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看《孤注一擲》學詐騙社會學

 

 

 

    我們從小已經受父母老師詐騙長大。兒時好奇問我怎麼來到這個世界,許多沒受過性教育的父母會很彆扭的回答,從石頭爆出來。進學校讀書後,父母會警告我們要刻苦用功讀書,要不然以後就會成為乞丐;學校老師都不例外,不好好讀書,就會叫護士來打枝乖乖針,或者叫警察叔叔帶走黑房。好笑得很,到了我們成為父母時,不經意地把這套詐騙伎倆傳下去。

 

JPEX事件原來是港版龐氏騙局

    加密貨幣交易所JPEX事件持續發酵,先有社會形象低俗的大律師林作、網紅陳怡及「幣界女神」Unicoin湘湘被捕,繼而有影星捲入這單醜聞,包括拍宣傳片出街的張智霖、還有肥媽及莊思敏,還陸陸續續有更多人協助調查,甚至在澳門逮到涉事港人遞解出境。更有趣荒謬的是,JPEX看似仍在「運作」,竟再游說用戶兌換新產品,進行「二次詐騙」。

    JPEX極有可能是港版龐氏騙局。龐氏騙局(Ponzi scheme)取名Charles Ponzi的金融騙局稱號。回到一九一九年,查理斯在美國設計了一個詐騙投資計劃,宣稱購買歐洲的國際回信郵票券,再轉賣回美國便可以賺錢,四十五天之內獲50%的高回報,比JPEX宣稱的二十多厘利息還要高。為了引誘貪心者入局,先開設店舖、聘用代理商,且於短時間內給最初的「投資者」獲得高回報,以提高計劃的「可信度」,從而吸引更多新受害者入局。其實,詐騙一方只是利用後期投資者的錢去支付前期參與者的回報,這就是龐氏騙局的本質。一旦新人投入的資金不足或不願投資的話,就不能夠支付「回報」,騙局就會爆煲。今次JPEX平台有發行自家的平台幣JPC,並邀KOL遊說受害人購買及提供「抵押」(staking),而等抵押到期可獲高回報。然而,JPC與比特幣等主流加密貨幣不同,無法在其他平台交易,流動性較低,所以如何提供到高回報成疑。

    要算最著名的龐氏騙局案例,一定是吸金超過六百億美元的馬多夫案。馬多夫(Bernard Madoff)在一九九二年設下投資騙局,向投資者提供保證10%12%的高回報,但基金根本從來沒有投資,只是不斷吸新客戶,而且只接受舊客戶推薦,入場門檻也要一百萬美元。直到二○○八年金融海嘯,有客戶要求取回數十億美元資本時,馬多夫的資金周轉不靈才令騙局曝光。馬多夫之後被起訴詐騙、洗黑錢等罪,被判一百五十年監禁,在二○二一年在獄中死亡,遺臭萬年。

 

看《孤注一擲》識穿詐騙佈局

    與其說《孤注一擲》是一齣講詐騙的電影,換成大陸的宣傳套路,其實是一部反詐騙故事片,揭開了網路詐騙產業鏈內幕的神秘面紗,成功達到反詐騙的宣傳教育效果。題外話,這齣電影有不少片段取景澳門關前街及望德堂區一帶,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女主角逃出生天,跑去報警,警局竟然是位於西墳馬路的社會工作局,而裡頭的當席警員一早被詐騙集團收買,把女主角再送回詐騙集團的火坑裡。

    《孤注一擲》之所以成功,反映出當前中國的經濟不振,年輕人失業率高達四成。一旦讓他們發現有尋金機會,很容易就放下戒心,一頭栽進詐騙陷阱裡,甚至賠上性命。其中一個男主角阿天,生在小康之家,碩士畢業,有房有車,有工作室,有大好前程的工作,更有青梅竹馬的女友,有疼愛他的家人。

阿天本來有著充滿光明的未來,只要生活按部就班,一切都會順利完成。

    無意間,阿天在手機上看到一個網路賭博的頁面,被一個美女荷官吸引,貪念萌生,一步步拖入騙局。如同前述的騙局手法,阿天先是贏了不少錢,可是,最終都輸光,且欠下巨額賭債,輸不起的他最終跳樓輕生,死不去的他成為植物人,更成為家人及女友的沉重負擔。女友不甘男友被騙,於是,與警方合作,誓要破獲這個害得不少人傾家蕩產,延禍身邊親朋戚友的犯罪集團。

    詐騙集團的小頭目陸秉坤曾經說到一句話很觸動人心的話:「人有兩顆心,一顆是貪心,一顆是不甘心。」筆者狗尾續貂,改成人有三顆心,初心本知足,後生貪心,最後是不甘心。一開始,所有從國內跑到緬泰邊境的犯罪集團的年輕人,包括主角卓越計算機工程師潘生,因為他們貪心,希望以小博大,快速名成利就,不理智地踩入詐騙集團精心設計的陷阱,以致萬劫不復。

    網路詐騙行業是維繫緬北武裝經濟的支柱產業,怪不得柬埔寨政府決定禁影,更強烈要求中國政府禁播。《孤注一擲》赤裸裸地將詐騙集團的壓抑恐怖與泯滅人性表現了出來。一旦進入利益鏈條,無論誰都再也無法掙脫。詐騙集團會高訴你只要能為公司賺得五百萬就可以回家,其實都是一謊言。當受不住富士康般集中營的職場地獄時,有人選擇逃跑,但通常會被抓回來,當眾暴打,關鐵籠,甚至死去。當一次次無效逃跑,面臨的是越來越嚴厲的處罰時,絕大多數人就被同化了,沉默了,甚至以為留下來賺錢,總有逃出生天的一日。

 

學一點學校沒有教的詐騙社會學

    詐騙就是透過厲害的謊言,讓對方信以為真,不知不覺走上被騙之路。說到謊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碰到「善意謊言」及「惡意謊言」,「善意謊言」充滿善意,亦沒有造成惡果,如小孩都相信世界上有「聖誕老人」會在聖誕夜送禮物。又或是對患上末期癌症的人說謊,訛稱只是老人病,是怕聽了被馬上嚇死。當然,還有童話、故事、電影、甚至魔術表演,都是謊言,但我們明知,亦甘心情願被詐騙。

   「惡意謊言」可大可小,如聖經》舊約中,亞當知善惡果後,被天主質問,亞當抱怨天主是厄娃給我吃的,而厄娃就說是蛇引誘她的。來到《聖經》新約時代,耶穌鄭重敬告我們,要機警如蛇,純樸如同鴿子,說穿了就是要懂得揭穿及避開詐騙,更重要的是不要做一個詐騙別人的惡人。

    宏觀而言,人類歷史就是一部詐騙與防詐歷史,亦是信任與欺詐角力的歷史,而且歷史會不斷重演,難怪君王論作者馬基維利說「人都很天真,只顧慮到眼前的需求,竟使得騙子永遠找到心甘情願被騙的人。」

   《孫子兵法》常言「兵不厭詐」、「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揭穿了詐騙無處不在,處處都在,亦道出全方位詐騙對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性。詐騙社會學家孫中興教授新著《詐騙社會學》就提醒我們所有詐騙都建基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上,如果沒有「信以為真」,就不會出現詐騙。所以,孫教授說「謊言與信任就像是連體嬰」。

    信任包括信任者、被信任者及信任的事件三個部份。電影《孤注一擲》的騙徒就是透過美色、贏錢美化自己,製造成信任者,亦透過輸出種種不勞而獲的利益,讓陷入圈套的人成為被信任者,而信任事件就順利地一幕又一幕上演。可是,好景不常,當信任者已經確定被信任者失去應有的警覺戒心,又或是已經知道是個圈套,但已經不能自拔了,就如《孤注一擲》搞到要自殺的阿天就是。

    過去,傳統的教訓不貪就不會被詐騙,如果真的那麼簡單,我們就高估了不貪的防火牆作用,亦低估了騙徒的高招。許多騙徒或騙局都是走溫水煮蛙的方式,在「露出馬腳」前,通常都包裝得很正常及很誠信,難以識破。換句話說,詐騙者一直活在詐騙現實的過程中,而被騙者卻一直活在「誠實現實」中,所以,古老的教訓仍然管用,其中「防人之心不可無」,就是提醒我們要隨時保持警覺及恰當的懷疑。再者,「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亦提醒我們隨時管好自己的貪念。人多多少少都有貪念,只是有人貪後懂得痛改前非,有的卻貪得無厭,終至滅頂。當然,時刻關注世界時事,尤其十足跟進有關詐騙的真實報導,懂得汲取當中的教訓,知足生活,詐騙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千里之行,始於幼兒。兒時父母師長講狼來了的故事,總是提醒我們不要說謊,可是,今天的兒童非常聰明,他們會跟父母師長說,這個故事教訓我們不要隨便相信人。單一教訓的年代已經過去,不說謊與別輕信是沒有抵觸的。

輸在起跑線又如何 贏在終點線是平常

 


    杭州亞運屢出奇蹟,先是台灣圍棋小子許皓鋐連敗世界前三強奪下台灣第一面亞運圍棋冠軍。再來是香港網球選手黃澤林決勝局奇蹟大逆轉,反勝中國吳易昺闖八強。台灣男子乒乓球隊,男雙組有「桌球教父」莊智淵,伙拍林昀儒,上演「輸二贏三」逆轉勝,力退中國組合梁靖崑及林高遠,戲劇性晉級四強。令一個讓人稱慶的奇蹟男子一百一十米跨欄決賽,日本的高山峻野及科威特的Alyouha Yaqoub同樣以1341衝線,就連時間準確至千分一秒,最終成為雙冠軍,罕有地打破冠軍只有一個的傳統。

 

    最讓人嘖嘖稱奇的是滑輪溜冰男子三千公尺接力賽,南韓最後一棒選手鄭喆元稍微領先,在臨近終點的一刻以為穩操勝券,高舉雙手慶祝,萬萬想不到的是後面的台灣選手黃玉霖及時伸腳壓線,結果南韓以0.01秒之差敗給台灣,痛失金牌,全隊人也不能免除兵役。這個教訓除了應驗「驕兵必敗」的道理外,還道出許冠傑的名歌中說的,贏左得餐笑,輸光唔駛興的豁達人生哲理。

 

給要贏在起跑線上的怪獸家長狠狠打一記耳光

    著名時評家馮睎乾在其《十三維度馮睎乾》專頁上日前發表〈不輸在終點線,才是智慧〉一文,其中說:「華人強調的『贏在起跑線』,也不是沒有好處,但行之不善,則往往流於揠苗助長,後勁不繼。試看中国大陸,每代都有無數『天才神童』,但最後真的能為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的,又有幾人?世界的進步,從來不是依靠那些「贏在起跑線」的幸運兒,而是取決於『不輸在終點』的堅毅者。贏在起跑線,只是聰明;不輸在終點線,才是智慧。」

    若論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就是最近非常受人關注的內地天才躺平生中國神童張炘煬。張今年二十八歲,兒時是個天才兒童,身為公務員的父親及小學教師的母親當然喜出望外,全心全力要栽培他成為菁英。張炘煬十歲上大學、十三歲讀碩士、十六歲讀博士,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博士生,可惜八年內都無法畢業,只能算是博士結業,拿不到博士學位。畢業也就是失業,也許多年寒窗苦讀,已經疲憊不堪,寧願躺平,就像古希臘犬儒學派鼻祖迪奧尼西斯般,一天到晚都躺平在一個缸裡,連亞歷山大帝親訪他,邀請他出山,都給他一口拒絕,還指斥大帝擋住他曬太陽。

    事實上,贏在起跑線,還貪心一直要贏到尾的年代已經過去了。今天,多元智能已經非常普及的時代,告訴一眾家長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古往今來的全才算起來真是鳳毛麟角,如亞里士多德、達文西、及美國的富蘭克林等。世界上只有局部智能聰明的孩子,只不過目下的傳統教育制度偏幫了數理智能強的孩子。實在,教育路上,條條大路通羅馬,兒時的天才,到了大人,亦會歸於平凡,何不從小教孩子過一個平凡人應有的知足善良價值觀呢?

    從來,孩子的成長都沒有一條既定的起跑線,而所謂的起跑線都是父母、師長及社會期望畫出來的。誠如美國教育之父約翰杜威說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時間表都不一樣」。為何我們總是愛幫孩子設定一切,然後一定要揠苗助長不可呢?」

 

零和遊戲場中的平常心才是致勝之道

    杭州亞運不但屢出奇蹟,更出現在零和遊戲中以非零和態度致勝的局面。最佳的案例是男子網球單打賽,世界排名第458位的香港球手黃澤林,對着排第98位的中國名將吳易昺。吳易昺先拔頭籌,以六比一遙遙領先領先第一局,只要再贏一球就可淘汰對手。沒料到,黃澤林連救五個賽點(Match Point),追成六比六,最後反超前以八比六力壓吳易昺,爆冷贏了比賽。

    在球場上,經常看到打逆境波。一般以為,咬牙切齒堅持下去,不輕言放棄,展現超凡意志,就會扭轉敗局。但是,專職研究心理韌性的學者認為如果心態不對,那麼就算有鐵柱磨成針的頑強鬥志,最後還是會失敗的。到底甚麼是不對的心態,什麼才是真正的心理韌性呢?

    黃澤林賽後接受媒體訪問時,稱在搶七「決勝局制」(Tiebreak落後時,橫豎都會輸,就開始轉成沒想太多,一球一球打,最後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怎樣一分一分回來了。然後是六比六,就覺得有機會了,最後,不知道怎樣最後就贏了。如果問黃澤林有頑強地堅持嗎?肯定有,但他在訪問中多次強調的不是「堅持到底」,而是多次重複說「沒想太多」、「不知道怎樣」就追平了,「不知怎樣」就贏了。

    近年,心流Flowing)心理學大行其道,說簡單一點,就是當人在學習、工作、運動、思考、冥想等時,如果能進入元神出竅,又或者說是高度投入專注時,都會專精致志,心無罣礙,渾然忘我,如老僧入定,將事情做到最好。最近,一本名為雪洞的禪修書剛出版,書中的女主角是一位女禪師丹津葩默Tenzin Palmo,曾在喜瑪拉雅山一個山洞裡獨自坐禪十二年,出來後,人變得更開朗活潑,談笑風生。

    也許黃澤林已經沒有任何負擔,才會「沒想太多」,放開手腳與對方作最後拼搏。反觀對手吳易昺,為何大好形勢下會連輸七球呢?有網民留言說「賽點被追幾分之後,吳易昺臉色嚇得蒼白,緊張到完全不知道怎麼出球。」也許他最先是太自負輕敵,之後將勝負得失看得太重,精神意志一鬆懈,馬上兵敗如山倒,結果大熱倒灶。

    成功之道不光靠堅持到底,更重要是不要想得太多,平常心看待,心理韌性的力量就會全然發揮出來。

 

教育從來都不是零和賽局

    在教育園地裡人和人,包括親子、師生、同窗應是同行隊友,不是零和賽局的對手。現實是,班級內外、學校之間、國與國間,都常見很多教育的零和賽局,很可惜,為了爭冠,難免會有摩擦、意見不和、利益衝突等。當發生摩擦或對立時,每一方都不想退讓,為自己的權力和利益力爭到底,慢慢,就忘了教育的初衷。

    這種矛盾對立,讓人失去理性善良的局面一旦發生,就可能是一種零和賽局zero-sum game。所謂零和zero-sum是指贏家和輸家兩者得到的總和是零。例如前述的黃澤林與吳易昺的對決,一定要分出輸贏,兩者加總起來,就是零和。換句話說,在這樣的比賽中,一人贏了,即另一人輸了,贏加輸就得出零的結局。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教育也變成殘酷零和賽局,全班三十五個同學去爭第一名,甚至有學校瘋狂到每一科全級排名,也許名列前茅的幾位同學會興高采烈,但可有想到敬陪末座的學生有多無地之容的悲傷呢

    教育的零和賽局已經形成一種難以打破的文化。當學生派成績表時,學校通常都要家長親子去領,表面上是同家長說一說孩子的種種表現,以及要改善的地方。可有想到,家長最緊張最關切的是自己的孩子到底考第幾名。名次就是零和賽局的最明顯表徵。多年以來,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又或是地方有勢力社團,都愛用簡單的零和賽局辦活動,如校際球賽,甚至書法美術都可以拿來比賽,稍為收歛一點就是把名次從冠軍改為優等。青少年兒童自殺率高企,很多學校都調整了排名的措施,如只排前五至十五名,又或者是全科及格才排名次。姑勿論如何,排名其實只對競爭有用,對教育孩子健康成長可能會弄巧反拙。

    再來就是分數,華人社會總愛以百分制作評核學生的標準,一百分就是滿分,學校為了讓競爭更激烈,更容易發現菁英,近年自小學低年級開始,由小測到考試,都採取加分題,這些題目通常都是課外題,難度相對較高,要拿到一百分,甚至多過一百多分,難度更高了。

    要打破零和賽局的方法就是創造雙贏win-win),真正落實因材施教及多元評核,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特質。愛因斯坦曾經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來評價一隻魚,牠一輩子都會認為自己是個笨蛋!」 歐威爾在其名著動物農莊》裡亦說「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豬)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教育是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製造專注學習的場景,讓他們在愉快學習中成為不必想太多的健康孩子。

 

政府大可以柔性管理調整家長式領導

 


 

    立法議員林宇滔總結現屆立法會第二會期工作,批評政府對議員所發的書面質詢態度敷衍,令質詢制度形同虛設;與此同時,政府很多政策諮詢專場只是「走過場」,並非有心認真聽議員意見,他感覺議員職能被政府弱化,議員與政府溝通出現倒退情況。

    再者,林宇滔議員批評政府落實政策時抱著大家長心態,不是從居民需求角度出發,又拒絕與居民溝通,他促請政府優化與市民及議員的溝通機制。他慨嘆說曾經收到過七份不足三百字的質詢回覆,舉例如二今年八月一日就已討論多年的公共電信服務的相關制度以及電信匯流牌照發放提出的書面質詢,但收到的回覆僅以「有關未來電信業的發展,包括《電信法》及各電信批給合同等的事宜,特區政府正進行內部討論,倘有具體消息將適時公布。」僅僅五十五個字。

    林議員批評議員質詢發言時間只有兩分鐘,政府代表回答沒有時間限制,沒有足夠時間讓議員提出第二次發言,也沒有正式的發言排序,認為沒有尊重議員意見及發言的權利。

    也許林議員沒想起行政長官賀一誠早於二○○九年起任立法會副主席,並於二○一三年擔任主席,對於立法會的組成、功能、規程與運作非常了解,當然應對立法議員駕輕就熟。再者,立法會由三十三名議員組成,其中選民一人一票直選只有十四席,間選議員共十二席,行政長官一人就可以委任七席。通常,間選及委任議員都偏向政府,換言之,就算直選十四席站在同一陣線,議案都會被否決。即是說,澳門奉行行政主導的家長式管治體制,行政與立法之間無法產生制衡作用,所以才被譏諷為橡皮圖章」,甚至被罵為「垃圾會」

 

大家長心態即是家長式領導

    曾幾何時,行政長官賀一誠被網民高呼「賀爸爸」,皆因上任初期有讓市民眼前一亮的政績。二零一九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澳府果敢地遏止疫情擴散、取得零死亡、零社區感染、零院內感染、低重症率和高治癒率,還即時推出澳門健康碼,實現與粵康碼互認互換,恢復兩地人員正常流動等等舉措,贏得全澳市民的熱烈掌聲,亦奠定了其家長式領導的端倪。可是,家長式領導最大的問題往往失去審時度勢的敏感度,必須緊跟比其更有權威的頂頭大家長,一天中央大家長說要動態清零,一天澳門小家長就要唯命是從,澳門市民就要為了一兩個病例在社區出現,就要全民通宵達旦排隊驗核酸。然後,中央大家長說要與病毒共存,澳門小家長亦要緊跟。

    所謂家長式領導﹙Paternalistic leadership﹚是一種行政主導的管治方式,由個人、組織、到國家,一廂情願地替群眾的好處設想去施政,自然會有種種限制人群的自由或自主權。這種領導方式往往被定性為帶有威權的意涵,象徵父權、專制、蠻不講理。有趣的是,在中國人的政治生態中,從政者往往很容易以父母官自居,愛民如子樂此不疲。

  家長式領導的基本取態就是無視市民大眾的意願,要接受政府認為對大家有利的政策。借用哲學家傑拉德德沃金Gerald Dworkin的分析,家長式領導須符合三項條件:1.政府實施的政策干預市民大眾的自由或自主;2.實施的政策措施就算諮詢過市民,但不必接納意見,更遑論要同意;3.實施的政策措施純粹由於政府認定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能夠增進或保障市民大眾的利益。由此可知,家長式領導最主要的弊病是違反現代公共行政倫理的基本價值。面對質疑,政府通常辯解說,市民可以透過政府的官網,能夠接觸更多資訊,又或者參與公開諮詢,發表意見,可是,是否接納,就看政府,市民完全無力影響政府最終的決策。

    一個家長式領袖及團隊既專制、仁慈、自侍有道德操守,這種建基於儒家思想和集體主義的領導風格,非常符合民眾對父母官的期待與敬仰,並依靠其保護。家長式領導通常有三種領導風格

一、關懷型開發者被認為是最有效的領導風格。因為專制,所以不必經過漫長的民主諮詢,所有舉措都是為了市民的整體福祉,附以讓市民覺得政府是仁慈關懷,加上有廉政、審計及保護隱私等機制運作,更專制都可以暢行無阻。近日,政府突然宣佈六家博企向政府提交發展六個舊城區的計劃,說做就馬上做,到底這樣的活化對舊城區的老商舖及居民會產生任何影響,市民不容置喙。

二、冷漠的威權主義者這種領導風格顯示在同情心、德行以及賦權等水平都相對較低,並且較為專制。在保安範疇,為了確保治安良好,快速撲滅罪行,過去十年前後四階段安裝共一千六百二十支鏡頭,到二二八年增至四千兩粨 支,未來只會有增無減。警方更高調說,去年透過「天眼」協助調查的案件共三千六百六十五宗,包括殺人、販毒、搶劫、盜竊、縱火、持禁用武器、傷人、詐騙及對拾獲物不正當據為己有等刑事案件等。

三、平庸的管理人員顧名思義,這類領導者風格全為自保,免不了就要得失市民,於是,市民大眾的自由及公共參與權就在社會要平穩的假大空前題下被收窄。一天澳門沒有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一天政府都可以視民意如無物。尤記得二○二一年立法會選舉,終審法院就立法會選舉管理委員會撤銷民主派參選名單資格(DQ)事件作出裁決,駁回關於其中三張名單的上訴,強調必須有充份愛國愛澳的人士才能有資格參選。

 

政制雖未改,官員的家長心態可以改變成柔性家長式領導

    雖然,澳門大部份官員都抱持著強烈「精英尊嚴」的思維,認為自己的政治及行政謀略都很到位,而會視市民為不諳政治及公共行政,所以,應該由政府決定一切,所有政策都只能夠由他們決定,其後,亦不會聆聽任何意見,強硬地要人民逆來順受。簡單而言,就是「大人講野,細路仔唔好加把嘴」、「大人既事,細路你無資格理」,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採用的方法,父母如是,政府官員亦如是。

    權威的父母習慣不會向子女解釋太多,只會作單向溝通,直接來說,是「發命令」。同樣,家長式領導亦不習慣向說太多,向議會解說尚且如林宇滔議原評論般敷衍了事,更何況是一班星斗市民。

    當政府一而再、再而三這樣做,強硬地通過不同政策,不願意放棄以往的舊思維,也不願意增強與市民的溝通,就算逼不得已,要作各種公開的諮詢,都如林宇滔議員說的「走過場,說穿了就是市民皆知的「假諮詢」。政府最習慣用很間接的方式如使用官網製作懶人包。長期以往,自然亦無法阻止各種不利的謠言和誤解散播。那麼,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只會越來越深。

    前述的學者德沃金提出,家長式領導依其干預的強度區分為:1.剛性(hard paternalism)的家長式領導,政府出於增加公共利益,某程度上會不顧市民的主觀意願,也可以限制其自由。2.柔性(soft paternalism)的家長主義,只有在市民欠缺成熟的自主決定能力或欠缺充足知識而行動時,方可干涉其自由。誠然,要特區政府拋棄家長式領導是完全不現實的,但運用起來應該設立有政治及行政管理真實效益。
     無可置疑,澳門政府有足夠的權力主導一切公共行政,可是,吊詭的是,政府公共行政的受惠對象是市民,所以,官民必須主動建構與市民的信任關係。聰明的政府更應善用公關策略,能夠好好閱讀及管理市民的施政情緒,所以,除了開闢更多廣納市民意見的情緒,更應重整曾經很受歡迎的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甚至再重啟在曾經在祐漢公園及綜藝館每週舉行的澳門論壇》,讓市民與客席主持的多元意見都被聽到。

    政府理應視市民大眾為社會資本,以目前的非常保護政府的諮詢體制,除了建制派外,實屬可以放膽聽取不同政見的人士的意見,擴大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渠道,活躍的公民參與是推進良好施政的有效保證。

 

AI時代的教育變革之路

 


 

    電腦又叫電子計算計,其實是由一大堆的資料及演算組成,就像抽象派畫家畢卡索戲謔說,電腦一無是處,它唯一的用處就是提供答案。當全世界第一次目睹AlphaGo可以完勝人類圍棋世界冠軍,那麼,ChatGPT今天帶來的震撼就是,全世界第一次目睹AI好像真正可以像人類一樣思考及說話,設計各式的圖案、動畫、書信、論文、甚至電腦程式更勝人類,幾近天衣無縫的境界。過去,知識、老師及圖書匱乏的年代,我們必須把很多基礎知識先塞進腦袋,如九九乘法表、歷代王朝表、元素週期表、甚至不少數理化公式等,可是,AI年代,更重視那裡找到可靠合用的資訊、甚至要懂得分析、綜合、批判、甚至修改和創新的能力。

    自從一九五年代AI成為一門學科以來,它一直是一門深奧、甚至是一流菁英才能學會的艱澀學科。時移世易,AI已經成為當前大中小學的必修學科,懂得AI就像我們學會用電話、洗衣機及汽車一樣。今天,我們的課程表仍然以語文、數學、科學、史地、生化、藝術、體育及音樂為主,可是,AI已經成為學習這些科目的必然工具,甚至超越了工具的框框,開拓出其獨特的學習空間。懂得使用AI,甚至要學會撰寫相關程式,也許是當前學校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當我們不必跑圖書館、不必遠道請教高人、更不用耗費時間腦汁去記憶海量單字、符號、公式及詩詞文章時,我們突然會騰出很多時間,我們又再次回到學校的初衷。學校的英文是school,正是休閒的意思,惟有處於休閒,我們才能專注學習,才能學得輕鬆,甚而學得快樂。

    毫無置疑,AI時代,無論是學校學習,還是個人生活,甚至面對職場,多了很多有用的AI技術及資源幫助我們面對問題,甚至解決問題,理應為我們騰出更多休閒的時間及空間去進行有意義及更人性的學習。

 

AI出現前後的教育世界大不同

    黑天鵝效應》這本書面世以前,人們總以為這個世界只有白天鵝,怎知道在澳洲發現黑天鵝,除了打破人們對天鵝的傳統認知外,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固有的線性思維。

    在傳統的教育世界裡,所有的學問都可以由專家及標準答案來處理。專家指聖賢的最佳解說,標準答案更確信來自科學。所以,在這樣線性教育世界裡,學校奉行簡單的教育準則,第一就是只要努力不懈,就會學到知識及技能;第二是如果要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就要像葛拉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明確地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就像亞運圍棋金牌得主許皓鋐,何只花了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第三是追求標準答案,因為有絕對且固定的標準才能繼續維持教育的權威性;第四是必須尋求名師或專家的指導,就能避免誤入學習的歧途,而且學習成效更高更快;第五線性累積爬天梯,意指只有抱著鐵柱磨成針的堅持與決心,才能學有所成。

    如果說AI出現前的線性思維世界稱作簡單世界,那麼,AI出現後的世界可以稱為複雜世界。複雜世界是由許多錯綜複雜的系統互相構成。其主要的特徵包括:第一是非線性,即是說除了簡單的標準及因果關係外,這個世界更是由複雜的輸入與輸出組成,因果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誠如過去,以為天資聰敏的學生一定名列前茅,其實成功有賴多種因素組成。第二是去中心化,過去的教育必須由學校或專業老師提供才能成事,AI世代,去中心的情況不斷發生,一個學生的學業成就也許是自學、也許靠線上學習而成功。第三是AI時代的學習,絕非是鐵柱磨成針的思維,就像一個設計系的學生要花上幾天的時間,才能設計出一個老師要求的圖案,但是,AI可能只要十五秒就做到完美的效果。

    總體而言,AI前的世界是過度重視記憶與背誦,AI後的世界更著重尋找可用的資訊,然後好好練就獨立批判與個人創新的能力。再者,AI世代的老師、專家及教科書的權威地位已經難保,更重要的是如何不斷提升學生的好奇及好問的能力。還有,強調耐心與磨練的訓練方式只對於真的要成為專家或世界級選手有用,一般學生更強調如何透過增強其興趣,滿足其學習需要,從而增強其學習能力。最後,標準的答案在傳統的應試教育地位重要,但是,今天講求個別差異及多元入大學的時代,除了知識的成績外,還要考慮學生的道德品質、社交能力、應變態度及創新思考等能力。

 

AI時代的學制人人不同,甚至不一定要上大學

    其實,早在AI世代之前,已經有許多國家認真檢討學制,如中國上海及新加坡,都有不少學校將小學改為五年制,認為過去小學六年要學的知識,其實五年已經學會。再者,AI其實已經在課外幫了學生很多忙,補足課堂的不足。於是,把多一年的時間挪到初中。初中變成四年,主要原因是孩子正值青春期,給前兩年的時間,可以少上一點知識的課,反而多一點時間與老師及同學共同面對青春期的種種挑戰。到了初中後兩年,有足夠的時間去為將來的升學選科及就業作準備。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布來恩卡普蘭Bryan Caplan)的新著《反對教育的理由》(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嚴厲批評當代教育只剩下文憑主義,而不是創造人力的資本,其中主要原因是大部份學生只為拿文憑而讀書,而拿到文憑不代表有足夠能力應付職場及人生種種困難。卡普蘭說教育的投入越來越昂貴,可是,教育的回報越來越薄弱。

    AI時代,已經為教與學製造了很多線上平台,促進有具別人意義價值的學習,更加弱化學校教育標準化的功能。甚且,許多國家的年輕人發現,儘管大學畢業,亦未必找到工作,就算找到工作,亦與中學畢生的收入距離越來越靠近。反而,他們發現職場老闆越來越看重的是實際解難能力,這無疑是衝擊大學的社會預期價值。

    教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課堂教學,而是在AI時代迎來了巨大的變革。線上學習、遙距教育、個性化教育等模式的興起,為學生和教育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也為教育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AI改善教育的變革方式

    身心醫學非常昌明的年代,越是重視教育個別差異及個性發揮,學校教育應該按照每個學生身心靈節奏給予最適合的方式學習。多元智能更提醒我們要善於發揮學生的長處,藉著他們善長的智能去補足他們的弱項。學校理應透過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去幫助學生。通過分析每個學生的長短處數據,AI可以創建滿足每個學生需求的定製學習計劃。

    誠如前述,AI時代實在沒有必要把學生課堂填得滿滿的,亦不再需要把學生的腦袋塞滿零碎的知識,標準化的評核更不能保證教育的真正公平及效益。排除這些不必要的學習,課堂應該利用更充裕的時間去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及激勵他們的學習意願。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確保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並充滿動力。

    AI能夠為每個學生個性化學習,創造一種獨特而引人入勝的體驗,根據他們的需求和學習風格度身定造。通過演算法可以收集有關每個學生的表現和偏好資訊,為他們創建適切的課程,這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參與度,還提高了他們的學習動力,發揮人盡其才的教育功能。

    許多時候,學生欠缺學習動機,甚至厭學主要原因是無法有效發現學習差距,更無法解決差距。AI時代,學校應該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幫助每一個學生及早發現自己的學習差距,甚至協助老師制定補足方案,。

    AI時代,能幫助教師提高工作效率,多了不少時間可以與學生相處,首要任務是增進師生的情誼,誠如鮑思高神父說,老師先學習喜歡學生及其興趣,才能推動學生喜歡跟老師學習。再者,課堂不應再是老師唱獨角戲的舞台,而是師生共舞的重要平台,就如英國哲學家羅素說,教育最可貴的地方是師與生之間的正面影響。

    單向的教育已經過時,而且成效不彰,惟有雙向互動學習,才能發揮AI的最大教育功能。

寒門難出英才 富戶易出菁英

 


   二○一九年,曾經誤傳是當年中國高考滿分作文《說尺子》,後來被踢爆是一名公務員ST寫的。不管怎樣,文中的首段堪值深思:「從一百分到九十八分,挨一頓揍;從五十五分到六十一分,得一個吻。這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卻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許多人看來,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經地義,後者進步了得吻是理所當然。我們常說,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在現實生活中,應當說尺子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裡,去度量不同的人,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無疑,尺是客觀的量度工具,可是,量出來的結果到底如何解說,該如何看待,也許是見人見智,人言人殊。本來,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理應是父母師長一樂事,可是,現實世界裡,原來家庭社經地位對於子女的將來,無論是身心靈健康,甚或是事業財富及優渥生活都產生重大的影響,難怪我們社會都傾向信奉「孩子要贏在起跑線」呢!

 

由一個博士神童張炘煬的沒童年辛酸與神邏輯說起

    中國神童張炘煬今年二十八歲,兒時接受智力測驗得分一百四十,被視作天才兒童,身為公務員的父親及小學教師的母親當然喜出望外,全心全力要栽培他成為菁英。要成為菁英的代價就是寒窗苦讀,狂做補充練習,但就被犧牲童年之樂。張炘煬十歲上大學、十三歲讀碩士、十六歲讀博士,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博士生,可惜八年內都無法畢業,只能算是博士結業,拿不到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張炘煬當過師範學院外聘教師,直到前年八月辭職。目前他和朋友合夥接項目賺錢。父母每隔兩三個月就會「接濟」他,匯款一萬人民幣給。張炘煬當年要父母應承在北京買樓才願意讀博士,父母起初答應,但最後都沒有兌現承諾,白白失去可以坐擁一千萬的家園,所以,張炘煬就一口咬定父母欠他錢,要他們支付躺平生活費亦是理所當然的。

    張炘煬十年前曾經接受傳媒訪問,一直否認自己是神童,其實查詢一下,比他更神更厲害的孩子,在中國境內大有人在,自己只是比一般孩子更辛勤努力讀書而已。也許當年過勞讀書,現在很滿意躺平的生活,就算沒有大富大貴,都不用看別人的臉色。張炘煬說現在文明社會不會有人餓死,混吃等死反而能幸福一輩子。被問為何不創業,張炘煬說創業只為瞎折騰,甚至會折騰而死。張炘煬慶幸自己無業一身輕,就算一輩子不工作,仍然可以靠父母及祖先留下的產業過活,顯然是啃老族的最佳代表。不知道這位已經從神壇墜落人間的張炘煬是否想到,坐食山崩,父母及祖先的家業總會有耗盡的一天。

 

香港及內地教育研究:家庭社經地位優越會造福子孫

    二○一一年,香港大學醫學院就家庭社會社經地位對幼兒發展能力的影響,展開一項長期追蹤研究,於港島和元朗隨機選出二十間本地幼稚園,再邀請逾五百五十六名幼稚園高班學生,按家長的教育程度、工作專業及收入等因素,界定其家庭社經地位,並追蹤學童升至小三時的智能發展。結果顯示,來自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童在就讀幼稚園高班時,智能發展整體表現比擁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學童差逾兩成,其中各項能力指標包括語言、認知能力、基礎知識、社交及情緒管理則差16%25%不等。負責研究的港大醫學院教授葉柏強表示,「來自基層的小孩或因環境因素的限制,令發展潛能得不到充分的展現,但並不代表他們輸在起跑線,只要有父母的配合和政府適切的支援,天份同樣可以發揮。」

    香港教育大學剛剛公佈一個研究,發現不同階級出身的學生,高中後首次升學結果差異甚大。基層學生僅23.8%升讀大學,而中產學生比率高達64.7%,相差2.7倍。教大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教大香港研究學院博士生余昊昕分析6,500個樣本分析,將受訪者的父母按職業類別分為四個階級。階級一是「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專業人員」、階級二是「輔助專業人員」、階級三是「文書支援人員、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工藝及有關人員、機台及機器操作員/裝配員」、階級四是「非技術工人、漁農業熟練工人」。報告指階級一是社會認知中的「中產」群體,階級四則是「基層」群體。研究發現,中產階級出身受訪者,高達64.7%在高中後「一take過」直升大學,而基層階級出身的受訪者,只有23.8%升讀大學,多達53.4%的人不再升學。中產階級學生52.4%能接駁升讀大學,基層學生比率只得33.9%。報告直言「豪門無白丁」,中產學子的升學道路往往比別人的更順暢,升學目的地的選擇也更豐富,階級間的教育不平等更凸出。

    在教育社會學研究中,中產階級擁有較多的教育資源,培養子女讀書和多方面能力,讓子女在階級制度爬升,在亞洲地區,中國、台灣、南韓、新加坡等地,中產或以上的家長往往想送子女去海外,在世界排名較高的大學讀書。香港貧富懸殊日益嚴重,生於貧窮家庭的小孩就等於「輸在起跑線」

    中國正強力執行教育「雙減」(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和心理負擔)之際,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周子焜、教授雷曉燕和北大滙豐商學院教授沈豔,近期在《經濟學》發表題為「教育減負、家庭教育支出與教育公平」的論文,指出從二○○八年到二○一八年推行的教育減負措施,導致寒門學子的高中升學率、學習時間、教育支出都下降,富家學子反而都上升。教育減負加大推行力度後,導致「寒門學子(收入分布處於最底層10%的家庭學生)升高中的機率下降9.3個百分點,學習時間每週下降9.19小時,教育支出下降21%。而「富家學子」(收入分布處於最上層10%的家庭的學生)升高中的機率卻上升5.3個百分點,學習時間每週上升10.37小時,教育支出上升66%

研究表明,雖然減負政策的確使低收入家庭的各項教育投入都在下降,但是,下降的代價是子女在升學競爭中獲取的機會越來越渺茫。換句話說,教育減負政策未能顯著減少學生學習負擔,也未能顯著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反而帶來了教育投入和教育產出的分化,加劇了教育不公。

    別以為科舉是寒門高中,揚名聲顯父母的大好機制,要知道高中已經是萬中無一,再來是真正的科舉歷史告訴我們,狀元當然飽讀詩書,更重要的是在殿試中的「制藝」中討得皇帝歡心,才能真正高中。儘管如此,中國人的心思中,仍然相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讀書才能製造社會階級向上流動。

 

澳門學子可以逃過這個厄運嗎?

    毫無疑問,中國菁英父母希望把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傳給下一代。然而,在中國保有菁英地位並不是父母一廂情願就可以順利完成,還要看孩子的天資與後天努力。為了保險起見,就連神童如張炘煬父母都逼兒子讀書狂做練習,結果弄巧反拙。

    二○一九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貧窮的本質》作者之一的MIT教授 Abhijit V.Banerjee指出,每多增加一年的義務教育,可為GDP帶來超過4%,甚至可能有8%的效益。澳門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基本的學習資源,貧窮的學生還可以得到額外的津貼。與此同時,澳門升大學率亦超過九成。當然,富家子弟得到的學習資源比窮人子弟優越,成功複製父母的成就機會亦高。可幸,澳門貧困子弟仍然可以透過教青局的貸學金(無息貸款)、專款助學金、特殊助學金、住宿補助、旅費補助等升讀大學,至於是否能學有所成,就要看學子自己的努力與造化了。

    寒門難出菁英,我輩的經歷是只要父母給予恰當的教養與合理的期望,為人子女者,只要努力讀書,仍然大有機會扭轉命運。話說回來,富人也好,窮人也好,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向上流動,而是身心靈健康快樂。能向上流動而不快樂,又有何意義價值可言呢

澳門市民身陷戴口罩的沉沒成本旋渦裡

 


    行政長官於九月十三日發出第156/2023號批示,於九月十八日起撤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主因是應全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嚴重性及影響程度已降低。雖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已不再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對人類健康仍存在一定威脅,衛生局等相關部門仍將根據疫情變化,採取適當防控措施。

    過去三年多以來,全球為應對新冠肺炎付出七百萬人性命,其他的損失更難以估計。過去三年,彈丸之地的澳門,因為疫情殺傷力大,而全澳停工停學,甚至停市,所有人必須安在家中。全球的學生從未試過連續多月停課,只能靠線上繼續學習,許多職場打工仔及學生要有核酸呈陰性才能上班上學。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已完成歷史責任,但相關服務仍然運作,只不過改了名字。新的抗疫專頁最新公佈,九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新增七百六十三宗新冠病毒感染個案,但並沒有離世個案。曾經何時,澳門為了一個新冠陽性案例而全民驗核酸,市民冒著日曬雨淋地排隊。今天,這個曾經致命的病毒已弱化成幾近流感。

    真是一波未停,一波又起,澳門流感正值高峰期,依然有學生有打工仔因重感冒臥病在家,甚至有比新冠病情更重,拖累的時間更長。日本東京都稱,截至九月十七日的兩週,共有兩百零七所學校,包括三所幼兒園、一百三十八所小學、四十五所初中和二十一所高中,它們都進行停課等臨時放假措。東京都政府敦促人們採取基本的感染預防措施,例如經常洗手和咳嗽時掩口。

    三年來,我們經歷了病毒的可怕;三年來,不少打工仔及學生,仍然天天戴著口罩上學上班。彷彿,我們已經無法真正脫罩,而且身陷沉沒成本的深淵裡。

 

市民身陷戴口罩的沉沒成本旋渦裡

    不開車的澳門人通常天天都要搭巴士,也許都有等巴士的沉沒成本經歷。即是說,在還沒有巴士報站系統以前,當你在燒灰爐等28B已經等了二十分鐘,心裡很掙扎,到底要不要等,要等的話,還要等多少時間車才來,如果不等的話,前面的二十分鐘變成白等。等唔係,唔等又唔係成為澳門搭巴士一族的生活日常。同樣的道理,流感及新冠肺炎仍然活躍,於是,口罩又怕弱化了身體的免疫力,唔戴又驚容易中招」!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奧利沃拉(Christopher Olivola)說:「沉沒成本是一種普遍傾向,指人持續努力做一件事、進行消費或追求一個選項,因為他們已經投資了時間、金錢或部分資源在裡面,但仍看不到相應的回報。」這種成本之所以變成謬誤,因為它使我們覺得自己正在做不快樂、不值得、甚至很傻的事。

    沉沒成本最常指金錢,不過已投放的時間、精力、折騰都算是沉沒成本,有不少人慢慢會受困於這種心理陷阱。奧利沃拉說:「愛情是個經典例子。你們在一起愈久,分手愈困難。」現實是,沉沒成本越容易讓我們泥足深陷,錢已經討不回來,但仍然會說服自己,正設法收復損失。但如果一直牽掛著要收回失去的沉沒成本,就只會做出糟糕的投資決定而已。譬如去看電影時,看了不久,發現是一齣爛片,很可能因為錢已付,都傲忍受著看完;但亦可以馬上離場,這樣是花了點冤枉錢,還可以通過騰出時間,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來降低沉沒成本,起碼比留在戲院繼續受罪好。

    今天,戴口罩亦如是,我們已經戴了幾年,好像很成功抗病,但亦非常渴望能脫罩生活,但心生恐懼,害怕病從口入。所以,無論是在街上、車上、食店等地方,仍然有很多人在大熱天時照樣戴口罩。

 

專家:長期戴口罩 免疫力下降

    三年新冠疫情緊急狀態已告一段落,所有必須佩戴口罩的行政命令亦已於今年二月二十六宣佈解除。許多直昇機家長,仍然打著為孩子健康為理由,堅持孩子要戴口罩上學,甚至身先士卒,自己都整天困在口罩裡。同樣有為孩子健康著想的另類家長,全家脫罩,還自己及孩子應有的自身免疫力。

    美國南加州大學亞凱迪亞醫院USC Arcadia Hospital傳染疾病控制首席醫師江華,疫情三年來一直在抗疫前線謹守崗位。他指出,戴口罩的利弊需從多方面考量,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的社會情況下應有相應調整。新冠病毒流行之初,戴口罩可保護易感人群,更可防止和縮小流行規模。一個新的病源體已在人群中大量存在,人群通過自然感染、疫苗接種建立了有效的免疫保護力,現在戴口罩不但不必要,更有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江華醫師表示,有些人認為戴口罩百利而無一害,這樣的觀點不科學,尤其對成長中的少年兒童。因為人體的免疫功能,在生命過程中接觸各種微生物逐漸成熟,如果一直戴口罩不接觸外界,免疫功能將無法完善。江醫師再指出,去年年底,曾爆發多例兒童嚴重病毒性肝炎,當時不知何種病毒感染。舊金山加州大學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文章指出,這個肝炎是人體腺病毒及II型腺病毒類病毒的混合感染造成,這是兒科常見病毒性感染,一般均為輕度自癒型,但疫情導致兒童居家隔離、長時間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免疫系統沒有機會接觸各種微生物,因此對常見病毒的免疫力下降。社會開放後,兒童重新暴露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感染到原本毒性很低的病毒,也會產生嚴重疾病。基於這樣的觀點,江華認為,沒完沒了的戴口罩可能是有害的,孩子上學,沒有特殊情況下,他強烈建議可以不戴口罩。

    九月初,剛剛開學,有香港傳媒發現仍然有很多學生戴口罩上學,於是去訪問專家。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林鴻生接受訪問時指出,隨著社會步向復常,疫後年代已建立一定免疫屏障,目前無例行戴口罩的需要。小朋友長期戴口罩,難接觸常見病毒建立抗體,有礙免疫系統發展,對五歲以下幼童而言,更會影響語言發展。記者再去訪問臨床心理學家蔡珊珊,她說有不少學生疫下習慣戴口罩生活,「當係著件衫咁,唔戴係唔安樂」,若果已經習慣成自然,很可能反映個人欠缺自信心。

    綜觀澳門衛生部門及醫護專業,似是未看到有專業人士站出來呼籲市民脫罩生活,足見澳門的身心醫護專業仍然有大力提升的空間。教育行政部門亦礙於學校行政自主,亦難以介入勸說。

 

從食育到增強自身免疫力才能勇於脫罩生活

    別忘記,我們的抵抗力已經放假三年了,等於一個沒有做運動三年的人一樣。要回歸正常生活、安心出門旅遊,完整均衡的營養素是鞏固免疫力的不二法門。二○○年,日本是亞洲首個頒布《食育基本法》的國家,完整的食育推動,才能鞏固國人的健康與增強個人免疫力。開學伊始,教青局長說要修改課程框架及基本學力,如果真的推行食育,在基本學力裡銳意增加相關的能力,才是讓莘莘學子健康成長負最有意義的責任。

    直昇機父母也許可以把花在買靚靚口罩,討好孩子繼續戴口罩的錢,轉移成買優質的食物給孩子。近年,水果餐成為許多先進國家重視孩子健康的簡餐,只要多種水果切片,混在一起,就能成為完全吸收的營養早餐。如果有心思的父母,當然可以再考究一點,多給孩子吃含維生素與礦物質的食物,如維生素A可以幫助白血球生成,增進皮膚與黏膜健康;維生素C可幫助抗發炎,幫助細胞免疫,緩解身體不適感;維生素E擁有抗氧化力,能清除對人體有害的自由基、還能抗發炎與提升免疫力;維生素D則可以調節基因表現與細胞機能,增強先天免疫與抗菌力!礦物質鋅Zn可以幫助製造抗體與T細胞增生,增加人體免疫功能。

    病從口入,健康亦從口入。推動全澳市民吃得健康,進而推動全民食育,總比不斷投放醫療用品更治本,更讓全澳市民充滿免疫力。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