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年,澳門就業人口中受聘於互聯網配送平台的電單車配送員約有九百人,但不包括兼職的電單車配送員。隨著澳門經濟不斷下滑,能找到一份薪優糧準的工作實在不易。再者,智能手機普及,手機外賣平台逐漸融入日常生活,深信幾年後的今天,外賣車手已經翻倍,很可能有兩千,甚至更多。
只要走在路上,總有看到幾個穿著制服,騎著電單車的外賣車手在奔馳,亦有很多外賣車手趕緊進入食店取食物,亦有半走半跑的送到指定大廈。外賣配送大行其道的今天,正隱藏著一個澳門人身體健康的隱憂,就是我們越來越少走路,越來越依賴各種上門配送服務。彷彿,「走路」慢慢成為我們的奢侈行為。
舉步維艱的市民比比皆是
筆者家住風順堂,經常會到下環街市買菜。日子久了,經常發現一個關於走路的怪現象。無論是青少年或是長者,總會聚集在下環街市對面的巴士站,只坐一站到了風順堂就下車。如果說是長者,腳力退化,難以爬坡,亦是無可厚非;可是,就連年輕力壯的學生,都用盡政府給的乘車優惠,寧願多花一點五元,都不肯高抬貴腿,多走一兩步。
隨著澳門明顯進入高齡社會,一輛巴士六到八個優先座已不能滿足長者的需要。再者,越來越發現很多長者,甚至是中年人,上落巴士時,都有舉步維艱的困境,先是側著身,然後用力抬一隻腳上巴士的樓級,之後很費力地再抬另一隻腳上去,還有不少長者要人攙扶,才能登上巴士。從「用進廢退」的原理來解說,澳門市民的確越來越疏於走路,更遑論快步走、競步走,甚至天天跑步。
資訊發達的AI年代,無論是托兒所的幼兒,或是久坐班房裡的大中小學生,甚至在職場辦公室整天對著電腦的打工仔,一出門雙腳就擠在密封的鞋子裡,從腳跟到腳趾的活動空間備受牽制。一下班,就癱倒在沙發上。不知不覺間,我們的身體的力量逐漸消失、平衡感與柔軟度每況愈下,整個身體軀幹共一百五十九塊骨頭,肌肉和關節越來越少被充份使用。這意味著我們無法體驗平衡、流暢的步伐所帶來的自由與悅樂。事實上,目前我們的生活方式只會讓我們越來越少走路,慢慢,走路變得奢侈。
可惜,我們誤以為自己是直立人就會走路。現實是,打從我們進托兒所,小學的常識科及體育科,似乎都忽略了教我們學走路。運動科學家告訴我們,久坐使我們的髖屈肌縮短和繃緊,還會導致胃下垂;長期趴在書桌和電腦前,迫使頸部和頭部不自然地向前突出,造成脊椎僵硬。此外,長期的身體前傾已經弱化了控制脊椎彎曲的小塊姿勢型肌肉,導致下背部發炎疼痛。近年,無論留澳,或者北上,無論學生、家庭主婦、還是上班一族,不得不掏錢去光顧按摩師。筆者有一位學生是專業物理治療師,診所朝十晚十,門庭若市。歸根究底,都跟久坐少走路有密切關係。
昂首闊步接地氣
科學研究不斷證明,缺乏步行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首先,缺乏步行與心血管疾病的增加有密切關係。根據《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的一項研究,每天步行少於4,000步的人,相較於每天步行超過8,000步的人,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顯著提高。此外,二○二三年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研究發現,每天步行少於5,000步與早逝風險增加相關,而每天步行超過8,000步則能顯著降低死亡率。除了心血管健康,久坐和缺乏步行還會導致代謝問題。一項發表於《糖尿病護理》(Diabetes Care)的研究指出,每天步行少於1,500步的成年人,在短短兩週內就可能出現胰島素敏感度降低、血糖調節異常的現象,這些都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澳門只有33.3平方公里,只是香港的3%,台北的12.3%,所以,又稱為「澳門街」,說真的,只要大半日,就可走一圈了。正因為澳門地方小,斜路多,跟要去的目的地距離不遠,通常都可以走路到達。可是,近年,澳門大力發展公交,亦給予澳門市民及學生乘車補貼,長者到六十五歲就免費成車,種種優惠便民措施變相更不鼓勵市民走路。
另一邊廂,其實澳門有很多適合走路的地方,遠如路環,筆者經常跟家人脫鞋步行龍爪徑,既接地氣,亦能好好舒展腳板腳趾。澳門本島如東望洋燈塔、螺絲山公園、孫中山市政公園都有很多適合步行徑。所以,別再找忙及無適合走路的地方為藉口啊!
全球知名走路哲學家安娜貝爾‧斯特里玆(Annabel Streets)最新出版了一本名為《52種走路的方式:每週探索的自由,一年為期的好好走路方案》(52 Ways to Walk〉一書,透過五十二種不同且有趣的步行方式,讓我們重新認識走路的多重益處,並將其轉化為日常習慣。
科學實證,短短十二分鐘的走路,會改變血液中525種代謝物,這些分子會影響心臟跳動、肺部呼吸和大腦神經元有效運作。走路會使體內數百塊肌肉、關節、骨骼和肌腱以複雜的順序移動,推送我們前進及後退。
科學研究早已證明,步行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憂鬱症的風險。原來,不同方式的步行會帶來不同的健康益處,例如:晨間步行能調節生理時鐘,提高專注力;雨中步行則能刺激感官,帶來獨特的放鬆效果;快步走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與燃燒脂肪;森林步行能降低壓力荷爾蒙、提升免疫力;赤腳走刺激腳底神經,有助於平衡感與神經系統健康;夜間步行帶來寧靜感,幫助入睡。
步行促進大腦血流,並讓思維更自由流動,是刺激創意與思考的絕佳方式,就如哲學家康德、作家狄更斯、蘋果創辦人喬布斯等人,都習慣透過步行激發靈感。研究顯示,在戶外走路比坐著思考能提升60%創造力。此外,步行還能改善情緒與心理健康,每天在戶外步行30分鐘,能顯著降低焦慮與抑鬱風險,甚至比單純待在健身房運動更有效。
在現代生活中重新找回倒後走的機會
耶穌會是天主教古老的修會,由一名西班牙軍人依納爵.羅耀拉於一五三四年創辦,以學術及靈修拯救世人為傳教宗旨。自創會以來,耶穌會士晚餐後,都會在會院裡作倒後走散步,四個面對面,這邊往前走,對面倒後走,然後相反。這種倒後走的散步方式已經流傳了五百年,不但已經成為耶穌會的傳統,更慢慢推廣成對身心靈非常健康的步行方式。
一九三一年,一個名叫溫戈(Plennie Wingo)美國人周身病痛 ,聽說倒後走能改善健康,於是,他突發奇想,要倒後走橫越美國多個州份,最終,他共計倒後走了七千多英里,創下《金氏世界紀錄大全》(Guinness World Records)的倒後走紀錄。奇蹟出現,溫戈越走越健康,最後活到九十八歲。
倒後走對身體的要求更高,我們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核心肌群和下半身肌肉,既能改善我們的平衡感和穩定性,亦能增強我們前進的韌力。倒後走時,腳趾會先著地,接著才輪到腳跟。腳趾著地的動作會動用到脛部肌肉、臀大肌和股直肌,相較於雙腳往前走,倒後走更能操練上述的肌肉。再有研究證實,我們都市人經常有腰痠背痛,主因是我們的走路姿勢不正確,如果多點倒後走,能顯著改善腰痠背痛。
都市人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步行習慣,從每天多走一點開始,為自己的健康投資。畢竟,當醫生開始建議我們「應該多走路」時,往往意味著身體已經在發出求救信號了。
行政長官岑浩輝於於二月十三作出內部批示,特區政府設立五個領導及工作組,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筆者深信,謀求全澳市民的身心靈健康與福祉理應是特區施政的重中之重。且由社文司開始,從幼兒到學校、再到社區及衛生保健層面,致力推動重新學會走路的政策措施。再者,亦應與工務運輸司協調,在優化交通便捷市民出行的同時,可否締造更多健行的步道設施,讓全澳市民隨時隨地都可以昂首闊步,在接地氣前,往前走又得,倒後走都得,而且走得正確悅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