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蝸牛角上質問為何拿不到100分

 

    當大家看到一則悲劇新聞的標題是:《上海小學生期末考沒拿100分,一家三口跳樓身亡》,一定非常難過。難過讀小五的女兒,期末沒拿到100分就被母親言辭激烈責駡;難過的是這女孩受不了母親的指斥,瞬間情緒崩潰,立刻從十多層的高樓跳下;難過的是母親見狀,亦於瞬間情緒失控,也跟著跳下去;難過的是父親目睹一切,也絕望地跳樓。拿不到100分卻賠上三條寶貴的生命,世界如斯荒謬。有網民說:「這是畸形教育觀念導致的悲劇。」筆者只想問,人為何會在瞬間視生命如草芥呢!這起上海閔行區的家庭悲劇令人痛心,不僅暴露出教育體制、家庭教育方式與倫理價值的深層問題,也引發了對社會文化與壓力來源的反思。

分數至上的文化與心理教育的缺位

    中國傳統教育強調成績,將學生成績與成功、家庭榮譽直接掛鉤,形成「分數即價值」的錯誤認知。孩子若未能滿足期望,往往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質疑自己的存在價值。這種教育方式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培養健全人格,以及快樂生活。

    在應試教育體制中,心理健康教育長期處於邊緣化狀態。學校往往重視知識傳授與考試訓練,對學生心理狀態關注不足。這導致許多學生在面臨挫折時,缺乏應對壓力的技能與支持體系。試看近年澳門及其他地區的自殺案不斷攀升就足證了。

    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建立更加多元的教育評價體系,減少對分數的過度依賴。學校應增加心理健康課程,強化對學生壓力管理與情緒調節的教育,讓孩子能夠理性面對失敗。

父母角色與教育方式的反思

    從上述事件描述中可以看出,孩子受到母親嚴厲責駡,反映出控制型教養方式的普遍問題。在這種教育模式下,父母將成績視為衡量自己及孩子成敗得失的唯一標準,有意無意削弱了自己及孩子的自尊心與抗逆能力。在孩子遭遇挫折時,父母應該是他們的情感避風港。然而,這名母親的責駡行為,不僅未能緩解孩子的壓力,反而加劇了她的心理負擔,進一步誘發極端尋死行為。

    家長需要學習更加科學的教育方式,從「權威者」轉變為「支持者」。這包括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接納孩子的失敗,並幫助他們從中學習與成長。政府與社會機構可以開設家長教育講座,普及積極教養的理念與方法。

    是次一家三口跳樓事件中,父母將成績視為孩子人生成功的唯一標準,這種價值取向導致家庭倫理的偏離。他們忽略了親情的重要性,也未能認識到失敗是人生的一部分,錯誤地將分數失敗視為家庭的「恥辱」。母親的嚴厲指責與隨後的極端行為,反映了對生命價值的錯誤認知。他們將成績與生命的價值劃上等號,甚至認為成績不佳是不可挽回的過錯,這是一種倫理價值的嚴重失衡。家庭倫理應以愛與包容為核心,強調成員間的理解與支持。父母應該教導孩子珍視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並將挫折視為成長的契機,而非人生的終點。

壓力文化與社會支持的不足

    中國社會在教育、就業等領域競爭激烈,家庭往往成為壓力的傳遞渠道。家長在經濟壓力與教育壓力的夾擊下,容易將未實現的期待轉嫁到孩子身上,無形中給孩子增加負擔。是次事件中,父母與孩子在壓力面前缺乏外部支持體系。這反映了家庭在面臨危機時,難以尋求有效的幫助與指導。例如,心理諮詢服務普及度不足,社會對心理問題的污名化仍然存在。

    政府與社會應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建設,特別是在校園與社區層面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資源。同時,媒體與公共機構應推廣健康的教育觀,減少對高分數、高成就的單一崇拜,營造更包容的社會文化氛圍。

蝸牛角上質問為何拿不到100分

   《莊子.則陽》篇講了這樣一則寓言故事:話說有兩個國家,一個叫觸氏,一個叫蠻氏。這兩個國家,為了爭奪土地而發生戰爭,戰爭進行得非常激烈,而且打得曠日持久,死傷慘重,血流成河,民不聊生。而這兩個國家所爭的土地大底有多大呢?觸氏跟蠻氏,一個位於蝸牛的左犄角裡,另一個位於蝸牛的右犄角裡。莊子真會調侃世人,只為了蝸角的米粒大土地,就打得屍體遍地,是智也?是不智也?更何況蝸角上米粒大的土地也是虛幻無常。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對酒》一詩中說:「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貧隨富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大意是說,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蝸牛角上,空間是那樣的狹窄,還有什麼好爭的呢?人生短暫,就像石頭相撞的那一瞬間所發出的一點火光,人生就這樣過去了。人生不論窮富,不必太過於斤斤計較,應該儘量放寬胸懷,隨時保持心情的愉快,這才是處世之道。 

    試想在上述的三連環跳樓悲劇中,可憐的小女生可想而知,一天到晚都被逼活在讀書求高分的蝸牛左犄角上,而站在蝸牛的左犄角上的母親,受不了女兒拿不到100分,聲色俱厲,苛責女兒,正是現代版的「蝸牛觸鬥」。一場考試的分數,看似重要,卻不過是人生長河中的微小波瀾,竟因對分數的執念,讓整個家庭走向滅亡,這何其荒唐!

    莊子的思想鼓勵我們以更廣闊的視野看待人生,不要困於局部的得失之中。成績固然重要,但比起一個分數,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的支持與愛,以及對人生多元價值的認同。這件悲劇給我們敲響警鐘,讓我們反思:是否應該放下那對分數的執念,為孩子與家庭尋求更平衡、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跳脫蝸牛觸鬥的荒誕困境,真正過上有意義的人生。

    當代社會競爭激烈,教育被視為通往成功的最主要途徑。家長普遍認為,分數高才能進入好學校,獲得好工作,最終過上穩定的生活。因此,分數被簡化為成功的象徵,甚至凌駕於家庭情感之上。家長在這種壓力下,往往將孩子的學業成績視為家庭尊嚴和未來保障的代名詞。

目光如豆的家庭教養與學校教育,只能出目光如豆的短命小孩

    儒家文化強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常將孩子的成就視為自身價值的延伸。如果孩子表現不佳,家長可能會感到丟臉或失敗。這種文化期待容易讓家長過分注重孩子的分數,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家庭關係的維護。許多家長未能在自己的教育或職業生涯中實現理想,於是將未竟的夢想投射到孩子身上,試圖透過孩子的成功實現自我補償。他們往往誤以為,孩子的分數直接關係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導致對孩子的期望過高。

    家長之間的比較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社交媒體和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成績被當作衡量家庭成功的指標,家長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可能變得更加重視分數,甚至忽略親情。

    現代教育體系過於重視分數,忽視了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多元才能。家長在這種體制下,被迫將分數視為唯一的指標,這種狹隘的評價標準進一步強化了他們對分數的過度重視。

    許多家長缺乏心理健康知識,不知道如何應對孩子的學業壓力和情緒問題。他們可能認為,強調分數是為孩子好,卻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感受,甚至對親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幫助家長認識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發展和家庭和諧,比一時的成績更重要。

    教育應該更重視孩子的興趣、能力和全面發展,減少對分數的單一追求。社會應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幫助家長與孩子正確面對學業壓力。鼓勵家長與孩子建立平等、尊重和信任的親子關係,重視陪伴與情感交流,而非單純以分數為中心。透過改變觀念與制度,讓家長明白,親情是孩子成長的基石,而非分數的奴隸,才能真正幫助家庭走向幸福與和諧。

    別忘了,目光只盯緊分數的家庭與學校,只會出現目光如豆的小孩,短視的教育只會釀成一個又一個短命的小孩啊!多少次,放學時段,在學校門口等候的家長,更好說是驚弓之鳥,都只在爭論誰家的孩子分數高一分,誰家的孩子分數又低一分。一天,大家不改變話題,多討論孩子的身心靈成長,一天,一個又一個短命的孩子會從天墮下樓來。 


幾宗激起千層浪的巴士車禍

 

    春節前後,人多車多,尤其每天有接近二十萬遊客在大街小巷穿梭,其中不乏窮遊旅客,總是按照他們的生活習慣,過馬路時不是先看右方,就是「掂行掂過」,搞到巴士司機精神異常緊張。也許如此,巴士車禍一單接一單。

    一月廿二日晚上約十一時二十分,一輛3號線巴士行經高美士街近理工大學斑馬線時,與一女途人發生碰撞,女途人輕傷送院治療並於當晚出院。一月廿五日,兩名男子結伴沿斑馬線橫過馬路,當橫越超過半條馬路時,澳巴一輛22線路巴士駛至,司機卻沒有停車讓行人,而是「掂行掂過」,幸好兩男子察覺到危險,及時後退,最終其中一名男子被巴士右邊車頭碰倒左邊身體,總算不幸中之大幸。巴士駛過斑馬線後,司機可能察覺撞倒人,才將車停下。此時,未被撞倒的男子奔跑追上巴士指駡司機。一月廿八日上午約十時,一輛澳巴正沿新馬路由十六浦往市政署方向行駛,在駛至舊六國茶樓對開路段時,有幾名人士在此橫過馬路,其中一名年約六十歲內地婦人被巴士撞倒,受傷臥地。消防稱,傷者腰部挫傷,情況穩定,由隨行人員陪同送院。

    最嚴重也是最受全澳市民關注的是一月十九日下午月二時,新福利一輛AP1號線巴士於黑沙環殺中心街轉彎時,疑在斑馬線前未有禮讓行人,導致一名十九歲中學生腿部被壓重傷送院。該男學生被撞倒,其腿部更被巴士車輪壓着,由網上不同片段所見,被撞傷者接近休克,而救出後,現場遺下大攤血跡,引發途人驚慌。據消防公佈,該生經檢查,右大腿開放性骨折及右腳掌裂傷,清醒程度下降,已被送往山頂醫院搶救。據了解,涉事巴士司機已遭停職及被控危險駕駛。

激起千層浪的學生遭巴士撞傷車禍  

    上述十九歲中學生遭巴士撞致重傷的車禍,據現場所見,意外地點的斑馬線接近轉彎位,同時處於十字路口。看台街路口有讓先符號,車輛出路口須要避讓左方來車。據治安警消息,意外發生時,肇事巴士沿看台街轉入中心街,期間撞倒正在橫過斑馬線的學生,懷疑司機沒有禮讓斑馬線行人。經酒精呼氣測試,涉事六十多歲巴士司機讀數為零。 交通事務局昨日下午發出新聞稿,表示高度關注事件,對傷者深切慰問。

    據該生就讀學校的老師表示,學生在小學時已生活困難,一月十九日剛剛收到考入大學的消息,就發生意外。最開始,醫學診斷可能要折肢,幸好經過審慎評估及手術治療,腳可以保得住,而且會全面康復。惟是,經過深入了解,該生家境十分貧困,兩個哥哥均是有智力問題,僅靠媽媽一份收銀工人的收入維持整個家計。

    澳門市民一向熱心公益,亦樂於無條件支援弱勢社群。事件一經曝光,引來各方關注,亦有慈善團體發起籌款,短短幾天,已經幫到這一家人渡過當前的經濟困難。要不是一宗引起大家非常關注的巴士車禍,就不會揭露澳門基層家庭不為人知的困境,其中除了學生媽媽獨力支撐家計外,還有兩個智能不足的哥哥的照顧問題,都會折騰到家人難以承受。當澳門旅遊、賭收及過年的一片繁華榮景背後,再次告訴我們,許多住在社區暗角的弱勢家庭亟待整個社會的關注與支援。    

意外從來都不是意外咁簡單

    接連的巴士車禍,雖不致弄出人命喪亡,但亦響起澳門公共交通的種種疏失,而這些疏失從來都不能以意外簡單了事。雖然,多宗巴士車禍發生後,有關當局已著令巴士公司立即跟進並提交事故詳細報告,以及加強對車長的安全培訓及提醒。涉事車長目前暫停駕駛職務並配合調查。另一方面, 交通事務局並嚴正聲稱,正持續檢視各區斑馬線設置,優化交通繁忙點的過路設施,並於條件允許的地點盡可能採用人車分流過路設施。

    據不同渠道消息,其實在過去一年,除服務水平不斷下降外,涉及某巴士公司意外數字亦大幅急升,惟交通事務局近年刻意取消個別公佈巴士公司事故數字,令市民難以掌握有關情況,但為何要這樣做呢?實在不得而知。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二○二四年末全澳註冊機動車共253,182輛,按年上升0.5%。2024年全年跨境汽車流量按年增加25.8%至9,194,986車次。全年交通意外按年增加14.4%至15,510宗,造成5人死亡和5,341人受傷;12月份交通意外共1,118宗,減少9.8%,導致3人死亡及343人受傷。

    表面上,澳門這個彈丸小城,交通車禍比起其他國家地區,好像相對輕微。多年以來,交通部門一直強調道路設計、交通燈號及斑馬線設置都經過科學考量。惟是,每當有交通事故發生,最常聽到的判斷是「意外」,所有人感到不幸惋惜後,都會鬆一口氣,因為沒有人或機構要承擔責任。「意外」就是「意料之外」,總有種種不可操控與不可抗逆的因素組成。一直以來,我們對「意外」已形成牢不可破的刻板印象。事實上,「意外」也許是由精密的人為操控而成,「意外」背後,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環境與人為失誤。

  到底真有意外嗎?還是意外等於種種不作為的人為及自以為是的人為所釀成的呢?二○一九年,荷蘭及挪威首都皆錄得全年過路人零死亡佳績;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這些國家在過去三、四十年中一直在朝前發展,人口和車輛都在增加,但它們減少了道路死亡率,因此,這是一個政治意願的問題,是一個將安全措施落實到位的問題。

  道路交通傷害會對受害者及其家人以及整個社會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根據實驗研究,一名成年行人如果被時速五十公里的汽車碰撞,死亡風險在20%以下,但如果被時速八十公里的汽車碰撞,死亡風險幾乎為60%。換一個角度看,一名司機分別以六十公里的時速和六十五公里的時速行駛十公里,後一種做法時速提高了五公里,但結果僅能節省46秒鐘,但發生碰撞的風險幾乎翻了一倍。

  全世界因道路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當中,有一半是弱勢道路使用者,也就是行人、騎單車的人和騎電單車的人。所以,澳門所有道路都在很短距離設計一條班馬線,而且都形成行人絕對優先的文化,甚至到了縱容行人亂過馬路的狀況。

    再者,澳門如同一般國家地區一樣,斑馬線都設置在路口轉彎處,其用意都是為方便行人在路口過馬路,亦容易警惕駕駛者轉彎時要慢駛,甚至要習慣停下來,先要細心看是否有人在過馬路。

    從交通安全和流量管理的角度來看,斑馬線應該設計在司機和行人都能清晰看到彼此的位置,並且能最大程度減少車輛與行人之間的衝突。這通常包括:1.交叉路口(十字路口、T字路口);2.人流密集區域(如學校、商場、公園等);3.公交車站、地鐵站周圍(方便乘客安全過馬路);4.視線良好、道路照明充足的地方。

    為什麼世界各國通常設在路口?路口通常有交通號誌或減速設計,如紅綠燈、減速帶,迫使車輛減速,因此在此處設斑馬線,能降低車輛撞上行人的風險。交叉路口是不同方向行人交會的地方,設斑馬線可以讓行人有規律地、安全地通過馬路,而不是隨機橫穿馬路(這可能導致事故)。交叉路口通常燈光照明較好,且有交通標誌提醒,司機較容易注意到行人,而行人也較容易看到來車。許多路口的斑馬線會配合紅綠燈或行人專用燈號,確保行人在適當的時機過馬路,而不是與車輛爭道,減少意外發生。設置在交叉路口的斑馬線通常受到法律保障,例如「行人優先」的規則,並且方便監控與執法,如裝設監視器或警察巡邏。

    雖然,交叉路口是最常見的位置,但有些國家也會在路段中間設置斑馬線,特別是在學校區域(學童安全優先,可能設有「行人優先」標誌或減速帶),商業區或廣場附近(確保大量行人能夠安全過馬路)。路口是最科學、最安全的設置位置,因為它能有效結合車輛減速、行人需求、視線可見度、交通信號控制等因素,減少事故風險,確保交通順暢。

    小時候,學校就有教「馬路如虎口」,也許,不看手機、不接聽電話,專注過馬路,司機無論如何急趕,都應考慮生命比一切更寶貴,車禍就可以儘量避免。


微儀式:小事帶來不可思議的改變


    從小,老師教我們背誦《朱子家訓》時,特別強調「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名言早見於《三國志.蜀書》,說到劉備在討伐東吳失敗之後,兵敗於白帝城,在臨終前跟兒子劉禪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後來,宋朝的朱熹將二句話前後調動,放進了《朱子家訓》內。讀中學時,劉蓉寫的《習慣說》就有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一言一行,均為了做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到底什麼是「善小」呢?簡單到在樓梯間與鄰居碰面時,打一個親和的招呼,在巴士上讓座給有需要的人,這些都要通過日積月累,不嫌微小而不去做。點點滴滴進行的「小善」,不單可令自己充滿正能量,更可能影響身邊的人,亦在無形中改善我們的心理質素與氣質態度。

  相反,「惡小」又是什麼呢?可能是小到是一瞬間的歪念,別小覷這不外露的念頭,其實會不知不覺間累積成惡念,惡行就逐小逐小的浮現出來,簡單到亂拋垃圾、隨意說小謊言等,如果人人都抱住這個只是「惡小」的念頭,最終只會讓個人的誠信聲譽葬送。

    長大以後,又出現一句充滿警惕作用的話,就是「魔鬼在細節中。」這句名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變得非常流行。當人們制定及執行計劃時,如果忽略某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結過出現許多問題,甚至功敗垂成,所以就用devil is in the details來概括。聽說,這句話跟英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有關。話說理查三世在參加一場決戰之前,命隨從給自己的戰駒釘馬掌。鐵匠弄到第四個馬掌的時候,還差兩個釘子,但是因為國王急著要出發就敷衍了事。結果,在戰場上馬掌掉了,理查三世應聲倒地,最後被殺。於是,就有了這樣的童謡:「少了一根鐵釘,掉了一個馬掌;掉了一個馬掌,丟了一匹戰馬;丟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輸了一個王國;這都是因為少了一根鐵釘。」

    今天,我們都在正負能量較勁的環境中生活,無論你稱之為「善小」,又或是「惡小」,甚或 「細節」,都可以概括為「微儀式」這個充滿時代感的稱號。原來,「微儀式」雖微,卻可以產生「見微知著」的效應,會牽動我們的情緒,甚至影響我們作重大決定。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常常覺得自己被現實追趕,甚至覺得身心疲憊,無法喘息。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讓人焦慮,許多人試圖透過一次重大改變來改善生活,例如改變飲食習慣、每天運動、辭職、搬家、旅行等,但這些劇烈的變動往往未如最開始所想,更不容易持之以恆,甚至弄巧反拙,添加更多煩惱與壓力。

微小的改變,能否帶來巨大影響?

    記得讀初中時,課餘常跑天主教高德華主教紀念圖書館,即今天在重建中的公教中心工程入口處。第一本借的書就是《班傑明.富蘭克林》自傳。他是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既是科學家、作家、外交家、發明家、畫家、哲學家;也是語言奇才,自修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拉丁語,並引導美國走上獨立自主之路。

    富蘭克林年輕時,為了獲得成功,實現自己的理想,發明了一個《美德反省表》。在這份反省表裡,他提到了十三種對人生成功具有重大意義的美德,並為了篤行這個計畫而嚴格執行,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這十三種美德分別是:節制、靜默、條理、決斷、儉樸、勤勞、誠摯、正直、中庸、整潔、寧靜、貞潔、謙遜。每天臨睡前,都會在每一欄目上打勾或打叉,如果有卓越表現,他會滿懷喜悅;如果有缺失的地方,就要努力整改。也許,富蘭克林都站在了巨人的肩頭,日進於德,最後成為偉人。

認識「微儀式」的創始者張在烈

    韓國人氣旺盛的心理諮商師張在烈早年從事企業人事主管時,一天到晚被沒完沒了的人事紛爭弄到焦頭爛額,還得上憂鬱症和恐慌症,他為了緩解本身的症狀,腦筋急轉彎,開始在部落格上寫文章,很快得到超過五萬名以上青年的共鳴,同時收到許多諮詢與分享的郵件。無意中,從人事專業轉換跑道,當起心理諮商師。由於無法忽視每封都獨一無二的郵件,他決定學習愚公移山,一一用心回覆,並藉此契機成立了非營利團體,走上了心理諮詢的道路。之後的十年間,約與四萬四千多人面對面進行談話,為了培養能夠自己走下去的自強能力,探索各種療法、舉辦研討會、進行微儀式等多種方法。因為深感要恢復心靈健康,不僅需要個人,還需要社會的變化,因此透過廣播、寫作、企業社會責任、社會參與等各種努力,打造「任何人都能說出苦惱的世界」。張在烈將多年來的諮商會面經歷,寫成《微儀式:小事帶來不可思議的改變》這暢銷書,提出另類思維方式:與其尋求巨大變革,不如從小而穩定的「微儀式」開始,這些微小的習慣累積起來,將能夠帶來深遠的心理變化,甚至能正向改變整個人生。

    張在烈將「微儀式」定義為一種有意識、可重複的小行為,這些行為能幫助我們建立心理韌性,帶來穩定感與安全感。這與一般的「習慣」不同,因為儀式通常帶有情感意義,且具有某種心理上的象徵作用。例如:有人每天都去早晨,然後回家泡一杯咖啡,靜靜地聞一下香氣,然後慢慢喝完。這不僅僅是喝咖啡,而是一種「讓自己專注於當下」的微儀式,提醒自己要以平靜的心態開始一天。

    在書中,張在烈透過大量的諮商案例,說明微儀式如何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例如,他分享了一位來找他諮商的上班族A先生的故事。A先生是一名年輕的職場人士,工作壓力大,常常覺得生活一片混亂,甚至有焦慮症狀。他試過各種方式來「改變自己」,例如嚴格規劃每天的行程、嘗試早起運動、強迫自己閱讀提升專業能力,但最後都無法堅持,甚至因此感到更加挫折。張在烈給他的建議,不是要求他改變整個生活方式,而是從一個微小的儀式開始:「每天晚上,睡前用五分鐘寫下今天發生的三件事,無論是好是壞。」一開始,A先生覺得這樣的方式沒什麼效果,但因為很簡單,他還是願意嘗試。一週後,他發現自己開始更有意識地回顧一天的經歷,而不是只是累了就倒頭就睡。兩週後,他的焦慮感開始減少,因為他意識到,即使一天很忙碌,總會有一些值得記錄的瞬間。三個月後,他的心理狀態穩定許多,甚至開始自發地加入其他微儀式,例如「晨間散步五分鐘」,讓自己的心情更平靜。這個真實故事展示了微儀式的力量:它不是強迫自己改變,而是透過小而穩定的行為,讓心靈慢慢適應,進而找到內在的平衡。

    張在烈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實際可行的微儀式,當中,筆者覺得最為有趣的是「微散步」,嘗試每天走同一樣的路,試著去看不一樣的風景。這是一種讓自己放慢腳步、重新感受當下的方式。每天選擇固定的一條路線,來回散步五到十分鐘,並觀察沿途的細節,例如樹葉的顏色、空氣的味道、街上的人群。這種微儀式可以幫助我們從壓力中抽離,訓練自己專注於當下,而不是被過去的懊悔或未來的不確定感困住。

    另一個筆者試過真的很有效的是「晨間靜心五分鐘」,安心與好好與自己對話。每天早上醒來後,不要急著看手機,又或是刷牙洗臉,而是閉上眼睛,深呼吸五次,然後問自己:「今天我想要怎麼度過?」這樣的儀式能夠讓我們在一天開始前,先建立一個穩定的心理狀態,避免直接進入忙碌模式。

    臨睡前,來一個「關燈三分鐘」,給自己道晚安。在睡前關燈後,留三分鐘的時間躺在床上,深呼吸,並告訴自己:「今天的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這樣的儀式能夠幫助我們放下對自己的過度苛責,以溫柔的心情迎接新的明天。

    《微儀式》讓我們明白,改變有兩種,一種是激進的方式,另一種是微小的方式。亟待透過慢活修整自己的年代,從今天起,能為自己做一件小小的「微儀式」嗎?要是人人都學會《微儀式》,自殺率一定可以歸零啊!


師生戀的種種困惑與更好出路

 

    據香港新聞報導,香港教育局二○二四年一共將七十一名教師「釘牌」,即取消教育註冊,比起二○二三年四十七名大增近六成。局方指出,除了涉及干犯盜竊、虐兒、詐騙相關等罪行,亦包括與學生有超越師生關係的交往、以及不恰當的身體接觸等。教育局指絕大部份個案的涉事教師已離開教學行列,而若涉及嚴重違法行為或違反專業操守,會杜絕其重返學校的機會。

    師生戀後果可以好嚴重,尤記得二○一九年十二月十三日,一名三十五歲的男教師與一名十六歲女學生發生師生戀,男教師已婚且有孩子,這樣的戀情難以被接受,甚而受到連翻指摘。最後,當天被發現倒臥在新橋區一賓館內的廁所,旁邊有兩個只剩灰燼的炭爐,救護員到場後證實兩人死亡。

    從來,在非高等正規教育範圍裡,與未成年學生發生師生戀都不被法律與倫理規範所允許,尤其身為教師,更是嚴重失德行為。可是,目下,一旦有師生戀被揭發,大家都會站在道德高地,會痛斥有關行徑。可是,一般大學師範教育課程裡,教育倫理學又或是師生關係研究,都只是選修科,換句話說,無論是職前培育,又或是在職培訓,均輕忽相關的道德教育。所以,有關持份者,尤其主管師範教育的行政及學術單位,理應更著力推動師德教育。

先看看各國在法律層面如何禁止師生戀

    中國大陸的法律和教育政策明確禁止未成年人的師生戀,如已經實施的《教師法》及《未成年人保護法》。學校對教師的管理越來越嚴格,一旦發生此類行為,教師可能面臨解聘、吊銷資格,甚至法律責任。這些規定的核心目的是保護未成年人,防止教師濫用權力影響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發展。

    二○二二年,台灣掀起MeToo風暴,立法院開始翻修性別平等教育法,針對外界關注的師生戀,未成年一律禁止,若為成年學生(例如大專生),則是明訂師長不得利用「不對等權勢」發展親密關係。二○二三年七月,台灣立法院去年三讀修正「性別平等教育法」,禁止師長與未成年學生發展性或情感關係,實習場域的指導人員也納入規範,該修法已於同年八月實施。

    歐美先進國家通常都有明文禁止未成年人的師生戀,無論是否自願,甚至在學生達到當地的法定性行為年齡,一般指十六歲以上,仍屬違法。這類法律的主要依據是權力不對等(power imbalance),即教師對學生擁有權威,可能影響學生的權益。

    在美國各州法律不同,但大多數州禁止教師與學生發展戀愛或性關係,特別是公立學校。例如德州法律規定,即使學生已滿十七歲,但如果對方是學校教師,仍然可能構成犯罪。在英國,根據《2003年性犯罪法》(Sexual Offences Act 2003),教師與十八歲以下的學生發生性關係即屬違法,即便學生已達法定性行為年齡十六歲都屬違法。

    德國法律也認定教師與未成年學生的戀愛關係違法,並可能構成「性侵害利用權力關係」的罪行。若教師利用其職位影響學生,即使學生同意,仍非常可能被認定為違法行為。法國雖然法定性行為年齡是十五歲,但若教師與學生發生關係,仍大有可能因「利用職權影響」而被控訴。二○二一年,法國通過新法,明確禁止教師與十八歲以下的學生發展戀愛關係,以防止權力濫用。

    澳門自一九九一年頒行《教育制度》法律,之後幾經修訂,但到目前為止,仍然未如國內及其他國家般,明文規定禁止師生戀。當然,澳門是個地小保守的小城市,也許,官方也好,辦學團體也好,甚至家長也好,都採取信任老師的態度,亦相信一旦有發生師生戀,仍然可以透過傳統倫理規範有效處理。

禁止師生戀的教育倫理思考

    在非高等教育領域內,無論有少數學生的年齡已超過法定成年的十八歲,但通常仍視之為未成年的孩子。對於這群受保護的群體,師生之間實在存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教師對學生擁有評分權、推薦權、紀律管理權,學生可能因畏懼影響成績或未來升學機會,而覺得被就範。這種不對等關係使得「同意」變得不自由亦不自主,嚴重損害學生的權利。

    未成年學生尚未完全成熟,但對童話式的戀愛充滿憧憬,浪漫大過天,沒有足夠的理性思考整段戀情的前因後果,容易感情用事,甚至失控下懷孕。若是浪漫過後,發現眼前人並不是自己真正喜驩的人,更身陷兩難,難以做出理性選擇。甚且,會影響未成年孩子的整個人生。老師理應謹言慎行,不可以讓自己掉進「情不自控」的陷阱裡,不給予任何與學生有師生戀的藉口,亦果敢不給師生戀一個開始的破口,有的只是有界線的師生之愛。 

    在教育倫理學領域,許多學者對「師生關係」和「教育倫理」提出了嚴格的規範,雖然未必專門討論「未成年人師生戀」,但其核心論點仍可作為禁止這類關係的理論基礎。

    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倡導教育即生長,教師應作為指導者而非權力操控者。杜威強調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與道德發展,教師的角色是無私的引導者而非支配者。師生戀可能導致教師利用權力影響學生的發展,妨礙學生的自主成長,因此不符合教育倫理。

    主張批判教育學與師生平等的教育學者保羅.佛雷勒(Paulo Freire)批評傳統「銀行式教育」(教師單方面輸入知識),主張教師與學生應是平等的對話者,而師生戀會直接或間接破壞這種平等,因為教師擁有學術與制度上的權力,可能影響學生的自由選擇。

    全球知名的道德兩難與發展理論教育學者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提出道德發展理論,指出未成年人處於道德認知發展的不同階段,尚未完全具備獨立判斷是非的能力。師生戀可能導致學生因情感依賴而無法理性判斷這段關係是否適合自己,甚至影響他們的道德成長。

    率先提出關懷倫理學的教育學者尼爾.諾丁斯(Nel Noddings)認為教育的核心是關懷,教師應該提供安全的學習環境,而非讓學生捲入不對等的情感關係。師生戀可能讓學生在學習與情感之間產生心理負擔,削弱他們的學習動機與安全感。

師生之愛是單純、無私、無條件與無選擇的愛

    多年前,張學友拍的電影《男人四十》與新加坡華語劇情片《熱帶雨》,都探討師生戀。兩齣電影都談到,教師如果保持不了專業操守,避免不了與學生發展不當關係,就難以維護教育環境的純潔性和學生的身心健康。

    師生戀是充滿不良後果的迷戀,在師與生快要動情那一刻,應該懸崖勒馬,改弦易轍,將之昇華為師生之愛。所謂師生之愛有點類似親子之愛,試想母親誕下自己的孩子,無論如何,都要好好愛他。同樣,當老師踏入學期的第一堂課,進入教室,無論學生智愚美醜,在老師心中,只有單純的教育愛,就是透過無私的關懷,無條件的幫助,無選擇的照顧好每一個學生。 

    師生之愛雖然是無條件與無選擇,但是,師生之愛必須立下一條非常明顯的界線,師與生都不能越界。這樣,師生就能在彼此無私無慾的關愛下好好進行教與學的活動。

    果真緣份從天降,師與生都發現難掩心底的情愫,就要踐行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情懷。筆者有一位男友人,大學畢業進入一所女中教書,亦當上初一的班主任。一個學期下來,真的發展出師與生都喜歡對方的狀況。那位友人果然厲害,與喜歡的女生早有默契,堅持退守到師生之愛,一直到女生高中畢業,男方才公開戀情,亦陪伴女生讀完大學,之後就成家立室。事隔多年,倆口子仍然鶼鰈情深,兒孫滿室,享盡天倫之樂。

    無論是中國古文化止於至善,抑或是西方古文化的節制美德,都以有節操為至善的美德。男女之愛是排他擁有的愛,師生之愛是無優先無選擇的博愛。如果你自認是多情種子,情不自禁的浪漫主義者,也許,請不要當教師好罷!


學校教育就是要培養有「品味」的孩子

 

    兒時曾經上得很愉快的美勞堂,上了中學只剩下枯燥無味美術課,整整六年,學校都聘請一位澳門著名的畫家來教,每一節課,老師都帶一幅畫來,貼在黑板上,然後用粉筆表演他的技法,接著就要我們「臨摹」他的畫。時移世易,今天,幾乎所有學校都把傳統的美術堂改為視覺藝術,而且專科專教。怎知道,新瓶舊酒,換湯不換藥。同樣,音樂堂好一點,起碼會用一本教科書,偶爾教一點樂理,偶爾兩人一組碰一下各種樂器。體育就是做熱身體操,教各種球類,偶爾教一點田徑常識。沒想到,到了小學,尤其是中學,這些科目更被視為閒科,甚至到了高中,美術與音樂課都消失了。

    其實,自古希臘以來,美術、體育、音樂都是美感教育,就連文學教育都教孩子如何鑑賞優美的文學作品。換言之,美感教育除了透過知識傳授外,還透過技能教學讓學生體驗何謂美感,最終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意,從而讓學生過有品味的美麗人生。今天,學校只把一切的科目視作應付考試的知識來傳授,而本來蘊藏在這些知識技能核心的「品味」素養,卻被徹底拋棄。

    試看,澳門市政署、文化局及教青局,經常舉辦各種美術展覽,可是,真的懂得鑑賞的,卻是寥寥無幾。今天,特區政府求有創意人才若渴,就沒有歸根究底,好好檢討及改善當前創意欠奉的教育,是因為我們完完全全忽視專職培養學生美感及品味的藝能文學科目。

學校的美育失敗,未能培養出真正有「品味」的孩子

    常識告訴我們,德智體群美五育,大陸甚至加上「勞」,成為六育。可惜,美育往往被視為重要,卻放在很不重要的學校教育的位階裡。綜合而言,學校的美育過於形式化,缺乏實踐與感受,過於強調技術訓練(如繪畫技巧、樂理知識、體育成績),卻忽略了對美感的培養與實踐。學校讓學生機械地臨摹、背誦藝術史,而非讓他們親身體驗美的本質,導致學生對藝術缺乏興趣,最終與「品味」無關。

    現實是,真正的美育不應只存在於「美術課」、「體育課」、「文學課」或「音樂課」,而應該融入日常生活,讓孩子學會欣賞環境、設計、建築、音樂、食物,甚至是生活方式的美感。但現實是,許多學校的美育課程是獨立且割裂的,學生無法將美學應用於生活之中。

    「品味」的本質在於「選擇」,而學校教育的模式卻傾向於標準化,要求學生按照特定標準作答,而非培養他們的自主判斷與審美能力。例如,在美術課上,老師可能會要求學生畫得「像」,但卻不鼓勵學生表達個性與創意。這種教育方式無助於培養真正的審美能力與品味。

    一個全身穿滿NBA名牌裝備的高個子,並不表示他是個球技卓越的球星;一個全身名牌的女士,亦並不表示她是個有「品味」的淑女;同樣,一個滿載知識的考試高手,亦並不表示他是個有崇高「品味」的人。

教育是樣先培養有創意能力,然後達成「品味」教養為目標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什麼?是傳授知識、提升技能,還是培養一個「有品味」的人?這個問題歷來引發眾多討論。傳統上,教育被視為培養有用之才,強調技術能力與專業知識。然而,教育不僅是工具性的,也具有深刻的人文價值。法國哲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曾指出,「品味」並非純粹個人選擇,而是社會與文化資本的體現,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審美判斷與價值取向。因此,教育應該超越知識傳授,致力於培養具有審美能力、道德素養與獨立思考的有「品味」之人,使其能夠在生活與社會中展現更高層次的智慧與修養。

    「品味」並不僅僅指對藝術、音樂或時尚的喜好,而是一種綜合素養的體現,涵蓋了個人的審美能力、價值判斷與生活態度。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Kant)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強調:「品味」是一種基於理性與自由的審美判斷能力,它能夠幫助個體在不同的事物之間做出選擇,而非僅僅受本能或社會潮流驅動。」

    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品味」有三個重要層面:

1.審美能力的培養:教育應該幫助學生理解並欣賞藝術、文學、音樂等文化成果,教育的核心在於「認識世界上最好的思想與作品」,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審美眼光。記得大學時,有一位教授上課說:「學海無涯,為勤亦事倍功半,唯有讀第一流的書,學會第一流的知識、技能與品味。」

2.價值判斷與道德素養:「品味」不只是對美的感知,還涉及道德與價值觀的選擇。一個有品味的人,不會盲目追隨潮流,而是能夠基於自身的價值體系做出選擇。例如,教育應該幫助學生思考:什麼是高尚的?什麼是值得追求的?目下的學生,一有空就上抖音,看的都是滿足感官刺激的短片,能提升學生價值判斷與道德素養,甚至「品味」質素的真是鳳毛麟角。 

3.生活態度與智慧:「品味」還反映在一個人的生活態度上。一個有品味的人,不會被消費主義或物質慾望所操控,而是能夠在生活中尋找真正的價值。例如,簡樸而優雅的生活方式比炫耀性消費更能展現人的內在修養。試看蘋果手機創始人喬布斯的傳奇,他一舉把挪威及丹麥的手機大佬打敗,發展出一套簡約功能多元,但同時充份體現個人「品味」的手機,完全將生活與科技融入一台智慧型手機中。

教育如何培養「有品味」的人

    現代教育過度強調科技與實用技能,導致人文素養的缺失。然而,正如美國哲學家馬克斯.席勒(Max Scheler)所說:「人文教育能夠提升個體的精神層次,使其具備更高尚的品味與價值觀。因此,學校應該加強文學、藝術、哲學與歷史教育,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文化視野,從而提升他們的審美與思想深度。」可惜,目下的學校教育過於功利現實,誤以為全速向STEM課程靠攏。STEM是四類學科的英文縮寫,它們分別是「科學」(Science) 「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近年,發現STEM如果不加上「藝術」(Art),就難以發展出有「品味」的產品,進而培養出有「品味」的人。

    有「品味」的人不會盲從,而是能夠獨立思考、理性判斷。教育應該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能夠辨別真正的美與價值,而非受市場與媒體操控。例如,當一種文化現象流行時,學生應該學會思考:這是真正值得推崇的美,還是只是短暫的潮流? 

    「品味」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體現在生活細節中的修養。例如,如何選擇一本好書?如何欣賞一場音樂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優雅與風度?教育應該將「美」與「品味」融入生活實踐之中,如推動藝術鑑賞課程、舉辦文化活動,甚至在學校環境設計上體現美學理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對美的感知能力。所以,學校的語文教育理應大幅拓展學生的鑑賞能力,而不是老是要學生死背那些註釋、譯文及文義等專門為應付考試的材料而已。

    社會環境對「品味」的塑造至關重要。如果社會過度崇尚物質、金錢與外在標籤,那麼即使教育再努力,也難以培養真正有品味的人。因此,學校與家庭應該共同合作,建立一種尊重知識、欣賞藝術、重視品格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從小學會欣賞內在價值,而非單純追求名利與外在光環。

    教育不應該只是培養能夠賺錢的勞動者,而應該塑造一個有思想、有審美、有道德判斷力的有「品味」的人。這樣的人不會盲目跟隨潮流,而是能夠欣賞真正的美,並在生活與社會中展現更高層次的智慧與修養。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人們建立豐富的內在世界,使他們成為真正「值得活著」的人。

    綜上所論,品味並不只是學習與選擇的結果,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現象。它涉及直覺、社會影響、倫理價值以及個人的審美敏感度。因此,「品味」的形塑,必先來自豐厚的知識的積澱,但豐厚的知識必須經過「品味」教養的洗禮,才能培養出一個氣質不凡的人。

   


天降橫禍四代家庭,人為災禍一定追究

 

    二月十三日上午,台灣台中市新光三越百貨昨日發生猛烈氣體爆炸,造成四死三十傷慘劇,死傷者包括前往當地旅行的本澳一家四代七口,當中祖母和祖父死亡,兩歲女童需要插管搶救,有生命危險。行政長官岑浩輝高度關注事件,對澳門死者家屬致以深切慰問,已指示相關部門全力協助傷者和死者家屬。澳門旅遊局旅遊危機協助小組昨晚隨澳門紅十字會前往當地,為死者家屬和傷者提供適切協助。台中市市長盧秀燕主持防災應變會議,她強烈要求業者兩件事,其一是新光三越必須成立受害者服務窗口,公布聯絡方式由專人處理,其二是百貨要每天露面,向大眾、媒體說明處理進度。台中地檢署亦立刻成立專案小組,承諾徹查事故,追究法律責任。

    氣爆事故發生於當天上午十一時半左右,新光三越百貨十二樓美食區域有工程進行中,突然發生氣爆,十至十二樓牆體玻璃鐵條碎裂噴發,大量磚塊、牆壁、窗戶都從高處散落地面,看到事發片段真是怵目驚心。初步調查顯示,疑似工人在切割瓦斯管線時引發氣體洩漏,進而導致爆炸。當時,有澳門一家四代七口途經,天降橫禍,遭到飛噴出的磚塊及裝潢碎片砸中,其中祖父祖母喪生,曾祖母左肱骨骨折,兩歲曾孫女傷勢嚴重,陷於昏迷。

天災人禍更顯人間有情

    這宗駭人聽聞的氣爆事故,釀成四死三十五傷,很不幸,澳門一家七口徒步經過,卻遭掉落磚瓦、玻璃擊中,造成二歲女童重傷住院、她的祖父母死亡。當天,一名姓蔡的男子駕車經過現場,目睹氣爆,見義勇為,立刻搖下車窗喊「我載你們去醫院!」從隨後的車輛及現場天眼拍下的片段,蔡先生救人心切,沿途多次闖紅燈,火速載該名女童抵達最近的澄清醫院急診室,是這起意外中的無名英雄。

    蔡先生事後接受多個媒體訪問,包括澳廣視,他說自己平時住南投埔里,已經退休,當天要去新光三越買東西,剛要到停車場時就聽到很大一聲爆炸聲,他往右看目睹高樓層很多掉落物、灰塵飄出,當下嚇了一大跳,馬上駕車開到惠來路、台灣大道方向離開,卻看到地上很多玻璃、土方。再往前見新光三越一樓廣場有更多磚瓦、玻璃,隱約看到有人躺在地上,其中一個媽媽抱著小孩,剛好一輛救護車經過停在路邊,媽媽也急忙跑過去,醫護人員當下可能尚不清楚女童傷勢嚴重,媽媽就抱著女童站在救護車後面哭,一直喊先生快過來。

    蔡先生表示,他見夫妻二人非常緊張,自己就立即開車窗說,「我送你們去醫院!」該夫妻也答應上車,他就說,最近是澄清醫院,「我送你們過去」,他就沿路超車、闖紅燈,也顧不違規開上公車專用道。當時女童幾乎都沒有反應了、流很多血,媽媽沿路一直哭,抵達急診室後他趕緊和急診室醫護說,他們是新光氣爆患者,盼醫院盡速急救。

    經過及時的急救,院方認為應該將小女孩轉往醫療水平卓越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女童頭部重創,當天經緊急開顱手術搶救後,昏迷指數只有三,送加護病房觀察,有生命危險,院方持續藥物和溫度控制等治療,持續密切觀察中。

    女童的祖母遇難身故,其工作機構已派出一名高層主管及銀葵醫院特約醫生抵達台中,首先會了解家屬需要甚麼幫助,並讓家屬知道集團在醫療及經濟上可以全力支持,減輕他們的擔心。人間有情,一方有難,八方關懷支援,盼望女童及其他傷者早日康復,亦盼望逝者能安息,家屬能早日走出哀傷的折騰。   

什麼是氣爆?

    氣爆(Gas Explosion)是指可燃氣體在密閉或半密閉空間中,因管線破裂、設備故障、操作失誤或其他因素導致氣體洩漏,與空氣中的氧氣混合後,達到一定濃度範圍,遇到火源或高熱時引發爆炸。氣爆的危險性在於其強大的爆炸威力和火焰的擴散性,能夠摧毀周圍結構並對人員造成致命傷害。是次事故,十至十二樓牆體玻璃鐵條碎裂噴發,大量磚塊、牆壁、窗戶都從高處散落地面,加上重力速度,造成嚴重的人命喪亡。

    須知道,天然氣無色無味,洩漏時難以察覺。一旦氣體洩漏至一定濃度並遇到火源,便會發生爆炸。再者,天然氣管道通常暗藏牆壁內,日久老化,而又未進行定期檢查與切實維護,容易出現裂縫或漏氣現象。再者,管道操作人員若未依照安全規範操作,可能導致氣體洩漏或管道爆裂。而在管道洩漏的情況下,任何火源,如打火機、煙蒂、電氣設備故障等,都可能引發火災或爆炸。

    當然,氣爆事故在全球範圍內不時發生,這些事故通常會帶來嚴重的損失,包括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環境污染,每個事故背後的原因及其影響也反映了不同國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挑戰。

意外背後總藏著人禍

    二○一五年八月十二日,中國天津港的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發生大規模爆炸,造成一百七十三人死亡,數百人受傷,並且對周邊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事故的爆炸威力相當於數十噸的炸藥,其規模巨大,連附近數公里的建築和車輛都遭到嚴重損壞。這次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瑞海公司倉庫內儲存了大量的危險化學品,而倉庫設施並未遵循正確的安全標準,缺乏有效的監控系統、管理不善和不合規的儲存方式。

    二○二○年八月四日,黎巴嫩貝魯特港區發生了一起重大爆炸事故,造成至少兩百人死亡,數千人受傷,並且對該市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基礎設施損壞。這起爆炸的爆炸力相當於接近三千噸硝酸銨的爆炸,對貝魯特的中心區域造成了徹底的摧毀。這次爆炸的根本原因是大量硝酸銨未經妥善儲存,港口管理部門未能對這些危險化學品進行必要的監督和處理,且倉庫內有火花或其他熱源引發了爆炸。

    其實,早在二○一四年,亦是台中,已經發生過氣爆事故,引致十多人死傷。當大家都稱讚這個地方人情味濃厚的同時,亦隱藏著很多公共利益都可以透過「說項」偷工減料,甚至規避責任,這才是最可怕最要防治的人禍。

如何避免氣爆事故?

    為了防止氣爆事故的發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管理與防範。定期檢查老化的管道和設備,確保其處於良好狀態。發現裂縫、腐蝕或不正常情況時,應立即更換或修復。特別是在住宅區及人群密集的地方,應增設警報系統和洩漏偵測裝置。加強公眾對天然氣安全使用的認識,包括不亂丟煙蒂、不隨意操作燃氣設備等基本常識。定期舉辦安全演練,提升居民的應急處置能力。安裝可靠的防漏檢測器、燃氣警報器等監控設施,並定期檢查其運作是否正常。當洩漏發生時,應能及時觸發警報,通知周圍居民進行撤離。政府應建立完善的事故應對方案,並定期進行應急演練。相關部門要在事故發生後,迅速出動並進行有效處理,避免事態惡化。政府應制定並執行更嚴格的天然氣管道安全規範,要求相關企業履行定期檢查與報告義務,同時加強對天然氣管道設施的監管,防止未經批准的施工或維修造成事故。

如何用人本精神關懷受害者?

    氣爆事故往往造成重大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對受害者的關懷應秉持人本精神,體現對人的尊重與關愛。事故發生後,應立即啟動緊急醫療救援和人道援助機制。對受傷者進行及時救治,並為受災家庭提供臨時住宿和物資援助。政府和社會應協同合作,保障受害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受害者在遭遇身體損傷的同時,可能面臨心理創傷。因此,應加強心理疏導工作,設置專業的心理諮詢熱線,組織專業心理師對受災者進行心理疏導和輔導,幫助他們走出陰影,重拾信心。受害者可能面臨失去家園、財產損失等困境。政府應提供財務援助、生活津貼和重建支援,協助他們恢復正常生活。對於經濟困難的家庭,應優先提供臨時生活資源,並提供長期的社會福利支持,幫助他們逐步恢復。各類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應積極參與事故後的救援工作,提供捐款、物資及其他必要的支持。

    澳門其實都有很多類似新光三越的建築,特區政府及商家,理應汲取是次事故,加強各項消防安全,保障人命財產。


AI在創作與競技中的應用是作弊還是科技進步?

    二月二十六日,中國圍棋協會發出關於撤銷違規運動員秦思玥職業段位等處罰的情況通報,顯示經查看當日賽場影片,及聽取裁判、棋手及工作人員證言,證實秦思玥當天淩晨進入賽場藏匿手機與在比賽過程中作弊。年僅十八歲職業棋手秦思玥被中國圍棋協會處罰撤銷段位,並禁賽足足八年。     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