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澳門正步入抗疫的社會面清零期,經濟民生旅遊正逐步復甦,卻發現澳門亦步入自殺的高峰期。澳門這個彈丸小城,人口不足七十萬,上半年就有高達一百二十三宗自殺案之多,近月自殺潮更厲害,每兩三天就有一單自殺案。據澳門日報九月三日報導:「昨日(九月二日)在機場跑道對開海面發現一具赤足男性浮屍,經司警初步檢查屍體,發現屍身已開始腐爛,估計已死亡一段時間。案件初步列作屍體發現案,死因有待法醫檢驗。死者為男性、中國籍、年約五十歲、身高約一點七米、有穿衣服但赤足。經司警人員初步檢查屍體,並沒有發現可疑或由刑事引致的傷痕。有關屍體已開始腐爛,估計已死亡一段時間。屍體上沒有發現任何屬於死者的身份證明文件或遺書。案件現交由調查科跟進。」
面對後疫情的來臨,特區政府仍全力抗疫,穩守清零期;另一邊廂就是大力提振經濟,這都是該做的,但就忽略不惜代價的抗疫所衍生的後遺症,就是自殺潮的沖擊。面對自殺潮,特區政府態度依然輕忽,甚至某些自殺案只在司警局、衛生局或社工局的網頁內才找到。許多時候,政府視自殺為可傳染的非醫療病症,一再動用所有方法遏止傳媒的報導,恐防「有樣學樣」,但就忽略傳媒報導可以產生警惕作用。於是,每當有自殺案出現,都依然採取非常消極的公關手段處理,即每一單都是個別事件。有關當局習慣用「斬腳趾避沙蟲」的方式處理,可是,現實證明弄巧反拙。一天,整個特區政府不願意從科學及人本的態度去處理,澳門自殺只會慢慢侵蝕,甚至消磨澳門的經濟發展,社會情緒一直陷於低潮,市民何來充沛活力積極提振澳門經濟呢?
上海抗疫引發的自殺潮值得高度關注及借鏡
根據國內官方媒體報導,今年上海自四月十九日抗疫以來,累計十七人死亡。可是,就無法透過正式官方渠道得知抗疫時期到底自殺案有多少宗。不過,只要大家上網,就看到很多懷疑自殺的視頻不斷出現。究其原因,上海採取了極為封閉的抗疫措施,為一個擁有兩千五百萬人的大城市而言,要做到滴水不漏,自然要採取非常權威極端的手法。簡單而言,不少上海居民被禁足七十多年,許多家庭成員,無論是夫婦、親子、甚至鄰居都出現激烈爭吵,誓把多年無處理的恩怨情仇一次過爆發,不可收拾,加上疫情期間,所有心理、精神及醫療都停擺,一切就得靠自己,許多無法自控自療的家庭悲劇不斷發生,有先砍死家人然後跳樓自殺的,亦有雙雙燒炭或服毒自殺的。
回到澳門,前述上半年有一百多宗的自殺案,六月下旬,抗疫停擺期間,都有多宗自殺案,亦有因為身在紅碼封控區受不了與家人煎熬而企圖自殺的案件,據澳門日報七月十五日報導:「紅碼大廈越秀花園昨日(七月十四日)下午報稱發生企跳事件,驚動警員及消防員入內調查,一名情緒激動的男子送院檢查。起因待查。」據了解,該名男子本已有情緒困擾,在封控期間,與家人發生激烈爭吵,受不了才企跳,事後被送往醫院接受精神治療,幾天後又被送回家。像如此的人肉計時炸彈,在我們的社區處處潛藏,今天爆一個,明天又爆另一個,眼巴巴看著,除了無奈,還可以怎樣呢?
今天,特區政府非常豪爽,推出持續教育津貼,鼓勵澳門居民終身學習。但是,不少市民用來交考車費及考琴費等,而真正學習解憂的課程就非常少,事實上,這方面能動用持教津貼的課程確實不多。但是,未來,深信澳門政府仍然會延續持教的津貼政策,有關當局是否會因應澳門市民目前的身心靈素質不斷下滑,會否調整政策,半鼓勵半強迫澳門居民勇於參與能改善個人情緒管理的課程,做好自殺的第一線預防教育。換言之,目前,我們有便宜的大眾體育,有持教津貼讓大家可以上自己心儀的課程,但就是欠缺如何能舒解情緒困擾的心理及精神課程,幫助市民度過當下的困境。
澳門當下為何自殺案不斷發生
簡單而言,當人覺得自己一點價值都沒有,又或是覺得人生一點希望都沒有,就會想到自殺,在動自殺念頭一刻,如果沒有支援,又或發生催化自殺的事件,人就會馬上動手了斷殘生。的確,特區政府每年都派一萬元現金分享,這兩年更因為疫情的關係更派發消費券,真的會在民生層面上解一點經濟的困境,但是,別以為財可通神,可以解決所有難題,現實證明,特區政府大撒金錢紓解民困,但是仍然三五天就有人輕生呢!顯然,靠政府提供的福利,只能短暫解困,市民還是要自求多福,憑自己的努力去度過因為失業、與家人關係變壞、人際疏失等的情緒困擾。
當前,自殺已經成為全球社會共同關心的重大議題,近年,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亦多方面揭開人類自殺的面紗。其中,仍然是生物、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為主要的關鍵。
一、生物學解釋自殺(Biological
Explanation of Suicide)
近年,許多生物學者,連同化學家、腦神經科學家進行跨領域研究,發現自殺與與某些神經物質如血清素減少有關,血清素(Serotonin)幫助傳遞信息從腦的一個區域到另一個區域。目前科學家認為血清素會影響各種心理和身體其他功能,包括:情緒、性慾和性功能、食慾、睡眠、記憶和學習、調節溫度和一些社會行為。最新的研究更確定血清素減少會導致抑鬱症、強迫症、焦慮、恐慌,甚至過度的憤怒等等。到底血清素會減少,當然同個人的飲食習慣是否健康有關,即是否進食能增進或補充血清素的食物,如香蕉、各類堅果、黑芝麻等。當然,定期的運動,都能讓身體釋放定量的血清素,還會添加一點快樂物質多巴胺(Dopamine),這些物質都能引領我們多做正面思考,如出路總比困難多,天下沒有大不了的事等等。
二、心理學解釋自殺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s of Suicide)
近年,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自殺得出的看法,當一個人失去做人的目標,認定自己是個一無所有的人,就會將謀殺轉個180度,把憤怒轉向處罰自己,甚至殺害自己,最後也就導致了自殺的行為。綜觀澳門的自殺個案年齡,仍然以中老年居多,為他們而言,隨著歲月逝去,確實要被逼面對更多的失去(loss)事件,例如:親朋好友過世或是伴侶過世,身體機能下降,慢性疾病影響生活機能等等,都會遞減自己的存在價值觀感,累積到一個新低點,就會自殺。近年,青少年及青年的自殺個案不斷飆升,究其原因,通常皆以外在的成就不足來貶低自己的價值。為青少年而言,如成績不好,別人都有異性朋友,自己卻很孤獨;為青年而言,失業或就業率不足,買不起樓,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定向等等,都會慢慢侵蝕個人的自尊自信,從而導致反向傷害自己。
三、社會學解釋自殺(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of Suicide)
最新社會學與腦神經科學總體研究所得,人天生有社交的基本需要,就如吃喝睡上廁所等一樣。人是合群的動物,有社交生活才能活得快樂自在。近年,越來越多的社會學研究結果顯示,人要撐得住孤獨的煎熬,就必須在童年及青少年時期就儲備豐厚的正面社交連結,長大後,甚至進入老年期,其應對孤寂的能力較一般人強,其情緒韌度亦較強,比較容易抵擋突然的情緒低潮來襲。
目前,澳門市民因為政府給予的福利太好,小孩已經人人手機在手。許多父母以為有手機等於裝了一個追蹤器,隨時找到孩子。可是,近年,手機雖然有眾多的社交功能,但都不是實體面對面的,而這樣的線上交往,反而讓孩子更產生一種叫做群體的孤獨情緒,許多青少年的手機社交訊息爆滿,但原來仍然是個孤獨孩子,遇上不如意就隨便走上絕路。
當特首與主管澳門事務的官員見面時,仍然堅持動態清零的方針,換言之,只要有一單本地確診個案,我們又要推倒重來。澳門市民為經濟生活奔波勞碌時,謹記要好好照顧脆弱的生命,不要動輒就想自殺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