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港澳特首道歉大不同 道歉原是一門領導課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自上任以來,言論出位,「慈母論」的歪理受盡天下父母唾罵;「閘機論」更暴露其愛物而不愛人的人格缺陷。六月十五日,林鄭月娥接受彭博訪問,提到美國對她的制裁,指希望對方終會意識到,這是錯誤的決定並糾正,她說不會就任內發生的事情向港人道歉,但表示丈夫和兒子因支持她服務港人,以及建設香港作為國家一部分而作出犧牲,希望向他們道歉。

    一個聰明且有擔當的領導人,不管是對家人、對工作伙伴、對市民、甚或對世界,都會把握每一個因工作失誤的機會馬上拆解公關及管治危機,馬上向市民道歉。但是,歷史上出現了無數像林鄭月娥的希望道歉而最終沒有道歉的事,甚且當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仍然有威權的領導人目空一切,拒絕道歉。

  

港澳特首兩次道歉大不同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早在二一九年反修例運動時,已先後向港人作過兩次道歉。第一次是一九年六月十六日,有兩百萬人上街遊行示威,香港政府發佈新聞稿說「行政長官承認由於政府工作上的不足,令香港社會出現很大的矛盾和紛爭,令很多市民感到失望和痛心,行政長官為此向市民致歉」。第二次是同年六月十八日,林鄭開記者會說:「這件事(修訂《逃犯條例》)引起社會矛盾、紛爭及焦慮,我在此向每一位香港市民真誠道歉。」

    前述林鄭月娥明明在本月十五日說不會就任內發生的事向港人「道歉」,即是說,她前兩次道歉是權宜之計,抑或為勢所逼呢?誠如在學校裡,當一個學生犯錯被逼認錯時,當他說:「對唔住囉!」很顯然就是言不由衷。一個行政長官的誠信領導、工作、管理、待人、決策的最重要資本。所謂人言無信,不知其可也去到任期倒數的日子,林鄭月娥不單收回道歉,更振振有詞說自己有功無過,甚至要全港人同情理解她的犧牲,所以,她才會經常掛在嘴邊說「最對唔住屋企人,要向屋企人嘅犧牲道歉」,但她一直沒有主動公開是否已向家人道歉。一向面子大過天的林鄭月娥又怎會紆尊降貴呢!平情而論,她在任五年,對香港人造成的損失與傷痛真的罄竹難書。還有一個星期,她的任期屆滿,可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的領導人,竟然連一個真誠向家人及港人道歉都簽欠奉,亦很有可能在她的字典裡,根本就沒有道歉這兩個字。

二○二一年,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電子消費券引起社會很多不同的聲音和不滿意,政府來說感到抱歉,他認為當時考慮未夠周詳,市民對使用方式感到較繁瑣,會認真聽取社會意見,提出新計劃,例如思考是否可簡單點。同年十月一有報導,鑑於澳門出現零星確診個案,廣東省當局決定維持澳門入境珠海須隔離十四天的通關措施,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對此表示失望,指今日會繼續磋商,目前未能交代通關時間表,並向澳門市民道歉,表示已盡了力。

 

為歷史罪過道歉到底有多難

    一九年歲末,墨西哥總統最近致函西班牙國王費力佩六世和羅馬天主教宗方濟各,要求他們為歷史上在征服和殖民統治美洲期間犯下的侵犯踐踏人權行為道歉。中國和亞洲國家要求日本為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戰爭罪行向受害國和受害群體道歉。一九七二年,中國總理周恩來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簽署的《中日聯合宣言》使用的說法是「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雖然,後來日本與中國及韓國有簽定賠償協議,但至今,日本歷任首相只會就其侵略表示遺憾,但一定拒絕認錯。一九九八年十月,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訪日期間,就與時任日本首相小淵惠三簽署《日韓共同宣言》,當中小淵對日本在過去殖民統治時期,造成韓國人民重大損害和苦難,為此表示悔意並由衷道歉。一九五一年,二戰後的德國政府為納粹時期的罪行道歉,首任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說,納粹當局」以德國人民的名義犯下了難以言狀的罪行「,需做出道德和物質賠償。從一九五三年開始,對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和以色列的賠償金額總共超過七百億美元。美國近十年就奴隸制度先後兩次表達歉意,分別於二○○八年眾議院決議和二○○九年參議院決議的形式道歉,國會上下兩院的決議都代表美國人民,為蓄奴和種族隔離年代對非裔美國人所犯的罪過向後者致歉,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歡迎國會道歉,但就沒有在總統任期內提出賠償。問題已經說得很清楚,誠如前面舉的例子,一旦認錯,就要接受譴責,還要公開認錯,並且作出賠償,對於一個國家的體面與財政開支都構成很大的影響。

 

道歉的化解衝突與領導力量

    哈佛大學著名研究情商EQ學者丹尼爾高曼說,一個小一的學生必須具備四個情商能力,其中一個就是道歉。道歉就是我做錯了事,或者是做了令人受傷或造成損失的事,所以,為了承認自己的過失,誠懇道歉,盼望得到對方的寬恕,從而努力改善。

    說來真有趣兼吊詭,道歉(apology)這個字的起源於希臘文辯護(apologia),不論發生甚麼事都自認有理,就算受他人質疑,一定為自己辯護。到了十六世紀,基督宗教改革,人我彼此尊重的意識開始發達,慢慢推展到多考慮對方的感受與傷害,最後變成現代向別人道歉的意思。換句話說,道歉同時存在殘餘的自我辯護與必須誠心向人道歉的相互角力。
   
須知道,拒絕道歉是自尊心作祟,真誠道歉才是捍衛自尊的不二法門。尤有甚者,善用道歉,才能化解衝突,成為卓越領導人!道歉的首要力量在於負責任並真心承認自己犯的錯,明白指出帶給對方的傷害和影響,絕不能跳過錯誤的細節,正視問題,從而再獲得對方的信任。道歉不僅關係輸贏對錯,重點在於非常重視彼此的關係。為了繼續維持及促進彼此的關係,增益彼此的雙贏利益,道歉之後,必須有所改變,改變才能治癒傷口。

我們已經進入資訊發達的年代,無論是線上或者是線下,人與人間的緊密關係不經意已建構起來。人與人的接觸碰撞機會多了,自然會出現有意及無意的冒犯及羞辱等行為,彼比間的關係變得緊張,聰明人懂得善用道歉來挽回尊嚴、化解衝突,進而和解,增益自己的人格成熟,甚至成為卓越的冷領導人。
  誠如前述,德國從獨裁納粹轉型成民主制度愈發成熟的國家,願意透過充滿道德與正義的道歉,向世界承認其歷史不公義的罪過、並負起責任的一種積極作為,也是鞏固國家政治穩定與力量而非恥辱的標誌。
   就像化解衝突對於家人、朋友、組織成員的重要性一樣,更大的群體之間因為領土、財富、種族、民族,以及宗教差異所產生的衝突,需要深刻的道歉才能解決。當個人、群體或是國家蒙羞的時候,是沒辦法和別人建立有來有往的平等關係;要是有些國家或群體有能力引發大規模的破壞,那麼羞辱所帶來的影響,就更不可小覷了。人們因為遭受羞辱而怒火中燒的時候,一心想的都是報復,除非對手不再逼迫他們失去人性,還有當他們的尊嚴得以恢復的時候,才有可能用另一種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  



《聖經》是世界最快樂的書

 


 

聯合國每年都會發佈年度最快樂的國家排名,眾所周知,蟬聯前列多年的國家是芬蘭、丹麥、挪威等國家,可是,如果將天國都納入計算,深信是第一名。在那些北歐國度裡,家庭與學校透過閱讀薰陶孩子成為快樂的人,其中一本是每天都陪孩子一起閱讀的就是《聖經》。《聖經》堪稱世界最快樂的書,打從天主創世之初,就給亞當一個與他一起喜樂的惡厄娃,還給了他們快樂的地堂伊甸園,到了《聖經》最後一本書〈若望默事錄〉,在第二十二章裡仍然要宣示天主會賜予人永遠的福樂。

今天不快樂的人比快樂的人更多,富有但不快樂的國家遠比窮困但快樂的國家多,今天要找到一個真正快樂的人恐怕很困難。基督徒的情況又如何呢?基督徒憑閱讀聖經,樂善好施,虛心與快樂的天主往來,理應更容易成為世界上最快的人。其實,基督信仰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死後的永生,更是死前的真正快樂。

快樂是甚麼?快樂的英文是Happiness,是發自內心的喜樂,比較持久。享樂的英文是Pleasure,通常來外面的刺激,只能滿足一時的感官享樂。在《聖經》上多次提到喜樂,有時候翻譯成歡喜,如同群眾看到被鬼附了十八年的婦人得到主耶穌醫治就喜樂;門徒在主耶穌升天後,返回耶路撒冷大大喜樂;保祿宗徒聽到羅馬教會信徒順服天主就滿心歡喜,他在致《斐理伯書》中說,只要福音傳開,他就可以喜樂;更值得注意的是,保祿宗徒指出,我們受捆鎖、受傷害,甚至可能殉道都不能夠奪去我們心中的長存喜樂,這就充份表明喜樂是不受外面事物與環境順逆左右的。其次,保祿宗徒的行實更見證喜樂是一種對生命的積極瞭解和態度,在一切境遇當中存著信心和盼望,認定主是我們一切生命的主宰。

那麼,為什麼要快樂呢?第一、因為這是《聖經》的吩咐。主耶穌吩咐門徒要喜樂,在《瑪竇福音》第五章說:「你們歡喜踴躍罷!」保祿宗徒教訓人要常常喜樂,雅各伯也勸基督徒要在百般試煉中找到喜樂。第二、這是《聖經》的基本旨意,如保祿宗徒致〈得撒洛尼前書〉說:「應常歡樂,不斷祈禱,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第三、快樂對我們有莫大益處,〈箴言〉書指出:「心情憂傷的,日日坐困愁城;心胸暢快的,時時如享喜樂宴。愉快的心是良好的治療。」當代科學家研究結果,快樂的人更健康長壽。

那麼,快樂是人生存的首要追尋目標嗎?當然不是!誠如保祿宗徒致《斐理伯書》多次吩咐信徒要喜樂,但是同時指出,我們要以認識基督為至寶,甚至可以捨棄萬事萬物。《聖經》吩咐我們要快樂,這是天主的旨意,因為有了快樂,我們就有很大的動力去追求天國及其義德,就如《瑪竇福音》第六章說:「你們應先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

《聖經》教導我們施比受更有福,要我們建構以他人的快樂為我們的生活核心任務。聖經之最這個欄目會過去,觀察報會過去,教協會過去,天地會過去,但是,天主所賜予的快樂、預許的天國及其義德不會過去。就讓我們常存喜樂的心,勇於應對一切不測的挑戰。

小城澳門榮登水客天堂 拯救水客學生刻不容緩

 


      

六月十六日,澳門海關與司警總局統籌,持續進行「雷霆二二二」行動,加強各口岸、海上、沿岸及市內的執法行動,全力打擊違法活動,包括非常猖獗的水貨罪行,於北區搗破用作水客散貨點的地舖及閣樓,緝獲逾六千多件貨物,總值約二百一十四萬澳門元。共十二名人士涉案,海關已根據《對外貿易法》之相關規定作出起訴,依法最高可被科處五萬澳門元罰款,當中包括六名本地居民及六名內地居民。另外,有兩名現場負責人涉嫌違反《禁止非法工作規章》,亦有一名員工及三名水客涉嫌違反《聘用外地僱員法》,而被緝獲的貨物亦會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令人扼腕的是,其中包括四名十四至十六歲學生,就讀同一所學校,但互不認識,各人每次可獲兩百六十 元人民幣帶工費。

 

行政當局及教育界的表態

        保安司司長辦公室回覆立法會議員顏奕恆提出有關打擊「水客」之書面質詢時指出,澳門海關一直重視水客有關情況,持續監控水貨店舖及「水客」運作模式,亦透過與內地海關及本地相關部門合作機制,加強情報交流,並針對源頭、運送鏈、倉庫及散貨點等各個環節開展聯合行動,嚴厲打擊有組織水客活動。治安當局加大力度打擊水客走私,整治濫用跨境上下學及親證人士走水貨。不法分子為了成功帶貨,利用學生未成年身份之便,容易過關,就算失敗被逮也不易入罪,通常只會警戒及通知家人,代價不高。惟是,學生一般不知道不知所帶的物品,衍生的風險更大。

學生帶水貨就逮後,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接獲執法部門通知後,已即時聯繫校方,表示關注,促請校方加強對學生守法意識的品德教育,同時亦派出學生輔導員提供協助。教青局將持續向學校宣導及強調,須按照《學校運作指南》中有關學生上下課安全的相關指引,教導學生在任何情況下,不應替陌生人攜帶任何物品過關,如遇或發現被利用、威迫、誘惑運送物品時,應拒絕有關行為及向警員求助。同時,呼籲學校向學生及家長加強教育,注意子女切勿被不法分子利用運送違禁物品及進行非法帶貨,家長亦應嚴正告誡子女非法帶貨的嚴重性及影響前途等後果。 教青局將持續聯同執法部門加強開展「預防青少年犯罪」專題的聯合校園巡迴講座等相關宣導工作。倘有需要,可向執法部門舉報或於辦公時間致電教青局教育心理輔導及特殊教育中心向輔導員尋求協助,

        菜農子弟學校校長王國英日前受訪時表示,看到學生參與走私活動有蔓延趨勢,情況令人擔憂,也對教育造成很大的挑戰;宜持續加強對學生、家長的宣傳教育,瞭解走私衍生的問題,減少情況發生。王國英指出,疫情後本澳經濟不景,加上香港出入境受限,近一、兩年陸續發現有不法集團,尤其透過網絡招攬跨境生,以金錢利誘走水,當中以高年級學生為主。然而,不僅高年級學生走水貨,甚至聽聞有小一、小二學生走水,主要是家長是水貨客,把貨品放在學生的書包作掩飾,企圖掩人耳目,希望帶更多貨品出關,如煙酒及名牌包、護膚品等內地居民喜好的奢侈品。

        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區孝丞呼籲,學生在選擇兼職時,應注意工作內容的合法性,以免誤墮法網。區孝丞指出,此次拱北關口破獲大型走私案,當中發現有澳門的大學生參與其中,可能受不法之徒以兼職名義聘用,實為做「水客」。「水客」利用海關與口岸所提供的便利,將須報關的貨物以「螞蟻搬家」的方式帶進內地,屬逃避海關監管的走私行為,擾亂進出口貨物的秩序,不利市場公平;因此,「水客」在內地法律下屬違法行為,不應當作兼職賺取零用錢。

  

粵澳兩地稅制差距大造就澳門成為水客之都

        從來,澳門都是個低稅制的城市,截至今年三月,澳門幣匯率再創三年新低,最低低至零點七八,相當於買甚麼貨品都打了七八折,由於貿易機制不同,進口到澳門的商品相對內地所收的關稅較少,因而價格較內地會更便宜。

中國經歷過多次的稅制改革,一直到一九九四年的稅制改革,基於國情的轉變,已經選擇以商品勞務稅爲主體,以收益所得稅爲輔助的稅制結構模式,並且通過頒佈一系列的稅收法律。即是說,從外地進口的同類貨品,其稅率往往遠高於澳門同類進口貨品。澳門的物價都低於珠海免稅店,加上匯率優勢,自然成為水客之都。

         據報導,走一趟水貨來回可賺取幾十元,帶名牌洋酒可能賺得幾百元,甚至上千不等。職業水客可能每月收入達到幾萬元。廣東省將研究制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爭取合作區內實現零關稅區,除有明確規定不予免稅的貨物及物品外,其他貨物及物品免稅進入。早前,行政長官賀一誠就橫琴未來物價明確表示,深合區除了很簡潔的徵稅產品清單以外的貨物,都自由進出,免徵關稅、消費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相信將來橫琴物價與澳門同等,不會高於本澳。可是,只要兩地稅制仍然維持現狀,澳門仍然是水客之都,大人小孩仍然絡繹不絕當水客賺外快。

 

家校合做培養孩子的金融素養Financial Literacy

        這一代孩子,更需要學習理財,然後進階到學習金融經濟,進而練就金融素養。金融素養是指擁有正確的金錢價值觀,並透過金錢運作機制與對金融歷史的恰當認識建構而來的。金融素養除了是父母的職責,學校教育亦應該與時並進,從幼稚園到大學,循序漸進,既用專科亦用滲透的方式教導孩子金融知識。      

       從小,就要教孩子正確的金錢價值觀,從孩子的金錢來源開始教起,可能是父母給的,也可能是透過做家務或成績好而得來的,又或是透過正當的課外兼職賺取的,最反教育的是不勞而獲,更壞的是透過不法手段得來的。現代幼稚園及小一,數學老師都會孩子基本的理財能力。如將一個教室假裝成超級市場,給孩子少許金錢,讓他們購物。從中讓學生學會加減數,有學校更進取,教學生運用最少的錢買最多最心儀及最有價值的物品,讓學生學會基本的經濟金融常識。

        面對學生走水貨,家長及老師應該全方位教學生光顧有擔保有保養的商店,比買山寨水貨的好多了。水貨商品中最受歡迎的是手機,水貨手機當然便宜很多,但就要冒的風險很多,如可能是冒牌貨,就算是正牌貨都不會得到任何正貨銷售的權益,如有壞機不能更換、沒有年期保養及免費維修的權利等。所以,水貨從來都是建基於不正確的金錢觀。再者,賺取金錢可能是透過正當的勞務,又或是合理合法的投資,而不是透過違法挺而走險。

       為何要學金融史呢?金融史就是以物易物及借貸的歷史。水客透過把手上拿著的便宜貨過了關口,交給對方換取金錢,是以違法的行動及勞動換取金錢。但是,從來,我們都要問用來以物易物的資本是正當得來的嗎?水客的資本可能就是無資本,又或是資本很低,利潤很高,這樣才有吸引力。

        金融史亦是借貸史,從向銀行或政府借錢讀書,到向銀行貸款買房子,都是借貸的行為。所謂有借有還,才是上等之人。當我們決定借貸時,要能做到努力讀書工作,還貸款後仍然有剩餘的錢生活。

        學生是社會的未來,本職是學習,但是,學校必須與時並進,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學理財金融。本澳水貨問題看似不能於短期解決,尤其疫情下內地對特定進口貨需求尤其殷切,水貨活動只會越禁越猖獗,那些天天跨境學生是淪為水貨客,遊走法律邊緣的高危人群,別讓他們在不務正業、說謊連篇、目無法紀的環境成長,金錢及人生價值觀嚴重扭曲,養成僥倖獲利的投機心理,最後,長大成人到底是社會棟樑還是害群敗類呢?預防發展永遠勝於補救懲處,救救孩子,別讓他們成為水客之都的犧牲者。

澳門教師學校對簿公堂舉隅

 

  

         一般小市民,生不入官門,更不想碰觸政治,何況是教師這個行業,被社會大眾期許為崇高儉樸,尊嚴體面尤其重要。但是,社會越來越變得複雜,教師越來越體會到學校與教師間的權力不對等,老師通常處於弱勢,尤其在沒有集體談判權的國度,教師為了爭取自身應有的權益,又或是重拾自己被侵害的尊嚴。當然,亦有老師觸犯法紀,被送上法庭,被逼與學校,甚至政府部門對簿公堂。學校可以動用豐厚的資金,甚至來自政府的公帑打官司。但是,弱勢老師可能要耗上不少積蓄打官司,贏輸不由人。試看四個教師與學校,甚或是辦學實體對簿公堂的案件,值得我們深思教師今天的處境;學校、辦學實體、政府及社會又應如何善用手執的資源與權力。

 

黃寒冰老師VS教業中學教育協會案(詳見中級法院編號966/2019

        前教業小學教師黃寒冰於二一六年被學校解聘,始發現學校動用其該得的公積金共79585.54澳門元與其應得的解僱賠償金共80236.55澳門元對沖,扣除後只拿到學校開立的651.06元支票,而本來該得的無理解僱賠償接近八萬元付諸東流。黃老師不服,去勞工局投訴,但局方認為學校做法並無不妥,裁決黃老師敗訴。黃老師不服輸,自費聘律師狀告初級法院,初級法院判黃老師勝訴。教業中學辦學實體不服,上訴至中級法院,主審法官在判詞裡強調,設立公積金旨在確保教師退休權益,而非保障學校能夠挪用此款項支付解僱賠償。公積金是根據《私框》第四十三條設定的強制退休保障,解僱賠償則是按《勞動關係法》第七十條規定的強制勞動保障,兩項制度原意不同,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被曲解為「容許對沖」。案件至此,學校不得不按照法院判決償還該得的賠款。後來,有直選議員在立法會質詢社文司司長,司長正面回應必須審慎跟進。不久,就制定並實施《關於私立學校處理教學人員公積金對沖事宜的指引》,明令私校不得以公積金與解僱賠償對沖,亦敦促學校積極考慮將其公積金計劃銜接至《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法官亦在判詞第二十一頁說「待本合議庭裁判書確定後,通知教育暨青年局,以便該局就本案所涉及的問題作出適當跟進及處理。         

 

持中國台灣地區旅行證BVS:澳門 A 大學基金會案(詳見中級法院合議庭裁判卷宗編號:612/2021(勞動上訴卷宗

         今年初,中級法院就一宗勞動訴訟案件中裁定,私校的專業發展津貼不得在教師薪酬中扣除,與此同時,亦不得剝奪超時上課的額外薪資。儘管學校與老師有簽定諒解協議」,亦不能違反勞動關係法的最低保障。

       案件發生在澳門一所大學基金會轄下的中學,於二一一年至二一六年,僱用一名來自台灣任普通話語文教師,學校分十次在工資中扣除合共174,700澳門元,這筆款項本由教青局直接撥入教師指定的銀行帳戶內,作為鼓勵教師在職進修,所以稱為教師專業發展津貼。另外,學校安排這名教師每週授課節數,亦超過○一二年在立法會通過的 3/2012 號法律《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限制,規定教師每週最多上課十八節,超時要額外付薪資,但校方沒作出任何金錢補償,法院指即使雙方簽定所謂諒解協議,列明僱員同意每月報酬涵蓋所有超時工作補償,等同要求員工放棄應有超時工作報酬的工作條件,明顯有違勞工法的最低保障,有關協議屬無效。該名教師在超時工作的薪資合共382,196.15 門元,兩筆錢合共556,896.15 澳門元,校方還要支付相關的利息。

        案件初審B教師已勝訴,但學校不服,提出上訴。顯然,B教師由原告變成被告。幸好,中審法院維持原判。法官在判詞中文版第二十一頁說若上訴人堅持認為澳門政府為教學人員發放的專業發展津貼屬於教學人員報酬的一部分,然而經上訴人作扣減後,被上訴人的實際月收入明顯少於上訴人向人力資源辦公室申報的僱員月薪, 難道上訴人是想表示向政府部門提交的資料屬於虛假聲明?」法官亦在判詞第二十二頁說「待本合議庭裁判書確定後,本院命令將本裁判書通知教育暨青年發展局,以便該局就有關情況作出適當跟進及處理,以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新華學校校長何宇狀告教師誹謗案(案件編號CR3-22-0111-PCS

        據澳門日報三月二十五日報導就網上有帖文指控多名老師涉兒童色情影片,新華學校就事件發出聲明,表示事件與事實嚴重不符,指對學校惡意攻擊,是惡意抹黑和公然誹謗,損害教學人員專業形象,影響師生關係,校方已將事件轉交司法部門處理。誹謗案很快開審,亦已於六月二日續審,當日學校如常上課,有十數位老師請假旁聽。法院將於六月二十三日上午宣判。

 

涉辱罵非禮學生遭停職 小學教師上訴終院判敗詳見終審法院第82/2017號案 

       據報, 一位小學教師於二○一三至二○一五年對任教的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生作出不尊重和無禮的行為(包括辱罵學生、錫女學生的臉頰、用鬚根掃學生的手和臉頰、以及摸女學生的頸或肩膀至腰與臀部之間的位置等),違反了《澳門公共行政工作人員通則》及《教育暨青年局教學人員通則》。教育暨青年局局長就該位教師作出違紀處分,科處停職二百四十日紀律處分。該教師不服,上訴至中級法院,中級法院裁定其敗訴。該位教師再不服,向終審法院上訴,最後亦被判敗訴。

        

老師與學校都須普法」及「守 行政司法須妥善「執

        實在,無論是職前的師範教育還是在職進修,都沒有就教師應該懂得甚至充掌握的法律予以適切的培育,當遇上官司時,很可能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

        很多老師簽定合約或諒解協議,完全忽視有關文件是否有損其權益,又或是低於勞動法的要求,再者,教師言傳身教,自身的榜樣與形象更要努力維護,遇上失言失德的事件,更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試以教師專業發展津貼為例,這個源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時任澳葡政府認為私校教師實實在在履行公共教育的職能,而且當時私校普遍資源不足,教師薪金微薄,尤其與官校比較更相去甚遠,所以,從一九八五年九月開始,所有任教非高等教育的私校教師都能按季獲得政府津貼,而且是直接撥入教師的私人帳戶。慢慢,才發展成鼓勵教師進修,遂改為教師專業發展津貼,但仍然把津貼直接進教師私人帳戶。 雖然,教師一定是因為成功獲得教席才能享有教師專業發展津貼,但不能理解成學校可以有權將這份津貼視作教師薪酬的一部份而扣減。

        又如有學校與新教師簽定試用合約,學校可以隨時解僱老師,老師亦可以隨時辭職。但是,目下澳門,老師要辭職可能要提前三個月,還要賠償學校的損失,而學校馬上解僱老師就一毛錢都不要付。須知道《勞動關係法》第十八條第二款明明規定在不妨礙有相反的書面協議的情況下,屬不具期限的合同,試用期推定為九十日,屬具期限的合同,則推定為三十日。第四款規定在試用期內,任何一方均可無須提出理由而終止合同,且無權收取終止合同的任何賠償。

         學校與教師,到底誰是誰非,誰對誰錯,須尊重法院裁決。不過,在電視電影經常看到的誹謗罪,為一般學校校長及教師,都是非常陌生及辣手。也許,這個年代,作為教育工作者,通識與知法守法是必要的生存本領,而行政及司法部門須負妥善執法的職能,如此,將大可避免對簿公堂的事件再次發生,還杏壇本有的寧謐芬芳。

     

作弊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中國內地高考常被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之激烈應是地球罕有。其實,自隋唐科舉以來,一直有作弊,很多考生誤判作弊如賭博,「有弊未為輸」,過了海就是神仙。於是,作弊代代相傳,從抄寫到運用資訊科技,技術越來越精湛。

    今年高考,語文和數學兩科特別難,聽說這兩科最多作弊。數學考試,有考生偷帶手機進考場,將全國數學乙卷拍照上傳至QQ群内求解。事件經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偵查屬實。根據規定,考試過程中使用通訊設備,認定為考試作弊,該科考試資格取消,成績無效。

    在高考定终身的中國,無錢、無權、無勢的普通家庭孩子,高考確是向上流動的大好機會,尤以今天中國經濟非常不景氣的狀態,就業市場低迷,報考高考的人數有增無減。據官方統計,高考生人數逐年增加,今年高考人數達1193萬,比去年增加115萬人。雖然,中國的高校錄取率也逐年上升,二○二○年高達79.92%,但985211等名校的名額仍然控制得非常有限,競爭殘酷。所有考生及家長都知道,只要能考上重點高校,畢業後才容易找到較有前途的工作。如果能在名校畢業,等於頭上多了個光環,前途更臻美好。

 

點解作弊又叫「出貓」,其理論又是如何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作弊是一種欺騙或欺詐的行為,可使作弊者在競爭中不公平地獲得優勢以達致利己的目的;作弊通常也會犧牲他人的利益。作弊包含對規則的逾越。網絡搜查,「貓」是北京方言,不是名詞的貓,而是動詞的躲藏,如「他貓」起來了,大家都找不到。我們常說的 「貓紙」是把寫上關於測驗考試內容的紙張收藏,當老師捉到作弊時定會問貓紙在哪裡?換言之,出貓指把抄錄文字的紙張收藏起來,等測驗考試時拿出來作弊用。另一說法是由英文copy cat而來,原意是抄襲,引申在測驗考試時抄自己預先準備用來作弊的紙條,意譯為出貓。

    美國註冊舞弊審核師協會ACFE的創始人兼會計學會會長史蒂文.阿伯雷齊特W.Steve Albrecht在分析會計舞弊的時候,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舞弊三角」,阿伯雷齊特認為,舞弊產生的原因有三個:壓力、機會和自我合理化。其實,非常適合用來分析從科舉到高考等一切作弊行為。高考學生背負著父母期望及對前路茫然的壓力,怎會放過能拿比別人高分的機會,於是,一切都是為家人為前途為大局著想,一切的不擇手段都言之成理。

    東望洋超高樓停建多年,最近無端又獲審批按81.32米高,而不是52.5米,換言之,只要把立面改為玻璃設計,就可以過關。從來,限高是因為其影響松山登塔的景觀,現在,外牆變成玻璃就不影響景觀,這是何來的邏輯。如果過去違規違法是作弊行為,損害了澳門市民的世遺景觀權益,政府沒有要求其降低樓層高度,沒有為市民的利益把關,是否都有作弊的嫌疑呢

    無論是政府、社會及家長,對作弊皆息事寧人,骨子裡正告訴大家作弊並沒有大不了,尤其在今天博彩文化濃厚的賭城澳門。於是,孩子慢慢視作弊被逮到為倒楣,僥倖加歪理讓作弊情況更趨惡化。如果我們相信「細時偷針,大時偷金」這個價值邏輯,那麼,細時考試作弊,大時為職為政為賈而作弊,對個人及社會其傷害遠遠超過考試作弊的損失。當我們三令五申要孩子誠信守規,成人社會卻誠信破產,何以身教,何以服人! 

 

自古以來,科舉作弊就如家常便飯

    古人不但讀書勤奮,連作弊都耗盡心思,尤其寒門子弟,更加要練就作弊本領,才有機會一登籠門。史書記載,古人善於微雕,即能在一粒米上刻上詩文。同樣,亦可以縮寫縮印詩書於小書裡。古代有一本書叫《四書典倉》,聽說是科舉作弊的神器。此書分爲上下冊,每冊長7.5釐米,寬6釐米,厚約0.7釐米,內容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經典,累計有十一萬餘字,用的是老鼠鬍鬚特製的鼠毫」毛筆。通常,科舉一考就三到四天,考生入闈後就出不去,所以,考生就把這出貓紙藏在衣服、鞋襪、硯臺、蠟燭、食品裡。

    別以為科舉只是窮孩子的絕地翻身博弈,連富家子弟都要參加科舉,延續富家的利益權勢。有錢人的作弊簡單多了,就是賄買。所謂賄買,就是考生花錢買通考官獲得到考題,又或者讓考官隻眼開隻眼閉,任其翻閱《四書典倉》,又或者事先和考官聯繫好,在試卷上記下記號,當然更簡單的是找槍手代考,這個方法今天高考及各級各種入職考試常有的,唐代和李商隱齊名的詩人溫庭筠就是個專業槍手,曾多次及同時為多個富家子弟成功作弊。

    考生無所不用其極作弊,官府自然用盡手段反作弊,甚至施予極具阻嚇力的懲罰,一旦作弊失手,代價可能非常沉重。根據《大明律》規定,科舉作弊施杖刑,流放三千里外的荒蕪或貧瘠之地,長達九年,不少考生會客死異鄉,就算幸運能回家,年華已逝,無力再報考科舉了。沒說錯,從科舉到高考,都是一舉定終生。

 

澳門賭業的防弊科技

    澳門從一個小漁村及手工業社會,百年之間極化成博彩型社會,澳門人賴以維生的誠實苦幹,練就出純樸知足的良好風尚,正受到博彩型社會的庸俗、功利、短視侵蝕。博彩業分秒是金,於是,更加速澳門成為一個廿四小時不停運作的不夜城。博彩收入讓澳門庫房水浸,亦讓我們的福利過度發展,無償現金分享及消費券使得青少年和兒童更依賴,自力更生的鬥志日趨薄弱。我們贏了豐厚的庫存,卻輸了純樸信實的傳統風尚。

    澳門賭業大亨日防夜防,就是要防老千作弊贏大錢,所以,除了要耗費資源去聘請專業的監場外,更要依賴日益精良的防弊科技。就以百家樂博彩為例,其實,整個賭場都滿佈防弊的高科技儀器。聽說每一張賭桌都會安裝一台電子發牌機,這台機器只會讀取專營的撲克牌,都要花錢購買,而且這台發牌機不能夠讀取其他品牌的撲克牌,而且每一張撲克牌只會用一次,偷牌換牌的作弊機會幾近於零。

 

考試制度真的要好好改革

    考試真的必須改革,惟有如此,才能改變家長及社會人士對於作弊的整體看法。如果考試內容及形式更是持續及實作,且必須很有創意的話,作弊的可能已經不高,當抄而獲益的比例大大減低時,學生抄襲及大學教授抄襲就可以大大改善。當然,嚴厲有效但不失給予機會的懲處尤為重要,最怕就是成本太輕,不痛不癢的懲處會弄巧成拙。

    考試要監考人員,政府施政也要監督人員,除了立法議員外,全民監督必不可缺。惟是,現實是,有權力的為政者,往往透過許多不光明的手段除去監督的人,就正如不去解決問題,反而除掉監督問題的人。這樣,就成為一個極壞的榜樣。

    花無百日紅,新冠費肺炎肆虐,加上中央打擊不法賭業,賭業蕭條,賭廳「水靜河飛」,經濟斷崖下跌,失業率亦暴增至4.5%。股神巴菲特說:「只有等到退潮時,才看到有沒有穿泳褲。」今天,澳門真的身陷退潮時,投機取巧、作弊狡詐從來都不是澳門人的本色,澳門人要好好憑學識、憑幹勁、憑正路去建構安和樂利的小康社會。

  

 

畢業點解等於失業 失業惟有繼續學業

 


       

        自新冠肺炎肆虐及中央收緊澳門賭業雙重打擊後,澳門經濟重創,百業蕭條,於是,更多年輕人一心要考上公務員又或是教師兩大薪高穩定的工種,至於學歷較低的,又或是許多被裁莊荷就去開車送外賣了,外賣送餐行業一枝獨秀。不要以為滿街都是外賣車是一片榮景,其實更突凸顯澳門經濟疲弱與單一。

         又到了驪歌高唱的季節,有學生說,幸運兼有人脈會順利就業,不幸兼人脈單薄的等於失業。然後,苦無辦法就業,而家境尚可的話,成功須父幹,就繼續讀碩士甚至博士。

 

澳門背靠中國   但目下中國的失業率亦高企

        五月二十八日,代表特首出席大學畢業典禮的社會文化司長歐陽瑜致辭表示,政府已為高等教育未來發展做好規劃,將透過支持本澳高等院校發展,共建更具區域競爭力的高等教育體系,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各領域人才,積極推動澳經濟適度多元,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澳大校長宋永華在今年畢業典禮上致詞說澳大公佈了《澳門大學五年發展規劃》。未來五年,澳大會以立足澳門,共建灣區,融入國家,走向世界為發展定位,通過以學生為本的優質教育、具國際影響力的重點研究,以及高水平的社會服務,致力發展成為一所國際公認的卓越大學。 科大校長李行偉在今年畢業典禮致詞表示約六成畢業生選擇繼續升學深造,相信選擇就業的應不難搵工,上屆也有約八、九成有工作。這些豪情壯語予人非常美好的願景,具體如何讓本澳大學畢業生無論是升學及就業都有強大的競爭力,還要拭目以待。

        中國內地因新冠肺炎肆虐,加上外交貿易處出失利,導致經濟下行,失業率高企。近月,出現了「付費上班」這個自相矛盾的新詞。由於今年大陸的高校畢業生多達一千萬,但中小企經營困難,所以,有人就提出這個新概念,換句話說,大學生付費上班,然後企業給他們加強培訓,讓員工付費獲得的經驗提高他們的競爭力。 企業省了薪水開支,又收到付費補貼,現金流得以改善,也許能幫忙渡過難關。

       「付費上班」源自在大陸非常盛行但違反勞動法的「付費實習」,原因是有些大學生自覺學歷及競爭力薄弱,為求出人頭地,主動提出「付費實習」,爭取在大企業免費工作,好使履歷上的經驗欄目可以寫得有說服力,彌補個人學歷經歷的不足。

        在中國,關於失業調查有兩種,以前叫作「城鎮登記失業率」,二○一一年開始改成「調查失業率」,這不包括中國上七億的農民,在二○一一年以前,需要去領救濟或者領失業保險金,和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失業人士,去民政部門登記,他們就是「城鎮登記失業率」這個系統的人士,而「調查失業率」是政府從勞動人口當中取樣,主動敲門家訪得出的失業數據。在美國,勞工部每六個月會調查十六歲到六十四歲的人口,除去不用上班仍然可以過活及正在上班幹活的就是失業人士。中國城鎮的失業調查率是6.1%,但三十一個城市的失業調查率卻高達6.7%,尤其是青年(指十五到二十五歲)失業率更高達18.2%。根據研究失業的國際學者所得,青年失業率是社會平均失業率的二到三倍,當中大部份畢業生都會留在一二線大城市碰運氣。

 

澳門大學生失業率讓人憂心

        根據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高等教育數據統計彙編》中「2018/2019 學年一年級/新注冊本地生人數」顯示,這個暑假畢業的大學生共有4,312名。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二二一年十一月至二二二年一月,澳門本地居民失業率已突破4.5%。如果按照國際專家的研判,青年就業是平均就業的三倍,即應屆大學畢業生有高達五百多人會找不到工作。

       有青年團體做了一個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五成半打算在澳門工作的受訪青年認為,畢業後六個月以上才能在澳門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有近四分一受訪青年認為需時一年或以上才能在澳門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七成二受訪青年認為,整體職位空缺供不應求是當下本地畢業生投身澳門就業市場的最大挑戰,其他較多受訪青年認同的選項,依次分別是:沒有合適崗位應徵六成六、整體經濟下行(五成三)和薪酬不及預期(四成九。都間接反映出,青年對就業前景感到不樂觀。不過,有六成一受訪青年表示在當下的經濟形勢下願意接受短期、臨時性工作,僅約一成一表示不願意接受短期和臨時性工作。

       澳門失業率天天攀升,居民如熱鍋上的螞蟻。有的學生本科畢業半年以來都無法找到工作,只好選擇升讀碩士課程,研究生畢業還是無法找到工作,則再次升學讀博士課程。這種非純粹學術目的、只因找不到工作而升學的可悲現象目前難以改變。為澳門各公私立大專院校而言,碩博士課程如雨後春筍,門庭若市,據了解,明年,許多本地大學的研究生課程班級人數連內地生會激增至一百多人。翻查10/2017號法律《高等教育制度法律,除了允許院校辦學收生自主外,對於碩博士班級人數無任何規定,相比其他地區通常只允許十到十五個學生,對於學生的學術專業培養素質保證存疑,更予人從事販賣學位的學店觀感。

       近年,教師被看好是一個很穩定收入不錯的行業,所以,投身讀教育的人多了。但是,隨着出生率一直低,今年,有大專院校開教育學士課程出現斷崖式收生不足。另外,卻有很多教育學士生找不到工作,被逼繼續讀教育碩士。與此同時,在澳門要教書,非得有一紙教育文憑不可。近年,澳門大學、聖若瑟大學及華南師範大學都有開設相關課程,吸引許多大學本科非師範的人士都報讀,班級人數從約五十人到一百五十人不等。不過,澳門人浮於事,找教育工作亦很難,照推算目前高小還要增班需要老師,其他班級教師已經供過於求。所以,有人讀完幼稚園文憑後,為勢所逼再讀小學文憑,然後又去讀中學,重讀者相信佔20%,造成資源重跌及浪費。再者,有些朋友的大學本科不能在學校找到相應的科目,政府又規定要專科專教,導致行人止步了。更奇怪的是,教青局只承認大學學位,有些朋友大學讀工程,然後去修了一個數學碩士,但就無緣晉身教育行業。加上近年外地教師激增,有搶本地教師飯碗之嫌,更增加了問題的嚴重性。

       目前,各個教育持份者硬將就業的責任分攤給學生、家庭和社會自行解決,與大陸「付費實習」與「付費上班」沒甚麼分別。尤其甚者,本地碩博士課程的學費不停漲價,要讀一個碩士課程可能要花二十萬,要讀一個博士課程可能要付三十萬元,但是,居民的工資增幅遠追不上物價指數,甚至減薪放無薪假大有人在,導致個人及家庭生活壓力驟增、百上加斤,亦可以解說為何近年澳門各個不同年齡層的自殺率為何高企不下。

        為幫助快要步入社會就業的龐大大學畢業生,特區政府及各高等院校理應主動調節大學教師的聘用。目前,各大專院校為了推高自己的國際排名,優先聘用外地能在國際期刊發表引用率高論文的優秀學者,甚至有院校明文規定不錄用自校畢業的博士。一直以來,澳門政府不遺餘力推動研究生、博士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筆者無意建議政府要採取保護主義,但是,優先保障本澳高等人才就業,從而更好發揮高等人才的專業水平,如優先安排本地研究 生在高校當老師,推動及要求無論是教學及研究都要達到國際標準,這樣,才是澳門高等教育良性發展的出路。

         由於疫情下澳門的管控措施,澳門現時遊客驟減,許多中小企業因此失去收入來源,同時生活成本與壓力不斷增加,除了動用特區資金給予消費補助刺激經濟外,怎樣讓澳門經濟真的適度多元化,給予青年時間、空間、資源去就業及創新創業,該是當下刻不容緩的任務。

日劇《只是比你先出生的我》對學校領導的啟迪

 


     一般國家地區的非高等教育是公辦,私立學校或國際學校只佔少數。澳門是個與別不同的地方,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約佔百份之八十,其餘是公立學校。澳門私立學校主要分為天主教學校、公益社團辦的愛國學校、少數基督教學校、國際學校及一所葡文學校等。天主教學校主要由神職人員擔任校長,但亦開始讓平信徒任校長,神職人員退居幕後任校董及校監。愛國學校以社團經營模式辦學。公立學校持守中立,不得以任何哲學、宗教及美學思想去辦學。

    早期的私立學校,對辦學團體及校長並沒有教育專業的要求,凡是以慈善及非牟利為出發點都可以申請辦學,亦往往成功。所以,就出現神職人員與慈善團體的領袖擔任校長,他們沒有受過教育管理的專業訓練,只憑一匡熱血,就可以辦學校教學生。自從一九九一年,澳門教育制度法律頒行,接著是二○○六的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實施後,整個教育體制邁向專業化,換句話說,當校長的除了擁有大學加師範的學歷外,還要參加校長領導培訓班課程,及格拿到證書才能上任,學校中高層管理人員亦要參加相關職位的培訓課程,同樣拿到證書後才能出任相關職位。不過,專業學歷一回事,經營知識及能力又是另一回事了。

 

澳門經歷一身兼數校長又或校長神隱的年代

    美國管理學者兼普立茲獎得主安.克坦頓Ann Crittenden在暢銷名著媽媽經大於管理經就提到,原來一個家庭主婦可以運用管家的知識去管理一個跨國企業,而且可以很成功。在澳門,從來都是神職人員及商界社團領袖出任校長,成績不下於受過專業訓練的專業人士。當中,亦有神隱的,很放心把校長職交給學校行政人員代理,果效亦不遜色。

    澳門第一任特首何厚鏵先生的父親何賢先生熱心教育事業,曾興辦多所學校,身兼多校校長及政工商界領袖,顯赫一生。何先生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出任鏡湖平民聯合小學校長,後來創辦崇義學校任校長,七十年代初,任商訓夜中學校長,一九七五年兼任孔教中學與銀業小學兩校校長等等,不能盡錄。何先生特別關懷教師,為貧困學生贈書供學,名留澳門教育史。何先生是一位卓越的商賈,慷慨解囊,興辦多所學校,提供義學,親力親為擔當校長。何先生理應沒受過教育專業訓練,也許就是憑在政商慈善界的歷練與教育熱忱,寫下澳門私立學校教育光輝歷史。

    澳門早年多是私人辦學,無論是神父修女,抑或是社團領袖,都是學校持牌人兼校長。如有校長,其實是神職人員、歷史學家、慈善家、又或是商人等等,有些親力親為當校長,有些只是掛名,甚至沒有參與學校管理工作。時移世易,今天,掛名校長所剩無幾,隨著學校管理工作日益專業繁重,學校與學校之間競爭非常激烈,學校間的比拼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績,更是學校管理的業績。

 

耕耘與收穫的商業與教育價值相輔相成

    清朝名臣曾國藩曾說:「但問耕耘,莫問收穫。」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爲只管耕耘,別問收穫,其實不然。真正含義是應該是先盡好默默耕耘的本份,別太計較收穫,上天有好生之德,自然會有收穫在後頭。

    近日,追看了一齣教育日劇《只是先出生的我》,是編導福田靖近年的佳作。描寫一名商界年僅三十五歲菁英鳴海被上司調職到所屬的私立高中「京命館」擔任校長的故事。學校正面臨收生不足,學生入大學率偏低,瀕臨倒閉,天天與一群毫無危機意識的散漫教師工作,又要面向對未來毫無信心的脆弱孩子,真是商界英雄無用武之地。

    經營學校和做生意看似兩碼子事,前者既問耕耘,更問收穫,而且是高回報收穫。後者講求教師熱血、專業與耐性,但未必能換來對稱的收穫,何況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很難立竿見影。現實是,一個滿腦子商業知識,卻從沒有教育訓練及經驗的鳴海,必須傾囊而出來應對眼前的局勢。首先,學校的願景是培養全球化的人才,上任不到幾天的鳴海,已經覺得太離地,幾經努力,劇終前憑他的卓越表現說服公司的老闆,改成培養堅強自立的人

    傳統老校,一定有一群吃老本,死不改革的守舊派抗衡新校長,他們不斷在扯後腿、說風涼話、搞消極不合作,還想把鳴海拉下台。鳴海遇到的挫折與困難如排山倒海般湧來,壓力大到難以招架。鳴海本身是優秀的銷售員,於是,他把商界適者生存,講表現績效那一套搬到學校來。學校面臨招生不足的困境,他發現最大問題是老師們缺乏危機意識,又不願意與時並進,學習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法。因此,召開教職員會議,開門見山說:「我知道經營學校不容易,光是節省開銷還不夠,必須改變整個學校和學生才行,首先最需要改變的就是在座各位老師!」鳴海還辭退只教書不教人、又在外面兼教補習班的數學老師,這一下馬威,的確讓其他老師誠惶誠恐,再提拔留美新派英語老師教其他老師活用學生自主學習法去教導學生,很快收到效果,連過去無心向學的學生都振作起來。

    學校換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後,先迎來的是一大堆學生提出的災難級提問,如為甚麼要學以後用不著的三角函數和因式分解人工智能越來越發達,按一個鍵就能把英文繹成日文,為何要花那麼多時間精力去學呢?又有醉心將棋的學生請校長說服父母允許退學,努力成為棋聖?當然亦有成績卓越的女生要高中畢業就結婚生子,要校長幫忙說服父母等等。學校一旦啟動自主學習,自然會廣開言路,必須要好好認真面對千頭萬緒的問題,實在,一個本業商的校長竟然回答比老練的校長更貼地精彩。

    鳴海不斷碰壁、不屈不撓的韌性、勇往直前的衝勁、開闊的胸襟、接納不同意見、願意以身作則和下屬並肩作戰,這些人格特質不僅感召了老師,亦感動了很多學生。慢慢,鳴海明白商界知識可以用在教育上,如用商業手法去辦學校開放日,邀請老師幫忙上街或訪校宣傳招生等等。但是,很快,鳴海逐漸體會到教育的意義與商業很不同,所以,他告訴未婚妻聰子:「對販賣商品來說,高超的說謊技巧是必要的,但是在學校絕對不能說謊,要對學生坦誠相待。能夠活得如此坦蕩,我覺得很開心。而且那些教師們,沒有人是衝著錢來做這份工作,他們是真心喜歡這份工作並且願意持續下去,真的很令我佩服。」

    當然,商業上還有很多可用在教育上的,如鳴海發現老師一身兼多職,但效果不好。於是,從改革課外活動開始,透過銀行貸款,籌到錢聘用專業課外活動導師訓練學生,其中更花六十萬去讓籃球隊集訓參賽,要他們贏一場抵一萬回報。與此同時,鳴海亦把商界的現實,坦然告訴想透過貸款升讀大學的學生,貸款不是輕鬆的事,還債後果可能很嚴重,雖然很多老師反對鳴海把可怕的社會現實提早告訴學生,但後來證實告訴學生,反而讓他們更能夠用理性成熟的態度去面對貸款的利害得失。

    這齣日劇扣人心弦,金句多多,最讓筆者感動的是「只是先出生的我」這個戲名十分耐人尋味,其中的「先生」兩個字在日文及中文都是老師的意思。如同鳴海對學生所說的:「我是這個學校的校長,但我並沒有特別了不起,只不過比你們早一點出生而已。」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社會科學路路通,經營學校如能海納百川,方法層出不窮,甚至運用商業手段,可能會產生意外的相輔相成效果,期盼想當校長的抑或已經當校長的,請抽出約十個小時,線上收看這齣日劇,想必收獲甚豐,且能學以致用。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誰說一定要贏在起跑線

 


 

    這一代父母鮮少經過貧困洗禮,不知父母為口奔馳的困苦,更少有孩子經歷過天生天養,然後自覺做個好孩子。這一代父母一般受過高等教育、生活裕如,不知何故更掛心孩子是否贏在起跑線上。試看那些幼兒入學考試的家長群組,簡直是驚弓之鳥集中營,超載擔心、憂鬱及費盡心機為孩子入名校的信息。彷彿,輸在起跑線上就等於輸掉了整個人生。

 

從邏輯看贏輸起跑線

    從簡易邏輯分析,贏在起跑線而又贏到終點的可能有四個組別,第一組是得天獨厚贏在起跑線又努力成功到底的人;第二組是輸在起跑線卻努力贏在終點的人;第三是小時了了,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可是,長大後卻一事無成的人;第四組是已經輸在起跑線,又不努力最終輸在終點的人。   

    世人都想自己的孩子是英才,自孟子以來,人之患都以得英才而育之一樂也。如果這生下來的英才,順順利利,一直從起跑線贏到終點,真是天大的喜樂。誠如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占士赫曼(James Heckman)多年來研究贏在起跑線得出的結論:早期環境豐富對一系列認知和非認知技能、學業成績、工作表現和社交關係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這些影響在早期的干預教育或訓練結束後,仍會持續很長時間。」據研究,有幸運兒從起點贏到終點的人真的寥寥無幾。一九○一年,美國中部密蘇里州有一所獨立高中(The Independence High School ),應屆高中畢業生第一名是查利羅斯(Charlie Ross),他贏在起跑線之外,更努力讀書,成績斐然,曾擔任過學生年刊的主編,班主任布朗老師在畢業典禮上親吻了他。站在旁邊一個比他矮的學生叫杜魯門,一臉天真問老師說我難道不應該也得到一個吻嗎?布朗老師回答:等你很了不起時再回來吻你。」高中畢業,羅斯考進密蘇裡大學主修新聞,畢業後,獲留校任教並成為該大學新成立的新聞學院第一位教授,並於在一九三二年獲得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

    杜魯門來自密蘇里州一個非常樸實的家庭,世代務農。兒時的他其貌不揚,成績不理想,經常跟媽媽說看不清黑板寫的字,媽媽遂帶他去看眼科醫生,始發現得了罕有的扁平眼,給他配上一副黑鐵框眼鏡。杜魯門好像重見光明,加上非常努力,成績慢慢趕上,但還是不如羅斯。杜魯門先後從農夫變成裁縫,失敗後轉讀法律,後來出任法官,更當選參議員。羅斯福競選連任第四屆總統時,很需要吸納西南部的票,遂找上了杜魯門當副手。沒料到,羅斯福任內中風身故,杜魯門旋即接任總統。就職禮上,他邀請了布朗老師來,老師真的給他一個吻,他亦委任了羅斯為白宮負責新聞和出版事務首席秘書,是新聞界的最崇高職位。別以為杜魯門冷手執個熱煎堆,這個被視為平庸的四眼雞丁,卻在一週內投下兩個原子彈到日本,結束二次世界大戰。後世評比杜魯門為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響譽全球。

    自古以來,很多神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多不勝數,經常看到報導天才兒童十二歲進大學,甚至已經攻讀博士。可是,別忘了天才只是某個領域超前發達,其他領域跟同齡孩子沒有分別。許多時候,就是因為專業與平凡兩者的生活失衡導致許多贏在起跑線的天才終歸平凡落幕。

 

人生是短跑但更像馬拉松

   一定要贏在起跑線上,顯然是很多家長的不可能但又要使命必達的任務。如果孩子成長只如跑一百米,贏在起跑線的確很有優勢,誠如赫曼補充說「雖然贏在起跑線有實證支持,但這是否代表讓孩子在牙牙學語之時就讓他們學習琴棋書畫運動,把他們的時間表排得滿滿,就可以贏在起跑線呢?」

    聰明反被聰明了,很多時候是一個極為諷刺的悖論。在《中國家庭育兒方式研究報告》中,就您認為孩子競爭起跑線應該設在什麼階段這個問題,分別有43%的媽媽認為,孩子競爭的起跑線從胎教開始;25%的媽媽認為,孩子競爭的起跑線在進幼稚園之前;24%的媽媽認為,應該設在孩子上幼稚園之後和讀小學之前。綜合所有媽媽的選擇,中國孩子的競爭起跑線平均設在寶寶出生後的第18個月。換句話說,中國孩子一生下來就不得不參加贏在起跑線的惡性博弈。

    如果視人生為一場短跑賽,贏在起跑線當然有優勢,但是,如果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後來居上亦大有人在,古有二十七歲才努力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今有香港「神奇小子」曹星如,少年時曾無心向學,會考考零分,二十四歲才投身全職西洋拳手,最後拿到世界冠軍。為什麼一定要為孩子設定從入學到畢業都是一場零和非贏即輸的比賽,為何人不可以是一場快樂自在的非零和遊戲呢

 

新一代父母要孩子快樂與成功兼得

    正向心理學尚恩.艾科爾  Shawn Acho)在其扛鼎之作《共好與同贏: 哈佛快樂專家教你把個人潛力變成集體能力,擴散成功與快樂的傳染力》中:「人們的快樂有25%來自基因遺傳和環境,剩下的75%則來自後天的樂觀與努力」。尚恩考察了四十五個國家的學校與企業,總結出很大部份的家長及教師,甚至企業老闆,都誤認為「越努力就越會成功,而越成功就越能獲得快樂。」但是,他的專業研究結論剛好相反,就是「越樂觀快樂越容易成功。」因為,尚恩的研究說,當人感到來自家人及朋輩的鼓勵,身體會分泌出多巴胺(dopamine),這些物質不但會讓人感到悅樂平靜,還會讓人打開樂於學習的大門,敢於適應新事物及主動迎接新挑戰。

    一直以來,許多父母既會感到有聰明的孩子而驕傲自豪,但仍然會不斷加大推力,要他們精益求精。要是家出了一個蠢鈍兒,亦有不少父母會用勤可補拙來推動孩子更努力學習。總而言之,努力不懈就是一眾怕輸在起跑線,甚至求成心切的家長的萬能匙。至於快樂,中國父母總會搬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硬道理來壓迫孩子。

    魚與熊掌要兼得並不容易,要成功快樂兼備亦是困難重重。既成功又快樂都是所有家長的最大願望,家長最不想看到的敗局是孩子既不成功又不快樂。於是,不少家長刻意為孩子鋪墊一條成功但是不快樂的苦路,但是,就很少家樂見孩子不成功卻很快樂。這就是今天,我們的社會為何自殺頻頻,青少年寧願選擇跳樓自盡不歸路的根源所在。

 

贏佐得餐笑 輸光唔駛興     

    也許,中國人是特別要面子的民族,父母總會把自己的面子榮辱押注在孩子的贏輸身上。這一個魔障或精靈一天不除,一天仍然會添加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無窮無盡壓力。

    好吧!要贏也得講心理素質,關鍵從來不是孩子跑得快,而在於孩子能否快樂地堅持跑到終點。換句話說,為人父母與老師,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願意跑下去的精神。什麼叫做「願意跑下去」呢?在人生的馬拉松跑道上,人有兩個自我目標要完成,一是外在被期望的目標,如學有所成,搵份好工,要完成這種外在期望的任務,往往要透過威逼利誘才能完成;一是內在的自我期許目標,即興趣與動機,通常透過主動學習及獲得內在自我欣賞就能持之以恆。孩子的內在,是否具備了足夠的安全感?他是否相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獨一無二的存在價值等等,這些就是赫曼講的持續優勢。

    今天,孩子背負著來自父母及社會的無形沉重壓力,很不快樂,一定要贏。我們作為成人、家長及學校,一定要致力拋棄非贏不可的面子哲學,孩子才能放下輸贏的包袱。誠如歌神許冠傑的歌詞說:「贏輸都冇時定,贏左得餐笑,輸光唔駛興

    從小,讓孩子學會以樂觀態度面對挫敗,自有跑畢馬拉松的鬥志。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