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疫情中的逆境教育施政省察




    武漢肺炎疫情在南韓、日本、伊朗及歐洲諸國大爆發。誠如國家衞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估計,全球疫情發展,至少延續到六月;香港大學著名微生物學專家袁國勇說,斷不了病毒傳播鏈,疫情只能延續,且有可能成為風土病。
    武漢肺炎疫情似在中國穩定下來,確診所不斷下降,武漢的幾十所由體育館臨時改建的方艙醫院宣告功成身退。澳門十個確診病人已全部康復,亦超過一個月沒有新增病例,政府雖然說防疫仍處於關鍵時刻,但經濟重創,百業蕭條,正待復甦,於是,市面上除了人人戴口罩外,其他似是跟疫情前無異。換言之,我們已經由緊張兮兮的全民抗疫鬆懈下來。
  
新官上任三把火
    去年底,新特區領導班子上任,不久就接到要防疫抗疫的第一份功課,正是展現新官上任燃起第一把火的好時機。特首連同司長們宣佈一系列高效防疫措施,的確,幸運之神自二○○三年SARS後再次眷顧澳門,博得全澳市民,甚至香港人的掌聲。
    新官上任第二把火是當疫情進入嚴峻階段,賀特首宣佈賭場停業十四天,再次博得全世界的掌聲,鞏固了澳門防疫抗疫的能力;亦透過要外來人士提出其實拿不出來的無新冠狀病毒的健康聲明書,變相就是封關,成功阻斷了傳播鏈。再者,當全世界都為口罩張羅而慌亂時,特首說連葡萄牙的口罩都買回來了,每十天供應一次,全民安心。 
    真沒了到,新官上任第三把火竟然是搬龍門擺官威,火燒後欄。三月十日,社文司司長歐陽瑜列席立法會公共行政事務跟進委員會會議時表示:「當局正研究非高等教育的中學、小學和幼稚園分階段復課,希望不遲於四月二十日復課。有議員引述政府代表指,可能會提前四月初復課,並讓家長選擇是否讓子女回校。特區政府一直奉鍾南山院士的專業言論為「金科玉律」,為何突然間能言之鑿鑿說不遲於四月二十日前可以復課,但又無法提出足夠科學理據。
    本來,特區政府二月初宣佈的復課條件是本澳及廣東省連續十四日沒有新增新冠肺炎個案,且珠海市和中山市均宣佈復課。本月六日教青局發新聞稿指,不排除調整復課的考慮因素。主事官員會後被記者提問時說,整個疫情發展已由防內地輸入澳門,變成主要防外地輸入,因而調整復課條件。開學時間基本上沒有調整,希望不遲於四月二十日復課。亦由廣東省縮小為中山及珠海無新症。只要内地學生乖乖在家,守住十四天,就可望回澳上課。主政教育官員,其所謂調整復課考慮因素實為政治語言偽術,要明白社會對其誠信表現尤其殷切。
    
疫情中的逆境教育施政省察
    股神巴菲特說,潮水退卻,才知到誰沒穿泳衣游泳。股神所言非虛,亦不單純指股市,政治其實亦如是。澳門自開埠以來,從未遭遇過如此漫長的疫情,導致經濟幾近癱瘓,亦史無前例地停課那麼長。正因為停課關係,就如潮水退卻,澳門教育制度的弊病陸陸續續呈現在大家眼前。其實,趁疫情契機,該好好思量如何改善。誠如前述袁國勇專家所言,疫情會成為風土病,隨時捲土重來,必須建立慣常的多元應對機制。
    疫情突襲多月,真的讓全世界狼狽不堪,學校教育亦無可幸免。一直以來,澳門學校教育停擺在工業時代模式,學校就是生產線,老師是技工,各種零碎過時的知識就是原材料,最後生產出腦袋裝滿各種離地知識的個體。換言之,學校一直以老師及教材為權威中心,以教為主學為副。疫情來了,停課來了,行政當局只能退而求其次,祭出宜鬆不宜緊及溫故知新,後來加推功課作業不計分的策略。不錯,為許許多多為口奔馳,同時無能力照顧孩子學業的父母,這種政策的確可以讓人鬆一口氣。惟是,短時間的溫故知新可以,但長期溫故知新就變成文過飾非了。
    有學校視政府要求如無物,照樣教新課程,拼命趕進度,甚至要擺出遙遙領先的姿態。有學校很聽話,依足指引去作。就在一片停課不停學的吶喊歡呼聲,不停學變成名校的是不停學,其他學校就真的停課即停學。核心問題是,我們的學校教育制度一直忽略教是為了學,離開了學,教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教是越少越好,反而學是越多越好。疫情退卻後,復課後,可有想到要重整教育者的教育基本理念,讓教育回歸以學生為本,以學生學習為本,以學生能成為積極、主動、能自學的學習者為本。
    在美國,每年有超過兩百萬學生在家學習Homeschooling),就連香港這個經濟掛帥的亞洲金融都會都隻眼開隻眼閉,允許少量的學童在家學習。澳門特區政府新上任,除了新官擺官威以外,可有想到,疫情很可能成為風土病,應是時機,好好研究在家學習的法律、規範及指引該如何制定,讓有能力有時間的家長可以在家教育小孩,亦可以給疫情再來時多一個選擇,實實在在的讓學生在家暢快自學。  

 可行半日制上課
      有關當局多次聲明,復課安排必然遵行循序漸進的原則,如從高三開始,慢慢向下推。其實,所謂的循序漸進亦應該延續三個原則,一是宜鬆不宜緊二是溫故慢慢到知新三是澳門十五年免費教育不爭一朝一夕的追趕進度。
    誠如一眾官員說,復課仍然要置學生的健康安全為首要考慮。除了必須的防疫用品要充足外,避免人群聚集必須認真面對。按照一般防疫要求,學生與學生間應該保持一米的距離。現實是如果全校全日復課,一般學校實在無法做到如此要求;再者,亦有意見認為要取消中午在校提供膳食及幼稚生午睡安排。
    要符合上述多項要求,可行的方案就是同一班分成上下午班上課,同一科的內容每天由同一科老師,在不明顯增加教學負擔的同時,上下午各教一半,如小學語文每週六節課,改為上午班上三節下午班亦上三節,按照這樣緩慢的進度完成這個學年的學業要求。
    如果特區政府真的可以讓家長自行決定在復課後是否讓子女上學,那就必須先解決在家自學的評核與在校學習的評核是否同等,單單是與家長友好建立共識已經很不容易。所以,官員的一言一行都必須謹慎及兼具公信力,切勿以為公權力在手就可以隨時搬龍門。
    再說,我們已步入信息時代,誠如愛因斯坦說:「能在課本找到的知識,就不必強求學生牢記。」資訊科技發達的年代更造就透過搜羅信息自學。不管是政府、學教及家庭,都必須共同努力,締造充裕的條件,培養學生作為成功的自學自教的學習者。


武漢肺炎陰霾下澳門人的慢活


      武漢肺炎席捲全球,無一國家地區經濟免於受創,百業蕭條,正因為如此,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多了在家,都多了慢下來生活的時間與空間。二月二十日那天,公園解禁,我按捺不住,與妻子、女兒及孫子去剛好解封的路環龍爪徑走走,始料不及,平時人煙稀少的後花園步行徑,竟然遊人絡繹不絕,剛剛除下的口罩亦因為人多了,怕死馬上再戴起。突發奇問,何時,澳門那裡多了一群放下工作、放下急速的步伐,當起疫情陰霾下的慢活澳門人。 
    何謂慢活?英國著名記者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é )在《慢活》一書中強調說,慢活是就是活在慢的美妙中,包括慢食慢嚼、慢市、慢動、慢療、慢性、慢工、慢閒等等。也許,武漢疫情陰霾下,可以因禍得福,好好在家學習體會慢活的況味

特區政府發出第一道慢活金牌停課不停學
    武漢肺炎,全民抗疫,澳門政府反應超快,亦下達了很多慢活的指令,其中為保學童健康,免因為集體活動而受感染,課業馬上置於次要位置。所有高等與非高等教育一律停課,尤其在非高等教育層面,教青局發出停校不停課政策,意指老師仍然要透過線上進行教學及佈置作業,但不能進行測驗及考試。為免有些學校不聽話,暗渡陳倉」趕進度及教新課程,明令學校要堅守「溫故知新自學內容宜鬆不宜緊」兩大原則。就算要學習,亦應該充分考慮學生自學能力,強調停課可能是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個學期都說不定。
    顯然,按目前已超過二十多天沒有新增確診病例,也許大有條件談復課,可是,看得出特區政府仍然持守非常謹慎的態度,寧願犧牲課業,但可以換取社會安寧及市民健康。屈指一算,停課一個月了,家長除了每天按學校要求在網上下載功課,督促孩子完成後上傳給學校,當天的不停學就算功德圓滿。漫長的在家日子,無聊透頂,除了看電視、上網打機,再下來就是一起在家發呆。
    別小覷發呆,有高中語文教師就與學生上《莊子》課,引導學生在家發呆。莊子借不龜手藥方和大葫蘆的用途,說明事物看似無用,只因被成見所限而未能用得其所。在討論區中,許多學生發表意見,始知道「有用」與「無用」是要在放空腦袋,破除成見時才容易察到真偽。
    亦有語文教師在線上與學生講《莊子.齊物論》中有一個「發呆」到忘記自身的故事。話說南郭子倚着桌子呆坐,仰天緩緩呼吸,慢慢,好像忘記了身體。有弟子看到便問老師為何「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南郭子回應:「今者吾喪我,予知之乎?」其實,「喪我」不是死了,而是入定、默想,又或是現代心理學說的進入心流」(Flow狀態。在討論區中,許多學生猛然醒悟,平常生活緊張時,人變得非常自我,越自我越受形軀的束縛。原來,發呆可以讓人不再執着「自我」,破除自我中心,人亦變得謙虛自下了。
    近年,許多國家舉辦發呆比賽,目的就是要鼓勵大家慢活,多著眼心靈健康,從而減壓,提升抗逆力,亦能提升抗疫力。世界著名高僧一行禪師創立橘子禪,教導我們活在當下,在家一邊慢活,一邊心智成長。

特區政府發出第二道慢活金牌停賭、停大眾體育及停去公園運動
    在一片停下來慢活的聲浪中,市民無奈一呼百應。許多長者聽到大眾體育停課,公園關閉,非常不爽。換言之,要做運動只好在家;亦由於國內外疫情嚴重,長者更不敢造次外出旅行。悶了多天,有人突發奇想,在網上發佈在家旅行,即由廳走到房,又由房走到廚房及露台等,不斷往返,不斷發揮如在外遊的想像力。
    在家運動當然備受限制,所以,許多適合在家的慢運動成為寵兒,如瑜伽拉筋,許多網友說,原來很久已經沒有好好善用家的環境資源了。當然,賦閒在家,一定大量採購食物及日用品,所以,許多無飯家庭突然變身成為廚神,一邊上網下載食譜,一邊在廚房大顯身手,一眾家庭成員就成為家中大廚的白老鼠,天天試食,餐餐試食。
    在家慢活,有齊腳的就會攻打四方城,時間過得特別快。小孩完成作業後,機又打到悶後,就會從櫃子裡拿出封塵已久的樂高玩具出來且砌,又或是日以繼夜地玩大富翁。一時間,大人小孩重拾桌遊的樂趣,家庭關係亦因為在慢活中得到滋潤與成長。
    賭場連續十四天停業,特區政府與賭主眼看八億大元見財化水。豪氣干雲的特首說庫存此時不用,更待何時?社文司歐陽瑜司長更大聲疾呼大家要管好自己雙腳,儘量留在家中。十四天轉眼過去,賭場重開,莊荷多過賭客。有媒體直指政府不是,諷刺「唔比去公園但可去賭場?」特區政府只好跪低,逐步重開公園。在停工狀況下,澳門人甚至仍未有工開的外僱,蜂群而出,松山、龍爪徑、竹灣及黑沙,人山人海,完全置特區防疫警告於腦後,實行慢活大過天。

特區政府發出第三道慢活金牌:由慢活慢慢重返快活
    特區政府於二月十三日推出多項措施,紓緩居民及各行各業的經濟壓力,當中包括:1.現金分享提早於四月發放,每位永久居民一萬元,非永久居民六千元;2.每位澳門居民發放三千元電子消費券,永久居民增發六元醫療券;3.減免房屋、車輛牌照、個人所得稅等多項稅費;4.推中小微企援助及利息補貼,政府承擔最高貸款二百萬元、最長三4%補貼利息等;5.豁免住宅用戶三個月的水電費;6.提升技能,以工代賑,保打工仔飯碗等。連同之前果斷對抗疫情的貼地措施,有不少市民大讚新任特區政府高效有能,甚至有人在報章撰文說:「有一種幸福叫澳門!」
    慢活是一種緩慢的幸福,特區政府大灑接近三百億元,一方面是紓解民困,指望市民不要為生活開支煩惱。與此同時,亦為復市及刺激消費而提供必要的銀彈。一旦疫情退卻,市面復甦,全民禁足成效顯著,值得獎勵,最好就是購物及消遣娛樂。慢活可能瞬間消逝,市民大眾又重返日常的快活生活。 
   真心盼望,疫情早退,但學會的慢活千萬不能退

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三大變革


    我們一早已經進入互聯網及資訊技術發展的年代,問題是澳門這塊蓮花寶地實在安穩太平,我們都安逸於當前的一切,只要賭收穩,稅收就穩,稅收穩則一切維穩。有關心本地教育人士振臂高呼多年,懇請政府及學校要認清信息時代的教育變革,提升孩子的自學能力,但都充耳不聞。一場武漢肺炎全球大爆發,不但重創了全球經濟,更動搖行之有效的傳統工業教育模式。大中小學生都被悶在家上課,網絡教學一時炙手可熱,從教室的侍婢一躍成為最佳主角。也許,信息教學是抵抗疫情的靈丹妙藥。可有想到趁此良機,好好思索及發展信息時代的教育變革之道。

從蘇格拉底到AlphaGo Zero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講了很多曠世名言,最耳熟能詳的是認識你自己」、不懂得反省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知識即道德」,而最跟學習有關係的是「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一無所知」。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不知道後繼是何許人,畫蛇添足,僭建了「唯勤是岸」這一句。從邏輯推論,既是無涯,勤與岸何干呢?蘇氏與莊子都明白學海,包括已知與未知的知識,將無知與已知對比,真是小巫見大巫。如果蘇格拉底、孔子及莊子能穿越時空來到今天的信息時代,都可能會啞口無言,驚嘆古今學海真的有天壤之別。
    直到二一六年三月十五日,全世界有28億人觀看Google的圍棋對弈程式Alpha Go 以五比四戰勝世界圍棋冠軍韓國選手李世石。頓時,全人類如夢初醒,以為Alpha Go是齊天大聖。須知道,圍棋每一步棋有250個選項,下完一盤棋大概要走150步,這樣,可能出來的選項就非常之多。比賽後,世界第一的柯潔在網上留言說:「Alpha Go贏了李世石,贏不了我。」二○一七年五月二十八日,Alpha Go以三比零徹底打敗了柯潔。柯潔流著淚說:「我們人類下了兩千年圍棋,連門都沒有。」我們人類累積的是幾萬盤殘局,未知的是已知的何其多倍啊。
    我們人類發明電腦,電腦卻模仿我們的腦神經網落進行自學,被稱之為深度學習。我們一分鐘放上YouTube的資訊共有300個小時,吾生一天只有24小時,唯勤是無法抵岸的。

其實,我們對知識所知有限到幾近無知
    人類自從進化到會使語言、文字及圖案成為共同的溝通工具後,我們的學習能力就展翅高飛。到了信息時代,AI人工智能大行其道,更開拓了知識的疆域。目下,人類可以把知識分為三類:明知識、默知識及暗知識。說起明知識,即能感受亦能表達的知識,如定理和公式、書籍、報刊、網際網路等各種媒介上知識。「明知識」的特點是只要你掌握基本的語言或者符號的解讀能力,你就可以輕而易舉的進行學習。當然,個人受語言接受能力往往受時空及情緒等心素所限制,說無障礙其實亦是言過其實。「默知識」是可感受不能表達的知識。就像孩童學騎單車就是很好的例子。筆者有三個孫子,大孫子要學四堂課才懂,小孫女只學十分鐘就會。默知識都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為何大孫子掌握平衡很費時,小孫女卻輕而易舉呢如果說,默知識意味著有某些信息關係模式是可感受,但不可描述的,那麼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設想,是否存在一種知識,人類既不可描述也無法感受的東西呢?那就是超出人類目前理解能力的「暗知識」。首先,暗知識不等於尚未被人們開發的新知識,即便人們發現這種知識的存在以後也依然不能理解,因為它已經突破了人類的認知邏輯。再舉一個更常見的例子,二一七年,天鴿肆虐澳門,許多小昆蟲如蟑螂都比人類更早躁動不安,因為牠們的感受器比人類敏感,通常我們稱之為「第六感」。換言之,我們一直推崇左腦思考,原來,右腦思考就是暗知識的思索過程。二○二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康納曼本來是一名卓越的心理學家,可是,就憑人類擁有的兩種思維方式奪取經濟學獎。何謂快思慢想?慢想就是深思熟慮的理性思考,快思就是直覺判斷。康納曼重新詮釋了決策與判斷、風險、幸福和財富的關係,推翻了經濟學對人的決策是理性的假設,更首度披露「直覺偏見」和「邏輯捷徑」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了我們自以為愜意的生活與社會樣貌,也將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今天,我們極其量懂得明知識的一小撮,默知識卻因人而異,要不然人人都可以被訓練成米高佐敦,對於暗知識,從AlphaGo Zero完勝人類的教訓,就知道我們不是「阿老師的對手,試圖人定勝機器是徒然。

學校應當永遠是啟蒙、培育學習者的園地
    目前,澳門學校都奉行工業革命模式去辦學及教學,工業化思維建基於傳統經濟學的資源稀缺線性思維,追求效率、標準和規模,亦稱之為工廠模式。這種辦學模式,學校組織行政團隊管理課程、教學及評核,教師站在講臺前授課,學生做筆記、應付考試,學校透過考試給學生成績或畢業。
    問題是我們已經從工業時代躍進信息時代,人工智能加啟蒙教育是一種變革思路,有三個基本進路
第一,打破傳統的教學結構:面對人工智能化的挑戰,學校教學不得不作出適切的變革。無疑,透過人工智能,學生更容易透過簡單的教學掌握明知識。再者,人工智能能更深入、更微觀地窺視、理解學習是如何發生的,是如何受到外界各類因素(如社會經濟、物質環境、科學技術等)影響的,進而為學生高效地進行學習創造條件,即從事默知識及暗知識教學。這方面在家自學Homeshcooling 和校外教學deschooling能幫忙打破固有的課時安排,跨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圍繞學生的真實生活重建課程體系,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支撐體系,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個別化教學,這將成為未來學校變革的主導趨勢。
第二是打破封閉的辦學體系傳統學校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圈子,校方及教師主導了師資、課程、以及各種教學安排,鮮少讓家長及社區廣泛參與。未來的學校是一個開放的組織系統,每個學生獲得的明知識、默知識及暗知識都來自多元的教育平台,學生不再只是從課堂上獲取零碎過時的明知識,還可通過網路線上學習全球優秀教師的課程,並通過各種社交網絡分享學習效果。
第三是打破僵化的學校組織型態學校將採用彈性學制和扁平化的組織架構,根據學生的能力而非年齡組織學習;根據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提供靈活的教學安排,而不是按照統一的教材或者固定的課程結構,要學生呆坐在教室排排坐學習。打破現有的學制,加強不同學段之間的銜接,更好地滿足當代學生自主發展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富有選擇、更有個性、更加精準的教學。其實,早在二十年前,歐美教育先進諸國已讓中小學生參與管理學校,讓學校真的成為師生融洽相互學習的園地。
    信息時代,教學相長,三人行必有我師,但誰是師誰是徒,實難分別。信息時代,人工智能為師生減少更多不必要的繁重教學,騰出更多的空間及心思去指導、輔導及關愛學生,與學生同心同行。

武漢肺炎澳門師生家長自學自教之路何去何從


       武漢肺炎肆虐全球,無一國家地區經濟免於受創,百業蕭條。為保未來社會棟樑健康,全澳高等及非高等教育一律停課,有條件的進行各式各樣的線上教學,無條件的只好按教青局要求溫故知新。但是,溫得耐人都煩悶,網絡上時有親子為溫故但無法知新而大打出手,暴露出澳門教育制度的一大弊病,無師無課學生就不能自學。
    工業時代已經息微,可是我們仍有不少學校抱殘守缺,武漢肺炎陰霾未息,學校停課,停課不停學」變得文過飾非,有點自欺欺人。信息時代已來,學校已不必擔當主教練的角色,反而應該好好把握推動學生自學的良機。也許,我們的學生仍然要在家呆坐兩個月,即到四月底才復課。是否趁此機會,學校好好調整制度,重新思量如何藉著有限度的教而推動學生全方位的自學。

自學是讓師生家長懂得如何從走向的過程
    維基百科對自學的定義是:自主學習是一種教育與學習的方法。相較於其他教育學派,自主學習者認為沒有人能替別人作決定,每個人都應擁有為自己做主的權利。所謂自主,簡而言之,就是為自己作選擇,並為這些選擇負責。這和把他人或環境指使造成之影響之責任歸因於環境或別人的態度相反,而接近存在主義。在教育實務上,即是對自己設立並實行個人教育計畫。中國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說:「教師的教就是為了不教,起主導作用,學生學會自學,這是教學成功的最高境界。」換言之,自學是善用孩子的好奇心,從旁協助及鼓勵孩子自己去觀察、去體會、去思考,培養發現問題,誘發分析及批判思維,整理出能說服自己的想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莊子說過一句教育名言,就是得魚忘筌,意指成功捕魚後,筌即魚網就可以功成身退,放在一邊,靜待下次再撒網。前述葉聖陶先生說的「教就是為了不教,可以再作細步分析。「教是為了不教」可分理解成:「教」只是手段及過程,「不教」是目的或終點。即是說經過符合教育原理的的「教」,讓孩子「學會」後,但絕不是生吞活剝,從而達到「不教」之目的。身為教育工作者,理應有得魚忘筌的態度與氣節。教師不在托兒,不必湊仔;教師更不必履行包生仔的無理要求。
    若從可逆邏輯推論,「不教是為了教」也可分理解成:「不教」亦是手段,「教」是終極目的。即是說通過「不教」的手段,讓孩子在觀察與思量過程中不斷提高「會學」的能力,從而達到老師不明顯在教,其實是從旁點化而「教」之目的。這裡,涉及「學會」及「會學」和這兩個重要的自學概念。「學會」強調的是結果,學懂了已知世界的知識。「會學」強調發現問題與探索過程的創新能力培養,「會學」已知世界的知識,自然會產生自學能力,去探索未學的知識。
    如果熟悉美國教育概況,美國人很少用自學I learned it by myself!),反而好像很大口氣地說「自教」taught myself!),直譯是「自己教自己」,聽起來好像自己救自己。如果說「教是為了不教」表現了自學的最高境界;那麼,「不教是為了教」就更體現了「自教」的最高境界。也許,我們應該循序漸進,從自學到自學的路慢慢走。無論教與學,都不因離開學校而停止 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自學及自教能力才是正路。

引爆師生的好奇心是展開自學自教的當務之急
    教育不是逼孩子學,而是不停引爆師生的好奇心,讓自學自教成為信息年代的教育坦途。「好奇心」既要引導,更重要是如何持續;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工業時的傳統教學方式重視劃一要求,自然容易抹煞孩子的好奇心。要破舊立新,從灌輸走向「探索」,讓教育回歸生活情境,孩子才有發現與探索思考的空間:當我們在教室教學生助人為快樂之本時?就必須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親身經驗,提出問題,引發動人的討論,如助人會帶來成功感,助人會迎來微笑的感恩,助人會增進人與人間的親密關係;但助人亦會讓人備受壓力,助人亦會讓人倍感自卑等等。教師的最大工作就是進行各種活動的價值澄清,引導學生開發更深層次的好奇。當孩子擁有自學的態度,從眼神散發的光芒,就成了老師最大的欣慰。美國教育權威約翰杜威說過,成功的教師是能啟動學生的好奇,然後讓學生快樂自學;成功的學生是經過老師的悉心教導後,萌生好奇心,努力自學。

家家有本必唸的Homeschooling
    要闖開「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這條活路,家家必備Homeschooling的基本知識及能力。在美國,一年有上百萬孩子在十五歲前的家庭進行在家自學。究其原因,可以是種族、語言、文化及宗教等,是義務教育中非常普及的一個社會現象。各州州法對於在家自學教育的規範不一,大致分成四類:一是無要求:不需通知州政府要在家教育,州法中無任何要求父母主動通知的要求,如伊利諾州等。二是通知就好:州法中要求在家教育的父母要主動通知的州政府,如加利福尼亞州等。三是報告進度:州法中要求在家教育的父母要主動通知的州政府,並送交學員之考試成績,學習進度之專業評鑑。四是督察進度:州法中要求父母主動通知的州政府,並送交學員之考試成積,學習進度之專業評鑑,並有其他的一些要求(如必需照州政府許可的課網授課,父母親通過有教師鑑定,州政府專員家訪等)。
    台灣於二○○二年修訂強迫入學條例及二一四年立法院三讀通過《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後,自學鬆綁了,家長透過相關法令將在家教育合法化,申請在家教育的數目與日俱增。在香港,根據《教育條例》27974條規定「如常任秘書長覺得有任何兒童不在小學或中學就學而無合理辯解,可在進行他認為需要的探究後,採用指明格式向該名兒童的一名家長發出入學令,規定其安排該兒童定時就學於該命令所指名的小學或中學。」二一二年,有家長張惠侶主動向教育局發電郵申請在家上課,獲得兩位教育局官員會面,聽取不上學的理由、在家學習的課程、父母的具體教學分工,並且直接問兩位女兒的意見,請她們朗讀一些功課。會上官員已明確表示可以即時不用上學,九月親自家訪後,亦沒有阻止。成功為兩名女兒申請在家上課。《教育條例》27974條,授權教育署常任秘書長,命令學生入學校,但官員其實有責任研究家長理辯是否合理,不一定發出入學令,而是每半年家訪確保學童接受教育。澳門家長都很聽話,都信任政府及學校,幾近未聽過要申請在家自學。但是,法規內外,總該有個家長自主選擇的機會及空間。

十五年免費教育是漫長過程,學習不爭朝夕
   
教青局老柏生局長在記者會上被問到何時復課時,豪氣干雲說澳門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漫長的學習歷程,真的不必爭一朝一夕趕著要復課。同樣,我們必須建立自學自教的共識,所有教的事工完全是為了自學服務,換言之,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乃至終身教育,都應該以能成全自學自教為終極依歸。
    據專家分析,武漢肺炎或許會成為流行病;氣候變化,未來澳門在夏季可能碰到要停課的風災也增多。我們總不能過度依賴學校教育,總得要持續增強學生的自學自教能力,這亦應成為學子的人生資本。任重道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武漢肺炎下「在家」與「在校」的學習路徑思考


      武漢肺炎肆虐,政府呼籲市民儘量閒在家中,屈指一算,大人小孩悶在家裡快一個月了。每天下午收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記者會,就像語音重播,都是說疫情到了關鍵時刻……
不敢出門的年假期間,大人細路在家一起「停課不停學」,一時間,電腦功能盲的家長驟變成上網高手,每天要在網絡上與孩子一起收看學校的線上教學,偶爾亦要跟老師互動互動,然後要下載指定作業,督促孩子在限期內完成,或是上傳給學校老師,或是等復課日時將厚厚的檔案交上去。有不少家長及學生抱怨說,停課不停學真的弄到焦頭爛額,忙過返學。

有人快活有人愁
武漢肺炎生人勿近,公園、食肆、戲院都停業,靜待疫情過後再重整旗鼓,特區政府亦大灑金錢,提早給現金分享,推出消費券刺激內需消費,免水電費及減免稅收。市面上,多了食店營業,推出外賣半價招徠,只為什說急程度的推動。
中國最大教育技術公司TAL Education就在農曆新年期間,推出免費的兒童線上影片課程,教學內容含納書法到程式語言;線上英語教學平台VIPKID也針對412歲的孩童,推出150萬堂免費課程。
即使開學過後,眾多學校為避免擴大感染風險,也紛紛推動線上遠端教學課程,讓孩子在家也能聽老師授課。中國官方表示,目前遠端教學計畫已涵蓋2萬多間中、小學及1,200萬名學生。
不過,與企業通訊軟體的情況相同,17日中國各地學校開學時,湧入的巨大流量依舊讓學習通、騰訊課堂等線上學習平台不堪負荷,出現短暫的故障現象,後續已全面修復。
且不光是無法上學聽課的學生,許多上班族也想趁這個時機好好精進自己。中國線上學習平台孤獨的閱讀者表示,這段時間每日課程查詢次數可達到6,000次,疫情爆發前這個數字只有約500次左右。
武漢肺炎正漸漸改變中國人民工作、學習、問診的傳統型態,感受過線上技術帶來的便利體驗後,有多少企業、學校將因這次契機擁抱新服務,也相當讓人感到好奇。
「在家」與「在校」有什麼分別?可以有兩種思路,引發出不同的方案。 第一種思路:可以稱為「線上上課」。盡量讓學生的「在家」生活,模擬「在校」上課的模式。因此給學生一個比較完整的時間表,涵蓋平常的所有科目,按時上課下課;網上傳授,學生也在線上遞交作業。教師盡量按原來的教學計劃安排上課,學生也應該盡量靠近平常的「在校」學習。 但是這個方案的問題是,到底「在家」不是「在校」。「在校」的時候,在課堂上,教師有幾乎絕對的權威,對每個學生的行為,有一定的規範。教師也會假設每個學生都在跟隨教師的「教」而「學」:「我講了,你就應該學了。」學生「在家」的時候,就「管不住了!」 在校在家 兩種思路 第二種思路:引進「在家學習」。這種思路,是把疫症的「危機」,變成改變教學模式的「契機」。積極地看,「停課」正好是擺脫了課堂與課時的束縛,讓我們有空間重新思考。把「上課」轉化為真正的「學習」。 這時,要思考的,就不是如何完成課程大綱(covering syllabus),而是如何趁着這個非常時期,讓學生嘗試進入自主學習的境界。於是,就要面對幾個問題:學生主動地學習,是怎樣發生的?信報 

也正面臨重大的挑戰。表面看,疫症會死人;不上課卻不會死人。但是醫護與教師都是專業人士,他們工作的全部意義,都在於人類的福祉(well-being)。只不過前者是挽救生命,後者是給生命賦予。
在家學習 難得契機 筆者還在着手探索中小學學生在家學習的狀況。初步有幾點粗淺的問題,都是關於「在校」與「在家」學習的分別,供讀者思考。 一、自學。在家學習最關鍵的特色,是學生需要自學。應該說,是學生必須自學的最好機會。教師設計的時候,把「教」減到最少,把學生的「學」放到最大。這是全球教育改革夢寐以求的事,現在是改變教與學關係的最好契機。 二、模式。看到內地有網上課程,是假設學生在家就像在校一樣,幾個小時坐着,按時上課、下課。這就假設在家學習的課程,盡量與在校看齊。是否這樣?給學生時間與地點的自由,是好是壞? 三、留白。是否可以有很多的「留白」空間,讓學生發展自己喜愛的學習。這就需要放棄一點教師認為是「必須」的內容,研究哪些內容其實不學也無所謂;四両撥千斤。這不是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最好機會嗎? 四、教材。盡量利用書上、網上的現成訊息和資料,讓學生自己組織自己的學習。有些專業團體,正在製作教師可以自由採用的簡便課程。有沒有機構、書商可以定期推薦書單(網上、紙版)? 五、批改。學生每做的每一項,都要教師批改,其實是不必要的。教師的批改、分數,其實並非學生學習最關鍵的因素。這點,需要有理念上的突破,也需要有措施上的創新。 六、倫理。有教師自製教材,探討一些疫情中的情理問題,如搶購、關愛、專業……等。也有引領學生回顧SARS期間的人間暖情。 七、集體。大規模的密集面對面集會不適宜,可否分為小組(比如是56人)輪換回校「上課」? 八、交談。有校長建議教師與每位學生每星期有不太短的電話交談,是絕佳的教育活動;不一定有非常正規的話題。也可以用視屏平台小組交談。 在家學習,並非沒有困難。這裏寥舉幾點:1.弱勢基層家庭,也許不具備硬件條件。2.不少平台,經不起大流量。3. 學生「看不到,如何管」?有些學生「睬你都儍」,怎麼辦?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不成為放棄努力、阻止創新的原因。 假如大家努力,積極運用疫情籠罩下的非常境況,也許可以創出一些新的學習模式,在教學理念上有平常不會有的突破。

我們點解要發燒


     兒時,終日被扁桃線發炎入侵,經常發高燒,燒到發紅發熱,甚至嘴唇爆裂,母親很擔心我燒壞腦,變成傻仔,所以,我就成為醫院的常客。每次高燒,都要打盤尼西林,先在手臂試針,頂得順的話,約半小時就在臀部再打一根大的。真的很厲害,不到一小時,額頭就清涼了,燒亦退了,然後可以回家去,靜待下一次扁桃腺發炎突襲……
    我一直以為盤尼西林就是我的救命草,直到我為人父親這個神話才破滅。兒子早產,身體孱弱,像我一樣經常生病。我又用兒時的方法,帶兒子去打盤尼西林,果然湊效。不過,有一次,兒子來回挨了幾針盤尼西林,燒退燒又來,我意識到這一招可能失效,遂投靠」另一所醫院。主診醫師為兒子作了全面的檢查,告訴我是因為中耳炎導致他發燒,治好中耳炎燒就自然會退,且跟我說發燒是為了對抗疾病,是一件好事。頓時,我非常驚訝,恍然大悟,於是,開始去找孩子為甚麼發燒的醫學書看,才知道過去自己對發燒非常無知。

兩百年來,人類體溫不斷下降
    ○○三年,SARS肆虐,進出那裡都要戴口罩量體溫;十七年後,武漢肺炎,大家聞發燒色變。發燒不能上學,亦不能上公車、當然更上不了飛機;進不了公務部門辦事,沒料到連食肆都進不去。為了過關,為了坐飛機,一於事前吃粒退燒藥把體溫壓到正常,試圖瞞天過海者神憎鬼厭,當中已有多個是確診案例播毒感染其他無辜者。
    現在,量體溫成為日常,一旦發燒,忐忑不安,人人自危。其實,兩百年來,人類體溫不斷下降,意味著人類抵抗細菌疾病的能力亦下降。一八五一 年,一位名叫卡爾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國內科醫生,收集了兩萬五千個病人的腋下體溫資料,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這種說法一直沿用至今。兒時,我的體溫高於這個傳統指標就算發燒了。不久前,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的研究成果發現,自十九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兩百年間,人類體溫下降0.4℃。換句話說,從37℃降到36.6℃,這樣也導致人類免疫力下降,加速了病毒、細菌感染和癌症的發生率。研究顯示,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升高1℃,免疫力就會提升五至六倍。專家稱,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鈎的,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體溫過低,可能意味著代謝不好。

體溫高血流快 白血球及巨噬細胞效率更好
    人體有大約有六十萬億個細胞,血液的任務就是給細胞輸送營養和氧氣,並帶走二氧化碳等廢物。血液中的白血球用以識別體內異物,產生免疫功能,並做出相應的免疫對戰行動。除白血球以外,更厲害引致發燒的是從骨髓中跑出的來單核球,成熟後成為巨噬細胞,當巨噬細胞偵測到細菌病毒,就會引發警報系統,即發燒對抗。體溫高時,血流速度亦快,同樣道理,體溫低時,血流速度亦慢。所以,我們睡著後,體溫慢慢下降,臨天亮時體溫最低。因此,許多老人,尤其慢性病患都在臨天光時因血流動過慢而病發,甚至失救死亡。平時,白血球能迅速發現體內異常,把病原體射殺。反之,基礎代謝率低,體溫下降,血液流速緩慢,白血球的工作效率變得低落。慢慢,體內細菌病毒累積變強,我們就容易發病。此外,白血球不僅能抵禦外部病毒和細菌的攻擊,還能監測到體內的癌細胞,及時把癌變細胞殺死。說實在,癌症就是個低溫症,有專家說,即使是健康人士,每天體內也會產生約五千個癌細胞,只要其中一個躲過了免疫系統的監視,倖存下來,很快就會122448......最終演化成腫瘤。據科學家推算,如果體溫下降1℃,免疫力降低30%,則每天免疫系統可能會漏掉近一千五百個癌細胞,任其瘋狂繁殖。長期喝冷飲或食用寒涼食物,甚至經常置身冷氣空間的人士,都容易引發出癌症。

為甚麼我們的體溫一直下降
    良好的免疫系統,對外可以快速識別和清除病原體,對內可以及時監測天天上上下下的癌症指數,並作出快速的滅癌細胞行動。但是,如果體溫降低,免疫系統反應遲鈍、消極怠工,病毒、細菌、癌細胞就有了可乘之機。綜觀現代人類體溫為何不斷下降?大概有四個解釋:
一、缺乏運動人類體溫在兩百年間下降了0.4℃,近二十年的下調幅度更驚人,主要原因跟缺乏運動有密切關係。人類從原始時代開始,到遊牧時代及農耕時代,都要透過付出大量的體力及運動才能找到食物,甚至逃過被獵物追殺的危險。可是,一旦到了都市社會,尤其是從工業時期過渡到後工業時期,澳門的製造業已息微,完全被服務業取代。換言之,就是以坐在賭場及寫字樓為主的行業,我們的運動量已大減。再者,我們連動手洗衣、煮飯及打掃不是給機器就是給傭人代勞,更加缺乏運動。須知道,肌肉是人體內最大的發熱器官。較少的肌肉,意味著較低的體溫和較低的基礎代謝。現代人運動量減少,導致肌肉含量普遍低。基礎代謝下降,能量消耗就會減少,內臟脂肪就會增加。而內臟脂肪組織會分泌出超過二十多種不良激素(或者脂肪細胞因數),會引起血管炎,還會削弱胰島素的功能,從而導致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
    日本著名醫師兼體溫學專家石原結實研究所得,人體有接近70%的血管就在下肢,所以,起碼要天天走路,才能減少生病。再者,年紀大了,不運動亦讓肌肉不斷流失,長者保持豐厚結實的肌肉才是保命的不二法門。
二、無處不在的冷氣使體溫調節中樞不再敏感:人體除了肌肉質與量都下降外,冷氣導致減少或停止排汗更是現代人體溫下降的一大原因。長期在冷氣房工作及休息,大腦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失去了接收新刺激的能力,久而久之,體溫調節中樞將對外界溫度不再敏感,誤以為外界的溫度就是體內的溫度,從而導致體溫慢慢降低。
三、生活壓力大皮質醇過量分泌導致肌肉分解
    我們生活在過勞及壓力過大的時代,無論是學業、人際、財務、甚至家庭都成為壓力的根源。人受壓時身體會分泌「皮質醇」激素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避免肌肉過於繃緊。但是,皮質醇是一種分解代謝激素,不僅會分解肌肉,還會促進脂肪儲存,最壞的是會優先把脂肪存儲於內臟,基礎代謝率一降再降,體溫也就隨之降低。
四、長期冷飲兼飲食不當導致體溫不斷下降
    澳門近年手搖飲品,俗稱廢水大行其道,特別是大熱天時,低溫的廢水灌進三十多度的體內,如此反差不但傷身,更會讓體溫下降。可怕的是,天天看著大人小孩都一人一廢水,習非成是,脆弱的學校健康教育怎能抵擋這魔鬼的誘惑呢
    不健康的飲食尤如引狼入室,只要沾點風寒,就會引致發燒,發燒不能擊退病毒,人就倒下來了。武漢肺炎直指高齡及有長期病患者,就算年輕如香港第一位三十九歲病故的確診者,都已患上高血壓,凡此種種,皆因不當飲
食。

    千百年來,蝙蝠已進化成體溫40℃,正所謂百毒不侵。蝙蝠還有一項特殊的技能,那就是「 DNA 修復」。由於蝙蝠要夜間飛行,需要高能量及高代謝才能作到。蝙蝠進化出 DNA 損傷修復的基因,使得蝙蝠具有強大的身體水準和免疫系統,所以,攜帶病毒的時候「很少發病」或是「不發病」。我們又不是
蝙蝠,除了不要吃蝙蝠外,更要好好關顧自己的健康。我們不僅要口罩,更要強壯的體魄。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