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人倫關係良好、治安不錯的小城澳門,近日卻上演了一場血腥且令人心碎的家庭悲劇。一對年逾六旬的親兄弟,疑因金錢糾紛積怨多年,最終哥哥涉嫌以金屬水喉通狠擊胞弟致死。四十八小時後,嫌疑人攜同兒子再次登門,兒子驚見叔父倒臥血泊中、氣絕身亡。面對無法挽回的後果,哥哥情緒崩潰,反鎖自己在房間,最終從高處墮下、當場死亡。這段原本應該血濃於水的手足情,竟以一死一自殺收場,讓整個社會震驚之餘,也再次敲響無法忽視的警鐘。
    這場悲劇,表面看似是金錢與情緒衝突的結果,實則背後反映的是我們整體社會對於「衝突」的逃避與無知。它不只是一次衝動失控的暴力事件,更是長年情緒積壓、溝通缺失、教育缺位所釀成的惡果。事發之後,社會大眾不禁追問:「怎麼會走到這一步?」「難道沒有人可以阻止?」「真的不能好好坐下來討論甚至只是爭論嗎?」其實,答案往往早已藏在我們每個人的童年與成長過程中。倘若我們從小就在家庭與學校裡學會面對衝突、處理情緒、理解溝通與修復的重要性,也許,這類悲劇的發生,便不至於如此頻繁、如此沉痛。
教育的四個面向:過去、當下、未來與死後
    教育不應只是一條單向的知識灌輸通道,它其實有著四個相互關聯的面向——過去、當下、未來與死後。
    「過去」即歷史,這是目前學校教育最常著墨的一環。我們從語文到歷史,從數學到科學,幾乎所有學科都以過去為起點,教導學生理解已發生的事。然而,當教育過度著眼於歷史,便容易與學生的當下生活脫節,失去啟發人心與引導行為的功能。
    「當下」是教育中最被忽視的環節。這個面向,關乎學生如何活得快樂、活得有意義,如何在人際互動中建立健康關係、發展自我價值。可惜,目前的學校教育往往缺乏對學生心理與情感層面的引導,使得孩子雖知「何為古今中外」,卻不知「如何與人相處」,更遑論「如何處理衝突」!
    「未來」的面向,是教育的預備功能,預備學生迎接未知的社會與人生。傳統上,這是學校重要使命之一。不過在人工智能與資訊爆炸的當代,知識更新速度飛快,昨天尚屬主流的理論與技能,今日可能已被淘汰。許多專業如設計、法律、甚至醫療領域,正逐步被智能科技所取代。孩子們若只學會吸收知識,而不具備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未來恐怕仍將無所適從。
    教育預備說是十九世紀由英國綜合哲學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所創立的一種理論。斯賓塞以為教育的主要作用,在於預備完滿的生活(Complete
living),使個人有能力經營五種完滿生活的活動,即對於自我生存的直接活動,對於自我生存的間接活動,對於生存和教養子女的活動,參加社會或政治關係的各種活動,及休閒娛樂的活動。愛人如己、與人為善、懂得管理衝突想必是當中重中之重的能力。
    至於「死後」的教育面向,包括宗教與非宗教性的概念。宗教的面向正是當前教育學校經常忽略的教育面向。如果,我們的教會學校樂意多教死亡教育,讓學生懂得死,換句話說,就能更懂生的意義與價值,就不會動輒以各種暴力去解決問題。非宗教的面向是探討個人留下的生命意義、對他人、對社群、對未來世代產生了什麼影響?
    若將這四個面向比喻為組成木桶的四塊木板,都是短、殘、不全,都無法回應學生的真正需要。莘莘學子長期在接受離地不全的教育,才導致許多社會罪案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當我們長期忽視孩子的生活實況與情緒世界,就容易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知識豐富卻情緒貧乏的成年人,成為社會衝突與悲劇的犧牲者。
衝突管理:教育中最缺席的一課
    在華人社會裡,「家和萬事興」意味著一人少一句。許多家庭與學校,對衝突採取迴避態度,甚至將其視為不祥之兆,極力避免。於是,多數孩子從小學到的,不是如何處理衝突,而是如何壓抑情緒、避免爭執、維持表面和平。
    在家中,長輩常對孩子說:「唔好駁嘴」、「唔到你出聲」,潛移默化地傳達出「衝突是不應存在的」訊息。這讓孩子不敢表達不滿,甚至認為「有意見」等同「不孝」、「叛逆」。
    在學校裡,情況也好不了多少。老師常常獎勵「乖」、「安靜」、「守紀律」的學生,而對敢於發問、表達不同意見的學生則貼上「麻煩」、「不合作」的標籤。當學生之間產生矛盾,處理方式往往是叫雙方道歉了事,從未引導他們去理解衝突的成因,或學習如何解決矛盾、修補關係。
    這樣的教育模式,最終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缺乏情緒智商、溝通技巧與衝突管理能力的成年人。他們一旦面臨人際衝突,不是選擇沉默壓抑,就是爆發暴力或情緒失控。他們誤以為「退讓是懦弱」、「輸了就是輸了」,卻從未學會「對話」、「妥協」與「尋求協助」才是真正成熟的力量。
復和教育的缺席:修補機會的錯失
    比逃避衝突更嚴重的是,我們的教育從未教導如何「修復關係」。許多人以為道歉就是全部,沉默就是解決,時間可以沖淡一切傷害。然而,真正的情感裂痕若未被理解、接納與處理,只會愈來愈深,最終破壞彼此的信任與連結。所謂「復和式教育」(Restorative Education),便是針對這種教育缺口而設計。它源於「復和司法」的理念,強調關係的修補而非懲戒。當衝突發生,重點是讓雙方有機會表達、傾聽與理解對方的感受與立場,尋找和解與復和的可能,而不是變成「誰大誰惡誰正確」。
    若我們的教育系統能早日引入復和式對話、情緒智商訓練、非暴力溝通技巧,許多內心積怨多年、難以啟齒的情緒,或許就能及早有出口,避免最終變質為仇恨與暴力。
如何從家庭與學校開始教導衝突管理?
    從家庭做起,父母應以身作則,創造願意對話的氛圍。當夫妻間有矛盾,不必總是「大人私下處理」,而應在適當時機讓孩子看到父母也會爭執,但可以和平表達、願意妥協、懂得復和。孩子需要看到「衝突後的關係依然能夠修補」,這樣他們才不會對衝突產生恐懼,或以暴力作為唯一出口。
    此外,父母應接納孩子的情緒與意見,不再以「你同我收聲」、「唔好駁幹咁多嘴」,而是學習傾聽與引導。可以定期舉行「家庭會議」,讓每位家庭成員都有表達想法與情緒的機會,從而建立協商與合作的家庭文化。
    學校方面,衝突管理應納入正規課程。情緒教育可以從認識情緒、表達情緒,到如何在激烈情緒中冷靜下來;透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方式,訓練學生在衝突中尋找雙贏方案。復和式對話圈(circle time)也是一個有效做法,讓學生定期圍坐討論班級內人際互動、矛盾與感受,建立支持性的同儕關係。
社區也需要支持:培養非暴力文化
    家庭與學校之外,社區的角色同樣關鍵。政府與非政府機構應設立家庭調解中心,提供第三方中立協助,幫助有衝突的家庭尋找對話的可能。心理支援資源亦需普及,並消除求助的羞恥感,讓心理健康不再是禁忌,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我們應在整個社會中推動「非暴力文化」,將情緒管理與衝突處理視為每個市民都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從教育、法律、傳媒到日常生活中,全面提升社會的情緒智能。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澳門這場家庭悲劇,雖已成歷史,卻不能就此被遺忘。它不應只是短暫的新聞話題,更應成為我們對教育體系與社會結構深刻反思的契機。
    衝突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從不教孩子如何處理它。愛與關係的破裂,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無數次錯過對話與修復機會的累積。真正的教育,從來不只是考試與升學,更是教會孩子如何活出完整的人生。
    如果我們能從今天起,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共同教導孩子面對衝突、理解他人、學會修復,這將是我們給下一代最寶貴的禮物。讓我們記住這場悲劇,轉化成社會進步的力量。願逝者安息,願生者清醒,願和平之道,從教育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