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二年底,ViuTV劇集《野人老師》引來教育界好評如潮,鄭丹瑞演大地小學的校長,他的兒子曾經是自負、市儈、現實的補習天王,失婚失業後回到老竇在坪澳灣的村校大地小學教書,價值觀大大轉變,人也純樸簡單起來。其中有一幕由真人事改編的戲很感動,一個輕度自閉症的學生聰聰以為自己做錯事,被老師和同學嫌棄,情緒失控,校長無視被聰聰手上的生果刀所傷,二話不說攬實他重複道歉說:「攬住我,冇事!對唔住,校長錯,你冇錯,對唔住呀……」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經常被學生激到生蝦咁跳的時候,有夜欄人靜想轉行的掙扎時刻,每每回想到這一幕,又再次振奮起來,樂意迎難而上。世界各地都有自然學校,又或者叫森林學校,唯獨是澳門欠奉,如果澳門都有一所自然學校,真的會造福孩子,造福社會啊!
甚麼是自然學校?
自然學校(Nature School),又可以稱為森林教育(Forest School),為學童提供親親大自然的機會,通過在森林、山地等自然環境中的學習,增強自我認知,學習社交、品格和生活技能。學習課題是多領域、跨學科的,比如探究森林在社會中的角色,荒野如何支援複雜的生態系統,對特定植物、動物的認知,探究自然規律,與人類社會的互動,為一出生就置於石屎森林的孩子而言,自然學校別具教育意義。
「自然.人本.自主」是一般自然學校的辦學理念。事實上,與主流學校最不同的地方是:沒有校服、沒有校訓校規、沒有功課、沒有課程規限。自然學校認為孩子有在自然成長的權利,由孩子主導的體驗式學習,而非傳統學校的教師主導,教師更多的是設計、計畫課程方案,觀察、引導,與孩子進行互動。自然教育最具特色的,是它跨學科,一邊重視AI等科技教育,一邊重視親親大自然,認為兩者整合才能培養出健全的公民。自然教育注重讓學習者在學習中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同時認識個人、身體、心智、社交、自我與外界的關係,從而獲得自我認同和獨立自信。
據瞭解,歐洲國家非常重視自然教育,德國有超過一千五百多所自然幼稚園;英國有句俗語,樹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師!所以,英國有兩千多所自然學校,並逐步向美、日、韓等發達國家擴展。英國自然學校雖然不是全日制,但為孩子提供長期、定期的自然學習過程,以保證孩子與自然的長期聯結。
在中國,在綜合比對了日本、德國、英國三個國家的自然學校的課程特色,結合中國國情、自然資源、本土的自然文化及對兒童的尊重和接納開發適合中國兒童的自然教育教學課程。經過三年的實踐,形成完整的幼稚園教育體系、森林幼稚園師資培訓體系及親子共育課程體系,深受家長的好評,也切實看到兒童在大自然活潑成長。二○二二年,更召開了中國自然教育大會,集全國的教育學者、辦學團體、前線教師、甚至家長,一起討論如何在中國建立更完善的自然教育體制。
收起保護傘,讓孩子到大自然中上一課
隨著經濟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政府給予的各種豐厚福利,澳門家庭生活條件變得很優越,孩子的成長環境也變得過度安逸舒適。在這樣的環境下,家庭的保護傘越大且伸得越遠,孩子的自主抗壓能力越見新低,變得更滿足父母的要求。孩子就像在溫室裡長大的花朵,一旦離開父母的保護,就難以獨力刻苦,應對生活及學業的挑戰,這亦是近年澳門青少年自殺嚴重,無論政府民間架起四五級的聯防還是成效不彰的原因。
事實上,只有親親大自然,看看小草到大樹如何抵擋大自然的風風雨雨,依然茁壯成長;看看陸上的樓蟻如何偷生,海底裡的物種如何抵禦海洋的試煉。因此,有為的政府,理應善用大自然的抗壓與韌性力量,辦學團體亦應該鼓起勇氣,與聰明的父母一起打造自然學校的體制,讓孩子從小就在充滿韌性療癒的大自然中堅強成長。
澳門出生率持續低迷,少子化的情況越來越嚴峻,很多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較為舒適的環境下成長,不想讓孩子吃苦,只想他們專注學業,拿好成績上大學,然後締造美好將來。可是,澳門孩子的抗壓能力每況愈下,並沒有隨著年紀大與歷練多而改善,反而看到青年與中年的自殺率高企,更讓全社會揪心與無奈。
也許,自然學校就可以給予孩子天然的保護,讓孩子在大自然給予的挑戰下果敢成長。許多研究證實,多接觸大自然有助於孩子全人發展。即使只是出門去曬曬太陽,都對孩子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原來,曬太陽的時間長短,與我們大腦產生自然抗憂鬱物質(血清素)的濃度有關。多曬太陽能使我們的孩子更開朗正向。除此之外,曬太陽還可以增加孩子的抵抗力,因為陽光裡的紫外線B有助人體產生維生素D,而維生素D可以提升孩子的免疫功能、預防感冒,還可以幫助骨骼吸收鈣質。更值得一提的是,曬太陽可以使人體分泌更多的多巴胺(Dopamine),進而減少孩子的眼睛因過度使用而導致近視的機率。在戶外活動曬太陽的同時,孩子有更多機會眺望遠方和觀看綠色植物,使眼球得到放鬆,也能夠發揮保護視力的作用。
孩子在大自然環境中玩耍還能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在戶外,孩子可以利用隨手可得的果實、泥沙、樹枝、石塊或花草,組織建構出屬於他們的遊戲方式。此外,孩子們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不需要像在室內的環境一樣隨時注意音量,他們可以大聲說話、嘻笑和喊叫,甚至能在山谷的迴盪中聽見自己的聲音,對各年齡孩子的情緒抒發都大有幫助。有從事兒童粵劇教育的老師慨嘆,沒想到當下的兒童,每天放聲講話或朗讀的機會大減,導致氣管及聲帶發育不健全。最後,經常在大自然中遊戲,孩子們將能感受到這片大地隨季節更換所產生的色彩變化,增加美感的欣賞能力。別忘了,大自然的夜晚也很美麗,在觀看夏夜的星空時,可以跟孩子說說星座的浪漫神話故事;帶孩子看螢火蟲的時候,也可以聊聊螢火蟲居住的乾淨水源地,藉由親子互動的同時也拉近孩子與生長環境的距離。有了與大自然相處的經驗及熟悉感,孩子將更愛惜生命、珍惜資源,長大後也將延續這份愛自然的情意能力。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證實,只要走在戶外,無論天氣如何、感受是否愉快,都能大大提升孩子的記憶和注意力。其實,學齡前的孩子更需要多接觸大自然,這些體驗能幫助孩子肢體動作完整發展,並增進孩子腦部學習的能力。無論是在草地上、山林或是海邊,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和廣闊的空間,都是室內環境所無法提供的。長年躲在冷氣溫室的孩子,面對手機及電腦,政府還要增加AI的課程份量,可想而知,孩子需要自然教育更加殷切。美國作家理查德.勒夫(Richard Louv)在其暢銷書《林間最後的小孩》中,提出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一詞,引發全世界對孩子接近大自然議題的高度重視。美國醫學界亦發現,孩子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大自然相處,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煩躁、適應力差、創造力下降、肥胖、憂鬱等行為和心理問題。而在大自然中從事自在放鬆的活動,正有助於這些徵狀的緩解。
一起異想天開,打造澳門自然學校
根據教育及青年局本學年的非高等教育學生資料統計資料,位於澳門最邊陲的九澳,有兩所寄宿學校,一所只有小學,一至六年級只有五十八位同學。隔離學校只有小四到高三共八十九人。當然,政府必須尊重辦學團體的意願,但亦可以展開遊說工作,看看,是否可以創造優良的條件,結合路環市區由市政署主理的金像農場的自然力量,打造一所別具自然教育意義與價值的自然學校,給家長及孩子多一個擇校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