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復活節走進風波裡的台灣

 


    根據治安警資料,四月一日復活節假期最後一天,全澳各口岸共錄得569,065人次出入境,當中入境旅客75,882人次。而復活節連續四日假期,全澳共錄得246萬多人次出入境,其中旅客約佔83萬人次,換句話說,這四天假期,澳門人不是北上消費,就是往外地旅遊,其中香港、日本、泰國、馬來西亞,尤其台灣更多。當大家在誠品書店、士林教育科學館、士林夜市、西門町、華山文創園區閒逛時,擦身而過都是講廣東話的人,當中有不少是澳門居民,其中包括我們這一家。五天四夜復活節之旅,再次讓我耳聞目睹風波裡的台灣。

北投皇池溫泉的風波

    每次舉家遊台灣,北投皇池溫泉是指定要去的,因位,地點最靠近台北,泡溫泉的費用可以抵免餐飲費,非常划算。最重要的皇池是青磺泉,含有鐳放射能,經日本科學界、醫界,和玉川溫泉研究團隊長期的實驗和研究,天然鐳元素可穿透於無形活化人體的細胞增強免疫力,所以珍貴又稀有。多年來,遊走過很多地方的溫泉,皇池溫泉最讓人身心舒緩,消除疲勞特別見效。

    可惜,這次一抵台灣,就在網絡上瘋傳「皇池溫泉御膳館」的驚爆新聞。原來,自去年開始,發生多起湯屋遭偷拍案件,累積四男六女的受害者,偷拍影片至少十七部。影片內容主要是在湯屋性愛,外流引致人心徨徨。有人說是店家自編自導,以短暫生意插水換來長治久安,嚇怕那些一雞三吃的賓客,既要泡溫泉、又要吃飯,更要愛愛。我們一家曾笑嘻嘻說,現在去就好,泡溫泉及吃飯都不用跟別人爭。可是,人總是很不想赤身裸體曝露在網絡上,任人指指點點。最後,還是放棄這個行程。截至我們離台時,這個溫泉風波仍未平息。

一家火鍋店的熱開水風波

    有一天晚上,留台工作的兒子帶我們到信義區一家很有名的麻辣火鍋店吃晚飯。很不容易找到座位後,只有六月個大的小孫子嚷著要吃奶,我就問侍應生要點熱開水,豈料對方說,我們店不提供熱開水給客人。我以為只是其中一個侍應生態度不良,立刻再去問另一個,居然答案一模一樣,真的讓人熱辣滾燙。那一刻,決意要離開,還店家一點顏色。兒子馬上勸阻,說這一家店以前態度很好,只是這一兩年服務態度有點變差,還說去年底有同學一家大小來來台,亦光顧這家火鍋店,又發生同類事件,同學跟侍應生還吵起來。沒料到,食材質素越來越好,顧客越來越多,但態度反而越來越差。我跟兒子說,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要離開。兒子及其他家人都勸解,我也不想大煞風景,一肚火地吃火鍋。

    我邊吃邊跟孩子們大談管理學。這家大火鍋店的服務連便利店都比不上,便利店免費提供冷熱開水,還有免費洗手間服務。一家餐廳的經營是全方位,就如在台灣有開十幾家分店的海底撈,除了主打餐飲外,其邊際服務更貼心,包括美甲、兒童遊樂區等。我深信這一家優質食材火鍋店,終有一天會因為其種種不良邊際服務所引爆的風波而受到重創,如果不改善很可能會關門大吉。

的士司機有說不完的心底風波

    來到台灣,免不了要經常搭的士,有趣的是,每搭一次的士,都會遇上侃侃而談的司機。頭一天,我們在路上等了很久,都沒有六人的士,於是,終於坐上一台四人的士。沒想到,司機很有禮貌招待我們五大一小,還有一台嬰兒車。路上,司機說,其實台灣有兩種的士,一般的士都是四人座位車廂,但亦有七人座位車廂。可是,台灣法律很不完善,明明車廂是七人座位,卻只能標示坐四人。幸好,台北市警察執行比較寬鬆,是個人情甚於執法的地方,一般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很少會司機會遭到罰款。

    翌日,我們家又上了另一台的士,司機是個以前曾路經澳門,再往拱北,轉往內地做生意的台商。他說,每次進澳門,都會換一百元美金作賭本,贏輸都只是一百元。後來,生意做不來,沒有專業知識,當的士司機亦能養活一家人,亦很心滿意足。

    第三天,我們又上了一台的士,司機見我們有小孩,就大談育兒經。說到近年台灣校園欺凌嚴重,他卻很自豪地說,從小就教女兒,如果在學校被欺負一定會回家馬上說出來,他說自己是個粗人,如果有人打自家小孩,一定還以顏色,絕不吭聲。因為啞忍一次,以後就沒好日子過。他還給我們看女兒已經在軍校畢業,是個職業軍人。我隨口問他會否擔心大陸武力攻台,他神色自若的說,台灣已經有四百年對抗外敵的經歷,從西班牙、荷蘭侵略到今天大陸不斷恐嚇我們,我們已經習慣了,沒甚麼好怕的。

    星期天下午,乘的士趕去聖堂望彌撒。一上車,就遇上一位中年發胖的女司機,聽到我家在講廣東話,就猜我們是香港來的,健談一點也許亦無後顧之憂。她率先說自己是一個開通宵更的司機,拋夫棄幼子,且因為內分泌失調而超重一倍,天天賺三千元台幣,還招眼紅,她自我解嘲的說,十幾年前都是賺三千元,只是今天的三千元趕不上物價。她很憤怒的說,無論那一黨執政,都不斷搞政治鬥爭,沒有真正為人民的經濟幸福好好做事。她認為政府官員貪污沒問題,只是在貪的過程中,好好為市民做事,不要弄到市民的薪水幾十年如一日,教市民如何幸福快樂啊這位日夜顛倒的司機媽媽,賠上了自己的健康及家庭,還自嘲說,我甚麼宗教都不信,只信睡教。為她而言,能酣睡一覺,已經是無可比擬的小確幸了

台灣粿條吃死人的風波還未水落石出

    妻子最喜歡吃台灣粄條,很類似我們吃開的河粉,又名粿條。每次去台灣,總要找到有賣粄條的館子大快朵頤。我們常住的活動中心都會在早餐提供粄條。可是,這次無論是在住處還是外頭吃店,都吃不到粄條。事緣最近,台灣著名的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疑似釀客人食物中毒,截至三月二十七日,累計有七例醫院通報、三例家屬陳情,其中二例死亡。由於衛生部門的疏失,警方的不作為,廚房已經清潔消毒,已找不到現場的證據查出「真兇」。包含死者、住院病患全檢出毒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且受害者均食用過寶林茶室的炒粿條或滑蛋河粉,引起消費者的食安恐慌。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元兇可能是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毒素,並引起全身凝血不全。來源為保存不當的發酵米及米類製品,只要1mg恐致命。可是,為何有人吃過同樣的粿條就連肚子痛都沒有,有人卻一命嗚呼呢?為死者家屬而言,也許要水落石出,可能遙遙無期啊

    這一趟粿條引起的風波讓市民再次關注食材的製造與保鮮。最開始,也許已經無從稽考製造的米已經存放多久,還有就是已經製造好的粿條一般只能存放三天,再者,在烹煮的過程中,會否與其他食材交叉污染都是問題所在。這單新聞天天有發現,最新發現是我們常吃的河粉不是米造的,而是玉米澱粉,價格比較便宜,亦較彈牙。

祖子孫三代人的籃球賽風波

    十五歲的孫子及十一歲的孫子是籃球發燒友,他們的人生哲學是,飯可以不吃,球不可一天不打。於是,孫子帶了一個要在澳門海關臨時放氣的籃球。星期日,在台工作兒子放假,我們的節目竟然是去波地打籃球。我、兒子、兩孫子組成二打二的組合。兒子非常興奮我這個老爹第一次與他打球,填補他兒時我忙於賺錢讀書的空虛。我就非常享受三代打波的樂趣,一時多巴胺爆標,體力游刃有餘,打到一仆一碌都在所不計,只是在旁打氣的妻子女兒嚇得心跳二百。

後總會看到晴天的來臨

    三月三十一日下午,我家大小在華山文創園區,我就在旁邊的誠品打書釘。下午天氣變得很惡劣,突然下起暴雨,原來是受到鋒面過境影響,雙北陸續傳出災情,淡水新民街附近的路樹,被強風吹斷,接著把電纜打斷,瞬間起火燃燒,造成1835戶停電,許多外賣電單車手在路上滑倒受傷。因為這樣的事故,導致我們四月一日早上五點的外賣早餐沒人配送。我們只好餓著肚子趕上十點的飛機。讀初三的小孫子一直安慰我說,外公!不要怕,雨後總有晴天。

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

 


 

    自二年,針對不動產市場實施的稅務及樓宇按揭管理措施推出,多多少少影響樓市的買賣,亦對炒家起了一定程度的阻嚇作用。自疫情解封後,港澳樓市低迷。有見及此,香港政府近日撤銷樓市「辣招」後,澳門政府不甘後人,上週宣布將撤銷所有樓市辣招,有關法案以緊急程序提交立法會表決通過實施。雖然政府矢口否認試「撤辣」不是為了托市,但是,政府要穩住樓市,甚至讓樓價繼續升之心路人皆見。「撤辣」之後,馬上取消非澳門居民在澳門購買物業需額外繳付的10%額外印花稅,不再向購買第二個住宅徵收5%的取得印花稅,但維持購買第三個或以上住宅徵收10%取得印花稅。
   
對於減免樓市買賣的稅項,其實就是免費,只不過免費的形式有很多種,有減費,有贈予,當然亦有很吸引市民的無償免費。從來,我們都聽到經濟學家高呼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不過,現實,免費比比皆是,難道免費真是當前推動經濟發展,維持政府有力施政的良方妙藥嗎

澳門免費午餐數之不盡

    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這句名言,重點在於「天下」,也就是說,天下的午餐,總要有人付費。父母養育我們成人,我們沒有付費,但父母已付出高昂的成本,其中包括難以計算的心血;朋友請你吃飯,我們沒有付費,但朋友真金白銀付了費;商家送我們贈品,我們沒有付費,但商家付費了。如此類推,政府推出的免費醫療、免費教育、現金分享、持續教育津貼、長者免費乘公車等等,說實在,仍然是納稅人付費,其中包括享受免費福利的當事人。

    今天,特區政府推出種種免費舉措,實在是用心良苦,同時亦道出政府在許多施政上苦無良策,派錢與派福利是最直接最實惠的方法。說穿了,就是左袋的錢放右袋,用輕易得來的賭稅去支付政府龐雜的公共開支。從經濟與效益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代價及成本,不是用者自付就是他人支付,沒有無本生利這回事,有的只是免費營銷手段而已。

 

免費是一種營銷策略

    一九三年,一個寂寂無聞年近半百的推銷員金吉列(King Gillette),不甘一事無成。吉列花了四年發明了可更換的剃鬚刀片,以為是創世之舉,一定賺得盆滿缽滿,怎知道推出一整年,只賣出了一百多枚刀片。隨後,吉列不惜工本,大膽一試,將數百萬剃鬚刀片低價賣給軍隊,期待阿兵哥習慣用更換刀片,會得到延後的回報。吉列又將刀片架賣給銀行,請銀行代為贈予給新存戶。一年之後,他的免費策略收到成效,共售出九萬副刀架和一千兩百多萬枚刀片。自始,開啟了免費經濟及免費營銷的先河,所有男士無不認識他。

    踏入二十一世紀,我們正在開創一種新的「免費」形式,既不是噱頭,也不是把錢從左袋轉到右袋的花招。相反的,驅動「免費」新形式的經濟力量,是因為要把產品和服務的成本降到接近於零。現在,我們去電訊公司上台,會獲贈一台免費手機,但是,成本及代價就是往後沒完沒了的電話費。我們天天都用谷歌搜尋引擎,如開通一個電郵帳戶,在網路上搜尋數據資料,又或是在youTube觀看各種影片,從英語會話初階到進階課程,到如何煮出味美可口的影片都一應俱全。

    著名財經雜誌《連線》前主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將「 免費經濟 」劃分成三大類:1.交叉補貼、2.免費增值、3.三方市場。第一種交叉補貼是傳統的免費產品,如前述的吉列剃鬚刀模式、谷歌的免費搜尋模式,是最自然的延伸產品,之所可以免費是因為它的成本由口碑相傳或廣告主來補足。第二種免費增值是指以前收費,過程需要的成本每年都在遞減,當成本逐漸接近零時,最終可以免費。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澳門第一道跨海大橋,即嘉諾庇大橋開通伊始,行車過橋是要繳費的,後來,已補足成本,又覺得收費的設定也是有成本的,乾脆免費通行。另一個例子,hotmail最開始要徵收少許服務費,使用者為剩下的一部分服務付費。從二○○○年開始,使用者可以免費開戶。連鎖反應,Gmail亦表示,推出一個容量為一千兆的免費服務,從此,該市場發生了革命性發展。第三種是三方市場,意指買方與賣方所創造出來的市場及交易過程由第三人付款,所謂第三人則是廣告商,其實就是透過廣告營造三方共贏局面。舉例來說,小時候,晚飯後,一家大小從聽收音機到後還看電視,都在享受免費娛樂,慢慢長大,才明白幫我們付費的是廣告商。

    ○○八年,安德森在《經濟學家》雜誌專刊《2008年的世界》中發表文章,將當年定為免費年,認為網路上的免費經濟模式已經成為趨勢,進而影響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在重新定義了商業邊界之後,免費將是更新更大的經濟來源。由此看來,天下還是有免費午餐,而且無處不在,處處都在,只不過那一定是有別人支付了費用。就如二年四月,政府公佈的抗疫經濟援助措施,包括向合資格本地僱員派發一萬五千元現金、自由職業者派一萬元現金,企業按僱員人數獲派十五萬至二十萬現金,以及向全民派發兩期金額合共八千元的電子消費卡。首兩輪援助措施合計預算約五百多億元,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的12%,的確,政府此舉真的能提振澳門經濟。所以,每遇經濟低迷時期,尤其是現在澳門市民北上消費熱潮正旺盛,可是,為澳門中小微企正是雪上加霜的困難時期,所以,又有很多聲音鼓吹政府再次派消費券。

 

免費是一場政經博弈
   
綜觀世界經濟強國,尤其政府有為的國家,都是透過多元的發展,讓市民能在自食其力下存到錢,透過各種稅收及中央公積金,發展很多福利措施。澳門是過度依賴賭收,如疫情期間,沒遊客賭客,澳門經濟幾近停擺,赤字財政亦是意料中事。所以,有限度的福利及免費也許是特區政府必須慎重考慮的。以新加坡為例,獨立之初的那十多年幾乎是新加坡最具活力的一段時期,新加坡政府雖然沒有像西歐國家一樣提供高福利的社會保障,但卻在住房、教育方面履行了一個政府最基本的保障職能,並在醫療方面切實保護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就醫權力,盡最大努力激發了新加坡國民依靠自身努力,改善自身生活的動力。去年,新加坡更為低收入人士提供免費住房,要知道,新加坡的種種減免措施是經年累月的自力更生的成果,而且是循序漸進的舉措,這亦是新加坡國民幸福感日漸高企的原因。

    回到澳門,市民搭巴士原價六元,用澳門通或其他軟件只要付三元,長者更是免費,每年政府澳府每年的巴士費用補貼近十億。怪不得視錢如遊戲的中國巨富馬雲《贏在中國》節目說過:「免費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免費是暫時的,之後會為這個免費買單,而且這個代價比免費的原價要高昂得多。」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說:「凱恩斯主義在全世界為何總是『贏』?政客需要政績,哪怕飲鳩止渴;瀕臨破產的企業家,需要苟延殘喘;缺乏常識的民眾,需要免費的午餐;平庸的經濟學家,需要滿足以上幻象生存;凱恩斯主義剛好能同時滿足以上需求。」

    澳門政府是徹頭徹尾的凱因斯經濟粉絲,動輒就用大白象工程刺激就業,拉高GDP亮麗的數字;還有擴大政府支出來緩解經濟困境。但是凱因斯的政策同時也會造成政府預算赤字,因此也成了質疑與爭議的焦點。凱因斯認為,為了降低嚴重的失業問題,財政赤字是可以容忍的,等到經濟復甦了,生產、就業及所得自然會增加,也將增加政府的稅收,屆時財政赤字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但是,澳門政府的如意算盤實在太依賴賭收,而不是官員的才智與見識,亦沒有如商業巨頭般,先引進免費,然後持續賺到稅收的本錢。

澳門人車爭路點算好

 


    記憶尤新,去年十一月十六日傍晚,女兒給我看一斷網絡片段,靠近中午時段,在高美士街利澳酒店對出,一名身穿黑衫黑裙的妙齡女子,在未有停下腳步左右觀望是否有來車,就踏步橫過馬路,結果就被一輛白色私家車撞到,凌空翻騰後墮地不起。整個過程被附近車輛的行車紀錄器拍到,畫面可見,尤如電影特技,尚幸少女無嚴重受傷。最終,少女和涉事司機均被檢控,各罰款三百大元。治安警察局後來指出,遇事司機「未有安全停車」,卻引來大量網民質問,有請當局示範如何在行人突然跑出來亂過馬路,如何能做瞬間安全停車。實在,行人亂過馬路的影片多如牛毛,見怪不怪。

    根據治安警察局公布的交通資料數據,二二三年全年行人違規過馬路的檢控個案有4,705宗,比前年大幅增加三倍有多。值得注意的是,其實亂過馬路的旅客與本地人人數相若。治安警察局副局長梁慶康曾透露,本地居民佔去年一至九月檢控數的39%,旅客佔31%,外僱佔24%。去年因交通意外死亡的行人共三人,前年同期共四人。根據當局資料,過去十年約有十三宗致命交通意外是在斑馬線發生,亦有二十條斑馬線一年內發生兩宗或以上意外。

    事實上,行人亂過馬路及駕駛者魯莽駕駛的背後,反映人們守法意識薄弱,這很容易理解為需要再做大量的宣傳教育工作。交通事務局去年回覆議員質詢時,已持續透過大量的教育和宣傳工作來灌輸交通安全意識,包括舉辦講座、到旅遊景點提醒市民旅客遵守交通秩序、在出入境口岸電子顯示屏、電視台、巴士車內廣告屏幕等播放交通安全宣傳短片。有關當局做了大量的工作,澳門交通事故仍然頻繁發生,還好致命事故鮮少。想來想去,道路與交通設計、宣傳教育、執法效力顯然形成人車爭路多年來不解的迷思。

人車爭路的歷史與迷思

    前兩個星期一個中午,我從家裡沿路走到龍嵩街,靠近正在興建的舊司法處地盤,正要橫過斑馬線時,有一輛重型電單車從馬路的下方高速向高處駛過來,我以為自己已踏在斑馬線中間,對方一定慢駛停車,豈料沒有。千鈞一髮,我舉步維艱,往前踏上一大步,那輛電單車在我身旁衝過,真的險象環生,差點命喪黃泉。種種經驗告訴我,人命關天,一眼關七,稍有不慎,就會一命嗚呼

    澳門人車爭論的博弈多年以來未有明顯改善,折射出行人與駕駛者都亂來,再者,跟道路設計與交通燈的密集裝置有關。交通意外中受害人絕大多數都是行人,其次是單車、電單車、再來是汽車。若發生涉及駕駛者和行人交通意外,一般會從刑事和民事處理。首先,如果交通事故導致身體受傷,但又未到永久殘疾或失去某些器官,就會以過失普通傷人入罪,這個罪行屬半公罪,即受害人不追究,可能就歸檔處理;若是堅持追究,檢察院才會進行有關司法流程。至於民事索償方面,則取決於法庭作責任比例分判處理。講得難聽一點,在澳門駕駛撞死人,通常都只會判兩年可以緩刑的有期徒刑,停牌兩年,而遇事駕駛者通常都依賴保險公司付出百萬賠償,自己只需支付少額金錢就了事。所以,行人的人身安全是最不值錢亦最沒有保障的。   

    行人路權另一重點,是行人路有沒有足夠的空間寬度。澳門人流密集,但行人路極之狹窄,導致行人被逼走上馬路,例如從關前後街走到十月初五街,人車爭路的情況畢時發生。政府近年常以擴闊行人路及疏導交通為由,甚至將某些道路改為行人專用區,就如福隆新街,但是,針無兩頭利,許多當區商戶抱怨生意大跌,皆因遊客坐計程車無法直達飯店或旅館門前。

    馬路就是給人與馬走的路,但是,汽車發明後,人車爭路的歷史就展開序幕,汽車製造商大賣廣告,有車就有自由,還鼓動社會污名化行人,創造了亂過馬路的人」(Jaywalkers)這個名詞,甚至高唱有車才有真正的自由。可是,為何沒有「亂咁開車的人」(Jaydrivers)這個名詞呢?一九三年之後,才有紅綠燈發明及使用,為了解決人車爭路,城市規劃就是不斷開發新馬路,就如澳門不斷填海造地,及不斷向澳門的離島後花園下手。還好,澳門地窄人多,無條件開發高速公路,因為,這種路只惠及車不利行人,沒有一條速公路有設行人通道就可見一斑了。

    汽車本來的原意是增進人移動的自由及空間,現實的澳門,撇開人車爭路,車與車的爭奪已經很讓人氣結,諸如爭衝出重圍及爭停車位已經讓車主苦不堪言。租車位的費用昂貴,買一個停車位更是天價。近年,政府又不斷刪減路旁的車位,真是天怒人怨。最後,變成很多人一天只開兩次車,就是上下班,甚至改為搭巴士上班,然後週日及假期開車去離島吃過飯,遊一個短程的車河,又趕緊回家找車位。

斑馬線多如牛毛的道路設計迷思 

    根據地籍局資料二二一年資料,本澳行車道路總長度454.4 公里,其中澳門半島佔44.5%,行車道路長度共202.4 公里,路氹填海區佔,行車道路長度146.1 公里,目前本澳共有組斑馬線,當中1,323 組位於澳門半島,708組位於路氹區。以行車道路總長度計,平均每223米就有一組斑馬線。

    本澳斑馬線之多,經常為市民詬病,一條短短百多米的路就有一條甚至兩條斑馬線,在殷皇子馬路葡文學校門口,就有多一條斑馬線,距離新葡京門前的斑馬線只有幾十公尺,但就製造大塞車,尤其在放學時段,走路快過搭車。澳門是棋盤街揚名國際,十字路口,四個路口都有斑馬線,又有交通燈,過了紅綠燈,又見斑馬線,轉個彎在路口又有斑馬線,駕駛者真的不勝其擾。以新馬路為例,在市政署門前,已設置超寬闊的紅綠燈的步行線。可是,不遠處的大西洋銀行與中國銀行門前,另一邊,在大豐銀行及斜對面是華僑銀行,都有斑馬線。可是,總會有人不在斑馬線過馬路,如十多天前,就一位六十多歲的長者亂過馬路被撞倒。

    疫情過後,澳門經濟旅遊復甦,在大陸社交平台如小紅書,充斥大量遊澳「打卡」景點,當中不乏大陸及外國遊客竟站在馬路中央拍攝地點,當中以東望洋新街最紅,在小紅書博主譽為「新葡京最佳拍照位」。近月,被票控的亂過馬路亦以東望洋新街最多。可是,看不到當局有果斷的應對策略。有交通諮詢委員建議交通事務局在「打卡」熱點多架設守法指示牌,亦有建議多派員到熱點去作宣教工作。當我們看到牌坊每天都有旅遊警察執勤,為何「打卡」熱點就不可以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澳門的巴士路線依稀只有五條線,都是從媽閣起站,或是去青洲或關閘。七十年代,嘉樂庇大橋通車後,才有汽車及巴士往返澳門及離島。當時,澳門人不會相信有人車爭路的場面出現,行人被車撞倒的事故少之又少。所以,交通安全宣導只得一句口號,就是慢慢走,馬路如虎口。就 算澳門不斷填海造地,

    本澳的斑馬線一直沿用澳葡時期的道路規劃,原則是行人優先,君不見在皇朝廣場兩條大馬路,行車龜速,皆因斑馬線太多,雖然近月有縮減,但根本問題是行人優先的縱容問題,每當有一個人踏出馬路,車龍必停,如果在下午六點放工時段,塞車的景觀更是壯麗。隨著本澳人口激增邁向七十萬,機動車量及路人人口大增,馬路並沒有明顯增多,行人優先的斑馬線設計如今已變得不合時宜,間接造成行人大晒」,有不少市民認為斑馬線劃位上需要重新作合理編排,亦應該再教育市民人車互諒遠比行人大晒」有利出行

    綠色出行遙遙無期,許多國家地區如台灣都YouiBikes,許多歐洲國家實施電子道路收費計劃,都卓然有成。汽車就會帶給城市空氣污染,理應承擔惡果,徵收費用可以補貼公交及醫療費用,才會讓車主感到肉痛進而改變。

    城市設計越為市民,創造出來的廣場、行人專區、行人道越多越多寬闊。城市設計越是側重車,車只會越多,塞車只會更惱人。想想,我們只會在超市推著購物車,一旦用完就棄置,不會帶回家。同樣,車要充份提升使用價值,要設法減低其負荷啊

十三年前耐人尋味的小學生辯論比賽

 

 

    近日,一段二○一一年的香港小學辯論賽冠軍賽片段在社交媒體瘋傳,又重新引發熱議,點擊超過三十多萬。油麻地天主教小學與協恩中學附屬小學就「香港兒童真幸福」為題展開激烈辯論,片中一名女生突然激動地質問對手:「你哋係咪嬲我呀?」這句話瞬間在網上爆紅。許多網民熱烈討論,感嘆地說:「男人果然天生拗唔贏女人!」豈料正方第二副辯陳加維同學很機智地說:「我哋不如做咗正經嘢先,而家打辯論比賽,唔好玩啦」獲得全場掌聲。這場辯論賽的片段不僅展現了學生們的辯論才能,也清楚看到當年的學生既早熟但仍保有天真活潑。

一切由辯論的字說起

    字望文就生義,兩個辛字中間夾住一個言字,其實應該是這個難以用輸入法打出來的字。有兩個罪人,相互訴訟、辯解、論斷,甚或辯是非曲直與真偽的意思,慢慢從衙門狀告變成人與人間互有攻守的辯論。莊子跟能言善辯的惠子說「你不是我,怎知道我知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隨即掌握莊子的立論,就是「我不是你,故不會知道你的想法」;同理,惠子反駁說「你不是魚,亦不會知魚是否快樂」,這樣的辯論演化成中國式詭辯。

    西方自古希臘盛行哲學開始,詭辯學派留給後世諸多狡辯的方法技巧。公元前五世紀,最負盛名的辯士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因能言善辯,憑著「人為萬物的尺度」這句傳頌千古的名言,吸引四方八面的好辯之徒欲拜其門下。其中,伊那塞拉斯(Euathlus)跟普羅泰戈拉說無法支付學費,於是普羅泰戈拉與他約定,他的學費須留待他贏了第一場官司才繳付。有趣的是,伊那塞拉斯學成以後,卻遲遲不肯打官司,引來普羅泰戈拉的極度不滿與追討。兩師徒各執一詞,亦好像言之成理,讓法官都束手無策。

    第一個對普羅泰戈拉有利的論斷是如果徒弟贏官司,則徒弟須交學費(根據約定,徒弟贏了第一場官司);如果徒弟輸官司,則徒弟須交學費(根據法庭判決,法庭同意師父的要求),結論是徒弟贏輸都要交學費。可是,別高興得太早,因為有另一個對伊那塞拉斯有利的論斷出台,如果徒弟贏官司,則徒弟不須交學費(根據法庭判決,師父的要求被駁回);如果徒弟輸官司,則徒弟不須交學費(根據約定,徒弟未贏第一場官司),結果是徒弟贏輸都不須交學費。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著名兩難論證(dilemma)。

    回到十三年前的辯論現場,時任香港大學演辯學會顧問何偉傑博士,在講評時說,辯論要先,換言之,辯可以有根有據,亦可以是無憑無據,只要辯贏就可以了。筆者不敢茍同。如果弱,會誤導學生為求成功,可以不擇手段,實在勝之不武。難道我們要提早教會學生,如何在爾虞我詐的官商政經場域中打滾致勝呢如果視辯論比賽為學習批判思考與道德論證,也許,有充份的」,輔以靈巧的「」,才是光明磊落致勝之道。

蘇格拉底教落,辯論首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點解蘇格拉底會成為名垂千古的哲學大師,為甚麼他的辯術讓雅典政府不爽到要賜他喝毒酒那是因為每次與人辯論,他都會問兩個簡單,但會讓對方前後矛盾,然後知難而退的問題。第一個是你說的是甚麼意思?接著問你怎麼知道?

    回到十三年前的辯論現場,正方一辯一開始就引用二○○七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針對世界上二十一個最富裕國家的兒童幸福調查研究,這項研究從六個方面衡量兒童的幸福程度,其中包括教育、貧困程度、健康與安全、同齡人關係與家庭關係、行為與風險、以及兒童自己如何評價他們的幸福感。香港人是全世界前六份之一最幸福的人群;亦引用同年香港小童群益會的調查,顯示兒童幸福指數滿分是十分,而香港兒童得八分。還引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Festinger)的名言:「只要對於某間事情沒有絕對客觀的評斷標準的話,那麼人們會藉由與他人比較而達到評估自己的目的。」顯然,正方的辯論主線,除了清楚引用國際權威的幸福定義與範圍外,還用比較來證實香港兒童的幸福的確位列世界前茅,試圖讓幸福的主客觀立論都牢牢掌控住。平情而論,以小學生程度,正方是論據充足且有說服力,很多大專辯論都望塵莫及,真係好犀利啊!不過,背後看到指導老師亦花了很多心機為學生準備大學程度辯論材料,明顯有過度斧鑿的痕跡,致使這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頓時化做老成持重的小大人。

    輪到反方,一於搬出普羅泰戈拉的詭辯哲學,指出所謂幸福完全是個人主觀的感受,見人見智,人言人殊。如果這個立論成立,那麼,香港兒童真幸福的辯題就不成立,而反方就馬上完勝了。換句話說,反方專注於而輕忽,試圖單純以」取勝,卻忘了沒有「立」的支持是辯不去的。當然,小學生懂得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已經很厲害了。可是,反方對於費斯汀格的心理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來,費斯汀格還流傳一段他的黃金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如果早知道,就「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可惜,他們只找來台灣大葉大學施建彬教授很抽象的名言幸福感是個人優越、正向的感受,而不能在憑標準測量中決定的。

    在網路上最瘋傳的正是反方結辯同學突然問道:「友方同學,我答完你到你答我,你哋係咪嬲我呀?」這完全是情緒語言,原以為對方會措手不及。沒料到,拿到最佳辯論員的正方第二副辯陳加維同學機智地回答說:「今日我嬲唔嬲你,同呢個辯論比賽有乜嘢關係呀?」反方的女生不依不饒,繼續追問「你究竟嬲唔嬲我呀?」男生則情緒激動地強調:「我哋不如做咗正經嘢先,而家打辯論比賽,唔好玩啦」,並回到辯題上繼續陳述自己的理據,贏得了在場觀眾的掌聲。多年以後,這位窮追猛打的反方女生阮曙淇,已經成為一名很傑出亦很低調的執業律師了,又聽說正方那個聰敏靚仔陳加維已經移民他國了。

    來自澳門的評判楊穎虹博士講評不亞於香港的評委,指出辯論要確定辯題內的是個全稱的命題,即全香港兒童都幸福才成立。但是,誠如何偉傑評判說」可以是助語詞、副詞、甚至是帶有反義語氣的意思。這個就是蘇格拉底喜歡用揭穿對方定義模糊而完勝對手。可惜,反方只顧破而不立,久攻不下,最後輸了這場比賽。

今時唔同往日,港澳兒童真幸福存疑,亦百詞莫辯

    四月十一日同日,香港發生兩單青少年自殺案。一名十三歲女童在港鐵上水站徘徊,然後進入路軌範圍,被往金鐘方向行駛的列車撞到,證實死亡,警方在現場檢獲遺書。晚上七時許,一名十五歲就讀中二的女童,放學補習後於海怡半島海濱徘徊,一名六十歲的釣魚客目睹少女墮海,奮不顧身除鞋及放低財物落海救人。可惜雙雙遇溺死亡。去年六月二十五日晚上,在路環蝴蝶谷大馬路石排灣綜合社區大樓地面層位置,一名十五歲女童懷疑從高處墮下,經送院搶救後證實死亡。據論盡媒體報導,今年四月四日,路環一大廈發生一宗少年懷疑在高處墮下死亡案件。根據衛生局二二三年的統計,澳門自殺個案共八十八宗,較二二二年的八十宗個案,同比上升一成,情況嚴峻。其中自殺者年齡低見十四歲,結合近年青少年企圖自殺人數持續攀升、十三至十五歲企圖自殺青年的數字明顯高於其他(16-1819-2425-2930-35)歲組來看,需加強社會關顧居民尤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綜觀港澳兩地,不斷有學童自殺,年齡越來越輕,再次響起兒童越來越不幸福的警號,百詞莫辯。

1:香港第五屆聯校小學辯論賽冠軍賽,201179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m4CmmIRSiQ&t=746s

2:鏏而:(斷章寫義)那些年辯論“幸福”的小學生,詳見2024412日,

     澳門日報第C08版:新園地

 

 

澳門有一所自然學校有多好啊?

 

 

 

    二○二二年底,ViuTV劇集《野人老師》引來教育界好評如潮,鄭丹瑞演大地小學的校長,他的兒子曾經是自負、市儈、現實的補習天王,失婚失業後回到老竇在坪澳灣的村校大地小學教書,價值觀大大轉變,人也純樸簡單起來。其中有一幕由真人事改編的戲很感動,一個輕度自閉症的學生聰聰以為自己做錯事,被老師和同學嫌棄,情緒失控,校長無視被聰聰手上的生果刀所傷,二話不說攬實他重複道歉說:「攬住我,冇事!對唔住,校長錯,你冇錯,對唔住呀……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經常被學生激到生蝦咁跳的時候,有夜欄人靜想轉行的掙扎時刻,每每回想到這一幕,又再次振奮起來,樂意迎難而上。世界各地都有自然學校,又或者叫森林學校,唯獨是澳門欠奉,如果澳門都有一所自然學校,真的會造福孩子,造福社會啊

 

甚麼是自然學校?

    自然學校(Nature School),又可以稱為森林教育(Forest School),為學童提供親親大自然的機會,通過在森林、山地等自然環境中的學習,增強自我認知,學習社交、品格和生活技能。學習課題是多領域、跨學科的,比如探究森林在社會中的角色,荒野如何支援複雜的生態系統,對特定植物、動物的認知,探究自然規律,與人類社會的互動,為一出生就置於石屎森林的孩子而言,自然學校別具教育意義。

    「自然.人本.自主」是一般自然學校的辦學理念。事實上,與主流學校最不同的地方是:沒有校服、沒有校訓校規、沒有功課、沒有課程規限。自然學校認為孩子有在自然成長的權利,由孩子主導的體驗式學習,而非傳統學校的教師主導,教師更多的是設計、計畫課程方案,觀察、引導,與孩子進行互動。自然教育最具特色的,是它跨學科,一邊重視AI等科技教育,一邊重視親親大自然,認為兩者整合才能培養出健全的公民。自然教育注重讓學習者在學習中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同時認識個人、身體、心智、社交、自我與外界的關係,從而獲得自我認同和獨立自信。

    據瞭解,歐洲國家非常重視自然教育,德國有超過一千五百多所自然幼稚園;英國有句俗語,樹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師!所以,英國有兩千多所自然學校,並逐步向美、日、韓等發達國家擴展。英國自然學校雖然不是全日制,但為孩子提供長期、定期的自然學習過程,以保證孩子與自然的長期聯結。

    在中國,在綜合比對了日本、德國、英國三個國家的自然學校的課程特色,結合中國國情、自然資源、本土的自然文化及對兒童的尊重和接納開發適合中國兒童的自然教育教學課程。經過三年的實踐,形成完整的幼稚園教育體系、森林幼稚園師資培訓體系及親子共育課程體系,深受家長的好評,也切實看到兒童在大自然活潑成長。二二二年,更召開了中國自然教育大會,集全國的教育學者、辦學團體、前線教師、甚至家長,一起討論如何在中國建立更完善的自然教育體制。

 

收起保護傘,讓孩子到大自然中上一課
    隨著經濟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政府給予的各種豐厚福利,澳門家庭生活條件變得很優越,孩子的成長環境也變得過度安逸舒適。在這樣的環境下,家庭的保護傘越大且伸得越遠,孩子的自主抗壓能力越見新低,變得更滿足父母的要求。孩子就像在溫室裡長大的花朵,一旦離開父母的保護,就難以獨力刻苦,應對生活及學業的挑戰,這亦是近年澳門青少年自殺嚴重,無論政府民間架起四五級的聯防還是成效不彰的原因。

    事實上,只有親親大自然,看看小草到大樹如何抵擋大自然的風風雨雨,依然茁壯成長;看看陸上的樓蟻如何偷生,海底裡的物種如何抵禦海洋的試煉。因此,有為的政府,理應善用大自然的抗壓與韌性力量,辦學團體亦應該鼓起勇氣,與聰明的父母一起打造自然學校的體制,讓孩子從小就在充滿韌性療癒的大自然中堅強成長。

  澳門出生率持續低迷,少子化的情況越來越嚴峻,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較為舒適的環境下成長,不想讓孩子吃苦,只想他們專注學業,拿好成績上大學,然後締造美好將來。可是,澳門孩子的抗壓能力每況愈下,並沒有隨著年紀大與歷練多而改善,反而看到青年與中年的自殺率高企,更讓全社會揪心與無奈。

    也許,自然學校就可以給予孩子天然的保護,讓孩子在大自然給予的挑戰下果敢成長。許多研究證實,多接觸大自然有助於孩子全人發展。即使只是出門去曬曬太陽,都對孩子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原來,曬太陽的時間長短,與我們大腦產生自然抗憂鬱物質(血清素)的濃度有關。多曬太陽能使我們的孩子更開朗正向。除此之外,曬太陽還可以增加孩子的抵抗力,因為陽光裡的紫外線B有助人體產生維生素D,而維生素D可以提升孩子的免疫功能、預防感冒,還可以幫助骨骼吸收鈣質。更值得一提的是,曬太陽可以使人體分泌更多的多巴胺Dopamine,進而減少孩子的眼睛因過度使用而導致近視的機率。在戶外活動曬太陽的同時,孩子有更多機會眺望遠方和觀看綠色植物,使眼球得到放鬆,也能夠發揮保護視力的作用。

    孩子在大自然環境中玩耍還能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在戶外,孩子可以利用隨手可得的果實、泥沙、樹枝、石塊或花草,組織建構出屬於他們的遊戲方式。此外,孩子們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不需要像在室內的環境一樣隨時注意音量,他們可以大聲說話、嘻笑和喊叫,甚至能在山谷的迴盪中聽見自己的聲音,對各年齡孩子的情緒抒發都大有幫助。有從事兒童粵劇教育的老師慨嘆,沒想到當下的兒童,每天放聲講話或朗讀的機會大減,導致氣管及聲帶發育不健全。最後,經常在大自然中遊戲,孩子們將能感受到這片大地隨季節更換所產生的色彩變化,增加美感的欣賞能力。別忘了,大自然的夜晚也很美麗,在觀看夏夜的星空時,可以跟孩子說說星座的浪漫神話故事;帶孩子看螢火蟲的時候,也可以聊聊螢火蟲居住的乾淨水源地,藉由親子互動的同時也拉近孩子與生長環境的距離。有了與大自然相處的經驗及熟悉感,孩子將更愛惜生命、珍惜資源,長大後也將延續這份愛自然的情意能力。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證實,只要走在戶外,無論天氣如何、感受是否愉快,都能大大提升孩子的記憶和注意力。其實,學齡前的孩子更需要多接觸大自然,這些體驗能幫助孩子肢體動作完整發展,並增進孩子腦部學習的能力。無論是在草地上、山林或是海邊,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和廣闊的空間,都是室內環境所無法提供的。長年躲在冷氣溫室的孩子,面對手機及電腦,政府還要增加AI的課程份量,可想而知,孩子需要自然教育更加殷切。美國作家理查德勒夫(Richard Louv)在其暢銷書《林間最後的小孩》中,提出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一詞,引發全世界對孩子接近大自然議題的高度重視。美國醫學界亦發現,孩子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大自然相處,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煩躁、適應力差、創造力下降、肥胖、憂鬱等行為和心理問題。而在大自然中從事自在放鬆的活動,正有助於這些徵狀的緩解。


一起異想天開,打造澳門自然學校  

    根據教育及青年局本學年的非高等教育學生資料統計資料,位於澳門最邊陲的九澳,有兩所寄宿學校,一所只有小學,一至六年級只有五十八位同學。隔離學校只有小四到高三共八十九人。當然,政府必須尊重辦學團體的意願,但亦可以展開遊說工作,看看,是否可以創造優良的條件,結合路環市區由市政署主理的金像農場的自然力量,打造一所別具自然教育意義與價值的自然學校,給家長及孩子多一個擇校的機會。

「書中自有黃金屋」是誰說了算呢?

 


 

    立法會三月二十六日舉行口頭質詢大會,有多名議員關注青年、中高齡人士失業問題。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回應時表示,本澳青年失業的狀況非結構性,反映青年在選擇學科與市場出現匹配問題,在選擇教育或專業時應該考慮應與本地市場發展匹配。

    工聯副會長、間選議員李振宇要求當局緩解結構性失業。他指出二二三年第三季有九千多人失業,二十五到三十四歲人數最多,佔總失業人口的33%;至於失業人口學歷方面,高等教育最多,竟然佔49.5%,足證年輕以及高學歷人士是失業大軍的主體力。」李議員又指,不少有就業意願的中高齡人士因年齡因素或缺乏相應技能而難以進入職場,成為就業市場的弱勢群體,要求當局交代如何助該兩類人士就業;另一直選議員林宇滔亦提出,在大量外僱下,部分本澳高學歷人士卻面臨失業,這確是問題。即是說,不管學歷高低,有專業能力還是缺乏謀生技能同時超過四十五歲的人,都逃不過失業的厄運。李偉農司長續表示,本澳最新本地居民失業率2.8%,應有條件進一步下降,而去年第四季有四千三百多名青年失業,與疫情前的兩年相差2%3%,七成失業青年基本上在六十天找到工作、部分當局甚至五十天完成他們就業配對工作,餘下比較找到文職或專業對口的工作。

 

「書中自有黃金屋」,是老師說了算呢?

    小時候,語文老師會在課堂上搖頭擺腦地吟誦「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斷勉勵同學要好好讀書,將來考個好大學,讀個有前途的科系,才會出人頭,幹一番事業,成家立室,開枝散葉。面對當下很多高學歷年青人失業,有誰再夠膽高喊這兩句曾經是我輩生存發展的金科玉律呢
   
也許,回過頭來看這些我們曾經深信不疑的教誨,始覺悟時代已經不同,眼界亦應該從傳統走向開放現實。說真,近十多年,澳門大學入學率高大八成以上,現在,滿街都是大學畢業生,碩士博士生亦大有人在,那麼,為何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依然庸庸碌碌呢?近年,少子化席捲全球,許多名牌大學都提供免試入學的誘惑,只要高中成績在全級前10%,就可以免試進澳大、北大、台大,科系任選。許多人擔心一紙文憑無法築起黃金屋,讀完大學,再要讀個碩士博士,還要拿一大堆短期證書,才相信有張長期飯票。

 

「書中自有黃金屋」是李司長說了算呢?

    誠如李偉農司長前述,本澳青年失業的狀況非結構性,反映青年在選擇學科與市場出現匹配問題,本澳青年在選擇教育或專業時應該考慮是否與本地市場發展是否匹配。言下之意,要讀就報讀「1+4」產業相關的學科,這些學科裡頭真的藏著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黃金屋」及「顏如玉」嗎特區政府推進的「14」發展策略,當中的「1」是主線,指建設澳門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目標要求,促進旅遊休閒多元,而「4」則指同時持續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和會商文體的大產業發展。當天有列席立法會質詢大會的教青局副局長丁少雄表示,近年本澳約六成的高中畢業生升讀與「1+4」產業相關的學科,相關情況呈穩定及上升趨勢。可見的現在,滿街都是待業的醫科畢業生,不久的將來,或許歷使重演,變成名牌高學歷畢業生成為失業大軍主力啊

 

「書中自有黃金屋」是家長說了算呢?

    既然讀了大學都沒有保證,為何還要不斷擴大大學名額為何父母及學校還不斷創造條件送孩子上大學因為,今天的大學教育已經很像操作電腦一樣,如果連電腦基本操作技能都不會,一定是個現代白癡;但是,就算電腦技術精良,亦不代表很有優勢。再者,今天的大學已經變成普及教育的進階版。從正面看,大學的知識及氛圍體驗,將有助於成為一個通情達理的人。但就難以保證會有「黃金屋」及「顏如玉」的必然成果啊!當然,也有人說,既然這樣讀大學還有必要嗎?何不直截了當的學個技術,日後肯定就業無問題。

 

「書中自有黃金屋」是學生說了算呢?

    筆者從小就被視為愚蠢的學生,成績表上的評語總是「資質平平,極待改善」。到了高一,班主任的評語改為「天資駑鈍,理解力極待改善」。我家兄姊常嘲笑我死讀書。見笑了,上天關了一道門,會為你開一扇窗。憑著超強記憶力,成績還算前列。可是,就與「死讀書」、「讀死書」及「讀書死」結下不解之緣。其實,這三句同字不同義的話有三個組合:

1.「『死』讀書」就是死記硬背,囫圇吞棗,搬字過紙,不能學以致用。甚且,這種人只知讀書,對周圍事漠不關心、視野狹窄、盡信書、與社會世界脫節,是名正言順的「書呆子」。也許,他們真的篤信讀書可以換取「黃金屋」及「顏如玉」。當然,古往今來,的確有不少讀書人憑優異學業賺取豐厚的回報,甚至迎得美人歸。

2.「讀『死』書」指把書讀「死」,大抵歸究於將自己貶抑成讀書的奴隸,要是明白讀書為求明白人生的真諦和生存的樂趣,就不會萌輕生之念了。這令筆者想起《荀子》中的一句:「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意思就是書被我們役使,而不是書奴役我們。我當你能役使書時,這就是說在汲取書中精華的同時又不會受其主導,那就可以體會書中如「黃金屋」及「顏如玉」的美妙之處。

3.「讀書『死』」表示因讀書而死。古時讀書人最大的生存意義在於科舉考取功名。要是名落孫山就會遭人白眼,甚而鬱鬱而終。現代沒有科舉,可是莘莘學子的讀書壓力依然龐大,每年因學業而輕生者不計其數,「黃金屋」及「顏如玉」頓成泡影。

 

「書中自有黃金屋」是大數據說了算呢?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以是很崇高的讀書理念,「黃金屋」及「顏如玉」只是精神生活的借喻;當然亦可以是充滿功利主義色彩,古代求功名利祿,現代求錦衣玉食,家有嬌妻。著名奇幻小說《哈利波特》作者喬安娜.羅琳(Joanne Rowling )自小就愛讀書,尤其愛讀奇幻小說。高中畢業沒考上牛津,反而考上艾希特大學攻讀法語及古典學,一度經濟拮据,也曾因離婚喪母而喪志,但這些困厄的際遇反而帶給她豐富的創作靈感。連她自己都沒想到,《哈利波特》熱賣超過四億本,身家大概有5.6億英鎊,她真的打造了自己的「黃金屋」。曾經離婚再婚,「顏如玉」失而復得。

    隨著科技發達,人類從甲骨走向竹簡,再走向紙本,現在是電子書時代,一切的書幻化成隨時在網絡上調閱的數據,愛剪裁的段落頃刻就能下載。紙本時代,讀書要靠毅力,講堅持,懷理想,擅想像。今天,大數據時代,一切的詩書都能配上精彩的圖文,甚至VR技術直達現場。

 

「書中自有黃金屋」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讀書人說了算呢?

    古有蘇秦為求聞達於諸侯而懸樑刺股,寒窗苦讀;亦有如宋朝大文豪蘇軾讀書自得其樂。蘇軾被貶官在鳳翔府任職時,貧困的董傳曾與蘇軾相從。董傳當時生活貧困,衣衫樸素,但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平凡的衣著掩蓋不住他樂觀向上的精神風骨。於是,才啟發蘇軾寫上千古佳句腹有詩書氣自華

    一代奇才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是十七世紀偉大的哲學家。他寫的《論讀書》滿是格言警句,其中說:「當獨處或退居時,讀書可供樂趣。當高談闊論時,讀書可供文雅的表現。當處世判事時,讀書能助發揮才能。讀書太慢的人是怠惰,為裝潢而讀書是矯情。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哲學使人深思熟慮,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及修辭學使人善辯。總之,讀書能陶冶個性,消除心理障礙,對於行事為人和修養,均有莫大裨益。」

    沏一壺香茶,燈下月下與古今文人雅士互訴心聲,「三更有夢書當枕,千里懷人月在峰。」儘管「黃金屋」及「顏如玉」似是海市蜃樓,不亦樂乎!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