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2日 星期六

給新晉教師的九個自我檢視建言

 


    教育的成敗往往繫於教師的良窳,許多國家甚至視教育為精神國防。在亞洲,新加坡投放在教育佔整體開支的兩成以上。在歐洲,如法國教師享有非常崇高的社會地位。傳統以來,中華文化皆尊重教師,視教師能為學生傳道、授業、乃至解惑。

    每年,都有新晉教師進入教育園地,新教師通常都滿懷熱血,有崇高的教育抱負,願意為學生的成長發光發熱。可是,每年亦有不少老師黯然離開教育界,或是因為聲帶發炎,或是過勞倦怠,或是受不了職場的挫折。無論你是新教師,抑或是資深教師,也許,都值得好好檢視自己是否適合當老師,及不斷發掘當老師的快樂與價值。

 

一、是新晉教師而不是新入職教師

    筆者初出茅廬,教歷史課,講到甲午戰爭,說到慷慨激昂,有一位頑皮學生突然舉手,很嬉皮笑臉向我說sir,打份工嗟洗唔洗咁認真啊」沒錯,教師的確是一份工,有付出亦有糧出。可是,教師如果只是一份工,上課就很簡單,照本宣科,只教書而不教人,完成學校交付的任務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可是,如果確認教師是靈魂工程師,那麼,教師就不純然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帶有崇高使命感的事業。因為,學生會在充滿使命感的教師身上學到以人為本,學到人的價值遠比知識重要。

 

二、在教育工作中好好檢視自己的人性觀

    不同的人會隨著其成長地區的文化及教育慢慢塑造出其人性觀,有人持人性本善,事事從正面化育著手;有人持人性本惡,事事從法制懲處看待;有人持人性一片空白,以示後天的努力及控制萬能;有人持人性半善半惡,以示中庸的生活態度;亦有人持人性不可知,以示科學理性。

    作為會計或審計,也許持人性本惡比較好,這樣比較容易找到問題與毛病。但是,作為教育、社工及心理工作者,持人性本善比較好,因為,視人為可以不斷向善,不斷美好,才能積極投入工作,化育孩子。自荀子以還,視人性的善是偽裝,持人性本惡的老師,會事事找學生的問題、難處、弱點,甚至會認為必須用重典、嚴懲才能遏制學生的惡性。

    舉一個例子,一位持人性本惡的教師,上課時發現小敏經常把雙手伸進抽屜裡,心想是不聽課,只顧玩耍。有一次,這位老師突然要小敏站起退後,探頭看抽屜,結果給嚇了一跳,因為裡頭都是小敏拔下來的頭髮。原來,小敏母親改嫁,她很不快樂,只好用傷害自己的方法洩忿。

 

三、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當老師

    別以為有學科專業知識就可以勝任老師的工作。筆者讀中學時,沒有一個老師在師範大學畢業,但都是專科大學畢業生,有化工系的、亦有國文系的。可是,有知識不等於會教學,有受過師訓的亦不一定會教學。所以,當老師都有其天然才質,如懂得說故事、條理清晰、深入淺出解說等能力都不可或缺。筆者大學讀師範,二年級有一科教學法,任教的教授是這個領域的博士,還經常在國際論文期刊發表教學論的文章。可是,這位老師是一眾同學評為四年大學裡教學法最差的老師。他並不是不用心教,而是力不從心,表達能力不足。所以,如果一個幼稚園及小學教師不會說動聽的故事,又或是一個中學數理科老師不能有條不紊地清楚解說學科的原理原則,那就很難勝任學科教學的工作。

 

四、教師對人很感興趣,敏於學生需要,且隨時樂意回應

    教師是一份面對學生的教學工作,言下之意,就是一份對人的工作。如果一個只對事感興趣,而對人不感興趣的老師,也許轉行當文職工作會比較好。筆者讀初中時,有一位姓吳的男老師,全科都精,還是羽毛球、足球及籃球高手。一看就知道是很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吳老師上語文課及歷史課尤為動聽,原來他是英文中學畢業。下課後,經常留在學校跟我們打球,完了以後會請客,趁機大談人生哲理與待人之道。雖然,幾年後,吳老師移民加拿大,幾十年沒有再見面,可是,在筆者心底,他的課、他的理、他的誠、還有隨時回應學生的態度,讓我終身難忘。

 

五、不斷敲問自己屬於那一類的教師權威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認為教師具備多種權威。第一是傳統的權威,教師在傳統社會中就享有崇高的地位,亦普遍得到家長社會的尊重,所以,亦自然承受傳統給予教師的道德約束,如不可師生戀、不可在學校抽煙、不可以有婚外情、不可以紋身等等。可是,隨著社會世俗化,一如前述的學生說,教師只不過是一份工。第二是人格感召的權威,即是說教師具備在精神及道德方面去感化學生,讓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中潛移默化成人格健全的孩子。第三是專業權威,即是說教師是受過大學專業培養才能成為教師,擁有學科、管理及輔導學生的專業知識。第四是法制權威,即是法律及學校章則所賦予的權威,包括評核學生及懲處學生的權威。如果你是很依賴傳統權威,意味著你是一個老油條教師;如果你是一個很重視人格感召,即是說你很適合當老師;如果你很專業,這表示你很在意教學領域的表現;如果你很依賴法制權威,可能你是讓學生口服心不服的老師。

 

六、一個好老師不等於是個好行政人員

    從小,老師都喜歡挑品學兼優的同學當班長,甚至整個年級的級長。同樣的思維,很多學校都喜歡邀請教學出色的老師當教務主任,甚至副校長等行政職務。無疑,也許有教學優異的教師亦有當行政的才華,可是,這不是絕對的。同樣的道理,一個出色的市長不一定能當一個好總統。

    李老師是個學霸,大學讀師範副修物理,畢業後在一所女校教書,很受同學歡迎。可是,幾十年來,李老師拒絕過校長無數次邀請當行政工作。因為,李老師很清楚自己只喜歡跟學生在一起,很不喜歡碰上辦公室政治,更討厭一天到晚埋首於文件苦海裡。所以,直到去年退休,吳老師桃李滿天下,輕鬆自在。

 

七、教學相長,樂在其中

    教與學是一體的兩面,當我們教學生時,其實在學習增益中,所以,孔子才會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不少新教師教了一兩年,就得了倦怠症,被逼退下火線改行。如果一個老師只覺得一天到晚都在付出,而從不覺得有收穫,也許不能在教學中找到快樂,更覺得沒有得著。

    新教師也好,老教師也好,都應該隨時隋地問自己,我是一個快樂的教師嗎我每天很喜歡入室教學嗎就算給學生氣到七孔生煙,仍然堅守崗位嗎?如果教師的工作不斷讓你疲憊不堪,如果教師的工作讓你喘不過氣,如果教師的工作讓你得了憂鬱症,也許你並沒有足夠的能耐去當老師。

 

八、一日為師,終身為師

    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當我們衡量過,作為一位教師該有的職業報酬,諸如比較穩定的收入、額外的教師專業發展津貼、免費醫療、不錯的公積金福利、還有升遷的機會等。這些報酬只是一份基本的保障,而最讓你覺得強而有力的心理保障,就是當一名快樂,能讓學生快樂的老師,也許,你就是一位能將教師視為終身使命的教師。

    一位好老師,無論何時、何地、何事都能發光與發熱,都能感召週遭的人,這樣,就能把教育文化傳遍出去,我們的社會大眾,會再次稱許教師該享有來自傳統的權威。

 

九、好好檢視自己是否適合在目前任教的學校

    每一所學校都會在學校簡介提及其辦學宗旨、願景及使命。可是,條文是一回事,現實操作又是另一回事。作為一位新教師,理應好好探索自己是否選對學校。因為,如果你是個菁英培養型的教師,你比較適合在名校任教;如果你是一名愛心爆滿的教師,也許你比較適合在專門收草根學生的學校任教。人人都最怕入錯行,選錯學校對自己及學生都是雙輸。如果我們真的很想發揮所長,快快樂樂地教育學生,那麼,要好好問自己,我是否選對了學校,選對了學生,選對了走教師路。

記取「南橘北枳」教道 達致「人才引進」效益

 

    

    日前,政府公佈涵蓋大健康領域在內的高端人才計劃,以及針對大健康產業的優秀人才與高級專業人才計劃內容,包括認定標準、申請條件和計分表等。相關計劃接受申請時間表等則還待公佈。

    特首賀一誠已於七月底簽署核准《高端人才計劃》及《大健康產業優秀人才計劃》兩行政長官批示,兩批示於八月一日生效,招三大領域高端人才

在《高端人才計劃》方面,計劃適用為「大健康和高新技術」、「現代金融」及「文化體育及其他」三領域的人才,認定標準包括要有相關國際獎項(如諾貝爾獎)/國家級獎項(如共和國勳章)等的成就,又或現任或曾任相關國際組織職位/領先企業職位等的職銜。

    特區政府一直鬧人才荒,彷彿有了尖端人才,澳門就百業興旺,事事亨通。不過,政通人和還是一切經濟成長的最重要關鍵所在。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眾所周知,政府也好,企業也好,都是由人組成的,「有人則企,無人則止」,「人存政舉,人亡政息」;就連公司的英語COMPANY也是夥伴的意思,可見人才是整個社會永續發展的命脈所在。成功的政府及企業,必然是靠本地人才與引進人才相輔相成,才能持續讓人才發揮高素質的表現。

    特區政府銳意改革,不斷推陳出新,剛剛說完如何引進人才,馬上又說如何讓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作公開諮詢。也許,特區政府比所有持份者都充份感受到市場競爭激烈和殘酷,深知競爭的核心關鍵是否羅致好充足的人才。於是,特區政府的目光往往對只往外看,認定澳門自身人才不足,甚至非常缺乏人才。對的,澳門很缺人才,如核子發電人才、火星探索的高端科技人才,惟是,缺人才與澳門是否需要這樣的人才,實在是兩碼子的事。

    特區政府往往欠缺了對自己進行審視和反思,誰是澳門真正需要而又同時缺乏的人才?特區政府一天到晚都在喊缺人才,但往往忘記了無論是在政府機構內、大學、企業等都潛藏著很有價值的人才。舉一個例子,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澳門大學有開辦宗教研究和哲學學院(FRSP),開設了碩士及博士課程。學院裡有一位來自德國的哲學家漢斯-格奧爾格.梅勒(Hans-Georg Moeller),他是一位漢學家,精通老莊哲學,也是世界有名的道德哲學家,二○一八年被評為澳門大學傑出學者。他的扛鼎名著《道德愚人:置身道德高地之外》獲得布魯克大學及Choice年度傑出學者。這本名著今年四月有中文簡體字翻譯本面世,筆者拜讀後,獲益良多。據了解,漢斯教授深受院內同事及學生愛戴,對澳門哲學教育又有深遠的貢獻。只是,講到哲學家,不知道特區政府會視為重要的人才嗎?如果特區官員及各界領袖有空閱讀此書,一定很有收獲,因為,原來,社會很多菁英份子是道德愚人,甚至是犬儒,只求經濟利益,忽視倫理道德對社會永續發展的重要價值。

    又如一本在台灣剛出版的心理治療新書《探索自性》(Explorations into the Self),譯者黃善嫻是澳門大學體育教育及運動與中英翻譯雙碩士,從事中英文筆譯口譯及教學工作逾十年,曾合作翻譯《科學與實踐—體育與運動研究》一書及其他學術研究文獻、體育期刊、政府機構宣傳品等。而審閱者施鈺鋇具有  應用心理學博士學位、榮格心理分析師(IAAP獨立會員)、國際嬰兒觀察學會教師資格、澳門榮格中心‧發展小組副組長、澳門元博心理教育中心創辦人、澳門心靈文化創辦人、澳門分析心理學會理事長;在澳門從事心理教育及心理分析工作多年。專長及研究方向:文化情結、童話/神話中的分析心理學、兒童心理分析。發表有《文化情結對兒童發展之影響》、《心靈意像的覺察與實踐》、《基於中國文化情結的母嬰關係研究》。另一位是梁永耀,是澳門註冊中醫生和心理治療師。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認證榮格心理分析師(獨立會員)。目前為澳門仁誠醫療中心所長、澳門心靈文化創辦人、澳門心理分析學會會長、澳門榮格中心.發展組織組長。從事臨床中醫心身醫學、兒童及家庭心理治療、心理分析、教學與督導工作。今天,當特區政府高舉引進人才時,可否知道,不少來自外地的人才或多或少都有離鄉的心理困擾,這股專業力量就很能幫得上忙。

    無論是漢斯教授,抑或是黃善嫻、施鈺鋇及梁永耀,他們是教育文化領域的重要人才,他們除了自己的專業外,還努力培養澳門相關領域的人才。但是,許多時候,我們都誤以為澳門沒人才,就算有都是次一級的,必須不斷往中國或外國找。不知道特區政府有否想過澳門實在人才輩出,卻捨近求遠,捨本逐末。


慎思「南橘北枳」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有這樣一個典故。話說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就問身邊的人:「聽聞晏子是齊國最能言善辯的人,現在他要來楚國訪問,怎樣才能給他一個下馬威呢?」有大臣說:「趁大王宴請晏子時,指示獄吏綁着一個犯過罪的齊國人來宴會廳,如此一來定能使晏子難堪。」晏子出席晚宴時,有個獄吏綁着一個人經過宴會廳。楚王見到,就立刻問:「這是何人啊?」小吏回答說:「這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罪而被捕。」楚王看着晏子說:「你們齊國人都擅長偷盜嗎?」

  晏子聽後回答說:「我聽說,長在淮河的南邊是橘子,但要是長在淮河北方就會成為枳。雖然兩者看起來很像,但是味道就很不同。為何會這樣?我想是因為水土不同吧!現在齊人在齊國不會偷盜,來到楚國就偷盜了。我想也是因為楚國的水土會令人善於偷盜吧!」楚王聽了,苦笑道:「果然不能戲弄聖人,我現在是自取其辱啊!」

    不要忽視頂尖的人才都是人,都有其自己的文化背境及家國情懷,這些都會影響甚至制約他們來到澳門之後的表現,誠如晏子說,在齊國不會犯罪,來到楚國就很難說了。同樣,這些高端人才在自己的鄉土上,有家庭、有朋輩、甚至有良好的發揮環境及條件。來到澳門以後,一無所有,要從頭再來,那怕高薪厚遇,不一定能大展所長。

    筆者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曾在澳門大學任講師,當時,有很多來自香港及留美的學人加入。很明顯,校園充斥著「大香港、大美國、小澳門」的歧視氛圍。筆者並不懷疑他們的學歷及專業能力,可是,論到要培養澳門本地的專業教師,如果只搬香港及美國那一套,完全漠不關心澳門的教育區情,試問又怎能培養出澳門高端的教育專業人才呢?這個問題,今天仍然普遍存在澳門公私立大專院校裡,只是很多在位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老是認定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已!

    再舉一例,筆者多年在學校從事行政工作,遇見很多來自中國及外地的老師,他們都是參加澳門優秀教師計劃,經過重重篩選才能來到澳門。可是,離鄉背井,尤其來自距離澳門很遠的內地,特別是已婚女士,她們的思鄉想家情緒更難以處理。有誰敢說,上班就一定要放下個人的情緒及包袱。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機器人。所以,就算他們是諾貝爾獎級的人才,來到澳門,到底能不能有所貢獻仍然是一個疑問。

    人的才能雖有高低之別,但最重要的是工作態度,所以,人才包含認真做事的態度。因此,唯有那些「德才兼備、勞神苦形」之人方能稱為人才。尋求人才要先看態度,再看勤,後看才,也許最後才能看到德。可是,綜觀整套人才引進制度,既無態度的專業評審,亦不知這些人才是否來到澳門會很勤奮,更無才的情感層面通盤考慮,最後,最難的當然是道德操守的評斷啊!

    「南橘北枳」這個典故,在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現在,特區政府求才心切,為了獲得人才而不惜一擲千金高薪聘請,甚至要跟鄰近地區搶人才。不可否認,人才真的很重要,可是,如果忽視人才的種種非認知因素,就容易出現「南橘北枳」的問題。


電影《怪物》揭櫫「後真相」該如何教

 


    「後真相」Post-truth一詞來自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選舉以後,再次在西方社會炒得火熱,更沒料到會在全球「發揚光大」。「後真相」意指民眾已厭倦憑理性去求解真相,而是憑主觀直覺的感情去做側面的感知。換句話說,真相再不是真實面貌的同義詞,真相只是從個人觀感出發,把符合自己個人目的和利益視作真相。「後真相」是網絡時代所衍生的社會新觀念,社會大眾對於「真相」是否符合事實已不再感興趣,相反地,只是著眼於「真相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或有助於達到自己的目的。」

    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最新電影怪物》講校園欺凌,原來都借用「後真相」的技巧,多角度呈現一宗校園欺凌的不同面貌。無論是你相信真相只有一個,又或是有多個不同的碎片組成;又或是你根本覺得世界沒有真相,甚或是真相只是由不同的人羅織出來。作為教育工作者,追根究柢,找出真相,始能讓學生理性看待問題。

 

電影怪物裡各執一詞的校園欺凌真相含劇透

    單親媽媽早織白天在洗衣店上班,一下班就回家照顧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阿湊。圍繞一個小湖泊的寧靜小村鎮,某夜,一棟旅館突然火光熊熊,兩母子在陽台隔岸觀火,導演故意用事不關己,己不勞心來處理母子閒話與生死關頭的火災。阿湊突然問母親說人的大腦如果被置換成豬腦,那他算是人?還是豬呢?」早織不以為然,只以為孩子很無聊。後來,直升機媽媽早織發現兒子的行為很不對勁,包括上學穿的鞋無故少一隻,水壺摻了土石和落葉,還莫名受傷流血,心想兒子一定在學校被欺凌,要去學校討回公道。

    當早織聽學生說班主任保利說兒子是豬腦,並動手打人後,再按捺不住,馬上跑到小學部大興師問罪之師。沒想到好幾次找校長,校長都是支吾其詞,出席的老師全部雙眼無神,不停顧左右而言他,或是不停打岔逃避問題,難怪早織覺得學校的人都是怪物」,甚至大發雷霆罵校長說「你內裡不是人心

    是枝裕和先交出一個先入為主的版本,就是單親媽媽早織道聽塗說,誤信欺負兒子的同學,從愛子心切的角度,肯定是學校老師欺負學生。

    到底是誰欺負誰?雖然連校長及所有老師都指向保利老師,但沒有一個說清楚保利老師有打學生。更讓人覺得荒謬的是,校長竟然要其他老師加入綵排保利老師如何向家長道歉。但是,整個家長會面又從不交代事件始末,誰對誰錯,只想用一場敷衍了事的公關秀打發早織,校長甚至對保利老師說實際上發生過甚麼事,一點都不重要。沒想到,保利老師竟然低聲向早織抗辯說你兒子才是欺凌別人的人啊」早織異常驚愕,轉而從保利老師口中,去找可能真正受欺負的學生星川依里,卻發現事情更加撲朔迷離。由於保利老師堅持自己沒欺凌學生,可是,早織咬住不放,搜羅很多對保利老師不利的證據。但是,保利老師堅持自己清白,拒絕低頭,甚至失去工作,失去女朋友都在所不計。

    這是是枝裕和要帶出的第二個真相版本,即是說,從保利老師的角度去看欺凌的另一個真相,原來是學校編出來的一場公關鬧劇。

    第三個真相的主角阿湊的同班同學依里,生得非常矮小,又非常害羞。依里的父親常在家指罵兒子的腦袋裡裝著隻豬,阿湊有樣學樣,回家就用來問母親。依里父親甚至毒打兒子,以為這樣就可扭轉兒子的性取向,重回正軌,但只會導致依里離家出走。依里在學校亦遭到類近的苦況,一直被同學質疑及取笑其行為怪異,甚至性取向異常,所以,常常遭到同學的欺凌,阿湊總是看不過眼,每次為依里出頭都遭遇群毆,而保利老師又試圖保護他們,同樣被同學打傷。所以,阿湊受傷、說謊、搗亂都是為了保護好友。依里與阿湊變得相依為命,兩人發現離家遠處叢林中,有一輛廢棄的火車卡,就成為兩個小朋友的天地,甚至是他們的家園。

    到這裡,大家就知道,只要你矮小,行為古怪,甚至性取向異常,都會遭到欺凌,都被標籤為《怪物》。其實,孩子都是純真可愛,在他們小宇宙裡,友誼比父母的愛、學業、其他人的期許都來得重要。

    保利其實在一所稱得上《怪物》的學校工作。首先,校長曾經因為孫子車禍死亡而傷心休假,表面上,是校長丈夫不小心倒車時沒有看到孫子而釀成意外。可是,保利老師獲得可靠的消息,真正開車的是校長,為了保住飯碗及聲譽,由老公頂包。再者,保利明明沒有有錯,卻被老屈有打阿湊,只因學校怕單親媽媽早織會把事情鬧大至地方教育局,只好委屈保利。更荒誕的是,阿湊遇上校長,校長還擺出一副循循善誘的慈顏姿態,很誠懇地教阿湊吹小號,還借喻說「如果講了大話,就等於吹奏了一下小號,把事情吹走就沒事了。」

    怪獸家長、惡質老師、大話精校長、同儕霸凌,每一個標籤都呈現出不同角度的「惡」。外顯的惡包括肢體施暴、言語霸凌、未經查證就四處傳播的流言蜚語等;還有更厲害更有殺傷力的無形的惡,如貶低他人,鞏固自己信仰的價值觀念。  

    電影一句說教話都沒有,藉由一起校園體罰霸凌事件,展示群體的「惡」。反而認真傳遞了大量優質的教育話語給觀眾。

 

後真相時代我們需要甚麼樣的教育

    許多年前,有一個公立學校的學生阿強被同學拳打腳踢,甚至用掃帚、地拖、滅火筒虐打致死。這是第一個真相。原來,阿強才是最早欺凌同學的惡霸,是一群受不了阿強虐打的同學群起反擊,沒料到會釀成悲劇。    

    面對愈來愈複雜、模糊、真相不確定的年代,愈來愈多有心的教育工作者開始思考,我們到底要擁有哪些知識才可以讓學生明辨後真相的可怕呢?資訊量越來越龐雜、倫理道德判斷越趨兩極化,令教科書越來越厚,要學的知識愈來愈多,但卻又愈來越不管用。甚麼才是真實與事實,愈來愈多的人有着自己的分析與異見,這使得甚麼是知識,甚麼是意見,甚麼是觀點,甚麼是事實都變得愈來愈眾說紛紜。

    另一方面,由於學生的學習經驗、個人能力的差異,使得在接受、處理,以及最終判斷上都會產生極大的紛歧,尤其個人喜好、觀點,同溫層理解,都導致有很多不同的後真相和事實出現。《伊索寓言》的〈狼來了〉故事,我輩小時候只有一個教訓,就是不准說謊;到今天的小孩,他們會多給一個答案,就是不要隨便相信人。

    《怪物》宛若一場羅生門,透過不斷轉換視角,從單親媽媽、老師到孩童,慢慢拼湊出事情全貌。誰在說謊?誰是怪物?縱火案的犯人又是誰?

《怪物》一戲就出現了多個不同版本的真相,亦出現了不同人對所謂真相的矛盾對立理解。真相與真相又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處理聯繫及發現現象背後的本質的過程,所以,後真相教學其實是高級的批判思維的學習過程。

    首先,學校教育應當承認和正視當前社會道德多元化的現實,將它們當作客觀存在的、競爭性的道德事實加以深入分析,避免簡單武斷的善惡、優劣、敵我的二元對立之辨。其次,學校教育應視批判為一種寶貴的思維模式和思維品質。面對網路社會的多重真相,具備篩選資訊、明辨信息多源、評估證據的高級思維,也許是學生保持冷靜清醒的先決條件。

    誠如《後真相時代》的作者赫克托麥克唐納所說:歸根結底,更具代表性、更加全面的真相是對抗誤導性真相的最佳武器。我們需要承擔起這方面的責任,更加充分地理解問題。儘管這個求真、求善的過程非常辣手艱困,但學校作為一個教導學生理性批判的重要公共場域,教師作為一種價值引領的導師,應責無旁貸地回應時代挑戰,在禮樂崩壞及真相難測的社會,與學生同心同行。 

    真相的面相可以有很多,但真相只有一個。《怪物》雖給觀眾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就是阿湊對依里說的金句:「我們還是原來的樣子,我們是某些人眼中的怪物,卻是彼此眼中最美好的存在。

選賢與能的多角度思考

 


 

    讀中學時,數學堂有學過邏輯ABC,其中最容易上手的當然是真值樹。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再說明,在教育界,我們會非常敬佩資深優良的老師,政府年年頒卓越教師獎,就是希望後進者能師法他們。可是,從真值樹的角度去思考,就出現了兩個詞之間的批判思辨課題,即資深優良的合與分,矛盾統一問題。資深」遇上「優良」時,真值樹邏輯就會擴充我們的思考視野,自然會出現四個不同的組合,第一個是既「資深」又「優良」,換句話說,這樣的老師始用心教學,深究科研,售最終成為優秀的教師。第二個是「資深」但不「優良」,也許就是在教育界胡混了幾十年,沽名釣譽的老海鮮。第三是不「資深」但「優良」,意指青年才俊,雖然經驗閱歷不深,但在教育領域裡已有卓越的表現,甚至得獎。第四個,當然是既不「資深」,又很不「優良」,沒關係,其實很多教育工作者最開始都經歷這樣的階段,就如蝴蝶必須經過毛蟲的階段,才能蛻變成美麗的蝴蝶一樣。

    近月,政府大力推動行政長官及立法議員的選舉法修改諮詢,落實愛國者治澳的要求。古代的選賢與能,選賢在前,能力在後。走到今天,賢也許必須先有充份愛國的情操,能力仍然是次要考慮的。

 

莫忘了「選賢與能」的大前提是「天下為公」

    加拿大政治學者,身兼清華大學及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西方儒學家貝淡寧(Daniel A. Bell)在中國出版了一本叫賢能政治大談西方一人一票未必選出賢能者,反而高舉選拔具儒家要求的賢能補足西方民主政治的不足。

    談到賢能,也許貝教授一定讀過《禮記》,書中有《禮記禮運》篇中有幾句名言,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還好,當我們要講賢能政治時,不能斷章取義,甩掉了篇章中的首句,亦是大前提,就是「天下為公。眾所周知,天下為公不僅僅是一種美好的社會政治理想,更重要的是點出天下是屬於公眾的,是天下人所共有,是全體市民的天下,不是某一個君王或者是某一個政治集團的天下。可是,一旦這個天下異化成家天下,我們又再次回到帝王諸侯的世界。

    「天下為公」的理應是公平、公正、公開,是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容易理解,不必諸多解說,更不用架床疊屋,例如澳門基本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依法享有選擧權和被選擧權。可是,世情政情萬變,永久性居民」太簡單了,滿足不了當前的政治正確要求,所以,必須愛國者才是治澳人才的首選。

 

選賢與能的思辨

    從邏輯真值樹看,賢與能都有四個組合。一是眾望所歸的既賢又能,如上古時代的堯舜禹,實屬難求;二是賢但低能或無能,有德無才實難以升任管治家國的重任;三是不賢但能,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人,到最後一定讓苦了天下蒼生;四是既不賢亦無能,事實上只要聽話,這類人仍然位高權重。開個鄰埠玩笑,香港歷任特首,總有一個能適切地安放在四個組合的位置上。

    司馬光綜觀各朝歷史編寫資治通鑒時說:「夫聰察堅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即是說德優於才。然後他又依才德區分歷史人物時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原來,司馬光比西方更早作出真值樹的辯解。誠如孟子說,魚與熊掌實難兼得,在魚與熊掌取捨當然選熊掌,在維穩至上的時代,賢與能之間取捨,也許政府先取賢,換句話說,愛國者治澳就是首要考慮候選人是否忠誠的標準。

    筆者認為,選拔必然包括選舉拔除,一人一票的選舉民主未必選出優秀的賢能領導者,甚至會選出罵聲四起的特朗普出來。不過,起碼可以在任期內透過多數決的彈劾、又或者等任期滿,用選票拔除不符民眾賢能要求的掌權者。

    賢能政治本質是一種有的菁英政治,貝教授吹捧新加坡如何做到儒家的賢能善治,可是,今天,有誰膽敢說一句李顯龍的不是。況且,今天的賢能,經過權力的腐化,可能就變成腐敗獨裁政治。

  

與貝淡寧教授等持賢能論者商榷

    政治是眾人之事,理應可以透過常識去理解及分辨是非對錯與優劣。說穿了,賢能政治是菁英主義(meritocracy)。貝教授在賢能政治》一書的界定是: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接受教育並為社會和政治作貢獻,但不是每個人都擁有同樣的能力作出知情的道德和政治判斷,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因此,政治的任務就是辯認出具有超常能力的人,讓他們為公眾服務。貝教授與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汪沛在正序論現代社會的平等,正義與秩序中說「賢能政治往往透過慎密的人才挑選及提拔制度所經營,管治者必須透過嚴格執行改良儒家思想下類似古代中國科舉考核,方能確保加入政府者具備的足夠條件,成為賢能的管理者。」筆者愚也魯,同樣發現貝教授的《賢能政治》處處充斥含混不清的解說,說賢能政治要透過慎密的人才選拔,但都找不到一個讓人信服的「慎密人才選拔制度」。再者,管治者必須透過嚴格的改良儒家思想,請問嚴格的標準是甚麼?怎樣才是改良的儒家思想呢?原來,改良的儒家思想是類似古代的中國科舉考核,但兩位專家又是否認真考量過科舉制度的問題呢?要是科舉制度真的能選賢與能,兩岸四地的政府早就全力恢復這套選拔人才的方法了。

    貝教授區分了政治尚賢制political meritocracy)和經濟尚賢制economic meritocracy),主張不應該依據能力和努力程度分配財富,卻應當依據能力和努力程度分配權力。如果依照貝教授的邏輯,必然是能力越低的人,其社會地位越低,越不配享有政治權力,這顯然是一種反民主的極端菁英主義立場,即是對人民大眾的政治權力的徹底剝奪,走回古希臘柏拉圖的哲人當政時代。柏拉圖為何堅決反對民主,是因為他親眼目睹恩師蘇格拉底,被雅典的直接民主制度害死,認為自由、民主、平等,言論自由,是令一切社會沉淪崩壞的主因,而只有受過嚴格哲學訓練、具貴族血統、俊美健壯的男子才能成為「哲人王」,才能領導國家社會進步。

    貝教授認為民主有四大缺陷,首先是多數派暴政,其次是少數派暴政,三是選民共同體暴政,四是競爭性的個人主義者暴政。貝教授指出,只有賢能政治才可以解決民主政治的四大缺陷。可是,綜觀全書,又找不到一個順理成章的說詞,說服我們賢能政治如何具體操作,又能擺平民主政治的禍害。

    如果說賢能政治與人治很類同,就很容易出現腐敗的問題。貝教授亦很費力去為賢能政治可能出現的腐敗問題辯護,但是,答案就是賢人不會腐敗,這就陷於循環論證的邏輯謬誤。多年前,香港明星王喜拍了一個啤酒廣告,其中有兩句是「點解好飲,因為好飲囉」既是因又是果的論證,就是循環論證的荒謬之處。

   可以說,提出賢能政治的專家學者,到今天仍然無法說出一個明確清晰的賢能概念。筆者日前在書店買了一本黃裕舜教授寫的《地緣風雲》一書,馬上翻閱其中一篇長文〈賢能政治不是萬能藥──五問賢能政治〉。不要以為黃教授質疑賢能政治,看真其實是貝教授的真誠追隨者。可是,通篇文章都說不出一個明確的賢能政治定義,更寫不出一個讓人拜服的選拔賢能的好方法。

 

    近日,政府銳意豪花十六億在黑沙海灘旁閒置土地及整合周邊空間,建造大型青少年活動體驗營,更在中間安置一個二十八米的觀音銅像。沒料到,有超過九千市民及多位立法議員聯署反對。立觀音像馬上擱置,但十四億康體設施照闖關。澳門一直奉行賢能政治,可是,最後還是屈服在民意之下。市民別高興得太快,民意無法拔走不符市民期望的官員,更無法讓大白象工程一個接一個丟人現眼

減少非教學工作 專心育人及教學

 


 

  

  二0二二年九月十日教師節,立法議員李靜儀、梁孫旭、林倫偉和李振宇表示,自《私框》實施後,教師授課節數減少,但工作量及工作壓力並未降低,冀政府相關部門及學校關注教師權益,避免給教師安排不必要的非教學工作,保障教師合理的休息時間。政府近年推動非高等教育課程改革,透過實施多元評核,校內自評與校外評核,發展學生多元能力,照顧學習差異,促進學生學習成功等等,都為普羅教師增加很大的工作量,而且非教學的工作量日漸侵蝕教師的育人教學本業。另外《公框》亦已實施,但同樣有很多公立學校教師抱怨,同私校教師一樣,工作量不減反增,盼望有關當局正視教師的本業價值及教師休息權。

中港及德國的教師非教學工作嚴重

  中國內地著名教育研究學者李鎮西曾展開一項主題為《請問,是哪些因素讓你的精力耗費在無效甚至無聊的忙碌中?》的調查,發現有百分之五十老師「不務正業」,每天有一半時間在非教育工作上。據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組二0一六年的一項調研顯示,中國中小學教師的週工作時間平均達到五十四點五小時,超過法定工作時間百分之二十五,也超過國外中小學教師平均周工作時間。其中,除了每天在校平均工作時間為九小時外,還有工作日晚上平均一點五小時、週末工作時間平均二小時。教師的非教學任務負擔已不再是個別現象,由此產生的教師工作效率低下、教學成效不高、職業幸福感降低等一系列問題也是客觀存在。

  香港聯會及教工會於二0二二年十一月上旬以問卷調查訪問了九百五十三名在職教師,調查結果發現,有百分之八十一教師反映每週工作超過五十一小時,較去年的百分之七十四上升;每週工作六十一小時或以上亦有百分之四十九,其中百分之二十三更每周工作七十一小時或以上。百分之八十五受訪老師反映壓力略大及過大,首五項壓力來源分別為學校的行政工作(百分之七十六)、教學(批改、備課、上課)(百分之六十)、學生的學習差異擴大(百分之五十九)、新增的政策要求(百分之五十六)及學生的情緒問題(百分之五十)。

  德國哥廷根大學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教師平均每週工作近五十小時,非教學工作量大,教師抱怨只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被花在課堂教學上,三分之二用在培訓、行政和監督等非教學任務上。最讓德國教育界擔心的是,老師已經不再像十幾年前那樣,是德國中學生中最受歡迎的未來職業之一。在德國,教師雖然是不錯的行業,但進教師這個行業的培訓門檻仍然很高。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資料,近年攻讀教育學位的大學生並不少,不過,教育畢業難度很高,輟學或轉專業的學生的比例遠高於其他學科。

澳門教師的非教學工作量幾何級數倍增

  根據一份教師工作量與休息權的網絡調查顯示,受訪教師共五百四十一人。雖然,澳門教育相關法律規定教師每週工作三十六小時,按法律工作三十六小時有七十一人,而超過三十六小時的有四百七十人。按法律有補貼的共一百一十人,沒有補貼的有四百三十一人。關於在校每天工作時數方面,在七小時內的有二十人,在八小時內的有九十五人,在九小時內的有二百三十二人,而在十小時或以上的就有一百九十四人。關於每天留校超時工作方面,一小時內的有一百一十一人,二小時內有二百二十七人,三小時內有一百三十人,四小時有三十人,五小時內有十五人,而六小時或以上就有二十八人。每天放學後離開學校,仍繼續從事教學相關工作的平均時數方面,其中一小時內有一百五十七人,二小時內有二百二十六人,三小時內有一百零五人,四小時內有二十八人,五小時內有十人,而六小時或以上就有十五人。每天花在處理學校給予的非教學工作平均時數方面,一小時內有一百四十三人,二小時內有二百零八人,三小時內有一百七十二人,四小時或以上就有六十八人。在處理備課、教學、批改作業、測驗及考試等工作的壓力感受方面,有二十四人表示勝任、無壓力,略感壓力的有二百零二人,有些沉重壓力的有二百五十五人,而感到無法負荷的有六十人。在實施多元評核會增添工作壓力方面,有極大壓力的人有九十六人,很有壓力的有二百八十人,感到壓力一般的有一百五十三人,不太有壓力的有八人,完全沒有壓力有四人。在實施多元評核導致教學更有成效方面,認為非常有效的有六人,很有效的有八十九人,成效一般的有三百三十二人,不太有效的有九十六人,覺得完全無效的有十八人。在所屬學校有召開過公開會議講解已經實施的「放學後使用通訊軟件的指引」方面,有公開講解的學校有一百九十九所,而沒有公開說明的有三百四十二所。在所屬的學校有貫徹實施「放學後使用通訊軟件的指引」執行方面,有十五人認為其學校非常貫徹執行相關指引,認為學校很貫徹執行的有六十一人,認為學校執行指引力度一般的有二百零七人,表現不積極的有一百三十六人,而認為學校視指引作形同具文的有一百二十一人。認為已經實施「放學後使用通訊軟件的指引」,能夠真的得到足夠休息方面,認為非常足夠有七人,認為足夠的有二十八人,而認為一般有一百五十八人,顯得不足夠的有二百二十六人,覺得很不足夠的有一百二十二人。在處理學生問題的壓力感受方面,認為勝任、無壓力的有三十八人,略感壓力的有二百四十二人,覺得有些沉重的有二百二十六人,而覺得無法負荷的有三十五人。在處理家校合作的壓力感受方面,認為勝任、無壓力的有三十三人,略感壓力的有二百五十五人,感到有些沉重的有二百一十五人,而覺得無法負荷的有三十四人。在處理學校給予的非教學工作主要包括,可以多選回答,其中學校會議佔四百四十六人,政府交帶學校事項,如防疫等有三百三十人,進修活動有三百八十七人,而帶隊活動有二百六十三人。在處校方給予的非教學工作壓力感受方面,認為勝任、無壓力有二十五人,略感壓力的有二百一十五人,感到有些沉重的有二百四十人,覺得無法負荷的有六十一人。.整體而言,認為自己的休息時間足夠方面,認為非常足夠的有五人,覺得足夠的有十三人,覺得一般的有一百零四人,覺得不足夠的有二百六十八人,顯得非常欠缺的有一百五十一人。

  近年,教育行政當局雖然增撥了很多款項給學校聘用專職人員,如資訊科技、圖書館、餘暇活動、甚至醫護人員。無論是《公框》或《私框》實施,普羅教師仍然覺得工作量有增無減,甚至無意義的非教學工作量不斷增加。

良心的剝削導致教師超時做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

  當下澳門教師真的要週身刀,樣樣皆能,要日出而作,日入加班。可是,骨子裡,很多教師的工作已趨形式和單調,用到專業智能與倫理判斷的愈來愈少。目前,從政府頒行的《學校運作指南》到學校使用的《行事章則》,都是一大堆繁瑣的條文和程序,而與日俱增式的教學、集題備課、跨校教研等活動等,更令教師墮入非教學工作的無底洞裡。當學校的日常工作電腦化、電郵化及無紙化,連成績表也用上規範編碼式評語,教師的專業逐漸變成電腦操作員。結果,單一工作變得愈來愈繁複,而且對教師而言,這些是繁瑣而缺乏意義的工作,似乎完全只是為了「交數」。

  哈佛大學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在其名著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上卷:基礎與演進;下卷:機器控制力量)一書裡,就非常明確告訴我們,當一個老闆看到員工的工作量稍為輕鬆,就在監控下馬上增加很多工作,就算是非專業或無意義都在所不計。換言之,只是在資方權力壓制下進行「榨到盡」,已習以為常。譬如有學校為節省開支,一位教師白天任教學工作,放學後仍要留校兼輔導工作,但只給一點補貼。再如有學校找來中文老師輪流寫校內活動給報社,以作公關宣傳之用。

  世界著名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在《百分之四十的工作沒意義,為甚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一書中,就論述很多公司組織體量超大,科層體制繁複,澳門亦有不少學校「官多過兵」,從校長到教師中間有十一個層級,可知當中的冗員及非教學且不具意義的工作之多,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前述的眾多國家地區的教師工作量調查,不約而同的發現,教師的非教學工作量真的佔40%,而且越來越多跟教師本業無關。為了確保澳門非高等教育素質,各教育持份者理應一起努力,減少教師的非教學工作,讓教師真的可以專注育人教學。

慎防擴大性自殺案 天助自助不及自助

 


 

    七月十九日新聞,菜園涌邊街濠江花園昨日凌晨揭發一宗倫常慘案。一名五十歲本澳婦人疑將安眠藥或毒品混在食物中,與女兒一同進食,致其十四歲女兒死亡,她則獲救,司警在單位發現多封遺書,事件涉及自殺及兇殺,司警深入調查死因及犯案動機。司警員在涉案單位內進行勘查,並未發現任何打鬥的痕跡,唯發現多封遺書及一些懷疑毒物的殘餘物質,經法醫到場對死者屍體進行檢驗,在屍體表面未見明顯刑事傷痕或骨折,死者死亡時間超過二十四小時。
    
真是聞者傷心,聽者流淚,網路上有人責怪當事人自私,批評「自己死自己事,點解要拖埋個女去死,結果是想死的死唔去,唔想死的就白白送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梁倩儀認為,帶上家人輕生的背後,未必抱着「我想死都唔要你好過」的心態,她提醒,社會大眾應避免對事件的表象作太多批判,因為無論是自己尋死,或帶着家人一同輕生,都是一個悲劇,內裡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情由。當然,按常理而言,輕生絕非解決問題的方法,拖埋家人輕生更是帶來無法逆轉的傷痛與後果,縱然背後有不同原因及動機,輕生都是暴力行為。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家庭倫理,倡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琴瑟和鳴、家庭和睦。傳統家庭倫理不僅維繫著家庭的和諧與穩定,更有助於穩定一個健全的社會。不幸,中國傳統文化建立很穩定的道德風尚,經歷資本主義及現代都市緊張生活的重大衝擊,許多家庭成員不斷承受著種種壓力,喘不過氣,苦無辦法與出路,只好與家人攬炒尋死,以為一了百了。

 

我們對擴大性自殺應有基本的了解

  「擴大性自殺」(extended suicide)通常有兩類,第一類是無差別隨機殺人,聽起來比較冷血。尤記得二○○八年六月八日清晨,二十五歲男子加藤智大在手機留言預告,表明會於秋葉原犯案,並簡短描述他將以貨車衝撞及匕首殺人的犯案手法。同日,加藤智大於上午十一時抵達秋葉原,並持續留言至下午十二時。下午十二時三十分,加藤智大駕駛著貨車衝進上行人專區,並強行闖越中央通道十字路口,不顧紅燈前駛,導致五名行人慘遭撞倒或輾壓。加藤智大隨即下車,雙手揮舞著藍波刀與匕首,一邊瘋狂大叫,一邊向路人亂砍,兩分鐘內殺死七人,十人輕重傷。另一起無差別殺人案是二○一四年,台北捷運無差別連續殺人事件,二十一歲的大學生鄭捷,手拿水果刀與一把折疊刀搭上捷運,在車廂內揮刀猛砍,造成四人死亡,二十四人輕重傷的悲劇。今年六月二日,香港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恐怖兇案,一名男子持刀追斬兩名女子,其中一人胸口遭狂插逾三十刀、另一人頸部中刀,同告陷入昏迷,送院後相繼不治。

    第二類就是無可奈何地向家人下毒手,如前述澳門的案例。日本專研隨機殺人的精神科醫生片田珠美分析說,「擴大性自殺」跟個人壓力、挫敗、孤獨感、被遺棄感、不被理解等情緒有關,失控時會產生「想死」的念頭,但又「不想一個人去死」,想透過殺人獲得死刑判刑,就算被關在監牢一輩子都可以。香港心理學會臨牀心理學組主席鄭寶君指,當事人或考慮到自己輕生後,家人能否得到照顧,選擇帶上他們完結生命。擴大性自殺的抑鬱症患者往往因為自身無法忍受生存的痛苦,認為活著的親人也非常痛苦,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在殺死親人後再自殺,出於這樣的心理,覺得自己死後,家人便無人照料,很難生存下去,就帶著親人一起赴死。

    近年亦有不少照顧者帶同被照顧者輕生的個案,當中不乏年老夫婦。鄭寶君認為,與老伴一同輕生可能是出於「唔想對方辛苦,寧願幫他解脫」的心態;看着伴侶長期臥病在牀,身體愈來愈差,加上有感自己能力有限,未必能好好照顧另一半,出現「死是一個好的選擇」的錯誤想法,而作出「憐憫式殺人」(mercy killing),又或者稱為「利他性自殺」,導致雙雙死去的悲劇,這些案件時有所聞,而且越來越多,足見社會福利再好,都可能對隱蔽弱勢家庭邊長莫及。

 

大腦發炎導致抑鬱,抑鬱心理嚴重導致擴大性自殺

   二○一八年二月,研究抑鬱症的腦科學家傑夫.梅爾(Jeff Meyer)博士和團隊在知名期刊《刺針》(Lancet)發表了一篇科學論文,探討發炎在憂鬱症中的作用。他們使用正子斷層造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進行完整的圖像分析,觀察到得抑鬱症多年的病友的大腦出現發炎細胞增多,意即「免疫反應過度」。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疲勞、缺乏動力、食慾不振、失眠、退縮、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好、不明原因的疼痛、皮膚發炎等身心症狀,其實都與發炎有關。當外在環境的壓力、感染或創傷,都會造成發炎物質,影響賀爾蒙的調控,最終造成整體情緒、免疫、腸胃、心肺、皮膚等系統性的不適。須知道,腦袋長期發炎,會讓抑鬱症日趨嚴重,大概10%-15%的抑鬱症患者會死於自殺。也許,一般民眾不清楚抑鬱症患者會在離開世界之前先殺死身邊最親的人,這就是前述的「擴大性自殺」。

     「擴大性自殺」背後的心理原因有幾類,其中包括1.利他殺家人父母誤以為殺孩子是為他們好,不忍孩子在世上繼續受苦。2.精神疾患父母患有重精神病症,經常妄想、幻想及錯誤認知,以位世界充滿惡魔,甚至以為孩子就是惡魔。一旦有機會下手,就會覺得是替天行道。3.經濟與工作挫折壓力在缺乏人際支持或經濟陷於困境下,生活與原本的預期落差過大或難以為繼,因此萌生想要與家人一起死,以為一了百了。4.疾病生絕望此類案件大致因自己或孩子受疾病折磨,治癒無望,又欠缺醫療費用,心力交悴,於是選擇與孩子一起結束生命,以終結苦難。

 

勿把責任「攬晒上身」,社會更應關注精神病患者

    整體社會為了避免正經歷某種失落的人鑽進「自己已經完了」的死胡同,必須充實完善援助保障措施。擴充諮詢輔導的渠道,讓那些產生了自殺念頭的人可以順暢地傾訴苦惱,有些人士是一時想不開,經過開解就會打消擴大性自殺」的念頭

    支援有輕生念頭的人,身邊人亦需要有強大的支援網絡。從鄰舍的守望相助,到社區上的專業團體,如利民會、心理學會、心理治療協會,都致力提供基礎諮詢及治療服務,還提供有心人學習這些助人的課程。也許,這方面的宣導仍然有改善的空間。

    一切的助人設施與方法都有其時空及個人認受的限制,正所謂解鈴還是繫鈴人」,天助自助總不及自助。很多人都以為抑鬱症必然要靠藥物治療,可是,目前仍沒有一種藥物可以治好抑鬱症,而且服用抑鬱特效藥的副作用非比尋常。其實,運動是一種非常有效能預防和治療抑鬱症的良方妙藥。運動有助大腦吸收同釋放多巴胺,多巴胺又被稱為快樂激素,主要負責將正面情緒傳送到身體各處,所以,經常運動會改善負面情緒。另外,運動時會同時分泌血清素,更有助於平衡不愉快的情緒狀態,讓人重拾寧靜致遠的寬慰心情。

    目前,澳門政府體育局開辦很多大眾體育活動,從早上七點半到晚上十一點,項目之多總有一項適合,而且收費非常廉宜,實在沒有一個藉口不運動。再者,近年,無論是大眾體育,還是私人運動中心,都開辦瑜伽、冥想、頌砵、太極等養生功,都具備心靈啟迪與治療的作用。新一期的持續教育津貼六千元亦已啟動,居民大可以透過這筆資助參與多個運動課程,讓自己的身體與心靈更健康。

    最後,一個健康的人,其身心社靈都很平衡,自然活得快樂。所以,與其負面想透過自殺殺家人解決困難,不如好好坦誠與家人傾訴與商討如何共同面對困難。還有,目前有多社區中心都架設聊天茶座,供市民聊聊心事,亦有社工及輔導人員在場幫忙,及早找人聊聊困難,盡早說出心底困擾,自殺或擴大性自殺就可以避免了。當然,澳門各宗教林立,都能幫助人找尋現實的苦與來世的樂的意義與價值,有了這份宗教理念與情懷,自然更珍惜自己及家人的寶貴生命啦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