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歷史告訴我們派錢無助提高生育率

 


    澳門生育率持續低迷,生育率持續下降,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經濟壓力、育兒成本和女性就業等因素,都影響著年輕夫婦的生育意願。澳門特區政府積極應對,推出多項鼓勵生育措施,希望扭轉少子化趨勢,確保人口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提升出生津貼和新增育兒津貼,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並營造生育友善的社會氛圍。此外,政府還在研究優化房屋政策、增加產假、完善育兒支援等方面,希望從多個層面鼓勵生育,應對少子化趨勢。具體措施包括:提升出生津貼,將出生津貼從5,418元提升至6,500元;新增育兒津貼,向澳門永久性居民中三歲以下嬰幼兒每月發放1,500元,每年合共18,000元津貼,到三歲就共發出54,000元。優化房屋政策,考慮為有新生嬰兒的家庭提供公共房屋申請加分政策,增加住房支援。 再者,延長產假,逐步推動調升產假天數至90天。

    其實,生育率低是全球化的共同困境,綜觀中西方歷史及目前的政策,都離不開派錢這個套路,亦發現成效總是不似預期。在人類歷史上,人口始終是國力的象徵。無論是古代帝國還是現代國家,政府在面臨戰爭創傷、勞力短缺或人口老化等壓力時,常會出手干預,意圖透過政策刺激生育。然而,從東方古代帝制到西方現代福利國家的經驗反覆證明:單靠補貼,從未能長久有效地提升出生率。這是一場橫跨千年的政策實驗,也是一面照見人性與制度深層矛盾的鏡子。

中國古代的「人丁為本」思維

    中國古代社會高度農業化,勞力即生產力,子嗣即家族與國家未來。漢朝初年,戰亂使得人口銳減,政府立即祭出補貼與懲罰並行的政策。例如,對於未婚者徵收「單身稅」,對於生育者給予糧食、免稅與徭役減免。唐代延續這種邏輯,給予多子家庭土地,甚至鼓勵寡婦再嫁,釋放宮女入民,意圖從制度上解除生育的社會障礙。宋朝則進一步設計出針對貧困家庭的「胎養令」,發放現金與減免賦稅,以安定底層民生、鼓勵生育。

    這些制度的共通之處,是把生育視為一種對國家的「貢獻」行為。因此國家提供的獎勵不僅是補償,更是一種價值導向的引導。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些政策的有效性往往取決於整體社會結構與經濟條件:如唐代的穩定政治與經濟繁榮,為其人口激增提供了現實支撐;反之,若經濟困頓、戰爭頻仍,再多的補貼也無法扭轉人們對生育的猶疑。

西方歷史中的生育干預

    與中國相似,西方在進入現代之前,也曾以生育為國家大事。古羅馬元老院便曾推動「奧古斯都婚姻法」,鼓勵羅馬公民結婚生子,對單身貴族施加懲罰。在近現代,尤其是20世紀的歐洲,各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後普遍面臨人口危機,於是陸續出現了各種強化生育的政策。

    法國自1930年代起實行家庭津貼制度,戰後更結合稅制優惠與公共托育服務,希望以福利網絡支持家庭生養意願。納粹德國與史太林治下的蘇聯則走向極端,以民族主義與國家意志為名,將生育工具化,甚至將多子女家庭「英雄化」。

    然而,隨著戰後社會結構改變,尤其是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城市化加速與個人主義崛起,單一補貼政策開始顯得力不從心。即使是以高福利著稱的北歐國家,也難以將總生育率穩定維持在替代水準,即每個家庭生2.1個小孩。政策設計者逐漸意識到,補貼只是引導生育意圖的起點,並非決定性條件。

為什麼「錢」買不到孩子?

    從中西歷史發展脈絡來看,一個明確的事實是:補貼與金錢激勵可以在短期內增加生育意願,但無法對抗深層的生活壓力與價值觀轉變。現代人對子女教育的重視、職業發展的期待、居住與醫療壓力的升高,使得「生得起」與「養得起」及「育得優」成為三道不同的門檻。

    古代社會的生育,往往基於宗族延續與勞力需求,生多就是多福;而現代社會的生育則被視為一項投資與選擇。這樣的思維轉變,讓政策制定者即便開出優渥條件,也難以撼動民眾心中那筆「精算過的人生帳」。

    歷史不是一面用來照亮未來的鏡子,而是一面用來反思現在的窗口。從漢唐補田免稅,到法國托兒補貼、北歐延長育嬰假,無一不是對生育困境的制度回應。只是今日社會更複雜,生育不再只是人口數量問題,更關乎性別平權、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的全面思考。未來真正有效的生育政策,不在於多少錢、幾年產假,而在於年輕人是否相信,當他們選擇成家與育兒時,國家會是可靠的後盾,而非沉重的負擔。

黔驢技窮當前世界都是靠派錢推生育

    中國內地推出史前例「派錢催生」政策。彭博引消息報導,中國計劃自今年開始,向所有今年一月一日及之後出生的嬰兒,每年派3600元人民幣補貼,直至三歲為止。

    早在十年前,內地已不聲不響地結束「一孩政策」,然後推出「二孩政策」甚至「三孩政策」,但觀乎整個趨勢,是生育意願不斷插水。2024年,中國全年有954萬個嬰兒出世,但都比2023年多了52萬,終結七連跌。不過,由於中國全年死亡人口有1093萬人,一加一減,變相總人口減少139萬人,連續三年下跌。其實,自從2023年開始,中國已經不再是全球人口數目第一大國,取而代之已經是印度了。

    其實近年中國有城市,已經使用派錢催生政策。最「闊卓」是內蒙呼和浩特,從今年三月一日起,每生一個小孩一次性派一萬元;如果生兩個除每年派一萬,還派到五歲共五萬元;如果肯生三個或者更多,都是每年派一萬,派到十歲。呼和浩特亦係目前全中國,唯一會對第一胎派錢的內地城市。唯是,據內地經濟專家分析指出,由於教育成本高昂以及職業問題,婦女無法或不願意生育孩子。根據內地專家研究,一名兒童進行十八歲之前的教育的平均成本已達到485千元人民幣,幾乎是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七倍。換句話說,無論政府給多少錢,總是無法追上教育成本及通貨膨脹,婦女都不敢冒險生育,更遑論多生育呢

    半個世紀前,家計會找來馮寶寶拍片宣傳「兩個夠晒數」,現在香港人就「一個都嫌多」。香港都有派錢,2023年公佈,生一個派兩萬,算一下,至去年十一月底,香港政府共派出6.4億。有錢派之後,香港出生數字又如何呢?去年,香港有36,767個嬰兒出生,比2023多了3,479人。同中國整體數字一樣都是多了一點,但好大機會是因為2024年是龍年,大家想生龍B而已。香港人近年生育意欲極為低迷,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最近公佈2025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全球最低生育率國家或地區,沒有弄錯,就是香港和澳門敬陪末座。

    香港生育率最低,但講壽命,香港人是最長命的地區。香港男性平均壽命有83歲,全球排第二,僅次聖馬利諾的84歲;香港女性平均壽命是88歲,同日本同時排全世界第一。人就越來越長命,但小朋友就越來越少,看見的未來的香港人口老化,只會越來越嚴重。

    香港和澳門生育率只有0.7,澳門甚至跌到更低。簡單而言,即是說如果現時生育情況不變,十個育齡婦女加起來,一世人都生不到十個小朋友。特首岑浩輝在立法會就本澳生育率下降侃侃而談:「我哋各大酒店裡面,好多育齡婦女好靚㗎,好有能力生㗎,但係我哋唔允許佢生。」特首幽完自己及大家一默後,未見出生率有明顯改善,亦沒見更精準有效的推動生育政策出台。

    打個比方,你是老闆,要炒一個員工,補足解僱賠償可以叫對方馬上消失。但是,-個員工要走,別以為重賞之下,就可以留住對方。同樣,生仔與否,不是派錢就可以解決。點解大家都不敢生仔?經濟壓力大、住屋及教育成本貴、再加上社會變得難以預期,對小朋友期望難以實現。

    全球首富馬斯克一直關注地球人口問題,他做足榜樣,子女遍佈全球。他多次呼籲大家多多生育。有網友在X平台引《財富》報導說,平均每個婦女要生2.7個小朋友,先可以令地球人口穩定。於是馬斯克回應說:「有孩子的人確實需要生三個孩子來彌補沒有孩子或只有一個孩子的人的不足,否則人口就會崩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從「填鴨式教育」到真正的理解力培養(一)

      韓劇《夢想成為律師的律師們》第三集〈破繭之痛〉,說到女主角 姜孝敏 讀高中時,有一天,發現窗台有一個繭,仔細查看,發現蝴蝶正要破繭而出,姜孝敏不忍心蝴蝶承受破繭之痛,於是,拿剪刀小心翼翼地從破口處剪出一個大開口。瞬間,蝴蝶輕而易舉地爬出繭外,而且振翅高飛。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