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從大學學費暴漲到全球Z世代拒讀大學的教育反思

     丁遠昭,一個近日很受關注的名字。三十九歲的丁遠昭於二○○四年參加高考時考取700分的高分,先後獲得清華大學本科學位、北京大學碩士學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學位以及牛津大學碩士學位。丁遠昭在自拍的影片中,駕著電單車送外賣,他直言「大家以後的工作也許都差不太多」。

    影片引來網民兩極反應,有網民表示浪費才能「讀這麼多書去送外賣」、「哎~上大學意義何在」,另有網民則讚其能自食其力,可以「放下身段送外賣」、「勇敢面對人生低谷,做法完全無問題」、「好厲害,清華北大送外賣」、「外賣天花板啦,老表加油」,亦有網民質疑其炒作。

    眾所周知,大學學歷不斷貶值,學費卻不斷攀升?大學學費突飛猛漲,到底在釋放什麼信號?為什麼Z世代與他們的直升機家長都開始覺醒,大學不再是職業保障,亦未必是社會流動的不二選擇。

一切由廉價的大學學費開始說起

    在很久以前,內地大學的學費其實是非常「便宜」,雖然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福利」,但它卻長期享受著 「類公共福利」的地位,公立高校超過六成經費來自政府,學費二十年幾乎沒漲過,遠低於實際培養成本。一九八五年以前,中國大學幾乎全由財政包底,大學生不僅不用交學費,還有獎助學金及各種補貼,畢業就分配工作,堪稱「天之驕子」。那些年,全國普通本科畢業生不到129萬人,博士還不到1000人。

    時移世易,大學的「公共福利」角色卻在悄悄退出舞台,轉折出現的背景,是大學生數量的爆炸式增長。從一九九九年開始,高校連年擴招,升學率從4%飆升到近60%,大學從「菁英教育」變為「全民高等教育」。大學生人數從一九九九年的150萬人,到二二五年的1222萬人,翻了近八倍。

    與此同時,大學也變成了一個龐大的「資金黑洞」,財政負擔急劇上升。二二五年大陸教育部的高教撥款為1143億元,比二二四年預算執行額還下降了約4.7%。這意味著,在畢業生數量再創新高、民辦學校擴張迅猛的鋒面,中央財政分配給高等教育的「蛋糕」反而變小了。

    隨著科技、設備及各種人力成本的漲價,隨之而來的,是整個體制的遽變。二二五年,大陸全國已有二十多個省份上調高校學費,平均漲幅10%15%,部分地區如上海、四川、吉林漲幅甚至達20%35%。貴州大學將本科專業學費從5000元上漲至6500元,漲幅30%;雲南大學從4200元漲至6000元;北京工業大學則逼近9000元;與此同時,民辦高校甚至年花費突破4萬元。對比之下,城鎮居民二二四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49302元,鄉鎮居民為19605元。也就是說,一個孩子一年的大學學費,足以掏空一個普通家庭全年工資。

    當學費漲價潮來襲,公立高校、民辦高校,都不約而同選擇漲價補缺口,甚至跑馬圈地。一些民辦學校的生意經,靠的不是科研教學,而是「擴招+高價+低成本」的生財套路。數據顯示,大陸全國高校總數超3000所,其中民辦高校764所,佔比四分之一。這些民辦高校背後多為高盈利性教育集團主辦,有接近50%的回報率,遠超多數製造業公司,直逼互聯網企業,對於民辦學校來說,一個學生四年下來十多萬元的學費,簡直成了「穩定的現金流」。

    相比之下,公辦高校漲價則更多屬於「自救」。如果把大學想像成一家自負盈虧的「企業」,更能很好理解資產要存活,服務要承包,學生要變現。這些只是「開源節流」的初級操作。更深一層的動作,是大學開始將「資源」當成產品賣,如圖書館、體育館、停車場按小時計費;再如圖書資料按「借閱配額」分級收費;還有「成人教育」、「繼續教育」、「非學歷證書項目」變成增加收入的資源。現在,連教學樓、報告廳、實驗室的命名權也可以以捐贈永久鐫刻姓名,甚至如香港及歐美國家,通過教學樓冠名籌得豐厚資金幫補營運。

    無獨有偶,歐美諸國都在來年有若干學費調整,美國大學約加34%,普遍漲幅溫和,但歷史悠久的「菁英高校」學費漲幅明顯更高。英國增幅為3.1%,是八年凍結後首次上調。荷蘭勁增13%,瑞士國際生暴增200%,從二二五秋季起,國際學生負擔激增,被視為管理成本壓力與資源分配調整。

    經濟不景氣,家長收入不理想已經是全球普遍現象,這些情況在在影響入讀大學的意願。當財政不再兜底,大學的「成本」開始層層轉嫁到學生和家庭頭上,大學就成了對學生家庭的「結構性融資」。大學曾經是學子及其家庭扭轉命運的分水嶺,如今是價格拉開了大家的階級斷層線。曾經,上大學是國家動用資源培養你;現在上大學,是你要為國家社會建設而先「投資自己」。

大學學歷貶值趨勢不可擋,近四分一Z世代後悔讀大學

   《財富》雜誌引述求職專家表示,年輕人對讀大學的看法正在逆轉。大學學位、本科畢業證書,曾經被視為求職和實現經濟穩定的入場券,但不斷增加的學生貸款債務和不穩定的就業市場,讓獲得學位不再是必然結果,反而變成一個沉重的負擔。現在,追求高等教育的人愈來愈多,職位卻愈來愈少,再加上科技飛速發展,不確定性更大,保障更少。

    根據多項職場調查顯示,四分一Z世代後悔讀大學,或希望自己當初選中更賺錢的學科去修讀,只有三分一希望自己當初選擇科技、金融、工程或醫療保健等工資較高的領域。許多Z世代學生覺得,當初有人告訴他們讀大學是唯一出路,卻發現擁有高學歷的人都就業不足或被忽視,質疑大學是否仍有真正價值。

    根據《教育數據倡議》(Education Data Initiative)報告,大學的平均學費不斷增加,但讀大學的「性價比」愈來愈低。家長也開始意識到大學學位正在貶值。American Student Assistance近日對3000多名初中和高中生進行的另一項調查顯示,70%表示他們父母更支持他們放棄大學教育,轉而選擇其他途徑如職業訓練學校或學師。家長們正在覺醒,大學教育的投資回報今不如昔,因為成本高得離譜,而且結果也充滿不確定性。學生們目前面臨有史以來最高的債務,但畢業後的就業保障卻幾乎不存在。

    澳門情況亦不理想,每年,平均一個高三班級的學生就有一半可以保送進大學,年年有超過80%的高中生入讀大學,雖然澳門失業率只在2.5%,但人浮於事,找工作難,找到心儀的工作更難。這一切,都會形成讀大學越來越沒有用的社會氛圍。或者說,讀大學好像沒太大作用,但是不讀,前途更堪憂。

    隨住人工智能(AI)開始接管「神科」的工作,過去被視為出路好收入高聲譽佳的「神科」,如醫學及法律等科目,就算是當時得令的工程、電腦科學和市場營銷等技術性更強學位的專業人士,都因為人工智能的入侵而遭到解僱。年輕人及其父母的心態從「一定要上大學」變成「先活下來、再談理想」。當生活壓力從教育債務襲來,才意識到社會早已改變,非上大學不可的傳統教育觀念卻越來越不現實了

上大學不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

    李嘉誠、喬布斯、馬雲等改變世界的人物,都沒有完整的大學學歷。如今,在AI和自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自學能力、創新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遠比一紙文憑更值錢。AI正在取代一部分傳統白領崗位,「神科」也不再是穩賺不賠的保證。如果說過去是「考上大學改變命運」,那麼現在,是「你自己創造命運」。

     Z世代不再相信「沙紙換未來」的神話。他們看得見現實,也質疑傳統。他們不是叛逆,而是更早看清了殘酷事實:大學不是捷徑,而是選項之一。是時候,撕下「唯有大學才能成功」的標籤了。

    不是每個人都該上大學,也不是不上大學就代表失敗。真正的教育,不應該是階級上升的篩子,而是每個人自我成長的工具。Z世代與他們的父母,正在共同經歷一場觀念的覺醒:當政府與父母不再兜底,個人的明智抉擇與策略,才是突圍的關鍵。上不上大學,不該由傳統決定,而該由自己的人生規劃與現實條件共同決定。逃避沒用,覺醒才有出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灣風情見聞錄

        又到暑假,是時候離家出走,如常帶同家人去台灣探望在當地工作多年的兒子,亦趁機好好喘一口氣。當飛機正滑落桃園機場跑道上時,頓時覺得靈魂始無前例地自由起來。所以,有心理學家說旅行會產生難以言說的療癒功效。十天的故地重遊,驚覺人事物風情的巨變,值得記下來思索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