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句名言,人是合群的動物。的確,無論是從生物學、人類學、甚至社會心理學等角度去觀察,人是出生時孤獨,老死時孤獨,但中間的生活過程,真是非常倚賴合群,甚或說是合作,才能生存及發展。有句話說,一個人可能跑得快,但一群人肯定跑得遠。所以,合作顯然是學校教育刻意的學習內容,而分組報告,自幼兒教育開始,一直到博士課程,都被認可是有價值的教學。也許,我們已經習慣了,就不太質疑合作學習的種種問題。合作讓我們增益了很多有用的經驗,但經驗卻有存在很多我們經常忽略的陷阱。
分組報告是否可以看清一個人?
筆者讀中小學時,老師都用傳統教學,即老師說學生聽寫,然後進行很個人的測驗考試。到了大學,突然間,分組報告就成主流的教學模式;近年,政府大力推行多元評核,甚至立法強推,分組報告顯然成為多元評核的同義詞。
筆者從讀大學到教大學,一直沒有懷疑過分組報告的價值,直到有一天,在大學某一門課最後一節課,同學們要交分組報告紙本,竟然有一個坐後排的男生大聲跟前排的女同學說,記得要把他的名字寫進組員的名單內,我低聲問其中一個女同學,那位男同學是同組成員嗎?有沒有具體參與分組的工作呢?女同學搖頭。換句話說,那位男同學只是「搏懵」。突然間,我恍然大悟,非常自責,都是我沒有管理好同學的分工,放任學生自己分組,只要最後有人上台報告,然後修改好紙本報告交上來就完了。
正所謂一樣米吃百樣人,分組報告的確可以看清一個人,誠如前述,有人混水摸魚,甚麼都沒做就拿到分數;有人不懂拒絕,結果一人獨挑整組的工作,卻被欺凌要把甚麼都沒做的同學名字寫進來;有人很擅長做資料分析,有人很擅長做充滿美感的簡報,亦有人擅長口頭報告。本來,分工合作就是要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學校教育本來就是社會化的過程,不學與別人相處、分工,將來怎能在婚姻、職場及社群好好立足呢?這些站在道德高地的大道理誰都會說,但是,到底有多少個老師真的很認真,且很有能力帶領分組報告呢?
看清分組上台報告與書面總結報告該有的技術與陷阱
相信所有學生,從幼稚園到大學,都有共同的記憶,就是要做分組報告,通常是先上台報告,然後再總結師生的意見修改成書面報告。有同學視上台報告是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但亦有比較內向及不善詞令的同學視為噩夢;有同學可以在分組報告中獲益良多,亦有同學被欺凌,得不償失。上台報告應該是派代表、或是每個人都上台發表自己負責的那一部分?誰來做修改總結報告呢?導師該如何評分,是全組同分,還是有辦法分出組內同學表現的差異而給予不同的分數呢?相信很多老師都沒想得如此深入,更遑論知道分組過程中出現的不公與欺凌呢?
其實,分組合作模式應該像配對染色體一樣,有X和x乘上Y和y的四種組合。Xx是蒐集資料的方式,Y跟y則是表述方式,換句話說Xx代表的是作業的準備期,Yy則是發表方式。蒐集資料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X,組員一開始就密切合作,一起蒐集資料,一起討論報告內容。第二種是x,我們把整個報告拆成很多部份,由不同人負責,各自做好份內事,對於其他人準備的完全不清楚,報告時很可能內容重複、互相衝突。表述形式也有兩種,第一種Y ,所有人都上台報告;第二種y,由代表負責報告,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可能有XY、Xy、xY、xy四種情況。
無論選取任何分類,分組人數應該允許最少一人,最多不該超過兩個人。一個人一組即一腳踢,不存在不公平及欺凌。兩個人一組,等於兩個人分一個蘋果,一個選切開,另一個有優先選擇權,這才公平。如果老師硬要三個人以上一組,必須要小組提交非常明細的分工及流程報告,這樣才公平及有合作教育作用。舉個例子,假設學生正在上一節生物青蛙解剖課,如果有學生說自己一個人能獨力解剖,老師沒必要強迫學生要和別人一組,強迫合作會讓進度和作業品質被拖累以後。可惜,很多老師竟然說,學生應該從小學會合群,懂得團隊合作,對以後的求學、工作、人際等生活發展都很重要。此外,很多老師沒有發現分組報告的課程設計只有利於那種「很陽光很積極很主動」的學生,而很不利於「需要時間了解消化與慢熱」的學生。
分組報告牽涉到老師的權威與民主素養,一個民主的老師會容讓學生自己找信賴的人同組,老師不宜強行幫學生分組,除非學生處理不了,主動請求老師介入,老師只要給予適切的引導、空間、時間與耐性,把重點擺在學習經驗與如何達成目標,學生最後都能做到做好。
慎防分組報告成為欺凌的溫床
很多學校提前在幼稚園要孩學習分工合作,無疑,小孩進學校後,人際關係漸漸從父母長輩轉移到老師和同學身上。分組報告成為許多學校群育的重要教學手段。孩子為了尋求認同,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開始學習溝通、妥協、甚至處理衝突。內向及個子矮小的孩子比較吃虧,很可能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反之,主動、長得高個子、聲音大一點的孩子就很有可能成為領袖,甚至欺凌者,排擠或明或暗地在教室內外的分組中慢慢浮現出來。
排擠是一群人對於某人或一群人的排斥行為,在初期若沒有好好處理,任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隨意發展,可能會引發嚴重的言語或肢體欺凌。有權威的兒福研究專家的調查,顯示在中小學校園裡,有接近六成五的學童曾因為在學校遭排擠、被嘲笑,甚至害怕去學校。每個人都希望能快快樂樂地上學,就算不擁有最佳人緣,也不要去排擠或討厭誰。本來,分組報告是增進人際關係,增進快樂學習的重要手段,結果弄巧反拙,成為校園欺凌的溫床。
合作學習比分組報告更人本更有成效
本來,分組報告就是合作學習的其中一種選擇,但不應該是僵化及唯一的選項。要達成合作學習,分組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除了簡單的分組討論,實際上還有多種合作學習的模式可供參考,舉例如下:
1.二人研討(Thank Pair Share):兩人一組,讓學生在老師在場的安全環境下充份發表意見、討論、甚至辯論爭論都可以,老師從中了解學生的差異表現,作適當的補救教學,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教學相長效能。
2.各司其職(Numbered Heads):讓組內的學生各善勝長,各司其職,例如四人一組,就分A、B、C、D四個職位,A是討論主持人,B是記錄,C是論據檢查人,D是報告者。這些職位可以輪流更替,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取長補短。
3.六六討論法(Discussion 66):學生六個人一組,每人給予一分鐘發表意見,中間不許插嘴、打斷、更不允許批評。六分鐘後將六個人的意見再花一分鐘作總結,然後派一位成員在全班面前作一分鐘的總結報告。這個方法可以訓練孩子的應變與口才,可以讓不善詞令的學生,可以由講一分鐘的話語開始學習討論與報告。
合作學習的形式活潑和多樣化,能增強個別學生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能培養學生自學及互學能力、引發求知欲;能提升學習動機,培養學生正面的學習態度,學習成效比較持久;能有利於發展學生創意和思維能力,有助於提升自我形象;能學習人際溝通技巧,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學習從多角度考慮問題。可是,一切的合作學習皆應以人為本,必須照顧不同性向與能力的學生差異,分組報告也好,合作學習也好,才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