「存在智能」,但最終只承認自然智能的存在,並將靈性智能納入存在智能。

    教育學家也好,教育工作者也好,甚至家長也好,受多元智能理論影響,不得不承認每一個孩子的智能都有差異,也不得不拜服至聖先師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的對教好學生的重要性。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多元智能的發現其實佐證對小孩子的自我認識教育是無比重要。如果小學生都恰當地接受因智教育,或者藉較強的智能去幫助提升較弱的智能,肯定能大大提升個體的教育效能。

    剛剛發表於《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最新研究揭露:超過千項臨床試驗的「傘式回顧」結果顯示,規律運動能有效減輕憂鬱、焦慮與壓力,其改善幅度在多數研究中與藥物治療相當,甚至在部分族群中更快見效。

前額葉、鏡像神經元是理性學習、解他人、建立同理的神經基礎

    若說大腦是一座城市,那前額葉便是市政廳。它位於額頭後方,是人類進化中發展最晚、也最複雜的區域。這裡負責規劃、判斷、延遲滿足、道德思考,是你下定決心減肥時的你;也是你在盛怒中忍住不爆發的你。沒有前額葉,人類無法「考慮後果」、無法「為自己負責」。換句話說,前額葉是「我思故我在」的執行者。

    前額葉是大腦中負責理性思考、自我控制與決策規劃的重要區域,與高效學習密切相關。當我們專注學習、設定目標並堅持完成任務時,前額葉正發揮著關鍵作用。它能幫助我們延遲滿足、排除干擾、組織思緒,讓學習更有方向與深度。此外,前額葉也參與錯誤修正與經驗整合,使我們從失敗中成長。訓練前額葉的方式包括良好的睡眠、運動、冥想與時間管理,這些都有助於提升學習效能。理解前額葉的功能,就是開啟高效學習之門的第一步。

    當我們知道前額葉是我們主管學習的大腦重鎮,就要好好保護,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創傷。與此同時,專家告訴我們,過度學習不但效果差,反而會讓我們的腦袋不靈光,甚至失眠讓我們的學習素質更差。所以,剛剛好的睡眠,就能發揮清洗腦袋垃圾的功能;恰當的運動讓血清素與多巴胺取得平衡,達到身心悅樂,讓情緒不易失控;適時的發呆冥想,都有擴充前額葉的空間,大大增進學習效能。

    當你看到別人打哈欠,也跟著打哈欠;看到朋友受傷,不自覺皺起眉頭,這些共感現象,來自一群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特殊細胞。這個神經元最早於一九九二年被提出,並於一九九六年被正式發現命名。這些神經元讓我們「模擬」他人的動作與情緒,是人類社會互動、學習與同理心的基石。從神經學角度來看,人我之間並沒有那麼「分明」,我們其實是彼此的一面鏡子。

    早在大唐盛世,唐太宗李世民悼念諫官魏徵時所說的「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就被流傳下來,意思是將他人的成功與失敗作為自己的借鏡,用以反思自身的言行,從而明辨是非得失。我們幸得有這一套神經元,才能模仿,才能學習,才能同理。

基底神經節是習慣的形成與自動導航的重大力量泉源

    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不假思索的行為,從綁鞋帶到開車換檔,這些自動化的動作背後,離不開一個重要系統:基底神經節。基底神經節位於大腦半球白質的深部,靠近腦底,不僅僅只是生活的副駕駛,往往也是學習中最被低估的學徒。當我們在重複某項技能,如背書、彈琴、打籃球、寫字等,大腦會從前額葉主導的「刻意練習」逐漸過渡到基底神經節主導的「自動化流程」。

    正所謂熟能生巧,不只是練多了,而是讓腦子練熟了。換句話說,當知識已經透過精熟練習,轉移到基底神經節,就表示已經做到熟能生巧了。教育現場常談「反覆練習」,但少有老師告訴學生,這種重複的意義,不只是記憶強化,而是讓基底神經節接手,把技巧內建到神經迴路中,從而減少認知負擔。當基底神經節成功內化這些操作時,學生可以把有限的注意力資源,從「怎麼做」轉移到「為什麼做」與「做得更好」。這也是為什麼高手看似輕鬆,其實不是代表他們比較聰明,而是讓大腦在對的地方「偷懶」。

    注意一點,基底神經節對好習慣有效,對壞習慣一樣忠誠。它不會分辨是非,只會記得你重複了什麼。所以教育的任務,不只是教會知識與技能,更是幫助學生在早期建立正確的操作模式,否則錯誤練習一旦內建,再改就難如登天。中國人說,學好三年,學壞三日。所以,善用這個基制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是非常有用的。

杏仁核是恐懼與情緒的警報器,海馬迴是記憶與人生敘事的編輯室

    想像你深夜獨行,突然聽見腳步聲加快,心跳也跟著加快,這時啟動的正是你的杏仁核。位於顳葉深處,杏仁核負責處理恐懼、威脅與情緒記憶。它是原始但高效的求生系統。問題是,它有時會「過度反應」,讓你對某些小事也產生過大的焦慮反應。我們常以為自己的情緒「合理」,但若沒有意識到杏仁核的存在與運作,情緒很容易駕馭我們,而非我們駕馭情緒。

    你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大部分取決於你的記憶。而記憶的大門匙,就掌握在海馬迴手中。這個捲曲狀的結構負責把短期記憶轉為長期記憶,是我們對人生經歷編織敘事、建立自我身份的關鍵。如果說人生是一本書,海馬迴就是那位記錄者,忠實但避恐就樂地選擇性地書寫。

    嚴重的恐懼會導致短期甚至長期的失憶,可是,大腦從未忘記童年的愛與傷,都在海馬迴神經裡刻下印記。神經科學家發現,我們童年的經驗會慢慢改寫大腦的結構。那些被重視、被指責罵、被迫早熟的片段,不只是回憶,而是成為我們情緒反應的「設定預設」,這就是所謂的「童年逆境經驗」。這些過去的經驗,其實還存在於我們的大腦裡,影響著我們如何愛人、如何面對壓力、甚至,如何看待自己。

    「認識你自己」不是一個單純的哲學命題,它同時也是一個神經科學的實驗室命題。本文只略略介紹與學習有重大關係的神經元,其實,我們的腦袋裡,實在還有很多腦神經與學習有關的,都需要努力科普。再者,近年,醫學發現人的另一個腦袋就是腸道,醫學上將腸道稱為「第二個大腦」,因為它擁有一個獨立運作且神經元數量龐大的腸神經系統,與中樞大腦進行雙向溝通,影響情緒、記憶、免疫力甚至飲食習慣,並且透過腸道菌群製造的神經傳導物質與荷爾蒙來調節身體功能。可惜,今天的孩子不斷被垃圾食物及廢水蹂躪腸道,實在是一個非常無知作法,這又回歸到認識自己的重要,唯有認識自我,才會順理成章的愛護自己。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從來都不是口號,而是我們一生的職志。我們應該努力學習腦科學知識,能增進自我認識,甚至提升學校教育效能都很有裨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認識自己」是科普教育未上的一堂課

  「人啊,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     在古希臘德爾菲神殿門前,這句話像一面鏡子,千年來映照著無數思想家的心靈。然而,這項看似哲學性的追問,其實也有一門我們從未真正修過的課:神經科學中的「自我認識」。     我們很少問:「那個會害怕的我、會決定的我、會記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