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流平台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爆紅,筆者似是未看過如此多的評論,其中包括每集一個鏡頭直落,故事比真實還要逼真,是學校與家庭都必須好好欣賞及吸納教訓的好影片等等。就連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議院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期間,都呼籲學校或者家長與學生子女一齊看,討論影集中的議題,這套影集在英國社會談論度可以話是非常熱烈。
對於看慣港產片的觀眾來講,可能會覺得《混沌少年時》的故事大綱同之前上映的港產片《爸爸》很類似,同樣都是涉及父親如何面對犯謀殺罪的兒子,但這套影集探討更多近年英國社會同青少年問題,包括家庭、父母、學校、校園同網絡欺凌、「宅男」沉迷扭曲大男人主義信仰、少年持刀襲擊等等。別以為這只是英國特有的現象,鄰埠香港名校聖保羅書院流出的欺凌片段真的很嚇人,澳門校園欺凌亦值得高度關注。
《混沌少年時》為何爆紅?
如果經常留意隨機殺人的新聞,不約而同的,大多數的犯案者都是「宅男」,甚至有少數是「宅女」。「宅男」或「宅女」的特徵大致有三:一是整天窩在家裏,少有出門;二是不擅於與他人交際,尤其是異性;沉溺於網絡文化;三是有獨特喜好,如喜歡漫畫、動畫、電玩、模型等,以及延伸創作與周邊產品。
《混沌少年時》的男主角Jamie就是典型的「宅男」。父母及老師必須多加關注這群「宅男」。其實,整套戲探討社會、家庭、學校、網絡欺凌、社交媒體、針對自我形象差的「宅男」可能會引爆的社會問題。影片裡的學校,青少年自有一套次文化,這個次文化的核心,說穿了就是一群自「宅男」試圖在社交平台上尋求慰籍,發出為何20%的型男會溝晒80%女孩的不滿,「宅男」要團結,貶低、侮辱、甚至以暴力宣洩厭女的情緒。
劇中無論兇手Jamie或者被殺害的Katie,以至學校裡幾乎所有同學都是這種次文化的受害者。在第三集心理醫生見Jamie時,他就和盤托出自己如何在這種次文化的影響下形成扭曲的厭女性格,且在被Katie侮辱下動手殺了她。
第四集就講到Jamie的父母親及學校如何面對兒子殺人的事實,整齣影集無特意批判任何一方,因為兇手本人、同學、老師、學校、網絡、父母、甚至受害者或多或少都有責任,而慘劇的發生正正就是一切交錯的總和。
在手機是私隱年代,我們與孩子的文化差異越走越遠
記得童年時,父母會隨意看我們的日記;班級遇上失東西,老師會隨意搜書包;樣樣都是私隱的年代已經來臨,今天,老師只能要求學生把書包的東西拿出來,遇上拒絕亦沒辦法。孩子的手機有密碼,我們既開不了,他們亦不會讓我們看裡頭的內容。就算孩子很坦然讓你看其手機,別以為你真的懂得他們的火星文字與符號意義。
有人說Facebook是中老年人玩的,而Instagram、TikTok、Snapchat,甚或其他社交平台是青少年玩的。在《混沌少年時》第二集裡,負責該起案件的警探開始時很輕忽被殺害的女同學Katie在Instagram上留下的一串表情符,單純以為那只是無聊的符號。直到兒子主動解釋,他才意識到,這些看似無聊無害的表情,其實是青少年用來辨識彼此、傳遞立場、甚至欺凌對方的另一套大人完全不熟悉的語言。
傳統以來,我們被教會用語言文字溝通,但這個Z世代,青少年自有一套非語言的符號代碼,作為他們在網路上溝通、建立身分認同的工具。影片裡提到一個詞(Incel),意指非自願單身(involuntary celibate),也稱真被迫孤獨(true forced loneliness),或作非自發單身,是指現時社會基於經濟條件或其他非自願的原因而無法找到伴侶的人。
或許用傳統的說法,這些符號背後藏了哪些暗語。在《混沌少年時》劇中出現,或真實青少年族群中,經常被使用,並且帶有「暗語」的幾個代表性符號:如💊紅色藥丸,這個符號源自電影《駭客任務》的經典隱喻,原本代表「我看見真相了」(I’ve seen the truth),但在一些男性主導的社群中,逐漸被扭曲成反女權、強調性別對立的標誌。又如💥爆炸,在非自願單身族群中,用來表達更激進、憤怒的立場,象徵一種「覺醒後的爆發」,也意味著會有集體的欺凌行動。又如💯100分符號,在一些由男性主導的網路論壇裡,常被拿來呼應所謂的「80/20法則」——也就是「80%的女性只會被20%的男性吸引」。在這樣的邏輯下,樣貌身型都輸蝕的男孩,一定找不到女朋友,而高大靚仔就可以吸引80%的女生喜歡他。這種不滿的象徵,呈現出強烈的挫折感或不平衡的戀愛市場觀。再如❤️💜💛🧡彩色愛心,不同顏色的愛心帶有不同的含義:紅色代表「愛」、紫色象徵「性慾」、黃色表示「我有興趣,你有興趣嗎?」的曖昧挑逗語氣,粉色則是「我喜歡你,但不是性方面的」,至於橘色則傳達「你會沒事的」這種安慰或支持的意思。再來是🍆🍑💦茄子、水蜜桃、水滴,這三個表情符號,經常被青少年族群視為性暗示。茄子通常被用來代表男性生殖器,水蜜桃則因為形狀像屁股,常被拿來代指臀部;水滴則經常用來暗示體液,表達性興奮或高潮的語氣。最後,🙃🤡🥴倒笑臉、小丑臉、醉臉這些常在手機出現的表情符號,雖然看起來無害,實際上在青少年之間有更多隱含意義。像是倒笑臉常被用來表示不耐煩、敷衍,或「你講的都是廢話」的語氣,也可表示一種「強顏歡笑」的情緒。小丑臉在TikTok與青少年族群中作為「被騙了」或「我好蠢」的象徵。醉臉符號看起來像是身體不舒服,不過在青少年之間,很多時候是拿來形容醉酒、濫藥,甚至性興奮的狀態,帶點曖昧或挑逗的語氣。
我們要開始學會解讀孩子的手機語言與符號
不是說笑,《混沌少年時》的殺人犯Jamie,表面上是個循規蹈矩且很內向的男孩,卻長期在社交群體中受到欺凌,這一切在成人世界裡,都是聞所未聞的。面對「暗語文化」崛起及猖獗,家長及老師,甚至社工輔導員該怎麼辦?
《混沌少年時》中,身為案件的偵查警員,卻一籌莫展,反而,深諳這種語言符號的兒子亞當,在對話中點出了世代間溝通失靈的核心,也顯示了現代成年人與青少年之間,對社群語言理解上有著巨大的落差。
對從小就習慣使用網路和社群媒體的青少年來說,這些表情符號早已不只是用來搭配語氣的裝飾,而是一種承載著他們的人生觀、情緒、社交、渴求、甚至身分認同的工具。尤其在同儕之間,這些符號經常被用來傳遞隱喻訊息,尤如老虎、獅子、水獺等動物也會通過尿液來標記地盤,也是一種界線的試探。
《混沌少年時》爆紅,試圖提醒觀眾正在燃燒的潛在危機。在資訊快速流動的網路時代,我們忽略青少年正透過網路建構自我價值觀、找尋朋友、捲入紛爭,他們在匿名的環境中,悄悄受到影響,甚至被欺凌。如果家長、老師及社工能從「我想懂你在用的語言」這個角度出發,而不是以隨時搜書包那種「審問者」或「管教者」的角色介入,孩子反而更可能願意分享,甚至主動帶領家長進入自己的資訊世界,甚至能及時避免如香港聖保羅書院一連串校園欺凌所造成的悲劇。
有越來越多年輕的教育工作者振臂呼籲,應將社群媒體的識讀能力與網路文化的解碼能力,納入正式的媒體素養教育,幫助學生理解自己正在參與的語言環境,也意識到其中可能潛藏的極端思想與風險,還要教會他們遇上網絡欺凌時要及早找人求助。成人社會必須學會謙虛,放下身段,主動拉近與孩子的社交平台距離,重新建構長久以來沒有好好對話的態勢。真正重要的,或許不只是破譯訊息內涵,而是學會如何傾聽與理解,與何陪伴青少年度過混沌少年時。
最後,強烈建議教青局與各校家教會合作,在全澳中學播放《混沌少年時》,讓學生、教師及家長一同觀看,透過專家學者導賞幫助大家深入了解欺凌、厭女、極端自我、青少年網絡次文化等等。更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家長及教師,引導學生免於這些扭曲的次文化所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