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學業過剩陷阱

 

 

 

         我們這代人讀幼稚園時,老師會教A for Apple,但是,到了我的孫子這一代,老師教A for Astronaut。這一代孩子已經進入海量學習的年代,不但廣更要深,於是,孩子帶著過剩的知識進入小學,然後從小學帶著過剩的知識到中學,再來是大學,甚至碩士及博士,到他們出來工作時,才發現這一大堆證書原來只是好職業的入門券,甚而只是廢紙一張,就算進場以後,很可能是學非所用。雖然如此,無論是家長、學校及政府,都對於學習過剩視而不見,更荒謬的是還樂此不疲。

 

從教育經濟學看學習過剩

         從經濟學來說,過剩就是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經濟現象,用比較哲學的表述,即有歷史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原委。過剩在當下都市生活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如飲時過剩、衣物過剩、車輛過剩、產能過剩等等,背後都有其深刻的經濟及人性軟弱原因。

         無法避免的歷史必然與人為任意的惡化造成今天教育低能及學習過剩的歪風。傳統以來,中國人就一直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教育經濟學觀念,加上近年非常流行的「不可以輸在起跑點上」的推波助瀾,學習過剩總被認定為是一種保險,甚至是保障,其實,跟經濟學講的最少投入最大回報自相矛盾。但是,歷史的必然告訴我們,這些世代相傳,被視為人生圭臬仍然盤據在國人的心思肌理中。所以,飽讀詩書,做更多練習就能達到熟能生巧,順利升學就會結出豐厚的人生果實,仍然是家長學校的主觀教育期許。

        前述是家長及社會大眾普遍的教育經濟學觀念及心態。當孩子長大畢業,到了職場工作時,才發現人浮於事,學不致用,甚至有知識過剩,生活歷練不足的不均衡現象。換成現代經濟學的說法,社會供給和需求出現缺口,也可能出現不均狀態。雖然,經濟學家常說供給和需求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彼此之間只存在相互適應,而不必強求相等,即是說供需之間總會發生或大或小的差額,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換句話說,一個帶著過剩甚至不均衡知識的孩子進入職場及人生都是可以接受的。

        所謂的過剩不僅僅是只知識的學習及生產方面,即是說學生在校內是否接受過時過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分配過剩問題,即是說有學生因為家庭條件豐厚,既可以上學,又可以於課後接受額外的補習,保障其升學路暢通無阻,有學生連一台像樣的電腦都欠奉。

        大家都聽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古語,其實就是講過剩,但它不是商品的過剩,而是分配的過剩,或者說分配的不公。今天,許多學校的教育宗旨不約而同都說要培養德智體群美均衡健全的人,現實上教育不僅僅出現知識的過剩,還出現分配的過剩,為何主科一週上的節數要比非主科要多兩倍甚至三倍。近年,青少年健康及不喜歡做運動引發出很多問題,社會開始注意到如過不從小養成孩子樂意經常健康運動的習慣,長大後,甚至到老年時,政府的醫療負擔就非常沉重。所以,才開始在非高等教育階段將體育課的時數增至每週不少於一百五十分鐘。荒謬的是,當教育行政部門及社會工作部門都非常關注自殺率高企時,卻依然忽視學校的生命教育及情緒教育,依然獲得的課時分配少得可憐,如果沒有真正把生命教育、情緒教育、倫理教育在正式課表上做公平合理的分配,一天,就別妄想在基礎教育培養學生的樂觀人格。

         再者,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雖說是聽說讀寫,但就獨欠說話,更遑論討論、辯論與說服的能力。我們可能學好語文及英文,無論是文法與修辭,甚或可以寫一篇亮麗的文章,但我們就是個啞巴,無論是中英文,我們都有口無言。當德國在基礎教育大力推進邏輯陳述說服技術時,我們的孩子仍然啞口無言低頭寫筆記,言聽計從學校安排的一切教學,從不質疑,亦沒有質疑的自由與權利。

 

一起來看看甚麼是學業過剩陷阱

         產能過剩都是都市人熟悉的名詞,沒想到學業也會有過剩的現象,不但會有過剩,還可能是個可怕的陷阱。何謂 「學業過剩陷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劉堅教授說就是指以獲取標準答案和高分數為取向,以死記硬背為主要方式的學習、教學和評價的總和。可以理解為學生過分關注成績,分數,標準答案,缺乏獨立思考,缺乏創新等,說白了就是高分低能,會讀書而不會研究。」說白了,今天,華人的教育理念仍然是得英才而育之一樂也,家有英才更是無尚的光榮。有一天,孩子長大了,才發現有許許多多的生活問題是書本及課堂上沒有學到的,而孩子已經深陷高分低能」的困局,到時候,家長師長及官員亦愛莫能助。 

       童年時家住議事亭前地,就讀一所教會辦的平民學校,學業輕鬆但不缺學識,課後經常在大三巴玩樂,晚上與父母在噴水池前身的空地納涼,無驚無險度過非常快樂的童年。中學畢業後,還能順利讀完大學,找到一份不錯的教育工作,然後成家立室。

         確實,現在的孩子們真的「辛苦」,星期一到五在學校上課,課後還要補習四五個小時才能回家,彷彿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以外都在學習,學完學校的知識,還要學習課外的知識,深陷沒完沒了的學習惡性循環。這不就是過剩嗎?難道學習就是真的不用思考,學過的知識就不去用來解決生活問題嗎?

         劉教授懇切說當前的基礎教育為了就是能夠培養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實踐能力的學生,這樣才能為國家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展出全球有公信力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最新制定了二年的教育框架(Learning Framework 2030),第一是培養自律,靠自己獨立思考而產生的負責任行動力;第二是培養尊重多樣性、接受爭執、在困境中都能與人合作達成目標的能力;第三是具備創新解難能力。在今天仍然以記憶默寫為主的澳門學校教育,如何培養能及躋身國際社會的創新領導人才呢 換句話說,當我們仍然以過去的知識技能去教現在的學生,但就要他們要能應付明天的挑戰,豈不是很過剩浪費嗎

        我們已經踏入工智慧的社會,很多的答案都是可以通過機器去完成,那麼,我們必須順著世界潮流去培養能獨立學習、創造性思考和規劃未來的個體,這些能力是機器無法相比的。我們的教育不應該令孩子像電腦一樣,只會做刻板運算及大量儲存知識,既欠缺彈性創新思考,亦缺乏人本價值觀、同情心和對自然世界的敬畏,這些都是需要通過教育來傳授的重要內容。基於知識的學習可以由學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機器教授。但教育人需要學校和教師來完成,機器是無法取代的。教育孩子最大的目標,不是養出成績好功課強大的學霸孩子,而是懂得自我管理,懂得生活習慣,從小就會做家事照顧自己與家人的好孩子。」是時候好好檢討學習過剩,勿繼續製造學習過剩陷阱,令孩子浪費寶貴快樂的青春。

徹底做好真正的國家安全教育 蔡梓瑜

 


 

         九月七日(星期三)的澳門日報,有一則報導名為「 當局研國安教育納必修科」。在國安法修法諮詢第二場公眾場,保安司司長黃少澤說以香港個別教材偏差為例,強調愛國教育是教材、教師和學生三者缺一不可,政府非常樂意與教育界探討相關問題,亦正如其早前所說的是否需要考慮在大、中、小學引入國家安全教育成為必修科,成為一門課程,相信可以共同探討。」黃司長引述香港教育局蔡彩蓮局長說香港修例風波期間涉及不少學生,涉嫌違法被捕的超過一萬人中,四成是學生,這值得澳門警惕。黃少澤續稱澳門青少年在香港修例風波期間都有些問題,有啲十一、十二歲青少年貼連儂牆,貼完影相,影完撕走然後放上網,好幼稚,他們不清楚何謂反修例,而是受到網上影響;亦有個別學校教師都有問題,因為澳門不大,有些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的子女講出來話邊個老師上堂講呢啲喎。這值得警惕。

        國安是每一個國家都非常重視的,亦願意投放資源進行恰當的國安教育, 當局研國安法納入學校必修科,這個」可以理解為試水溫,看看教育界及家長社會的反應如何,如果沒有太多反對聲音,就下令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微調」課程,馬上實施。當年,澳門剛剛立好《基本法》,還未實施,已經有愛國學校將學校公民教育課調整,直接拿一本《基本法》進教室,要學生如同背誦唐詩般熟讀相關條文。不知道特區政府會否照板煮碗,拿修訂好的《國安法》直接當教材,師生也要熟讀相關條文。當然,誠如黃司長說,國安教育可以成為一門課程,那就必須按照教育學的規範去組織相關課程。  

 

國安教育是教材、教師和學生三者缺一不可,但更不可缺乏教育目標

        讀教育學的朋友都該知道的教育ABC 凡是一個教學活動,必須包括A(老師)、B(教學方法)、C(課程或教材)、D(學生)、E(教育目標),用簡單的數學公式來說,就是A透過BC教給D為了達成E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第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第四條

總目標相關實體致力培養及促進受教育者愛國愛澳、厚德盡善、遵紀守法的品格,使其有理想、有文化及具備適應時代需求的知識和技能,並養成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強健體魄,尤其應:

(一)培養其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使其能恰當地行使公民權利,積極履行公民義務;培養其良好的品德和民主素養,使其能尊重他人,坦誠溝通,與他人和諧相處,積極關心社會事務;

(二)使其能以中華文化為主流,認識、尊重澳門文化的特色,包括歷史、地理、經濟等多元文化的共存,並培養其世界觀;

(三)全面提升其科學和人文素養,使其具有創新精神、批判意識、可持續發展觀念及實踐能力;培養其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四)培養其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素質,促進其個性的發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五)培養其良好的審美品味和審美能力,以及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素養。

         簡單一點說,教育目標如果要培養聽教聽話,不必獨立思考的孩子,就直接拿《國安法》進教室一字不漏的宣傳,然後讀寫背默,就完成教學任務;如果真的要達成此法的崇高教育目標,當然不可以只把原始教材如國安法》直接套用在課堂,必須從嚴謹的教育學入手,沿著學生的身心靈狀態、還有智能發展、相關的法律知識基礎等方面,按循序漸進及深入淺出的原則慢慢教導學生認識國安法的微言大義,如果要學生徹底明白,還要安排許多討論,甚至想要學生獲得真知灼見,就得安排很多越辯越明的辯論。

     

教師的良窳是國安教育成敗的首要關鍵

         教育是知識、情意及技能的整合傳授活動,大前提是老師本身都要具備教授國安法的專業知識、情意與技能,真的三者缺一不可。再者,韓愈說教師要能傳道、授業及解惑,三者亦是缺一不可。

        如果老師翻開網頁,看澳門特別行政區第2/2009號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法》,不要以為只有短短十五條,真是包羅萬有,許多國安罪名叛國、分裂國家、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煽動叛亂、竊取國家機密等,都不是一般有人文學科知識的老師能駕輕就熟無誤地教給學生。據此,如果在澳門真的要將國安法》納入大中小學的必修科目,勢必要開辦有組織、有系統、有專業的師資培養課程,讓老師在《中國憲法》、澳門《基本法》、澳門《維護國家安全法》等法律有通盤的認識;除此以外,正在公開諮詢的《國安法》修訂文本中的1.5條,還說「必須嚴格遵守《基本法》、《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本澳法律有關規定所確立的原則和精神,不得非法侵犯任何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換言之,教授這門課的老師還要熟知許多國際公約,尤其已經在《基本法》內引進到澳門的。當然,教師的知識素養越博大精深越好,如《關於國家安全和信息權利的全球性原則等都應該熟讀並充份理解。

        國安法》是每一個國民都應該接受的情意教育,是體現愛國教育的重大舉措。國家包括領土、人民及政權,三者又是缺一不可。這方面的情意教育當然包括愛護國土的教育,除了領土的主權捍衛之外,還包括環保,就像近日香港翡翠台的「無窮之路II.無價之保」,講如何保育中國美好的土地。愛民是一項民胞民與的教育,讓老師先擁有愛中國各民族及其風土人情的素養,培養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操,在上《國安法》課堂時,流露出自然的愛國情懷,產生潛移默化的情意教育功能。

         在技能教育方面,一是教導學生如何將陳義崇高及法律用語艱澀的狀況,透過生活化教育,甚或技能實施運用,讓學生更容易明白法律的實際作用及技巧。另一方面是教導學生在課堂上透過辯論有關法律,甚至把法庭劇的方式搬到課室,讓控辯雙方都能透過實際辯解更好掌握國安法》。

 

善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法教導學生認識《國安法

        傳統的教學法就是老師講學生聽,是灌輸式教學,對於記憶有關條文是最基本有效的方法。可是,國安法博大精深,牽涉的學科範圍甚廣,如歷史地理都包括在內。再者,《國安法》是法治教育,前述所有教育都應該按照學生的心智發展,尤其是道德判斷的發展去進行,才能事半功倍。

        皮雅傑是道德判斷教育的先驅,他提出人是要經過無律、他律及自律才能成為健全的公民。所以,在教授《國安法》時,很清楚是培養澳門學生自律遵守法律,而不可能停留在視法律如無物的無律階段,更不能只滿足害怕懲罰的他律階段。據此,繼皮雅傑後,郭爾堡發展出道德認知判斷的階段論,透過兩難討論,引領學生得出守法與犯法都有其要承擔的後果,只是一個是正面,另一個是負面。

       價值澄清法更為重要,國家安全具備有低層次的基本安全,到全國全民族的幸福安全,所以,透過不同國安價值的由低到高的學習,讓學生能徹底明白國家安全不是政治口號,或洗腦宣傳,而是真的顧及國家民族的生死教育。前述香港在反修例運動期間作出很多違紀違法的過激行動,在澳門為了避免這方面的情況發生,更需要做好價值澄清教育,讓學生深切明白國安教育的深層意涵。

 

        既然當前的社會政情不同,修法亦理所當然,惟是,修法總要以全國人民的最終福祉為優先考慮。綜觀澳門區情,民風純樸,愛國情切,想必違反國安的非星斗市民,誠如《莊子》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在進行國安教育時,亦必須教導學生好好讀莊子的見解。真正的國家安全教育是要作到國家與人民都不懼威脅,徹底安全自由

真心做到教師減負 成就優質學校教育 吳又可

 


          九月九日澳門日報報導,四位立法議員李靜儀、梁孫旭、林倫偉和李振宇藉教師節向全澳教師致意,四位議員提到疫下老師工作量大,包括停課不停學時要調整教學設計,有不少教師更要擔任全民核檢工作。再者,自私框實施後,教師授課節數減少,但工作量及工作壓力並未降低,冀政府相關部門及學校關注教師權益,避免給教師安排不必要的非教學工作,保障教師合理的休息時間。還有,政府近年推動非高等教育課程改革,透過實施多元評核,發展學生多元能力,照顧學習差異,促進學生學習成功。二年七月公佈的《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學生評核制度》,規定評核應結合運用形成性評核及總結性評核,並應以形成性評核為主。須知道,要進行有意義有價值的多元評核工作量是倍增的,教學與非教學工作壓力大增。四議員希望政府和學校加強與教師溝通,協助和支援教師盡快適應新的評核制度,盡量避免安排教師參與課外非教學活動,讓教師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四位議員亦高度關注師的合理休息權,別以為老師一年工作一九五日,每週上學五天,每週工作三十六小時,每週只上十八節課。實在,這些背後要付上倍增的時間,還有難以言說的精力與心血,加上課後及假期要隨時應對家長群組傳來的各種訊息,令不少教師長期處於工作狀態,影響家庭生活及個人休息時間。四位議員希望當局持續評估有關指引落實情況,加強與前線教師的溝通,適時調整優化,保障教師合理休息權益,讓教師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

        另外,九月十日澳門日報導,何潤生、馬耀鋒、李良汪三位議員亦趁教師節向全澳教師致意。何潤生議員建議適時檢討私框,減少教師的行政工作,讓教師可集中精力於教學工作。議員馬耀鋒則建議當局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為教師提供脫產培訓與專業培訓進修課程等,同時研究為擁有碩、博士學位的教師提供定額津貼,鼓勵教師專業成長;適時啟動私框檢討及修訂工作,持續優化不同教學階段的小班制和師生比,降低教師的非教學工作量,以釋放更多時間和精力於教學工作上,同時加大教師退休保障,提升幸福感;又建議關注教師身心健康,建立合適指引及機制,為有需要的教職人員提供壓力調適和心理支援服務。並感謝本澳教育同工在抗疫期間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擔當。議員李良汪指出《私框雖然規定私立學校須為教學人員設立公積金,但本澳大部分學校的薪資由底薪結合各項津貼組成,而公積金供款比例只以底薪部分計算,影響教師的退休保障,促請當局因應社會變化及實際情況,盡快就私框條文作出檢討,同時對於現時實施的通訊軟件指引實際成效亦應作出檢視,除持續優化相關措施,更需讓各持份者清晰理解自身權利義務,共同遵守及維護,落實減輕教師工作量的目標,讓教師能在合理的情況下,專注教學任務。

         其實,12/2010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公立學校教師及教學助理員職程制度》亦於九月實施,教師課擔與私框》類同,但亦有公校教師向立法議員說,教師上課節數的確減了,但班級學生總數沒減,反而非教學工作大增,打擊其工作士氣。

        總的來說,多位議員都認為《私框》實施多年,已經趕不上時代的要求,理應儘快檢討修訂。議員中有身兼教育工作者,深知無論是公校或是私校教師,充份感受教師的非教學工作壓力極為龐大,影響教學素質,更影響教師的休息權,變相損害教師的身心健康及家庭幸福。也許,是時候要好好面對這一大堆問題與訴求。

 

《私框》先天不足,後天失調,修訂刻不容緩

        《私框》的原意是為非高等教育的教師確立其專業社會地位,保障其應有權益與福利。可是,眼高手低的《私框》早在立法之時已錯漏百出。其中,最為前線教師詬病的是第八章報酬及福利中的第四十條一般制度的第一款不牟利私立學校須保證每個學校年度教學人員的報酬及公積金供款支出佔學校固定及長期收入的百分之七十或以上。多年來。有關官員從沒有向全體教師及社會明確交代七成的科學理據何在。要知道,學校的中高層人員都屬於教學人員,顯然,肥上瘦下的狀況比比皆是,變相剝削了教師的基本權益。觀乎其他國家地區,教師薪酬理應獨立處理,既不可以與學校運作經費重疊,更不應與學校領導的薪酬混為一處理。

         第二十四條中校長的工作表現評核,只提到校長的工作表現評核,由辦學實體根據評核規章的規定進行。許多辦學團體、校董會跟校長關係及權責不清,校長權力往往過大,無論是處理公積金還是教師薪酬分配方面,都會出現很不公平致令教師無處申訴,結果,出現教師冒著飯碗不保的風險向議員或勞工局投訴,甚或對簿公堂,還好,法院尚能給予合情合理的判決,還勢孤力弱的老師應有的公道。

 

老闆小器涼薄是公私校教師非教學工作量龐大的主因

         無論是《私框》還是《公框》,以中學老師為例,每週上課節數最多是十八節。比照國內、台灣、甚至許多教育先進諸國,無論是教育行政當局,學校管理層,甚至家長,普遍都信任老師,認為每週上課節數少是應該的,如此,才能好好備課,把每一節課都上好,學生得著亦豐厚。

         澳門真的與別不同,公校的老闆是政府,私校的老闆是校方,可是兩大老闆集團的想法如出一轍,就是光要老師上十八節課實在是太便宜了,誤以為老師有專業知識,靠老本就可以直接進教室上課,尤其有教科書幫手,教學與批改作業測驗更佳駕輕就熟,所以,一定要額外多添許許多多的非教學工作,才能值回票價,甚至要物超所值。無疑,有少數資深的老油條教師就是如此,靠chalk and talk過活。可是,深信絕大部份老師都是非常認真、進取、充份備好每一節課,亦用心教學,課堂內外都願意給予不同學生適切的個別指導。

        當然,非教學工作難以用錢衡量,更是校方大條理由要教師加班工作的藉口,每每,說出教師是良心工作的通常都是苛待教師的校方,骨子裡,他們的學校財務心態如魯迅所嚴厲諷刺,教師如同一條乳牛,吃的是草,被擠出來的是鮮奶,最涼薄的校方心態可以是,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最後,剝削教師的公帑就落入學校高層的袋裡,當然亦有不少落入不必退還政府的校方庫房,袋袋平安。

 

許多教師教好別家的孩子,卻沒能教好自家的孩子

        教師是一門早出晚歸的行業,有明確的上學時間,但就沒標準的下班時間。澳門學校分為兩類,一類是工時制,即全天候都要在學校,小幼教師甚至要中午輪流看學生午膳。另一類是責任制,即除了上課及輪值以外,就不必留校,不過,隨著學校非教學工作量的倍增,責任制越來越形同虛設。

         現代教師除了擁有個人的專業外,還要周身刀,其中一兩把要鋒利。很多教師為何下午放學仍然要留在學校,除了有安親班、督課、保底班、尖子班、還要帶課外活動,當然還有撐住學校招牌的合唱團、管樂團、童軍、機械人小組、STEAM小組、體育校隊等等,這些都是為了應付外面的各種才藝比賽而設立的,要是比賽成績不理想,領隊教師就有丟飯碗的危機。

        每天晚上,夜幕低垂,許多教師才從學校的側門離開回家,路上很可能還要路過超市買菜回家煮飯。有不少老師與家人晚飯時,已經疲憊得不想說話,要把剩餘的精力留作檢查自家孩子的功課、還要溫習,如果孩子還小就要講睡前故事等等。最後,就是一睡不起,然後明天再重來,就像存在主義文學家卡繆小說薛西佛斯的神話裡的小神薛西佛斯,要周而復始的把石頭推上尖山,永續輪迴。試問這樣的教師生活,如何能好好教養自家的孩子呢

 

       教育是精神國防,教師是教育成敗的關鍵,當各國都視教師為國家的最重要財富時,懇請特區政府及私校老闆別為了緊縮開支,剝削教師的權益啊!

觀賞港片《明日戰記 》 思索澳門「明日戰記」

 

  

         後疫情的澳門,百業仍蕭條,澳門每四個人就有一個陷入失業與就業不足,自殺個案高企到上半年就有一百二十三宗之多,無論是政府官員,抑或是政府御用的經濟學家,都統一口徑說受疫情拖累,種種提振澳門精勁唱好澳門,預示中澳通關就萬事通,澳門正邁向經濟適度多元化,好日子終會來臨。  正所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特區政府總把今天的功課留待明天做,這已經是老生常談,澳門人看在眼裡,亦記在心裡。

         說到明日,不得不說近期熱話,就是剛剛在戲院上映的明日戰記 》,古天樂憑一己之力,耗費十年的時間去籌備拍這齣港產第一科幻片,亦傾家蕩產四點五億港元,終於完成港人製作說廣東話的未來電影。無論是線上線下,港內港外,都大力呼籲要入場支持這齣電影。結果,上映兩天,票房破兩千萬,氣勢如虹。筆者都帶同孫兒捧場,鮮見的高入座率。看罷,很欣賞古天樂的果敢勇氣,更一邊看,一邊思量澳門的明日戰記又是甚麼?又該如何應對呢?

 

古天樂的明日戰記

        古天樂是個道地港男,拍的都是純然港味電影,幕後更不遺餘力擔任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及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另一方面,古天樂是個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暖男,許多貧病的影星都曾接受他無私的接濟。古天樂更是心繫中華大地,他捐建了四十九所學校,二十多間醫療中心,從不要求任何回報。

         因著古天樂的樂善好施,又從不樹敵,於是,明日戰記 》一上映,就迎來各方的支持,古天樂戲言誰若買票支持他就是「古太太」,於是,每每出席電影宣傳活動,都有很多粉絲舉著「我是古太太」的牌子。

       明日戰記 》講世人因為過度工業化及好戰,弄到整個地球空氣變壞,於是,飾演最高掌權者奸角的張家輝就靠建造天幕賺大錢,當然反對用其他方式淨化空氣。可是,有一天,突然一塊隕石墜入地球,結果變成一棵能淨化空氣的植物潘朵拉,但是,每當下雨時,潘朵拉就會不斷生長,造成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害。有見及此,拯救部隊只有兩個選項,一是於三小時內,即下一場大雨來臨前,把一枝能讓潘朵拉停止生長的針藥刺入其母體,既能令其在下雨時不造成破壞,亦能讓它繼續發揮淨化空氣的優勢。可是,如果任務失敗,就只能摧毀潘朵拉,但會連當地十六萬居民都要葬身火海。拯救部隊成員已有共識,無論如何都不選摧毀潘朵拉,經歷重重困難險阻,終於完成任務,地球不再需要天幕,而只依賴潘朵拉供應充足的氧氣給全人類。

 

思索澳門明日戰記

       古天樂日思夜想十多年,為的就是一個簡單的夢想,拍一齣港產科幻片,他終於完成心願,《明日戰記》天天在戲院銀幕大放異彩。這齣電影不僅具備高質娛樂價值,當中的情節及警語,實在是澳門目下政情的當頭棒喝,值得澳門的明日戰記提供很有價值的參考。

一、一人說了算的古天樂與一人說算了的羅立文司長

           筆者不知道古天樂是否家財萬貫,拿四點五億出來拍部夢想電影是否「濕濕碎」,但是,有報導說他是一人獨力承擔所有開支,這筆錢可以開拍很多齣警匪暴力電影,票房亦有保證。可是,古天樂就愛做夢,為夢想在所不計,一人說了,亦做到了。

          站在澳門工務範疇而言,四點五億是個小數目。八月十八日,工務運輸司司長列席立法會接受議員質詢時,揚言會改善公屋質量,願意一個人承擔所有責任。不知道羅司長是否在列席前的午餐「飲大」,古天樂的是私人事業,「飲大」又好,「講大」都好,都不必向公眾負責。況且,古天樂與劉青雲在電影中,經常掛在嘴邊的金句是「我自己送死不要緊,但我也要跟我的兄弟負責。」貴為特區司長,統領工務團隊,負責全澳交通、運輸及建設重任,怎能如此輕率,說話如此不負責任。不過,從新一屆立法議員的質素而言,敢於尖刻批評政府官員的議員早於去年競選期間被DQ了。故此,羅司長深知再大言不慚,再無的放肆都不會有任何後果,耍賴又如何?羅司長這句一力承擔正顯示其領導無方,辦事不力,特首都應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理應好好整頓公務員的歪風,讓謙卑行事成為公務隊伍應有的工作態度。

二、不單要盡力做,更要做好

         行政長官賀一誠八月八日,即台灣的父親節,列席立法會接受議員提問,非常抱怨他的偉大施政藍圖被多次阻撓時說即使我計劃得再好,明天突然爆發一波疫情,所有事情都要停。我上任三年每天都在做這些反反覆覆疫情的工作,沒有辦法讓正常的計劃實施得到。我們今年暑假想好好的,又不行;去年十一(黃金週)想好好的,又不行;逢大年大節黃金時間都出問題。二二一年是一個比較好的經濟年,全球經濟雖然受疫情影響,但未去到有戰爭,但今年是全部交疊在一起,比較難預估方向,但政府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朝有關方向發展。」賀特首的心路歷程與苦況我們都明白理解,但同時亦予人某程度開脫的感受,誠如羅司長被批評公屋走廊外牆甩磚,就應變說以後公屋走廊外牆上半部塗油漆,下半部改用子皮石。這種會盡力做的作法市民已經聽膩了。常識告訴我們,一個有為的政府除了會說盡力做,還應給市民看到能做好,這方面特區政府真的要加把勁了。

三、 我們只有Plan A,沒有Plan B

      明日戰記 》電影裡,拯救隊伍必須要在三小時內執行Plan A,就是阻止怪物潘朵拉不停生長,如果不行,就要在下雨前投放炸彈,會把潘朵拉連同十六萬一起消滅。基於人命勝於一切,隊伍終於在最後一秒完成任務。只有Plan A,沒有Plan B並不是一成不變,僵化到底,而是一份擇善固執。特區政府多年前用心發展小班教學,從幼兒教育開始到高中,逐年遞升實施二十五人一班,但給予三十五人的教育津貼。可是,這兩年的經濟不景氣,政府稅收大幅下滑,處處緊縮開支,連已經頗有成績的小班教學都被逼行Plan B,就是回到三十五人一班,即是大班教學。當整個世界教育潮流傾向小班多師的教學模式時,澳門政府卻貿然倒退,非常可惜。

  自六月十八日受疫情打擊以來,澳門政府就只有動態清零的Plan A,卻沒有彈性應變的Plan BPlan C,導致澳門經濟民生受到史無前例的重創。澳門失業率及自殺率暴升,民怨沸騰甚囂塵上。目前進入復甦的後疫情時期,但是,澳門完全照搬大陸的防疫政策,試看深圳新一波疫情突襲,只有九個陽性個案,又要封城封區全民核檢。再看美國,聰明地應變疫情,拉斯維加斯的賭收已領先澳門。看明日戰記 ,當知如何擇善執行Plan A,又該如何彈性推出Plan B甚或Plan C

四、個天可以灰,個地可以灰,但我們唔可以,一定要行落去,結果是由我們來決定

         澳門政府提出經濟適度多元已經很多年,但一如賀特首話齋,就是被種種預想不到的意外事件所阻擋。顯然,今天特區政府予人非常灰心喪志的感受,但作為一個政府,總要咬緊牙關撐下去。特區政府最欠缺的是人才,最不濟的是人才引進的種種工作。古天樂一人公司,找幾個老友,就拍成一齣有份量的科幻電影,特區政府具備才智、見識、勇氣的人才真是鳳毛麟角。沒有鬥志與才智,結果將是任情勢擺佈,澳門企圖以經濟適度多元來振興,真是遙遙無期。

 

         強烈建議特首來個包場,叫齊特區主要官員去觀賞明日戰記 》,然後來個集思會,好好籌劃一份可行的澳門《明日戰記 》。

踏入清零期的代價 開始是自殺的無了期

 


         當澳門正步入抗疫的社會面清零期,經濟民生旅遊正逐步復甦,卻發現澳門亦步入自殺的高峰期。澳門這個彈丸小城,人口不足七十萬,上半年就有高達一百二十三宗自殺案之多,近月自殺潮更厲害,每兩三天就有一單自殺案。據澳門日報九月三日報導昨日九月二日在機場跑道對開海面發現一具赤足男性浮屍,經司警初步檢查屍體,發現屍身已開始腐爛,估計已死亡一段時間。案件初步列作屍體發現案,死因有待法醫檢驗。死者為男性、中國籍、年約五十歲、身高約一點七米、有穿衣服但赤足。經司警人員初步檢查屍體,並沒有發現可疑或由刑事引致的傷痕。有關屍體已開始腐爛,估計已死亡一段時間。屍體上沒有發現任何屬於死者的身份證明文件或遺書。案件現交由調查科跟進。

        面對後疫情的來臨,特區政府仍全力抗疫,穩守清零期;另一邊廂就是大力提振經濟,這都是該做的,但就忽略不惜代價的抗疫所衍生的後遺症,就是自殺潮的沖擊。面對自殺潮,特區政府態度依然輕忽,甚至某些自殺案只在司警局、衛生局或社工局的網頁內才找到。許多時候,政府視自殺為可傳染的非醫療病症,一再動用所有方法遏止傳媒的報導,恐防有樣學樣」,但就忽略傳媒報導可以產生警惕作用。於是,每當有自殺案出現,都依然採取非常消極的公關手段處理,即每一單都是個別事件。有關當局習慣用「斬腳趾避沙蟲」的方式處理,可是,現實證明弄巧反拙。一天,整個特區政府不願意從科學及人本的態度去處理,澳門自殺只會慢慢侵蝕,甚至消磨澳門的經濟發展,社會情緒一直陷於低潮,市民何來充沛活力積極提振澳門經濟呢?

 

上海抗疫引發的自殺潮值得高度關注及借鏡

       根據國內官方媒體報導,今年上海自四月十九日抗疫以來,累計十七人死亡。可是,就無法透過正式官方渠道得知抗疫時期到底自殺案有多少宗。不過,只要大家上網,就看到很多懷疑自殺的視頻不斷出現。究其原因,上海採取了極為封閉的抗疫措施,為一個擁有兩千五百萬人的大城市而言,要做到滴水不漏,自然要採取非常權威極端的手法。簡單而言,不少上海居民被禁足七十多年,許多家庭成員,無論是夫婦、親子、甚至鄰居都出現激烈爭吵,誓把多年無處理的恩怨情仇一次過爆發,不可收拾,加上疫情期間,所有心理、精神及醫療都停擺,一切就得靠自己,許多無法自控自療的家庭悲劇不斷發生,有先砍死家人然後跳樓自殺的,亦有雙雙燒炭或服毒自殺的。

         回到澳門,前述上半年有一百多宗的自殺案,六月下旬,抗疫停擺期間,都有多宗自殺案,亦有因為身在紅碼封控區受不了與家人煎熬而企圖自殺的案件,據澳門日報七月十五日報導紅碼大廈越秀花園昨日七月十四日下午報稱發生企跳事件,驚動警員及消防員入內調查,一名情緒激動的男子送院檢查。起因待查。據了解,該名男子本已有情緒困擾,在封控期間,與家人發生激烈爭吵,受不了才企跳,事後被送往醫院接受精神治療,幾天後又被送回家。像如此的人肉計時炸彈,在我們的社區處處潛藏,今天爆一個,明天又爆另一個,眼巴巴看著,除了無奈,還可以怎樣呢

       今天,特區政府非常豪爽,推出持續教育津貼,鼓勵澳門居民終身學習。但是,不少市民用來交考車費及考琴費等,而真正學習解憂的課程就非常少,事實上,這方面能動用持教津貼的課程確實不多。但是,未來,深信澳門政府仍然會延續持教的津貼政策,有關當局是否會因應澳門市民目前的身心靈素質不斷下滑,會否調整政策,半鼓勵半強迫澳門居民勇於參與能改善個人情緒管理的課程,做好自殺的第一線預防教育。換言之,目前,我們有便宜的大眾體育,有持教津貼讓大家可以上自己心儀的課程,但就是欠缺如何能舒解情緒困擾的心理及精神課程,幫助市民度過當下的困境。

 

澳門當下為何自殺案不斷發生

        簡單而言,當人覺得自己一點價值都沒有,又或是覺得人生一點希望都沒有,就會想到自殺,在動自殺念頭一刻,如果沒有支援,又或發生催化自殺的事件,人就會馬上動手了斷殘生。的確特區政府每年都派一萬元現金分享,這兩年更因為疫情的關係更派發消費券,真的會在民生層面上解一點經濟的困境,但是,別以為財可通神,可以解決所有難題,現實證明,特區政府大撒金錢紓解民困,但是仍然三五天就有人輕生呢顯然,靠政府提供的福利,只能短暫解困,市民還是要自求多福,憑自己的努力去度過因為失業、與家人關係變壞、人際疏失等的情緒困擾。

         當前,自殺已經成為全球社會共同關心的重大議題,近年,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亦多方面揭開人類自殺的面紗。其中,仍然是生物、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為主要的關鍵。

一、生物學解釋自殺(Biological Explanation of Suicide

         近年,許多生物學者,連同化學家、腦神經科學家進行跨領域研究,發現自殺與與某些神經物質如血清素減少有關,血清素Serotonin幫助傳遞信息從腦的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目前科學家認為血清素會影響各種心理和身體其他功能,包括:情緒、性慾和性功能、食慾、睡眠、記憶和學習、調節溫度和一些社會行為。最新的研究更確定血清素減少會導致抑鬱症、強迫症、焦慮、恐慌,甚至過度的憤怒等等。到底血清素會減少,當然同個人的飲食習慣是否健康有關,即是否進食能增進或補充血清素的食物,如香蕉、各類堅果、黑芝麻等。當然,定期的運動,都能讓身體釋放定量的血清素,還會添加一點快樂物質多巴胺(Dopamine),這些物質都能引領我們多做正面思考,如出路總比困難多,天下沒有大不了的事等等。

二、心理學解釋自殺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s of Suicide

         近年,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自殺得出的看法,當一個人失去做人的目標,認定自己是個一無所有的人,就會將謀殺轉個180度,把憤怒轉向處罰自己,甚至殺害自己,最後也就導致了自殺的行為。綜觀澳門的自殺個案年齡,仍然以中老年居多,為他們而言,隨著歲月逝去,確實要被逼面對更多的失去(loss)事件,例如:親朋好友過世或是伴侶過世,身體機能下降,慢性疾病影響生活機能等等,都會遞減自己的存在價值觀感,累積到一個新低點,就會自殺。近年,青少年及青年的自殺個案不斷飆升,究其原因,通常皆以外在的成就不足來貶低自己的價值。為青少年而言,如成績不好,別人都有異性朋友,自己卻很孤獨;為青年而言,失業或就業率不足,買不起樓,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定向等等,都會慢慢侵蝕個人的自尊自信,從而導致反向傷害自己。

三、社會學解釋自殺(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of Suicide

         最新社會學與腦神經科學總體研究所得,人天生有社交的基本需要,就如吃喝睡上廁所等一樣。人是合群的動物,有社交生活才能活得快樂自在。近年,越來越多的社會學研究結果顯示,人要撐得住孤獨的煎熬,就必須在童年及青少年時期就儲備豐厚的正面社交連結,長大後,甚至進入老年期,其應對孤寂的能力較一般人強,其情緒韌度亦較強,比較容易抵擋突然的情緒低潮來襲。

        目前,澳門市民因為政府給予的福利太好,小孩已經人人手機在手。許多父母以為有手機等於裝了一個追蹤器,隨時找到孩子。可是,近年,手機雖然有眾多的社交功能,但都不是實體面對面的,而這樣的線上交往,反而讓孩子更產生一種叫做群體的孤獨情緒,許多青少年的手機社交訊息爆滿,但原來仍然是個孤獨孩子,遇上不如意就隨便走上絕路。

 

        當特首與主管澳門事務的官員見面時,仍然堅持動態清零的方針,換言之,只要有一單本地確診個案,我們又要推倒重來。澳門市民為經濟生活奔波勞碌時,謹記要好好照顧脆弱的生命,不要動輒就想自殺啊

學校分組報告的陷阱與解決建議

 


 

         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句名言,人是合群的動物。的確,無論是從生物學、人類學、甚至社會心理學等角度去觀察,人是出生時孤獨,老死時孤獨,但中間的生活過程,真是非常倚賴合群,甚或說是合作,才能生存及發展。有句話說,一個人可能跑得快,但一群人肯定跑得遠。所以,合作顯然是學校教育刻意的學習內容,而分組報告,自幼兒教育開始,一直到博士課程,都被認可是有價值的教學。也許,我們已經習慣了,就不太質疑合作學習的種種問題。合作讓我們增益了很多有用的經驗,但經驗卻有存在很多我們經常忽略的陷阱。

 

分組報告是否可以看清一個人?

         筆者讀中小學時,老師都用傳統教學,即老師說學生聽寫,然後進行很個人的測驗考試。到了大學,突然間,分組報告就成主流的教學模式;近年,政府大力推行多元評核,甚至立法強推,分組報告顯然成為多元評核的同義詞。

         筆者從讀大學到教大學,一直沒有懷疑過分組報告的價值,直到有一天,在大學某一門課最後一節課,同學們要交分組報告紙本,竟然有一個坐後排的男生大聲跟前排的女同學說,記得要把他的名字寫進組員的名單內,我低聲問其中一個女同學,那位男同學是同組成員嗎有沒有具體參與分組的工作呢女同學搖頭。換句話說,那位男同學只是搏懵。突然間,我恍然大悟,非常自責,都是我沒有管理好同學的分工,放任學生自己分組,只要最後有人上台報告,然後修改好紙本報告交上來就完了。

        正所謂一樣米吃百樣人,分組報告的確可以看清一個人,誠如前述,有人混水摸魚,甚麼都沒做就拿到分數;有人不懂拒絕,結果一人獨挑整組的工作,卻被欺凌要把甚麼都沒做的同學名字寫進來;有人很擅長做資料分析,有人很擅長做充滿美感的簡報,亦有人擅長口頭報告。本來,分工合作就是要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學校教育本來就是社會化的過程,不學與別人相處、分工,將來怎能在婚姻、職場及社群好好立足呢?這些站在道德高地的大道理誰都會說,但是,到底有多少個老師真的很認真,且很有能力帶領分組報告呢?

 

看清分組上台報告與書面總結報告該有的技術與陷阱

        相信所有學生,從幼稚園到大學,都有共同的記憶,就是要做分組報告,通常是先上台報告,然後再總結師生的意見修改成書面報告。有同學視上台報告是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但亦有比較內向及不善詞令的同學視為噩夢;有同學可以在分組報告中獲益良多,亦有同學被欺凌,得不償失。上台報告應該是派代表、或是每個人都上台發表自己負責的那一部分?誰來做修改總結報告呢導師該如何評分,是全組同分,還是有辦法分出組內同學表現的差異而給予不同的分數呢相信很多老師都沒想得如此深入,更遑論知道分組過程中出現的不公與欺凌呢

        其實,分組合作模式應該像配對染色體一樣,有Xx乘上Yy的四種組合。Xx是蒐集資料的方式,Yy則是表述方式,換句話說Xx代表的是作業的準備期,Yy則是發表方式。蒐集資料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X,組員一開始就密切合作,一起蒐集資料,一起討論報告內容。第二種是x,我們把整個報告拆成很多部份,由不同人負責,各自做好份內事,對於其他人準備的完全不清楚,報告時很可能內容重複、互相衝突。表述形式也有兩種,第一種Y ,所有人都上台報告;第二種y,由代表負責報告,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可能有XYXyxYxy四種情況。

        無論選取任何分類,分組人數應該允許最少一人,最多不該超過兩個人。一個人一組即一腳踢,不存在不公平及欺凌。兩個人一組,等於兩個人分一個蘋果,一個選切開,另一個有優先選擇權,這才公平。如果老師硬要三個人以上一組,必須要小組提交非常明細的分工及流程報告,這樣才公平及有合作教育作用。舉個例子,假設學生正在上一節生物青蛙解剖課,如果有學生說自己一個人能獨力解剖,老師沒必要強迫學生要和別人一組,強迫合作會讓進度和作業品質被拖累以後。可惜,很多老師竟然說,學生應該從小學會合群,懂得團隊合作,對以後的求學、工作、人際等生活發展都很重要。此外,很多老師沒有發現分組報告的課程設計只有利於那種很陽光很積極很主動的學生,而很不利於需要時間了解消化與慢熱的學生。

        分組報告牽涉到老師的權威與民主素養,一個民主的老師會容讓學生自己找信賴的人同組,老師不宜強行幫學生分組,除非學生處理不了,主動請求老師介入,老師只要給予適切的引導、空間、時間與耐性,把重點擺在學習經驗與如何達成目標,學生最後都能做到做好。

 

慎防分組報告成為欺凌的溫床

        很多學校提前在幼稚園要孩學習分工合作,無疑,小孩進學校後,人際關係漸漸從父母長輩轉移到老師和同學身上。分組報告成為許多學校群育的重要教學手段。孩子為了尋求認同,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開始學習溝通、妥協、甚至處理衝突。內向及個子矮小的孩子比較吃虧,很可能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反之,主動、長得高個子、聲音大一點的孩子就很有可能成為領袖,甚至欺凌者,排擠或明或暗地在教室內外的分組中慢慢浮現出來。

        排擠是一群人對於某人或一群人的排斥行為,在初期若沒有好好處理,任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隨意發展,可能會引發嚴重的言語或肢體欺凌。有權威的兒福研究專家的調查,顯示在中小學校園裡,有接近六成五的學童曾因為在學校遭排擠、被嘲笑,甚至害怕去學校。每個人都希望能快快樂樂地上學,就算不擁有最佳人緣,也不要去排擠或討厭誰。本來,分組報告是增進人際關係,增進快樂學習的重要手段,結果弄巧反拙,成為校園欺凌的溫床。

 

合作學習比分組報告更人本更有成效

         本來,分組報告就是合作學習的其中一種選擇,但不應該是僵化及唯一的選項。要達成合作學習,分組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除了簡單的分組討論,實際上還有多種合作學習的模式可供參考,舉例如下:

1.二人研討(Thank Pair Share兩人一組,讓學生在老師在場的安全環境下充份發表意見、討論、甚至辯論爭論都可以,老師從中了解學生的差異表現,作適當的補救教學,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教學相長效能。

2.各司其職(Numbered Heads):讓組內的學生各善勝長,各司其職,例如四人一組,就分ABCD四個職位,A是討論主持人,B是記錄,C是論據檢查人,D是報告者。這些職位可以輪流更替,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取長補短。

3.六六討論法(Discussion 66):學生六個人一組,每人給予一分鐘發表意見,中間不許插嘴、打斷、更不允許批評。六分鐘後將六個人的意見再花一分鐘作總結,然後派一位成員在全班面前作一分鐘的總結報告。這個方法可以訓練孩子的應變與口才,可以讓不善詞令的學生,可以由講一分鐘的話語開始學習討論與報告。

 

         合作學習的形式活潑和多樣化,能增強個別學生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能培養學生自學及互學能力、引發求知欲;能提升學習動機,培養學生正面的學習態度,學習成效比較持久;能有利於發展學生創意和思維能力,有助於提升自我形象;能學習人際溝通技巧,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學習從多角度考慮問題。可是,一切的合作學習皆應以人為本,必須照顧不同性向與能力的學生差異,分組報告也好,合作學習也好,才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