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選吧」,「我們尊重你啊」,「你想清楚就好」。這些語句已經是當代中產家庭不停出現的教養話語,聽來溫柔理性,甚至充滿自主精神,放手讓還子學習自主。但當每一個選擇都被否定、每一次嘗試都被修正,孩子終究學會了,選擇只是一場戲,真正的決定早已被父母預設好。
在一段流傳甚廣的社交平台故事中,一位十歲男孩在百貨公司裡因為選不到自己喜歡的鞋而當場爆哭。他的父母不曾對他大聲呵斥,也未曾粗暴干涉,卻在每一次選擇之後以「理由」將他推回既定軌道。這樣的「假開明」,沒有明顯傷痕,卻可能對孩子的自主性造成長遠傷害。
在這個強調自由、多元與尊重的教育時代,許多父母自認「開明」,他們讓孩子「發表意見」、參與「選擇」,甚至鼓勵他們發展興趣與夢想。但當我們進一步觀察,會發現這種開明往往只是一種假象。所謂的自由選擇,不過是在父母預設的框架中挑選較溫和的順從方式;表面上的民主對話,也只是用討論包裝的強制命令。這正是今日家庭教育最矛盾現象。
直升機父母:在焦慮中代孩子決定他的人生
假開明是披著理性外衣的控制,直升機父母是假開明的最佳證明。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這個詞,來自父母對孩子生活的全面干涉與過度介入。他們盤旋在孩子頭頂,時刻監控與介入,從幫孩子挑興趣班、選科系、處理人際關係、安排未來出路,甚至連孩子面試的答案都想預先準備好。他們往往用「為你好」的名義正當化自己的操控,但研究卻顯示,這種高度干涉型教養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我效能低落與心理倦怠。
家庭溝通心理學家塞格林(Segrin)和弗洛拉(Flora)在《家庭溝通》一書中指出,直升機式教養會造成孩子成年後的焦慮傾向、依賴性強與問題解決能力低落。當孩子習慣被指引與代辦,他們就失去了思考與犯錯的空間,最終也就無法形成自主判斷的能力。
「我讓你選啊,但你怎麼選錯了?」又或是「我有讓孩子自己選啊,是他自己不成熟!」通通都是這個時代直升機父母的通病。他們滿以為其學識、人生閱歷、對未來的判斷都遠比孩子正確無誤。骨子裡,其實他們的所謂明智的選擇只是另類「人云亦云」,也都是專家或權威人士早已決定好的答案。但表面看起來就很堂而皇之。但事實是,多數父母提供的選項往往是預設答案,例如:「你可以選清華還是北大」、「你可以學鋼琴還是小提琴」,背後其實是:「我已經替你規劃好方向,你只能選擇我認可的方式」。這種「選擇中的不自由」,不過是一種精緻化的操控。
虎爸馬媽:壓力式成功的幻覺
另一類假開明是亞洲文化常見的「虎爸虎媽」,或升級版的「馬拉松父母」。他們堅信「嚴管出人才」,把孩子當作競賽選手,從小就被安排各種學習、才藝考級與升學預備,目的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取得優勢。但是,這種以成就為主軸的教育方式,常忽略了孩子的內在動機與情緒發展。無數的兒童心理學家都宣稱,真正長久且健康的學習動機源於自尊自信。虎爸馬媽強制灌輸的動機往往摧毀孩子的自尊自信,即使孩子在短期內表現出色,也容易在成年後面臨動力缺乏、價值空虛或精神壓力過大等問題。世界上,能像《虎媽的戰歌》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作者蔡美兒般,用高壓的教養方式成功令大女兒索菲婭畢業於哈佛大學,而妹妹露露則就讀於耶魯大學,真的是鳳毛麟角。的確, 她們的學業成就,尤其是進入頂尖大學的表現,被視為她們母親蔡美兒教育方式的成功案例。 然而,蔡美兒的教育方式也引發了許多爭議,被批評為過於嚴厲和不近人情。
虎式教育的精隨並不在於蔡美兒本身對女兒打罵多少,而是兩個堅持:一是「任何事情要做到最好,最好做出成績來;二是給予小孩非常少,甚至是沒有任何商量餘地。生活在資訊爆炸年代的孩子,要活出傳統聽教聽話的乖孩子態度,實在已經不太可能。相反,今天,物質不虞匱乏的時代,虎媽虎爸都將孩子一切生活打點好,唯一要孩子做的就是按父母既定的目標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當虎媽虎爸只鍛鍊孩子的學習意志,而完全忽略去滋養他們的快樂生活,最後,孩子可能會選擇「一死以謝天下」。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孩子選擇自殺,就是受不了這套虎媽虎爸的教養方式。記住,就算是虎媽虎爸,也是另類「假開明」控制,不疾言厲色,只會無限理性地矮化孩子的自主選擇。
與其作個「假開明」的專家導航者,不如做個「真開明」的同行者
真正的「開明」是什麼?它並不等於放任不管,而是一種在關係中建立信任、在過程中提供支持的態度。這意味著給予孩子試錯的空間,也給予陪伴他們反思的耐心。開明的父母不害怕孩子失敗,因為他們相信,學習的本質本來就包含跌倒與修正。
教育心理學家指出,許多家長與老師將孩子服從比他們是否在思考來得更重要。然而,我們若期望孩子日後能獨立思考、有創造力並對社會有貢獻,就必須從小給予他們試驗選擇與承擔後果的權利。父母不應追求完美教養,而是在適當時刻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存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來自於逐步經驗世界的不完美、失敗與修復。因此,真正的教養目標,不是讓孩子永遠依賴你、聽從你、照著你的人生藍圖活下去,而是讓孩子最終能夠成為自己,即使那個「自己」不符合你的期待。
真正的自主,是在孩子做出與你價值觀不一致的選擇時,父母依然願意放手、尊重與支持。而「假開明」的父母,則只願意在孩子順從的前提下「容許自由」。這種控制,反而更隱蔽、更不易被察覺,也更難被孩子抗拒。
家庭教養的真諦,在於如何平衡「愛與自主」、「指導與放手」。假開明是控制,它以愛之名行干預之實;真開明是自主,它以尊重之心育自由之人。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裡,我們不能再用舊有的「成功典範」壓制下一代的多元可能。與其成為孩子命運的導航者,不如成為他們旅程中的陪行者。因為孩子的人生,終究應該由他們自己來決定方向。
真開明父母是「三不二同」的陪伴
前幾週在香港,林一君牧師接到一位打算輕生學生的來電,沒有責問,也沒說教,他只說:「你死等埋我。」然後帶著兩罐Jolly Shandy衝上天台,坐下來陪伴對方度過生命最低谷,最終阻止了一單自殺。
林一君牧師提出「三不二同」的原則:不說教、不否定、不批判;同理心、同行。這樣的陪伴,既無條件也不功利,卻可能在人生關鍵時刻,拯救一個脆弱的靈魂。這種無聲卻堅定的陪伴,或許才是當前父母親我們應該致力學習的。另一位傳道人方文聰分享說,點出義工與年青人相處時最常犯的毛病——「三講」:講經、講道理、講自己。這些大人習慣以自己的成功故事為範本,卻忘了年輕人不需要模範,而需要被聽見。這三講其實就是「假開明」的父母經常愛做且自以為是的教養態度。
現代父母的角色,不再只是權威象徵,也不能只停留在提供物質、維持紀律的傳統形象中。真正的父母是願意放下控制,學會聆聽與等待的存在。陪伴孩子成長,意味著接受他們的探索,允許他們犯錯。當孩子選錯鞋、跌倒、弄髒時,我們不是責備,而是拍拍他、跟他說:「沒關係,下次記得就好。」真正讓一個曾經迷失的年輕人重新找回人生的,不是道理、不是警告,而是她願意陪他「玩音樂」、發掘他的興趣,最終他找回了讀書的動力、甚至開始追夢。
陪伴不是一次性的節日活動,而是一種長期、穩定的關係建立。它意味著不以成效衡量孩子的價值,也不以服從換取愛的資格。
父母不是法官,是聆聽者,孩子不需要審判,他們需要的是可以放心說話的對象。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充份的選擇權,而不只是選項;給孩子空間,不代表放任,而是相信他能夠為自己負責。陪伴不一定看到成果,但它會發芽,就像播種未必立刻開花,但沒有播種,就永遠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