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陪伴孩子渡過《混沌少年時》

 

    串流平台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爆紅,筆者似是未看過如此多的評論,其中包括每集一個鏡頭直落,故事比真實還要逼真,是學校與家庭都必須好好欣賞及吸納教訓的好影片等等。就連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議院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期間,都呼籲學校或者家長與學生子女一齊看,討論影集中的議題,這套影集在英國社會談論度可以話是非常熱烈。

    對於看慣港產片的觀眾來講,可能會覺得《混沌少年時》的故事大綱同之前上映的港產片《爸爸》很類似,同樣都是涉及父親如何面對犯謀殺罪的兒子,但這套影集探討更多近年英國社會同青少年問題,包括家庭、父母、學校、校園同網絡欺凌、「宅男」沉迷扭曲大男人主義信仰、少年持刀襲擊等等。別以為這只是英國特有的現象,鄰埠香港名校聖保羅書院流出的欺凌片段真的很嚇人,澳門校園欺凌亦值得高度關注。

《混沌少年時》為何爆紅?

  如果經常留意隨機殺人的新聞,不約而同的,大多數的犯案者都是「宅男」,甚至有少數是「宅女」。「宅男」或「宅女」的特徵大致有三:一是整天窩在家裏,少有出門;二是不擅於與他人交際,尤其是異性;沉溺於網絡文化;三是有獨特喜好,如喜歡漫畫、動畫、電玩、模型等,以及延伸創作與周邊產品。

  《混沌少年時》的男主角Jamie就是典型的「宅男」。父母及老師必須多加關注這群「宅男」。其實,整套戲探討社會、家庭、學校、網絡欺凌、社交媒體、針對自我形象差的「宅男」可能會引爆的社會問題。影片裡的學校,青少年自有一套次文化,這個次文化的核心,說穿了就是一群自「宅男」試圖在社交平台上尋求慰籍,發出為何20%的型男會溝晒80%女孩的不滿,「宅男」要團結,貶低、侮辱、甚至以暴力宣洩厭女的情緒。

    劇中無論兇手Jamie或者被殺害的Katie,以至學校裡幾乎所有同學都是這種次文化的受害者。在第三集心理醫生見Jamie時,他就和盤托出自己如何在這種次文化的影響下形成扭曲的厭女性格,且在被Katie侮辱下動手殺了她。

    第四集就講到Jamie的父母親及學校如何面對兒子殺人的事實,整齣影集無特意批判任何一方,因為兇手本人、同學、老師、學校、網絡、父母、甚至受害者或多或少都有責任,而慘劇的發生正正就是一切交錯的總和。

在手機是私隱年代,我們與孩子的文化差異越走越遠

    記得童年時,父母會隨意看我們的日記;班級遇上失東西,老師會隨意搜書包;樣樣都是私隱的年代已經來臨,今天,老師只能要求學生把書包的東西拿出來,遇上拒絕亦沒辦法。孩子的手機有密碼,我們既開不了,他們亦不會讓我們看裡頭的內容。就算孩子很坦然讓你看其手機,別以為你真的懂得他們的火星文字與符號意義。

  有人說Facebook是中老年人玩的,而Instagram、TikTok、Snapchat,甚或其他社交平台是青少年玩的。在《混沌少年時》第二集裡,負責該起案件的警探開始時很輕忽被殺害的女同學Katie在Instagram上留下的一串表情符,單純以為那只是無聊的符號。直到兒子主動解釋,他才意識到,這些看似無聊無害的表情,其實是青少年用來辨識彼此、傳遞立場、甚至欺凌對方的另一套大人完全不熟悉的語言。

  傳統以來,我們被教會用語言文字溝通,但這個Z世代,青少年自有一套非語言的符號代碼,作為他們在網路上溝通、建立身分認同的工具。影片裡提到一個詞(Incel),意指非自願單身(involuntary celibate),也稱真被迫孤獨(true forced loneliness),或作非自發單身,是指現時社會基於經濟條件或其他非自願的原因而無法找到伴侶的人。

  或許用傳統的說法,這些符號背後藏了哪些暗語。在《混沌少年時》劇中出現,或真實青少年族群中,經常被使用,並且帶有「暗語」的幾個代表性符號:如💊紅色藥丸,這個符號源自電影《駭客任務》的經典隱喻,原本代表「我看見真相了」(I’ve seen the truth),但在一些男性主導的社群中,逐漸被扭曲成反女權、強調性別對立的標誌。又如💥爆炸,在非自願單身族群中,用來表達更激進、憤怒的立場,象徵一種「覺醒後的爆發」,也意味著會有集體的欺凌行動。又如💯100分符號,在一些由男性主導的網路論壇裡,常被拿來呼應所謂的「80/20法則」——也就是「80%的女性只會被20%的男性吸引」。在這樣的邏輯下,樣貌身型都輸蝕的男孩,一定找不到女朋友,而高大靚仔就可以吸引80%的女生喜歡他。這種不滿的象徵,呈現出強烈的挫折感或不平衡的戀愛市場觀。再如❤️💜💛🧡彩色愛心,不同顏色的愛心帶有不同的含義:紅色代表「愛」、紫色象徵「性慾」、黃色表示「我有興趣,你有興趣嗎?」的曖昧挑逗語氣,粉色則是「我喜歡你,但不是性方面的」,至於橘色則傳達「你會沒事的」這種安慰或支持的意思。再來是🍆🍑💦茄子、水蜜桃、水滴,這三個表情符號,經常被青少年族群視為性暗示。茄子通常被用來代表男性生殖器,水蜜桃則因為形狀像屁股,常被拿來代指臀部;水滴則經常用來暗示體液,表達性興奮或高潮的語氣。最後,🙃🤡🥴倒笑臉、小丑臉、醉臉這些常在手機出現的表情符號,雖然看起來無害,實際上在青少年之間有更多隱含意義。像是倒笑臉常被用來表示不耐煩、敷衍,或「你講的都是廢話」的語氣,也可表示一種「強顏歡笑」的情緒。小丑臉在TikTok與青少年族群中作為「被騙了」或「我好蠢」的象徵。醉臉符號看起來像是身體不舒服,不過在青少年之間,很多時候是拿來形容醉酒、濫藥,甚至性興奮的狀態,帶點曖昧或挑逗的語氣。

我們要開始學會解讀孩子的手機語言與符號

  不是說笑,《混沌少年時》的殺人犯Jamie,表面上是個循規蹈矩且很內向的男孩,卻長期在社交群體中受到欺凌,這一切在成人世界裡,都是聞所未聞的。面對「暗語文化」崛起及猖獗,家長及老師,甚至社工輔導員該怎麼辦?

  《混沌少年時》中,身為案件的偵查警員,卻一籌莫展,反而,深諳這種語言符號的兒子亞當,在對話中點出了世代間溝通失靈的核心,也顯示了現代成年人與青少年之間,對社群語言理解上有著巨大的落差。

  對從小就習慣使用網路和社群媒體的青少年來說,這些表情符號早已不只是用來搭配語氣的裝飾,而是一種承載著他們的人生觀、情緒、社交、渴求、甚至身分認同的工具。尤其在同儕之間,這些符號經常被用來傳遞隱喻訊息,尤如老虎、獅子、水獺等動物也會通過尿液來標記地盤,也是一種界線的試探。

  《混沌少年時》爆紅,試圖提醒觀眾正在燃燒的潛在危機。在資訊快速流動的網路時代,我們忽略青少年正透過網路建構自我價值觀、找尋朋友、捲入紛爭,他們在匿名的環境中,悄悄受到影響,甚至被欺凌。如果家長、老師及社工能從「我想懂你在用的語言」這個角度出發,而不是以隨時搜書包那種「審問者」或「管教者」的角色介入,孩子反而更可能願意分享,甚至主動帶領家長進入自己的資訊世界,甚至能及時避免如香港聖保羅書院一連串校園欺凌所造成的悲劇。

  有越來越多年輕的教育工作者振臂呼籲,應將社群媒體的識讀能力與網路文化的解碼能力,納入正式的媒體素養教育,幫助學生理解自己正在參與的語言環境,也意識到其中可能潛藏的極端思想與風險,還要教會他們遇上網絡欺凌時要及早找人求助。成人社會必須學會謙虛,放下身段,主動拉近與孩子的社交平台距離,重新建構長久以來沒有好好對話的態勢。真正重要的,或許不只是破譯訊息內涵,而是學會如何傾聽與理解,與何陪伴青少年度過混沌少年時。

    最後,強烈建議教青局與各校家教會合作,在全澳中學播放《混沌少年時》,讓學生、教師及家長一同觀看,透過專家學者導賞幫助大家深入了解欺凌、厭女、極端自我、青少年網絡次文化等等。更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家長及教師,引導學生免於這些扭曲的次文化所侵蝕。


別讓「火車頭」駛進我們的公共空間

  

    如果大家走到中區,一條不足一百公尺的大堂巷,魚蛋店林立,光顧的旅客眾多,怎麼短的巷子,市政署就擺放了八個圓形大垃圾桶,每一個桶上面都附設一個煙蒂灰缸,換句話說,隨時隨地,就有八個密集抽煙的群體出沒,即是八個「火車頭」不斷往返,為很討厭聞二手煙的市民而言,只好避之則吉。天神巷亦是人煙稠密的地方,雖然只一併放了兩個圓形垃圾桶,但很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桶的兩邊各擺放著給人休息的長椅。即是說,坐在椅子上的人,就要狂吸二手煙。原來,人煙稠密是人被濃濃的二手煙重重包圍住的意思。

    二○一八年一月一日,新修訂的《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正式生效。新例擴大禁煙範圍至巴士站十米範圍內、娛樂場則可在法律生效起一年內設立負壓吸煙室。法律亦禁止售賣電子煙及將違法吸煙的罰款由原先的六百元大幅增加至一千五百元。三月二十一日,衛生局公佈「《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跟進及評估報告2021-2023」,提出規管俗稱「火車頭」的邊走邊吸煙行為,初步研究在人流較多的街道、廣場一帶試用,待累積經驗後可檢討和再考慮擴大範圍。衞生局副局長鄭成業表示,初步考慮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如大三巴、關閘廣場等地劃出指定吸煙區。特區政府此舉是積極的控煙措施,不少市民舉腳贊成,惟是,距離無煙旅遊之都,路仍漫長啊!

試看世界各地公共空間禁煙的狀況    

    美國特朗普總統上任以來,墨西哥就成為天天受世人關注的國家,如非法移民、毒品芬太尼(fentanyl)肆虐。不過,自二○二三年一月起,墨西哥實施了全球最嚴格的反煙草法之一,禁止在所有公共場所吸煙,包括海灘、公園、酒店和度假村等。違反者可能面臨五十至三百美元的罰款,拒絕配合者可能被監禁長達三十六小時。   

    新加坡對公共場所的吸煙實施了嚴格的限制,包括購物中心、辦公室、醫院、學校、公園、公共汽車站和公共住宅樓等。違反者可能被罰款一千新加坡元。此外,從二○一九年始,逐步提高合法吸煙年齡,將由十九歲提高到二十一歲。 

    回到全球最快樂的國家不丹,是全球首個全面禁止煙草銷售的國家,無論是在公園、商店、夜總會,甚至在家中,都禁止吸煙。違反者可能被判刑。愛爾蘭是全球首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禁煙令的國家。在酒吧、餐廳、辦公室等公共場所吸煙被視為違法行為,違者可能被處以三千歐元的罰款。

    加拿大於二○二三年八月一日宣布生效,將要求在每支香煙上直接印上健康警語,如「煙草煙霧會傷害兒童」、「香煙會導致白血病」等。港澳兩地的香煙包裝上只印上很模糊的「吸煙引致早死」。《世界衞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第十一條及第十三條指出,包裝和產品設計是廣告和促銷的重要元素,建議公約締約國採用全煙害警示包裝(又稱「平裝」或「標準化包裝」),以消除包裝上廣告和促銷的效果。這些國家的禁煙政策反映了全球對公共健康的重視,旨在減少吸煙對個人和社會的危害。

    先進國家有的已採取非常嚴厲手段,禁止一切在公共空間吸煙。不過,之所以沒有完全嚴禁在所有公共場所吸煙,而是選擇部分禁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許多民主國家強調個人自由,政府雖然有責任保護公眾健康,但不能過度干預個人選擇。吸煙是一種合法行為,因此政府只能在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加以限制,而非全面禁止。再者,全面禁煙會帶來執行上的挑戰,例如如何監督廣大戶外空間、如何處罰違規者、以及如何確保執法人員公平執行規定。如果完全禁止,可能會導致地下煙草市場興起,反而增加執法難度。再來是煙草業在許多國家仍是重要經濟產業,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與稅收。許多政府透過高額煙稅來限制吸煙,同時獲取財政收入。如果完全禁止吸煙,政府可能會面臨經濟上的衝擊,也會影響到依賴煙草產業的群體。還有不同國家的吸煙文化不同,例如日本、法國等國家長期以來都有戶外吸煙區的設計,而不是全面禁止。政策的制定需要考慮社會接受度,逐步引導大眾轉向更健康的習慣,而非一刀切。這些政策使得吸煙率逐年下降,但不會造成突如其來的社會衝擊或民意反彈。

澳門政府及市民應合力打造從「控煙」到「無煙」城市

    澳門特區政府自二○一二年起實施《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並於二○一八年一月一日進行修訂,進一步加強控煙措施。主要措施包括:除機場及娛樂場可設立吸煙室外,所有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巴士站及的士站十米範圍內禁止吸煙,以減少二手煙對非吸煙人士的影響。法律禁止製造、分銷、銷售、進口和出口電子煙,並在禁煙場所吸食電子煙亦屬違法。便利店、超市、報攤等銷售點不得公開展示煙草製品,只能展示價格資訊。違法吸煙的罰款由原本的六百元提高至最高一千五百元,其他違法行為的罰款金額亦大幅增加。

    眾所周知,煙草含超過七十種致癌物,包括焦油、尼古丁及一氧化碳。全球八大死因中有六個(心臟病、腦血管疾病、下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及氣管、支氣管和肺癌),都與煙草有直接的關係。其他煙類產品,包括加熱煙草,發熱裝置將捲煙或煙葉加熱至約300℃,產生的煙霧同樣含有尼古丁;電子煙,將煙油加熱轉化成煙霧;水煙以煤炭等燃燒加熱煙草,連接軟管抽吸。除了吸煙者自己直接吸入身體,吸煙產生的煙霧也會造成二手煙,可依附在塵埃及物件表面再釋放到空氣中,造成三手煙。

    換句話說,吸煙者吸進第一手煙,其毒無比,但自作自受,與人無尤。但種種臨床研究證實,二手煙及三手煙對其他人的傷害更甚。筆者認為如果真的要讓煙民享受在公共空間吸煙的權利,就只可在在公共空間特別設置密閉的空間,讓煙民從一手煙到三手煙都「自吸自足」。當然,煙民在自家空間吸煙,大家都管不了,就讓他們自己承擔後果。

    近年,不但二手煙備受關注,甚而連三手煙都很矚目。三手煙是指吸煙後殘留在衣服、牆壁、家具、地毯、椅墊,甚至頭髮和皮膚等的煙草殘餘化學物。煙民就算在戶外吸煙,尼古丁還是會附著在吸煙者身上,當吸煙者回到室內,這些尼古丁物質便四處傳播。那些凝結在物件表面的尼古丁有毒物質,可殘留數周甚至數月。煙民即使吸煙時開風扇和開窗,都無法消除「三手煙」的禍害。

    可惜,現實是許多人就算很顧及公德,絕不在公共空間吸煙,但在家裡,卻不顧家人,尤其在成長中的小孩及青少年,一根接一根肆無忌憚地吸。須知道,父母有抽菸禍延兒女絕非等閒小事。德國研究發現,分析肺癌患者及其子女的肺部放射照片發現,若爸媽吸菸,小孩罹患肺癌的風險,比爸媽都不吸菸的孩子增加1.7倍,得膀胱癌的風險,高出1.5倍;罹患鼻咽癌癌的風險,高出三倍以上。再者,正值生長發育期的小童,對香菸中的致癌物質特別敏感,被動吸入二手菸的影響更加不容忽視。如果兒童長期吸入二手菸中的尼古丁,到了青少年時期,更難抗拒吸菸的誘惑。加拿大一項研究顯示,學童唾液內若含有古丁尼,青少年時加入吸煙族的比率,將是其他一般學童的兩倍以上。

    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去年全年入境旅客共34,928,650人次,按年上升23.8%。當中,保守估計有1%是煙民,都有三十四萬人之多,即是說,會有三十多萬個「火車頭」在旅遊熱點及大街小巷出沒,怎教不吸煙,但又同時難以抵受煙害的市民受得了呢?況且,澳門亦不靠煙稅維持財政,所以,全面禁煙實在不難。

    所謂入鄉隨俗、入境問禁。特區政府非常著緊澳門市民的身心健康。所以,理應全面擴張非吸煙空間,甚至下決心仿傚前述諸國,踐行全面禁煙。此舉亦可以讓澳門在一國兩制下,讓國人看到澳門的獨特優勢,感受澳門成為無煙旅遊之都的決心,說不定亦會產生正面影響,使得某些煙客回鄉後決心戒煙。


多角度思考學生帶手機上學要遵守的指引

 

    三月十九日,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課程發展處處長鄭錫杰及中學教育處處長梁怡安出席澳門電台節目「澳門講場」,專題探討「青年網絡素養」。有鑑於學生使用手機情況幾近失控,家長亦束手無策,社會批評之聲甚囂塵上。於是,教青局將在下學年向學校發放指引,限制學生在上課、小息使用電子設備,有教師指導的特定教育活動,以及需要緊急聯絡等特殊情況除外。該局也會財政支持學校購買「手機櫃」或集中管理手機的設備。教育及青年發展局補充,使用網絡是無可避免,局方強調的是平衡、合理、健康地使用。該局早前與教育團體、學校討論相關問題,得悉全澳學校已經制定校內使用電子設備的管理辦法。鄭錫杰處長指出,教青局已經發出使用資訊設備、網絡的指引。由於很多功課需要使用網絡,指引要求這類功課量為平均每日使用網絡不超過一小時;亦有指引建議使用電子設備二十分鐘應該稍為休息。

    不難發現,無論是澳門,又或是其他地方,只要碰到難以處理的社會問題,而又難以用強制的法律手段處理,通常都會製定一系列的指引。如果大家上教青局的網站,就會找到很多指引,如《學校配合校董會運作事項及發展規劃指引》、《教學人員拋節指引》、《學校聘用教學人員在合同上應注意事項的指引》等等,真的多如牛毛。眾多指引不斷出台,有關當局是否都逐一作了評估及檢討?到底指引的成效如何?真的值得大家共同思考。

指引有甚麼用?

    談到指引,通常都會問到,為何不直接制定法律就好辦得多嗎?也許,我們必須對兩者的性質與功用做基本的分析。指引(guidelines)與法律(laws)的主要區別在於約束力與強制性。法律具有法律效力,違反者可能面臨法律責任,例如罰款或刑罰;而指引則通常是建議性的,提供最佳做法或政策方向,但不具有法律強制力。

    為何政府面對難題時通常選擇製定指引?因為指引靈活性較高,可以快速應對突發或複雜問題,而無需經過冗長的立法程序。當然,規避法律風險亦是指引好用的地方。某些議題涉及多方利益,若直接立法可能引發法律挑戰或政治爭議,指引則提供了一種相對溫和的處理方式。再者,許多社會議題根本就是倫理規範的問題,牽涉到觀點與角度的分歧,當問題尚不明朗或仍在發展中,指引可作為過渡措施,未來可依實際情況修訂或轉為法律。最後,指引能降低行政成本,立法需要大量資源投入,包括公眾諮詢、法律審查等,而指引較容易制定和更新。

    若問指引的作用與限制,指引試圖提供清晰的政策方向與標準,協助相關機構或公眾遵循。指引亦能視作法律的補充,對執法機關、企業或機構提供實務參考。還有一個很實用的作用,就是提供一種過渡性措施,在法律正式制定前填補空白。正所謂針無兩頭利,指引亦有相當多的限制,尤其無法律強制力,無法有效約束違規行為。再者,指引難以清晰規範,導致執行力不足,若指引過於寬鬆或無明確監管機制,可能流於形式。最後,指引通常難以明確指出責任歸屬問題,若政府以指引代替法律,可能導致執行機構無明確責任,甚至引發推諉。

    作為行使公權力的政府,一定確保執行充滿彈性,所以,許多指引確實可能利用為「解決問題」的象徵性手段,而非真正解決問題。例如:市民通常都會批評政府「講咗當做咗」,只是想向公眾顯示「已採取行動」,但實際上問題可能仍未獲解決。若政府不願或無力直接立法,指引可用來推動行業自律,但當問題惡化時,政府仍可聲稱已提供指引,而將責任歸咎於執行方。最後,許多社會議題都會引來市場或社會強烈反彈,而透過強制立法可能引發爭議,政府可能先以指引試探反應,未來再決定是否進一步立法。

    總的來說,指引是政府處理難題的一種靈活工具,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若缺乏後續監督與法律支持,可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且看各國對學生帶手機的指引

    在許多先進國家,學生攜帶手機回校的規範各有不同,部分國家甚至實施了禁止措施。日本文部科學省早在二○○八年,就下發通知,原則上禁止公立學校中小學生將手機帶入校園。高中生雖然被允許攜帶手機,但在校內的使用也受到限制。法國自二○一八年起,立法禁止中小學生在校使用手機,包括平板電腦和智能手錶等電子設備。此禁令旨在減少網絡霸凌、不良內容傳播等負面行為,並促進學生專注於學習和人際互動。荷蘭亦於二○二四年開始在所有學校實施手機禁令,涵蓋小學和中學。教育部表示,手機會分散學生注意力,降低學習效果。然而,若手機被用於教學或醫療目的,則可作為例外。美國部分州和地區已對學生在校使用手機實施限制。例如佛羅里達州於去年七月生效的新法規定,所有公立學校在上課時間必須禁止學生使用手機,並切斷區域Wi-Fi信號,以防止學生連上社群網站。澳洲首都坎培拉的首都行政區教育局(Education Directorate)說:「到目前為止,教育局收到的反饋突顯了公立學校系統對這項政策的大力支持,有證據表明該政策對教室和整個學校社區產生了積極影響。」

    各國禁止或限制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主要原因,皆認為手機往往讓學生嚴重分心,禁帶手機起碼可以提升學習專注度。再者,如果允許在校使用手機,學生很容易就躲在各自的網絡世界裡,禁用手機有助於學生之間的面對面交流,培養社交技能。常識告訴我們,過度使用手機可能導致網絡成癮、焦慮等心理問題,會慢慢侵蝕孩子的心理健康。還有,限制手機使用可減少網絡霸凌和接觸不良資訊的機會。

政府制定手機的階段目標要清晰有序

    學生使用手機上網成癮的情況在全球範圍內日益嚴重,對學業、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要知道,手機是工具,是幫助人與人無法面對面溝通時的有力工具;手機是工具,經過蘋果喬布斯的創意開發,理應成為在短時間拿到必要資訊的好工具。換言之,使用手機必然經歷一段成長的過程,就讓學步小孩,經過搖搖晃晃,才能穩步向前,繼而拔腿奔馳。同樣,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經過心理學家皮雅傑所說的,先是處在無律,然後他律,最後成長成自律。

    根據皮雅傑的理論,人生下來就先處於無律狀態,就像嬰兒肚子餓教會放聲大哭,他才不會理會那一刻的媽媽有多忙碌疲憊。另一個無律的狀態是人雖然已經成長,可是因為突發的事情讓人情緒失控,如突然發現中了六合彩而狂歡,又或是如台中氣爆事件那一刻,許多人都驚慌失措。人逐漸長大,在社會化的適應過程中,需要他律的扶持,如法律或規矩,測驗與考試等。最後,內在的動機與韌力漸漸成熟,我們不再因為要考試才讀書,因為有法律制裁才不犯法,因為,我們已經練就成熟的自律生活態度。

    同樣,假使政府真心推出一門有意義有價值的手機指引,而不是像前述所舉的國家,甚麼都不做,只下達禁帶手機回校就了事。教青局試圖透過一系列的監管措施,如資助學校購買「手機櫃」或集中管理手機的設備,外國戲謔稱之為「手機監獄」。這些都是他律的手段,如何幫助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更如何不讓學生丟進手機成癮,無法自拔的無律,就要好好遵循皮雅傑的理論了。

    要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首要制定明確的使用規則,學校和家長應共同制定手機使用時間和場合的規範,避免在學習和休息時間過度使用。接著要培養多元興趣,鼓勵學生參與體育、藝術等課外活動,減少對手機的依賴。積極且自律的措施是增強媒介素養教育,在課程中融入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學生對手機和網絡的正確認識和使用能力。對於已出現成癮傾向的學生,應及時提供心理諮詢和支持,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使用習慣。通過以上措施,學校和家長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減少上網成癮的風險,促進其全面發展。


澳大開設人工智能教育碩士課程趕得上時勢嗎?

 

    澳門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合辦論壇,匯聚兩校二十多位學者在跨學科領域探討全球面臨的關鍵議題,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稱,人工智能發展帶來就業問題,通過調整大學教育,讓不同專業學生掌握相關知識,促進學生就業競爭力,學校將會在2026/2027學年開設二年制的人工智能教育碩士課程,為中小學培養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師。校長宋永華受訪時稱,校方正設計相關課程和招聘教師。他又稱,人工智能發展同樣帶來就業問題,因此要通過調整大學教育,讓不同專業學生掌握相關知識,促進學生就業競爭力。校方亦鼓勵學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並開設不同範疇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

搭上世界先進國家尾班車的人工智能教育碩士課程

    目前,越來越多國家和大學意識到人工智能在未來教育中的重要性,紛紛開設專門的人工智能教育碩士課程,目的是培養能夠教授下一代AI技能、理解AI應用,並推動AI素養普及的教育專業人才。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最早開設教育與科技碩士,探討AI、學習分析(learning analytics)、智慧學習環境對教育的影響。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亦開設教育碩士(教育、全球化與國際發展),討論AI與未來教育發展的全球趨勢,適合政策與教育研究導向者。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開設教育碩士(科技與學習),雖不是純AI課程,但涵蓋AI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科技素養與學習數據分析。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當然有開設相關課程,強調AI、機器學習、虛擬實境與學習科學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麻省理工學院(MIT)雖然沒有單獨AI教育碩士,但許多教育科技課程(如MIT Open Learning)涉獵AI教學模組與應用。

    在中國,北京師範大學有開設人工智能教育碩士(教育技術學方向),重視 理論與技術並重,涵蓋人工智能基礎、教育應用、課程設計;注重「教會學生如何教AI」與「如何教AI給學生」的雙重導向;還有教育機器人應用、AI素養課程與評估、AI倫理與政策研究等。華東師範大學亦開辦AI+教育融合的研究型碩士課程,推動AI素養課程設計與師資培育,對象主要為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與研究人員。

    香港教育大學有計劃開辦教育與人工智能碩士課程,雖尚未成為正式課程,但教育大學近年已設立「人工智能與教育研究中心」,已推出AI素養教師培訓課程(短期證書)、學校AI課程教材共創計畫、強調語文、數學、通識科教師如何引入AI進行跨學科教學。在中文大學及理工大學,兩校皆提供教育科技(EdTech)碩士課程,涵蓋AI應用,課程偏向技術開發與數據分析,適合希望成為AI課程設計師或教育數據分析師的學生。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有開辦教育科技文學碩士,結合AI、AR/VR、智慧學習環境與數位素養教育。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推出免費AI教育課程,也整合至教育碩士課程,重視全民AI素養與教師訓練。

    這些先進國家的人工智能教育碩士課程主要內容通常融合「教育學理論」與「AI技術實踐」,旨在培養學生的「AI教學設計能力」、「AI素養教育能力」以及「科技應用實踐力」,具體包括:1.人工智能基礎學習,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簡介、自然語言處理與電腦、腦視覺等基本知識。而教育中的AI應用,如智慧教學系統、AI自適應學習平台、虛擬教練。課程設計會強調「非工程導向」理解,即使非資訊背景的教育者也能掌握AI基本邏輯。

    當然,人工智能教育碩士課程主要是一整套的師資培育課程,在當前AI領導全球持續發展的勢頭下,表面上好像是無愁找不到工作。惟是,眾所周知,人工智能絕對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我們必須具備這種能力與素養,但是,人工智能亦正在不斷淘汰我們的傳統工種,尤其是帶有機械重覆的工作。不過,就算是很專業的工作,亦逃不過被取代的命運,如會計、法律及醫學等。不過,目前的情況,畢業出路與職涯方向仍然有可為,完成人工智能教育碩士後,畢業生通常可從事以下職位,如AI素養課程設計師/教材開發人員、中小學或大專教師(教授AI或跨學科融合課程)、教育科技公司產品設計或教學顧問、教育政策研究人員/教育局AI發展專員、學習分析師/數據驅動教學顧問。

    回到澳門,雖然尚未設立完整的「人工智能教育碩士課程」,但以下學校已有相關發展,如聖若瑟大學(USJ)設有教育碩士課程,部分單元已引入AI素養、數位學習及學習科技應用。誠如前述,澳門大學將會開辦人工智能教育碩士課程,起碼趕上世界潮流的尾班車。

AI倫理素養遠比人工智能教育能力重要

    人工智能(AI)教育碩士課程應該涵蓋一系列倫理問題,以確保學生能夠負責任地開發和應用AI技術,這些議題不僅關係到技術發展,也影響社會、經濟和法律層面,影響深遠。

    AI是一種工具,必須將初心導向公平及免於偏見的教育路上,因為,AI系統可能因為訓練數據不均衡而產生種族、性別、年齡或其他社會偏見。如何設計更公平的演算法,避免AI加劇社會不平等?公平性與準確性的權衡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真是要非常謹慎面對。當然,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的認知更為重要。AI系統的錯誤決策(如自動駕駛汽車導致事故)應由誰負責?開發者、使用者還是企業?AI是否應該享有「法律人格」?是否需要為AI系統建立法律框架?AI在司法系統中的應用(如量刑建議)是否符合正義原則?

    AI與隱私的倫理教育亦非常重要,AI技術依賴於大規模數據,但如何確保個人隱私不被侵犯?GDPR(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法規)和其他國際數據隱私法對AI的影響。AI在監控(如人臉識別技術)中的應用是否侵犯了公民自由?

    凡事都在陽光下進行就比較能符合倫理要求,教導學生AI應有的透明度與可解釋性是必不可少的。許多深度學習模型(如神經網絡)是「黑箱」系統,難以解釋其決策過程。如何設計可解釋的AI系統,使決策過程透明化?可解釋性對於醫療、金融等高風險領域的AI應用尤為重要。

    AI的倫理決策在人工智能教育碩士課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讓AI系統在道德上做出「正確」的決策?AI應該遵循哪些道德框架?如教導老師如何透過功利主義、義務倫理、德性倫理等分析、批判思考培養方面讓學生懂得做良知取捨。AI在醫療決策中的角色,如是否應該讓AI來決定病患的治療方案?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倫理探索。

    再者,AI的全球治理與監管在各國已經非常普遍,AI的監管方式不同,如何制定全球性的AI倫理準則?AI倫理與政策的國際協調,例如歐盟、聯合國等機構的角色。如何防止AI技術被濫用於政治控制或經濟壟斷?這些議題雖然沒有標準答案,卻值得多花課程編排探討。

    最後,亦是最關鍵的是AI與人性的探討,到底AI是否能夠擁有「意識」或「自我意識」?人類與AI的關係應該如何界定?AI是否應該被賦予類似人權的地位? 當AI能夠模擬人類情感(如聊天機器人),是否會影響人類的情感關係?這些議題都是極具爭論性,但對培養學生道德思考非常重要。

    也許大家記憶猶新,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透過基因編輯技術,成功誕下一對能夠先天抵抗愛滋病毒的雙胞胎嬰兒,其研究成果被批評有違學術倫理和道德規範,賀建奎被革職並全面封殺,更與團隊成員被控非法行醫罪。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二○一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就該案一審公開宣判,指賀建奎非法行醫罪成,判有期徒刑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百萬元。法院指,被告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追名逐利,故意違反有關科研和醫療管理規定,是逾越科研和醫學倫理道德底線。據了解,在公眾視野消失多時的賀建奎,近日頻頻在社群媒體X發聲。繼三月十三日宣布將在兩年內開始研究「清除阿茲海默症」的計畫後,他在三月二十八日再發文稱,將在南非進行人體胚胎基因編輯。

    由此可見,人工智能教育碩士課程的在個人生活到公民生活,以及普世發展都很有影響力,必須把課程設計好,而且亦應該羅致最優秀的教授去指導我們的中小幼老師。


多種因素決定各國總體幸福感

 

    三月二十日,聯合國國際幸福日當天,牛津大學、蓋洛普及聯合國機構合作發布「2025年世界幸福報告」。芬蘭連續第八年獲評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阿富汗排名最末。德、美分別位居全球榜單第二十二位和第二十四位,中國和台灣分別位居第六十八位和第二十七位。其中,哥斯達黎加由去年的第十三名上升至第六名,墨西哥由去年的第二十五名上升到第十名。

    「2025年世界幸福報告」以147個國家和地區的自我評估報告為基礎,從包括社會支持、人均GDP、健康、自由、慷慨行為、廉潔、積極情感、消極情感、捐贈、幫助陌生人等多種因素來衡量整個社會的總體幸福感。該報告指出,對幫助陌生人這一項的評估在全球所有地區都顯著提高,全球平均高出18%。但人們對於所在社區的善意過於悲觀。比如,丟失錢包的歸還率遠高於人們的預期,尤其是在北歐國家。

芬蘭與俄羅斯接壤為何仍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

    俄烏戰爭持續三年,人命財產損失簡直是天文數字,更難以用數值計算。無疑,戰爭造成全球化的幸福感一定負面影響,甚至有政經學者認為,當前的世界亂局,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譬如很諷刺的說,俄羅斯是侵略國,總統普京被依照國際刑事法院指控犯下嚴重侵犯人權和國際人道法行為,但是,與其接壤的芬蘭卻連續八年榮膺全世界最幸福國家。於是,很容易得出一個幸福的內外指標,不要以為一應是GDP是最重要指標,反而是內在韌性與樂觀知命才是幸福的最重要指標。

    芬蘭與俄羅斯接壤並且地緣政治環境存在潛在風險,彼此之間的歷史關係非常複雜,涉及多次戰爭與統治變遷。觀乎歷史,一八○八年,當時俄羅斯帝國與瑞典之間爆發戰爭,瑞典戰敗,被迫割讓東部領土,這些領土成為俄羅斯帝國下的芬蘭大公國,此後一段短時間,芬蘭作為大公國享有高度自治,擁有自己的議會、貨幣、宗教和軍隊。然而,沙皇仍掌握最終決定權。  

    幸好,芬蘭在沙俄統治期間享有高度自治,這使得芬蘭民族意識逐漸增強。俄羅斯在十九世紀末期試圖推行「俄羅斯化」政策,削弱芬蘭的自治權,反而激起芬蘭人民的反抗情緒。芬蘭曾在一九三○年代的冬季戰爭中面對蘇聯侵略,儘管戰爭艱辛,民眾同舟共濟,對外維持相當程度的團結。這種團結精神延續到今日,促使芬蘭人在面臨外在威脅時反而更加凝聚。戰後,芬蘭採取中立政策,避免捲入美蘇對抗,這有助於維持其獨立地位。 

    有論者說,烏克蘭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肥沃的黑土地和重要的農業產出,當然還有稀土等等礦產資源,使其在地緣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相對之下,芬蘭的自然資源相對有限。然而,侵略行為往往由多種因素驅動,包括戰略位置、政治考量和歷史背景,而不僅僅是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總而言之,芬蘭持續越被俄羅斯施加更龐大的軍事威脅,芬蘭人越是變得更堅強更有內在韌性,這些內部優勢仍能在大多數芬蘭民眾心中維持相當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芬蘭國內的種種成就導致其成為最幸福國家

    芬蘭民眾普遍擁有對政府與同胞的高信任度,包含相信公共資源的分配公平,以及相信他人願意互相幫助。這種信任感能夠在遇到危機時發揮「團結互助」的力量,也減輕民眾的心理壓力。

    芬蘭有相當完善的教育,芬蘭小朋友從小就在佈滿圖書館的自主閱讀氛圍下長大。芬蘭被譽為全球教育品質較高的國家之一,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皆相對公平、可及。當民眾能公平獲取受教育機會、就業機會,社會上下流動性提升,幸福感也隨之上升。芬蘭是教育強國,歷年都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一項「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中履獲彪炳的成績。

    再者,芬蘭的醫療和失業保障制度,且對弱勢群體提供足夠的社會支援。即使地緣政治局勢存在潛在威脅,國民也普遍相信政府有能力維護基本生活水準。這種「不怕風險」的底氣,來自於全民共享的社會安全網。

    芬蘭亦是全世界貧富差距相對較小的國家,無論是在工種、工資、福利、稅制和財政支出等設計都偏向「共同富裕」。因此,一般民眾生活壓力較低,不易因經濟因素而產生重大焦慮。 

    芬蘭是民主政體,民眾能夠自由表達意見,也能透過選票影響國家決策。長期的政治穩定與法治,增強了人民對政府的信任,也降低了面對外部威脅時的恐懼感。在《透明國際》貪污指數排名中,芬蘭經常名列世界上最清廉的國家之一。低貪腐意味著政府資源能被有效運用,國家決策也較易獲得民眾支持。這種「政府可信、民眾有力」的氛圍,同樣帶來高滿意度。

    芬蘭人常被形容為「物欲較低」,他們更重視與家人朋友相處、戶外休閒活動以及簡樸生活所帶來的心靈滿足。雖然與俄羅斯接壤會帶來安全顧慮,但民眾相信政府與北歐盟友能夠共同面對外部壓力,也願意持續維繫彼此間的支持與善意。

    芬蘭擁有世界上最高的森林覆蓋率之一,超過75%的國土被森林覆蓋,並擁有近18.8萬個湖泊。當地政府鼓勵公民親近自然,允許自由進入森林、湖泊地區進行露營、健行或採摘漿果等活動。這種與自然共存的文化對身心健康有極大的正面影響,進一步提升國民的快樂指數。

    芬蘭人深受「Sisu」精神影響,這是一種代表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的民族特質。無論是在寒冷嚴峻的氣候條件下,還是面對經濟與社會挑戰,芬蘭人都能展現強大的適應能力與決心,這種積極的心態成為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二○二三年,芬蘭加入北約(NATO),這不僅提升了國防安全,也讓國民更有安全感,減少對俄羅斯威脅的擔憂。芬蘭奉行務實的外交政策,雖然面臨俄羅斯的壓力,但仍積極維持與歐盟及其他西方國家的合作,以確保國家穩定。

芬蘭的幸福模式值得澳門借鑑

    芬蘭的高幸福感來自於政府與社會對人民福祉的重視,從中建立官民之間的深厚信任。新一屆特區政府上場,市民看到政府主動諮詢與地區大社團就施政的意見。有前立法議員說,如果政府願意辦更多的公聽會,吸納更多不同意見,尤其是處於中低層生活市民的意見,將更有助於建立特區政府的公信力。

    教育是澳門居民最滿意的民生領域之一。澳門全面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目前,澳門共有十所高等院校,學生升讀大學比例約為95%。在教育的量言,澳門實在很驕人,如果能大力改革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師法更多芬蘭的教育措施,讓孩子從小就覺得讀書及上學是幸福快的事。

    目前澳門居民在社區衛生中心可免費就診,孕產婦、兒童、中小學生、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等特定人群在公立醫院享受免費醫療。患癌症、傳染病、精神病等重大疾病的居民也可獲得免費救治,其餘居民則享受三成收費減免政策。當然,目前澳門的社會福利制度、市民的基本保健醫療已經很不錯,但是,如果在專科治療方面,特區政府更願力投放更多尖端醫療人力及物力資源,市民會更感幸福。

    澳門六十五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已在去年達到14%,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成為特區政府為居民提供的重要服務之一。除養老金外,符合資格的澳門居民可享受每年9000澳門元的敬老金,年滿六十五歲的澳門永久性居民,平均每個月從政府享受的現金性福利超過6200澳門元。

    澳門政府面對中小企經營困境,外勞與本地打工仔存在深層次矛盾,必須在保就業,推動企業給予員工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鼓勵企業提供彈性工時與帶薪休假,減少過度勞累,提高生活品質。

    澳門是個石屎森林,不過,暗藏生物多樣化,政府如果大力鼓勵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多親近大自然的機會,讓人們在自然環境中放鬆身心。    澳門從一個小漁村發展到今天成為旅遊之都,一直不變的是澳門市民單純、友善、知足、勤奮、務實的性格特徵。這些極為可貴的內在韌性與崇高品質,如能與政府貼近民意相輔相成,澳門市民亦可以過上優質的快樂日子。


澳門市民超重點算好? 蔡梓瑜

    據日前報章報導,衛生局日前舉行「科普體重管理 健康生活同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本澳居民體重現況及體重管理的重要性,旨在提升居民對體重管理的認識和實踐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

    衛生局代表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為配合《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去年六月啟動為期三年的「體重管理年」活動。特區政府《健康澳門藍圖》亦將肥胖防控納入二○三○年目標指標,推動從「被動治病」轉向「主動防病」的健康理念。事實上,隨著城市發展及生活方式改變,居民靜態行為增加、身體活動量下降,加上外賣飲食文化普及,導致超重及肥胖問題日趨嚴峻。

    根據每十年進行一次的「澳門健康調查」結果,二○一六年本澳十八歲或以上成年人有21.3%屬超重(體重指數BMI 為23至24.9)、30.6%屬肥胖(體重指數BMI為25或以上),合共51.9%,較二○○六年上升5.7%。到了二○二六年,衛生局會將再次進行調查,以了解居民的體重等健康狀況。在青少年方面,根據每五年一次的「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結果,二○二二/二○二三學年超重及肥胖率為21.7%,較5年前微升0.5%。這顯示本澳居民超重及肥胖情況呈上升趨勢。

    眾所周知,超重及肥胖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密切相關,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部分癌症的重要風險因素。超重及肥胖對各年齡層人士的身心健康均可造成深遠影響,包括兒童期會引起早發性高血壓、孕期併發症風險增加,以及成年人慢性病發病率上升等。故此,需提升居民體重管理意識和技能,預防和控制超重肥胖。

    如果說二○一六年的澳門居民超重51.9%,不難發現今天的超重比十年前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無論從個人健康生活、個人醫療經濟負擔,到整體政府醫療開支的增加,都會導致整個特區政府醫療財政負擔沉重,市民陷於嚴重的亞健康狀態越來越悲觀,必須及早正視與提出解決方案。

歐美先進國家的市民超重和肥胖問題日益嚴重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中國成年居民的超重率為34.3%,肥胖率為16.4%。有研究預測,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到二○三○年,成人超重和肥胖率可能攀升至70.5%,體重超標將會遙遙領先。   

    根據近期研究,美國的肥胖率約為40%,且嚴重肥胖的比例正在上升,特別是在女性群體中。預計到二○五○年,全球約60%的成年人和近三分之一的年輕人將面臨超重或肥胖的問題。英國是西歐肥胖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約64%的成年人體重超標,其中28%屬於肥胖。為應對這一問題,英國政府計劃將於今年十月起,禁止在晚上九點之前在電視和網絡上播放垃圾食品廣告,以減少兒童對不健康食品的接觸。惟是,英國是個熱烈愛足球的國家,英國球迷透過各種直播平台觀賞球賽的比率亦是最高。可想而知,在屏幕前看球賽,自然會有酒、花生及其它垃圾食物陪伴,這亦是導致超重的主要因素。  

    雖然,英國政府推行了「更健康運動」(Better Health Campaign),旨在通過限制高脂肪、高鹽和高糖食品的促銷活動,並要求大型餐飲企業在菜單上標示熱量信息,來幫助民眾做出更健康的飲食選擇。然而,儘管採取了多種政策措施,英國在過去三十年的減肥政策中仍面臨設計缺陷和執行問題,導致肥胖率未見明顯下降。  

    筆者前幾年曾經到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逗留一個月,無論是每天出行、或在餐廳用膳、又或是閒坐在露天茶座,抑或是在擁擠的地鐵車廂,胖子比比皆是。留意當地報導,里斯本居民已有超過五成人體重超標。但是,葡萄牙人愛吃愛喝大過天,在他們眼裡,超過從來都等閒視之。

全球國家為應對肥胖問題採取了多種策略

    在全球範圍內,多個國家為應對肥胖問題採取了多種策略,部分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荷蘭阿姆斯特丹是荷蘭肥胖率最高的城市,但透過市政府、學校和社區的共同努力,早在二○一二年起,該市兒童超重和肥胖率減少了12%。具體措施包括在學校禁止含糖飲料,鼓勵學生攜帶水或牛奶,並提供飲水機;限制學校內的慶生聚會,以減少高糖食物的攝取;在社區中心舉辦親子烹飪班,推廣健康飲食習慣。 

    英國政府自二○二○年推出「更健康運動」(Better Health Campaign),旨在應對全國肥胖問題,限制不健康食品的促銷,禁止高脂肪、高鹽和高糖食品的「買一送一」促銷活動,並限制這些產品在商店中的顯眼位置展示。在餐飲業方面,亦建構了重要指示,要求大型餐飲企業在菜單上標示食物的熱量信息,幫助消費者做出更健康的選擇。在酒類熱量亦建立重要標示,在酒精飲料上標示熱量,提醒消費者注意酒精攝取對熱量的影響。此外,英國的超市品牌如TESCO也採取措施,例如在店內免費提供兒童水果,減少兒童對零食的需求,並在結帳區移除糖果和巧克力等高糖產品。 

    丹麥早於二○一一年,對高脂肪食品徵收「肥胖稅」,成為全球首個國家,對飽和脂肪含量超過2.3%的食品徵稅。然而,由於該措施未能顯著改變消費者行為,且引發跨境購物等問題,該稅在一年後被取消。不過,丹麥還是很樂意透過學校教育改善學童的超重情況。 

    為了應對二○三○中國人有七成超重的重大危機,中國政府及相關部門採取了多項措施:首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已於去年發布了首個針對肥胖症的診療指南,旨在規範肥胖的診斷和治療,提供臨床營養、外科治療、行為和心理干預以及運動干預的指導。然後,啟動「體重管理年」活動,組織多個部門聯合啟動了為期三年的「體重管理年」活動,目標是提升全民的體重管理意識和技能,預防和控制超重與肥胖。亦於今年一月開始,教育部宣布將體育教育納入學校核心課程,確保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享有同等地位和薪酬,並要求中小學生每天至少進行兩小時的體育活動,以應對青少年肥胖率上升的問題。當然,政府積極倡導健康飲食和定期運動,並在社區和學校推行相關教育活動,旨在從源頭上預防肥胖的發生。

管不了嘴就管不了體重

    在澳門,有很多越南和緬甸的人朋友打工,普遍沒有超重的情況,主要與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水平及社會文化等因素有關。觀乎越南飲食特色,均以米飯、米粉、新鮮蔬菜和瘦肉為主,少油少糖。他們常食用生蔬菜(如香草、豆芽)和發酵食品(如酸菜),有助於腸道健康和控制體重。烹飪方式多為水煮、蒸、燉,較少油炸或重調味。越南人瘦小的體型仍然被視為健康和美的象徵,這與部分東亞文化類似,使得人們更注重保持體重。

    緬甸飲食以米飯搭配各種咖哩、湯類為主,儘管咖哩含油量較高,但整體攝取的熱量仍低於西式飲食。飲食中常見發酵茶葉、黃豆等高纖維食品,有助於腸道消化。糖分攝取量較低,飲品主要是綠茶和草本茶,而非高糖碳酸飲料。緬甸的佛教文化強調簡樸生活,並沒有像西方社會那樣鼓勵大量消費食品,這使得飲食習慣仍保持相對簡單和均衡。

    衛生局提出科學體重管理四大核心要點:定期測量,記錄評估、均衡飲食,動則有益、緩減壓力,規律作息、合理目標,科學減重。衛生局建議十八歲或以上人士至少每年測量一次體重並計算體重指數(BMI),定期記錄健康數據;應均衡飲食,善用碎片時間進行運動;保持睡眠充足,盡量緩減壓力;設定可達成的目標,循序漸進,例如:每週減重0.5-1公斤,避免極端方式。衛生局強調,將持續推動政府、社區及居民三方協作,力爭在二○三○年前遏制肥胖率的上升情況,通過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從源頭預防慢性病發生,實現全民健康素養提升。

    澳門是個旅遊博彩大都會,堪稱美食之都。所以,從城社生活的基本設施而言,已經是導致肥胖的一個環境因素。加諸政府為提振中小企經濟,大力推行各種消費大獎賞活動,更不斷刺激居民的飲食慾望,要居民自覺管好自己的嘴就難上加難了。歸根究底,改善超重都是個人問題,只要痛下決心,減重就不難了。


陪伴孩子渡過《混沌少年時》

      串流平台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爆紅,筆者似是未看過如此多的評論,其中包括每集一個鏡頭直落,故事比真實還要逼真,是學校與家庭都必須好好欣賞及吸納教訓的好影片等等。就連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議院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期間,都呼籲學校或者家長與學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