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耶穌用葡萄園主僱工解開公平教養子的兩難

 

    在瑪竇福音第二十章,耶穌講了一個僱工的比喻「天國好像一個家主,清晨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僱工人。他與工人議定一天一個『德納』,就派他們到葡萄園裏去了。約在第三時辰,又出去,看見另有些人在街市上閒立着,就對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罷!凡照公義該給的,我必給你們。他們就去了。約在第六和第九時辰,他又出去,也照樣作了。約在十一時辰,他又出去,看見還有些人站在那裏,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站在這裏整天閒着?他們對他說:因為沒有人僱我們。他給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裏去罷!

到了晚上,葡萄園的主人對他的管事人說:你叫工人來,分給他們工資,由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那些約在第十一時辰來的人,每人領了一個『德納』。那些最先僱的前來,心想自己必會多領;但他們也只領了一個『德納』。他們一領了,就抱怨家主,說:這些最後僱的人,不過工作了一個時辰,而你竟把他們與我們這整天受苦受熱的同等看待。他答覆其中的一個說:朋友!我並沒有虧負你,你不是和我議定了一個『德納』嗎?拿你的走罷!我願意給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這樣,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

 

家主支付工資的雙重標準

    從上引經文看到,家主清晨請第一批工人時說一天一個德納。到了第三時辰、第六時辰、第九及第十一時辰,其實沒有明確說明會給多少個德納,只說凡照公義該給的,我必給你們。到了晚上,家主發工資,由最後來的先發,給了一個德納。如果大家都在現場,一定心想這個家主非常闊卓,最後一批來都得到一個德納,自然比他們早來的一定會得到多過一個德納的工資,豈料從清晨到傍晚,所有人都一樣拿到一個德納。於是,早來的抱怨晚來的,尤其是只工作一個時辰的,為何都拿到整天工作一樣報酬,豈不是很不公平嗎沒料到,家主回應說:「我願意給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頓時,所有工人都啞口無言,但一定無法平息心中的怒火。

 

耶穌的公平教養邏輯學

    全球化的其中一個現象是少子化,誠如李麗珊話齋,養一個小孩要四百萬,供書教學以外,要付的心血更是多於四百萬。獨生小孩顯然是普世現象,當萬千寵愛在一身時,不必講求公平與正義。但是,當一個家庭有多於一個孩子時,如何做一個公平正義與稱職的家長真的很不容易,許多父母天天就與孩子們陷入博弈的苦戰中。不要以為博弈就是兩個小孩分一個蘋果,一個負責切,一個負責先拿那麼簡單。

    眾所周知,父母經常碰到孩子的投訴是偏心,所謂清官難審家庭事,就是連包青天都無辦法看清誰是誰非,誰公正誰偏袒。耶穌在葡萄園僱工的比喻裡,就成功突破「手心又係肉,手背又係肉」的博弈兩難教養困境。換句話說,當哥哥抱怨父母偏袒弟弟時,父母大可理直氣壯說,我沒有少給你,但別管我給弟弟多;同樣,下一回,父母又可以向弟弟說,我沒有少給你,但別管我給哥哥多。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深受其信奉基督教父親的影響,在其扛鼎之作《道德情操》提到人要過幸福的生活,必須有公平的美德與仁慈的美德,公平是不減少別人的利益,仁慈是增加別人的利益。看下去,就跟耶穌講的教養邏輯產生異曲同工之妙。

    耶穌的教導既能保障公平公正,亦能兼顧慷慨包容,更能創造親子共贏的教養局面,不得不折服耶穌的解難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