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圍斜巷五月十六日早上十時許發生一宗疑墮樓事件,報案者報稱現場有人墮樓。消防到場後接觸一名二十四歲、持往來港澳通行證的男子,無呼吸及心跳,送山頂醫院搶救。治安警到場調查。今年首錄得十三男五女共十八宗自殺死亡個案,亦較去年同期減少四宗,其中十六人為本地人,兩名外地人,而去年則有二十一個本地人自殺身亡。衛生局指出,根據資料分析,首季自殺死亡的原因「主要與賭博或財政問題、精神病,以及慢性或生理疾病有關。」換句話說,當中有部份自殺者的死因與錢有密切的關係。
常言道,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就萬萬不能。原來,錢不僅跟賭博及財政失能有關,更跟一個人的自尊、自信、家庭、社交都有緊密的關係。到本文脫稿時,今年的現金分享及醫療券仍未有明確發放的日期。或許,為一眾高官又好、身高糧準的打工仔也好,這些福利遲少少到真的沒什麼大不了?但為長期收入不穩定,又或長期失業的朋友而言,這些都是救命錢。
五月十六日上午,這個快被市民定性為「無感」的政府,終於舉行跨部門與相關社團和機構舉行「關懷身邊人,齊做『生命守門人』交流會」,盼望各界齊心面對可怕的自殺浪潮。從過去一個又一個甚麼四級聯防到目前的交流會,市民真的盼望政府有心有能阻止自殺發生。
錢非萬能,貧窮卻讓人喪志失智
「錢非萬能,但缺錢就萬萬不能」,這句看似庸俗的俚語,在當今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卻顯得異常真實。戰爭、通脹、失業、房價飆升、醫療開支與教育負擔,壓得無數人喘不過氣。金錢雖不能買到幸福,但對於每天為三餐而煩惱、為貸款而焦慮的人來說,金錢是維繫尊嚴與生存的最後屏障。在這場全球性的經濟低潮中,不少政府選擇「派錢」作為短期紓困之策,藉此緩解基層民眾的經濟壓力,避免社會出現動盪或心理健康危機。這些補貼方案固然不能根治結構性貧困,但對許多陷入絕境的人而言,可能正是一線生機。
連串的自殺案,無論耳聞,甚或目睹,除了倍加同情惋惜外,更會自然生成的好奇。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要決定跳橋、跳樓、甚至上吊?真的是錢作怪,財困到只有死路一條嗎?每次看到特區的新聞公告,無不以「屍體發現案」處理真感無奈。別以為這就是最公允妥當的做法,以舉鄰近香港為例,上週西貢中心一名四十一歲小學教師在學校跳樓死亡,報章都會略為報導原因是不勝工作負荷,亦有情緒病紀錄。起碼,市民都會略知一二。在澳門過去但凡有自殺案,傳媒馬上收到通知,甚至比警方更早到達現場採訪,市民很快就略知自殺因由。
一直以來,澳門傳媒都很自律,很少炒作新聞,違反新聞倫理的狀況更少之又少。可是,驚弓之鳥的政府,無差別地將自殺消息全部被封鎖,市民一無所知。事實證明,警方的處理既沒能遏阻市民的自殺情緒,也沒有起到不被模仿的效果。說真,這樣對政府的威信無無助益,嚴重損害市民的基本知情權,更讓澳門時刻置身在懸疑未決的自殺陰霾。
經濟寒冬:數據揭示的困境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二○二四年的預測,全球經濟成長率將降至2.9%,低於長期平均水準。歐美多國面對高通脹與高利率的雙重壓力,家庭支出萎縮,企業投資保守,導致失業率攀升。亞洲部分地區亦受到出口疲弱與消費不振的衝擊,尤其是青年失業問題日益嚴重。以英國為例,二○二三年底的官方統計顯示,已有超過20%的家庭難以負擔基本生活開支,包括取暖、食品與交通費用。在美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表示「若突然需支付四百美元的緊急開支,將無力應對」。而在亞洲的香港與台灣,儘管物質條件看似富裕,卻依然有不少低薪族、兼職者與中年失業者陷入「有工返無錢剩」的生活循環。
回到澳門,表面上澳門一月至三月總體失業率只有1.9%,而本地居民失業率上升至2.5%,別小覷好像微不足道的失業率,但就有很多打工仔天天陷於快要失業,甚或長期失業的煎熬之中。這些數據背後不僅代表經濟壓力,也暗示一場潛在的心理健康危機,久而久之,就在許多看似硬漢或女強人的脆弱心底,埋下一個一觸即發的自殺炸彈。
紓困金政策:緊急紓壓還是權宜之計?
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的民生壓力,全球多國政府選擇了直接派錢、能源補貼或現金券等方式,作為快速應變之道。以下是幾個具代表性的案例:美國自二○二○年起實施多輪經濟刺激方案,包括一次性發放一千兩百至一千四百美元給大部分成年人,並延長失業救濟金與租金補助。日本自二○二三年再度推出家庭現金補助,對低收入戶每戶發放五萬至十萬日圓不等。
澳門其實很進取,早在二○○八年開始派錢,多年來持續推行「現金分享計劃」,每年向居民發放現金,以刺激內需與維持民生穩定。不過,今年,新政府上台,銳意改革,但是,千呼萬喚還未出來的錢,還在政府庫房,許多市民已經非常焦灼不安。目前,政府推出的消費大獎賞,只是九牛一毛,不痛不癢。民意很清楚,是希望政府再推出「消費券」,唯有如此,才能安頓民心,亦能提振本地經濟。當然,這些政策在短期內確實產生了「止血」效果,使許多低收入者能夠渡過困境。然而,問題在於,當補貼用盡,困境依舊,該怎麼辦?那就要看政府是否有決心及能力高效處理提出外勞不再能搶澳門市民飯碗的根本政策。
缺錢與輕生:貧困的心理代價
錢能不能救命?答案是有時候,真的可以的。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經濟困難與心理健康有高度相關性。研究顯示,經濟危機期間,自殺率普遍上升。二○○八年金融海嘯後,歐洲多國的自殺率比危機前上升了6.5%;而希臘在實施緊縮政策的二○一○至二○一二年間,自殺率更飆升了35%。在亞洲地區,亦有類似趨勢。根據韓國統計廳二○二二年的報告,自殺已連續多年成為該國青年死亡主因,而經濟壓力、債務與就業困難是最常見的誘因。台灣與日本亦有相似情況——許多中壯年男性在失業後感到自責與羞愧,最終選擇以極端方式結束生命。
對這些人而言,金錢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種社會價值的象徵——「我有能力供養家庭」、「我可以成為有用的人」。一旦失去這些經濟能力,便彷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一筆及時的補貼,雖無法根治困境,卻可能在關鍵時刻挽回一條生命。
然而,單靠錢能否長遠地救人?未必。因為,真正摧毀一個人的,往往不是「沒錢本身」,而是由此引發的絕望與孤立感。這提醒我們,金錢是救急,但社會支持與心理照護才是救命。政府若僅止於派錢,而忽視了傾聽、陪伴與重建尊嚴的系統性設計,那麼救濟終究只是杯水車薪。
從派錢到陪伴:政府的下一步
面對當前的經濟與心理雙重危機,政府與社會應從三方面出手: 1.及時紓困,但也要長遠規劃:派錢可以緩解壓力,但更重要的是創造就業、提升技能與保障基層勞動者的社會保險權利。 2.整合心理健康服務:應將經濟援助與心理支援結合,例如提供免費心理諮商、設立「經濟焦慮支援熱線」、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深入社區。3.重建社會連結:讓弱勢者感受到「不孤單」,鼓勵鄰里守望、社區互助與公益參與,使人在貧困中仍保有人際連結與希望。
錢當然不是萬能,它買不到真正的快樂,也無法解決一切問題。但在極度不公平與無助的社會裡,錢卻是許多人最後的選擇題。當「沒錢」成為活不下去的理由,那麼這個社會便到了需要深刻反省的時候。
經濟政策不該只是計算GDP與赤字的工具,更應是一種對「人之脆弱」的理解與回應。在這個越來越多人成為邊緣者的時代,能否讓每一個人即使在最貧乏時也不感到被遺棄,才是考驗一個文明社會的真正指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