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上任三年,面對學齡人口持續下跌縮班殺校的教育困局下,早前修改中學開班政策及小學的「救校方案」,學界擔心未來數年有更多中小學墮入「殺校」危機。蔡局長在接受訪問時表示,不存在「殺校」,學校如果收生不足,可以申請不同發展方案。她指出,人口不斷變化,雖然有學校停辦,但亦有新校舍落成,認為一個健康的教育生態環境必須要有「新陳代謝」,與學生的學習互動,回應家長和學生對教育的需求,不能一成不變。
也許,蔡局長專精語言學及教育學,稍為忽略了生物學的「新陳代謝」論要旨所在。不過,從她對「新陳代謝」的借用理解,暴露出她作為一位教育管理學完全採取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價值觀,有違人本教育的基本信念。
語言不是中性的,錯誤使用比沉默更有害
如果蔡局長用的是「系統調整」、「資源重整」、「學習生態再設計」這些相對中性的語言,或許還能開啟理性對話。但她卻選用了一個生物隱喻,且只取其淘汰的面向來包裝政策,這不但遮蔽了政策的傷害,也誤導了市民對教育未來持正的想像。在人口急降的現實下,縮班甚至停辦確實是難以避免的趨勢。但這是否就能用「新陳代謝」輕描淡寫地掩蓋教育工作者與學生所面對的斷裂與傷害?
蔡局長的發言,具有政策定調與輿論導向的作用。她選用「新陳代謝」來正當化一連串的殺校措施,其實是一種語言操控術(Orwellian rhetoric),透過所謂溫和、科學、看似中立的詞語來包裝激烈、冷酷、具破壞性的政策。這種語言的最大危害,不在於誤導公眾理解政策本質,更在於它可能讓政策制定者自己相信那是真的。當一位教育領導人相信「減少學校」就是「讓系統更健康」時,將不再檢視是否有其他更具創意與人性的選擇。
蔡若蓮局長真正該新陳代謝的,是她那一套成本導向、效率至上的治理思維。一個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系統,不靠砍樹成林,而靠修枝育芽。我們可以接受「變革是必要的」,但不能接受「變革就是淘汰弱者」。我們可以討論「資源如何配置」,但不能容忍「為了統計數字犧牲人的尊嚴」。教育不是細胞,學
在語言學與政策分析中,有一個重要概念「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即政府怎麼制定一套政策,會影響公眾怎麼看這政策,市民不會因為政府用了中立帶有美化的「新陳代謝」就信服政府的舉措。蔡若蓮的「新陳代謝論」是一種典型的誤導框架(misframing),將一個具有動態、有機與平衡意涵的概念,僅以其「去舊」之面作為合理化工具,從而抹殺了整體教育系統應有的倫理責任與關懷精神。這不只是語言的失誤,而是價值的退場。當政策語言中只剩下技術詞彙與冷靜辯證,情感與倫理就無所容身。
真正的教育,是長期投資、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是靈魂的喚醒。若只以資本邏輯來進行新陳代謝,那教育將成為沒有靈魂的機器。
「新陳代謝」不是淘汰論,更不是冷血政策的糖衣
「新陳代謝」(metabolism)在生物學上是指生命體內持續進行的物質與能量交換,是維持生命平衡與更新的過程,既包括代謝掉無用的老舊物質,也包括產生新的有機物質,兩者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缺一不可。然而,蔡局長似乎只看到「代謝掉」這一部分,將縮班殺校、裁減教師、學校停辦視為「自然淘汰」,卻完全忽略了「新生」的部分,即是如何激活教學創新、支持學校轉型、為被代謝者提供重生的資源。如果只講「去舊」而不談「迎新」,那不是新陳代謝,只是「汰弱留強」的美麗掩飾而已。
教育不是工廠,不能只用產能思維管理。新陳代謝在人體中作用的是細胞與器官,而在教育中,作用的則是人——教師、學生、家庭與社區。蔡局長用技術官僚式的語言與邏輯來解釋教育政策的轉型,恰恰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非成本與效益的「錙銖必較」。
當局將學生人數下降等同於「需求減少」,於是精簡資源、削減學校,這其實是將教育視為一種「可量化的產出」,進而導致「一間學校只有幾十人」就被視為效率低下、必須淘汰。但是,真正的教育價值,不在於幾千人的名校有多厲害,有時更體現在那些規模小、師生關係緊密、能照顧特殊需要學生的「小校」之中。
真正的新陳代謝,是要讓系統更新,不是把弱小剔除。從社會政策的角度來看,「新陳代謝」應當意味著:
1.資源重分配:人口下跌,是結構問題,不該由前線學校單獨承擔。應有機制將資源重新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如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社區學習。反觀澳門,同樣亦有很多弱勢學校陷於被「新陳代謝」的邊緣,但是,澳門政府卻用了很多舉措,如優化班師比,教發基金資助等方式,只要學校願意爭取,政府都給予最大的援助。
2.組織轉型與創新:是否可以讓規模較小的學校轉型為特色學校、混齡實驗班、職業導向中心等,而非關門大吉?澳門一直在朝這個方向發展。近年,澳門學生人口銳減,公立學校重組資源,讓過去分散在不同地區的中小學幼稚園合拼成「一條龍」。再者,職業高中一向成本昂貴,學生人口少。不過,澳門政府依然努力發展職業高中,讓適性個別化教育能造就每一個學生。
3.支持被代謝者的再發展:教師被裁減後的再就業支持在哪裡?學生轉校的心理適應誰來承擔?這些都該是「健康代謝」的內涵。如果一個系統只會砍掉老的、放棄小的,而不創造新的、不復甦潛能,那不是更新,而是衰亡。澳門的情況亦不容樂觀,不少小校的班級人數跌到個位數字,甚至某些班級已經招不到學生。也許,不必政府出手,辦學團體亦要自行決定是否要結束,這總比香港藉提高班級人數門檻而殺校要好接受多了。
真正的新陳代謝,是幫助舊系統轉型、讓新系統生長
如果香港真的要進行教育的「新陳代謝」,那應該是以下這些方向:
1.重組而非拆解:可讓部分小學轉型為社區學習中心、融合班支援基地、STEAM特色校、職前實習平台等,而非直接停辦。
2.引導式縮班,而非懲罰式撤資:應採「緩降模式」,在三到五年內逐步收縮班級與資源,並設立過渡基金協助教師再培訓或調職。
3.政策先導,教學創新跟上:推動微校制、混齡教學、多校聯網課程資源共享,而不是削班後再讓學校自生自滅。
4.地方與學校共構教育未來:透過區議會、學校、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教育規劃,從下而上決定是否合併、轉型或保留。
5.明確承諾教師與學生的權益保障:包括編制教師的轉職保障、學生轉校的適應輔導、地區學校功能的重新設計與承接。
別忘了我們也曾欣賞過《一個都不能少》
澳門近年同樣面對人口結構變動與教育資源分配壓力,但政策傾向不是以削弱為主,而是強調「教育多樣化」與「社區支持」。不少小學轉型為幼小一體化機構,也有學校與社福機構合作提供社區教室功能,讓「學校」成為社區共用資源,而非單一的教學場域。這正是新陳代謝的正向範例:不是代謝掉舊者,而是引導舊者轉化為新價值。
一九九九年,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轟動影壇。只有十三歲的女主角魏敏芝是一位來自河北農村的素人,她的純樸氣質跟角色同出一轍,完美消化這個角色,電影大獲好評,更在威尼斯影展奪得最高榮譽金獅獎。但張藝謀直指魏敏芝長得醜,不適合幕前發展。魏敏芝高中畢業後考入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影影視傳媒學院的編導系,及後因為成績優異而獲邀到美國深造,她花了兩年時間去苦練英文,拿著全額獎學金到楊百翰大學進修影視編導。
「汰弱留強」強調淘汰落後者以保留優者,是選擇性的篩選;「新陳代謝」則強調舊有自然替代為新生,是一種循環的更新。兩者雖都涉及變動與更替,但前者充滿競爭與選擇,後者則是自然與持續的生命現象。誤用在教育範躊,可能會導致政策偏頗,如把新陳代謝的「自然更替」錯解為必須「強制淘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