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為什麼有超過五百萬人點擊

 

    二○二三年,看到有《周處除三害》電影,覺得非常好奇,印象中《周處除三害》是讀中學時語文課中《世說新語》的故事,竟然來一個現代版,於是買票進戲院看。在兩個小時內,這齣電影結合了黑幫仇殺、警匪、邪教、暴力美學元素,實則是一部導人向善的警世電影。影片屢次談及「貪嗔痴」等佛教概念,佛教中用鴿子表示貪,用蛇表示嗔,用豬表示痴,恰好是對惡的直接表達。

    電影中飾演現代周處的陳桂林在片中馬不停蹄地進行殺戮、逃跑、掙扎、最後省悟,發現在眾多要除的惡中,原來是誤用宗教詐騙的尊者最惡。這位教主佯裝虔誠清貧,實則享受教徒的信奉,搜刮錢財。這個無藥可救的邪教教主最後死在陳桂林槍下。

    南韓攝理教教主鄭明析於二○一八年至二○二一年間涉嫌性侵、猥褻多名女信徒,遭檢方提起公訴,南韓最高法院今年一月九日駁回上訴,維持二審十七年徒刑的原判,且須配戴電子腳鐐十五年。

    今天,邪教是像是一隻變色龍,透過各種心靈課程、慈善事工、甚至崇高的宣教包裝,骨子裡就是透過一般民眾的「貪嗔痴」弱點,財色兼收。台灣知名YouTuber錫蘭於今年二月七日發布了一部長達兩小時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深入揭露心靈成長課程的潛在危害,是徹頭徹尾用心靈課程包裝的邪教宣講,迅速引發廣泛關注。截至目前,該影片已累積超過五百萬次觀看,成為近期熱議的焦點。

揭露心靈課程的「PUA」運作模式

    錫蘭的影片詳細探討了心靈成長課程,特別是大型團體覺察訓練(LGAT)的起源、運作方式以及可能帶來的風險。他指出,這些課程通常以三階段形式進行,透過高壓訓練與情緒操控,使學員進入極端心理狀態,最終對課程產生強烈依賴,甚至成為課程的推廣者。其實,這些課程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心靈成長運動與傳銷系統,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流傳。不要以為現代人多多少少都懂一點心理學,也看過很多正向的心靈雞湯書,甚至掏錢去參加心靈課程。別輕視這些標榜心靈課程,實質與與邪教和洗腦的關聯,並沒有本質的分野。

    影片中,錫蘭揭露了這些心靈課程如何利用高壓心理操控手法,使學員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這些手法包括情緒操控、洗腦、催眠、甚至是「PUA」等極端手段,把心理學中的人際原理,針對談話互動有系統的應用,進一步與所欣賞的陌生人搭話認識、增加吸引、建立關係,可以統稱為「搭訕」。

    「搭訕」協助人們在熟悉情境、舒適圈、同溫層之外認識新朋友,讓毫無交集的兩個人打開深入交往之門。「PUA」全名「Pick-up Artist」,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現,翻譯為「搭訕藝術家」,早期「PUA」技術主要分享男性接近和搭訕自己喜歡女性,慢慢擴展至兩性交往及維繫關係議題,最後期則利用心理學技巧與系統化的逗弄,玩弄女性情緒、感情於股掌間,讓女性自願與他們發生不尋常的關係,而最令人髮指的是,他們羞辱女性以建立關係,破壞自尊以物化女性,並在目的達到後就棄之不顧。

    錫蘭的影片引發了社會對心靈成長課程的廣泛討論。他強調,許多學員帶著傷痕而來,尋求心理支持,這本身無可厚非。然而,問題在於那些利用人們的脆弱、扭曲心理學知識來斂財的組織。這些課程不僅未能讓人獲得真正長久深層的成長,反而讓許多人陷入無止境的自責與時好時壞的心理問題中。

    為什麼這樣的課程至今仍大受歡迎,當中的關鍵是很多參與課程的學員均有浴火重生的感覺,是因為他們在課程初期不斷遭受打壓與羞辱,逼近臨界點後,講師再進行擁抱與接納。如此反差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使學員產生了類似躁鬱症感受,於是他們帶著自信與能量離場,然後開始宣揚課程的神效。但事實上,事情沒那麼簡單。這些課程,往往會很誠懇地邀請學員停止當一個受害者,然而當學員全情身處其中時,就如溫水煮蛙一般,已經是受害者了。

大型團體覺察訓練課程(LGAT)是個很危險的陷阱

    切記,所有心靈相關課程,都一定要有透明的課程規劃、開課場地、價目與師資,即使講師非心理或相關專業,也要標示他的學術背景與課程的關聯。然而,帶有濃厚邪教及欺詐性質的心靈課程實質非常危險。 

    通常,這些心靈課程不會開宗明義講清楚,刻意不說清楚課程內容,只強調「你需要來體驗才懂」,這種手法避免讓學員在理性狀態下評估,而是營造「你不來,就無法改變人生」的焦慮。課程中設計高壓環境,讓人情緒崩潰,透過剝奪基本權利,如不准上廁所及飲水,還經常透過情緒攻擊,如揭開童年創傷,誤導學員不揭開創傷就無法復原。再者,強迫學員必須分享內心故事,讓學員陷入自我懷疑,最終認為「這個課程能改變自己」。結業後強迫推薦,如果學員不願推薦朋友參加,會被質疑「你還沒完全改變」,進而施加更多心理壓力,確保課程能夠不斷擴張。

    這一整套流程,其實就是一種高明的「心理操控」,學員在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將面對什麼,等到發現問題時,往往已經身陷其中,甚至因為害怕被認為「還沒改變」,而不敢懷疑課程的正當性。

    錫蘭的影片中提到一個專有詞彙,就是LGAT課程,課程的設計本身就利用了「非知情同意」的手法,讓人一步步被推進不自控卻完全被控的境地。所謂非知情同意(Uninformed Consent),指的是個人在資訊不完整、不透明,甚至遭到刻意誤導的情況下,被迫或被誘導做出選擇。這種情境不僅限於LGAT這類課程,也可能發生在許多日常生活中,例如我們經常會碰到的傳銷陷阱,先告訴你可以「創業」,等你加入後才發現主要工作是湊人頭及跑數,甚至得不斷花錢買產品。再來是詐騙銷售,網路上許多標榜「免費試用」的服務,結果一個月後自動扣款,條款早就寫在最不明顯的地方。最常見的是職場剝削,求職時告訴你「試用期短,轉正薪水優渥」,結果試用期無限延長,轉正根本是個不會兌現的承諾。最可怕的是情感操控,有些情感關係中,一開始對方營造出「你是最特別的」,等你投入感情後,才開始要求你改變、順從,甚至虐待你。

如何避免掉入「非知情同意」的陷阱?

    任何課程,不論是企業培訓、心靈成長、商業講座,甚至是心理諮商,只要是以隱藏資訊、情緒操控、社交壓力來讓人做決定,都可能涉及「先騙你點頭,之後再讓你後悔」的手法。這並不是心靈課程的錯,而是某些機構刻意將「學習」包裝成一種無法質疑的神秘體驗,這才是需要警惕的。

    筆者除了長期關心教育議題外,亦非常熱衷心靈教育,尤其如何走出創傷及復原。過去,亦參加過由大學主辦的《家家庭溯源與自我追尋—家庭重塑工作坊》,處理原生家庭的未了情結和負面衝擊,認識真實的自己並與自我相遇,發掘內在資源與個人生命力連結,並建立自我價值等都很有幫助。

    總結經驗,任何活動、課程、投資,都應該有清楚的流程、內容、費用說明,如果對方一直強調「你來了就懂」,請提高警覺。許多心理操控手法都會利用「熱血、感動、震撼」來讓人衝動決定,給自己冷靜思考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再決定是否參與。如果一個活動需要「朋友推薦」,或是讓你覺得「不參加就不是朋友」,這往往是操控的一環。

    澳門絕大部份的心靈課程都受政府資助及監管,但切記不要盲從,可以透過各種搜尋工具找到課程的評價、找第三方意見,不要因為朋友參加過就覺得「應該沒問題」。真正有價值的課程,應該能夠接受公開討論與評價,如果對方說「這個課程的內容不能公開,否則會影響體驗」,那可能是一個警訊。

    真正的學習,應該是讓人擁有更多選擇,而不是讓人覺得別無選擇。因此,我們應該對任何課程、活動、體驗保持開放態度,但也應該具備足夠的判斷力,來避免掉入「先騙你點頭,之後再讓你後悔」的陷阱。畢竟,學習的核心,不是順從,而是理解與選擇的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陪伴孩子渡過《混沌少年時》

      串流平台英國影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爆紅,筆者似是未看過如此多的評論,其中包括每集一個鏡頭直落,故事比真實還要逼真,是學校與家庭都必須好好欣賞及吸納教訓的好影片等等。就連英國首相施紀賢在下議院答問大會中回應議員提問期間,都呼籲學校或者家長與學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