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當「溫故」向左走而「知新」向右走時


    武漢肺炎疫情肆虐,自農曆新年後,非高等教育全面停課。期間,網上教學成為新貴,教師、家長及學生都要學會網上教學。一時間,大家都手忙腳亂,怨聲四起。教育當局為了平息大家的擔心及憤怒,推出溫故知新的指引,要求校方只能溫故,不能知新,甚至不能評核計分。
    大家都沒料到疫情比當年SARS嚴竣多倍,停課令一延再延,直至五月四日,高中復課,五月十一日初中復課。五月二十五日高小復課,六月一日初小復課,至於幼稚園及特殊教育,就只能繼續溫故知新了。
    幾個月了,教師、家長及學生一直在所謂的溫故知新黑洞了載浮載沉,到底,我們可有在其中思索,甚至批判溫故與知新的關係呢?溫故定能知新嗎?溫故有助於知新嗎?
       
溫故與知新的邏輯關係
    從邏輯真值樹來看,溫故與知新存在四種關係,一是溫故可以知新,二是溫故但不可以知新,三是不溫故但可以知新,四是溫故與知新毫不相干。
    近年,有許多暢銷小說改編成賣座電影,如香港作家張小嫻的《我的愛如此麻辣》就被改編成電影《花椒之味》;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埃里克侯麥Eric Rohmer本是作家,但一直覺得寫小說,還不能完全表達其作品的精髓,於是跑去當導演,自編自導自己的小說成為電影。在《六個道德故事》的小說集前言中,埃里克說:「一個故事,如果能寫出來,為甚麼還要拍成電影?如果要拍成電影,為甚麼又要去寫它?」原來,埃里克非常明白文字與電影能相互輝映,互補不足,把小說拍電影,就是因為能產生溫故知新的功能。美國暢銷作家作家葛拉威爾在《異數》一書中說:「任何的複雜性認知工作,都要經過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才能成為頂尖高手。這就是我們說的熟能生巧的意思,透過刻意練習,任誰都能溫故知新,匠心獨運的藝術家就是經過千錘百鍊才能巧奪天工。
    若果說溫故不能知新原因大概有兩方面,一是知識內容缺乏能提煉成新的價值,二是溫故者本身缺乏提升故到新的能力。以著名的童話故事《狼來了》為例,從道德教育心理學看,這是一個非常刻板及教條的故事,缺乏可開發的道德教育價值,因為教訓只有兩個,一是不要說謊,一是不要信人。要是把故事改成農夫的道德兩難,既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要上山救牧童,又可以視其吹噓。如此,就變成具備很豐富的德育教材,溫故知新的空間寬闊了很多。至於溫故者通常是一般學生,實在需要多方指導才能拓寬溫故的視野;再者,亦需要老師同學的鼓勵,方能從孜孜不倦中領悟出知新來。
    要不溫故便能知新,也許只能是上智的學習者才能做到。因為,所有的學習都必須建立在固有的基礎知識技能上,學習從來都是拾級而上的歷程。至於又不溫故又不知新顯然是拒絕學習的不良態度,無討論的餘地。

溫故知新是見山仍是山的領悟
    好看的電影會一看再看,有趣的是再看會發現一看時沒有看到的東西,讓我想起禪宗警語說:「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初次見山,會有一種印象;當第二次再去看山時,體驗與領悟加深了,好像不是先前的山;多次看山,始發現山仍是最開始看到的山,只不過個人的境界已經提升,山仍是山,但內在變化已經不同了。
   
故是過去學習過的知識、能力及情感積澱,溫就是重新去把過去學過的種種再作深入的檢視,看是否能提升新的感悟來。溫故像挖井,越往下挖,水越清澈,水越甘之如飴。溫故如果只是走馬看花,自然難以知新,就算新也許只是膚淺的新而已。

溫故是格物 知新是致知
  
 活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知新是我們的競爭力,要不是輸在起跑點,就是一直落後於其他人。知新已經不是一個質的問題,顯然已經變成一個速度的問題。於是,除了應付考試以外,我們都視溫故為奢侈品。
    本來,學校設置的課程應該遵行螺旋式,即一邊挖深慢慢向前。惟是,在今天競爭激烈的教育體制下,學校課程已改成直線式,為了達到目的而去教與學,教完及學完之後就放下,馬上追趕下一站要教要學的內容。
    教與學都會碰到難點,要反覆思考,多角度揣摩;思考和揣摩的過程就是溫故,能解決問題,就能知新。溫故,就是格物,知新,就是致知。溫故而知新,就是格物致知的過程。就如學騎腳踏車,經過多番的跌跌撞撞,終於找到平衡的意識及技能。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論語》中,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孔子的世界裡,成為老師並不要去讀師範教育,拿一張文憑才能當老師,能擇善從之,見不善改之的人就堪當老師。同《論語》中,孔子亦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之間多了一個而字,換言之,能溫故而又能知新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戰國策趙策一》中有說:「前世之不忘,後事之師。總結起來,只要有幾個人,能擇善,能改過,能前車之鑑,就能成為稱職的老師。
    現實是,許多教師,應該說是教師匠,是溫故的高手,甚且以為能把教科書全教給學生,就等於完成教學任務。現實是,亦有許多教師,只管不斷教新知識給學生,尤其是旨在培養菁英的名校。
    原來,溫故是過去,知新是未來;溫故是一體的兩面;溫故是固本,知新是培元;溫故是不斷舉一,知新是反三;溫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溫故是投入,知新是產出;溫故是蛇蛻皮,知新是長出新皮。溫故與知新脫鉤,不是八股就是荼毒。
    沒料到,溫故與知新可以異化成南轅北轍,當前的香港,DSE考試先是通識科講新聞自由必須受限於國家安全,繼而是歷史科的利多於弊題目攪到滿城風雨,文革2.0一幕又一幕上演,原來,歷史只以溫故」,且要向「左」走,而歷史教學的目的是要建立學生的歷史獨立批判後獲得的「知新」,即全面向「右」(right)走時,教育問題政治化把本來純淨的溫故知新徹底污衊化了。
    教師的最神聖任務是帶領學生如何透過過去的知識,學以致用到當下的生活,更理想的是能與學生同行,透過自身的高瞻遠矚,帶領學生走進知識的新天新地。
    當前的教育,若是只顧溫故是不足,若是只顧知新是過尤,兩者皆偏廢,惟走中庸之道,方能教出立足過去,穩居現在,展翅將來的好學生。

《月光男孩》與《少年的你》在欺凌中絕處逢生


    小時候,我個子長得矮,又瘦骨嶙峋,左臉上長了一大片鮮紅斑痣,很自然就成為校園欺凌的對象。我整個小學一直怕落小息,因為又到了任人魚肉的可怕時刻。上了初中,那些欺負我的同學或轉校或去當學徒,我開始有好日子過。多年以來,那段欺凌陰影仍揮之不去,猶有餘悸。
    有校園的地方就有欺凌,所以,以校園欺凌為題材的電影不勝枚舉。近日,香港第三十九屆金像獎最佳電影《少年的你》就是以大陸的校園欺凌為題材,講女主角為了順利參加高考寧願默默承受欺凌。二一六年,美國電影《月光男孩》描繪在黑人聚居區一個小男生在欺凌困境下絕處逢生的故事。今天看來,仍然讓人窒息,絕處逢生的確是所有飽受欺凌的人士的共同渴望。想真一點,有誰不受過欺凌,又有誰不曾欺凌過別人,關鍵是我們是否有逃出欺凌的覺醒與行動。

《少年的你》絕處逢生智慧
    《少年的你》(Better Days),英文名一看片就道出所有受欺凌人們的共同願望,就是要結束壞日子,好日自快點來臨。電影開始,女主角陳念的好友胡曉蝶承受不了欺凌,在午間用膳時間從教室外走廊一躍而下,用最悲觀的方式結束被欺凌及提出最徹底的控訴。這齣電影用校園拉開故事的序幕,亦是用以牙還牙的報復來結束校園欺凌。其中,帶出更可怕的現實訊息,與其以為可以靠學校及靠警方,不如靠自己「私鳥」更有效果。
    欺凌才是《少年的你》的主題,縱然許多電影都拍過相關的題材,為何欺凌仍然是創作者屢拍不厭的素材呢因為創作者認為自己有義務,將自己所見證的社會真實面貌,用攝影機記錄下來,讓我們省思自己有無絕處逢生的生存應變智慧。《少年的你》片頭更打上字卡:「希望能匯聚社會各界的力量,來防堵校園欺凌這種普存的現象。」
    女主角陳念是一個內外交困的高三學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由於母親欠一筆還不完的貴利債,只好逃走。弱質纖纖的陳念不單要一個人生活,還要常常面對債主的恐嚇。回到學校,因為胡曉蝶已去世,陳念自然成為下一個矚目的欺凌對象。陳念很清楚自己的弱勢,深信擺脫困局的唯一方法是能考上名牌大學,透過知識改變命運。陳念一方面扛住高考的沉重壓力,一方面卻要白白承受同儕的欺侮;還好,陳念遇上一個天涯淪落人叫小北,這小混混樂意保護她。小北要保護陳念,但小北亦經常被欺凌,時常倒臥在血泊中,自身難保。   
    最令人訝異及同情的是陳念和小北的情感結盟,無論是友情和愛情上,全都用以抵抗外在的欺凌。言下之意,輻射出諷刺整個世界無論學校、警局或社會對他們不公待遇是無能為力的,武裝自己是他們能應對這世界唯一的辦法,起身反擊是他們唯一能走出欺凌的路徑。
    本來,陳念只想好好讀書,考好高考,百般承受凌虐都在所不計。可是,就算被脫光衣服,亂剪頭髮,均無任何跡象看到對方收手。一天晚上,經常欺凌陳念的同班女生請求她原諒,要不然就遭到不能高考的處罰。其間,對方仍然以言語欺負陳念,陳念一個不小心,就把對方從石階高處推下而死。苦無辦法找來小北,合力埋屍,但終被發現。小北自認無前途可言,願意頂罪,要陳念訛稱不認識他,自編一個殺人故事來轉移警方的視線。後來,陳念才知小北已過合法年齡,可能要終身監禁甚或死刑。陳念只好和盤托出,直認不諱。接受刑責後,陳念上了大學讀英語,畢業後成為一名英語教師,小北仍然過著小混混的生活。

《月光男孩》絕處逢生智慧
    《月光男孩》(Moonlight)是一部黑人男孩成長的電影,電影分成三個篇章,從孩童到青年再到成年。故事的元素與醞釀後來的衝突情節,而這個衝突有男孩自己對自己內心轉變的衝突、與母親關係的衝突,以及摯友凱文的關係衝突。
    奇倫來自黑人底層的弱勢單親家庭,母親疏於照顧,遊手好閒且染上毒癮,而奇倫個子瘦小,就成為被欺凌的對象。有一天,奇倫在毒窟被一名販毒的中年男子胡安救出,兩人成為好朋友。奇倫不想回家,胡安就讓他在自己家過夜,並教他游泳及許多人生哲理。胡安問奇倫為何一直被同儕欺負,鼓勵他可以透過學習堅強起來;面對奇倫問身為黑人為何經常遭到歧視時,胡安說黑人是地球上最早誕生的人類,應該自豪才對;奇倫不喜歡女生,覺得自己是同性戀者,遂問胡安自己可能是個基佬時,胡安說基佬是帶有侮辱成份的說法;胡安更告訴奇倫說,你終究要決定自己想當什麼樣的人,別讓任何人替你做決定。後來,胡安死於非命,奇倫只好靠自己生活。
    很快,奇倫進入青春期,但仍然備受欺凌,幸好得到好友凱文的支持與鼓勵。但是,奇倫與凱文旋即發生同性戀的性行為。但那一晚後,兩人再沒有見面了。有一天,奇倫被班上的同學欺凌,警官說如果不主動提告,就無法將對方繩之以法。奇倫如陳念一樣,認為警方幫不上忙,決定不主動提告,反而採取私了。翌日,奇倫怒氣沖沖進入教室,拿起椅子猛打欺負他的同學。奇倫被捉,判入感化院。在院裡,奇倫下決心操到自己變成肌肉男,惟有如此才能結束被欺凌的狗臉歲月。
    在感化院認識了毒販頭目,出院後開始他的成人生活,離開家園,搬到亞特蘭大。奇倫走上胡安的舊路,成為毒梟,撈到風生水起。一直吸毒的母親改過自身,苦勸奇倫不要販毒,但他完全沒有聽進去。
    十年後,奇倫他接到了凱文的電話,再次回鄉找凱文,凱文結婚有了小孩,但也離婚了,而奇倫一向少言,最後在凱文的屋子裡告訴他,他只讓一個人碰過他,那就是凱文,兩人再續前緣。 

人人都應練就絕處逢生的智慧及能耐
    兩齣電影的主角都一直活在充滿欺凌土壤的環境中,如單親家庭及各種生活壓力。高三的陳念活在高考制度的欺凌中,奇倫身陷毒品市場的欺凌。被欺凌通常都是因為長得個子小及內向,怕事又不信任人,特別是警方。所以,經常泥足深陷於欺凌與被欺凌的惡性循環中。
    許多研究說明,被欺凌者如奇倫,最後會變成個大隻佬,成為施虐者。當大家直斥施虐者的不仁時,卻往往會挖出一個過去被欺凌的悲劇故事。人是無法擺脫恐懼,但可以透過努力學習,認識恐懼的真相,優化同理心的能力,從而控制情緒,懂得情理法兼備去處理人我之間的衝突,達致人我和諧相處。
    陳念就是能克服恐懼的例證,終究有出欺凌與被欺凌的黑洞,成為身心靈健全的人。人總要被逼活在欺凌的土壤上,要出於污泥而不染,除了練大隻外,還要懂得絕處逢生的智慧及能耐。

2020年5月20日 星期三

點解唔係細嘅復課先咩?


   武漢肺炎疫情肆虐,自農曆新年後,許多教師疲於奔命學怎樣透過視像教學,而中小幼及特教學生皆不用上學,中學家長大多數放手給孩子透過網上學習,有不少小幼家長在家執行停課不停學的硬任務,初時都幾開心,反正小學程度,溫故知新,應是卓卓有餘。不過,隨著疫情進一步擴大,復課預案一再跳票,家變成多功能室,有時是學校,有時是補習社,有時是遊戲機中心,日子久了,家更多時候是人間煉獄,與孩子困獸鬥,連發夢都非常期待早日復課,可以脫離苦海。
    連月來,天天收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每日例行記者會,但沒有一個衛生局或教青局官員有理有據地告訴家長,點解一定係高中復課先,點解唔係小學先,更讓人不解的是,難道幼稚園及特教生缺乏自理能力就無望復課,理據又何在呢
    五月四日,喜見高中復課,五月十一日初中復課;行政當局推出友善支援政策,讓小幼每級約十個缺法照顧及學習資源的學生可以回校托管。日前,教青局宣佈,五月二十五日高小復課,六月一日初小復課,而幼稚園及特教生就仍仍遙遙無期,分分鐘下學年再見。不錯,我們都未曾經歷過武漢肺炎,人人都摸著石頭過河,但綜觀許多家長的經歷,結合學者專家的學理研究,亦有道理告訴官員們及校方,應該是小幼及特教生復課先。

經濟學人》及經濟學都撐復課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報告,武漢肺炎導致全球四分三學生停課,歐洲疫情仍嚴竣,九月前難以復課。網絡上課成為新貴,英美有90%學童有足設備在家學習,日本有80%,中國只有40%,澳門呢
    經濟學人》三月底發表報告,停一天課一個人損失173美元,澳門有約5萬個中小幼生,以停課100天計算,損失是86千百萬美元,是不是好誇張呀,比對特首說的政府多年投入持續教教育津貼共17.9億,真是小巫見大巫。更甚的是,經濟學人》認為返學可以拉近貧富學生間的不平等,反之,停課拉遠貧富學生的階級距離。《經濟學人》亦說,如果孩子一年不上學,終身收入會減少10%
    前述《經濟學人》已交代停課的經濟損失。一般經濟學分析,學校除了提供教學的服務外,亦會提供若干免費及收費服務,免費如放學後留校運動,收費如午膳及督課,變相提供托兒服務,這樣能讓家長專心工作。換言之,學校提供的邊際服務變相帶給家長邊際利益,減輕家長若干的家庭及心理負擔。
   疫情期間,有不少人失業,亦有不少人放無薪假,更慘的是放無薪假卻要home office,收入大減,但仍要要供樓,經濟壓力非比尋常。換成經濟學的術語來說,疫情導致失業或減薪,要付出損失去的成本,卻要額外承擔學校教師的職責,但毫無收入。當然,可以告慰的是增進了親子相處的時間與空間,關係是否提升卻因家家有本不一樣難念的經而有所不同。

看看香港學者專家分析停課的損失
    近月,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在202021922日期間,成功透過社交平台收集6702位幼稚園及小學家長的回應。調查旨在了解停課期間,兒童的學習及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情況、家長面對的困難及所需的支援。調查顯示,近70%幼稚園及逾80%的小學家長認為,子女在家學習遇到困難,擔心其學習進度會因此落後;超過70%的家長認為子女在家學習時欠缺專注或興趣,近50%家長表示在家學習容易有其他家庭成員打擾,家長面對的其他困難尚包括欠缺有關物資或配套、父母欠缺耐性及相關知識等。此外,停課亦導致學童接觸電子屏幕產品的時間大增,近80%受訪家長表示,其就讀幼稚園的子女平均每日花多於1小時使用電子屏幕產品,超過世衞建議的標準。每日花超過4小時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小學學童則有近40%

看看國際經貿組織OECD及澳門大學的研究報告
    根據OECD2018PISA的調查數據,澳門3755名十五歲中學生、3781名家長及2808名在職中學教師中,學生在十歲前有接觸互聯網經驗的比例合計74%,十三歲前有相關經驗者達97%;在使用ICT設備方面,九歲前有經驗的學生比例合計78%,十三歲前提升至96%。顯示澳門十五歲學生對互聯網及ICT設備已相當熟悉。據學生回應,99.1%表示家裡可連接網絡,19.2%沒有桌上電腦,17.7%沒有手提電腦,綜合處理兩個選項數據,家裡擁有電腦的學生比例達97.1%,有儲存用的U盤達96.1%
    根據澳門大學教育測驗與評核研究中心麥瑞琪及何錫標的調查,一般課程按科目劃分,學生平均每周使用ICT學習特定科目的時間各有長短,學生每周用於專科學習的時間比例不多,除社會科學外,每星期使用ICT於各分科學習時間達60分鐘以上的學生皆不足10%,所有科目皆有40%以上學生表示每周未能為相應科目分配學習時間,可見學科的網上學習仍未普及。
    換句話說,澳門家庭擁有電腦上網設施情況不俗,但在家透過上網學習的時間及環境就強差人意。其實,高小學生及初中生已具備足夠的能力進行各類型的網絡學習。反而,小學低年級、幼稚園及特教生缺乏教師專業指導,其學習素質自然遠遜於初中及高中。有教育心理學者研究顯示,初小學生長期在一個非正規的學習環境進行不正式的學習,會遺忘之前的學習至少25%,甚至全部忘記。要重新啟動小孩的學習敏銳力,很可能是事倍功半;若是弱勢家庭的小孩,更可能難以彌補其損失。

看看腦身神經科學家怎麼說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這番警語不只導出德育先行於智育,更重要的是指出蒙童小兒的群育先於個人的智育。疫情期間,本來天生蹦蹦跳的小孩卻要屈在家,欠缺基本的體育及群育。
    腦神經科學家研究顯示,幼童是右腦發育先於左腦,即是說,幼童會透過先天敏銳的五感進行學習,透過不同的群體交往,學習管理喜怒哀樂等同理心,慢慢掌握與人相處的重要能力,就是所謂的共感。要完成群育最佳的場域就是學校。本來,平常上學,幼童已經坐在教室進行長時間的知識學習,成為過勞學習一族,但起碼學校都會有機會讓幼童進行群育的學習。疫情期間,困在家裡,所有群育歸零,左腦更被揠苗助長,得的多還是失的多不言而喻。

  無疑,疫情已讓一眾孩子變笨,學習敏感度大幅下降。事後孔明說,面對史無前例的武漢肺炎,我們都摸著石頭過河。香港大學微生物學家袁國勇教授認為,類似的疫症隨時變種捲土重來,也許是今年冬天,惑者是明年初。汲取教訓,讓我們重新思索,那一個階段的學生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應最優先復課呢

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字裡人間》與《教授與瘋子》的終身教育典範


    近月,澳門教育進入多事之夏,審計處連番點名批評教青局管理持續教育不力,連新上任特首賀一誠亦在記招上嚴厲批評有關當局沒有好好善用17.9億公帑,煞停新一期持續教育津貼,直到整頓後再議。
    平情而論,持續教育津貼發放,的確有助於推動澳門居民進修,別不能因為有幾粒老鼠屎在米缸而將整缸米倒掉,此舉有因噎廢食之嫌。在澳門,真的很多機構賴持續教育津貼生存,亦有不少人靠教授持續教育課程而維生。疫情之下,已令澳門不少教育中心進入寒冬,煞停持續教育津貼更令業界雪上加霜。
   本來,持續教育是一種終身學習態度,是否有津貼才進修沒有因果關係。疫情仍在,一切持續教育停擺,安坐家中,無妨抽空欣賞兩齣憑著終身教育精神而編輯字典的電影。無獨有偶,一齣是講日本的《大渡海》,一齣是講英國的《牛津英語詞典》,兩齣電影的主角既是天才亦是瘋子,都是講如何邊學邊編大詞典。當然,他們更是終身教育的典範,教人拍案叫絕之時,亦不得不五體投地。

拍案叫絕的《字裡人間》
    日本的學校教育給學生的壓力是亞洲之冠,日本學生桌面上的補充教材繁多,其中少不了的是常用的日語大辭典。日本人編字典特別有耐性,從1955年第一版面世至2010年的《大辭林》WEB版,共收集26萬條目。2013年,日本拍出世界首部敘述如何編纂辭典的劇情長片《字裡人間》,內容按真實情況拍攝,教人拍案叫絕。《字裡人間》最成功的地方,是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編字典題材,活化成有趣的戲劇,當然,都得力於原著作者三浦紫苑的筆鋒與創意。
    主角馬締本是個書呆子,木訥笨拙,是典型的宅男廢青。可是他好學純情和專心工作,對語言學有興趣,辦事不屈不撓,肯孜孜不倦學習,真是編纂字典辭書的理想人選。馬締接替了退休編輯荒木的職務,獨力協助主編松本編纂名為《大渡海》的辭典十三年。荒木於喪妻後亦重返編集部兼職幫忙,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工作。終於在20103月把《大渡海》推出上市。
   《字裡人間》詳細描寫了《大渡海》的編撰過程,漫長、枯燥及艱辛。從使用卡片寫下採集得來的例句,累積在編集部的卡片多至數十萬張。松本、荒木與馬締多有攜帶卡片在身,隨時隨地(在街上、派對中及麥當勞快餐店內)當場記錄下有用的詞語。《大渡海》所收的24萬個辭彙,包羅萬有並貫穿古今,選自古典文獻、近代小說、現代報刊和網上文章,電台、電影與電視的會話,社會上的流行語,以及青少年愛用的潮語等。然後,分配人手撰寫詞語解釋,用電腦排版,決定封面設計及選用恰當紙張,經歷五次精確校稿後方開機印刷,到最後裝訂成書才算大功告成。
    故事最引人入勝的情節是用例採集與詞語釋義,都一絲不茍。如如何解釋「右」字呢馬締最初的答覆是:面向南方時,西就在右方。而松本最後的結論為:10這個數目,0字在右邊。西岡熟悉潮語,所以馬締建議西岡負責解釋新的流行語。馬締戀上同屋共住的香具矢,無法啟齒,竟用極艱澀的古文寫成情書示愛,香具矢看不懂,四出請教別人,弄到非常尷尬。回家後,逼令馬締直言表白,馬締費盡心力,終能鼓起勇氣說出喜歡對方。編集部同仁有見及此,順水推舟,就要馬締負責撰寫「戀」字,他不負眾望,寫下解釋:「戀──喜歡一個人。香具矢是廚師,經常要磨刀,先用力磨掉毛邊,再輕輕用力磨滑刀邊,刀鋒自然利害;她甚至帶馬締到刀店,介紹不同種類的刀,用來切肉的刀名為切刀,用來砍骨頭的刀叫砍刀,細意解說,好讓馬締及時編進辭典裡。馬締職業病發作,旋即對於刀的作用,即「切」字做了多方解析,如了斷、合適、穿越、洗牌及勇往直前等歧義。
    字典如人生,人生如字典,就是馬締的人生寫照。

教授與瘋子合力編字典
    電影《教授與瘋子》是改編西蒙溫切斯特的小說《天才、瘋子、大字典家》。故事講十四歲就輟學的默里應徵牛津大學出版社的英文字典主編職位。雖然沒有任何學歷,但就因為精通多國語言被聘請。
    默里在編譯字典詞彙中遲遲無法進展,而在這時有一封協助編譯的來信讓他驚艷,這個來信者不僅有著大量的專業知識,還能準確的解釋詞彙還有豐富的文學造詣,正當默里想要感謝這位來信者的大力幫助前往造訪時,卻發現他竟然是一位患有精神病的殺人犯醫生邁納?
    邁納酒後誤殺了一名好爸爸及好丈夫,讓一名年輕的女士梅雷頓時成為寡婦,還要帶著三個孩子,在全無收入的狀況下經濟更拮据。雖然,在獄中邁納試圖把所有積蓄贈給梅雷,但都遭她一口拒絕。可是,梅雷知道邁納想看書,就送書到監獄給他,邁納感恩之餘,很想與梅雷分享閱讀的喜悅,但又再次遭到拒絕。邁納始知道梅雷原來是個文盲,他覺得除了給錢幫補她的家計外,就是教她讀書。她無法再拒絕邁納,因為已經被他的真情打動了。在共讀的日子裡,邁納與梅雷兩情相悅,但仍保持克制。但是,邁納知道自己與梅雷沒有將來,情緒再次深陷低谷,加上獄長多次強迫他進行多次不仁道的精神治療,讓他病情更惡化,更難以離開監獄。
    默里非常欣賞邁納的才華,亦只有雙劍合壁才能編輯好字典。於是,默里運用其在政經法界的人脈,請求法官再次聆訊邁納,盼望能讓他離開監獄。由於當時的社會仍然非常保守,要恢復邁納的自由根本不可能,最後,法官只能判處遞解邁納出境。
    默里的妻子本來很不諒解丈夫一頭栽到日以繼夜的工作裡,完全不顧家亦不理她。但是,看到默里的敬業態度,尤其是為了友情全力營救邁納,非常感動,冰息前嫌,甚至全情支持丈夫編好字典。
    《牛津英語詞典》的編輯過程相當浩大,光第一版就花費約71年的時間,實際編輯的49年間共用了4位主編、24名助手,還有約1300名義工提供引句,邁納醫生也是其中之一個功臣。

我們都可以成為馬締及默里
    在馬締及默里那個年代,沒有持續教育津貼,亦沒有便宜的大眾體育,兩人都是終身教育的表表者。無論是在何時、何地及何種條件限制,只要心懷一顆單純的學習態度,樂在持續學習中,就算枯燥無味,前路艱困,犧牲不少,只要能享受到當中的喜悅,更難更苦都變得甘之如飴。
    近年,心理學家發現心流Flow的影響力,就是說人一旦在專注學習或冥想時,腦袋都會分泌一種快樂的物質,頓時,人就會處於近乎忘我的狀態,就是心流。兩齣電影的主角深信亦曾多次處於心流狀態,才能持之以恆,編出曠世巨著。
    中國人說人人皆可是堯舜聖人,即是說人人都是可以是終身教育的典範,千里之行,端看是否願意從當下出發。

疫情下的澳門「抬」價熱潮


    ○三年,SAR爆發,人人自危,傳聞說白醋有效消毒,於是,人人搶購,價格迅速飆升,從幾塊錢暴漲至幾十塊,甚至到了有錢都買唔到的境況。二○一七年,颱風天鴿肆虐澳門,導致停水停電,市民爭相搶購礦泉水,一樽三塊錢的水暴漲至五十塊。所以,抬價為澳門人已經司空見慣。去年底,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市民爭先恐後搶購口罩、白米、廁紙等日常用品,其中口罩的供應最為短缺,價格也不斷飆升,有些店舖標示的售價甚至高達三百元,筆者正在台灣,連台東關山那麼偏遠的小鎮都有錢買不到口罩。經濟學家說,只有在需求的物品出現短缺的情況下,抬物價才會出現。如果沒有短缺,正常的市場會阻止物價突然上漲。的確,很快,白米、廁紙及口罩都回復正常供應,價格亦回落至合理水平。不過,豬肉價持續飆升三至四倍,要是拿二十塊想買豬肉滾湯,豬肉佬會叫你「過主」。
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四月二十三日,筆者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有聽眾致電說豬肉價比批發價高出三至四倍。頓時,整個直播室所有人都立刻上網搜尋有關消息,那位聽眾果然非虛。筆者馬上敦促市政署要正視,以目前街市攤販免水電租金,如此抬價實有牟取暴利之嫌。同日,行政法務司張永春列席立法會施政辯論,亦有議員質詢豬價為何如此高昂,司長承諾跟進。四月二十七日,市政署主席戴祖義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時,亦承認豬價昂貴,發現有攤販拆貨等不規則行為,承諾要展開相關調查及研訊,甚至不排除收回攤檔等。很快,街市豬肉價格顯然回落。
蘇洵《辨姦論》說:「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顯然,每每有天災,必然有人禍,有不法商人自然囤積居奇及哄抬物價。豬肉如是,口罩如是;沒料到,本是為疫情蹂躪之下提振經濟的消費卡,竟引爆抬價熱潮,情況嚴竣,甚至有大型超市被消委會公開點名取消誠信店及收回消費卡機。

特區政府有效遏止恐慌情緒造成盲目搶購
    人類真是脆弱的社群,一旦出現天災或人禍,就會出現恐慌情緒,商人視此為獲暴利的大好時機,囤積居奇,趁機哄抬物價,靜待市民盲目搶購。新任特首及領導班子,深知在澳門沒有《價格法》、《競爭法》,又或是《反壟斷法》,唯一可做就是全力打擊萬惡的資本主義經濟,旋即全球搜購口罩,特首說連葡萄牙的口罩都全部買下。澳府推出每十日供應以八元買十個口罩,市民亦非常文明合作,全城抗疫成功,成就舉國目睹。目前,口罩供應已進入第十輪,換言之,此善政已超過一百天,有效防止囤積抬價。

自由市場與計劃經濟之均衡博弈
    為提振經濟,澳府推出消費卡,每人三千大元,限於五至七月使用,之後再加碼至每人五千元。沒料到,為了吸金,無論是大型企業,抑或是路邊攤販,各出奇謀。有市民到金舖買三千元黃金,放低消費卡,十天後,連黃金消費卡一併拿回家。亦有麵包店推出優惠禮券,一百元消費卡換一百二十元禮券,客人就可以不受消費卡最低消費影響去買廉價麵包,達致雙贏局面。當然,貴到一百多元一斤的豬肉的今天,許多肉販都放了一台讀卡機大肆劏客
    澳門一直奉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完全相信亞當斯密說的有一隻無形的手在調控市場價格,政府的干預越少越有利於市場的自由競爭,得益的肯定是普羅大眾。
    沒料到,消費卡一出,哄抬物價情況甚囂塵上,一時間,人心惶惶。有網民組成抬價起底群組,一旦有發現離譜抬價,馬上出帖爆料。如有×榮超市的生油從一百二十八元漲到一百七十八元,又有超市的三根蕉標價五十九元,亦有某大燒味店的燒鴨飯抬價至兩百元,凡此種種,真的不勝枚舉。
    連日來,經濟局及消委會聯手四出巡查,亦向大型超市解說及勸喻,但仍然有超過三四百宗的抬價投訴。日前,消委會主席黃翰寧在每日疫情記者會被記者問到是否會公開黑店名單時侃侃而談,神邏輯地回應記者說,你要公開我就公開啦!不過,公開不一定有用,商號不一定會收斂,但不公開可以給商戶一個機會,根據過去的經驗,這樣處理較有成效。按照主席的邏輯,學生測驗考試作弊應該給機會,也許因為是學生,給予機會亦無可厚非;若是違法泊車甚至衝紅燈都應該給機會,不言而喻其後果非常勘虞。
    奢侈品如名牌珠寶鑽戒等抬價對一般市民影響不大,但日用品如白米廁紙一旦抬價影響深遠。消委會多年來致力推動誠信店實在是非常正面的手段,亦努力贏造誠信社會文化。站在國際視野來看,公平貿易理應是官民合作創造的商業生活倫理文化,世界各國都致力推動,近年澳門樂施會亦不遺餘力鼓吹,許多商店門前都有公平貿易的標誌,雖然通常價錢會貴一點,但能保障雙方的權益,顧客進去就能安心購物,質素亦有保證。根據相關網頁揭示,公平貿易是一種公民社會運動,其理念為公平貿易是一個基於對話、透明及互相尊重的貿易活動夥伴關係,志在追求國際交易的更大公平性,以提供更公平的貿易條件及確保那些被邊緣化的勞工及生產者的權益(特別是南半球)為基礎,致力於永續發展,公平貿易組織則積極的參與支持生產者、認知提升及志在改變傳統國際貿易習慣的專案等活動。澳門是國際旅遊大都會,理應跟上時代,創設公平貿易的平台與制度。

何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才出台
    中國有嚴格的價格法,在疫情下,還外加一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查處哄抬價格違法行為的指導意見》,嚴格把關,有效遏止哄抬物價。香港有《競爭法》力阻合謀定價及壟斷。澳門甚麼法都欠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法案仍在立法會一常會龜速討論,一如小組會主席何潤生引述市民觀感說,目前,消委會仍然是「冇牙老虎」。何時,真老虎可以出場,全澳市民已引頸多年,拭目以待。

何時民選具監察職能的市政議會重臨濠江
    澳門某些不法商人,都會看準天災或疫情,以至政府力推消費卡等商機,抬價熱潮就自然湧現。黑店一旦被揭發被除名誠信店,只要推出優惠,收雞脾打人牙骹軟的麻醉功能,在小城應該奏效。
    前任特首假《基本法》之名改革民政總署為市政署,歪曲法律精神,以「一男子」的獨裁權力組成市政諮詢委員會,造成今天豬肉抬價,稽查人員失職等惡行,而竟然無人要問責。市民的公民意識極待提高,是因為普羅市民誤以為政治民主與民生可以切割除處理,才釀成買貴豬肉且要自食惡果。要是公民社會共同努力,爭取市政諮詢委員長撥亂反正,重返全民選舉的市政議會,擔當監察市政施政的功能,怎會有豬肉拆貨、抬價、租上租等肆無忌憚的問題出現;亦可以透過議會辯論,提出有效遏止消費卡引發抬價的辦法,還市民應有的公道與權益,亦為創設健全文明成熟的公民社會締造良好的條件。


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旅遊局併入經財司的多角度思量


    新官上任三把火真的沒錯,剛上任一百多天的特首,於日前發表首份施政報告,開了頭三槍,集中火力去整頓重疊的部門架構,第一槍是帶頭射自己,就是把政府發言人辦公室職能併入新聞局,政府總部輔助部門與禮賓公關外事辦公室合併為政府總部事務局;第二槍是教育暨青年局及高等教育局合;第三槍是將旅遊局納入經濟財政司範疇,更好地推動旅遊業與其他產業聯動發展。當然,還有經濟局與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澳門電貿股份有限公司合併為經濟及科技發展局;旅遊危機處理辦公室職能併入旅遊局;能源業發展辦公室的職能併入環境保護局等等,市民都看在眼裡,拍手稱慶。
    據新聞局消息說,行政長官表示,將旅遊局納入經濟財政範疇,是經過政務會議詳細討論而作出的決定。他指出,旅遊局多年來均屬於社會文化司管轄,但社文司卻不是負責經濟方面,他認為如果澳門以旅遊業作為經濟支柱產業,則旅遊局應納入經財範疇,讓經濟、會展、旅遊等可以一條龍發展,不會浪費資源,可合力一起做。相關的部門合預計於今年底才會完成,對局級工作不會有影響,這只是頂層設計有變化,讓經濟範疇可以抓緊旅遊經濟的發展。

旅遊局併入經財司的快餐式思維
    當大家走進快餐店時,無論點那一號餐,也許都離不開薯條、漢堡包及汽水。這些在數學上稱為排列組合,在創意思考上稱為擴散式創新,萬變不離其中,不同之處只有一個側重點。旅遊局應屬社文司還是經財司,其實都是傾斜焦點的問題,各國的傾斜考量將按自己在全球化中所擔當的角色及國內擁有的旅遊資源做平衡整合。   
    根據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WTTC)所撰寫的各國觀光政策研究報告,各國政府在全球視野與國家需要的平衡觀點下,觀光旅遊產業所扮演的角色隨著時代演進,從早年的參與者、後來的推動者到現在的輔助者,一直在變化。綜觀旅遊產業在各國政府組織當中的角色共有三種:第一種常發生在新興經濟體,政府通常會設立一個專門的旅遊部門統籌旅遊文化與產業,第二種是與其他幾個功能整合,如運動、外交、貿易、交通或是國土規劃,例如南韓的大韓民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第三種則是常在已開發經濟體中發生,部門具備觀光業功能,但名稱並不會冠上在部門之上,而且會與政府重點業做整合,例如台灣觀光局提升為觀光署,但仍然落在交通部轄下;英國國家旅遊局VisitBritainVisitEngland屬於數碼文化媒體運動部;芬蘭的就業與經濟部;紐西蘭的商業創新與就業與美國的商業部;日本的觀光局(JTA)隸屬於「國土基礎建設交通旅遊部」,澳門相信就像是走入商業經濟產業概念類似的模式。
 
旅遊觀光與旅遊產業孰輕孰重
    筆者家住阿婆井附近,經常走進鄭家大屋閒逛,甚至拿書進去閱讀,有時候會待上半天。據筆者非正式統計,每天進入鄭家大屋的旅客不到一百人,甚至更少。如果每年開放三百天,照去年我們有三千萬旅客蒞澳的話,去參訪鄭家大屋的遊客可能只有0.001%,無論是從旅遊觀光抑或是旅遊產業去衡量其效益,都是慘不忍睹。
    一直以來,旅遊局從屬社文司,給予市民的印象都是盼望透過觀光、文化等深度遊,吸引有知識及文藝水平的高端遊客來澳,說實在其經濟效益不高,但能大幅度提高澳門的國際文化地位。
    看來,澳門市民向來都是一廂情願,表錯情。近年,特區政府一直加碼,務求不斷提高遊客數字,彈丸小城,只能容納六十七萬人的澳門,驚人地鯨吞三千萬遊客,所謂世界悠閒城市及宜居城市簡直是個大笑話。
    疫情期間,無論是噴水池抑或是牌坊,都從人潮如鯽,像是時光倒流,重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恬靜景觀,歲月靜好,人人握手稱慶。沒料到,好景不常,沒料到特首在施政方針說,政府在適當時候,請求中央政府恢復內地赴澳旅遊簽註審批,增加自由行城市,並與廣東省協商放寬廣東居民赴澳旅遊簽註政策。讓廣東,甚至其他省市恢復個人自由行旅遊簽注。  
    澳門文化遺產導遊協會主席簡萬寧曾撰文指出,旅遊觀光(Tourism)是一種人類的行為,是一種社會活動和社會現象,因而旅遊旣具有社會屬性,也具有文化屬性。而旅遊產業是(Industry),是一經濟部門。簡氏再指出,廣義的旅遊業必須涉及行、遊、吃、住、購和娛等諸方面的產品或服務。為此,旅遊業須由多種企業或經濟部門構成,才能滿足遊客順利完成旅遊活動所需的旅遊產品和服務。狹義的旅遊產品即核心旅遊產品,是旅遊產品的原始形態,具有能滿足遊客審美需要和愉悅需要的效用和價值,如旅遊地,包括景點、景觀和遊樂設施等。
    澳門旅遊局併入經財司,連同特首的施政言論,可見旅遊觀光只是一種狹窄短視,增進澳門經濟效益的手段。

適度多元化理應發展旅遊文化及文化旅遊
    澳門人既要麵包,亦要愛情,麵包小一點都沒關係,沒有適度的生活空間,連維繫人與人間的感情空間都不足,就一定不同意。澳門人自許生活在一個有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匯的澳門;澳門深受天主教的宗教、建築、文化及教育等影響,所以亦稱為天主聖名之城;再者,澳門亦有很多古老廟宇,文化底蘊豐盈。林林總總讓澳門擁有二十個世界遺產,這些都是美麗澳門的文化肌理及瑰寶,要營運發展,端賴我們是否願意投入資源去發展旅遊文化及文化旅遊。
    旅遊局併入經財司,仍然守住發展文化旅遊及旅遊文化的路線嗎?美國學者羅伯特麥金托什和夏布肯格波特在《旅遊學:要素、實踐、基本原理》一書中所指出:旅遊文化是在吸引和接待遊客與來訪者的過程中,遊客、旅遊設施、東道國政府和接待團體的相互影響所產生的現象與關係的總和。」換言之,旅遊文化是一項龐大文化工程,讓旅客來到澳門,感受到澳門文物、建築及景觀,已經在積澱澳門的旅遊文化,就像今天台灣大力發展觀光業,而不僅僅是吃喝玩樂,就算只談吃喝玩樂,台灣也好,日本也好,都能讓旅客感受到是充滿文化特色的。在澳門,自由行旅客去走一趟水舞間,在牌坊拍一下照,然後瘋狂購物,更有的只是來澳門藥房買奶粉就返回大陸去,說穿了只是為購物而來澳門,視澳門為買真貨或物資補充站而已。
    至於文化旅遊,世界旅遊組織給文化旅遊定義為:人們出自文化動機而進行的移動,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藝術、文化旅行、參觀歷史遺跡、研究自然、民俗和藝術、宗教朝聖的旅行、節日和其他文化事件旅行。」換言之,大力提高澳門如文化遺產的參觀是建設澳門文化旅遊的重要任務。多年以來,無論是文化局及旅遊學院,都舉辦了很多世遺導賞課程,但是,神女有心,商王無夢,多次徘徊在牌坊,很少聽到導遊精確及精彩的導覽,似乎當中仍然有不少問題要好好處理。
    特首多次揚言澳門要適度多元化,敢問這適度亦應該包括澳門旅遊發展嗎?旅遊局併入經財司,橫向部門就是拼經濟,旅遊局與文化將漸行漸遠了。

沒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何來有生命價值感

      《福布斯》公布今年全球最富裕國家與地區排名,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IMF ) 估算的各國家或地區的人均 GDP 所得出的購買力平價 ( PPP ) 調整後,盧森堡以 14.37 萬美元的人均 GDP 排名第一;澳門以 13.41 萬美元緊隨其後,兼為亞洲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