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 星期五

教導孩子社交媒體批判素養

 

    專門關注澳門精神健康的的社會服務機構利民會透露,今年尋求援助的年輕人數量持續增加。此外,社會工作局同樣發現,受情緒問題困擾的年輕人數量有所上升。近年來,澳門學者就此主題進行了多項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在青少年群體中十分普遍,出現大腦腐蝕(Brain Rot)的種種症狀外,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社靈正常發展。 綜合多項同類型的研究,青少年網路成癮的整體盛行率為23.7%,其中澳門32.5%,內地19.8%。有見及此,澳門學生比內地學生更容易患上網路成癮。導致網路成癮的相關因素包括就讀年級較高、學業表現略遜和憂鬱症狀較嚴重。患有網路成癮的學生在身體、心理、社會和環境領域的生活質量均較低。最新的調查顯示,青少年花費大量時間在社交媒體上,並且面臨假新聞與資訊噪音的挑戰。根據二○二三年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約一半的青少年表示每天使用TikTok、Instagram等平台,其中三分之一幾乎全天在線。然而,頻繁的使用使他們暴露於不可靠的資訊來源,包括假新聞和誤導性內容。

    聖若瑟大學劉舒文教授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網絡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習、開闊視野,另一方面網絡可用於娛樂消遣,電子支付則能令生活更加便利。過度的便捷性使人輕易地踏入網路成癮的陷阱,造成青年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成為隱形殺手。」

    高中及大學生的網絡遊戲成癮成為高風險人群,當中,有逾四分之一受訪者被歸類為可能成癮的遊戲玩家。誠如精神科醫學家預料,網路遊戲成癮趨勢與生活質量負面指數(即孤獨、憂鬱、焦慮和壓力)有高度相關。鏡湖護理學院副教授胡笑霞坦言說:「當今年輕人感到的社會孤立感已惡化至前所未有的程度。」胡教授帶領團隊開展一項名為《自殺,模糊性喪失自我的難解之痛:人工智能輔助文本挖掘揭示青少年遺書中的孤獨和生活經歷》的研究,發現有90%青少年表現出缺乏自我價值,對社會歸屬感有強烈渴望有70%。值得高度關注的是絕望感占87%、無助感占77%,感到當前生活缺乏意義占77%。這些現象表明孩子們正承受強烈的情緒壓力,生活混亂,感到絕望。 

    澳門政府對自殺事件的處理非常敏感而極為隱瞞,尤其漠視自殺者留下遺書。胡笑霞教授對遺書進行語意網路分析並揭示了三大問題,包括存在主義困惑、人際關係不和諧、情緒困擾及幻滅感,這遠非學術或經濟壓力可比,反映了青少年內在需求和社會對其強加的外在價值觀之間的根本不匹配。換句話說,當下學校對孩子的期待與投入,實際上與孩子心中所想所望有天淵之別。

    另一方面,相關的專題分析發現,83%的青少年曾受社會孤立感困擾,80%缺乏安全感、缺乏被理解,40%遇到人際交往困難,和47%的輕生者在遺書中提到了家庭問題,例如家庭暴力、父母分居或家庭衝突。 換言之,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家庭功能正在失調,甚至成為孩子走上絕路的幫凶,奧地利哲學家海耶克(F.A. Hayek)一針見血地說:「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由善意鋪成的。」別忘記「通往地獄的道路充滿了善意」。

    預防與發展總比補救善後要好,投入成本較輕,筆者曾多次撰文,嚴厲批評當前的家庭教養與學校教育既過時,亦滿足不了青少年的需要。教導孩子社交媒體批判素養已經成為先進國家的核心正式課程,澳門實在有必要急起直追。

值得參考借鏡的媒體批判素養課

    在歐美先進國家,學校已逐漸將媒體批判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MIL)納入正式課程,尤其是作為應對資訊科技發達時代假新聞、資訊失真等挑戰的重要工具。二○二○年開始,希臘將媒體批判素養課納入國家教育政策,成為「技能發展工作坊」課程的一部分。該課程每週提供四十分鐘,涵蓋演算技能、批判思考和媒體辨識等內容,試圖幫助學生發展媒體批判能力。然而,課程還在草創階段,面臨教師培訓不足、課程內容尚未標準化。

    加拿大則由MediaSmarts機構主導媒體批判素養教育,定義其為「有效且負責任地訪問、使用、理解和參與各種媒體」,強調不僅僅是識別假新聞,更包括學會成為安全、倫理的網絡公民。學校圖書館員被視為這方面的關鍵角色,因為他們擁有資訊辨識的專業技能,能夠幫助學生發展批判性思考,並有效整合媒體素養課程到學校各科中。

    評核媒體批判素養課的學習成效,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包括自我報告、表現測試、課堂參與和數據分析等方法。自我報告通常用於了解學生接觸媒體素養課程的經驗,比如是否參與過數位媒體創作或討論社會政治議題的課堂活動。這種方法便於大規模數據收集,但有時候可能存在主觀性問題。表現測試則更具客觀性,例如讓學生分析廣告、媒體報導或虛假資訊,從而評估其媒體批判能力和分析技能。

    教育工作者也常透過具體的學習活動來衡量媒體素養的學習成效。例如,有案例表明,讓學生分析廣告或參與媒體暴力討論後,會提高學生對媒體內容的批判性態度,這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其他測試也包括較複雜的思辨性問題,如分析資訊來源、判斷假新聞的真實性,以及進行創造性媒體創作活動,從而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批判性思維技能。

    除了直接的測試方式,學習成效也可以透過問卷調查或教師訪談來評估,這些方法有助於了解學生和教師在媒體素養學習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障礙。例如,教師可能面臨課程設計壓力、資源不足或培訓不足等挑戰,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媒體素養課的實施效果。因此,綜合各種數據,從學生、教師和課程實施者的角度評估,能夠提供更全面的媒體批判素養學習效果評估。

    此外,實施媒體批判素養課程也需要根據不同學齡層的特徵來調整評估標準,因為不同年齡層學生的媒體接觸經驗、認知能力和學習方式都存在差異。因此,媒體素養的學習成效評估應結合具體的年齡特徵和學習背景,靈活應用多種量化和質化的評估工具。

如何教導孩子批判性媒體素養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著名學者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和傑夫.夏爾(Jeff Share)合著的《批判性媒體素養指南──媒體參與和教育變革》(The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Guide:Engaging Media and Transforming Education》,為教育者和學生提供了批判性媒體素養(Critical Media Literacy, CML)的全面指南,特別針對當代媒體環境的複雜性進行剖析,旨在幫助孩子理解並批判性地參與媒體世界。在媒體主導的世界裡,批判性媒體素養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能。透過批判性地理解和參與媒體,孩子不僅能保護自己免受媒體操控,還能積極影響媒體敘事,成為推動社會改變的一員。

批判性媒體素養的核心理念在於揭示媒體中的偏見與權力結構,凱爾納與夏爾強調,媒體內容通常反映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階級偏見等社會權力結構。教導孩子識別媒體中的這些偏見有助於他們形成批判意識,而非被動接受媒體訊息。再來是激發創意與媒體製作,鼓勵學生創作媒體內容。透過製作能挑戰刻板印象和傳播社會公義的作品,學生可以成為積極的媒體參與者,而非單純的消費者。之後,要培養學生適應媒體環境,幫助孩子批判性地看待社交媒體、網絡新聞和其他數位工具,培養辨別真實與虛假訊息的能力,讓學生討論環保、公平與多元文化等社會議題,並以此為主題創作媒體專案。這不僅能促進批判性思考,還能讓學生學習如何有效傳達自己的觀點。最後,透過批判性媒體素養的教育,鼓勵孩子關注社會問題,培養他們對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議題的同理心與行動力。

目前,網低齡化趨勢愈發明顯,大部分未成年人在上小學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且出生時間越晚,該比例就越高。 為了切實保護好未成年人,針對「防沉迷」系統中的一些技術漏洞,澳門政府,尤其掌管教育及資訊科技發展的部門,理應盡快進行跨步門協作,制定相關的課程,及早落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陪伴孩子渡過《混沌少年時》

      串流平台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爆紅,筆者似是未看過如此多的評論,其中包括每集一個鏡頭直落,故事比真實還要逼真,是學校與家庭都必須好好欣賞及吸納教訓的好影片等等。就連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議院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期間,都呼籲學校或者家長與學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