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微儀式:小事帶來不可思議的改變


    從小,老師教我們背誦《朱子家訓》時,特別強調「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名言早見於《三國志.蜀書》,說到劉備在討伐東吳失敗之後,兵敗於白帝城,在臨終前跟兒子劉禪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後來,宋朝的朱熹將二句話前後調動,放進了《朱子家訓》內。讀中學時,劉蓉寫的《習慣說》就有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一言一行,均為了做人處世的基本態度。

  到底什麼是「善小」呢?簡單到在樓梯間與鄰居碰面時,打一個親和的招呼,在巴士上讓座給有需要的人,這些都要通過日積月累,不嫌微小而不去做。點點滴滴進行的「小善」,不單可令自己充滿正能量,更可能影響身邊的人,亦在無形中改善我們的心理質素與氣質態度。

  相反,「惡小」又是什麼呢?可能是小到是一瞬間的歪念,別小覷這不外露的念頭,其實會不知不覺間累積成惡念,惡行就逐小逐小的浮現出來,簡單到亂拋垃圾、隨意說小謊言等,如果人人都抱住這個只是「惡小」的念頭,最終只會讓個人的誠信聲譽葬送。

    長大以後,又出現一句充滿警惕作用的話,就是「魔鬼在細節中。」這句名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變得非常流行。當人們制定及執行計劃時,如果忽略某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結過出現許多問題,甚至功敗垂成,所以就用devil is in the details來概括。聽說,這句話跟英王理查三世(Richard III)有關。話說理查三世在參加一場決戰之前,命隨從給自己的戰駒釘馬掌。鐵匠弄到第四個馬掌的時候,還差兩個釘子,但是因為國王急著要出發就敷衍了事。結果,在戰場上馬掌掉了,理查三世應聲倒地,最後被殺。於是,就有了這樣的童謡:「少了一根鐵釘,掉了一個馬掌;掉了一個馬掌,丟了一匹戰馬;丟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輸了一個王國;這都是因為少了一根鐵釘。」

    今天,我們都在正負能量較勁的環境中生活,無論你稱之為「善小」,又或是「惡小」,甚或 「細節」,都可以概括為「微儀式」這個充滿時代感的稱號。原來,「微儀式」雖微,卻可以產生「見微知著」的效應,會牽動我們的情緒,甚至影響我們作重大決定。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們常常覺得自己被現實追趕,甚至覺得身心疲憊,無法喘息。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讓人焦慮,許多人試圖透過一次重大改變來改善生活,例如改變飲食習慣、每天運動、辭職、搬家、旅行等,但這些劇烈的變動往往未如最開始所想,更不容易持之以恆,甚至弄巧反拙,添加更多煩惱與壓力。

微小的改變,能否帶來巨大影響?

    記得讀初中時,課餘常跑天主教高德華主教紀念圖書館,即今天在重建中的公教中心工程入口處。第一本借的書就是《班傑明.富蘭克林》自傳。他是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既是科學家、作家、外交家、發明家、畫家、哲學家;也是語言奇才,自修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拉丁語,並引導美國走上獨立自主之路。

    富蘭克林年輕時,為了獲得成功,實現自己的理想,發明了一個《美德反省表》。在這份反省表裡,他提到了十三種對人生成功具有重大意義的美德,並為了篤行這個計畫而嚴格執行,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這十三種美德分別是:節制、靜默、條理、決斷、儉樸、勤勞、誠摯、正直、中庸、整潔、寧靜、貞潔、謙遜。每天臨睡前,都會在每一欄目上打勾或打叉,如果有卓越表現,他會滿懷喜悅;如果有缺失的地方,就要努力整改。也許,富蘭克林都站在了巨人的肩頭,日進於德,最後成為偉人。

認識「微儀式」的創始者張在烈

    韓國人氣旺盛的心理諮商師張在烈早年從事企業人事主管時,一天到晚被沒完沒了的人事紛爭弄到焦頭爛額,還得上憂鬱症和恐慌症,他為了緩解本身的症狀,腦筋急轉彎,開始在部落格上寫文章,很快得到超過五萬名以上青年的共鳴,同時收到許多諮詢與分享的郵件。無意中,從人事專業轉換跑道,當起心理諮商師。由於無法忽視每封都獨一無二的郵件,他決定學習愚公移山,一一用心回覆,並藉此契機成立了非營利團體,走上了心理諮詢的道路。之後的十年間,約與四萬四千多人面對面進行談話,為了培養能夠自己走下去的自強能力,探索各種療法、舉辦研討會、進行微儀式等多種方法。因為深感要恢復心靈健康,不僅需要個人,還需要社會的變化,因此透過廣播、寫作、企業社會責任、社會參與等各種努力,打造「任何人都能說出苦惱的世界」。張在烈將多年來的諮商會面經歷,寫成《微儀式:小事帶來不可思議的改變》這暢銷書,提出另類思維方式:與其尋求巨大變革,不如從小而穩定的「微儀式」開始,這些微小的習慣累積起來,將能夠帶來深遠的心理變化,甚至能正向改變整個人生。

    張在烈將「微儀式」定義為一種有意識、可重複的小行為,這些行為能幫助我們建立心理韌性,帶來穩定感與安全感。這與一般的「習慣」不同,因為儀式通常帶有情感意義,且具有某種心理上的象徵作用。例如:有人每天都去早晨,然後回家泡一杯咖啡,靜靜地聞一下香氣,然後慢慢喝完。這不僅僅是喝咖啡,而是一種「讓自己專注於當下」的微儀式,提醒自己要以平靜的心態開始一天。

    在書中,張在烈透過大量的諮商案例,說明微儀式如何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狀態。例如,他分享了一位來找他諮商的上班族A先生的故事。A先生是一名年輕的職場人士,工作壓力大,常常覺得生活一片混亂,甚至有焦慮症狀。他試過各種方式來「改變自己」,例如嚴格規劃每天的行程、嘗試早起運動、強迫自己閱讀提升專業能力,但最後都無法堅持,甚至因此感到更加挫折。張在烈給他的建議,不是要求他改變整個生活方式,而是從一個微小的儀式開始:「每天晚上,睡前用五分鐘寫下今天發生的三件事,無論是好是壞。」一開始,A先生覺得這樣的方式沒什麼效果,但因為很簡單,他還是願意嘗試。一週後,他發現自己開始更有意識地回顧一天的經歷,而不是只是累了就倒頭就睡。兩週後,他的焦慮感開始減少,因為他意識到,即使一天很忙碌,總會有一些值得記錄的瞬間。三個月後,他的心理狀態穩定許多,甚至開始自發地加入其他微儀式,例如「晨間散步五分鐘」,讓自己的心情更平靜。這個真實故事展示了微儀式的力量:它不是強迫自己改變,而是透過小而穩定的行為,讓心靈慢慢適應,進而找到內在的平衡。

    張在烈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實際可行的微儀式,當中,筆者覺得最為有趣的是「微散步」,嘗試每天走同一樣的路,試著去看不一樣的風景。這是一種讓自己放慢腳步、重新感受當下的方式。每天選擇固定的一條路線,來回散步五到十分鐘,並觀察沿途的細節,例如樹葉的顏色、空氣的味道、街上的人群。這種微儀式可以幫助我們從壓力中抽離,訓練自己專注於當下,而不是被過去的懊悔或未來的不確定感困住。

    另一個筆者試過真的很有效的是「晨間靜心五分鐘」,安心與好好與自己對話。每天早上醒來後,不要急著看手機,又或是刷牙洗臉,而是閉上眼睛,深呼吸五次,然後問自己:「今天我想要怎麼度過?」這樣的儀式能夠讓我們在一天開始前,先建立一個穩定的心理狀態,避免直接進入忙碌模式。

    臨睡前,來一個「關燈三分鐘」,給自己道晚安。在睡前關燈後,留三分鐘的時間躺在床上,深呼吸,並告訴自己:「今天的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這樣的儀式能夠幫助我們放下對自己的過度苛責,以溫柔的心情迎接新的明天。

    《微儀式》讓我們明白,改變有兩種,一種是激進的方式,另一種是微小的方式。亟待透過慢活修整自己的年代,從今天起,能為自己做一件小小的「微儀式」嗎?要是人人都學會《微儀式》,自殺率一定可以歸零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I在創作與競技中的應用是作弊還是科技進步?

    二月二十六日,中國圍棋協會發出關於撤銷違規運動員秦思玥職業段位等處罰的情況通報,顯示經查看當日賽場影片,及聽取裁判、棋手及工作人員證言,證實秦思玥當天淩晨進入賽場藏匿手機與在比賽過程中作弊。年僅十八歲職業棋手秦思玥被中國圍棋協會處罰撤銷段位,並禁賽足足八年。     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