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正視糖業操控科學話語導致全球肥胖危機

 

   衛生局於今年三月二十六日舉行《科普體重管理 健康生活同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本澳居民體重現況及體重管理的重要性,旨在提升居民對體重管理的認識和實踐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衛生局代表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為配合《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去年六月啟動為期三年的體重管理年活動。特區政府《健康澳門藍圖》亦將肥胖防控納入2030年目標指標,推動從被動治病轉向主動防病的健康理念。事實上,隨著城市發展及生活方式改變,人人一機在手,不出門而能知天下事已經不是天方夜譚,普羅市民靜態行為激增、身體活動量明現下降,加上外賣飲食文化普及,導致超重及肥胖問題日趨嚴峻。

「糖」才是肥胖世界的幕後黑手

    在我們的健康敘事裡,脂肪長期被視為萬惡之源。從二十世紀中期開始,各國官方膳食指南紛紛倡導「低脂飲食」,警告飽和脂肪與膽固醇對心血管健康的風險。然而,今天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當我們用低脂產品取代全脂牛奶、用加工穀片取代天然食物時,我們其實正在用「糖」取代「油」,並為全球肥胖與代謝疾病鋪路。

    看清這個類近龐氏騙局,不難發現這並非單純的科學失誤,而是一場由糖業背後操控的話語轉移。根據2016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內科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美國糖業協會(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在1960年代資助哈佛大學的研究者發表文章,將心臟病的主因歸咎於飽和脂肪與膽固醇,並刻意淡化糖的影響。該研究發表於權威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但未公開資金來源,也未揭露其背後利益衝突。

    往後數十年間,糖業透過資助研究、推動公共衛生政策、操控媒體輿論,成功讓糖在全球飲食文化中「安全地位」穩如泰山。當人們戒除脂肪、轉向「低脂但高糖」食品時,肥胖與糖尿病卻開始迅速蔓延。糖才是真正的隱形兇手。

驚人的全球肥胖數據現況

    今天,全球肥胖問題已成為一場公共衛生災難。根據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2023年的報告,到2050年,全球將有超過50%的成年人被歸為「超重或肥胖」。在某些國家如葡萄牙,這個趨勢已經成為現實。

    美國是全世界肥胖率最高的已開發國家之一。根據2021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有超過42%的美國成年人為肥胖,若加上超重者,比例超過65%。肥胖與低收入、少數族裔呈現高度相關,黑人與拉丁裔社群的肥胖率特別高,且常伴隨糖尿病、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低收入家庭往往難以負擔健康食品,只能選擇價格低廉但高糖高脂的加工食品,形成「窮胖」的社會現象。

    過去中國社會面對的是營養不足,今日則是營養過剩與失衡的雙重挑戰。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指出,中國成年人中有50%以上為超重或肥胖,城市地區的肥胖率甚至更高。兒童肥胖問題也日益嚴重,尤其在城市地區,學校周邊飲食環境充斥高糖零食與含糖飲料。這一切與飲食西化、含糖飲料普及、久坐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歐洲的肥胖情況呈現分化現象。英國、西班牙、希臘等國的肥胖率接近或超過30%,而瑞典、丹麥、荷蘭等北歐國家則控制得較好。文化差異與飲食習慣是主因,地中海飲食逐漸被速食文化取代,傳統節制的飲食觀逐漸被便利、高糖、即食的生活方式侵蝕。歐洲雖有較強的食品法規與消費者意識,但在產業游說與市場壓力下,健康飲食推行仍面臨困境。

    澳門是個非常忙碌的城市,「無飯家庭」比比皆是,高鹽高糖多油的食店及廢水店遍佈澳門街,加上外賣配送費用便宜,形成一個隨時可以讓人肥胖的地雷鎮。稍有不慎,就會跌入這個不能自拔的過胖社會。

為何日本、越南與緬甸人不太胖的異數?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與各國數據,日本、越南與緬甸是少數維持低肥胖率的國家。以日本為例,2016年成人肥胖率僅約4.3%;越南約2.1%,緬甸則約7.5%。這些國家共通的特徵,提供了我們反思的參考。

    日本人以魚類、米飯、發酵食品、蔬菜為主,甜食與高糖飲料比例低。傳統飲食結構有助於控制血糖與體重。 越南與緬甸的飲食結構較接近農村經濟,以原型食物與低加工為主,肉類與糖的攝取仍相對有限。這些國家普遍有「吃七分飽」的文化觀念,份量精簡,進食速度慢,較不傾向暴飲暴食。與美式大份量快餐文化形成鮮明對比。在都市化尚未全面佔據社會前,這些國家的日常生活仍包含大量走路、騎腳踏車與戶外活動。即使在都市中,也有強烈的步行文化與公共交通導向。這些文化與結構因素,使得糖與加工食品難以全面滲透當地社會。然而,隨著外資食品業進入、飲食西化與經濟成長,這些國家的肥胖率也正逐漸上升。

為何糖的本質是肥胖的主因?

    糖分,尤其是「添加糖」(如高果糖糖漿、蔗糖)並不天然存在於食物中,而是廣泛加入於加工食品、飲料與甜點中。它具有幾個危險特性:首先,糖不具飽足感,一瓶含糖飲料往往等於10~12茶匙糖,卻無明顯飽腹反應,容易進食過量。再來是糖會刺激腦部分泌多巴胺,產生愉悅感,長期形成心理依賴。接著是長期高糖攝取會導致胰島素阻抗、血糖不穩、脂肪堆積。當然,糖會引發內臟脂肪堆積與系統性發炎,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癌症風險。

    多數人未意識到,自己每日攝取的糖量早已遠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每日不超過25克」。含糖飲料、早餐穀片、低脂優格、醬料與各式零食都是糖的隱藏來源。許多經常光顧食肆的市民,以為跟店家講一聲少鹽少油就健康,其實少糖,甚至走糖更重要。

如何擺脫糖的陰影?政策、文化與個人三方合作

    要減少糖對全球健康的破壞力,不能單靠個人自律,而需從政策制定、文化塑造與個人行動三方面著手。近年,英國、新加坡、墨西哥等國,對含糖飲料課徵高額的健康稅,有效降低消費量與企業添加糖。再者,明確標示「添加糖」與「每日建議攝取比率」,提高消費者辨識力。再來是禁止高糖食品進入校園,尤其甚者,如英國、挪威與智利等國禁止兒童節目中播放含糖食品廣告,這不僅是保護孩子的健康選擇,更是防止從小建立錯誤飲食習慣。

    一個人是否超重,往往受其家庭與社群影響。鼓勵家庭共餐、推動社區健康飲食活動(如烹飪課、社區菜園)皆可降低對速食與即食食品的依賴。早在多年前,日本已經將食育列入學校正式課程,從「認識食物來源」與「飲食文化反思」出發。日本的學校餐食制度即為典範,學校自設廚房,每日提供平衡飲食,並教育孩子了解食材來源與節制攝取的重要性。「慢食運動」發源於義大利,提倡地方食材、傳統烹調與用餐儀式感,不僅能減少加工食品攝取,也讓人重新思考飲食背後的價值。

      無論是家庭或是學校,都可以每週設定一到兩天「無糖日」,嘗試階段性戒糖,降低味蕾依賴。再者, 以原型食物取代加工零食,選擇天然堅果、水果、無糖茶飲作為點心。接著可以 設定目標與紀錄飲食:使用飲食紀錄APP幫助追蹤糖攝取量,並與家人一起訂下健康挑戰目標。

    糖業對科學研究的干預並非孤例,而是「商業利益如何滲透公共領域」的縮影。當一項食品可以透過資金操控研究結果、左右政策走向,最終受害的,是每一位消費者的健康與知情權。

    今日,我們面對的不只是超重或肥胖的身體問題,更是飲食制度失衡、科學信任破產、公共政策被操弄的結構性危機。因此,重建飲食文化與健康觀念,不只是「吃得更好」的問題,而是重建我們與食品工業、政府政策與科學研究之間的信任關係。

    糖帶給人類甜美的感官享受,也曾是生存歷史中的重要能量來源。然而,在商業化與全球化的背景下,它已從天然的調味變成無所不在的「飲食污染源」。走出糖的陰影,不是一場反糖運動,而是一場飲食覺醒運動。我們要的不只是減糖,而是對健康的重新定義、對科學的再信任、對制度與產業的責任問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認識自己」是科普教育未上的一堂課

  「人啊,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     在古希臘德爾菲神殿門前,這句話像一面鏡子,千年來映照著無數思想家的心靈。然而,這項看似哲學性的追問,其實也有一門我們從未真正修過的課:神經科學中的「自我認識」。     我們很少問:「那個會害怕的我、會決定的我、會記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