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學校教育就是要培養有「品味」的孩子

 

    兒時曾經上得很愉快的美勞堂,上了中學只剩下枯燥無味美術課,整整六年,學校都聘請一位澳門著名的畫家來教,每一節課,老師都帶一幅畫來,貼在黑板上,然後用粉筆表演他的技法,接著就要我們「臨摹」他的畫。時移世易,今天,幾乎所有學校都把傳統的美術堂改為視覺藝術,而且專科專教。怎知道,新瓶舊酒,換湯不換藥。同樣,音樂堂好一點,起碼會用一本教科書,偶爾教一點樂理,偶爾兩人一組碰一下各種樂器。體育就是做熱身體操,教各種球類,偶爾教一點田徑常識。沒想到,到了小學,尤其是中學,這些科目更被視為閒科,甚至到了高中,美術與音樂課都消失了。

    其實,自古希臘以來,美術、體育、音樂都是美感教育,就連文學教育都教孩子如何鑑賞優美的文學作品。換言之,美感教育除了透過知識傳授外,還透過技能教學讓學生體驗何謂美感,最終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意,從而讓學生過有品味的美麗人生。今天,學校只把一切的科目視作應付考試的知識來傳授,而本來蘊藏在這些知識技能核心的「品味」素養,卻被徹底拋棄。

    試看,澳門市政署、文化局及教青局,經常舉辦各種美術展覽,可是,真的懂得鑑賞的,卻是寥寥無幾。今天,特區政府求有創意人才若渴,就沒有歸根究底,好好檢討及改善當前創意欠奉的教育,是因為我們完完全全忽視專職培養學生美感及品味的藝能文學科目。

學校的美育失敗,未能培養出真正有「品味」的孩子

    常識告訴我們,德智體群美五育,大陸甚至加上「勞」,成為六育。可惜,美育往往被視為重要,卻放在很不重要的學校教育的位階裡。綜合而言,學校的美育過於形式化,缺乏實踐與感受,過於強調技術訓練(如繪畫技巧、樂理知識、體育成績),卻忽略了對美感的培養與實踐。學校讓學生機械地臨摹、背誦藝術史,而非讓他們親身體驗美的本質,導致學生對藝術缺乏興趣,最終與「品味」無關。

    現實是,真正的美育不應只存在於「美術課」、「體育課」、「文學課」或「音樂課」,而應該融入日常生活,讓孩子學會欣賞環境、設計、建築、音樂、食物,甚至是生活方式的美感。但現實是,許多學校的美育課程是獨立且割裂的,學生無法將美學應用於生活之中。

    「品味」的本質在於「選擇」,而學校教育的模式卻傾向於標準化,要求學生按照特定標準作答,而非培養他們的自主判斷與審美能力。例如,在美術課上,老師可能會要求學生畫得「像」,但卻不鼓勵學生表達個性與創意。這種教育方式無助於培養真正的審美能力與品味。

    一個全身穿滿NBA名牌裝備的高個子,並不表示他是個球技卓越的球星;一個全身名牌的女士,亦並不表示她是個有「品味」的淑女;同樣,一個滿載知識的考試高手,亦並不表示他是個有崇高「品味」的人。

教育是樣先培養有創意能力,然後達成「品味」教養為目標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什麼?是傳授知識、提升技能,還是培養一個「有品味」的人?這個問題歷來引發眾多討論。傳統上,教育被視為培養有用之才,強調技術能力與專業知識。然而,教育不僅是工具性的,也具有深刻的人文價值。法國哲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曾指出,「品味」並非純粹個人選擇,而是社會與文化資本的體現,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審美判斷與價值取向。因此,教育應該超越知識傳授,致力於培養具有審美能力、道德素養與獨立思考的有「品味」之人,使其能夠在生活與社會中展現更高層次的智慧與修養。

    「品味」並不僅僅指對藝術、音樂或時尚的喜好,而是一種綜合素養的體現,涵蓋了個人的審美能力、價值判斷與生活態度。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Kant)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強調:「品味」是一種基於理性與自由的審美判斷能力,它能夠幫助個體在不同的事物之間做出選擇,而非僅僅受本能或社會潮流驅動。」

    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品味」有三個重要層面:

1.審美能力的培養:教育應該幫助學生理解並欣賞藝術、文學、音樂等文化成果,教育的核心在於「認識世界上最好的思想與作品」,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審美眼光。記得大學時,有一位教授上課說:「學海無涯,為勤亦事倍功半,唯有讀第一流的書,學會第一流的知識、技能與品味。」

2.價值判斷與道德素養:「品味」不只是對美的感知,還涉及道德與價值觀的選擇。一個有品味的人,不會盲目追隨潮流,而是能夠基於自身的價值體系做出選擇。例如,教育應該幫助學生思考:什麼是高尚的?什麼是值得追求的?目下的學生,一有空就上抖音,看的都是滿足感官刺激的短片,能提升學生價值判斷與道德素養,甚至「品味」質素的真是鳳毛麟角。 

3.生活態度與智慧:「品味」還反映在一個人的生活態度上。一個有品味的人,不會被消費主義或物質慾望所操控,而是能夠在生活中尋找真正的價值。例如,簡樸而優雅的生活方式比炫耀性消費更能展現人的內在修養。試看蘋果手機創始人喬布斯的傳奇,他一舉把挪威及丹麥的手機大佬打敗,發展出一套簡約功能多元,但同時充份體現個人「品味」的手機,完全將生活與科技融入一台智慧型手機中。

教育如何培養「有品味」的人

    現代教育過度強調科技與實用技能,導致人文素養的缺失。然而,正如美國哲學家馬克斯.席勒(Max Scheler)所說:「人文教育能夠提升個體的精神層次,使其具備更高尚的品味與價值觀。因此,學校應該加強文學、藝術、哲學與歷史教育,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文化視野,從而提升他們的審美與思想深度。」可惜,目下的學校教育過於功利現實,誤以為全速向STEM課程靠攏。STEM是四類學科的英文縮寫,它們分別是「科學」(Science) 「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近年,發現STEM如果不加上「藝術」(Art),就難以發展出有「品味」的產品,進而培養出有「品味」的人。

    有「品味」的人不會盲從,而是能夠獨立思考、理性判斷。教育應該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能夠辨別真正的美與價值,而非受市場與媒體操控。例如,當一種文化現象流行時,學生應該學會思考:這是真正值得推崇的美,還是只是短暫的潮流? 

    「品味」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體現在生活細節中的修養。例如,如何選擇一本好書?如何欣賞一場音樂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優雅與風度?教育應該將「美」與「品味」融入生活實踐之中,如推動藝術鑑賞課程、舉辦文化活動,甚至在學校環境設計上體現美學理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對美的感知能力。所以,學校的語文教育理應大幅拓展學生的鑑賞能力,而不是老是要學生死背那些註釋、譯文及文義等專門為應付考試的材料而已。

    社會環境對「品味」的塑造至關重要。如果社會過度崇尚物質、金錢與外在標籤,那麼即使教育再努力,也難以培養真正有品味的人。因此,學校與家庭應該共同合作,建立一種尊重知識、欣賞藝術、重視品格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從小學會欣賞內在價值,而非單純追求名利與外在光環。

    教育不應該只是培養能夠賺錢的勞動者,而應該塑造一個有思想、有審美、有道德判斷力的有「品味」的人。這樣的人不會盲目跟隨潮流,而是能夠欣賞真正的美,並在生活與社會中展現更高層次的智慧與修養。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人們建立豐富的內在世界,使他們成為真正「值得活著」的人。

    綜上所論,品味並不只是學習與選擇的結果,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現象。它涉及直覺、社會影響、倫理價值以及個人的審美敏感度。因此,「品味」的形塑,必先來自豐厚的知識的積澱,但豐厚的知識必須經過「品味」教養的洗禮,才能培養出一個氣質不凡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I在創作與競技中的應用是作弊還是科技進步?

    二月二十六日,中國圍棋協會發出關於撤銷違規運動員秦思玥職業段位等處罰的情況通報,顯示經查看當日賽場影片,及聽取裁判、棋手及工作人員證言,證實秦思玥當天淩晨進入賽場藏匿手機與在比賽過程中作弊。年僅十八歲職業棋手秦思玥被中國圍棋協會處罰撤銷段位,並禁賽足足八年。     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