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幾宗激起千層浪的巴士車禍

 

    春節前後,人多車多,尤其每天有接近二十萬遊客在大街小巷穿梭,其中不乏窮遊旅客,總是按照他們的生活習慣,過馬路時不是先看右方,就是「掂行掂過」,搞到巴士司機精神異常緊張。也許如此,巴士車禍一單接一單。

    一月廿二日晚上約十一時二十分,一輛3號線巴士行經高美士街近理工大學斑馬線時,與一女途人發生碰撞,女途人輕傷送院治療並於當晚出院。一月廿五日,兩名男子結伴沿斑馬線橫過馬路,當橫越超過半條馬路時,澳巴一輛22線路巴士駛至,司機卻沒有停車讓行人,而是「掂行掂過」,幸好兩男子察覺到危險,及時後退,最終其中一名男子被巴士右邊車頭碰倒左邊身體,總算不幸中之大幸。巴士駛過斑馬線後,司機可能察覺撞倒人,才將車停下。此時,未被撞倒的男子奔跑追上巴士指駡司機。一月廿八日上午約十時,一輛澳巴正沿新馬路由十六浦往市政署方向行駛,在駛至舊六國茶樓對開路段時,有幾名人士在此橫過馬路,其中一名年約六十歲內地婦人被巴士撞倒,受傷臥地。消防稱,傷者腰部挫傷,情況穩定,由隨行人員陪同送院。

    最嚴重也是最受全澳市民關注的是一月十九日下午月二時,新福利一輛AP1號線巴士於黑沙環殺中心街轉彎時,疑在斑馬線前未有禮讓行人,導致一名十九歲中學生腿部被壓重傷送院。該男學生被撞倒,其腿部更被巴士車輪壓着,由網上不同片段所見,被撞傷者接近休克,而救出後,現場遺下大攤血跡,引發途人驚慌。據消防公佈,該生經檢查,右大腿開放性骨折及右腳掌裂傷,清醒程度下降,已被送往山頂醫院搶救。據了解,涉事巴士司機已遭停職及被控危險駕駛。

激起千層浪的學生遭巴士撞傷車禍  

    上述十九歲中學生遭巴士撞致重傷的車禍,據現場所見,意外地點的斑馬線接近轉彎位,同時處於十字路口。看台街路口有讓先符號,車輛出路口須要避讓左方來車。據治安警消息,意外發生時,肇事巴士沿看台街轉入中心街,期間撞倒正在橫過斑馬線的學生,懷疑司機沒有禮讓斑馬線行人。經酒精呼氣測試,涉事六十多歲巴士司機讀數為零。 交通事務局昨日下午發出新聞稿,表示高度關注事件,對傷者深切慰問。

    據該生就讀學校的老師表示,學生在小學時已生活困難,一月十九日剛剛收到考入大學的消息,就發生意外。最開始,醫學診斷可能要折肢,幸好經過審慎評估及手術治療,腳可以保得住,而且會全面康復。惟是,經過深入了解,該生家境十分貧困,兩個哥哥均是有智力問題,僅靠媽媽一份收銀工人的收入維持整個家計。

    澳門市民一向熱心公益,亦樂於無條件支援弱勢社群。事件一經曝光,引來各方關注,亦有慈善團體發起籌款,短短幾天,已經幫到這一家人渡過當前的經濟困難。要不是一宗引起大家非常關注的巴士車禍,就不會揭露澳門基層家庭不為人知的困境,其中除了學生媽媽獨力支撐家計外,還有兩個智能不足的哥哥的照顧問題,都會折騰到家人難以承受。當澳門旅遊、賭收及過年的一片繁華榮景背後,再次告訴我們,許多住在社區暗角的弱勢家庭亟待整個社會的關注與支援。    

意外從來都不是意外咁簡單

    接連的巴士車禍,雖不致弄出人命喪亡,但亦響起澳門公共交通的種種疏失,而這些疏失從來都不能以意外簡單了事。雖然,多宗巴士車禍發生後,有關當局已著令巴士公司立即跟進並提交事故詳細報告,以及加強對車長的安全培訓及提醒。涉事車長目前暫停駕駛職務並配合調查。另一方面, 交通事務局並嚴正聲稱,正持續檢視各區斑馬線設置,優化交通繁忙點的過路設施,並於條件允許的地點盡可能採用人車分流過路設施。

    據不同渠道消息,其實在過去一年,除服務水平不斷下降外,涉及某巴士公司意外數字亦大幅急升,惟交通事務局近年刻意取消個別公佈巴士公司事故數字,令市民難以掌握有關情況,但為何要這樣做呢?實在不得而知。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二○二四年末全澳註冊機動車共253,182輛,按年上升0.5%。2024年全年跨境汽車流量按年增加25.8%至9,194,986車次。全年交通意外按年增加14.4%至15,510宗,造成5人死亡和5,341人受傷;12月份交通意外共1,118宗,減少9.8%,導致3人死亡及343人受傷。

    表面上,澳門這個彈丸小城,交通車禍比起其他國家地區,好像相對輕微。多年以來,交通部門一直強調道路設計、交通燈號及斑馬線設置都經過科學考量。惟是,每當有交通事故發生,最常聽到的判斷是「意外」,所有人感到不幸惋惜後,都會鬆一口氣,因為沒有人或機構要承擔責任。「意外」就是「意料之外」,總有種種不可操控與不可抗逆的因素組成。一直以來,我們對「意外」已形成牢不可破的刻板印象。事實上,「意外」也許是由精密的人為操控而成,「意外」背後,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環境與人為失誤。

  到底真有意外嗎?還是意外等於種種不作為的人為及自以為是的人為所釀成的呢?二○一九年,荷蘭及挪威首都皆錄得全年過路人零死亡佳績;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這些國家在過去三、四十年中一直在朝前發展,人口和車輛都在增加,但它們減少了道路死亡率,因此,這是一個政治意願的問題,是一個將安全措施落實到位的問題。

  道路交通傷害會對受害者及其家人以及整個社會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根據實驗研究,一名成年行人如果被時速五十公里的汽車碰撞,死亡風險在20%以下,但如果被時速八十公里的汽車碰撞,死亡風險幾乎為60%。換一個角度看,一名司機分別以六十公里的時速和六十五公里的時速行駛十公里,後一種做法時速提高了五公里,但結果僅能節省46秒鐘,但發生碰撞的風險幾乎翻了一倍。

  全世界因道路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當中,有一半是弱勢道路使用者,也就是行人、騎單車的人和騎電單車的人。所以,澳門所有道路都在很短距離設計一條班馬線,而且都形成行人絕對優先的文化,甚至到了縱容行人亂過馬路的狀況。

    再者,澳門如同一般國家地區一樣,斑馬線都設置在路口轉彎處,其用意都是為方便行人在路口過馬路,亦容易警惕駕駛者轉彎時要慢駛,甚至要習慣停下來,先要細心看是否有人在過馬路。

    從交通安全和流量管理的角度來看,斑馬線應該設計在司機和行人都能清晰看到彼此的位置,並且能最大程度減少車輛與行人之間的衝突。這通常包括:1.交叉路口(十字路口、T字路口);2.人流密集區域(如學校、商場、公園等);3.公交車站、地鐵站周圍(方便乘客安全過馬路);4.視線良好、道路照明充足的地方。

    為什麼世界各國通常設在路口?路口通常有交通號誌或減速設計,如紅綠燈、減速帶,迫使車輛減速,因此在此處設斑馬線,能降低車輛撞上行人的風險。交叉路口是不同方向行人交會的地方,設斑馬線可以讓行人有規律地、安全地通過馬路,而不是隨機橫穿馬路(這可能導致事故)。交叉路口通常燈光照明較好,且有交通標誌提醒,司機較容易注意到行人,而行人也較容易看到來車。許多路口的斑馬線會配合紅綠燈或行人專用燈號,確保行人在適當的時機過馬路,而不是與車輛爭道,減少意外發生。設置在交叉路口的斑馬線通常受到法律保障,例如「行人優先」的規則,並且方便監控與執法,如裝設監視器或警察巡邏。

    雖然,交叉路口是最常見的位置,但有些國家也會在路段中間設置斑馬線,特別是在學校區域(學童安全優先,可能設有「行人優先」標誌或減速帶),商業區或廣場附近(確保大量行人能夠安全過馬路)。路口是最科學、最安全的設置位置,因為它能有效結合車輛減速、行人需求、視線可見度、交通信號控制等因素,減少事故風險,確保交通順暢。

    小時候,學校就有教「馬路如虎口」,也許,不看手機、不接聽電話,專注過馬路,司機無論如何急趕,都應考慮生命比一切更寶貴,車禍就可以儘量避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I在創作與競技中的應用是作弊還是科技進步?

    二月二十六日,中國圍棋協會發出關於撤銷違規運動員秦思玥職業段位等處罰的情況通報,顯示經查看當日賽場影片,及聽取裁判、棋手及工作人員證言,證實秦思玥當天淩晨進入賽場藏匿手機與在比賽過程中作弊。年僅十八歲職業棋手秦思玥被中國圍棋協會處罰撤銷段位,並禁賽足足八年。     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