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誰說一定要贏在起跑線

 


 

    這一代父母鮮少經過貧困洗禮,不知父母為口奔馳的困苦,更少有孩子經歷過天生天養,然後自覺做個好孩子。這一代父母一般受過高等教育、生活裕如,不知何故更掛心孩子是否贏在起跑線上。試看那些幼兒入學考試的家長群組,簡直是驚弓之鳥集中營,超載擔心、憂鬱及費盡心機為孩子入名校的信息。彷彿,輸在起跑線上就等於輸掉了整個人生。

 

從邏輯看贏輸起跑線

    從簡易邏輯分析,贏在起跑線而又贏到終點的可能有四個組別,第一組是得天獨厚贏在起跑線又努力成功到底的人;第二組是輸在起跑線卻努力贏在終點的人;第三是小時了了,贏在起跑線的孩子,可是,長大後卻一事無成的人;第四組是已經輸在起跑線,又不努力最終輸在終點的人。   

    世人都想自己的孩子是英才,自孟子以來,人之患都以得英才而育之一樂也。如果這生下來的英才,順順利利,一直從起跑線贏到終點,真是天大的喜樂。誠如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占士赫曼(James Heckman)多年來研究贏在起跑線得出的結論:早期環境豐富對一系列認知和非認知技能、學業成績、工作表現和社交關係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這些影響在早期的干預教育或訓練結束後,仍會持續很長時間。」據研究,有幸運兒從起點贏到終點的人真的寥寥無幾。一九○一年,美國中部密蘇里州有一所獨立高中(The Independence High School ),應屆高中畢業生第一名是查利羅斯(Charlie Ross),他贏在起跑線之外,更努力讀書,成績斐然,曾擔任過學生年刊的主編,班主任布朗老師在畢業典禮上親吻了他。站在旁邊一個比他矮的學生叫杜魯門,一臉天真問老師說我難道不應該也得到一個吻嗎?布朗老師回答:等你很了不起時再回來吻你。」高中畢業,羅斯考進密蘇裡大學主修新聞,畢業後,獲留校任教並成為該大學新成立的新聞學院第一位教授,並於在一九三二年獲得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

    杜魯門來自密蘇里州一個非常樸實的家庭,世代務農。兒時的他其貌不揚,成績不理想,經常跟媽媽說看不清黑板寫的字,媽媽遂帶他去看眼科醫生,始發現得了罕有的扁平眼,給他配上一副黑鐵框眼鏡。杜魯門好像重見光明,加上非常努力,成績慢慢趕上,但還是不如羅斯。杜魯門先後從農夫變成裁縫,失敗後轉讀法律,後來出任法官,更當選參議員。羅斯福競選連任第四屆總統時,很需要吸納西南部的票,遂找上了杜魯門當副手。沒料到,羅斯福任內中風身故,杜魯門旋即接任總統。就職禮上,他邀請了布朗老師來,老師真的給他一個吻,他亦委任了羅斯為白宮負責新聞和出版事務首席秘書,是新聞界的最崇高職位。別以為杜魯門冷手執個熱煎堆,這個被視為平庸的四眼雞丁,卻在一週內投下兩個原子彈到日本,結束二次世界大戰。後世評比杜魯門為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響譽全球。

    自古以來,很多神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例子多不勝數,經常看到報導天才兒童十二歲進大學,甚至已經攻讀博士。可是,別忘了天才只是某個領域超前發達,其他領域跟同齡孩子沒有分別。許多時候,就是因為專業與平凡兩者的生活失衡導致許多贏在起跑線的天才終歸平凡落幕。

 

人生是短跑但更像馬拉松

   一定要贏在起跑線上,顯然是很多家長的不可能但又要使命必達的任務。如果孩子成長只如跑一百米,贏在起跑線的確很有優勢,誠如赫曼補充說「雖然贏在起跑線有實證支持,但這是否代表讓孩子在牙牙學語之時就讓他們學習琴棋書畫運動,把他們的時間表排得滿滿,就可以贏在起跑線呢?」

    聰明反被聰明了,很多時候是一個極為諷刺的悖論。在《中國家庭育兒方式研究報告》中,就您認為孩子競爭起跑線應該設在什麼階段這個問題,分別有43%的媽媽認為,孩子競爭的起跑線從胎教開始;25%的媽媽認為,孩子競爭的起跑線在進幼稚園之前;24%的媽媽認為,應該設在孩子上幼稚園之後和讀小學之前。綜合所有媽媽的選擇,中國孩子的競爭起跑線平均設在寶寶出生後的第18個月。換句話說,中國孩子一生下來就不得不參加贏在起跑線的惡性博弈。

    如果視人生為一場短跑賽,贏在起跑線當然有優勢,但是,如果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後來居上亦大有人在,古有二十七歲才努力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今有香港「神奇小子」曹星如,少年時曾無心向學,會考考零分,二十四歲才投身全職西洋拳手,最後拿到世界冠軍。為什麼一定要為孩子設定從入學到畢業都是一場零和非贏即輸的比賽,為何人不可以是一場快樂自在的非零和遊戲呢

 

新一代父母要孩子快樂與成功兼得

    正向心理學尚恩.艾科爾  Shawn Acho)在其扛鼎之作《共好與同贏: 哈佛快樂專家教你把個人潛力變成集體能力,擴散成功與快樂的傳染力》中:「人們的快樂有25%來自基因遺傳和環境,剩下的75%則來自後天的樂觀與努力」。尚恩考察了四十五個國家的學校與企業,總結出很大部份的家長及教師,甚至企業老闆,都誤認為「越努力就越會成功,而越成功就越能獲得快樂。」但是,他的專業研究結論剛好相反,就是「越樂觀快樂越容易成功。」因為,尚恩的研究說,當人感到來自家人及朋輩的鼓勵,身體會分泌出多巴胺(dopamine),這些物質不但會讓人感到悅樂平靜,還會讓人打開樂於學習的大門,敢於適應新事物及主動迎接新挑戰。

    一直以來,許多父母既會感到有聰明的孩子而驕傲自豪,但仍然會不斷加大推力,要他們精益求精。要是家出了一個蠢鈍兒,亦有不少父母會用勤可補拙來推動孩子更努力學習。總而言之,努力不懈就是一眾怕輸在起跑線,甚至求成心切的家長的萬能匙。至於快樂,中國父母總會搬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硬道理來壓迫孩子。

    魚與熊掌要兼得並不容易,要成功快樂兼備亦是困難重重。既成功又快樂都是所有家長的最大願望,家長最不想看到的敗局是孩子既不成功又不快樂。於是,不少家長刻意為孩子鋪墊一條成功但是不快樂的苦路,但是,就很少家樂見孩子不成功卻很快樂。這就是今天,我們的社會為何自殺頻頻,青少年寧願選擇跳樓自盡不歸路的根源所在。

 

贏佐得餐笑 輸光唔駛興     

    也許,中國人是特別要面子的民族,父母總會把自己的面子榮辱押注在孩子的贏輸身上。這一個魔障或精靈一天不除,一天仍然會添加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無窮無盡壓力。

    好吧!要贏也得講心理素質,關鍵從來不是孩子跑得快,而在於孩子能否快樂地堅持跑到終點。換句話說,為人父母與老師,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願意跑下去的精神。什麼叫做「願意跑下去」呢?在人生的馬拉松跑道上,人有兩個自我目標要完成,一是外在被期望的目標,如學有所成,搵份好工,要完成這種外在期望的任務,往往要透過威逼利誘才能完成;一是內在的自我期許目標,即興趣與動機,通常透過主動學習及獲得內在自我欣賞就能持之以恆。孩子的內在,是否具備了足夠的安全感?他是否相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獨一無二的存在價值等等,這些就是赫曼講的持續優勢。

    今天,孩子背負著來自父母及社會的無形沉重壓力,很不快樂,一定要贏。我們作為成人、家長及學校,一定要致力拋棄非贏不可的面子哲學,孩子才能放下輸贏的包袱。誠如歌神許冠傑的歌詞說:「贏輸都冇時定,贏左得餐笑,輸光唔駛興

    從小,讓孩子學會以樂觀態度面對挫敗,自有跑畢馬拉松的鬥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