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出門的年假期間,大人細路在家一起「停課不停學」,一時間,電腦功能盲的家長驟變成上網高手,每天要在網絡上與孩子一起收看學校的線上教學,偶爾亦要跟老師互動互動,然後要下載指定作業,督促孩子在限期內完成,或是上傳給學校老師,或是等復課日時將厚厚的檔案交上去。有不少家長及學生抱怨說,停課不停學真的弄到焦頭爛額,忙過返學。
有人快活有人愁
武漢肺炎生人勿近,公園、食肆、戲院都停業,靜待疫情過後再重整旗鼓,特區政府亦大灑金錢,提早給現金分享,推出消費券刺激內需消費,免水電費及減免稅收。市面上,多了食店營業,推出外賣半價招徠,只為什說急程度的推動。
中國最大教育技術公司TAL
Education就在農曆新年期間,推出免費的兒童線上影片課程,教學內容含納書法到程式語言;線上英語教學平台VIPKID也針對4至12歲的孩童,推出150萬堂免費課程。
即使開學過後,眾多學校為避免擴大感染風險,也紛紛推動線上遠端教學課程,讓孩子在家也能聽老師授課。中國官方表示,目前遠端教學計畫已涵蓋2萬多間中、小學及1,200萬名學生。
不過,與企業通訊軟體的情況相同,17日中國各地學校開學時,湧入的巨大流量依舊讓學習通、騰訊課堂等線上學習平台不堪負荷,出現短暫的故障現象,後續已全面修復。
且不光是無法上學聽課的學生,許多上班族也想趁這個時機好好精進自己。中國線上學習平台孤獨的閱讀者表示,這段時間每日課程查詢次數可達到6,000次,疫情爆發前這個數字只有約500次左右。
武漢肺炎正漸漸改變中國人民工作、學習、問診的傳統型態,感受過線上技術帶來的便利體驗後,有多少企業、學校將因這次契機擁抱新服務,也相當讓人感到好奇。
「在家」與「在校」有什麼分別?可以有兩種思路,引發出不同的方案。 第一種思路:可以稱為「線上上課」。盡量讓學生的「在家」生活,模擬「在校」上課的模式。因此給學生一個比較完整的時間表,涵蓋平常的所有科目,按時上課下課;網上傳授,學生也在線上遞交作業。教師盡量按原來的教學計劃安排上課,學生也應該盡量靠近平常的「在校」學習。
但是這個方案的問題是,到底「在家」不是「在校」。「在校」的時候,在課堂上,教師有幾乎絕對的權威,對每個學生的行為,有一定的規範。教師也會假設每個學生都在跟隨教師的「教」而「學」:「我講了,你就應該學了。」學生「在家」的時候,就「管不住了!」
在校在家 兩種思路
第二種思路:引進「在家學習」。這種思路,是把疫症的「危機」,變成改變教學模式的「契機」。積極地看,「停課」正好是擺脫了課堂與課時的束縛,讓我們有空間重新思考。把「上課」轉化為真正的「學習」。
這時,要思考的,就不是如何完成課程大綱(covering
syllabus),而是如何趁着這個非常時期,讓學生嘗試進入自主學習的境界。於是,就要面對幾個問題:學生主動地學習,是怎樣發生的?信報
也正面臨重大的挑戰。表面看,疫症會死人;不上課卻不會死人。但是醫護與教師都是專業人士,他們工作的全部意義,都在於人類的福祉(well-being)。只不過前者是挽救生命,後者是給生命賦予。
在家學習 難得契機 筆者還在着手探索中小學學生在家學習的狀況。初步有幾點粗淺的問題,都是關於「在校」與「在家」學習的分別,供讀者思考。
一、自學。在家學習最關鍵的特色,是學生需要自學。應該說,是學生必須自學的最好機會。教師設計的時候,把「教」減到最少,把學生的「學」放到最大。這是全球教育改革夢寐以求的事,現在是改變教與學關係的最好契機。
二、模式。看到內地有網上課程,是假設學生在家就像在校一樣,幾個小時坐着,按時上課、下課。這就假設在家學習的課程,盡量與在校看齊。是否這樣?給學生時間與地點的自由,是好是壞?
三、留白。是否可以有很多的「留白」空間,讓學生發展自己喜愛的學習。這就需要放棄一點教師認為是「必須」的內容,研究哪些內容其實不學也無所謂;四両撥千斤。這不是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最好機會嗎?
四、教材。盡量利用書上、網上的現成訊息和資料,讓學生自己組織自己的學習。有些專業團體,正在製作教師可以自由採用的簡便課程。有沒有機構、書商可以定期推薦書單(網上、紙版)?
五、批改。學生每做的每一項,都要教師批改,其實是不必要的。教師的批改、分數,其實並非學生學習最關鍵的因素。這點,需要有理念上的突破,也需要有措施上的創新。
六、倫理。有教師自製教材,探討一些疫情中的情理問題,如搶購、關愛、專業……等。也有引領學生回顧SARS期間的人間暖情。
七、集體。大規模的密集面對面集會不適宜,可否分為小組(比如是5至6人)輪換回校「上課」?
八、交談。有校長建議教師與每位學生每星期有不太短的電話交談,是絕佳的教育活動;不一定有非常正規的話題。也可以用視屏平台小組交談。
在家學習,並非沒有困難。這裏寥舉幾點:1.弱勢基層家庭,也許不具備硬件條件。2.不少平台,經不起大流量。3. 學生「看不到,如何管」?有些學生「睬你都儍」,怎麼辦?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不成為放棄努力、阻止創新的原因。
假如大家努力,積極運用疫情籠罩下的非常境況,也許可以創出一些新的學習模式,在教學理念上有平常不會有的突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