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師生戀的種種困惑與更好出路

 

    據香港新聞報導,香港教育局二○二四年一共將七十一名教師「釘牌」,即取消教育註冊,比起二○二三年四十七名大增近六成。局方指出,除了涉及干犯盜竊、虐兒、詐騙相關等罪行,亦包括與學生有超越師生關係的交往、以及不恰當的身體接觸等。教育局指絕大部份個案的涉事教師已離開教學行列,而若涉及嚴重違法行為或違反專業操守,會杜絕其重返學校的機會。

    師生戀後果可以好嚴重,尤記得二○一九年十二月十三日,一名三十五歲的男教師與一名十六歲女學生發生師生戀,男教師已婚且有孩子,這樣的戀情難以被接受,甚而受到連翻指摘。最後,當天被發現倒臥在新橋區一賓館內的廁所,旁邊有兩個只剩灰燼的炭爐,救護員到場後證實兩人死亡。

    從來,在非高等正規教育範圍裡,與未成年學生發生師生戀都不被法律與倫理規範所允許,尤其身為教師,更是嚴重失德行為。可是,目下,一旦有師生戀被揭發,大家都會站在道德高地,會痛斥有關行徑。可是,一般大學師範教育課程裡,教育倫理學又或是師生關係研究,都只是選修科,換句話說,無論是職前培育,又或是在職培訓,均輕忽相關的道德教育。所以,有關持份者,尤其主管師範教育的行政及學術單位,理應更著力推動師德教育。

先看看各國在法律層面如何禁止師生戀

    中國大陸的法律和教育政策明確禁止未成年人的師生戀,如已經實施的《教師法》及《未成年人保護法》。學校對教師的管理越來越嚴格,一旦發生此類行為,教師可能面臨解聘、吊銷資格,甚至法律責任。這些規定的核心目的是保護未成年人,防止教師濫用權力影響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發展。

    二○二二年,台灣掀起MeToo風暴,立法院開始翻修性別平等教育法,針對外界關注的師生戀,未成年一律禁止,若為成年學生(例如大專生),則是明訂師長不得利用「不對等權勢」發展親密關係。二○二三年七月,台灣立法院去年三讀修正「性別平等教育法」,禁止師長與未成年學生發展性或情感關係,實習場域的指導人員也納入規範,該修法已於同年八月實施。

    歐美先進國家通常都有明文禁止未成年人的師生戀,無論是否自願,甚至在學生達到當地的法定性行為年齡,一般指十六歲以上,仍屬違法。這類法律的主要依據是權力不對等(power imbalance),即教師對學生擁有權威,可能影響學生的權益。

    在美國各州法律不同,但大多數州禁止教師與學生發展戀愛或性關係,特別是公立學校。例如德州法律規定,即使學生已滿十七歲,但如果對方是學校教師,仍然可能構成犯罪。在英國,根據《2003年性犯罪法》(Sexual Offences Act 2003),教師與十八歲以下的學生發生性關係即屬違法,即便學生已達法定性行為年齡十六歲都屬違法。

    德國法律也認定教師與未成年學生的戀愛關係違法,並可能構成「性侵害利用權力關係」的罪行。若教師利用其職位影響學生,即使學生同意,仍非常可能被認定為違法行為。法國雖然法定性行為年齡是十五歲,但若教師與學生發生關係,仍大有可能因「利用職權影響」而被控訴。二○二一年,法國通過新法,明確禁止教師與十八歲以下的學生發展戀愛關係,以防止權力濫用。

    澳門自一九九一年頒行《教育制度》法律,之後幾經修訂,但到目前為止,仍然未如國內及其他國家般,明文規定禁止師生戀。當然,澳門是個地小保守的小城市,也許,官方也好,辦學團體也好,甚至家長也好,都採取信任老師的態度,亦相信一旦有發生師生戀,仍然可以透過傳統倫理規範有效處理。

禁止師生戀的教育倫理思考

    在非高等教育領域內,無論有少數學生的年齡已超過法定成年的十八歲,但通常仍視之為未成年的孩子。對於這群受保護的群體,師生之間實在存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教師對學生擁有評分權、推薦權、紀律管理權,學生可能因畏懼影響成績或未來升學機會,而覺得被就範。這種不對等關係使得「同意」變得不自由亦不自主,嚴重損害學生的權利。

    未成年學生尚未完全成熟,但對童話式的戀愛充滿憧憬,浪漫大過天,沒有足夠的理性思考整段戀情的前因後果,容易感情用事,甚至失控下懷孕。若是浪漫過後,發現眼前人並不是自己真正喜驩的人,更身陷兩難,難以做出理性選擇。甚且,會影響未成年孩子的整個人生。老師理應謹言慎行,不可以讓自己掉進「情不自控」的陷阱裡,不給予任何與學生有師生戀的藉口,亦果敢不給師生戀一個開始的破口,有的只是有界線的師生之愛。 

    在教育倫理學領域,許多學者對「師生關係」和「教育倫理」提出了嚴格的規範,雖然未必專門討論「未成年人師生戀」,但其核心論點仍可作為禁止這類關係的理論基礎。

    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倡導教育即生長,教師應作為指導者而非權力操控者。杜威強調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與道德發展,教師的角色是無私的引導者而非支配者。師生戀可能導致教師利用權力影響學生的發展,妨礙學生的自主成長,因此不符合教育倫理。

    主張批判教育學與師生平等的教育學者保羅.佛雷勒(Paulo Freire)批評傳統「銀行式教育」(教師單方面輸入知識),主張教師與學生應是平等的對話者,而師生戀會直接或間接破壞這種平等,因為教師擁有學術與制度上的權力,可能影響學生的自由選擇。

    全球知名的道德兩難與發展理論教育學者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提出道德發展理論,指出未成年人處於道德認知發展的不同階段,尚未完全具備獨立判斷是非的能力。師生戀可能導致學生因情感依賴而無法理性判斷這段關係是否適合自己,甚至影響他們的道德成長。

    率先提出關懷倫理學的教育學者尼爾.諾丁斯(Nel Noddings)認為教育的核心是關懷,教師應該提供安全的學習環境,而非讓學生捲入不對等的情感關係。師生戀可能讓學生在學習與情感之間產生心理負擔,削弱他們的學習動機與安全感。

師生之愛是單純、無私、無條件與無選擇的愛

    多年前,張學友拍的電影《男人四十》與新加坡華語劇情片《熱帶雨》,都探討師生戀。兩齣電影都談到,教師如果保持不了專業操守,避免不了與學生發展不當關係,就難以維護教育環境的純潔性和學生的身心健康。

    師生戀是充滿不良後果的迷戀,在師與生快要動情那一刻,應該懸崖勒馬,改弦易轍,將之昇華為師生之愛。所謂師生之愛有點類似親子之愛,試想母親誕下自己的孩子,無論如何,都要好好愛他。同樣,當老師踏入學期的第一堂課,進入教室,無論學生智愚美醜,在老師心中,只有單純的教育愛,就是透過無私的關懷,無條件的幫助,無選擇的照顧好每一個學生。 

    師生之愛雖然是無條件與無選擇,但是,師生之愛必須立下一條非常明顯的界線,師與生都不能越界。這樣,師生就能在彼此無私無慾的關愛下好好進行教與學的活動。

    果真緣份從天降,師與生都發現難掩心底的情愫,就要踐行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情懷。筆者有一位男友人,大學畢業進入一所女中教書,亦當上初一的班主任。一個學期下來,真的發展出師與生都喜歡對方的狀況。那位友人果然厲害,與喜歡的女生早有默契,堅持退守到師生之愛,一直到女生高中畢業,男方才公開戀情,亦陪伴女生讀完大學,之後就成家立室。事隔多年,倆口子仍然鶼鰈情深,兒孫滿室,享盡天倫之樂。

    無論是中國古文化止於至善,抑或是西方古文化的節制美德,都以有節操為至善的美德。男女之愛是排他擁有的愛,師生之愛是無優先無選擇的博愛。如果你自認是多情種子,情不自禁的浪漫主義者,也許,請不要當教師好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I在創作與競技中的應用是作弊還是科技進步?

    二月二十六日,中國圍棋協會發出關於撤銷違規運動員秦思玥職業段位等處罰的情況通報,顯示經查看當日賽場影片,及聽取裁判、棋手及工作人員證言,證實秦思玥當天淩晨進入賽場藏匿手機與在比賽過程中作弊。年僅十八歲職業棋手秦思玥被中國圍棋協會處罰撤銷段位,並禁賽足足八年。     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