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看《孤注一擲》學詐騙社會學

 

 

 

    我們從小已經受父母老師詐騙長大。兒時好奇問我怎麼來到這個世界,許多沒受過性教育的父母會很彆扭的回答,從石頭爆出來。進學校讀書後,父母會警告我們要刻苦用功讀書,要不然以後就會成為乞丐;學校老師都不例外,不好好讀書,就會叫護士來打枝乖乖針,或者叫警察叔叔帶走黑房。好笑得很,到了我們成為父母時,不經意地把這套詐騙伎倆傳下去。

 

JPEX事件原來是港版龐氏騙局

    加密貨幣交易所JPEX事件持續發酵,先有社會形象低俗的大律師林作、網紅陳怡及「幣界女神」Unicoin湘湘被捕,繼而有影星捲入這單醜聞,包括拍宣傳片出街的張智霖、還有肥媽及莊思敏,還陸陸續續有更多人協助調查,甚至在澳門逮到涉事港人遞解出境。更有趣荒謬的是,JPEX看似仍在「運作」,竟再游說用戶兌換新產品,進行「二次詐騙」。

    JPEX極有可能是港版龐氏騙局。龐氏騙局(Ponzi scheme)取名Charles Ponzi的金融騙局稱號。回到一九一九年,查理斯在美國設計了一個詐騙投資計劃,宣稱購買歐洲的國際回信郵票券,再轉賣回美國便可以賺錢,四十五天之內獲50%的高回報,比JPEX宣稱的二十多厘利息還要高。為了引誘貪心者入局,先開設店舖、聘用代理商,且於短時間內給最初的「投資者」獲得高回報,以提高計劃的「可信度」,從而吸引更多新受害者入局。其實,詐騙一方只是利用後期投資者的錢去支付前期參與者的回報,這就是龐氏騙局的本質。一旦新人投入的資金不足或不願投資的話,就不能夠支付「回報」,騙局就會爆煲。今次JPEX平台有發行自家的平台幣JPC,並邀KOL遊說受害人購買及提供「抵押」(staking),而等抵押到期可獲高回報。然而,JPC與比特幣等主流加密貨幣不同,無法在其他平台交易,流動性較低,所以如何提供到高回報成疑。

    要算最著名的龐氏騙局案例,一定是吸金超過六百億美元的馬多夫案。馬多夫(Bernard Madoff)在一九九二年設下投資騙局,向投資者提供保證10%12%的高回報,但基金根本從來沒有投資,只是不斷吸新客戶,而且只接受舊客戶推薦,入場門檻也要一百萬美元。直到二○○八年金融海嘯,有客戶要求取回數十億美元資本時,馬多夫的資金周轉不靈才令騙局曝光。馬多夫之後被起訴詐騙、洗黑錢等罪,被判一百五十年監禁,在二○二一年在獄中死亡,遺臭萬年。

 

看《孤注一擲》識穿詐騙佈局

    與其說《孤注一擲》是一齣講詐騙的電影,換成大陸的宣傳套路,其實是一部反詐騙故事片,揭開了網路詐騙產業鏈內幕的神秘面紗,成功達到反詐騙的宣傳教育效果。題外話,這齣電影有不少片段取景澳門關前街及望德堂區一帶,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女主角逃出生天,跑去報警,警局竟然是位於西墳馬路的社會工作局,而裡頭的當席警員一早被詐騙集團收買,把女主角再送回詐騙集團的火坑裡。

    《孤注一擲》之所以成功,反映出當前中國的經濟不振,年輕人失業率高達四成。一旦讓他們發現有尋金機會,很容易就放下戒心,一頭栽進詐騙陷阱裡,甚至賠上性命。其中一個男主角阿天,生在小康之家,碩士畢業,有房有車,有工作室,有大好前程的工作,更有青梅竹馬的女友,有疼愛他的家人。

阿天本來有著充滿光明的未來,只要生活按部就班,一切都會順利完成。

    無意間,阿天在手機上看到一個網路賭博的頁面,被一個美女荷官吸引,貪念萌生,一步步拖入騙局。如同前述的騙局手法,阿天先是贏了不少錢,可是,最終都輸光,且欠下巨額賭債,輸不起的他最終跳樓輕生,死不去的他成為植物人,更成為家人及女友的沉重負擔。女友不甘男友被騙,於是,與警方合作,誓要破獲這個害得不少人傾家蕩產,延禍身邊親朋戚友的犯罪集團。

    詐騙集團的小頭目陸秉坤曾經說到一句話很觸動人心的話:「人有兩顆心,一顆是貪心,一顆是不甘心。」筆者狗尾續貂,改成人有三顆心,初心本知足,後生貪心,最後是不甘心。一開始,所有從國內跑到緬泰邊境的犯罪集團的年輕人,包括主角卓越計算機工程師潘生,因為他們貪心,希望以小博大,快速名成利就,不理智地踩入詐騙集團精心設計的陷阱,以致萬劫不復。

    網路詐騙行業是維繫緬北武裝經濟的支柱產業,怪不得柬埔寨政府決定禁影,更強烈要求中國政府禁播。《孤注一擲》赤裸裸地將詐騙集團的壓抑恐怖與泯滅人性表現了出來。一旦進入利益鏈條,無論誰都再也無法掙脫。詐騙集團會高訴你只要能為公司賺得五百萬就可以回家,其實都是一謊言。當受不住富士康般集中營的職場地獄時,有人選擇逃跑,但通常會被抓回來,當眾暴打,關鐵籠,甚至死去。當一次次無效逃跑,面臨的是越來越嚴厲的處罰時,絕大多數人就被同化了,沉默了,甚至以為留下來賺錢,總有逃出生天的一日。

 

學一點學校沒有教的詐騙社會學

    詐騙就是透過厲害的謊言,讓對方信以為真,不知不覺走上被騙之路。說到謊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碰到「善意謊言」及「惡意謊言」,「善意謊言」充滿善意,亦沒有造成惡果,如小孩都相信世界上有「聖誕老人」會在聖誕夜送禮物。又或是對患上末期癌症的人說謊,訛稱只是老人病,是怕聽了被馬上嚇死。當然,還有童話、故事、電影、甚至魔術表演,都是謊言,但我們明知,亦甘心情願被詐騙。

   「惡意謊言」可大可小,如聖經》舊約中,亞當知善惡果後,被天主質問,亞當抱怨天主是厄娃給我吃的,而厄娃就說是蛇引誘她的。來到《聖經》新約時代,耶穌鄭重敬告我們,要機警如蛇,純樸如同鴿子,說穿了就是要懂得揭穿及避開詐騙,更重要的是不要做一個詐騙別人的惡人。

    宏觀而言,人類歷史就是一部詐騙與防詐歷史,亦是信任與欺詐角力的歷史,而且歷史會不斷重演,難怪君王論作者馬基維利說「人都很天真,只顧慮到眼前的需求,竟使得騙子永遠找到心甘情願被騙的人。」

   《孫子兵法》常言「兵不厭詐」、「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揭穿了詐騙無處不在,處處都在,亦道出全方位詐騙對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性。詐騙社會學家孫中興教授新著《詐騙社會學》就提醒我們所有詐騙都建基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上,如果沒有「信以為真」,就不會出現詐騙。所以,孫教授說「謊言與信任就像是連體嬰」。

    信任包括信任者、被信任者及信任的事件三個部份。電影《孤注一擲》的騙徒就是透過美色、贏錢美化自己,製造成信任者,亦透過輸出種種不勞而獲的利益,讓陷入圈套的人成為被信任者,而信任事件就順利地一幕又一幕上演。可是,好景不常,當信任者已經確定被信任者失去應有的警覺戒心,又或是已經知道是個圈套,但已經不能自拔了,就如《孤注一擲》搞到要自殺的阿天就是。

    過去,傳統的教訓不貪就不會被詐騙,如果真的那麼簡單,我們就高估了不貪的防火牆作用,亦低估了騙徒的高招。許多騙徒或騙局都是走溫水煮蛙的方式,在「露出馬腳」前,通常都包裝得很正常及很誠信,難以識破。換句話說,詐騙者一直活在詐騙現實的過程中,而被騙者卻一直活在「誠實現實」中,所以,古老的教訓仍然管用,其中「防人之心不可無」,就是提醒我們要隨時保持警覺及恰當的懷疑。再者,「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亦提醒我們隨時管好自己的貪念。人多多少少都有貪念,只是有人貪後懂得痛改前非,有的卻貪得無厭,終至滅頂。當然,時刻關注世界時事,尤其十足跟進有關詐騙的真實報導,懂得汲取當中的教訓,知足生活,詐騙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千里之行,始於幼兒。兒時父母師長講狼來了的故事,總是提醒我們不要說謊,可是,今天的兒童非常聰明,他們會跟父母師長說,這個故事教訓我們不要隨便相信人。單一教訓的年代已經過去,不說謊與別輕信是沒有抵觸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