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如何教學生免於被科技偷奪他們的能力

 


    正所謂針無兩頭利,科技的正向威力的確為人類帶來很很卓越幸福的生活,但是,科技亦在無聲無息地偷奪了我們的能力,尤其當前非常依來AI的新世代。簡單舉一個例子,在還沒有手提電話的年代,我們通常靠查閱電話簿找所需的電話,甚至把常用的親朋政商電話寫進一個小記事本裡,方便隨時查找。換句話說,在我們的大腦裡,起碼會記住最常聯繫的人的電話號碼。可是,今天,我們把所有電話資訊都輸入到手機的通訊錄,要找某人,先找出他的名字,下一步就是撥打電話。在我們的腦裡,能記住的電話號碼越來越少。其實,我們已經從過去記一個人的名字連帶記住其電話號碼,變成只記住對方的名字,即是說,我們記電話號碼的能力在不知不覺間從被偷走,最後是被奪走了。今天的新時代,別以為天天沉浸在科技教育的氛圍裡,自然會很卓越,其實,正處於此消彼長,甚至因為學會某些科技而喪失了人類本有的自然能力。

    種種生活跡象提醒我們,快速發展的科技正在侵蝕人類的多項核心能力,包括深度投入、情緒感知、手作技能、深閱讀與專注等。教育應回歸重建這些「人性能力」,讓科技成為輔助,而非替代,科技的確帶給人類很多幫助,但同時亦在損害我們既有的能力,兩者必須取得兩利取其重,兩害取其輕的平衡。

別讓科技偷走你的能力

   美國第一位數碼位技能教育家格雷姆.李(Graham Lee)在其名著《別讓科技偷走你的能力:善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掌控,找回人類的無限潛能》Human Being: Reclaim 12 Vital Skills We’re Losing to Technology)指出,現代學生正逐漸喪失多項與人性、生活與自我認知緊密相關的能力,例如:面對瞬間多如牛毛的訊息干擾,無法長時間聚焦學習及處理問題;在虛擬世界中逗留太久卻鮮少深入參與,感受與理解他人的情緒與意圖能力日益薄弱;過度習慣依賴GPS、滑鼠,手眼協調能力和方向感遲鈍,經常在實體世界迷路;長時間只接受短訊,對書刊等印刷品的批註與長時間沉浸讀書的能力時刻衰退;依賴螢幕與碎片化學習,缺乏沉默冥想與創造空間。格雷姆強調,科技應該幫助而非「取代」人類能力,為重拾這些重要技能,建議透過實踐古老和手作方式,為學生重建全面的「人性能力」。

    澳門政府及辦學團體很早就注意到人工智能教學的時代價值,每年都投放很多資源去增強,有關先導計劃從2022/23學年起推行,至2023/24已覆蓋二十五個學校校部,運用AI與大數據實施個性化學習與教師智能批改。教青局每年投入龐大的資源加速推動智慧教學普及,推出《中長期規劃(20212030)》智能教育,中小學將納入AI與編程基礎教育。

    格雷姆提醒我們,科技應該做我們的工具,不應偷走我們的能力。學校教育需擺脫只教寫程式或操作設備的窠臼,而應回歸人的核心:如透過社會情緒學習(SEL)建立健康的情感與社交能力;透過實作與手作,重啟手眼協調與創意思維;透過靜距與深讀,保護專注與自我覺察;透過探究式、整合性課程 促進思辨力與生活能力;透過整體教育與價值反思,鞏固學生成為完整人的使命。唯有讓學生既能「運用科技」,也能「超越科技」,在智慧教學之外,重塑「深度思考、情感共鳴、身體學習、倫理反省」,我們才能實現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能力與人性智慧的重建的現代教育願景。

回到當下的教育現場的對應策略

    當代社會已被科技深度滲透,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倚賴人工智慧、自動化系統與即時通訊工具。然而,在這波數位洪流中,有一些屬於人的天賦能力卻悄悄退化,被機器代勞、被按鍵取代。面對這樣的轉變,學校教育有責任、有機會,也有能力,重新喚醒並培養這些天賦。

一、重啟天賦的自我導航能力

    自我導航(self-navigation)是人類最根本的能力之一。它不只是指「做決定」,更是一種在資訊過載、價值混亂的時代中,仍能憑藉內在羅盤辨別方向的能力。科技越發達,人們越容易依賴「演算法推薦」、用數據取代判斷,久而久之失去辨別方向、找尋出路與抉擇的能力。

    學校教育應從小培養學生「選擇的自覺」與「負責的勇氣」。這可以從生活細節做起:讓學生自己選擇閱讀的書籍、安排學習計劃,甚至參與課程設計。教師應退後一步,扮演教練與啟發者而非控制者,讓學生有機會在錯誤中學習、在選擇中成長。透過自我反思、目標設定、自我評量等訓練,學生不再只追求「正確答案」,而學會面對「沒有人知道答案的問題」時如何前行。

    學校仍然可以在校園及校外的生活營舉辦野外定向的教育活動,透過手上只掌握非科技的資源,包括天文及海紋知識,從而找到目的地。

二、每週150小時運動只是個起點

    在科技產品填滿我們每個空檔的時代,現代都市人的運動時間不斷減少,體質體能每況愈下,青少年因為學業壓力及依賴科技的壞習慣,四體不勤的狀況更令人憂心。有見及此,教育當局規定每週體育時數不少於150分鐘。聽起來好像對孩子的身體成長很有幫助。可是,若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看,人就是在野外不停奔跑的生物,不管是為覓食抑或是為逃生,天天走路加跑步的距離等於一個全程馬拉松42公里長。 

    「每週150小時運動只是個起點這句話,意味著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例如,法國中小學每週體育課增至240小時。筆者多次重申,澳門是個升大學率很高的地區,應該好好珍惜中小學的教育時間,增加每週上體育的時間,舉辦更多的體育課外活動,讓孩子喜愛運動,藉運動發展健全的人格。

三、磨練沒有表情符號代替的對話能力

    表情符號與簡訊語言雖能迅速傳達情緒,但它們也可能削弱語言的厚度與情感的真誠。現今的青少年越來越不善於面對面溝通,社交焦慮與誤解因此增加。語言不只是傳達訊息,更是建立關係、理解他人與組織社會的關鍵工具。

    學校應重新重視「對話作為教育」的核心功能。這不只是在語文課裡練習口語表達,而是在各學科中實踐「深度聆聽」、「批判提問」、「多元觀點」與「非暴力溝通」。教師可以設計辯論、角色扮演、小組會議、哲學思辨等活動,讓學生在「無表情符號」的真實情境中,用語言面對衝突、表達情感、解釋立場。這樣的練習能幫助學生長成能說理、懂聽、願意理解他人的公民。

四、掌握長篇大論的閱讀及寫作能力

    短訊文化讓人習慣碎片閱讀、短句回應,進一步使思考變得短促、浮面。長篇閱讀與論述寫作雖然辛苦,卻是人類語言能力最高形式之一。它不只考驗語文能力,更是一種思維的鍛鍊,能幫助人組織思想、建構世界觀。

    學校應恢復長篇閱讀與寫作的榮譽感。這不代表回到「填鴨式寫作」與「應試作文」,而是透過設計讓學生「有感而發」。例如,在歷史課上讓學生以第一人稱書寫歷史人物的日記,在科學課寫出假說與推理過程,在公民課上發表個人的價值觀與行動方案。當閱讀與寫作結合生活與信念,它就不再是負擔,而是思想的出口。

五、重啟沒有AI的原始創意能力

    AI可以生成圖像、寫詩、作曲,但它所做的,都是基於既有資料的再組合。人類的創意卻有一種無中生有的特質,是從混沌與直覺中長出來的獨特表達。這種原始創意能力,常常來自於失敗、漫無目的的遊戲與無功利的實驗。

    學校教育應給學生一個容許混亂、鼓勵試錯的空間。藝術課、手作課、跨學科專題、小發明競賽等都可以是創意孵化器。在這些空間中,教師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鼓勵獨特觀點與異想天開,甚至欣賞「沒有意義」的創作過程。學校不只要教學生「如何做對的事」,更要給學生機會「做一些不一定有用但充滿想像力的事」。

    AI越來越像人的時代,教育的任務,不再是讓學生變成會計算、會記憶、會生產標準答案的機器,而是要培養出有判斷力、有同理心、有表達與創造力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教養之道:「假開明」是控制 ,「真開明」是自主

      「你自己選吧」,「我們尊重你啊」,「你想清楚就好」。這些語句已經是當代中產家庭不停出現的教養話語,聽來溫柔理性,甚至充滿自主精神,放手讓還子學習自主。但當每一個選擇都被否定、每一次嘗試都被修正,孩子終究學會了,選擇只是一場戲,真正的決定早已被父母預設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