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遲到可大可小

 

 

       

    說到時間,頂尖的科學家都無法說清,最新科學,人類已踏入元宇宙時代,即是說,我們可以同時存在不同的平行時空的宇宙中,信不信由你。有了時間,人就開始計時,有了計時,規範就被設置起來,早到與準時,可能會得到少許稱讚或掌聲,卻視為應份的。另一方面,從來沒有人為因為遲到而受到頌揚,反而會被批評指責。

    顯然,從小我們被教導成為好孩子的其中一個指標就是準時,遲到一直到了大學仍然發揮其殺傷力。畢業以後,無論是在職場,還是日常家居生活,都碰到遲到的問題,亦知道遲到可大可小。也許,遲到到底是甚麼一回事有心理社會等因素制約嗎都值得推敲推敲。

 

遲到的心理分析

    很有趣,習慣遲到的人一定遲到,這群遲一族總有一大堆理由,如塞車、忘記回去取那東西、記錯時間、突然發生意想不到的事件等等。習慣早到或準時的人一定早到或準時;更有趣的是,住在學校或辦公室附近的人最常遲到,反而住得山長水遠的通常早到。究其原因,因為距離短,很容易判定出現意外情况的概率極低,反而無起行的動力。再者,是心理時間與實際時間長度的誤判,總以為在家旁,瞬間就到,誤把一兩分鐘的路程時間當作幾十秒就能抵達。

    其實,習慣遲到背後是一種拖延滯後procrastination的人格缺陷,通常是因為三類行為導致慢性遲到,進而內化成為人格缺陷。第一類行為是自以為很擅長同時執行多項工作,誤以為是能者多勞,實際上是兼顧多工的能力不逮,最後,只好樣樣拖延,事事遲到。第二類行為是容易在下一個事務途中節外生枝,很多人習慣約人吃飯前,預留一點時間逛公司或書店,常常花時間選購東西而耽誤時間導致遲到。第三類行為是對時間感受不敏銳,往往到了最後一分鐘才猛然醒悟快遲到,要拔腿出門時已經遲到了。心理學家認為,各種各樣的到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引人注目,因為遲到一定會引來早到或準時到的人注意,那怕會被批評亦在所不計。

   社會心理學家Perry分析,遲到有三大主因:習慣準時的人都會碰上偶發性遲到;二是不知遲到為何物,這群人成長過程都沒有受過好的時間管理教育,亦沒有為遲到付出任何沉重的代價。筆者近日參加一個家長會,竟然有直升機家長責難學校的遲到懲處制度,理直氣壯說,應讓孩子睡到自然醒,才有充足的精神學習。三是透過遲到突顯自己的價值,藉此宣示自己「很忙碌、行程緊密」等。美國心理學家琳達薩帕丁(Linda Sapadin)在《如何在數字時代對抗拖延症》(How to Beat Procrastination in the Digital Age)中說遲到是因為存在強迫性思維。簡言之,她認為拖延症患者很關注與某件事相關的恐懼,或者不斷迫近的最後期限。他們根本不會想辦法來克服恐懼,反而讓恐懼變成開脫的藉口。

 

從懷胎到大學畢業的遲到迷思

    我們還在母胎時,已跟時間結下不解緣。我們出生的日期會從母親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日算起,加上二百八十天(四十)就是。事實上,正確的算法應該是精子與卵子結合後開始著床算起,再加上二百六十六天。早產兒讓人憂心,遲出世的嬰兒往往被認定是肥肥白白,聰明伶俐。所以,這樣的遲到反而受到追捧歡迎。

    我們出生後,馬上跟時間黏在一起,每年要慶祝生日一次,進學校後,遲到就是一項生活品德的評量工具,一般學校都規定遲到三次,會記一個缺點,三個缺變成一個小過,如此累積。筆者曾任教附屬在仁伯爵醫院的衛生司技術學校,校方認為,身為醫護人員必須分秒必爭,只能早到,頂多準時,遲到會延誤醫治,後果可以很嚴重。任教多年,每屆都有幾個學生遲到不算嚴重,但亦被勒令退學。

    澳門各大專院校,有很莊嚴的考試遲到規定,一般公立學校比較寬鬆,能於考試開始後四十五分鐘內到達考場,都准予參加考試。近年,私立學校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嚴格懲處遲到學生竟然成為學校的品牌,通常考試開始後超過十五分鐘,就會取消考試資格,零分計算。筆者認為考生遲到對學校形象品牌毫無影響,唯一影響只是學生自己,越遲進入考場,越缺乏充裕時間作答,損失亦只有學生自己。至於恐怕有學生提前交卷,會通水給遲到的學生,這個可能很低。作為大學教育,理應充份信任學生,許多大學生要自顧生計及學費,分分鐘因為很多充份的理由而遲到,學校應該人性化管理其遲到,應給予同情理解及合理支援。

 

職場上的遲到迷思

    職場上的遲到可謂花樣百出,從面試遲到,到見客遲到,到向老闆報告遲到都有。職場如戰場,不像教徒每週去教堂遲到,神父牧師仍然給予七十個七次的寬恕。職場上的遲到無論有多合情合理,由於後果可大可小,通常沒有一個是可以接受的。職場上的遲到不會有充份的機會解釋,而一定遭到基本的批判,其中包括無時間觀念、對自己認知不足、不重視他人感受、不是很在乎這份工作、對這份工作不是很有熱情等等。

    通常,職場分三類工種,一是工時制,有規定上下班時間,甚至要打卡。遲到會扣工資,全勤會有獎金等。另一種是責任制,通常是公司的中高層才會享有這種工作制度,即是說只要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務,遲到與否並不重要。第三種是在家工作,即是說沒有上下班時間,亦不必去辦公室上班,可以在家遠程完成工作就可以,很接近彈性上班制。所以,如果一直有遲到習慣而難以改正的打公仔,最好有條件選擇後兩個工種,避免因遲到而失業。

 

政府的遲到迷思

   誠如前述,工作分為工時制與責任制,在公務範疇,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 15/2009號法律領導及主管人員通則的基本規定第二條規定,領導及主管人員包括局長、副局長、廳長、處長及科長。第十二條規定,他們都採取責任制,無固定辦公時間,但領導及主管人員可隨時被要求返回工作崗位,並須遵守勤謹的一般義務及正常工作時數,卻不得因超時工作而收取任何補償。所以,政府部門的中高層就不存在遲到問題。但是,筆者家住公務員高層區域,天天看到有相關公車在高層主管的住宅門前守候多時,始見主管出門,真的很浪費人力物力。

    一般公務員,根據《澳門公共行政工作人員通則》的規定,每日遲到超過十五分鐘或每周遲到超過三十分鐘,須作不合理缺勤記錄,通常要書面解釋。遲到嚴重者通常要接受紀律研訊,甚至被解僱。

    政府部門另一種遲到是法律或建設工程的遲到。許多時候,澳門立法速度緩慢,政府操提出法律制定權及修法權,每個法律年度,遲遲排隊上立法會要通過的法律遠比細則性通過要多,就算是行政法規,如特殊教育制度,家長及學生都苦候多年才獲頒行。

    至於政府工程建設更是遲到得離譜,就以輕軌為例,澳門輕軌只有氹仔線,全長9.3公里,共十一個車站,主線工程由二一二年二月動工,全世界都想不通,竟然遲到二一九年十二月才正式通車。另外,祐漢舊區七棟樓重建,從諮詢到建立都更機構,不知多少年,目前仍處於討論階段,市民在非常惡劣的居住質素度日如年,遲遲未見新樓芳蹤。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是遲到的人,另一種等候遲到的人,要早到或準時的人等候永遠遲到的人很讓人氣結,要納稅市民等候政府遲遲未出台的法律及建設更讓人氣結。老師從小教導我們,遲到第一件事是向對方道歉,可是,就真的很少聽到政府因為各種措施及建設遲到而誠懇向市民道歉,別忘記,政府一直是人民的公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