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比比皆是被制度暴力蹂躪的躺平族

                                      

    「躺平」一詞,來自國內一篇網文〈躺平即是正義〉,作者坦然說歷時兩年都找不到工作,乾脆就開始過著躺平的生活。慢慢,經過躺平的人生哲學思考後,得出躺平也沒什麼不對。認為過著簡樸的生活亦不錯,如一天只吃兩頓飯,什麼都不幹,每月僅消費兩百元人民幣;遇上要一點錢用,就去橫店(影視城)當臨時演員,通常都是扮死屍,換種方式躺著都可以賺點生活費,也算自食其力。

     近日,內地網媒封面新聞發起一項「你如何看待躺平」的投票活動,參與投票有二十三點九萬人,有十點三萬人選擇「我累了,堅決躺平」,比例達四成三;想「偶爾躺躺也好」的有七點七萬人,有四點三萬人認為「想躺,但沒那個條件」,一點七萬人選擇「衝!絕對不能躺」。

    大陸政府機關,連同大學及官媒嚴厲譴責躺平主義是「對不起父母,還對不起努力工作的納稅人」。正所謂躺平的韭菜割不到,躺平之風依然勢不可擋。於是,風向又轉了,《北京日報》發表評論莫用「躺平」誤讀奮鬥着的年輕一代,聲稱「前浪」既然關心「後浪」,就應放下身段傾聽交流,正視年輕人的時代特徵和表達方式,重視勞動者的現實壓力和權益訴求。

    到底,躺平是個人行徑,還是會損害別人;又或者,躺平是制度暴力的結果,還是躺平者耍賴,自甘墮落呢也許值得大家一起思辯。

 

躺平可以是自由快樂的選擇

    英國著名效益主義哲學家約翰史都華•穆勒John Stuart Mill)開創了自由幸福論。在其經典著作論自由中,提出自由的前題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不可能一模一樣,都是有不同差異及多元並存,所以,最好就是能尊重各人的自由生活及發展空間。幸福就是指快樂和免除痛苦;不幸,是指痛苦和喪失快樂。對於任何事物如果值得欲求,要麼是因為內在於事物之中的快樂,要麼是它們是增進快樂避免痛苦的手段。穆勒認為幸福不僅僅是應該做甚麼,就如我們應該做個好人,真正的幸福不是被逼去做一個好人,而是明白做好人的價值及甘心情願去做,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穆勒更提出免受傷害原則prevent harm to others,即是說,我們有免於物理、道德、心理、精神的傷害,同理,我們亦無權侵害別人的權利。

    依據穆勒的自由幸福論,人只要在不損害別人的生活及權益,其自身的自由及權益亦應該受到尊重及保護。誠如英國女作家霍爾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表達的權利。」換句話說,我們可以反對別人躺平,但亦應該捍衛對方擁有躺平的權利啊!

 

躺平是個人經營生活的資本

    從經濟學看,所謂資本其實就是資產的現值,也是可以說是賺取或虧蝕的成本,諸如土地、廠房、機器,物料等都是未來收益或虧損的成本;同樣,我們的體力、技術、智慧,也是未來收入或虧損的成本,所以兩者都是資本。

隨產權經濟學的誕生,人力資本產權的概念也應運而生,人力資本與生命、自由、財產、甚至隱私一樣,都是一種權利,也必須受到法律及社會規範保護。換言之,一個人是選擇躺平或發奮向上,關鍵是在資本主義自由社會裡,所謂的人力資本產權的所有權歸屬個人,或是歸屬政權。但是,在威權主義統治時期,政府則可以借助各種制度暴力,掠奪人民的土地、廠房、機器、甚至勞動力。

    必須忍受,不許躺平」是威權政府的制度暴力,當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自己投入了相當的人力資本,卻無法獲得相應酬報,甚至被掠奪。而一小部分的顯貴富人,卻能輕易得到幾十億、幾百億的財富。在貧富極為懸殊的情況下,人們會想方設法去保護自己的人力資本產權,躺平正是人們對自身人力資本的保衛,也是一種對貧富懸殊、社會不平等的抗爭選擇。

 

甘之如飴的古希臘躺平哲學家

    狄奥根尼Diogenes,公元前404——323),是古希臘犬儒學派的鼻祖,傳承蘇格拉底關於「美德即知識」的學說,認為美德就是節制,不能節制便是惡,把一切名利視作身外物,認為社會生活與文化生活是不自然的、無足輕重的,號召信眾過克己的生活,獨善其身且無所求,宣稱這是人生唯一至善至美的目的。據說狄奥根尼住在一個木桶里,財產只有這個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個麵包袋。

    有一次,亞歷山大大帝尊誠拜訪他,問他需要甚麼,保證會如他所願。豈料,不識抬舉的狄奥根尼回答說:「你閃到一邊去,不要遮住我的陽光。」街市上熙熙攘攘,到處是顧客、商人、奴隸、異邦人,人人都認識他,對他的行實非常好奇,都會路過看看他,甚至會問他一些尖刻的問題,而他也尖刻地回答。有時人們丟給他一些食物及水,他很有節制地道一聲謝,照樣躲在木桶裡。有不少人譏笑稱他為狗,把他的哲學叫做犬儒哲學。他一生大部分時光都在希臘的克林斯城邦那個木桶裡度過。

    不要以為狄奥根尼是個不學無術的乞丐,他亦不是瘋子,他是一個哲學家,通過戲劇、詩歌和散文的創作來闡述他的學說,向那些願意傾聽的人傳道,擁有一群很崇拜他的門徒,也有不少人聽了他的哲學思想後,對社會生活感到厭倦,都逃避到山野,過躺平簡樸的生活。

    狄奥根尼視富貴權力如浮雲,即便亞歷山大大帝禮賢下士,亦不動容,仍然堅持過其躺平的生活,這又有何不對呢!

 

一個被逼躺平的高三準畢業生

    小山讀小學四年級時,爸爸與媽媽突然宣佈離婚,爸爸搬走了,從以人間蒸發了。媽媽是個要輪班的賭場荷官,母兼父職,只知要把所有希望寄託在獨子小山身上,本來管教已經很嚴格,變得更加嚴苛。小山內向,品性純良,聽教聽話,亦肯努力讀書,名列前茅。

    品學兼優的小山,一上高三就決定不再上學,躺平在家,關起房門,拒絕與自己相依為命多年的單親媽媽講話。媽媽在家,小山就躺在房間,媽媽上班,小山才出房煮食、洗衣及上廁所。媽媽向學校求助,請家庭社工與小山對話。很勉強,小山之所以躺平,明明是要向多年來嚴苛管教的媽媽報復,抗議多年來只得服從,從沒自由及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小山的躺平策略真的刺痛媽媽的要害,媽媽無論如何威逼利誘,小山仍然無動於衷,終日躺在房間,攤在床上。媽媽要是硬闖或是報警,小山揚言會從窗口跳樓一死。

    媽媽雖然大徹大悟,願意善待小山,亦讓他自由發展,但並沒有讓小山重返校園,再度發奮圖強。小山一躺就三年,始踏出家門,只做簡單的兼職,仍然過著躺平的生活。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不想看到孩子躺平,政府不想看到社會越來越躺平,就不應該自己率先躺著,愛理不理,而應及早揚棄袖手旁觀、又或是高壓管治這兩個極端的作法,而是要放下身段,與下一代同心同行。

 

別讓澳門成為躺平主義的溫床

                                      

    近月中國在大陸一篇網絡文章《躺平即是正義》引起網民熱烈討論,雖然很快就被平台刪除,但已引發一大班年輕人追隨「躺平主義」。兩岸四地的KOLyoutuber亦開行Turbo,高談闊論,百家爭鳴,蔚為奇觀。在《知乎論壇》有論述「躺平主義」的宣言,號召九零或零零後的青年,以「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的「六不主義」,實行「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基本上就是和超大型剝奪工友的企業對抗,拒絕當一個九九六制(朝九晚九,周休一日)下的「蟻族」。《光明日報》及《新華社》等官媒亦開行Turbo鞭撻,以「躺平可恥」、「認命可以,躺平不行」、拒絕「內捲」及「毒雞湯」等嚴厲譴責。目下中國及工業發達的地方,躺平一族冒起,只是因為不想向政權下跪,但現實又不允許他們站着,只好消極地躺。有內地學者認為躺平族拒絕資本與國家雙重暴力,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黃平認為「躺平」是年輕人放下負擔的一種方式,當人們無法追趕社會發展比如高漲的房價時,「躺平」不失為一種最為理性的選擇,甚至是對不公不義的社會制度的無聲抗爭。

  

到底甚麼是「躺平主義」?為何這種主義能在全球大都會掀起熱潮?

    躺平主義,英文tangpingnism,起源於中國,是草莓一族、宅族、廢青、佛系及蟄居族等無產階級躺平族群抵抗資本剝削的社會現象。這一群族無權無勢更無錢,社會資本薄弱,只好以最低的勞動穩躺在現有階級,低慾望、低自我期望、低消費生活、低限度社交及極簡樸生活。既然被打壓得站不起來,又不想搖尾乞憐賺錢,唯一的生活方式就是躺平,用更多的時間過歲月靜好的生活。

  早在中國古代已有躺平一族,竹林七賢是表表者,其中劉伶天天買醉,對東漢道德文化,尤以比拼誰最孝廉作出消極的抗議。劉伶深受道家文化影響,甚至在家不穿衣服,以天地為家,以家為衣服,過最簡單的生活。十八世紀波希米亞人為了藝術而過著非常躺平的生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三藩市的嬉皮士反對資本主義,刻意留長頭髮,只管造愛吸毒。當下的美國,有流浪漢一族homeless),對自己只存有低期望,人生的壓力就接近零。在東亞地區,由於普遍受儒家文化克盡己職的責任文化影響,逼人讀書,逼人上進,逼到喘不過氣。以日本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男人超時工作是光榮,若是早下班沒地方去,都要去喝酒吹水,所以,才會有高票房的諷刺電影《談談情跳跳舞》。物極「逼」反,產生躺平一族,日本稱為蟄居族,其中有足不出戶二十七年,要靠父母親供養的估計有一百萬,一年只出外打一兩個月工的可能多達一千萬。南韓保守估計亦有幾十萬躺平族,據教育部數字,去年中國有六百五十萬大學畢業生,只有四份之一找到工作。今年有九百五十萬大學畢業生,疫情陰霾下,能找到工作的更少。據了解,目前參與美團外送的人員中,有六萬碩士生,十七萬本科生,二○一九每送一份餐能拿到九元人民幣,二○二○年降到六元,二二一年更降到四元。去年農民工到城市工作有一點七億,比前年減少二百四十六萬,換言之,工種低學歷高,賺錢少,足見年輕人謀生非常艱辛,怎能不躺平呢?在澳門,筆者都認識兩位躺平朋友,一位是家中的老大,辛勤工作養活了父母弟妹,等到弟妹工作,就辭職回家躺平。另一個是快三十歲的年輕人,靠父母及政府福利津貼過活,偶爾打散工用來買點東西,其餘時間都窩在家裡打遊戲機

 

內捲化正逼近澳門,守不住就出現躺平化現象

    內捲化Involution是由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美國人類學家亞歷山大•戈登威澤等人衍生出來的詞彙,意指社會某種文化不斷重複,已無法發展,只能向內捲,使內部更糾結複雜。近年,在中國大陸,內捲指惡性循環,前述的九九六制就讓員工陷於吳剛砍伐丹桂樹的永恆懲罰。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內捲化是邊際效用持續遞減的過程,即只有惡性競爭而沒有發展與增長」。要改變邊際遞減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實行經濟學家熊比得的創造性破壞,進而跳出既有框框,徹底改變技術水準,就如蘋果手機打敗諾基亞一樣。要有新技術及新知識源自獨立自由的思考,更需要以人為本的開放管理,而教育是新知識、新思想、新技術、新制度的改造源泉,是翻轉內捲化社會的關鍵鑰匙。

  有資深時事評論員揶揄說:「躺平也需要制度環境,需要一定的社會福利,需要真正的法治,還需要更少歧視,以及獨立自主的觀念意識等。不是誰想躺平就能躺平。」目下的澳門教育不是往因材施教,而是走精英篩選的路,正陷於內捲化的深淵。澳門實行15年免費教育,但人人都要上大學,學以致用者不多,加上澳門工種狹窄,樓價高企,中小企不振,失業率不斷攀升。政府為維穩,不斷加碼,社會福利更加優越,正慢慢把年輕人推向躺平世界。

 

別再做直昇機家長啦

  在澳門,許多家長已經意識到躺平主義與內捲化已步步進逼,必須步步為營。但是,在對抗的過程中,不少父母卻變成直昇機家長,捲入另一種內捲化的態勢裡。直昇機父母被認為全球化的教育焦慮,甘心情願花錢花心思去支撐孩子享受天真與爛漫的童年,但是,隨著資本主義商業社會競爭激烈,直昇機父母現象在全球逐漸升溫。調查資料顯示,在一九七六年,美國的父母平均每週花兩個小時陪孩子,其中十七分鐘輔導孩子寫作業,到二一二年,美國父母平均每週花六點五個小時陪孩子,其中一個半小時輔導孩子寫作業。兩岸四地的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應比美國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美國經濟學家馬賽厄斯德普克和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在其《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中試圖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這種現象,發現在全球範圍來看,競爭越不公平,階級越固化,社會流動性越低,父母越努力做直昇機家長。過去,中產階級是打破階級固化的重要力量,目前就成為內捲化的受害者,當中產父母意識到收入停滯不前時,發現階級愈加固化時,焦慮頃刻蔓延到孩子身上,渴望透過進明校,密集補習,文武全才,務使孩子亦能擠身中上層社會。他們的研究發現,社會公平度越高的國家,如瑞典、挪威、芬蘭、德國,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越寬容,願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想像力,越讓孩子自由發展;社會公平度越低的國家,如土耳其、俄羅斯及其它國家,父母對孩子越嚴厲、越苛刻,越要孩子勤奮和爭勝。

 

  雖然,躺平主義不全是壞的,尤其鼓勵環保簡約生活,但別讓澳門成為不思進取的躺平主義溫床。政府只會派糖,亦只會讓情況升溫,惡果卻要下一代來承受。要扭轉劣勢,從人本多元教育開始,創造多元機會及磨練給下一代,締造反內捲的局面,所有持份者都應一呼百應,責無旁貸。  

凱撒歸凱撒天主歸天主的兩難

    凱撒的歸凱撒,天主的歸天主是瑪竇福音第二十二章第15節至21節耶穌著名的soundbite,重返耶穌當天的場景,如果大家都在現場,一定為祂抹一把汗。這句經典話語,不僅僅是引證耶穌的智慧,更重要的是留給我們信仰與生活出現矛盾時該如何面對的完美示範。

    在耶穌時代,以色列被羅馬帝國徹底打敗征服,那時候,以色列只是羅馬帝國的一個附屬省,而凱撒就是羅馬帝國的皇帝。當時,充滿政客色彩的法利賽人是一個反對羅馬政府佔領巴勒斯坦的宗教團體,而黑落德黨是支持擁護黑落德為王,甘願接受羅馬政府統治的親建制政治組織,他的權柄是羅馬所賦予,當然要與執政者同一個鼻子出氣。本來,這兩個宗教團體和政治組彼此仇視,但遺憾的是,這個時候他們卻聯合起來,一起攻擊耶穌。

    在共同的利益驅使下,兩隊政客一同去問耶穌關於給羅馬政府納稅的問題,並設計在言談中讓耶穌落入圈套。他們問耶穌說:「師傅!我們知道你是真實的,並按照真實傳授天主的道路,不顧忌任何人,因為你不看人的情面,如今請你告訴我們:你以為如何給凱撒納稅,可以不可以?」耶穌洞悉他們的惡意,就回答說:假善人,你們為什麼要試探我?拿一個稅幣給我看看他們便遞給他一塊德納,耶穌對他們說:這肖像和名號是誰的他們對耶穌說:凱撒的。耶穌對他們說:那麼,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 

    在這段福音裡,最讓我們驚訝和敬佩的就是耶穌的解難智慧。首先,這個圈套的答案可能有三個:一是我不知道、二是可以,三是不可以。若說不知道,一定顯示軟弱,會令民眾失望;若說:可以,則會引起民憤;若說:不可以,則會得罪羅馬人,肯定會招殺身之禍。耶穌本想以這番話提醒自詡是虔誠的法利賽人,他們自命熱心守梅瑟法律,但更應該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天主,且在生活及見證印上天主的肖像。可惜,他們心硬,聽不進耶穌的勸告。
    
凱撒的歸撒;天主的歸天主,耶穌說出了人民對政府和宗教應有的義務,也給他們制定了一個既偉大而又重要的服從原則,換言之,基督徒都有雙重的國籍,一個就是現世在地公民,一個是永恆天國的子民,既是在地公民,理應盡納稅及愛國的義務;作為基督徒也是天國子民,基督徒對天主的義務就是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在塵世的國度中去為我們的兄弟姐妹努力打造一個正義與和諧,充滿愛心的社會。

    別誤會耶穌要人把信仰與生活分割,其實是一體的兩面,試看有人看似有敬虔的宗教生活,但內心卻充滿惡意、競爭與妒忌;有人在爾虞我詐的職場卻能活出愛近人更真愛天主。

  耶穌拆解兩難的回答無懈可擊,令他們驚訝,無法再反駁,只好黯然離開。他們提問耶穌是否應該納稅時,動詞用「交出」give),但耶穌回答時,特別用了「歸還」render,有原本欠了,還給他的意思。他們既然用屬於凱撒這個銀幣,就代表他們統治羅馬的凱撒負有公民責任,但耶穌並沒有這樣結束回答,祂再提醒,除了對政權的責任,人更不可以忽略對上主責任,所以,天主的要歸天主。

    要在兩難的困局中突圍而出,一定要先認清兩難,即兩個所謂二分法的選項,或是選A,或是選B,要是耶穌面對經常是多難,很可能多出現CD等。其實,一定要學會別陷如AB的選項,而必須自行選出一個X項,而這個X項就能完全解套。當我們細心閱讀新約,自然看到耶穌總能拒絕別人給祂的既有選項,而是憑個人的智慧去創造一個能解兩難甚至多難的選項。

  

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富人真的不能升天堂嗎?

 

    在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第十八章記載了個很兩難的故事。故事提到一個富貴少年,來到耶穌面前,問耶穌該作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先回答他,要守上主透過梅瑟頒給以色列人的十誡「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見證,不可欺詐,應孝敬你的父母。」那個富貴少年聽了之後回答「師傅!這一切我從小就都遵守了。」耶穌聽完很高興,就接著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這少年聽見這話,立刻面露難色,因為他捨不得他的財富及安逸的生活,就憂憂愁愁的離去。耶穌就對旁邊的門徒說:「那些有錢財的人,進入天主的國是多麼難啊!駱駝穿過針孔比富有的人進入天主的國還容易。」羣眾遂說:「這樣,誰還能得救呢
   
單憑此經文字面推敲,耶穌並沒有說富人一定不能進天國,正確意思是「富人可以進天國,但是不太容易」。另外,也有一些資料顯示,句中的「駱駝」可能不是我們在動物園看到的雙陀峰、單陀峰,那種會越過沙漠的駱駝;根據耶穌的母語阿拉米語,駱駝一詞不是一隻行走在沙漠的動物,而是一種用「駱駝毛」織成的粗線的通稱,這種線要撥掉外皮才能順利穿入針孔。因此,段經文正確的意思是,財主也可以得救,但是比較難。有錢的人不可把財富當作生命的首位,要把上主當作生命的中心,否則難進天國。耶穌並沒有指出財富本身就是罪惡?在舊約中,有許多有錢人都被上主召叫,如亞巴郎、達味等。故此「財富」、「性」、「地位權勢」、都是中性的,無所謂罪惡,端看人如何正確地運用罷了。

    財富就像是「駱駝毛」外皮,阻撓有錢人進入針孔如進入天國一樣。顯然,耶穌的財富觀並不反對有錢人進天國,只是比較困難。只是,耶穌很不能接受當時猶太人的唯利是圖,對財富的膜拜,才會振臂高呼說「沒有人能事奉兩個主人:他或是要恨這一個而愛那一個,或是依附這一個而輕忽那一個。你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在信仰的高度上,金錢和信仰是對立的,但是,耶穌不是排斥金錢本身,而是對金錢的膜拜甚於對上主的敬愛。
   
在路加福音第十六章,耶穌講了一個不義管家的故事,這個管家用了不義之財結交了朋友,耶穌說如果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信,誰還把真實的錢財委託給你們呢?」耶穌再次反對的是對金錢的膜拜,為了金錢和財富而不擇手段,而不是直接反對財富本身。

    耶穌不反對財富,但是反對把財富據為己有的自私自利心態,反對猶太人沒有公共意識和社會關懷的心態。在另一處經文中,耶穌說道你們不要在地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在地上有蟲蛀,有銹蝕,在地上也有賊挖洞偷竊;但該在天上為自己積蓄財寶,因為那裏沒有蟲蛀,沒有銹蝕,那裏也沒有賊挖洞偷竊。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必在那裏。耶穌在這裏說的是這種財富觀念是錯的,在上主的眼裏,這些金銀都是會朽壞的世俗之物,所以它們不能帶來永生。但是耶穌並沒有完全否定金錢本身,而是讓我們擺正在信仰和金錢之間的位置和對他們的態度。只有有了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的信仰,我們的心靈才能不被金錢控制,從而帶來獨立於金錢的自由,這樣我們才能不做金錢的奴隸,也才能正確地使用金錢,才能富也可進天國。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做父母要考牌嗎?

  

    無牌駕駛,無人能接受,甚而遭千夫所指;但點解,所有家長都無牌教養孩子,卻無聲音質疑呢

    「生仔要考牌」這個說法,真的有機會成真?二○二○年五月,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區政協副主席許洪玲,於兩會中強烈建議應加大對準父母的培訓,讓他們對生育前有充足的準備,建議在社區舉辦家長課堂、建立「家長教育指導工作室」。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家長,將聘請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經驗的義工作為老師,對於要入讀小學前的學生家長,更需接受一系列的教育,家長需出席相關課程後獲頒發「合格父母證」,其子女方能入學。此外,學校需設立「家長學校」,以定期講座、案例分析、現場模擬等形式授課,建設優質家長教育;對於有問題學生的家長,更應提供一對一的針對性課程,使家長可以解決實際教養困難;對於準備要生孩子的夫妻,則會開設「備育學院」,加強對他們的教育,讓他們有充份的生育準備。此外,更建議編制家庭教育指導性文件,將家庭教育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加大對家庭教育的保障力度。

   

天生天養的時代一去不返嗎

    傳統的中國家庭一直奉行「天生天養」的自然規律,尤其是草根家庭,父母為口奔馳已來不及,何來有時間去教養孩子呢?的確,我這一代人的父母幾近文盲,父親全職工作,母親操持家務亦忙得不可開交,那有時間、學識及空間去教養孩子。其實,我輩父母在言教方面的確不足,但是,身教榜樣及實況境教卻俯拾皆是。

    我父親為人非常慷慨,雖然一貧如洗,但遇上鄰居朋友借錢,就算身無分文,都會拿棉被典當去急人之所急。但是,家裡再貧困,父母都帶頭咬緊牙關,從不開口向別人借錢。母親是文盲,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加上潮州鄉音濃,很多人都聽不懂她講的話。也許如此,母親不太健談,但亦同父親一樣從不說人是非長短,我在雙親身上學會謹言慎行。

    說到境教,更是難能可貴的實況教材。一家八口住一小房間,兩張床,沒床睡如我,就睡地板。夏天只有一把很老舊的風扇吹全家,我脖子上永遠長著很癢的痱子。全家唯一的娛樂就是聽收音機,又或者是在家附近嬉戲。清貧的生活教會我簡樸生活的真諦。也許,父母親不懂甚麼教養心理學,言教拙劣,但身教示範,卻非常了得。

 

生仔要考牌嗎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在著作「一首小夜曲」提到:「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的確,如果做父母也需要考牌,也許能減少很多悲劇發生。要養育一個小生命,責任重大。相信每個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小孩,但如何去愛、如何去教又是一門學問。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演化生物學家用人與猿猴比較,猿猴只有四份之一的智能可以透過後天習得,而四份之三是靠本能行事。反過來,人只有四份之一透過本能行事,而有四份之三的智能是透過後天習得的。換句話說,人與禽獸最大的分別是人必須努力學習才能有所成就,而禽獸只透過本能及模仿就能習得生存必須的能力。

    演化生物學家透過DNA的研究,發現人異於禽獸是我們會透過DNA把代代相傳的文化資本直接傳給下一代,即是說我們一生下來就有基本的智能,少許的道德覺知等等。但是,我們仍然要透過社教化的過程才能達到家庭、社會及國家的要求。甚且,我們必須透過世界觀的學習,才能掌握普世價值的要旨。換言之,我們的確具備天生天養的基本條件與能力,但不是充份條件,還有,面對世界的不斷變異,這些基本條件是越來越不敷應用了。如果說一切都要學習,當一個稱職的父母無疑都需要學習的。

    為什麼做父母要考牌呢因為許多工作都邁向專業化,如傳統以來認定要拿到執照才算專業的醫生、律師、工程師及心理師等;就算不是專業,但影響廣泛如開車要考架照,連保安員都要持證上崗。於是,研究專業考牌的學者如拉福來特Lafollettee指出,要考牌必須有三個重要的條件:一、該活動有可能嚴重傷害他人;二、該活動需要具備一定能力,方能安全進行;三、我們有大致準確的方法評核人們是否具背備相關能力。看起來,為人父母自從「搞出」人命以來,很多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態去教養子女。

    考牌才能要當家長實在過了頭,但要好好學習才能勝任當一個好父母相信無人質疑。天主教徒要在教堂舉行婚禮,必須先參加婚前講座,認識婚姻及家庭的意義與價值,還要學習生育計劃及育兒基本原理等等。在台灣及南韓,都鼓勵參與至少四小時的婚姻與家庭教育課程,甚至在高中亦有開設家庭生活教育講座,讓高中生認識婚姻、家庭與育兒的基本知識。在法國,二一六年開始,立法禁止父母在網上公開子女的影像。在香港,有周子峰著的想做父母先考牌》,極力倡議要生仔先要考牌及格,持證生育,周子峰狂想地構想政府設立「生仔考牌」牌照局,什麼人才不獲發牌?包括自私精或自我中心者,不獲發牌;2.沒有為人父母準備者,不獲發牌;3. E.Q.(情緒商數)低的,不獲發牌;4. A.Q.(逆境商數)低的,不獲發牌;5.沒有公德心的,不獲發牌;5.極端拜金主義的,不獲發牌。

 

看看非洲盧旺達的爸爸學校

    東非國家盧旺達,曾於上世紀末爆發內戰。至今,仍有數以十萬計難民,其中不少女性面對早婚、早孕、性暴力等問題,孩子亦出生在性別權力不對等所造成的傷害裡。美國與盧旺達學者聯合盧旺達當地的社福和政府組織籌辦計劃,邀請準爸爸和育有幼兒的爸爸上課。計劃稱為「Bandebereho」,在盧旺達語中有「典範」的意思,即正面地轉化當地男性的父職(fathering)。讓爸爸上課,是要減低家暴,讓男人為家庭付出,促進母嬰健康,提升婦女社會地位。

「考牌」做爸爸?盧旺達爸爸要上十五節共四十五小時的課程,要學會五件事:1.男女的互動相處,學習解決衝突,預防家暴;2.生育的計劃、懷孕經歷以及男人支援母嬰健康的方法;3.反省自己原生爸爸的教育;4.有利妻兒健康的爸爸角色,以及爸爸去照顧嬰幼兒的好處;5.管教子女的技巧;分擔家庭事務的責任。

 

養兒育女是現代人的夢魘

    自從奧運滑浪風帆金牌得主李麗珊說養育一個小孩自少要四百萬港幣後,牽起一股熱議,生兒育女是成本很昂貴的事,甚至是沒有回報的傻事。錢還是其次,最難還是如何才能恰如其分教養好一個小孩做父母要學習是不爭的現實,要考牌通才能當父母,暫時難以透過法律體系強制執行。天生天養的時代真的過去了,但那個年代的父母很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今天,想當一個稱職的父母,無論線上線下,課程多不勝數,很多父母都上過不少這類課程,但成果如何,尚待評估。說真的,努力學習,躬身力行才是上策。

別讓澳門成為躺平主義的溫床

                                      

    近月中國在大陸一篇網絡文章《躺平即是正義》引起網民熱烈討論,雖然很快就被平台刪除,但已引發一大班年輕人追隨「躺平主義」。兩岸四地的KOLyoutuber亦開行Turbo,高談闊論,百家爭鳴,蔚為奇觀。在《知乎論壇》有論述「躺平主義」的宣言,號召九零或零零後的青年,以「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不消費」的「六不主義」,實行「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基本上就是和超大型剝奪工友的企業對抗,拒絕當一個九九六制(朝九晚九,周休一日)下的「蟻族」。《光明日報》及《新華社》等官媒亦開行Turbo鞭撻,以「躺平可恥」、「認命可以,躺平不行」、拒絕「內捲」及「毒雞湯」等嚴厲譴責。目下中國及工業發達的地方,躺平一族冒起,只是因為不想向政權下跪,但現實又不允許他們站着,只好消極地躺。有內地學者認為躺平族拒絕資本與國家雙重暴力,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黃平認為「躺平」是年輕人放下負擔的一種方式,當人們無法追趕社會發展比如高漲的房價時,「躺平」不失為一種最為理性的選擇,甚至是對不公不義的社會制度的無聲抗爭。

  

到底甚麼是「躺平主義」?為何這種主義能在全球大都會掀起熱潮?

    躺平主義,英文tangpingnism,起源於中國,是草莓一族、宅族、廢青、佛系及蟄居族等無產階級躺平族群抵抗資本剝削的社會現象。這一群族無權無勢更無錢,社會資本薄弱,只好以最低的勞動穩躺在現有階級,低慾望、低自我期望、低消費生活、低限度社交及極簡樸生活。既然被打壓得站不起來,又不想搖尾乞憐賺錢,唯一的生活方式就是躺平,用更多的時間過歲月靜好的生活。

  早在中國古代已有躺平一族,竹林七賢是表表者,其中劉伶天天買醉,對東漢道德文化,尤以比拼誰最孝廉作出消極的抗議。劉伶深受道家文化影響,甚至在家不穿衣服,以天地為家,以家為衣服,過最簡單的生活。十八世紀波希米亞人為了藝術而過著非常躺平的生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三藩市的嬉皮士反對資本主義,刻意留長頭髮,只管造愛吸毒。當下的美國,有流浪漢一族homeless),對自己只存有低期望,人生的壓力就接近零。在東亞地區,由於普遍受儒家文化克盡己職的責任文化影響,逼人讀書,逼人上進,逼到喘不過氣。以日本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起飛,男人超時工作是光榮,若是早下班沒地方去,都要去喝酒吹水,所以,才會有高票房的諷刺電影《談談情跳跳舞》。物極「逼」反,產生躺平一族,日本稱為蟄居族,其中有足不出戶二十七年,要靠父母親供養的估計有一百萬,一年只出外打一兩個月工的可能多達一千萬。南韓保守估計亦有幾十萬躺平族,據教育部數字,去年中國有六百五十萬大學畢業生,只有四份之一找到工作。今年有九百五十萬大學畢業生,疫情陰霾下,能找到工作的更少。據了解,目前參與美團外送的人員中,有六萬碩士生,十七萬本科生,二○一九每送一份餐能拿到九元人民幣,二○二○年降到六元,二二一年更降到四元。去年農民工到城市工作有一點七億,比前年減少二百四十六萬,換言之,工種低學歷高,賺錢少,足見年輕人謀生非常艱辛,怎能不躺平呢?在澳門,筆者都認識兩位躺平朋友,一位是家中的老大,辛勤工作養活了父母弟妹,等到弟妹工作,就辭職回家躺平。另一個是快三十歲的年輕人,靠父母及政府福利津貼過活,偶爾打散工用來買點東西,其餘時間都窩在家裡打遊戲機

 

內捲化正逼近澳門,守不住就出現躺平化現象

    內捲化Involution是由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美國人類學家亞歷山大•戈登威澤等人衍生出來的詞彙,意指社會某種文化不斷重複,已無法發展,只能向內捲,使內部更糾結複雜。近年,在中國大陸,內捲指惡性循環,前述的九九六制就讓員工陷於吳剛砍伐丹桂樹的永恆懲罰。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內捲化是邊際效用持續遞減的過程,即只有惡性競爭而沒有發展與增長」。要改變邊際遞減的唯一方法就是要實行經濟學家熊比得的創造性破壞,進而跳出既有框框,徹底改變技術水準,就如蘋果手機打敗諾基亞一樣。要有新技術及新知識源自獨立自由的思考,更需要以人為本的開放管理,而教育是新知識、新思想、新技術、新制度的改造源泉,是翻轉內捲化社會的關鍵鑰匙。

  有資深時事評論員揶揄說:「躺平也需要制度環境,需要一定的社會福利,需要真正的法治,還需要更少歧視,以及獨立自主的觀念意識等。不是誰想躺平就能躺平。」目下的澳門教育不是往因材施教,而是走精英篩選的路,正陷於內捲化的深淵。澳門實行15年免費教育,但人人都要上大學,學以致用者不多,加上澳門工種狹窄,樓價高企,中小企不振,失業率不斷攀升。政府為維穩,不斷加碼,社會福利更加優越,正慢慢把年輕人推向躺平世界。

 

別再做直昇機家長啦

  在澳門,許多家長已經意識到躺平主義與內捲化已步步進逼,必須步步為營。但是,在對抗的過程中,不少父母卻變成直昇機家長,捲入另一種內捲化的態勢裡。直昇機父母被認為全球化的教育焦慮,甘心情願花錢花心思去支撐孩子享受天真與爛漫的童年,但是,隨著資本主義商業社會競爭激烈,直昇機父母現象在全球逐漸升溫。調查資料顯示,在一九七六年,美國的父母平均每週花兩個小時陪孩子,其中十七分鐘輔導孩子寫作業,到二一二年,美國父母平均每週花六點五個小時陪孩子,其中一個半小時輔導孩子寫作業。兩岸四地的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應比美國父母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美國經濟學家馬賽厄斯德普克和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在其《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中試圖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這種現象,發現在全球範圍來看,競爭越不公平,階級越固化,社會流動性越低,父母越努力做直昇機家長。過去,中產階級是打破階級固化的重要力量,目前就成為內捲化的受害者,當中產父母意識到收入停滯不前時,發現階級愈加固化時,焦慮頃刻蔓延到孩子身上,渴望透過進明校,密集補習,文武全才,務使孩子亦能擠身中上層社會。他們的研究發現,社會公平度越高的國家,如瑞典、挪威、芬蘭、德國,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越寬容,願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想像力,越讓孩子自由發展;社會公平度越低的國家,如土耳其、俄羅斯及其它國家,父母對孩子越嚴厲、越苛刻,越要孩子勤奮和爭勝。

 

  雖然,躺平主義不全是壞的,尤其鼓勵環保簡約生活,但別讓澳門成為不思進取的躺平主義溫床。政府只會派糖,亦只會讓情況升溫,惡果卻要下一代來承受。要扭轉劣勢,從人本多元教育開始,創造多元機會及磨練給下一代,締造反內捲的局面,所有持份者都應一呼百應,責無旁貸。

唔補習得唔得啊? 補習好啲嘅!

                                      

    唔補習得唔得啊?補習好啲嘅!天資聰敏或自律學習的學生該不用補習;資質平平、程度未逮的學生補習比較保險;那麼多人補習多少對改善成績多少都有點點幫助。真的嗎

    五月十九日,澳門電台時事烽煙節目澳門講場》,請到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素君博士及中華教育會副秘書長呂綺穎,出席電台節目與市民共同探討補習的成敗得失。呂綺穎表示:「現時一個課班約有3040%的學生放學後需到補習社補習。學習難度加深與學生參與補習社沒有直接關係,現時雙職家庭較多,部分學生需課後托管,因此補習社發揮一定作用。黃素君博士說:「小朋友的自律需由家長及導師的協助下慢慢培養,若小朋友無法建立自習精神,對其終身學習是沒有保障

    疫情下,百業蕭條,惟理髮店、代收店、蔬果店及補習社「發過周潤發」。眼見一家食肆結業,代之而起的多是補習社,且氣勢如虹。疫情後,補習社比學校更早重開,正無聲無息地侵蝕學校教育的功能及學生的終身學習自律精神。

 

補習是工業時代生產線的一個環節

    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稱產業革命,人類生產逐漸轉向新的製造過程,出現了以機器取代人力、獸力的趨勢,以大規模的工廠生產取代一家一戶的個體工場手工生產,是徹頭徹尾的科技革命。弔詭的是,工業革命減省了人力,但沒有造成大規模失業,反而造就了大量工作職位,只是這些職位被分配到生產線上。生產線是一種工業上的生產概念,最主要精神在於讓某一個生產單位只專注處理某一個片段的工作,同時讓一個生產單位從上游到下游完整完成一個產品。

    工業革命前家長通常都在家教育孩子,工業時代,許多父母都在工廠長時間工作,只好建立大規模的學校,把孩子送進去學習。顯然,學校是工業時代的另一道營運模式很類同的生產線,現代工業生產特徵有:生產機械化、專業分工、產品規格化、產品標準化等。目下的學校教育運作真的很像工廠,學校就是工廠,老師是專業技工,學生是有待加工的半製成品,課程就是材料,上課就是生產過程,最終,學生就如用製造罐頭、成衣等規格標準去生產出來一模一樣的產品。

    今天,澳門父母普遍都是雙職工,工時長又要輪班;更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又或是認為要補習才能升班等大條理由,把孩子塞進補習社,補習社就成為學校教育後的另一個生產單位,而且是一個重要的補救加工單位。誠如黃素君博士補充說:「補習分為三大類型,包括學校課後督課班、私立機構補習社、私人補習,而私人補習的使用人數無法估計,但直言需使用補習服務人數遠超於想像。

    當孩子白天在學校花了七八個小時學習,放學後又花四五個小時補習,回到家父母還要多花一兩個小時檢查或再補習,其實成本非常高昂,甚至已淪為沉沒成本(Prospective Costs)般騎虎難下,進退維谷,效率存疑。本來家長、學校及補習社應該產生相輔相成的功能,才能收相得益彰的果效。惟是,三者既沒有分工,更遑論合作,彼此重疊,相互折騰、過勞低效、大家陷於納許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的困局中,無論是學校、家長、補習社,甚至是學生,無一可以「獨自行動」(即單方面改變決定)而增加收穫,成為贏家。更可能出現呂綺穎秘書長說會削弱學生自主學習態度的惡果,甚而會產生如黃素君博士說的對其終身學習是沒有保障,孩子的學習好奇心及動力,就在長期機械運作下被磨蝕殆盡。

 

物先腐然後蟲生,學校先腐然後補習社叢生

根據澳門平台》二○一九年一月二十五日的報導,澳門現時在教育暨青年局登記的補習社共三百四十八間,如果說每所補習社有二十名學生,按中小學補習費平均為澳門門幣三千元計算,一年繳十二個月補習費,粗略算一年的補習費高達二點五億澳門元,難怪說補習社是一門大生意,其中,有連鎖加盟的補習社共開設二十七所補習社。肯定說,疫情後的今天,補習社如雨後春筍,一片榮景。

    在一個考試與分數掛帥的社會下,需要面對、學習的挑戰,都被簡化、甚至忽略到最低。補習對孩子是揠苗助長、對家長是會上癮的鎮定劑。據有關調查顯示,在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課外補習非常盛行,家長每年為孩子請家教或上輔導班補習的開銷達數百億美元之巨。韓國每年補習開支相當於政府公共教育支出的80%;二年日本家長為孩子支付的補習費達一百二十億美元;在香港有85%的高中生接受課外輔導;在中國內地課外補習更常見。

    問題是,為何歐美先進國家就鮮少補習,為何有亞洲國家地區補習成風呢美國絕大部分公立學校是十三年全免費義務教育,小學大部分沒課本,老師評分只有三級:優、良、中,學生基本玩著玩著就一年。而在高中階段,只要上課認真學習,認真複習做作業,一般拿個A是沒有問題的,花錢上補習班也沒有必要。在瑞士只有智慧不足或是精神病影響學習能力的孩子,才需要加強補習。看看我們的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從學校到補習社,一直虛耗精力光陰在語法、修辭、物理、生物、微積分、幾何、三角函數等可能一生都用不上,完全脫離生活的學科中,然而,每個人都會需要與人溝通、戀愛交友、與打理自己的生活環境。看看我們學校教育那些過於學術的學習,與表達、交際、美感教育的比重,就知道學校教育多麼本末倒置,這才讓補習乘虛而入,有機可行。

    如果學校教育回歸尊重教育規律,幼稚園及小學階段都讓孩子在玩中學,培養孩子對知識和學習的興趣,注重悅讀的培養,日常邏輯分析能力的培養,沒有固定的教材,鼓勵他們博覽群書,這些就是教育的根本。違反教育規律,抱殘守缺於工業時代,不願意真正過渡到能真正踐行因材施教的信息社會,學校的腐敗就衍生了補習社能存活及蓬勃發展的商機了。

 

還孩子在信息時代享有因材施教與終身教育的權利

    ○○一年,台灣已放棄大學聯考,改為多元入學;近年再下一城,取消基礎教育的百分制,真正走向多元評量;在歐美諸國,尤其荷蘭及芬蘭,已經實行愉快學習,沒有補習,學生在國際教育舞台上的成績都很亮麗。

    我們正在工業時代費力攀上後工業時代,而資訊爆炸的信息時代已在猛力拉拔著我們,我們應該果敢實踐如熊比得的創造性破壞理論Schumpeter's creative destruction),帶領師生家長往信息時代教育的新天地去。在那裡,沒有百分制,沒有留級,沒有文理分科,沒有大學聯考,沒有四校聯考。有的是符合學生個別學習需要的彈性科目,有的是悅讀,有的是滿足求學好奇心的學習生活。

    別忘記,今天揚棄工業時代的填鴨式教育,切斷補習這道生產線,我們就能昂首闊步,培養信息時代需要的創意人才,亦可以放一萬個心,個個孩子都能順利通往終身教育時代,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及成果。

    誰說一定學才有,換成「樂學有」不是更好的選項嗎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