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壽命排行榜中,日本又再次蟬聯榜首,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 根據最新的數據,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約為87.13歲,男性約為81.09歲。 儘管這兩年因疫情影響,平均壽命略有下降,但日本女性的平均壽命仍連續四十年位居世界第一。日本百歲老人更是比比皆是,堪稱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然而,諷刺的是,日本同時也是自殺率極高的國家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與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日本每年約有三萬人自殺,亦有三萬人是孤獨死,當中有跟家人同住,竟然沒有交往,獨自死在自己的房間超過一個星期才被發現,聽起來真的教人不寒而慄。
在一個醫療制度全球領先、治安良好、生活條件優越的國家,人們雖然活得久,卻不見得活得「好」。背後反映日本社會深層結構問題,人們拚命延長生命,卻似乎無法解決內在的痛苦與虛無。澳門居民的平均預期壽命約為85.4歲,男性約為82.8歲,女性約為88.1歲。澳門醫療保障水準不錯,初級衛生保健體系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太平洋地區典範」,醫療健康指標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不過,澳門亦是個自殺率極高的地區,每一兩天就聽聞有自殺個案,又或是孤獨死在家而無人問津。
長壽背後的社會壓力與孤獨風險
長壽,不等於幸福;活著,不只是存在。真正理想的社會,不是讓人多活幾年,而是讓人每一天都值得活。在高齡化與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世界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延長生命,而是如何讓生命更有意義、更被理解、更有溫度。
根據最新的全球壽命統計圖顯示,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台灣則排名第35,而中國則居第50名。這三個東亞文化圈的國家與地區,地理接近、飲食習慣相似,卻在壽命統計上出現不小差異,引人深思。
日本傳統飲食以魚類、蔬菜、豆腐、米飯為主,油脂攝取量低,加上喜好清淡口味,使得肥胖率全球最低之一。高纖維、低糖鹽的飲食結構對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癌症有明顯幫助。日本擁有世界頂尖的全民健保制度與基層醫療網絡,醫療可近性高,且預防醫學發展良好,定期健檢與健康教育落實,促使民眾能及早發現疾病並有效治療。儘管日本面臨嚴重高齡化,但政府早有因應政策,包括長照保險制度、社區支援機制與高齡者就業鼓勵,讓老年人能持續參與社會並維持活力。日本人重視秩序與紀律,普遍有運動習慣,壓力管理也逐漸受到重視,加上治安良好、生活環境潔淨,這些都是長壽的重要因素。
台灣雖在長壽榜上排在第35名,但實際表現也相當亮眼,平均壽命達81歲左右,近年甚至有持續上升趨勢。台灣的健保體系以低費用高成效著稱,對疾病的早期發現與治療效率相當高。雖然醫療資源集中度高、過度使用問題存在,但整體仍有效提升國民健康水準。隨著教育水準提升與公共衛生推廣,越來越多民眾注重飲食、運動與生活習慣,尤其中老年族群更積極參與健走、慢跑等活動。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政府逐步推動長照2.0計畫、社區健康營造與高齡友善城市發展,有助於延長健康壽命。
不過,台灣仍面臨菸酒使用率、壓力過高、都市空汙等挑戰,可能是排名未能更高的原因之一。衛生部公布二○二四年自殺是十大死因,十四年後自殺重返十大死因,排名第十,其中二十五至四十九歲等年輕、中壯族群每十萬人標準化死亡率各創下新高。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研判應與職場、經濟等壓力因素有關,近年詐騙案件頻傳,部分被害人自覺人生無望,選擇輕生。
中國目前平均壽命約為78歲,位居全球第50名。雖然與過去相比有顯著提升,但與日本、台灣相比仍有落差。中國幅員遼闊,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鄉村或內陸地區仍面臨醫療可近性不足、公共衛生薄弱的問題。城鄉差距與社會不平等嚴重影響整體壽命數據。工業發展快速,如媒與稀土等開採帶來嚴重空氣汙染,部分地區PM2.5數值長期超標,對呼吸系統與心血管疾病有重大影響。此外,工人階層長期勞動、加班及職業病風險亦未完全改善。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型態改變,高糖高脂飲食普及,肥胖、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病快速上升,年輕族群健康狀況令人擔憂。雖然,中國近年積極推動醫改,但因人口基數龐大,醫療資源配置仍不足,加上基層醫護人員訓練參差,尚未能全面普及高品質的健康服務。
從日本、台灣到中國,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數據差異,更是一個國家對於健康政策、醫療資源分配、教育與文化價值的整體體現。長壽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在生活品質、平等與永續發展上的綜合成果。未來,隨著各國高齡化挑戰加劇,如何延長「健康壽命」而非僅是「總壽命」,將成為全球共同努力的方向。
從「長壽」轉向「善終」與「有意義的活著」
世界已經變了,長壽已經不能滿足我們對生活的要求,即是說,我們不僅僅要「量」,更越來越在乎「質」。公共政策與醫療不應只強調延長壽命,更應關注健康壽命與人生的尊嚴。
在青壯年社會,應致力提升學校、職場、社區的心理輔導資源與預警系統,並大力去污名化心理疾病。當社會接受「情緒生病」如同感冒,就能讓人勇敢求助、不再以自殺為出口。城市規劃、社區照護應強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讓老年人不孤單、讓年輕人不迷失。重建跨世代對話平台與社區參與機制,讓每個人都「感覺被需要」。
讓長壽成為完整的生命品質已經成為各國社會,尤其是進入高齡化社會重中之重的社會工作。強化安寧療護與末期照護制度,尤其針對高齡者推廣尊嚴死與晚年參與機會。發展老而不廢的社會參與政策,如義工、兼職、社區導覽等,讓長者感受到存在價值。
推行工時縮減與彈性制度,鼓勵青年成為自由工作者或選擇靈活職業,避免過度依賴一種穩定單一工作。財務教育與債務輔導亦應納入,就算無力償還貸款也不失援助與出路。社區中心、老人日托、親子活動等能打破隔代孤立,讓參與者覺得自己被看見、被需要。設立陪伴服務、長者互助小組與青少年交流平台,改善孤獨感與疏離心理。引入與急診室連結的自殺未遂資料庫,及時追蹤潛在高風險者。支援自殺幸存者,以防止重複事件。
長壽並不等於快樂,僅僅延長生命,而忽略了心理健康與社會連結,其實是對人的一種折磨。日本的例子提醒世界:真正的進步,應是讓每一天都值得活,而不是只是多活幾年,甚至幾十年。若要打造人類真正的幸福社會,就必須讓人「活得有尊嚴、有陪伴、有意義」,而非在生命的長度上空留雷聲與數字。
來自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E. Frankl)的善意提醒
奧地利精神科醫師是納粹集中營的生還者,他在《活出意義來》一書中指出:「當一個人知道他為什麼而活,就能承受任何的生活方式。」這句話成為法蘭克「意義療法」的核心思想。人類最根本的驅力不是追求快樂或逃避痛苦,而是尋找生命的意義。這提醒我們,在絕望的邊緣時,我們可以重新問自己:「我還有什麼未完成的使命?還有誰在等待我?」法蘭克指出,人即使在最孤立的狀態,也可以透過回憶愛、創造、甚至是承受苦難的勇氣來賦予生命意義,人依然擁有選擇態度的自由,即便在無法改變的處境中。即使我們無法控制老化、病痛或被社會邊緣化,但我們能選擇勇敢面對,這種態度本身就是有尊嚴的表現。
今天,我們的社會福利網讓我們不致於要過著資源匱乏的生活,但我們卻很少認真探討生活的意義,所以,生活的品質不斷下降。誠如法蘭克所提醒:「人類不是為了逃避痛苦而活,而是為了尋找意義而活。」在越來越長壽的生活裡,又或是生活艱困得想自殺,更在孤獨死的邊緣時,我們都要努力追求人生的意義。當我們仍覺得「我還有值得活下去的意義」,那怕再微小的希望,也足以挽回一條寶貴的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