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牌駕駛,無人能接受,甚而遭千夫所指;但點解,所有家長都無牌教養孩子,卻無聲音質疑呢?
「生仔要考牌」這個說法,真的有機會成真?二○二○年五月,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區政協副主席許洪玲,於兩會中強烈建議應加大對準父母的培訓,讓他們對生育前有充足的準備,建議在社區舉辦家長課堂、建立「家長教育指導工作室」。針對不同年齡的兒童家長,將聘請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經驗的義工作為老師,對於要入讀小學前的學生家長,更需接受一系列的教育,家長需出席相關課程後獲頒發「合格父母證」,其子女方能入學。此外,學校需設立「家長學校」,以定期講座、案例分析、現場模擬等形式授課,建設優質家長教育;對於有問題學生的家長,更應提供一對一的針對性課程,使家長可以解決實際教養困難;對於準備要生孩子的夫妻,則會開設「備育學院」,加強對他們的教育,讓他們有充份的生育準備。此外,更建議編制家庭教育指導性文件,將家庭教育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加大對家庭教育的保障力度。
天生天養的時代一去不返嗎?
傳統的中國家庭一直奉行「天生天養」的自然規律,尤其是草根家庭,父母為口奔馳已來不及,何來有時間去教養孩子呢?的確,我這一代人的父母幾近文盲,父親全職工作,母親操持家務亦忙得不可開交,那有時間、學識及空間去教養孩子。其實,我輩父母在言教方面的確不足,但是,身教榜樣及實況境教卻俯拾皆是。
我父親為人非常慷慨,雖然一貧如洗,但遇上鄰居朋友借錢,就算身無分文,都會拿棉被典當去急人之所急。但是,家裡再貧困,父母都帶頭咬緊牙關,從不開口向別人借錢。母親是文盲,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加上潮州鄉音濃,很多人都聽不懂她講的話。也許如此,母親不太健談,但亦同父親一樣從不說人是非長短,我在雙親身上學會謹言慎行。
說到境教,更是難能可貴的實況教材。一家八口住一小房間,兩張床,沒床睡如我,就睡地板。夏天只有一把很老舊的風扇吹全家,我脖子上永遠長著很癢的痱子。全家唯一的娛樂就是聽收音機,又或者是在家附近嬉戲。清貧的生活教會我簡樸生活的真諦。也許,父母親不懂甚麼教養心理學,言教拙劣,但身教示範,卻非常了得。
生仔要考牌嗎?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在著作「一首小夜曲」提到:「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的確,如果做父母也需要考牌,也許能減少很多悲劇發生。要養育一個小生命,責任重大。相信每個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小孩,但如何去愛、如何去教又是一門學問。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演化生物學家用人與猿猴比較,猿猴只有四份之一的智能可以透過後天習得,而四份之三是靠本能行事。反過來,人只有四份之一透過本能行事,而有四份之三的智能是透過後天習得的。換句話說,人與禽獸最大的分別是人必須努力學習才能有所成就,而禽獸只透過本能及模仿就能習得生存必須的能力。
演化生物學家透過DNA的研究,發現人異於禽獸是我們會透過DNA把代代相傳的文化資本直接傳給下一代,即是說我們一生下來就有基本的智能,少許的道德覺知等等。但是,我們仍然要透過社教化的過程才能達到家庭、社會及國家的要求。甚且,我們必須透過世界觀的學習,才能掌握普世價值的要旨。換言之,我們的確具備天生天養的基本條件與能力,但不是充份條件,還有,面對世界的不斷變異,這些基本條件是越來越不敷應用了。如果說一切都要學習,當一個稱職的父母無疑都需要學習的。
為什麼做父母要考牌呢?因為許多工作都邁向專業化,如傳統以來認定要拿到執照才算專業的醫生、律師、工程師及心理師等;就算不是專業,但影響廣泛如開車要考架照,連保安員都要持證上崗。於是,研究專業考牌的學者如拉福來特(Lafollettee)指出,要考牌必須有三個重要的條件:一、該活動有可能嚴重傷害他人;二、該活動需要具備一定能力,方能安全進行;三、我們有大致準確的方法評核人們是否具背備相關能力。看起來,為人父母自從「搞出」人命以來,很多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態去教養子女。
考牌才能要當家長實在過了頭,但要好好學習才能勝任當一個好父母相信無人質疑。天主教徒要在教堂舉行婚禮,必須先參加婚前講座,認識婚姻及家庭的意義與價值,還要學習生育計劃及育兒基本原理等等。在台灣及南韓,都鼓勵參與至少四小時的婚姻與家庭教育課程,甚至在高中亦有開設家庭生活教育講座,讓高中生認識婚姻、家庭與育兒的基本知識。在法國,二○一六年開始,立法禁止父母在網上公開子女的影像。在香港,有周子峰著的《想做父母先考牌》,極力倡議要生仔先要考牌及格,持證生育,周子峰狂想地構想政府設立「生仔考牌」牌照局,什麼人才不獲發牌?包括:自私精或自我中心者,不獲發牌;2.沒有為人父母準備者,不獲發牌;3. E.Q.(情緒商數)低的,不獲發牌;4. A.Q.(逆境商數)低的,不獲發牌;5.沒有公德心的,不獲發牌;5.極端拜金主義的,不獲發牌。
看看非洲盧旺達的爸爸學校
東非國家盧旺達,曾於上世紀末爆發內戰。至今,仍有數以十萬計難民,其中不少女性面對早婚、早孕、性暴力等問題,孩子亦出生在性別權力不對等所造成的傷害裡。美國與盧旺達學者聯合盧旺達當地的社福和政府組織籌辦計劃,邀請準爸爸和育有幼兒的爸爸上課。計劃稱為「Bandebereho」,在盧旺達語中有「典範」的意思,即正面地轉化當地男性的父職(fathering)。讓爸爸上課,是要減低家暴,讓男人為家庭付出,促進母嬰健康,提升婦女社會地位。
「考牌」做爸爸?盧旺達爸爸要上十五節共四十五小時的課程,要學會五件事:1.男女的互動相處,學習解決衝突,預防家暴;2.生育的計劃、懷孕經歷以及男人支援母嬰健康的方法;3.反省自己原生爸爸的教育;4.有利妻兒健康的爸爸角色,以及爸爸去照顧嬰幼兒的好處;5.管教子女的技巧;分擔家庭事務的責任。
養兒育女是現代人的夢魘
自從奧運滑浪風帆金牌得主李麗珊說養育一個小孩自少要四百萬港幣後,牽起一股熱議,生兒育女是成本很昂貴的事,甚至是沒有回報的傻事。錢還是其次,最難還是如何才能恰如其分教養好一個小孩?做父母要學習是不爭的現實,要考牌通才能當父母,暫時難以透過法律體系強制執行。天生天養的時代真的過去了,但那個年代的父母很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今天,想當一個稱職的父母,無論線上線下,課程多不勝數,很多父母都上過不少這類課程,但成果如何,尚待評估。說真的,努力學習,躬身力行才是上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