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兩頓晚餐竟成為家庭刺殺導火線

 


    六月九日深夜,史山斜巷發生懷疑傷人案,一名男子涉嫌以刀具刺傷另一男子腹部。治安警表示,案中兩男一女均為本地居民,其中男傷者與女子為情侶關係,嫌疑人為女子前夫。嫌疑人雖然已與前妻離婚,惟兩人仍一起居住。案發當晚,嫌疑人前妻與男友在史山斜巷一住宅單位共進晩餐。隨後,嫌疑人返回單位見狀,感到氣憤並覺得遭前妻背叛。不久,男子離開單位,嫌疑人即尾隨,用刀刺傷對方腹部。嫌疑人行兇後,將刀棄置附近坑渠。警員再三查問,嫌疑人始供認行兇。

     六月十三日,南灣區一單位內發生駭人聽聞兇殺案。一對結婚五十載的老夫老妻,疑因晚餐餸菜問題發生爭執,七十四歲丈夫失控以斬骨刀連砍七十一歲妻子至少十六刀,妻子當場死亡。司警指出,兩人常因生活瑣事爭執,最終演變成血腥殺機。

    相見好同住難,已經離婚,難道經濟拮据被逼困在同一屋簷下既然已經離婚,前夫餘情未了,打破醋酲,按捺不住刺傷對方?既然已經進入金婚,半個世紀相廝相守,何以在最後歲月中,竟為芝麻菜事大動殺機?一頓與男友的晚餐,一頓難吃的餸菜,為何會成為致命家暴導火線?

史山斜巷案的愛恨糾纏:離婚不是分開的結束

    一個月幾千至上萬元的租金,對低收入人士或失業者而言,是沉重的負擔。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少離異夫妻因租屋困難或無其他資源,只能「有名無實」地繼續同住。這種看似「理性分手」的安排,其實潛藏巨大相處風險,情緒未曾冷卻,反而日夜相對,積怨成仇。一旦第三者出現,原本理智的表面和平便一觸即爆。

    案中,嫌疑人「感到背叛」的心理,或可理解為一種未完成的分離焦慮與自尊受損。儘管離婚已成事實,前妻的新戀情亦應與自己無關。可是,前妻男友的出現刺痛了從來未好過的感情傷口,最終選擇以暴力「奪回主導權」。這是一種典型的「分手暴力」,但同時也顯示,我們對離婚後同住者的情緒輔導與生活協助機制,嚴重缺失。

南灣老夫妻的血腥晚餐:金婚不代表和諧

    這宗案件之所以令人震驚,除了暴力程度極為殘酷外,更讓人費解的是,走過半個世紀風雨的夫妻,怎會在暮年之際以這種方式結束彼此生命中的難得關係?事實上,這並非孤例。據社會工作者及精神健康專家指出,高齡家庭暴力在亞洲逐漸浮現,只是礙於文化避談。老年夫婦表面平靜,實際上可能長年積怨,無人協助調解。長期的角色扮演與情感壓抑,到了身體機能衰退、生活依賴性提高的階段,矛盾便有可能在最微不足道的細節中山洪暴發。

    案中「餸菜不好吃」只是導火線,真正的炸藥是長年生活瑣事中的怨懟與批評,完全無法疏理;對對方的不滿無法用有效的方式表達;子女可能已搬出,缺乏第三者調解,形成困獸鬥殘局;男方或有潛藏精神或認知退化問題,而一直未被發現;最後,長者心理支援不足,缺乏情緒出口。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吃飯吵架」這種表面場景時,家人總會說一人少一句;鄰居可能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警方可能說,床頭打架床尾和,唔好咁老都唔化,仲耍花窗。這樣的判斷反而忽略了老年人在心理健康、情感需要與生活支援上的被忽視。

導火線不是一頓飯或一碟餸菜,是壓抑的情緒與孤絕

    當愛成為牢籠,暴力就成了解脫。很多晚年夫妻受限於傳統文化價值,對「忍耐」與「家庭和諧」過分重視,反而忽略了有效溝通與情感表達。五十年婚姻,難免有傷痕、有怨言,若缺乏真心關懷的溝通與心理支持,這些情緒會內化為壓抑與敵意。最終,一句埋怨或小菜一碟,就足以引爆多年的愛恨鬱結。

    退休後,長者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角色往往產生轉變,尤其男性可能失去原來「經濟支柱」與「家庭權威」的地位,心理出現失落感。當他們將生活重心轉向家庭,卻又無法適應新的互動模式,極易將焦慮與挫敗感投射至伴侶身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全球每六位長者中就有一人受到某種形式的虐待或精神壓力困擾,而當中許多問題都被家屬與社會忽視。澳門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但針對長者的心理支援與婚姻諮商服務卻仍屬稀缺。許多夫妻年輕時忙於工作與子女,中年後面對空巢期、健康衰退與角色轉變,若缺乏重新建立關係的機會,就容易進入「同屋異夢」甚至「互相怨懟」的狀態。

    老夫老妻的關係,若無共同興趣、情感連結或互相欣賞,很容易演變為 消極敵對,直接衝突,但彼此看不順眼;長期處於控制與服從的緊張狀態,一方主導、一方壓抑;語言暴力常態化,慢慢難聽傷人的話已經不當一回事,卻積壓多年成為潛在怒火。當雙方都覺得自己「委屈一生」,又無法和平解開,就可能轉向極端暴力。

    從神經心理學角度來看,高齡人士的大腦前額葉,即負責衝動控制與情緒調節功能會隨年齡退化,若本身已有情緒管理困難,再加上高血壓、慢性病或認知障礙等問題,就更容易在憤怒中「失控」。此外,部分老人可能患有未診斷的抑鬱症或輕度認知障礙,表面上正常,其實已喪失情緒分辨與控制能力。

    傳統文化與家庭觀念亦是家庭「內傷」的原因。在華人文化中,有兩個觀念特別影響老年夫妻,一是「家醜不可外揚」,婚姻問題不對外講,即使有衝突也悶著,長期下來形成「暗地裡的怨」。二是「老來從子」與「父權退位」的落差。過去父親或丈夫主導家庭,老年後失去經濟話語權,會產生失控感與焦慮,轉化為暴怒或控制欲。這些文化根深蒂固,使得許多問題無從對話與轉化,最終走上極端道路。

    高齡者若與社會脫節、沒有朋友、子女疏離,配偶成為唯一互動對象,但這種關係往往是「高度依賴又缺乏支持」的病態模式。一旦不合,怨恨無處轉移,只能互相折磨,致對方死方休。

兩宗悲劇的共同點:沉默家庭下的高壓情緒

    乍看之下,史山斜巷案是「愛情鬥爭」,南灣案則是「老年衝突」。但深層觀察可發現兩宗案件有著驚人的共通點:首先,都與「家庭空間過度擠壓」有關,前者是離婚後無法分居的同住矛盾;後者是老夫妻長期共處,無調節空間與介入機制。再者,兩案都是由瑣事引爆,但根源是情緒積壓。一頓晚餐,引發的是自尊與情緒的爆裂; 一道餸菜,刺穿的是半世紀的不滿與冷暴力。最後,兩案都缺乏有效的社會介入與心理支援。無論是中年人面對失婚與嫉妒情緒,或是長者因生活失控導致暴力行為。

    家庭,曾經是人們最後的避風港,但當避風港本身變成了風暴中心,社會便不能袖手旁觀。澳門社會福利制度雖日益完善,但在離婚與分居輔導支援方面,如果能提供臨時安置與居住津貼,讓已離異者能真正分開生活,也許可以避免同居導致的二次傷害。如果政府及老人服務機構能對中老年心理健康關注更貼地,針對高齡人士推動情緒管理與社會參與項目,避免生活狹隘與情緒孤立,也許悲劇就能避免發生。最重要的是,我們從小到大,都害怕面對衝突,在家在校在社區,從來沒有好好學過如何處理衝突,所以,家庭衝突調解機制也許是家庭輔導中心未來的重點工作,及早介入高風險家庭糾紛,避免小事變悲劇。最後,推動家暴零容忍文化迫在眉睫,無論年齡、性別或關係,只要有暴力或控制行為,社會必須介入處理。

    情感不是刀下的藉口,家庭不是悲劇的舞台。這兩宗命案令人悲傷,尤其發生在父親節前夕,更讓人唏噓。當愛情、婚姻或家庭關係變質,我們是否給予足夠的空間讓彼此理性退場?當情緒壓力如洪水般奔流,我們的社會又是否設下閘門,避免決堤?晚餐,本是家庭的溫情時刻,但在這兩個家庭裡,卻成了引發流血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無法還原所有細節,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家庭暴力的背後,從來不只是私事。從今天開始,讓我們把家暴的議題,從沉默帶入討論,把輔導資源,從邊緣拉回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教養之道:「假開明」是控制 ,「真開明」是自主

      「你自己選吧」,「我們尊重你啊」,「你想清楚就好」。這些語句已經是當代中產家庭不停出現的教養話語,聽來溫柔理性,甚至充滿自主精神,放手讓還子學習自主。但當每一個選擇都被否定、每一次嘗試都被修正,孩子終究學會了,選擇只是一場戲,真正的決定早已被父母預設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