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威尼斯將金獅獎頒給導演張藝謀,其執導的《一個都不能少》廣受歡迎。這部電影的鏡頭對準貧困山村的孩子,起用全業餘演員,敘述了一個簡單、質樸卻觸動人心的故事。演員們在片中使用了自己的真實姓名及身份參演。如村長就是村長,代課老師高老師在現實中也是一名鄉鎮小學老師,電視台台長就是現實中張家口市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一個都不能少》將一個真實的偏遠貧困角落的教育掙扎故事透過影像傳遍了全世界,釋放出儘管困苦處處,亦不能掉失一個學生的決志。
四十年教育生涯沒讓一個孩子掉隊的馬芯蘭老師
中國著名特級老師馬芯蘭是北京一所實驗小學的校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經開始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實驗,創造了「開發學生智力,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品質」為主要目標的獨具特色的「馬芯蘭教學法」。這一套教學法並不是甚麼神奇教育魔法,只要好好閱讀《特级教师研究书系:以人为本奠基师生发展——马芯兰人本教育思想研究》一書,就明白了。
馬老師的功底就如同孔子一樣,徹底坦然承認學生間的差異,這種差異並不是好壞對錯優劣,或是誰好誰差。於是,在進行課堂作業指導課時,會發現同樣的題目,有的學生二十分鐘就能做完,有的四十分鐘才能做完。絕對不能讓二十分鐘做完的強制陪著四十分鐘的。課上,馬老師鼓勵學生誰先做完可以看課外書,甚至出去打球。給予做得快做得對的學生進行其喜歡的活動是一種獎賞,也敦促做得慢的趕緊做,做完也可以出去玩。這樣學生能自然主動及愉快學習!馬老師堅持在正式課堂教好每一個學生,如果學生上課沒明白,下課補習,就會形成惡性循環。語文要補,數學要補,有的學生各科都差,全需要補,把玩的時間都給補沒了,成績永遠無法進步。
再者,馬老師提出「保底不封頂」的教學方針,保底是教學品質、教學大綱、教材的基本要求,讓每個學生對基本的東西都能理解掌握。不封頂是讓有能力的學生得到充分施展。因此,題目越難就越能顯示學生的水準。既要讓孩子減輕負擔,又要給孩子能力,必然要改變教學方法。
馬芯蘭老師認為教書是對人的教育,不去瞭解孩子,不與他溝通,小孩子也不會喜歡你,看著你就腦袋疼,你的書也就教不好。馬老師自豪地說:「工作四十年沒有讓一個孩子掉隊,包括蹲班的、複讀的,到我的班裡,成績都會大幅度提高。」
劉京海的成功教育: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中國著名成功教育家,矢志不移為後進生奉獻一生的劉京海老師,又是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教育家。由劉京海創導的成功教育有效地轉變了大批的學習困難學生,成功教育的有關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國獲獎。
難以想像,這樣一個教育專家,當年也曾是個差生,而他的女兒,也曾經是差生。劉京海讀小學的時候,就是一個成績很差的學生,好不容易從重重措敗中再度站起來,且去為人師表。當劉京海入職上海著名的「差生集中營」——閘北八中時,已經聽過「八中八中,大門朝東,流氓成群,打架成風」的順口溜。但是,劉京海老師卻認為,差生之所以差,老是因為經歷了無數學習挫敗,他們失去了自信心,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要使差生變成優秀生,方法非常簡單,就是老師得把差生當成天才來教育,不斷幫助他們在學習中取得成功,在成功中培育他們的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主成功。
教別人的孩子可以很可以客觀用心,教差生的女兒卻更難上加難。劉京海的成功教育激發了要把差生女兒小思灝教成好學生。劉京海先從學習興趣入手,加上從小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她一路從重點初中、重點高中走到復旦大學,總績總在全校前三名。劉京海都很注意培養女兒的自信心,女兒第一次煎魚,他連說好吃;女兒第一次挑選衣服,他說好看極了。就連女兒第一次自己從學校回家,他都讚不絕口,還興奮地要女兒說說是怎樣過馬路的。結果小思灝說:「老爸!我讓一個叔叔拉著我過馬路,那傢伙是壞人,過了馬路還不鬆手,我就低下頭咬他一口,撒腿就跑!」劉京海掉下眼淚笑說:「你真是人細鬼大,明天還堅持要自己回家啊!」於是,小思灝在父親不斷鼓勵又不斷勇於闖關中磨練好自己的信心,成為父親心目中的成功學生。
上好每一節課是本 評好每一個學生是末
張藝謀導演有一個教育夢,就是一個都不能少;馬芯蘭老師都有一個教育夢,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劉京海老師都有一個教育夢,每一個差生都能成功。今天,「一個都不能少」成為以人為本的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銘,不讓學生掉隊是有抱負的教師的自我期許,讓每一個學生都成功是教育工作者的理想鵠的。
要完成這些崇高的教育理想,當然要踐行孔子的教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教育的足下就是上好每一節課,課如生命,應該充滿活潑、精彩、旨趣、人本的元素。馬芯蘭老師及劉京海老師都做了上好每一節課的示範,當然,優秀的學生可以給予更多的自由,讓他們可以在課堂上馳騁,但對於後進生,卻要給予適切的教學輔助。
也許很多人,包括學校教師、學校領導、甚至行政當局在內,都忽略了第15/2014號行政法規《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的要求,其中第十二條「學習輔助措施」清楚指出上好每一節課實在包括提供適切的學習輔助措施。其中包括:一、學校應採取學習輔助措施,輔助學習有困難或不足的學生,以及應支持學有餘力或具特長的學生。二、學校應根據學生的需要,採取靈活及多樣的學習輔助措施,尤其是下列措施:(一)集體或個別的輔導活動,其目的是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問題及輔助其完成作業;(二)向學生提供指導及學習建議的計劃;(三)善用課餘時間的特別計劃;(四)選擇性課程,使用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或對課程內容、課時及教學空間作不同的安排;(五)具針對性的課程資源,包括以資訊技術為載體的課程資源。三、為執行學習輔助措施,學校在有需要時可請求公共實體提供合作。四、學校所採取的各類學習輔助措施,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安排在學年教育活動期間進行。五、學校的教學領導機關應定期對所採取的學習輔助措施的成效作總結性評核。
換句話說,上好每一節課包括拔尖與保底,而目下的課後督課、保底、補習都應該重新審視,納入正常的課堂教學內,這才是真正讓學生成功而又能減負的途徑。這個「本」先做好,再談「末」的多元評核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