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肆虐及中央收緊澳門賭業雙重打擊後,澳門經濟重創,百業蕭條,於是,更多年輕人一心要考上公務員又或是教師兩大薪高穩定的工種,至於學歷較低的,又或是許多被裁莊荷就去開車送外賣了,外賣送餐行業一枝獨秀。不要以為滿街都是外賣車是一片榮景,其實更突凸顯澳門經濟疲弱與單一。
又到了驪歌高唱的季節,有學生說,幸運兼有人脈會順利就業,不幸兼人脈單薄的等於失業。然後,苦無辦法就業,而家境尚可的話,成功須父幹,就繼續讀碩士甚至博士。
澳門背靠中國 但目下中國的失業率亦高企
五月二十八日,代表特首出席大學畢業典禮的社會文化司長歐陽瑜致辭表示,政府已為高等教育未來發展做好規劃,將透過支持本澳高等院校發展,共建更具區域競爭力的高等教育體系,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各領域人才,積極推動澳經濟適度多元,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澳大校長宋永華在今年畢業典禮上致詞說:「澳大公佈了《澳門大學五年發展規劃》。未來五年,澳大會以立足澳門,共建灣區,融入國家,走向世界為發展定位,通過以學生為本的優質教育、具國際影響力的重點研究,以及高水平的社會服務,致力發展成為一所國際公認的卓越大學。
」科大校長李行偉在今年畢業典禮致詞表示:「約六成畢業生選擇繼續升學深造,相信選擇就業的應不難搵工,上屆也有約八、九成有工作。」這些豪情壯語予人非常美好的願景,具體如何讓本澳大學畢業生無論是升學及就業都有強大的競爭力,還要拭目以待。
中國內地因新冠肺炎肆虐,加上外交貿易處出失利,導致經濟下行,失業率高企。近月,出現了「付費上班」這個自相矛盾的新詞。由於今年大陸的高校畢業生多達一千萬,但中小企經營困難,所以,有人就提出這個新概念,換句話說,大學生付費上班,然後企業給他們加強培訓,讓員工付費獲得的經驗提高他們的競爭力。
企業省了薪水開支,又收到付費補貼,現金流得以改善,也許能幫忙渡過難關。
「付費上班」源自在大陸非常盛行但違反勞動法的「付費實習」,原因是有些大學生自覺學歷及競爭力薄弱,為求出人頭地,主動提出「付費實習」,爭取在大企業免費工作,好使履歷上的經驗欄目可以寫得有說服力,彌補個人學歷經歷的不足。
在中國,關於失業調查有兩種,以前叫作「城鎮登記失業率」,二○一一年開始改成「調查失業率」,這不包括中國上七億的農民,在二○一一年以前,需要去領救濟或者領失業保險金,和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失業人士,去民政部門登記,他們就是「城鎮登記失業率」這個系統的人士,而「調查失業率」是政府從勞動人口當中取樣,主動敲門家訪得出的失業數據。在美國,勞工部每六個月會調查十六歲到六十四歲的人口,除去不用上班仍然可以過活及正在上班幹活的就是失業人士。中國城鎮的失業調查率是6.1%,但三十一個城市的失業調查率卻高達6.7%,尤其是青年(指十五到二十五歲)失業率更高達18.2%。根據研究失業的國際學者所得,青年失業率是社會平均失業率的二到三倍,當中大部份畢業生都會留在一二線大城市碰運氣。
澳門大學生失業率讓人憂心
根據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高等教育數據統計彙編》中「2018/2019
學年一年級/新注冊本地生人數」顯示,這個暑假畢業的大學生共有4,312名。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二○二一年十一月至二○二二年一月,澳門本地居民失業率已突破4.5%。如果按照國際專家的研判,青年就業是平均就業的三倍,即應屆大學畢業生有高達五百多人會找不到工作。
有青年團體做了一個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有五成半打算在澳門工作的受訪青年認為,畢業後六個月以上才能在澳門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有近四分一受訪青年認為需時一年或以上才能在澳門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七成二受訪青年認為,整體職位空缺供不應求是當下本地畢業生投身澳門就業市場的最大挑戰,其他較多受訪青年認同的選項,依次分別是:沒有合適崗位應徵(六成六)、整體經濟下行(五成三)和薪酬不及預期(四成九)。都間接反映出,青年對就業前景感到不樂觀。不過,有六成一受訪青年表示在當下的經濟形勢下願意接受短期、臨時性工作,僅約一成一表示不願意接受短期和臨時性工作。」
澳門失業率天天攀升,居民如熱鍋上的螞蟻。有的學生本科畢業半年以來都無法找到工作,只好選擇升讀碩士課程,研究生畢業還是無法找到工作,則再次升學讀博士課程。這種非純粹學術目的、只因找不到工作而升學的可悲現象目前難以改變。為澳門各公私立大專院校而言,碩博士課程如雨後春筍,門庭若市,據了解,明年,許多本地大學的研究生課程班級人數連內地生會激增至一百多人。翻查第10/2017號法律《高等教育制度》法律,除了允許院校辦學收生自主外,對於碩博士班級人數無任何規定,相比其他地區通常只允許十到十五個學生,對於學生的學術專業培養素質保證存疑,更予人從事販賣學位的學店觀感。
近年,教師被看好是一個很穩定收入不錯的行業,所以,投身讀教育的人多了。但是,隨着出生率一直低,今年,有大專院校開教育學士課程出現斷崖式收生不足。另外,卻有很多教育學士生找不到工作,被逼繼續讀教育碩士。與此同時,在澳門要教書,非得有一紙教育文憑不可。近年,澳門大學、聖若瑟大學及華南師範大學都有開設相關課程,吸引許多大學本科非師範的人士都報讀,班級人數從約五十人到一百五十人不等。不過,澳門人浮於事,找教育工作亦很難,照推算目前高小還要增班需要老師,其他班級教師已經供過於求。所以,有人讀完幼稚園文憑後,為勢所逼再讀小學文憑,然後又去讀中學,重讀者相信佔20%,造成資源重跌及浪費。再者,有些朋友的大學本科不能在學校找到相應的科目,政府又規定要專科專教,導致行人止步了。更奇怪的是,教青局只承認大學學位,有些朋友大學讀工程,然後去修了一個數學碩士,但就無緣晉身教育行業。加上近年外地教師激增,有搶本地教師飯碗之嫌,更增加了問題的嚴重性。
目前,各個教育持份者硬將就業的責任分攤給學生、家庭和社會自行解決,與大陸「付費實習」與「付費上班」沒甚麼分別。尤其甚者,本地碩博士課程的學費不停漲價,要讀一個碩士課程可能要花二十萬,要讀一個博士課程可能要付三十萬元,但是,居民的工資增幅遠追不上物價指數,甚至減薪放無薪假大有人在,導致個人及家庭生活壓力驟增、百上加斤,亦可以解說為何近年澳門各個不同年齡層的自殺率為何高企不下。
為幫助快要步入社會就業的龐大大學畢業生,特區政府及各高等院校理應主動調節大學教師的聘用。目前,各大專院校為了推高自己的國際排名,優先聘用外地能在國際期刊發表引用率高論文的優秀學者,甚至有院校明文規定不錄用自校畢業的博士。一直以來,澳門政府不遺餘力推動研究生、博士生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筆者無意建議政府要採取保護主義,但是,優先保障本澳高等人才就業,從而更好發揮高等人才的專業水平,如優先安排本地研究
生 、 博 士 生在高校當老師,推動及要求無論是教學及研究都要達到國際標準,這樣,才是澳門高等教育良性發展的出路。
由於疫情下澳門的管控措施,澳門現時遊客驟減,許多中小企業因此失去收入來源,同時生活成本與壓力不斷增加,除了動用特區資金給予消費補助刺激經濟外,怎樣讓澳門經濟真的適度多元化,給予青年時間、空間、資源去就業及創新創業,該是當下刻不容緩的任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