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在學校讀書時,校長老師卻天天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標榜學校教會我們很多具創意啟發的思維。當我們寒窗苦讀,應付沒完沒了的測驗考試時,只覺得自己是一條被塞滿魚的肥填鴨。考試過後,腦袋只剩空空的感覺。
蟬鳴荔熟,又是莘莘學子學業焦慮飆升的時候,為了應付一年一度的期末考,日以繼夜,夜以繼日。驪歌高唱,又是一眾畢業生擺脫學業焦慮的短暫放鬆時刻。好運的畢業生免於失業的恐懼,找到了工作成為上班族。不多久,就慨嘆學然後知不足,難於學以致用。
當政府及學校高舉AI創思教育時,到了測驗考試時,又重返填鴨式的套路。因此,如果在學校已經收穫多多的「魚」,理應心滿意足,別指望學校若能「授人以漁」。從來,學習都要靠自主,今天,線上線下的系統性思維學習多如天上繁星,不但能提升判斷力與行動力,更能養成穩定、堅韌的心理素質,而這些素質不但能幫忙應付呆板的學業,更能練就生活與職場的種種挑戰。
暑假只是開始不久,已經聽到很多學生叫苦連天,說沒有上學不知道如何打發時間,只會說悶到抽筋。也許,這就是學校只授魚沒授漁的明顯惡果。今天,自學的年代已經普及,學生一人一手機,甚至家裡一人一台電腦,網速超高的年代,好應該趁暑假學如何思考。
七個可以提升人生上限的思維模型
原來,思維並不高深莫測,亦不是菁英才會學到。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經常在學苑裡教青年人,凡事從「你是什麼意思及你怎麼知道」開始。思考無分智愚,連絕頂聰明的蘇格拉底都自認「無知」,坦承無知,謙虛學習,就開始長智慧。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了影片〈七個可以提升人生上限的思維模型〉,非常有趣實用,逐一解析七種頂級思維方式,並探討這些思維模型如何協助心智脆弱的人,從迷茫與低自尊走向堅強與成長。
一、蚊子思維:快速反應,主動擁抱變化
蚊子從水裡的幼蟲孑孓蛻變而來,振翅高飛那一刻通常會遇上滴水。一滴水的重量是一隻蚊子的五十倍。如果計算重力加速度,等於一輛大巴士撞上一個小孩。可是,當蚊子碰上雨滴時,會順勢轉身卸去大部份的衝力,就算無法及時轉身,被雨水壓下,亦能於短時間再騰空飛揚。所以,能夠生存下來的往往不是最強大也不是最聰明的物種,而是那些可以對變化做出最快反應的,所以要主動擁抱變化,人只有主動改變自己,才能在不穩定中擁抱穩定性。心智脆弱者通常對變化感到焦慮,總是想等情況穩定了再開始行動。然而,蚊子思維鼓勵他們主動出擊,先行動再調整。
要踐行蚊子思維的方法很多,如 每週嘗試一件新事物,例如更換路線上學、挑戰陌生的活動,訓練適應能力。當預期計畫被打亂時,刻意練習「隨機應變」,如外出遇雨立刻改搭車、重排行程。養成「先做了再說」的快速行動習慣,以行動降低不確定帶來的焦慮。
二、彈孔思維:以概率思維預防風險
有戰略專家發現,二戰飛機維修,發現不是加固已中彈之處,而是要強化沒中彈的部分,那些地方才是真正的致命弱點。這代表一種風險識別與優先順序的邏輯。對心智薄弱的人而言,尤其當下在直升機父母「豢養」長大的孩子,更是擔心失敗、過度謹慎,因而不敢冒險。彈孔思維教他們理性面對風險,把資源用在最容易致命的地方。
要實踐方法亦很簡單,如建立「三分策略」,即是做什麼、別做什麼、重複做什麼,幫助決策。仔細分析生活或工作上的「致命漏洞」,如情緒失控、時間管理失效,先處理這些關鍵問題。練習風險排序,列出三種最可能發生的問題,提早準備應對方案。
三、還書思維:輸出才是真正的學習
「借書容易,還書難」,學習知識如同借書,真正的價值在於你能否內化與轉化,這就是「還書」的思考。對心智薄弱的小朋友而言,他們常因資訊焦慮而學了很多卻無法應用。還書思維鼓勵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行動與創造,強化自信。
要實踐的方法如每週將學到的概念轉述給朋友或在社群分享,嘗試用自己的話寫下某一理論,避免原封不動抄寫,為所學找一個實際應用場景,如用「彈孔思維」計畫旅行行程或面試準備。
四、燈塔思維:高維度建立目標與方向
從小就要教孩子有長遠的眼光及打算。設定長遠目標如同在黑夜中設立燈塔,它不會推著你前進,但會引導你不迷路。燈塔思維就是提升思維高度與格局。對心智薄弱者而言,他們常常聚焦在短期得失,缺乏整體方向。燈塔思維幫助他們建立長期意義與願景,減少挫敗感。
實踐的方法亦很簡單,如每月寫一篇「理想生活倒推計畫」,從五年後的夢想推回現在的行動。記下每次焦慮時的情境,對照自己「燈塔目標」,檢查是否真的重要。建立「燈塔筆記本」,每週更新一次理想圖像與進度。
五、上游思維:追本溯源,解決根本問題
比起在下游撈溺水者,不如到上游去阻止他們掉進水裡。這是一種系統性與前瞻性的問題解決方式。對心智薄弱者來說,他們常在問題出現後才手忙腳亂地補救,上游思維讓他們培養預測力,從根源處處理壓力與障礙。
實踐的方法是對生活中每個困擾問五次「為什麼」,直到找到本質原因。不只止痛,更要思考「為什麼會痛」,例如拖延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害怕失敗。練習使用「魚骨圖」或「因果分析表」,建立多因一果的分析習慣。
六、懶螞蟻思維:不忙碌而高效的探索者
螞蟻群體中總有一些看起來很「懶」的螞蟻,其實他們在探索新資源。懶螞蟻思維強調,有時候不忙才有餘裕做出關鍵發現。對心智薄弱者而言,他們往往陷於「忙亂假象」之中,做了很多卻沒有結果。懶螞蟻思維讓他們回到本質,把時間用在值得的探索上。
實踐方法有安排固定時間做「無所事事」但有觀察性的行動,如散步沉思、紀錄靈感。每週至少抽一天,不做例行瑣事,僅思考「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定期「驗證」正在進行的事是否有效,而不是機械性地完成。
七、場域理論:換環境,就換人生
人不只擁有自由意志,也是受環境影響,其中包括地理空間與心理預期,對個人心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心智薄弱者的人來說,他們常陷在消耗性環境中無力自拔。場域理論提醒,改變自己,不如先改變身邊的能量場。
實踐方法有 評估「我現在的環境是否滋養我?」從朋友圈、家庭、學校、網路社群逐一檢視。主動接觸鼓勵型的人、加入學習型社群,增加正向互動頻率。建立「場域轉換日」,每週固定時間進入新環境,如圖書館、自然、線下活動等讓大腦換氣。
要從心智薄弱轉強,必須下苦功,將這七種思考方法交叉使用。如透過場域理論及懶螞蟻思維,認清自己目前的狀態與環境,有沒有支撐你成長。如透過燈塔思維及上游思維,訂立遠景目標,並找出阻礙的根源,設定優先處理方向。再如透過蚊子思維及彈孔思維,快速執行、小步試錯,並從可能失敗點做預防設計。亦可以透過還書思維和懶螞蟻思維,將所學內化,實際應用後回饋修正。當然,亦可以使用循環優化,建力良好習慣,把這一套流程變成生活方式,持續轉強。
在這個變動加速、壓力頻現的時代,單靠意志與努力已不足以成為堅強的人。我們需要的是一套能夠與世界對話的頂級思維模型。思維的升級,才是人生天花板的真正突破口。
心智薄弱並不是錯,但選擇繼續原地不動,就是一種放棄。從今天起,多花時間去研究各種思維模型,開始行動,從快速反應到長期布局,從自我輸出到選擇環境,你會驚訝,原來真正堅強的人,不是天生無懼,而是有方法、有路徑、有信念地,邁出了第一步。
我們是否入錯學校,難以言說,但用對思維,人生就能升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