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耶穌用葡萄園主僱工解開公平教養子的兩難

 

    在瑪竇福音第二十章,耶穌講了一個僱工的比喻「天國好像一個家主,清晨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僱工人。他與工人議定一天一個『德納』,就派他們到葡萄園裏去了。約在第三時辰,又出去,看見另有些人在街市上閒立着,就對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罷!凡照公義該給的,我必給你們。他們就去了。約在第六和第九時辰,他又出去,也照樣作了。約在十一時辰,他又出去,看見還有些人站在那裏,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站在這裏整天閒着?他們對他說:因為沒有人僱我們。他給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罷!

到了晚上,葡萄園的主人對他的管事人說:你叫工人來,分給他們工資,由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那些約在第十一時辰來的人,每人領了一個『德納』。那些最先僱的前來,心想自己必會多領;但他們也只領了一個『德納』。他們一領了,就抱怨家主,說:這些最後僱的人,不過工作了一個時辰,而你竟把他們與我們這整天受苦受熱的同等看待。他答覆其中的一個說:朋友!我並沒有虧負你,你不是和我議定了一個『德納』嗎?拿你的走罷!我願意給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這樣,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

 

家主支付工資的雙重標準

    從上引經文看到,家主清晨請第一批工人時說一天一個德納。到了第三時辰、第六時辰、第九及第十一時辰,其實沒有明確說明會給多少個德納,只說凡照公義該給的,我必給你們。到了晚上,家主發工資,由最後來的先發,給了一個德納。如果大家都在現場,一定心想這個家主非常闊卓,最後一批來都得到一個德納,自然比他們早來的一定會得到多過一個德納的工資,豈料從清晨到傍晚,所有人都一樣拿到一個德納。於是,早來的抱怨晚來的,尤其是只工作一個時辰的,為何都拿到整天工作一樣報酬,豈不是很不公平嗎沒料到,家主回應說:「我願意給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頓時,所有工人都啞口無言,但一定無法平息心中的怒火。

 

耶穌的公平教養邏輯學

    全球化的其中一個現象是少子化,誠如李麗珊話齋,養一個小孩要四百萬,供書教學以外,要付的心血更是多於四百萬。獨生小孩顯然是普世現象,當萬千寵愛在一身時,不必講求公平與正義。但是,當一個家庭有多於一個孩子時,如何做一個公平正義與稱職的家長真的很不容易,許多父母天天就與孩子們陷入博弈的苦戰中。不要以為博弈就是兩個小孩分一個蘋果,一個負責切,一個負責先拿那麼簡單。

    眾所周知,父母經常碰到孩子的投訴是偏心,所謂清官難審家庭事,就是連包青天都無辦法看清誰是誰非,誰公正誰偏袒。耶穌在葡萄園僱工的比喻裡,就成功突破「手心又係肉,手背又係肉」的博弈兩難教養困境。換句話說,當哥哥抱怨父母偏袒弟弟時,父母大可理直氣壯說,我沒有少給你,但別管我給弟弟多;同樣,下一回,父母又可以向弟弟說,我沒有少給你,但別管我給哥哥多。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深受其信奉基督教父親的影響,在其扛鼎之作《道德情操》提到人要過幸福的生活,必須有公平的美德與仁慈的美德,公平是不減少別人的利益,仁慈是增加別人的利益。看下去,就跟耶穌講的教養邏輯產生異曲同工之妙。

    耶穌的教導既能保障公平公正,亦能兼顧慷慨包容,更能創造親子共贏的教養局面,不得不折服耶穌的解難智慧。

 

上好每一節課是本 評好每一個學生是末

                                     

     一九九九年,威尼斯將金獅獎頒給導演張藝謀,其執導的《一個都不能少》廣受歡迎。這部電影的鏡頭對準貧困山村的孩子,起用全業餘演員,敘述了一個簡單、質樸卻觸動人心的故事。演員們在片中使用了自己的真實姓名及身份參演。如村長就是村長,代課老師高老師在現實中也是一名鄉鎮小學老師,電視台台長就是現實中張家口市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一個都不能少》將一個真實的偏遠貧困角落的教育掙扎故事透過影像傳遍了全世界,釋放出儘管困苦處處,亦不能掉失一個學生的決志。

   

四十年教育生涯沒讓一個孩子掉隊的馬芯蘭老師

    中國著名特級老師馬芯蘭是北京一所實驗小學的校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經開始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驗,創造了「開發學生智力,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品質」為主要目標的獨具特色的「馬芯蘭教學法」。這一套教學法並不是甚麼神奇教育魔法,只要好好閱讀特级教师研究书系:以人为本奠基师生发展——马芯兰人本教育思想研究一書,就明白了。

    馬老師的功底就如同孔子一樣,徹底坦然承認學生間的差異,這種差異並不是好壞對錯優劣,或是誰好誰差。於是,在進行課堂作業指導課時,會發現同樣的題目,有的學生二十分鐘就能做完,有的四十分鐘才能做完。絕對不能讓二十分鐘做完的強制陪著四十分鐘的。課上,馬老師鼓勵學生誰先做完可以看課外書,甚至出去打球。給予做得快做得對的學生進行其喜歡的活動是一種獎賞,也敦促做得慢的趕緊做,做完也可以出去玩。這樣學生能自然主動及愉快學習!馬老師堅持在正式課堂教好每一個學生,如果學生上課沒明白,下課補習,就會形成惡性循環。語文要補,數學要補,有的學生各科都差,全需要補,把玩的時間都給補沒了,成績永遠無法進步。

  再者,馬老師提出保底不封頂」的教學方針,保底是教學品質、教學大綱、教材的基本要求,讓每個學生對基本的東西都能理解掌握。不封頂是讓有能力的學生得到充分施展。因此,題目越難就越能顯示學生的水準。既要讓孩子減輕負擔,又要給孩子能力,必然要改變教學方法。 

  馬芯蘭老師認為教書是對人的教育,不去瞭解孩子,不與他溝通,小孩子也不會喜歡你,看著你就腦袋疼,你的書也就教不好。馬老師自豪地說:「工作四十年沒有讓一個孩子掉隊,包括蹲班的、複讀的,到我的班裡,成績都會大幅度提高。

  

 劉京海的成功教育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中國著名成功教育家,矢志不移為後進生奉獻一生的劉京海老師,又是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教育家。由劉京海創導的成功教育有效地轉變了大批的學習困難學生,成功教育的有關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國獲獎。

    難以想像,這樣一個教育專家,當年也曾是個差生,而他的女兒,也曾經是差生。劉京海讀小學的時候,就是一個成績很差的學生,好不容易從重重措敗中再度站起來,且去為人師表。當劉京海入職上海著名的「差生集中營」——閘北八中時,已經聽過「八中八中,大門朝東,流氓成群,打架成風」的順口溜。但是,劉京海老師卻認為,差生之所以差,老是因為經歷了無數學習挫敗,他們失去了自信心,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要使差生變成優秀生,方法非常簡單,就是老師得把差生當成天才來教育,不斷幫助他們在學習中取得成功,在成功中培育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主成功。

    教別人的孩子可以很可以客觀用心,教差生的女兒卻更難上加難。劉京海的成功教育激發了要把差生女兒小思灝教成好學生。劉京海先從學習興趣入手,加上從小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她一路從重點初中、重點高中走到復旦大學,總績總在全校前三名。劉京海都很注意培養女兒的自信心,女兒第一次煎魚,他連說好吃;女兒第一次挑選衣服,他說好看極了。就連女兒第一次自己從學校回家,他都讚不絕口,還興奮地要女兒說說是怎樣過馬路的。結果小思灝說:「老爸我讓一個叔叔拉著我過馬路,那傢伙是壞人,過了馬路還不鬆手,我就低下頭咬他一口,撒腿就跑」劉京海掉下眼淚笑說「你真是人細鬼大,明天還堅持要自己回家啊」於是,小思灝在父親不斷鼓勵又不斷勇於闖關中磨練好自己的信心,成為父親心目中的成功學生。

 

上好每一節課是本 評好每一個學生是末

    張藝謀導演有一個教育夢,就是一個都不能少;馬芯蘭老師都有一個教育夢,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劉京海老師都有一個教育夢,每一個差生都能成功。今天,一個都不能少成為以人為本的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銘,不讓學生掉隊是有抱負的教師的自我期許,讓每一個學生都成功是教育工作者的理想鵠的。

    要完成這些崇高的教育理想,當然要踐行孔子的教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教育的足下就是上好每一節課,課如生命,應該充滿活潑、精彩、旨趣、人本的元素。馬芯蘭老師及劉京海老師都做了上好每一節課的示範,當然,優秀的學生可以給予更多的自由,讓他們可以在課堂上馳騁,但對於後進生,卻要給予適切的教學輔助。

    也許很多人,包括學校教師、學校領導、甚至行政當局在內,都忽略了第15/2014號行政法規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的要求,其中第十二條學習輔助措施」清楚指出上好每一節課實在包括提供適切的學習輔助措施。其中包括:一、學校應採取學習輔助措施,輔助學習有困難或不足的學生,以及應支持學有餘力或具特長的學生。二、學校應根據學生的需要,採取靈活及多樣的學習輔助措施,尤其是下列措施:(一)集體或個別的輔導活動,其目的是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問題及輔助其完成作業;(二)向學生提供指導及學習建議的計劃;(三)善用課餘時間的特別計劃;(四)選擇性課程,使用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或對課程內容、課時及教學空間作不同的安排;(五)具針對性的課程資源,包括以資訊技術為載體的課程資源。三、為執行學習輔助措施,學校在有需要時可請求公共實體提供合作。四、學校所採取的各類學習輔助措施,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安排在學年教育活動期間進行。五、學校的教學領導機關應定期對所採取的學習輔助措施的成效作總結性評核。

    換句話說,上好每一節課包括拔尖與保底,而目下的課後督課、保底、補習都應該重新審視,納入正常的課堂教學內,這才是真正讓學生成功而又能減負的途徑。這個「本」先做好,再談「末」的多元評核罷!

2021年5月9日 星期日

踐行真經濟民主 經濟才能真復甦

                                     

    誠如股神巴菲特所言,只有水退之後,才知道你有沒有穿泳褲;同樣,疫情一年多了,澳門勞資不平等盡現眼前,情況已非常嚴竣,才會讓一直非常安份守己的工友衝擊勞工局,才會有對政府經援方案報以強烈反對聲音。經常帶孫子去公園玩耍的我,豎起耳仔,聽到澳門工友的悲涼故事。早兩天,才在公園裡,聽到一名在飲食業工作的工友,跟友人大吐苦誰水。主人翁在澳門飲食業鉅子旗下任職,全公司有三十多個外勞,只有五個本地人。他正在放無薪假,要供一層三百多萬的樓,非常焦慮不安。如此的案例在當前的澳門實在多不勝數。澳門政府天天高喊經濟復甦,除了派錢,推出一輪又一輪的經援措施外,似是群策無力。

 

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是站在資本家利益的過時經濟理論

    餐飲業聯合商會會長、間選議員陳澤武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電子消費券帶動效果會較前兩輪的消費卡明顯,又指「冇老細就冇員工,冇員工就冇老細,好簡單嘅道理。」陳澤武接著表示「你係員工,亦係市民,市民有錢洗,就可以用呢個(計劃),咁你可能啱啱到你老細間鋪頭消費,佢又有錢出糧俾你,點解唔好?」

    傳統的商家,一定持守以其利益為優先的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經濟觀,意指必須GDP增長,把餅造大,大家才能一起吃多一點。簡而言之,即是「先讓少數人富起來」,整體經濟增長,最終整體受惠,理論上是正確。但是,在現實世界,少數富起來的人(或者既得利益者),往往利用其經濟及政治影響力,左右政府的經濟政策及操控市場運作,令市場更趨壟斷,利益更大化地傾向老闆。事實上,經濟利益不但不會通過正常市場運作「滴漏」出來,反而「涓滴」不漏,更趨集中於有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本的老闆手上。除非政府願意實踐政治民主,提供足夠支持力量去抗衡這些不平等的影響力,否則「涓滴效應」的說法恐怕只是「既得利益者」說出來哄騙弱勢打工仔的說詞而已。

 

經濟民主不是資本主義的競爭對手,而是合作伙伴

    在澳門,從來都是官商合謀領導政治,從而壟斷經濟市場,接著以資本力量控制政治,得出來的是商人利益最大化,工友損失亦不斷擴大。因為沒有政治民主化的經濟防火牆,得出的結果是老闆投資的成本,扣除開支及工資等成本,其無上限的報酬全歸資本家所有,完全忽視經濟成果是老闆和員工合作共同創造的。

    多年來,在立法會,已超過十多次直選議員提案,盼望通過勞工集體談判權法律,但都被一一否決,就是因為議會無法率先實現政治民主。假使澳門願意推動政治民主,加上經濟民主,經濟復甦,指日可待。

  經濟民主概念並非創新潮語,只不過單純的廣大市民與脆弱的公民社會在經濟與政治的雙重剝削下,人們比較容易知道政治民主,卻對經濟民主一知半解。經濟民主是讓各種經濟活動的利益持份者,均擁有參與及制定決策的權利。換言之,經濟民主顛覆過去的老闆說了算的獨裁模式,而是指在一個企業內部進行組織權力的重新配置。當民主進入企業,不再是由控制資本的老闆或股東完全掌握,而由參與生產服務的勞動者,透過資本的集體持有取得集體管理與決策權力,把過去資本家利益最大化快轉移成為勞資集體利益最大化。

  經濟民主看似很理想,看似老闆吃虧。但是,經濟民主的根基是「人的首要地位優先於資本」。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二○一二年針對美國一百家企業有員工持股計劃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 ,ESOP的研究報告指出,員工擁有共同資本形式有利於形成激勵薪酬、賦予員工權力與創造積極工作場所文化,因而提升留任意願也降低離職率。另一項針對美國本土的研究也發現,員工所有權的企業撐過十二年生存期的機會較一般公司高出20%,十二年內破產或倒閉的可能性僅及一般公司的一半,顯示ESOP企業有著較高的生存率。可見,經濟民主讓勞工分得更多利益的同時,也創造出更加穩定就業機會,從而維持消費購買力和社區穩定就業,最終的加乘效應則是社區發展的穩定性與總體經濟的提高。

    筆者擔任校長時,曾委託一家小型電腦維修公司統辦全校電腦維修。該公司由一對夫婦合作,只請了兩個年輕的員工。後來,老闆讀了經濟民主的課程後,邀請兩位員工加入,從公司理念,到薪資分配,都能開誠報公處理,甚至,讓員工成為公司的成員而不是僱員。最後,兩個年輕人不但幫忙造大造好整間公司,亦能獨立處理分公司業務,而兩夫婦亦慢慢放手給合作伙伴,從天天晨運到經常外出旅行,可是,口袋裡的收入卻有增無減,這才是真正的涓滴效應製造出來的雙贏美好成果。

 

經濟市場與經濟民主如床頭打罵床尾和的夫妻檔

    過去,男主外女主外,男權大與女權。現在,男女平權,雙職家庭才能真正把餅造大造好,才能真正改善生活,進而享受優質生活。同樣的道理,過去,經濟市場一直被資本家、政客及不平等的法律操控,讓經濟市場與經濟民主不咬弦,甚至貌合神離。據一份最新的夫妻吵架與婚姻素質的報告指出,會吵架,尤其能讓妻子發脾氣的婚姻比較妻子老是啞忍的婚姻要美滿幸福。

    在澳門,政府及商界視勞工集體談判權為洪水猛獸,誤以為一定會大幅削弱資本家的根本利益。其實,在歐美先進諸國,「勞動僱用資本」已非空中閣樓,而是真實存在的資本家與工友共贏的烏托邦。這套基於民主化,共享經濟成果的思維,是將政治民主的一般性通則,實踐推及於經濟系統內,重塑人與人以及市場與社會之間的平等互惠關係。

    當工友以共同所有權的身份參與企業內部決策及營運時,其實在擴大老闆的經營視野,要造大個餅前先有個大餅的視野與思維。再者,經濟民主亦可以消解單純老闆盲目追求個人利潤的狹隘競爭,也形塑出工作平權,重建一套以合作團結為核心的中小型商業文化。

 

特區政府可以做派錢及經援更有為的政績

    自二○○八年開始,特區政府年年派錢,疫情之下,派錢都不行了,還要加碼推出系列經援措施,實在是用心良苦。方案一出,還要罵聲四起,特首馬上道歉,財金官員一月內要熬出個貼地方案,始能平息民憤。

    須知道,派錢與經援只是治標的辦法,並不能治本。治本之道,還是回歸市民的意願與立場。澳門市民一向溫純,力倡自力更新。所以,雖然澳門仍然沒有根本的政治民主,但經濟民主實在有利可圖,是一個多贏的美好良策。要是特區政府與企業願意放棄過去的偏見,昂首闊步,願意試試經濟民主,很快,就一定看享受到經濟共享的甘甜成果。

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邊有半斤八両咁理想

                            

    記得小時候,看了很多粵語長片,無論是張瑛、張活游、抑或是新馬仔及胡楓,都不約而同教我們一句俗語,就是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港澳兩地,許許多多的小市民或是走難到澳門的移民,一貧如洗,靠踏實工作過小康生活。自小,父母耳提面命,要好好警惕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漸漸,我輩形成靠自己、不貪小便宜的生活態度。

    一九七六年,許冠文兄弟的電影半斤八両」上映,主題曲《半斤八両》道盡了打工仔的不公平待遇的苦況。我大學畢業回來教小學,有一堂課,一個聰慧的學生給我一道IQ題,兩個人分一個蘋果,怎樣處理最公平,很多同學都在看我如何回答,我一時語塞。最終,那學生揭開答案說:「一個切,一個選。」實在,切蛋糕的博弈比較簡單,現實生活中打公仔與老闆的博弈難度就更高了。

 

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

    ○○八年初,工務運輸司司長歐文龍的貪腐案在特區終審法院公開審理結案,歐文龍被控受賄、濫權及洗黑錢等七十六項罪名,包括四十一項貪污受賄罪,當中四十項罪成;另三十項清洗黑錢罪中,有十三項罪成;兩項濫用職權罪成;一項財產申報不正確罪成,一項財產來歷不明罪成,判監二十七年。至於歐文龍貪污得來的兩億五千兩百八十多萬元財產,亦被判充公,包括在澳門及存在香港的現金與證券,倫敦一間獨立屋,一家空殼公司及澳門蘆苑一個豪華複式單位,並罰款二十四萬元及支付堂費及訴訟費,歐文龍被媒體稱為世紀巨貪

    碰巧的時,二○○八年,澳門特區政府以與民分享經濟成果為由,開始每年給合法居民派錢,從當年每個永久居民派五千元,到今年派一萬元,累計每人獲派現金十一萬四千元。去年初,新冠肺炎肆虐,重創澳門經濟,特區政府除現金分享外,亦先後透過電子優惠方式,試圖刺激消費及振興經濟。

    特區政府打擊大貪有成效,卻無形中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小貪,甚且成為澳門的特色文化。澳門人既能踏實工作,不好高騖遠,但亦對於各種小便宜、小恩小惠的計算非常精明。選舉年又到了,各種便宜活動如雨後春筍,讓一眾選民眼花撩亂。

   冷靜想想,歐文龍貪的是公帑,現今分享及經援優惠是公帑,都是澳門人的錢。至於選舉工程的各項所謂的優惠,舉例如七百元可以買一張選票,部份貪小便宜的選民,就是沒看到可能付出的代價是七百元很多倍。要是能便宜莫貪,也許能選出能好好監督政府的議員,貪官就不能麼容易得逞了。還是那句老掉了牙的教訓,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啊

 

邊有半斤八両咁理想,吹佢唔漲

    疫情底下,盡顯澳門經濟民主的不公義。特區政府的勞工政策傾斜商賈利益,本地勞工與外地勞工的人力資源分配不公,導致很多本地工友被逼凍薪、減薪、放無薪假、甚至失業。不要以為外勞就幸免於難,其實亦受到商賈巨鱷的剝削。澳門商人的利益在疫情下,有的真受重創,但無良者商賈即既贏了本地工友,同時又贏了外勞,在享受雙重剝削下的優勢,同時連續贏兩趟。

    政府有見民情沸騰,只好提早發放現金分享,又推出新一輪經援措施,一方面想平息民怨,一方面繼續刺激消費與振興精經濟。即將推出的電子優惠經援措施,連小朋友都有份,試看許多銀行週日都打開門作生意,專門為家長設立小朋友的帳戶,以便小朋友都可以享受到相關的電子消費優惠。實在,自二○○八年全民派錢開始,已有很多關乎道德、教養、理財、親子衝突的問題,至今,只看到變本加厲。面對商賈豬籠入水,吹佢唔漲;面對貪小便宜文化日益嚴重,吹佢唔漲;面對小朋友越來越跟父母斤斤計較,都吹佢唔漲

 

因為道德距離感不足,道德覺醒不足,總有些人真的愛貪便宜

    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創建了「差序格局」理論,它以血緣、地緣 、經濟水平、政治地位、知識文化水平等多維度來展示了社會群體之間親疏遠近的人際格局,由自己延伸開去,一圈一圈,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紋,波紋的遠近可以標示社會關係的親疏,由近到遠,著眼點通常是眼前的短暫利益,其重要特徵如下:一、利己主義在這種關係格局中,充份以自己為中心,一切價值是以「利己」作為考慮。二、公私群己的模糊,沒有明確的漣漪界線,公與私無法清楚界定。三、因人而異的倫理,由於沒有道德和法律的明確界定,造成倫理道德標準因人而異,任意搬龍門。四、人治取代法治,用人際關係的歷史傳統去構建標準。

    眾所周知,知與行經常存在極大的落差,要知行合一,必須突破對知與行的落差盲點,而這方面的學術與實踐,以近年非常流行的行為倫理學為最有成效。通常,我們都被有限覺知影響,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先使未來錢,及時行樂,以後再算等。有見及此,行為倫理學者建構出從道德覺知、道德判斷、道德意圖及道德行動連貫的理論與實踐方法,務要建立當下的危機感,進而全面提升個人的道德覺知,加以努力實踐,就能知而能行,知行合一。  

 

勿讓小便宜及小恩小惠的平庸之惡拉低公民社會的水平

    存在主義哲學家鄂蘭、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筆下,現實社會中有一群平庸之惡的群氓,他們並沒有做甚麼傷天害理的罪行,為的只是圖自己的小便宜如蛇齋餅粽、又或是生日紅包、甚或免費餐及免費旅行等等,或是廉價出賣自己的選票與尊嚴,最終的結果卻是導致了整個社會群體的混亂與損害,其中包括信用損害、道德損害、物質損害、民主自由損害。真正的罪魁禍首不是一個行平庸之惡的個人,而是一群連自己都不知道犯了傷害社會文明進步的群氓。
   
的確,一個商業社會從不會無端端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一個商業社會從來都有司空見慣的邊有半斤八両咁理想。但是,不能因為一直受到種種不公平對待就能得出該有補嘗的藉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直都是我們的優良傳統。政府的一波又一波的優惠福利,各個選舉工程產出的小恩小惠,都應該予以警惕,父輩的教訓一直都該成為我們的殷鑑,貪字變個貧,貧不在私,貧若在公,公民社會如何迎接一波又一波民粹主義的挑戰,澳門公民社會依然花果飄零。

   除了父母之外,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邊有半斤八両咁理想。當我們認清凡事皆有代價,安份守己,面對權貴利益,果敢說一聲吹漲

2021年5月5日 星期三

別讓「廢水」廢退澳門青年的身心社靈健康

     多年前,COMEBUY的珍珠奶茶風靡,生意興隆,同行有見及此,各式各樣的手搖飲品陸陸續續遍佈澳門,門庭若市。你今日飲左未成為青年人打招呼的見面語。眾所周知,手搖飲品通常含糖、色素及各類添加化學物超標,長期飲用會引發很多嚴重損害健康的漫性疾病,甚至會斷送寶貴的生命,所以,手搖飲品又廢水」,即沒有益處。不過,年輕人大都抱著及時行樂的心態,又或是誤以為只要保持運動,就能免於一切後患的到來。

 

為甚麼廢水」如此受兒童及青年的喜愛

    廢水是都市化的產物,跟都市化的生活節奏越來越緊張有關係。從個人層面去看,有習慣飲廢水的青年人有77%認為有「宅」屬性,即有上網、動漫、喝咖啡、喝酒、抽煙、打機等會上癮的嗜好。甜甜的奶茶可以讓人暫時忘記生活中的一切煩亂和壓力,躲在純屬個人的空間。法國學者尚布希亞在他的「消費社會」一書中寫道:「形象、符號、資訊,我們所『消費』的這些東西,就是我們心中的寧靜,與外界產生的距離則鞏固了這份寧靜。」廢水亦是人際交往的媒介,是打卡必備,更是吹水聚會不可或缺的飲品

    綜合兩岸專家研究所得,廢水深受青少年歡迎的的原因1.好喝:跟平淡無味的開水比起來,更易入口。2.口味眾多可以依每位消費者的需求、喜好作調整,有人喜歡綠茶,有人喜歡半仙豆夫。3.方便快速:到處都可以買到心儀的廢水,不用隨身攜帶白開水,飲完就扔。4.健康取向:現代人因忙碌或本身不愛吃水果,而選擇喝帶有水果或營養素的廢水,如水果醋、鮮果汁、蕃茄汁等足夠供應每日水果所需的營養。5.提神:廢水是學生熬夜讀書不可少的提神飲品,許多人認為喝廢水總比抽煙喝咖啡有益。6.消暑:因天氣熱而想喝點冰涼的飲品解渴及消暑。7.廣告:大量廢水廣告新奇、有魅力,一點都不廢,從而挑起青少年買飲料的慾望。8.優惠:商戶為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意慾,時常推出「買二送一」、「集滿十點換一杯」等優惠吸引顧客。

 

成也廢水,敗也廢水   

    廢水備受歡迎,總有其為人所悅納的益處1.提供充足的熱量:糖可以轉化成熱量,熱量又可以用來減壓,使心情愉悅。2.改善情緒:舌根感受到甜味,會直接連結到大腦分泌腦內啡,從而產生短暫的快感,讓緊張低落的情緒有所好轉。3.減輕疼痛:糖的確可以減輕疼痛,尤其因為情感衝突造成的痛楚,糖份可以減少內在的救援意慾,從而產生安撫的作用。

    廢水的害處真少,略舉如下1.體重兩極化:許多少女喝過廢水,減低食慾,少吃正餐,容易造成體重過輕;相反,既吃正餐,亦不斷飲廢水,熱量爆增,很難不肥。2.低血糖症:長期飲用廢水易造成身體判別自行製糖的功能大減及失調,當血中葡萄糖濃度異常偏低,易產生頭痛、緊張、煩躁、心跳加速等症狀,嚴重偏低會引發昏迷,甚至死亡。3.蛀牙及牙周病:我吃糖果,糖果吃牙。牙齒沾滿了糖,產生酸而侵蝕牙齒之琺瑯質,因此蛀牙及牙周病的風險大增。4.加速水分流失:任何含有化學成分的飲料,都需要借用體內的水去稀釋代謝。所以,飲廢水而不喝開水會讓身體循環與代謝失衡。5.引發痛風:含糖飲料會增加體內尿酸,提高患痛風的風險,更會導致高血壓,引發心臟病及後發慢性病。

    根據衛生局2017年的青少年健康調查報告,每九名小一學生中有一名屬於肥胖;環保局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19》指出,塑膠廢料比照過去一年上升了21.7%,毫無疑問,這些都跟廢水大行其道有密切的關係。

 

家校社會有必要幫助青年人戒廢水

    廢水的益處及正向功能完全可以找到替代的方法,但是,廢水引發的個人健康問題及環保問題,必須從源頭解決。歐美先進諸國已深深受到高糖食物及飲品引發的高醫療開支,還有造成的心理、社會及環境的傷害難以補償及改善。所以,除了加徵廢水的稅,試圖收取寓禁於徵的果效。

    與此同時,先進國家加強學校的常識課、健康課、心理社會課等,務要從小端正孩子對廢水禍害的認識,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許相關持份者都應共同參與,透過科學有效的方法遏止問題的惡化。

    麻省理工學院神經學家Charles Duhigg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一書中,提出習慣的形成都包含了「提示」、「慣性行為」、「獎勵」三個部分,透過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事物觸發某個行為,最後因為該行為而得到獎勵,形成難以戒除的習慣。如果「提示」以及最後的「獎勵」維持不變,只要更改中間的「慣性行為」,人類的習慣就會較快速的被改變。

    別以為活在澳門的青年人是無憂無慮,根據澳門眾多關於青年人的研究,無論是學業,或是就業,乃至置業,都給他們很龐大的壓力。各種生活壓力以及看不到未來的無力感,使得年青人開始追求微不足道的快感為樂,即一般所說的「小確幸」,而人手一杯廢水正好填補年青人心中空缺的「小確幸」。一旦這個「提示」出現,依照麻省理工的研究,消費者會竭盡所能滿足「小確幸」的渴望,從中得到「提示」,而「慣行行為」就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此外,有趣的部分在於,廢水本身也是一個「提示」,當越來越多品牌投入到廢水市場,消費者就更容易在生活中接觸到不同種類廢水的提示,在這股風潮下產生的粗糙濫製品牌效果,「從眾」、「跟風」就成為極大的「社會推力」。行為經濟學家 Richard H. Thaler曾經寫出一本經典名作《推力》,指出社會推力有兩種:第一種含有豐富提示,當很多人表現出同樣的行為或抱持同樣的想法時,他們的行為與想法便會傳遞出特定的訊息,告訴你應該要有怎樣的行為與想法,才符合團體的期望及要求;第二種則是同儕壓力,因為在乎別人的看法而避免跟別人不同。

    Richard H. Thaler提出了「心理帳戶」的理論,他認為除了真實的錢包、電子錢包,還有在無意識中會將生活中的各種花費分類在腦海中的「心理帳戶」。特區政府自二○○八年開始派錢,無論是嬰兒,抑或是百歲老人,人人手上都收到足夠的花錢「提示」,尤其電子消費經援計劃出台,這方面的強化行為更為嚴重。比起「勤勞所得」應該儲蓄的心理帳戶,青年人更容易被種種花費的「提示」所左右,一天一廢水實在不過份是許多青年人的「小確幸」想法,溫水煮蛙效應下,就形成不由自主的購買廢水習慣了。

    歸根究底,還是要回到源頭去引導青年人戒廢水,就是增加其他的「提示」,以代替只能飲廢水才能獲得的「小確幸」。換句話說,回到行為學派心理學的說法,應該增強其他的誘因,轉移視線,才能慢慢少買廢水,戒除常飲費水的壞習慣。

    地球先生病了,留給未來一代又一代的美好的環境,也許亦是另一個讓孩子遠離廢水的誘因,亦是所有澳門永續發展持份者的共同責任。

重返耶穌在不正義制度下的窮寡婦解難現場

     在馬爾谷福音第十二章,耶穌明確宣示愛的指向,一是愛天主在萬有之上,二是愛近人如愛自己。接著,嚴厲指摘經師表面上是愛主,實際上是愛自己的名譽、地位與財富於一切之上;耶穌更不留情面的指斥經師的財富源自侵吞窮寡婦的家產。然後,耶穌在聖殿看著人如何向銀庫捐獻,盛讚窮寡婦雖然只投了兩個小錢,卻比所有人捐的更多。

    今天,我們活在貧富懸殊的國度,澳門政府試圖透過高福利制度,如訂定維生指數,每年全民派錢一萬元,注錢入市民的中央公積金戶口;疫情下,還連續兩年提出八千元的經援措施,有人譏諷說澳門是一個窮得只剩下錢的社會。

    我們活在一個充斥資本主義意識型態下的社會,生活很多方面都被「量化」所左右,於是,人們心裡在意的不外乎「是少還是多」的問題。假若以「貧窮」的概念與實況而言,應該就會有「少」就是不好、吝嗇、愚昧等刻板印象,然而在耶穌的理解和詮釋中,卻有著顛覆反向思考的兩難觀點:第一,貧窮者如窮寡婦都能在不足中參與奉獻,耶穌刻意忽視經師捐很多錢,卻明確看見寡婦投了「兩個小錢」。事實上,耶穌的貧富思維完全超越世俗人的眼界。換句話說,耶穌從不用金額的多寡來衡量其愛天主的多少,經師及稅吏一直誤以為捐得多就增多了進天國的機會。耶穌的觀點是,從來窮人並沒有被排除在天國的福份之外,反而上主悅納了窮寡婦所投的兩個小錢;讓我們深思福音的包容遠超過俗世價值觀。第二,貧窮者對天主的依靠與奉獻之信心比例不一定少於富人及經師。當耶穌解釋為何說「這個窮寡婦比眾人投入的都多」時,衪指出的不是金錢奉獻的數量,而是信心奉獻的比例,這個窮寡婦「把所有的生活費都投上了」,表明她以百分百的信心全然信靠上主,也凸顯出上主看重這份「信心比例」過於「金錢數量」。

    別忘記在馬爾谷福音中,耶穌先講愛是最的誡命,然後嚴厲指斥經師,再透過窮寡婦說出真正的奉獻是愛心及信靠而不是財稅。換言之,無愛的捐獻一點益處都沒有。面對貧窮,現代社會,無論是政府、社團及個人,直接的反應就是「賙濟」;然而,「賙濟」也只是金錢物質的援助方式,它可能並沒有改變貧窮實況的力量,亦無助改善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須知道,貧窮並非只有「經濟」的面向,它同時也有「情感」的面向。聖保祿宗徒說「我若把我所有的財產全施捨了,我若捨身投火被焚;但我若沒有愛,為我毫無益處。」聖保祿宗徒凸顯出「愛」是一切行動最關鍵的元素,沒有「愛」,很多事情和行動都會流於表面化和形式化。當我們真正面對「貧窮者」的時候,考驗特別大,因為我們很可能只把對方「物化」,又或是只單獨看成是一件要解決的「事情」來處理,卻容易忘記這時候所面對的其實是活生生的「人」。於是,真正的問題並非是否能去「賙濟」貧窮,而是如何去愛貧窮者。

    其實,耶穌透過窮寡婦彰顯基督信仰並不將「貧窮」當作一種「宿命論」,反而這個信仰是幫助我們明智地認識各式各樣的處境及原因,免得我們以刻板印象和意識型態來亂定人罪或輕視任何人;貧窮而有智慧是真實可見的呢!所以,耶穌才會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